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30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3 0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是什么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导读:重阳节是什么?重阳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重阳节有赋予上了敬老爱老的思想,因此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关爱老人健康长寿的时间段。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九九重阳的传说你听过吗?没有的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重阳节


1

重阳节是什么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节佳节


2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起源在《易经》中的九之阳数相重,还有种说法是先秦前有在九月丰收时祭天帝和祭祖的活动,那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月的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在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登高祈福,在秋天赏菊花,祭祀祖先。到目前为止,它还增加了敬老的内涵。


重阳节、除夕节、清明节和玉兰盆节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重阳节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观念中,“九”具有长寿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渴望。


3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 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间走走,带来瘟疫。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重阳传说




费长房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努力习练。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快快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回到家乡,桓景召集乡亲将大仙的话转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将一片茱萸叶随身带上,这样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不染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人,忽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瘟魔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此人正是桓景,他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重九登高风俗的由来。


来源:天气网

九月九重阳节,重阳节为什么被叫做老人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非常悠久。重阳节不仅在古代受到高度重视,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九九重阳为什么叫老人节

  因为“九”字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有很长的含义,“九九”重阳与“九九”谐音,意思是长寿。为了发大财,把人们的祝福寄托在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上,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

  在古代,“九”既是“正数”,又是“极数”,意思是天高“九天”,地极“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受敬仰的神秘数字,有很好的寓意。1999年的重阳和1999年的重阳是数字中更大的数字,寓意长寿长寿。1999年的月九,恰逢黄金秋收。因此,“1999年重阳”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

  重阳节象征着希望老人长寿、富裕、吉祥。

  重阳“求寿”的说法,汉代就有记载。早在《西京杂记》年,汉代人就已经把长寿的含义赋予了1999年的重阳节。九月初九,日和月相约九,这是双九,所以它是“重九”,同时“九”是正数,这记录在《易经》。两个正数组合在一起,故称“重阳”,重阳节由此而来。

  因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有尊老的说法,把这种美德体现在日的习俗中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重阳节的意义是深远的。自古以来,人们对重阳节就有特殊的感情。1989年,中国 *** 将日, 月九,定为农历九月初九的“老人节”和“敬老节”。因此,重阳节也是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日。

  九月九为什么要登高

  1.在古代,古人崇山峻岭,形成了“爬山祈福”的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山、河、谷、丘、云、风雨、妖魔鬼怪,皆谓之神。”

  2.根据日,重阳的天地月运行规律,日, 月九,是“清气升浊气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气体密度越大。因此,“重阳登高,享清气”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重要民俗现象。

  3.攀“辞情”之说,来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是秋天的节日,之后天气越来越冷,植被开始枯萎。重阳节登山的“辞职”,对应的是古人三月的“踏青”。

  4.重阳节登山避祸的神话传说始于东汉。据说当时河南有一个叫桓景的术士,为了安全,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去尽可能高的地方。

  为什么九月九也叫重阳

  所谓阳,在《易经》中,“九”被定义为阳数。在九月的第九天,日和月亮都遇到九,所以它也被称为“重九”,两个或九个是重的。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人把天地万物分为阴和阳,阴代表黑暗,阳代表光明和生机。奇数为正数,偶数为负数。九是奇数,所以它属于杨。九月初九,每九天,两阳相重,故称“重阳”。

过了这么多年重阳节,今天才真正读懂重阳节的含义

《易经》中记载: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这是对于重阳节最开始的解释。

而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中,重阳节来源于一个斩妖除魔的侠义之举。



祖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便会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有一天,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差点儿丧命。病愈之后,恒景下定决心访仙学艺,斩杀瘟魔,为民除害。

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后,踏上了寻仙求艺的旅途。在遍访各地的高山名士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

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赠他降妖宝剑,教他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01

九月初九的前一天,费长房告诉恒景可以出师了,并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去。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人发放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扑到山上,闻到阵阵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便戛然而止,脸色突变。恒景见状,趁机追上,没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就有了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习俗。



