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上海草头和草字头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上海草头以及草字头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草头圈子是什么菜
1、草头圈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菜,属于沪菜系。
2、此菜色泽深红间绿,圈子酥烂软熟,肥而不腻。在上海海派菜单里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这道菜上海人现在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要在以前只能在草头上市时才能吃上这道菜,草头是句上海土闲话,实际上它的学名叫作苜蓿。
3、草头圈子名称虽俗,切勿小觑。上海电视台推出的美食节目《烟火拾味》,草头圈子是米其林“老正兴”的至高美味。片中旁征博引道“未吃过草头圈子的人不算真正美食家,不会做草头圈子的厨师不能称为本帮菜大师”。
4、将猪大肠放在温水里,一边灌水,一边把肠翻转,剥净肠内污物,洗净,放入水锅里用旺火烧开;待猪肠外层发硬紧缩,即可捞出,放桶内,加盐、香醋用手捏揉去掉粘液;再用清冰漂洗干净至肠壁无粘滑感为止;锅内放入大肠,加入葱段、姜片、黄酒,用旺火烧煮2小时左右;再捞出用冷水冲洗后,切去肠头 *** 和薄肠,再放到汤锅里,加盖用旺火烧焖约一小时;
5、烧至直肠发胖呈白色,冷却后,将熟直肠切成2厘米长的斜小段;草头(苜蓿)摘去黄叶及老梗,清水洗净沥干;炒锅烧热,放入圈子,加黄酒、酱油、白糖、姜末、白汤75克,另用炒锅一只烧热,下猪油烧沸,将草头放入旺火煸炒,加酱油、白糖,至断生,出锅倒在盆中;将已烧好的圈子,放在草头上面即成。
二、草头是什么菜
1、草头是上海、太仓、常熟等地的人对南苜蓿的称呼。
2、草头是豆科苜蓿属一、二年生小草本植物。草头基部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小叶宽倒卵形,顶端圆钝,基部楔形,上部叶脉端像儿小肉,上面无毛,下面有疏毛,整齐平行;托叶卵形,先端渐尖,边缘具须状长齿;花聚成总状花序,花爆钟形;花冠黄色,荚果螺旋形,褐绿色,边缘具钩刺;种子肾形,黄褐色;花期4月,果期4~5月。
3、草头原产于印度,在中国长江流域栽培较多。草头喜冷凉气候,有较强的耐寒性。草头对光照要求不高,低温、耐寒能力较强。不耐涝。草头生于田边、路边、旷野、草原、河岸或沟谷。草头的繁殖是栽培或野生。
4、经考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开黄花的苜蓿应为南苜蓿。日本学者岩崎常正亦认为《本草纲目》中的苜蓿应该是南苜蓿。由于李时珍是较早提出苜蓿开黄花的,受其影响许多学者将古代苜蓿认为是南苜蓿。
5、姚可成亦认可明·李时珍的观点,在《食物本草》中引用了李时珍苜蓿入夏及秋,开细黄花。指出“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苜蓿项的集解中说:‘入夏及秋,开细黄花’,而没有提及紫花,实则李时珍所指大概是南苜蓿。”清·顾景星《野菜赞》“金花:本名南苜蓿,二月繁生,叶如酸浆而五聚。三月开黄花,作子匾如螺旋。”
6、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影响,1918年孔庆莱等《植物学大辞典》:“苜蓿:‘名见《名医别录》,又有木粟、光风草等名’,唐·葛洪《西京杂记》云:‘游乐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怀风”又名光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7、明·李时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茎颇似灰藋,一枝三叶,叶似决明叶,而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园扁,旋转有刺,数荚果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穄米,可为饭,亦可酿酒。有现代·罗愿《尔雅翼》作木粟,亦言其米可炊饭也。”
8、另外,从《植物学大辞典》苜蓿的别名可看出,古代的苜蓿即为南苜蓿。1935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苜蓿,古籍别名:木粟、光风草(纲目),怀风、连枝草、牧宿(郭璞),草头、金花菜。
三、草头什么时候上市
1、草头每年春天3-5月份上市草头是上海、太仓、常熟等地的人对南苜蓿(江浙地区称金花菜)的俗称。
2、草头是上海、太仓、常熟等地的人对南苜蓿(江浙地区称金花菜)的俗称。有叶三齿,如倒心形,先端稍圆或凹入上部有锯齿,叶的表面呈浓绿色,茎梗极短,主根长,多分枝。
3、草头营养丰富,是优质的牧草,也可作绿肥,还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4、经考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开黄花的苜蓿应为南苜蓿。日本学者岩崎常正亦认为《本草纲目》中的苜蓿应该是南苜蓿。由于李时珍是较早提出苜蓿开黄花的,受其影响许多学者将古代苜蓿认为是南苜蓿。明姚可成亦认可李时珍的观点。
