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心肺复苏抢救黄金时间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心肺复苏的正确动作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心肺复苏抢救黄金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正确动作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心肺复苏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
1、心肺复苏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是四到六分钟。
2、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且逐步呈现年轻化,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且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入院前,绝大部分人在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只能拨打“120”急救 *** 。
3、但由于心脏呼吸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6分钟,错过黄金抢救时间,患者即使抢救过来也基本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4、因此,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所以,普及心肺复苏术对于拯救生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之一步: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先拨打急救 *** 120或999,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的位置。如果有其他人在场,让其帮助拨打急救 *** 。
6、第二步: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胸部中央双 *** 连线的中点连续用力快速垂直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以上,按压幅度至少5cm。未经心肺复苏培训者可只按压,不必吹气,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7、第三步:下颌抬起,头部后仰,开通气道。
8、第四步:发生地如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9、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普及心肺复苏术,提高全民急救能力
10、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快递员安贞医院内猝死得救,如何把握急救黄金4分钟
二、心肺复苏黄金抢救时间
现在很多人都是有心脏上的问题。心脏是人最重要的中心,心脏停止跳动就说明这个人已经死亡。但是很多人只是心肺缺氧,抢救及时还是有可能醒来的。如果超过人体缺氧接受的范围就无力回天了。那么心肺复苏黄金抢救时间是多少分钟?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主要是由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决定的,全身所有脏器和组织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只要氧供停止短短4到6分钟时间就可以造成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
在心跳呼吸停止时大脑的血流灌注即刻停止,随之氧供也同时停止。此后的4到6分钟内即为实施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当然4分钟内更好,这是出于患者更佳预后考虑而定的。
在此时间区间内实施心肺复苏就意味着能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前恢复脑的氧供和血流灌注,这样患者若得以复苏成功就有可能保留较好的神经系统功能。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被抢救过来了有更大的可能不会是处于植物人的状态。
1、将心肺复苏模拟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心肺复苏模拟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2、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模拟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模拟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3、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模拟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模拟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
心肺复苏黄金抢救时间只是短短的4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就算醒来也是植物人。在看到有些人晕倒一定要及时正确的进行心肺复苏这样有可能会救醒来这个人,但是没有及时进行就诊肯定就会错过更佳的时间。希望每个人都了解一下小编给出的办法,也许会帮助到很多人。
三、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只要伤者已经出现了呼吸心跳停止,即使因高空坠落冒有二次伤害的风险,仍有必要进行抢救。因为这是无奈,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只需4~6分钟,如果不予处理等于是围观等死。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心搏骤停的以上3种心电图类型及其心脏活动情况虽各有特点,但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导致循环骤停是共同的结果。全身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时,机体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及相关激素,使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供血;缺氧又导致无氧代谢和乳酸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急性缺氧对器官的损害,以大脑最为严重,随着脑血流量的急骤下降,脑神经元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迅速降低,细胞不能保持膜内外离子梯度,加上乳酸盐积聚,细胞水肿和酸中毒,进而细胞代谢停止,细胞变性及溶酶体酶释放而导致脑等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害。缺氧对心脏的影响可由于儿茶酚胺增多和酸中毒使希氏束及浦氏系统自律性增高,室颤阈降低;严重缺氧导致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持久缺血缺氧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肝小叶中心性坏死等脏器损伤和功能障碍或衰竭等并发症。
绝大多数病人无先兆症状,常突然发病。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心搏骤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心脏停搏3~5秒,病人有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由于脑部缺氧而引起晕阙,即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发生阿-斯综合征,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辅助检查以心电图最为重要,心搏骤停4分钟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心室颤动,4分钟后则多为心室静止。
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如在心搏骤停5min内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有可能获得复苏成功且不留下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组织损害的后遗症;但若延迟至5min以上,则复苏成功率极低,即使心肺复苏成功,亦难免造成病人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性的损害。因此在现场识别和急救时,应分秒必争并充分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注意不应要求所有临床表现都具备齐全才肯定诊断,不要等待听心音、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而延误识别和抢救时机。
关于本次心肺复苏抢救黄金时间和心肺复苏的正确动作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