02

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九日闲居》把重阳节提上日程,此篇序文中还写到: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时间逐渐流逝,唐朝时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唐顺宗则明确规定:每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初三、九月初九为三大法定节日,文武百官可以自己选择旅游胜地赏景为乐。

自此,重阳节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节日。


03

到了重阳这一天,朝廷还会给文武官员赏赐,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过节费”。而民间的普通老百姓,为了把重阳和其他的日子区分开来,则选择了登高望乡、佩戴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


04

到了宋朝,重阳节则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 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


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
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 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



05

到明代,在重阳节这天,皇帝都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宫里的人也要吃桂花糕,这样的风俗也一直流传到了清代。一千多年过去了,朝代更迭,风物轮换,但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却在岁月的淘洗中传承下来。时至今日,重阳节更是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其中最为之深远的,就是尊老爱老,敬老孝老,其中也不乏有老人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早在1988年,中国 *** 就已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2013年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是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自此,重阳节也成为孝敬父母、表达孝心的节日。



而重阳节的习俗,除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出门赏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永平府的人以重阳的天气判断未来的晴雨,还有“九月 *** 吹满天哮”、“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

比如山东昌邑北部的人会在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比如隆安县的人九月九日会放任牛羊自行觅食,并有“九月九,牛羊各自守”的俗语。


比如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比如长汀县农家人会将田中毛豆互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还有不同的国家的人也会过重阳节。比如韩国人会在这天吃花煎、花菜;日本人则会吃茄子,吃栗子饭。关于重阳节,没想到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传说,也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习俗,


不知道你们家乡的重阳节都是怎么过呢?

赶快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以及各种说法

#头条创作挑战赛#又是一年重阳节,借用王维的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你知道重阳节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吗?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延伸至今。

重阳节是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当中七大传统节日中的最后一个节日,于是便有了特殊的名字叫辞青,因为青代表绿色,形容大自然的一片生机,节后天气渐渐变凉,草木开始调零,要进入漫长的深秋和冬季,所以辞青就是辞别的一片绿色的意思

那为什么又叫重阳节呢?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农历的九月初九,月逢九,日逢九,两个九落在一起,我们最早老百姓称为重九节,后才称为重阳节。

在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历史悠久,和亲朋好友一起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又能强身健体。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墙上门上插上茱萸,有辟邪求吉,驱虫祛湿之意,便又有了茱萸节的叫法。并且在重阳节这天历来都有赏菊花的习俗,所以又称为菊花节,在中国古习俗中,菊花也象征着长寿,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老人家,重阳安康,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趁着国庆假期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吧

重阳节为何要敬老:中国人最该知道的四重意思

说到重阳节,在现代人心中的分量似乎远不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说到重阳节的传统,人们似乎只记得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说到重阳节的意味,人们还会首先想到那些传诵千古的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佳节又重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总之,人们对重阳有着一份轻视;剩下的重视里,充斥的又多是风雅的印象和感受。而重阳节的初衷和真意,却隐没在现代的喧嚣里,鲜有人晓。是时候重新彰明重阳所蕴含的厚重内涵的时候了。

这份内涵,古今糅合,包含四重进境。其中的每一重,都值得并需要中华儿女所铭记。因为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中华自古以来所承续的大传统,还是现代社会所急缺的药。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中国数千年来承袭了祭祖的传统,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而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尊老敬老爱老是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力,都有它独到的魅力,但是中华民族,以深挚的情感,凝聚起全中国十三亿人口,以及海外的广大同胞、侨胞,那些传统美德(包括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是功不可没的。

