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上海犹太人哈同和犹太富商哈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上海犹太人哈同以及犹太富商哈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二战时,中国收留犹太人是怎么一回事
人道主义援助而已,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风雨飘摇,入境简单,几乎没有 *** 束缚!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美国犹太人委员会曾在华盛顿举办“犹太难民与上海”图片展,二战期间“拯救犹太人”的旧事再度出现在舆论视野中,国内相关报道多以“大屠杀亲历者泪谢中国”作为标题,在强调中国人善良、乐于助人的同时,有的还捎带了日本人的凶残、蛮横。
1933年—1941年,有3万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逃到上海,同期美国只接收了20万犹太人。犹太人的故土巴勒斯坦——1939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未来5年内只接受7.5万犹太人。尤其是193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后,上海几乎是全世界唯一对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
上海犹太难民留下的大量回忆文献中,不少人表现出对上海的眷恋,但很少看到他们对上海或上海人表达感恩之情的文字。这与中国的相关报道差异很大。
上海无意中成为了犹太人的“希望之港”。
1933年纳粹上台后,对前途悲观的犹太人纷纷逃离德国,严格来说他们是侨民而非难民。“水晶之夜”后,纳粹德国突然加速清除犹太人,那些在“事情不会那么糟”的自我安慰中留下来观望的犹太人,突然发现自己已变成难民,并且全世界几乎找不到容身之所。
1938年7月,罗斯福牵头在法国埃维昂莱班组织讨论接收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但32个与会国中,除多米尼加外,其余国家皆不愿接收犹太人,牵头者美国也不例外。当时西方盛行反犹主义,即使是对犹太人最友好的美国,也有上百个反犹太团体。
反犹压力使得犹太人即使逃到美国也无法入境,最典型的是“圣路易斯”号邮轮悲剧。1939年5月,九百名犹太难民被纳粹德国用“圣路易斯”号邮轮送至古巴,结果被古巴拒绝,停靠迈阿密登陆又被美国拒绝,只好返回欧洲。他们当中有六百人后来死于集中营。1980年代中国曾引进的美国电影《苦海余生》即以该事件为原型。
虽然多米尼加表态接纳10万犹太人,但它无力筹措巨额安置费,而犹太人也不愿去生活环境贫穷且与欧洲相去甚远的国家。此时,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因为多重因素叠加,成为唯一选择。
首先是上海租界“国中之国”的独特地位。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后,逐渐形成英美等国租界合并而成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它独立于中国 *** ,尤其是不受任何外国领事管辖的公共租界,属于由外国侨民自治的独特地方实体。
由于租界地位特殊,清代及民国初,外国人旅居上海无需任何手续,1932年,民国 *** 开始对吴淞口和上海登陆的外国人增设查验护照签证程序,由于传统习惯,上海实际上对任何人都实行落地签,是世界最著名的开放城市。
1937年上海陷落,国民 *** 无法行使行政管辖,而日本还未组建傀儡政权管理上海,进入上海的签证管辖权被虚置,租界无意中扮演了难民收容所的角色(淞沪会战时,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被日军控制,这部分后被称为“日租界”)。
所以,从1937年八一三抗战到1939年9月之前,上海租界为犹太人敞开了大门:无需签证、无需有人宣誓担保,无需警方证明,无需保证经济独立。
上海不仅有犹太人入境的便利,还有先期定居犹太人的财力。当时上海有两个犹太人集团,一个是英国的巴格达商人,他们中有沙逊家族、卡多利家族、哈同家族等著名富豪,另一个是俄国犹太人,他们虽不如前者富有,但人多且颇有财力。
在外滩16铺码头登陆的犹太人并不很像难民,至少从欧洲到上海的逃难并不狼狈,甚至算得上奢侈。他们购买头等舱的船票,在船上开Party,吃高档西餐。在许多犹太人的回忆中,彩带、日本乐队、专用乘务员、蛋糕是他们旅途最主要的印象。
但是战争期间的背井离乡毕竟不同于旅行,上岸后,他们很快就典当完了家具、衣服和行李,只有等待救济。巴格达犹太富商之一个伸出救援之手,1938年他们组建了之一个援助犹太人的COMA委员会,不但提供公寓,还向每位难民每天提供5美分,足以保证难民的基本生活。
1939年,进入上海的犹太人由1938年的1374名激增至12089名。这时美国犹太人社团组织JDC联合慈善力量,成为救助难民的主要机构。
无论如何,犹太难民过得远比上海当地人要好,亚洲式的贫困令他们印象深刻:“那些拉着富人一天到晚在街上闲逛的中国车夫简直不是人,冬天他们没有暖气,很多中国人在街头被冻死,第二天垃圾车来的时候,尸体直接被抛到了车上。”