5、在《食物本草》中引用了李时珍苜蓿入夏及秋,开细黄花。拾録指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苜蓿项的集解中说:‘入夏及秋,开细黄花’,而没有提及紫花,实则李时珍所指大概是南苜蓿。”清顾景星《野菜赞》“金花:本名南苜蓿,二月繁生,叶如酸浆而五聚。三月开黄花,作子匾如螺旋。”
四、上海人俗称的草头、是不是就是幸运草
1、上海人俗称的草头,学名叫苜蓿,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稀灌木,无香草气味。羽状复叶,互生,托叶部分与叶柄合生,全缘或齿裂,小叶3,边缘通常具锯齿,侧脉直伸至齿尖。
2、总状花序腋生,有时呈头状或单生,花小,一侧有齿尖突起与龙骨瓣的耳状体互相钩住,授粉后脱开,龙骨瓣钝头;雄蕊两体,花丝顶端不膨大,花药同型;
3、花柱短,锥形或线形,两侧略扁,无毛,柱头顶生,荚果螺旋形转曲,比萼长,背缝常具棱或刺;有种子1至多数。种子小,通常平滑,多少呈肾形,无种阜;幼苗出土子叶基部不膨大,也无关节。
4、苜蓿茎枝收割后能迅速再生出大量新茎,因此每个生长季节内可收割干草1次至13次之多。
5、可收割的次数及每个生长季节的总产量主要决定于生长季节的长度、对土壤的适应性,阳光是否充足,尤其是生长季节降雨及灌溉的数量和分布。绿叶的苜蓿干草营养丰富,为牲畜所爱食。
6、原产伊朗,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的栽培牧草,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
五、草头几月份种植,几月份可以吃
1、栽培季节。主要分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上海地区以秋季栽培为多。秋季栽培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种,8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陆续采收上市。春季栽培从2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播种,4月上旬至7月下旬采收。
2、整地播种。种植草头要选择前茬没中过豆类作物的田块;土地肥沃、排灌方便、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保水保肥力较强的土地。一般为撒播,选发芽率85%以上的新种均匀撒播在畦面上,后用铁耙浅耙,使畦面种子漏入土表中,深度5~6cm,然后刮平,若畦面种子较多,可用沟里碎泥盖籽,尽量少露籽,盖籽后用脚将畦面踏实,保持土地湿润,有利出苗和幼苗扎根。
3、肥水管理。追肥根据土地肥力及视草头长势,齐苗后可用2%尿素水溶液追肥提高苗肥。以后在每次收割后用15*15*15的三元复合肥水溶液追肥,用量每亩5~6公斤,浓度5%。
4、病虫害防治。草头虫害主要有小菜蛾、夜蛾、蚜虫等,病害有病毒病、霜霉病等,菜农应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及时防治,物理防治可采用防虫网覆盖及频振灭虫灯杀灭成虫,以减少虫害。
5、采收。采收要及时,草头是一次播种,多次收割的作物,之一次收割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草头的产量和效益高低,因此之一刀一定要割的整齐。
六、上海人叫草头的菜是什么蔬菜
金花菜原名南苜蔌,属豆科植物,见载于陶宏景《名医别录》。嫩茎叶,又名黄花苜蓿,刺苜蓿、草头。茎平卧或倾斜之出复叶,8月至立春3月陆续采收,各地有野生,亦有栽培。江苏苏州等地将其嫩苗腌作菜蔬,叫腌金花菜。一名三叶菜,古称苜蓿,原本是马吃的,据说还是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带回来的,这就是今日上海人所说的草头。
金花菜为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多分枝。茎通常直立,近无毛,高30—100厘米。复叶有3小叶,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圆,中肋稍凸出,上半部叶有锯齿,基部狭楔形;托叶狭披针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花8—25,紫色。荚果螺旋形,无刺,顶端有尖曝咀;种子1—8颗。
苜蓿为浅根性作物,通常耕深15cm左右。结合耕翻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粪尿1000kg作底肥,并做成20cm高畦,畦宽1.5m,以利于排水,然后整平畦面就可播种,苜蓿多行撒播。667平方米播种量应随季节而定,一般早秋、晚春播种时,气温较高,土壤干旱,出苗率低,667平方米播种量要多,每667平方米用种40~50kg。
苜蓿主要病虫害有病毒病;虫害有蚜虫和小地虎。病毒病多于7~9月发生,苜蓿受害后,叶小而皱缩,生长弱而差。9月后,气候转凉,该病消失。蚜虫在4~5月和10~11月为害,可用40%乐果8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防治。种植苜蓿的田块,小地老虎最多,但不易察觉,通常不加防治。主要是后茬不能安排春季茄果类等,否则缺苗根多、补苗困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花菜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