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子午觉是指什么时间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子午觉是指什么时间以及子午觉的重要性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子午觉的由来
是指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有调查显示,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子午觉,睡不成完整子觉和睡不成完整午觉的人,分别占七成。而睡好子午觉,对人体健康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如在这两个时间段熟睡对人身体有好处。尤其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更好,而且睡眠质量更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此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午时“合阳”时间则要小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有些中青年,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工作压力过大,且自己也不注意按时入睡,晚上夜生活过多,多错过睡子午觉的时机,极易产生睡眠障碍,不利于体力和脑力恢复,长此以往,会让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对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一定要提高睡好子午觉的认识,为自己的将来储蓄健康。
在古代的养生之道中,“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理念最为世人称道。而所谓“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古人甚至把这称为百年养生的三大法宝之一。那么,什么是子午觉呢?简单说来,就是要求在每天的子时、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根据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子时是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阴气最盛,阳气衰弱之时。中医认为“阳气尽则卧”,这个时刻休息睡眠效果更好,睡眠质量也更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午时是中午11时到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阴气尽则寐”,所以午时也应睡觉。不过,阳气盛时通常工作效率更高,所以午休以“小憩”为主,只要半个小时即可。因为午睡时间太长,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晚上睡眠。睡子午觉还有几个注意事项:1.天气再热也要在肚子上盖一点东西。2.不要在有穿堂风口的地方休息。3.睡前更好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因为这样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变。4.午休虽是打个盹,但也不可太随便,不要坐着或趴在桌子上睡,这会影响头部血液供应,让人醒后头昏、眼花、乏力。午休姿势应该是舒服地躺下,平卧或侧卧,更好的是头高脚低、向右侧卧。
二、子午觉是睡眠养生之法其中的子时和午时分别指的是什么
1、子时指23时至1时,午时即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2、子时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3、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4、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5、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6、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
三、子午觉是几点到几点 子午觉是指什么
1、子午觉一般是指中午和晚上的11点-1点。子午觉不是一个时间段,而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而且冬季保证“子午觉”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白领们非常重要。
2、中医认为,“子午觉”为养生妙道,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对人身体很有好处。“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阳。午觉只需在午时(11时至13时)休息30分钟即可。“子”时则是人体经气“合阴”的时候,有利于养阴,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更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子时和午时各指什么时候
1、子时23:00-01:00,午时11:00-13:00。
2、中医认为:子,有滋(孳)之意,言阳气始生,万物孳生萌芽。
3、子时属于时地支,时地支是二十四小时合十二时辰,一个地支主一个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的具体时间是23点到次日1点。
4、子时养生最重要的是不要熬夜,不要吃夜宵,按时上床睡觉,此时睡觉也最容易入睡,睡眠质量更好,第二天醒来后头脑会觉得很清醒。
5、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它是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基础。“子午”二字具有时间、阴阳和方位等含义。从时辰上看,一天有十二个时辰,用子午以分昼夜,子时是夜半,午时是中午。
6、“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比喻自然界江河湖海水流的汇合和往返不息,也包含宇宙万物的即时变化。中医学将人体气血循环比作水流,用以阐明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过程。
7、子午流注纳子法,其运用 *** 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针刺。
五、子午觉子时和午时是什么时候
1、子觉是晚上在子时(23点~凌晨1点)睡觉,午觉是在午时(北京时间:11点~13点)睡觉。
2、“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理念一直为世人推崇,所谓“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
3、根据《黄帝内经》的睡眠理论,子觉是晚上在子时(23点~凌晨1点)睡觉,午觉是在午时(北京时间:11点~13点)睡觉。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也更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23时至01时;午时:11时至13时。其中,古人认为,子时为阴极阳生之时,午时是阴阳转换之时,最适合休息。
5、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午睡能有效地帮助人集中注意力,并作出正确的决定。
6、午睡虽然不是主要睡眠,且时间较短暂,但它所产生的效应不容忽视。
7、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子午觉
六、子午觉是什么时间
子午觉是在每天的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子觉是晚上在子时(23点~凌晨1点)睡觉,午觉是在午时(北京时间:11点~13点)睡觉。
在每天的子时和午时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质量也更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白天午觉30分钟左右即可,如果没有时间,在办公桌上趴10分钟也可以。晚上23点~凌晨1点人体也应该睡觉,有些喜欢熬夜的人,往往阴虚火旺,就是错过了这个时间睡觉,暗耗了营血。
子时是“肝经循行时间”,如果肝功能失调会出现胸胁满闷、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心烦气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症状,所以一定要注意在晚上11点之前就寝,达到养肝的目的。
午时是“心经循行的时间”,如心功能失调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汗出,思维迟缓,失眠健忘,早醒易惊,夜多异梦,口舌生疮,头晕乏力”等症状,所以人们每天中午应该抽出半小时小憩,达到养心目的。
1、低血压的人午睡时,血流速度缓慢,本身黏稠度高的血液易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诱发中风危险。低血压的患者午睡时间不宜长,以半小时为宜。
2、血液循环系统有严重障碍,特别是因脑血管问题而经常头晕的人群也不宜午睡,饱餐后血液涌向消化道,皮肤、消化道纷纷与大脑争血,此时便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所以在餐前或餐后半小时后,喝杯白开水再午睡。这种午睡能减少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养精蓄锐睡好子午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子午觉养生?三类人睡午觉很险!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