日本占领下中国人的不幸同样让他们印象深刻:“日本人对待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差别很大,每当中国人过桥时,总会受到日本人的侮辱,日本兵用刺刀戳他们,或用烟头烧,但是中国人更厉害,他们回头对伤害自己的日本人笑笑,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打败日本人的标志。”
二战期间,中华民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和日本驻立陶宛 *** 领事杉原千亩向犹太人大量发放签证,拯救了许多人性命——当时的奥地利和苏联,犹太人若无签证将无法离境。何凤山和杉原千亩由此获得以色列 *** 授予的“国际义人”称号。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的市中心有一个纪念碑,上书“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似乎没有人见到这块碑,犹太人并没有国内宣传的那么善良,当然,更不可能有“日本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作为商人,犹太人始终是精通擅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对他们的排挤,也可以说是即可怜又可恨。
二、上海:被犹太人影响的城市: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
上海能够从一个传统社会的商业城镇起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的近代化城市,最重要的动因,就是房地产业,以及作为城市功能重要完善手段的公用事业,而恰恰是在这两点上,上海犹太商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42年6月17日,之一次**战争期间,英军攻入上海,逗留了一个星期。此间,曾派一队海军沿黄浦江而上察看形势,直到苏州附近。其中有一位名叫高尔顿的英籍犹太人军官,认为上海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返回印度后召集一些精明能干的犹太人去上海。他或许是近代之一个到达上海的犹太人。
3年后,随着上海开埠,英籍犹太人大卫·沙逊和一批英国商人一道,从印度孟买来到了上海,开设了近代上海大名鼎鼎的沙逊洋行,这是上海的之一家犹太商号,从沙逊开始,大批犹太人——主要是英籍犹太人络绎而来。
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原先生活在中东巴格达地区、后来移居印度的塞法迪犹太商贾,来上海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在这崭新而几乎未有人涉足的冒险家乐园中淘金,而不是如后来自东北南下的俄籍犹太人,以及1940年代为躲避**屠杀而从欧洲来的犹太人那样,因集体逃难而选择到上海定居。他们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商人群体。
沙逊等英籍犹太人,最初几乎都选择从事**贸易这种利市百倍的生意,这并不光彩。不过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这正是“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的正常贸易的补充,没有**走私,西方商人就没有资金购买中国的丝茶出口,合法的正常的贸易就无法开展。”
此间,上海著名的犹太商人如沙逊家族、哈同家族、埃兹拉家族、嘉道理家族等等,无不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发家,并且在早期上海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推动近代上海经济启动的不自觉的工具。
到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商人都已经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业,并获得了巨大成功。此间,沙逊家族大量购置地产,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过44年的苦心经营,到1922年,拥有上海的占地约300亩的29处地产,投入资金白银200万两,而产业估价达到1300万两。
此后,上海城市发展逐渐现代化,市中心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沙逊将房地产经营的重点转向高层建筑,因为高层林立的地段往往市场繁荣,地价自然相应增长;兼之上海土地税又只是按土地面积估价征收,并不涉及楼层高低,建筑越高利润自然也相应增高。民国时期,上海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28幢,其中6幢属于沙逊洋行。
不仅如此,沙逊洋行经营范围涉及房地产、纺织、食品、交通、金融等13个行业,几乎涵盖了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上海乃至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至国外一位经济学家曾说:没有沙逊就不能理解上海。
即便是普通犹太人,其独特的生活和经营方式,也在强力而缓慢地渗透进这个城市。善于经商的犹太人,每到一地,总会在其所住区域周围开设商店,并渐成市面。