资料显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老人就受到敬重。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优秀传统,自蒙昧时期产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时间的考验传承了几千年。现在,我国把“常回家看看”写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也必须严重指出的是,在继承和发扬尊老敬老优秀民族传统问题上,目前随着文革翻案风的喧嚣出现了一股逆流,这就是有些腐吏和叫兽在老年人养老问题上进行算计,并制造了种种既荒唐又浅薄的谬论,他们是文革的遗老遗少,妄图继续践踏传统,开历史的倒车。这是需要特别警惕和认真对待的。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然而因中国近代的衰败,今人将古代的一切思想视为封建思想,称不适用于今世。于是不讲孝道,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中国诸子百家思想虽各异,但无不注重孝道。如今中国可谓每一寸肌肤对孝道都充满了饥渴。老人渴望孝道,因为其急需人赡养;中年人渴望孝道,因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没有孝道也就没有慈爱;社会渴望孝道,没有孝道,社会将变得冷漠;国家渴望孝道,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华夏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据守本土四千年而不被异族所统治、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繁衍五千年而至今不衰的民族,何也?孝敬祖先,忠于国家。不讲孝道,则家不为家;不忠于国,则国将不国。不忠不孝,四分五裂,华夏何以存在世界五千余年!

近代有人称:“中国古代孝道意味着绝对服从,是愚忠愚孝。”这种观点以偏概全。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视臣为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称“君为轻。”怎能称儒家思想中君对臣有绝对的支配权?关于孝顺,孔子称:“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又称:“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此怎能称古代孝道意味着绝对服从、是愚忠愚孝?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子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果然,上世纪批判孝道的人在他们老后大多受到了其子女的虐待,几乎没有人享到天伦之乐,其子女不孝行径之恶劣在中国历史记载中从未见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不孝子孙占大多数,而我们却依然诋毁孝道,莫非又要重蹈上一代的覆辙?

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我们离不开孝道,如果认为古代孝道有问题可以进行修正,但如果只是一味诋毁孝道无异于自掘坟墓。今天社会问题实因不孝而起,非孝道不能解决。

感恩——重阳中包含更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更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因此,感恩,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病入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

咱就是说 重阳节为何是九月初九这天


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大家在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应该在做捅嗓子做核酸吧<可怜>


重阳节是何时有的?

节日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是阴历九月初九呢?

为何当代重阳节成为了“老年节”。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

简单明了地说说重阳节

从古到今意义的演变


重阳节出现的时期,之前是有争议的

是有三种说法:

战国说 西汉说 东汉说

  •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出现的“重阳”二字非此重阳的意思。
  • ~在《西京杂记》中第三卷《旧题西汉刘歆撰》中记载:记载西汉刘邦的一个妃子戚夫人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喝点菊花酒。但其实不是刘歆写的,是由晋代的人编撰的。这个已经是学界定论的。
  • 而西汉文献中也没有见到重阳节的蛛丝马迹。
  • ~从东汉时期的崔?、士孙瑞和曹丕的前后史料记载中充分地说明重阳节是在东汉末期开始流行
  • 而之后的朝代提及重阳节的文献更是屡见不鲜。

重阳节产生的原因与“辟邪”有重要关系。

祭祖

登高

佩茱萸辟邪

用五色来装点气氛

(青 赤 黄 黑 白:五色糕,五色纸)

喝菊花酒

放风筝等习俗

(风筝和辟邪有什么关系)

以上的这些习俗,在古代东汉及以后的人们会举办的活动。而大部分习俗都有辟邪的意思,以达到拔除不祥的目的。

此寓意正是重阳节定在九月初九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为阳九,而阳九为灾数。那么九月初九是双九,所以这天被称为重阳。所以,重阳节会有这么多的辟邪习俗。

古人非常重视辟邪消灾不也是希望身体健康,事事顺利么!

接着往下看。


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每年的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 以重阳节为契机,提高社会尊老敬老的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重阳节的“高度”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二九相重,又称为重九、登高节,当然,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称谓。“重阳”最早出现在屈原《楚辞·远游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 ”意为“九重天”,与先秦时期人们的宇宙观念“天有九重、地有九州”有关,表达的是同一概念,赋予了“重阳”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的阴阳观念里,一、三、五、七、九单数为阳,二、四、六、八双数为阴;九是更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乃是两个更大阳数相重,故称“重阳”;月与日皆逢“九”,所以又称“重九”。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传统历法,“九”是更大的阳数,可以说传统历法中独占数字九的节日,非重阳莫属,从这个角度来说重阳节占据无与伦比的“高度”。


