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海水闸博物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上海水闸博物馆作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上海水闸博物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遗址论证
- 上海市有哪些博物馆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初期设计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作用价值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挖掘保护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建筑工程介绍
一、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遗址论证
1、上海文管委近日邀请文物考古、保护、历史地理、地质水利工程等各方面专家,经过两天对志丹苑考古发掘现场考察、论证,一致确认志丹苑为元代水闸。专家指出,志丹苑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他们提议志丹苑可申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原址上进行保护,建立遗址博物馆。
2、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根据水闸现场发掘出来的石板、木头、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等遗物及文献记载,证实水闸为元代古遗址,距今700多年。水闸是在宋代水闸营造的基础上,在长江三角洲这一特殊地貌情况下建造的,因此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是长江口海岸水利工程的重要标志,从闸门到驳岸、外墙、固水的石面构造、用材,都可堪称是此类水利工程的先驱。
二、上海市有哪些博物馆
1.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上海地志类博物馆筹建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1991年7月改现名。
2.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主馆于2001年12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家通过ISO9000/14000国际质量/环境标准认证的科技馆,已经成为国家AAAAA级科普旅游景点。
3.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自然分馆)是中国更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旧馆)地址:黄浦区延安东路260号。该馆大楼建筑带有英国古典风格,建筑面积为12880平方米。
4.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于1909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04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上海汽车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内部设立历史馆、珍藏馆、探索馆以及临展区等4个功能不同的展示区域。上海汽车博物馆藏有具代表性和贡献意义的20余个品牌的经典古董车。
三、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上海元代水闸遗址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深处,发现于2001年5月。
2、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3、博物馆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2年12月31日开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初期设计
1、博物馆位于延长西路、志丹路口的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于2004年1月初敲定,2004年底动工。专家称“这是沪上之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于2004年底竣工的青浦区菘泽遗址博物馆,曾被认为是上海之一个遗址博物馆。但是,据专家介绍,真正的遗址博物馆一是建在原址,二是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产不拿出来,就保留在原址。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将建在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面,而且所有实物在开掘后,将原封不动留在原处。人们看到的是遗址被完整“剥”开后,从地下“冒”出的元代水闸。而菘泽遗址,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被陆续开掘,当时人们没有保护文化遗址的概念,里边的东西被拿走,移到各市区博物馆展示,原址也被挖掉。
2、菘泽遗址博物馆,虽说拿走的东西可以再拿回放置原处,但一些遗址场景就只能通过“再造”复原。相比之下,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没有“再造”,一次还原,称得上上海之一个名副其实的遗址博物馆。据了解,建成的志丹苑遗址博物馆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日前敲定的设计方案是博物馆地上建筑的效果图。博物馆呈银锭形,两旁宽,中间束腰。创作来源于从志丹苑遗址出土的铁锭榫,它是两块石板之间的契合物,与银锭相似。博物馆建设要等到今年下半年遗址大规模发掘后才动工。地上展厅内将展示相关图文资料,人们可以进入地下,感受元代水闸是如何运作的。2001年5月,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和延长路交汇处的“志丹苑”建设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古代遗迹,经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和全国专家论证,确认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该遗址的分布面积、建筑规模、建设方式、工艺技术等均超越了国内现有发掘展示的同类遗址,对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和历史演变、展示上海城市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价值。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遗址,上海在做好遗址发掘的同时,积极推进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设。
五、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作用价值
1、该处遗址发现于2001年5月,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这一考古发现,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2、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在城市中进行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具有示范作用,它体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探寻、保存、弘扬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挖掘保护
专家们认为,目前迫在眉睫的是要在志丹苑原址上建造博物馆。建造过程的一年多时间里,如何保护 *** 在发掘现场的文物是个重大课题,也是上海文物考古部门从未遇到过的难题。志丹苑以石墙、木桩为主,已埋在地底下数百年,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氧化,石头会风化,木头会炭化,目前虽然木桩全部用塑料布包起来,但不是长久之计。专家们提出先要“回填”,即把遗址全部“覆盖”起来,到博物馆建造好后再打开。“回填”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在遗址上建造建筑物时,机械施工对文物有损伤;其次是与空气隔绝。从目前已发掘的木桩来看,有松木和杉木两种,木质湿度一般保持在20%至30%,不会开裂,但太湿也会腐烂。再则,松木在空气中易受白蚁侵蚀。专家们指出,“回填”有两种 *** :干保与湿保。干保,就是在已发掘的文物上填上沙土;湿保,就是在遗址上灌水,恢复水闸当年生存的状态。到底哪种 *** 对这一文物的保护更有益?文管委还将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七、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建筑工程介绍
1、博物馆、纪念馆等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拥有浓烈的地方特色。而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也是当地文化的极致体现,反映了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下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的详细介绍。
2、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是迄今为止中国更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更大、做工更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占地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3、博物馆占地2300多平方米,地上建筑预计花费2300多万元,而地下相关保护预计花费5000多万元,根据2011年11月上海“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通气会精神,已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建成开馆。
4、上海元代水闸遗址深藏于地表以下7-12米深处,发现于2001年5月。
5、历经多次发掘整理,于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6、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于2012年12月31日开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7、权威专家组成了“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评审组”,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经过三次大幅度修改和设计,才最终确定。由于场地狭窄,遗址博物馆的总体设计将结合四周已建成的住宅建筑,平面呈格尾形是取材于开挖出的连接石块的铁隼的形态,中部空间呈半敞开形式,设计注重生态和节能举措,不仅设有人工空调,且设立自然通风系统,使地下博物馆的空间具有自然通风的活力。现有的博物馆都是将文物搬离发掘地,移至馆内陈列。
8、而遗址博物馆必须在文物发掘原址,按发掘原状,“原汁原味”地展示,也就是说,在7米深的大坑上,建造一个中央没有柱子的建筑“顶盖”,把水工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文物呈现给观众,既揭示元代水闸的全貌,又使人看到发掘的现场及过程。屋顶采用玻璃,拟将天光引入地下,玻璃为折线形,隐喻水闸下的涓涓流水。设计除体现现代化的技术外,还非常注意具有元代文脉的特色,在中间仅有的两根漂亮立柱上,塑以元代成吉思汗弓弩的抽象形式,以体现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元代文脉形象。
9、更多关于标书代写 *** ,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 *** 免费咨询。
关于上海水闸博物馆,上海水闸博物馆作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