南京路、淮海路、虹口提篮桥,这些犹太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后来都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自东北南下的俄国犹太人到来后,在法租界沿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一带开设了许多饭店、酒吧、服装店、面包房,从1920年代起,霞飞路便逐步发展成了仅次于南京路的上海第二条现代繁华大街,堪称上海的时尚之源。
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其中不少是俄侨老店,或是法租界同业之最,他们以欧洲样式的商业布局,展示着几乎与欧美发达城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餐、西点、西服和日用百货更具特色。
468号是著名的马尔济尼亚女帽店,店主人是俄籍犹太人阿依达·拉宾诺维奇夫人。她更为人知的成就,是在霞飞路拉都路口(今襄阳南路)开设的一家专营儿童用品的商店,并以儿童剧中不肯长大的孩子彼得潘命名,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儿童用品商店。
霞飞路829-831号,是欧罗巴皮鞋公司,业主也是一名俄籍犹太人,名叫图钦斯基;再往前,850号就是百灵洋行,也称巴拉诺夫百货商店,经销棉纺织品、服饰杂货、男女成衣及床上用品,是法租界更大的俄侨百货商店;离此不远,895号则是另一位俄籍犹太人格利高里·克列巴诺夫开设的著名中高档皮货商店——之一西比利亚皮货店的分店。
那些商店,有的至今仍在营业,尽管已经易主,名号也辗转更换。1935年,意籍犹太人路易·罗威在法租界霞飞路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口,开设了一家以法式西菜为主,配以意大利式西餐的罗威饭店,这是上海滩最早的法式西菜馆。二战结束后,由于原址无法收回,于是饭店迁至亚尔培路莆石路(长乐路)口,改名喜乐意。这就是后来名声鹊起的“红房子”西菜馆的前身。
世界上有很多人说犹太人像中国人,或者是中国人像犹太人。
作为与犹太人接触时间最长、打交道最深的上海人,其实对犹太人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同情其离乱苦难的经历,又羡慕其统治世界的财富;既蔑视其斤斤计较的做人风格,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种风格的熏陶。
1949年后,绝大多数上海犹太人最终选择了离去,但犹太精髓已然留给了上海人。无疑,这是比撬动城市格局改变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上海人看来,精明的处世风格,是上海人学到的最为鲜明的犹太精髓。
具有生意头脑的犹太难民进入上海后,当他们租好房子,发现上海人家是几户合用一个大电表时,就马上安装一个小电表单独计电费,决不与别人混用。
目睹犹太人做生意时把100元的商品标为99.99元,脑中留有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人夏洛克在法庭上要求割人肉抵债的印象,加上英文单词中的犹太人Jew含有守财奴、奸商的贬义,上海人后来便将处世经商滴水不漏、他人休想占到便宜的人,称作“犹太门槛”“老犹太”。
后来上海人说某个上海人像“犹太人一样”,即暗指此人特别精明、小气,明算账,不肯吃亏。
犹太人受犹太教的影响,视契约为人与上帝的约定,信守不背。而上海人做生意,谈判阶段斤斤计较;但自诩一旦签下合同,就会不折不扣地履行,这也正是来自履行合同、遵守法律的犹太精髓。
精致的生活方式,则是上海人学到的又一犹太精髓。那些避难到上海的欧洲犹太人,尽管带来的资产不多,但仍保持着卫生健康习惯,天天洗澡,把小孩放在阳台上晒日光浴,空闲时到“小维也纳”的咖啡馆里坐一坐,交流各自的信息。
此外,这些犹太人在最困难时也不忘讲究生活品位。上海人自然也是跟着风气之先,比较讲究情调。哪怕在住房最为困难的时期,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能耐也是赫赫有名。
三、打拼60年的上海犹太首富,收养1600位学生遍及天下,如今怎样
1、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意思就是说,如果上天将要给你一份非常重要的职责,必将先让你经历很多磨难。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经历,很少有人会获得一蹴而就的成功,不劳而获的东西更是转瞬即逝。只有脚踏实地,经历了别人没经历的,吃过了别人没吃过的苦,才能得到别人所得不到的辉煌。
2、人的一生有非常多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有的人面对一时的失意会选择放弃,从而一生穷困潦倒。但是有的人会逆流而上,直面生活的暴击,最后给自己赢来了一生的安逸和富有。
3、有这样一个人,他基本会见过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大人物,他和袁总统喝过咖啡,和孙先生品过茶,曾经的上海滩,哈同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上海如此繁荣复杂的商业圈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正验证了一句话:英雄不问出身。想当年,刚刚狼狈上岸的哈同仅仅23岁。
4、从一贫如洗到上海富豪,他经历了什么?