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流变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东汉时期就有了九月九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也就成了“登高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锺繇书》中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代的重阳节成为当时“三令节”之一,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还。”由官俗演变为民俗,唐代登高、饮酒、插茱萸的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登高、赏菊、饮酒已是重阳节的习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重阳节的盛况。明代,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到万寿山登高揽胜。清代,各地过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北京有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驱凶纳吉”的习俗。


节日食俗的“酒”与“糕”


今人在重阳节时一般喝重阳酒、吃花糕等。《荆楚岁时记》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晋代陶渊明在其《九日闲居》诗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表明在魏晋之时重阳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隋唐时期有重阳“食饵”之俗,据隋代《玉烛宝典》记载:“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造。九月九日当日,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片片金黄。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作赋,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晏子春秋》中云:“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节日习俗不尽相同,各地酒的种类繁多,菊花酒便成为重阳酒的代称。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民间传统的节日糕点。由于“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蒸食重阳糕外,还要互相馈送重阳糕。此糕的 *** 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过去南方多以米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脯、加糖蒸制而成。为了追求色、香、味俱佳,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位于北方地区则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祭祖尊老无可比拟的“高度”

重阳节生活的文化特质是尊老敬老,敬天法祖是节日永恒的主题。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可以让我们看出重阳节的重要地位。孝,是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千百年来一直是伦理道德之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孝道和孝的传承。重阳节有众多习俗活动,不论赏菊登高,还是扫墓祭祖,都离不开“孝”这一点。这也使得重阳节成为“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这个节日蕴含的孝文化内涵比避邪消灾有更悠久的渊源。尽管在不同时代有许多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从未发生动摇。南北朝九月九日讲《孝经》,唐代的“祝寿宴”,宋代称菊花为“迎寿客”,清代皇室举办“千寿宴”等其意义均为尊老、敬老和孝老。此外,由于九月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祭祖以及推行敬老崇孝活动,尊敬老人和爱护老人,这其中彰显的也是一种文化。


总之,重阳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绵延流传,倍受国人的关注和重视。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高度,应该不断融入民众生活之中,要弘扬重阳节传统敬畏天地、尊老、敬老、孝老的文化,创新重阳节文化表达形式,使传统重阳节魅力得到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要把文化繁荣兴盛作为重要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条件基础,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张万静

重阳不止敬老:唐宋时期曾是国家法定假日

在中国众多节日中,重阳节大概是最常被忽视的一个:不仅完全无法和拥有假期的端午、中秋相比,就算是和同样不放假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七月半中元节放在一起,重阳的存在感也要逊色很多。

今天一提起重阳,很多人唯一的认知是“老人节”。然而这实际上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新说法,与传统相去甚远。

关于重阳风俗的来历,最著名的故事出自南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说是东汉名医费长房,算出一户人家九月九日会遭灾,于是让他们全家在这天佩戴茱萸,登高饮菊花酒。这家人于是在重阳节出门爬山,晚上回家发现牲畜全死了,感叹神医给的消灾法果然灵验。于是当地人人效仿,便有了重阳节。

实际上这只是重阳节出现后,民间对其由来的附会传说。

如果真正追溯历史,重阳节早在周代就已有雏形,《礼记》和《吕氏春秋》中都记载:“季秋之月,其数九,菊有黄花……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季秋就是秋天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而《易经》以“九”为阳数,“六”为阴数,九月初九为“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到了汉代,重阳节正式成形,已是长安每年都要庆祝的节令。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时过重阳节的方式:“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茱萸是芸香科的野生香辛料植物,味道类似花椒和橘子皮,古人相信佩戴它可以驱虫辟邪。《淮南万毕术》中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蓬饵则是用蓬蒿做成的糕点,直到现代华南还有类似的小吃,称为“蒿子粑粑”或“蒿团”。而北方也还有很多地方吃重阳糕,只是不放蒿草了。至于菊花酒想必不用多解释,汉初宫廷的重阳节套餐,在之后两千年里基本完整延续。