5、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二十年呢?刚刚来到上海23岁的犹太人哈同,身上只有六个银元,他的到来无疑就是上海又多了一个无名小卒,为了生计不得不奔波。说到犹太人,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下,犹太民族的不屈不挠和民族智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无产阶级领导者马克思,还有著名画家毕加索都是犹太人。而哈同也是凭借着犹太人先天就有的聪明才智,在上海一打拼就是60年。
6、哈同出生在一个犹太的贫困家庭中,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六岁,为了吃上饭,每天只能靠着捡破烂,收垃圾,捡煤球为生,这样狼狈不堪的日子他过到了23岁。
7、可能是正值青春年少,一腔热血的哈同不想自己的一生就这样暗无天日,所以他拿着六块银元只身来到了繁华无比的上海滩,刚来到上海没有资源没有人脉,只能靠舅舅托朋友给自己找了一份在上海老沙逊洋行当门卫的工作。
8、除了做门卫,他每天还负责洋行的清洁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哈同总算是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洋行当时最暴利的生意就是 *** ,物以稀为贵,每天来排队买 *** 的人,简直是人山人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顾客需求量大,所以作为门卫的哈同看到的赚钱的商机。
9、他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给这些客人卖"拨号费",从中他能赚到不少钱,平时工作的时候兢兢业业,因为除了勤奋刻苦,哈同一无所有,在一年之后得到老板的赏识,哈同升职做了业务管事。当然这是因为他帮助大老板抢来了客户才得到的机会。升职之后他更是辛勤的跑业务拉客户,按着自己的薄利多销的理念在同行中小有名气。
10、后来他发现上海人还在使用桐油灯的时候,洋人已经用上了煤油灯,所以他又开始利用下班时间研究怎么靠卖灯挣钱。几年的打拼,让他在上海终于为自己买了一栋二手的房子,时间眨眼间过又过去了六年,三十岁的哈同已经是地产部经理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当时的他已经完全可以在上海立足。
11、他开始为自己添置家产,在当时他已经算是旧上海的一位富豪,不仅拥有南京路的大半条街,还有一千多套房子,和几百亩土地。虽然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一贫如洗的青年,但是他依旧秉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不挥霍自己的血汗钱。合理的投资和理财也是哈同的必备技能,就这样一路的打拼,让他从一贫如洗到现在的腰缠万贯。
12、贤内助的突然到来,为他指明人生的方向
13、在哈同的事业达到了一个 *** 的时候,有一个中法混血的姑娘闯入了他的生活。罗迦陵是一个出身悲催的风俗女子,父亲是法国水手,来到中国之后和母亲有了她,后来又抛妻弃子回国去了。她的母亲也在很早就过世了,迫于生活的无奈她只能选择走上了风尘之路,给一些洋人水手做 *** 。直到遇见了命中的真爱哈同她的人生才开始了新的篇章。
14、哈同从23岁做门卫,卖油灯,到十年后成为了远东之一富豪离不开这位有远见的贤内助的帮忙。两个人刚结婚不久,罗迦陵就劝哈同不要再做 *** 生意了,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 *** 是祸害自己同胞的,这种黑心生意不能做。
15、后来哈同听了妻子的建议,选择专心于当时另一个暴利的行业就是房地产。因为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罗迦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交达人,受到当时太后的赏识做了义女,从而和皇家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大大的帮助了丈夫哈同的房地产生意。
16、但是后来中法战争清 *** 胜利之后,大批洋人纷纷离开上海避难,上海的房价也是跌到了低谷,哈同当时也想去香港躲避风头,可是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妻子把所有自己的家当全都变卖,在上海更低价的时候,帮助哈同购置了一大批房地产。
17、后来中法签订条约之后,上海租借的商业圈再次迎来了鼎盛,也正是因为当时的破釜沉舟,才让哈同在这次彻底的成为了上海金融中心的风云人物,事业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后来"红木铺地"也是在妻子的建议下修建的,罗迦陵真的是哈同人生的贵人,在很多事业的重要选择面前,都帮助哈同做了最正确的判决。如果问,为什么哈同可以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翁,那么罗迦陵的帮助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8、慈善事业从未停止,他们的人生后二十年
19、哈同和罗迦陵两个人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的一生收养了二十几位孤儿并且把他们全都抚养成人。夫妻两人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视,在他们人生的后二十年中,他们举办了义务教学和女子学堂,专门面对那些没有钱去上私立学校的穷人家孩子,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后来他们还建立了一所全日制学校,从小到大的所有课程所需要的费用全都是夫妻两人承担。
20、他们前前后后一共这样培养了1600名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学成之后他们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向世界发散,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各地的发展起了很大帮助。就连徐悲鸿,王国维等非常有名望的人都曾是哈同花园内仓圣明智大学的学生。
21、对于公益事业他们也从未懈怠,国难来临的时候他们从不吝啬自己的资产,还经常举办赈灾活动,还会为贫困的老百姓发放粮食。哈同和罗迦陵两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奇迹,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最后面成了金字塔的顶尖人物。
上海犹太人哈同和犹太富商哈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