东汉魏晋时期,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又从喝菊花酒引申出赏菊,从野餐吃重阳糕引申出登高望远。与上巳、清明称“踏青”相对,重阳节出游称“辞青”,象征秋天已深,青绿即将逝去。魏晋的文人雅士尤其爱重阳,比如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节送给书法家钟繇一束菊花,祝他健康长寿,并写下了名篇《九日与钟繇书》。而著名的“菊痴兼酒狂”陶渊明,也说自己特别喜欢九月九,又能赏菊又能喝酒,可见重阳节之受欢迎。

到了唐宋,重阳节正式从民间流行节日,升级为国家法定假日。所以王维才能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然忙着上班,大概就没有闲情逸致写诗了。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假日众多,大部分传统节日从此定型,后世一般不再有太大变化。明清重阳节,也依然延续着登高赏菊吃花糕的经典套餐。

直到清末民国,记载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仍提到重阳节很受欢迎:大家把它当成难得的野餐节来过,登高之余除了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还会在野外聚会烤肉。至于现代“敬老养老”之类的风俗,则从未出现——祈福辟邪、消灾延年的古老寓意自然还在,但这是几乎所有节日都共有的内容,也很难和专门的“敬老”建立关系。

这一变化始于1989年,官方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到了201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时,又把重阳节写入法典规定成“老年节”。

目前,重阳节内地赏菊、辞青的风俗已基本不存,原本深厚丰富的含义亟待恢复与重振。反观香港和澳门,重阳仍然是法定假日,登高欢聚的风俗也一直流行。

追根溯源,节日原本就是为了祈福、欢乐、放松。《孔子家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字子贡),去参加腊祭节狂欢(相当于后世过年)。孔子问他:“阿赐,你也觉得快乐吗?”端木赐却回答:“这个国家的人都疯了,我不知道他们为啥乐成这样。”孔子批评他说:“百日辛勤工作,才换来这一天的欢乐和恩泽,节日的意义你还没理解啊。人不能一直紧张劳苦却不休息,也不能一直享乐安逸。只有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才是真正的文武之道!”

今天我们常感叹传统文化消亡,然而要挽救像重阳这样被遗忘的节日,其实非常简单——放假、休息、欢庆,把节日还给节日,让赏菊、辞青、登高的传统回归,感受天地之悠悠、时光之轮回,没有人会不愿意过一个放假的重阳节。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今日重阳,你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与习俗吗?

又到九月九,重阳节来了。

这样一个节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一个相聚的节日,也是一个敬爱老人的节日。只可惜,近年来由于某些原因,相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我们不能相聚,也应该了解一下有关于重阳节的文化。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琳所著《重阳》一书,作为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之一,主要讲述了重阳的起源、历史演变和节令风俗等内容。书中配以近50幅彩插古图,古色古香,雅致风趣,因此本书读起来赏心悦目。

众所周知,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两个阳数相逢,故称重阳。

自古以来,关于重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三种说法:战国、西汉、东汉。杨琳通过研究认为:重阳节应产生于东汉,对于西汉、战国等说法没有可靠的证据。

那么,重阳节是因何产生的?自古至今有四种解释:求寿说、尝新说、辟邪说、大火星祭仪说,其中辟邪说的影响更大,也最近事理。

杨琳在本书中,针对辟邪说给出相应的论据,主要有五点:

其一,遵从重阳习俗的人们大都相信重阳节为辟邪之日。南朝梁代丘迟《九日侍宴乐游苑》中写道:“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爱理秋祓,备扬旌棨。”吉林《抚松县志》有:“九日为重阳节,多登高远眺,谓之辟灾,亦师吉之意也。”

其二,有些地方重阳这一天要将家畜放纵于田野,不能关在圈里,放纵家畜是为了避免灾难,保护家畜,避免家畜在家中暴毙。

其三,有些地方重阳节有抛掷某物以转移晦运的习俗。

其四,不少地方重阳节有放风筝的习俗,在古代中放风筝具有放去灾邪、除去晦气的心里寄托。

其五,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人们喜欢用五色来装点气氛,比如重阳糕,在民俗观念中,五色是具有辟邪消灾的功效。

关于重阳节采摘菊花、登高宴饮等习俗,大多数人都知道。然而在重阳节演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颇为有趣的习俗。

比如:晋代江南一些地区会在重阳这一天给妇女放假,可以不干活。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已婚妇女一般要回娘家过节。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30字-第1张图片-

当然,登高宴饮仍然是必须的,即使是现代人,也喜欢在这一天登山、与友相聚。除此之外,吃重阳糕、插茱萸、赏菊花也是很多人所喜爱的。

如今的我们,更倾向于在这一天与老人相聚,化解思念,陪伴其身边。201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权益保障法》,之一章第12条规定:“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这也是我国之一个国家层面的老人节。

今天,重阳节,不知道你有没有回去陪陪老人呢?即使某些特殊情况回不去,也别忘了打个 *** 问候一声。

九九重阳节的民俗都有啥?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家人祈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登高祈福,饮宴祈寿,因“九”在民俗中是更大的数字,有长久、长寿之含义,九九重阳节又逐渐添加了敬老、爱老等内涵。

如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主题。除了要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饮宴祈寿等传统民俗之外,还有很多讲究,注意2个忌讳,有3件事要做,为父母、家人祈福。

这2件事要忌讳

一、忌说重阳节快乐

在我国民间一直有重阳节忌说节日快乐的说法,古人对奇数有一定的忌讳,认为奇数是阳数,二阳相逢叫重阳,而且九又是个位数更大的数字,九九重阳就是阳的极致,正所谓物极必反,阳到了极致之时也就要开始转向对立面,所以人们认为农历九月九是大凶日。

在这一天可能会有瘟气降临在人间,人们需要离开自己的家,登往高的地方躲避“凶煞之气”,以保佑全家平安。这样看来重阳节是避灾的日子,不适合说节日快乐,但可以说身体健康、平安康泰等祝福语。

二、看望老人忌送菊花

在重阳节前后菊花盛开的时候,加上菊花在我国的文化中向来有凌霜不屈的寓意,在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也就形成了诸多与菊花有关系的活动,像饮菊花酒、品菊花糕、赏菊花景等,但重阳节看望老人时是不能送菊花的!

在我国的传统中,菊花是哀悼逝者的鲜花,若给老人送菊花,会被看成是诅咒老人的,很不吉利。

这3件事要做

一、登高祈福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古代民间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重阳节登高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有四种说法广为流传。

一是重阳节登高是古人对山岳的崇拜与敬畏,早在西汉的《长安志》中已经明确记载了,重阳节当天登高祈福的景象,由此可知重阳节登高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了。

二是古人对于天象的崇拜,人们认为重阳节当天会出现“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需要随着清气登高,吸收“清气”。

三是来自神话传说,相传古代在重阳节这天会有“瘟气”降临,人们需要躲到野外的山上,以求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也就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传统。

四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讲,重阳节之后已经转向深秋,气温下降,天地之间的万物开始萧条、凋零,大地的“衣装”也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重阳节登高有“辞青”的用意。

二、配插茱萸

在重阳节还有配插茱萸的传统习俗。茱萸其实就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果实,味道十分浓郁,古人认为重阳节这天“大凶”,配插茱萸可以驱虫辟邪,与端午节插艾草、配菖蒲的意义有些类似,而且在九月九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天象中,将具有驱虫、醒脑作用的茱萸佩戴在身上,有助于身体适应季节的变换,安稳度过深秋。

三、祭拜祖先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历经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逢年过节之时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以表示对先辈的孝敬之心,不忘根本之心。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在秋收前后,人们为了感谢上天和祖先慷慨的恩赐,就会举办祭天祭祖的仪式。如今在岭南一带,重阳节“祭祖”的传统,仍然十分流行。

——老井说——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的登高祈福、祭祖还是配插茱萸等,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家族凝聚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被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俗话说“自古悲秋多寂寥”,此时气温下降,万物凋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低落、烦闷,而多参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感受热闹的氛围,有助舒缓情绪,缓解压力,正好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假期中,空暇时间比较多,可和几人一起登高祈福,既能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还能避免秋天带来的悲闷情绪。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标签: 重阳节 意义 什么 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