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希金纪念碑,朗诵纪念碑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8 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上海普希金纪念碑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朗诵纪念碑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普希金的诗“纪念碑”原文及其赏析
  2. 华盛顿塑造的普希金纪念碑是谁的杰作
  3. 普希金是谁
  4. 上海城市雕塑系列之普希金雕像

一、普希金的诗“纪念碑”原文及其赏析

1、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

2、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永远不会荒芜,

3、它将自己坚定不屈的头颅高高昂起,

4、不,我绝不会死去,心活在神圣的竖琴中,

5、它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6、只要在这个月照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7、整个伟大的俄罗斯都会听到我的传闻,

8、各种各样的语言都会呼唤我的姓名,

9、无论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还是芬兰人、

10、我将长时期地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11、因为我用竖琴唤起了人民善良的感情,

12、因为我歌颂过自由,在我的残酷的时代,

13、啊,我的缪斯,你要听从上天的吩咐,

14、既不怕受人欺侮,也不希求什么桂冠,

15、什么诽谤,什么赞扬,一概视若粪土,

16、赏析:普希金以自己的诗歌成就奠定了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专制制度的压迫下诗人却对自己的成就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无比坚定。

17、诗人知道,人民将永远记得他、爱戴他,因为他用诗歌唤醒了人们善良的感情,在那沙皇暴政的残酷统治下,他歌颂了自由,并且还为受压迫的奴隶和被迫害的十二月党人祈求过宽恕同情。

18、普希金是一名自由的歌手,也是一位迷人的人道主义者。《纪念碑》一诗就最为典型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自由的风骨和人道的境界,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19、在这部作品之中,诗人呼唤自由人道,蔑视强权,同情在斗争中倒下的人,弘扬了一种博大崇高的人文情怀和善良纯正的高贵品质,歌颂了人道远超艺道,战胜王道的永恒意义。

上海普希金纪念碑,朗诵纪念碑-第1张图片-

20、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21、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2、他的作品,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 *** 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2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二、华盛顿塑造的普希金纪念碑是谁的杰作

1、萨兰斯克共有两座普希金纪念碑,一座位于普希金文化休闲公园内,另一座位于通往普希金文化休闲公园的喷泉斜坡上。

2、1899年,公园里树起了一座普希金半身纪念雕塑,直到20世纪30年代,现在,那座半身雕塑已经被安置到了莫尔多瓦共和国方志博物馆内。1977年,在原来立着半身雕塑的地方,建造了新的青铜纪念碑。

3、该纪念碑2001年落成,可以说是萨兰斯克更具代表性的纪念雕塑,诗人普希金静静依靠在拱门上,好像一位优雅的绅士在邀请大家进入他广博的思想世界。

4、每当萨兰斯克的毕业季,这里总是聚集着大量的中学生,他们在这里与“普希金”合影,告别青涩的中学年代。每逢节庆日,很多市民汇集于此,度过热闹非凡的一天。

5、来到萨兰斯克旅游的朋友,不妨到这里与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合影留念。

三、普希金是谁

亚历山大·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 1799年5月27日(根据新历法是6月6日)生于莫斯科。1811年进入为贵族子弟办的皇村学校,并开始其文学生涯。早期诗作仿效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以及17和18世纪法国诗人的风格,继承了他们的轻快诗的传统。1820年发表浪漫主义诗歌《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该诗以叙事风格写成,采用了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在那些以手稿形式广为流传的政治诗和讽刺短诗中,在受18世纪激进的思想家、作家拉季舍夫的影响写成的《自由颂》(1817年)、《乡村》(1819年)中,他讴歌自由,成为日后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人们思想和抱负的代言人,因而于1820年被亚历山大一世流放南俄。他在那里得到的种种印象,为他的一组浪漫主义叙事诗提供了素材。“南方组诗”(包括《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等)巩固了诗人的声誉。他被赞誉为当时之一流的俄罗斯诗人和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的、热爱自由的一代的领袖。 182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诗体小说《叶夫根尼·奥涅金》第1、2两章。这部小说是之一部以现代社会为主题的俄国作品,展示了俄国生活的全貌,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小说指明了道路。1824-1825年普希金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给地方当局监视。在这期间,他写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它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的“通俗化原则”写成的,标志着与法国戏剧的古典主义决裂。此外,还完成了长诗《茨冈》(1924)、《叶夫根尼·奥涅金》第3-6章。1829─1836年间,普希金的创作才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境界也焕然一新,这时期他所写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在俄国文学史上掀开新的一页。 1830年秋,他在波尔金诺度过了其整个艺术生涯中最不平凡的几个月,完成了《叶夫根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出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 *** 》等)以及4部小悲剧和许多抒情诗。他的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于1836年发表。他的创作富有崇高的思想,强调公民的责任,充满肯定生活的气势,深信理智必能战胜偏见,光明必能战胜黑暗,人类的博爱必能战胜奴役和压迫,因而在全世界引起共鸣。他的作品被译成世界所有主要的语言,不但最完满地表达了俄国人民的意识,而且具有超越民族障碍的力量和鼓舞作用。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与法国侨民乔治·丹特斯男爵举行决斗时身负重伤,于同年2月10日逝世。妻子为娜达利亚。普希金的外曾祖父伊勃拉基姆是18世纪俄国著名的军事工程师、将军和国务活动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普希金在他未完成的历史小说《彼得大帝的黑人》中,对他留法及刚回国时的外曾祖父作了带虚构的历史描述。伊勃拉基姆出生在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北部一个颇有权势的家庭,17世纪末被土耳其人掳掠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1707年被运到彼得堡,改名为阿勃拉姆·彼得罗维奇·汉尼拔。彼得大帝对他呵护有加,亲自过问他的教育。他成年后,出将入相,在政务中兢兢业业,显示出管理才能,在争战中英勇善战,一次次屡建奇功。后在战争中负伤,彼得大帝派他到法国巴黎学习军事工程。他从炮兵学校学成回国,带回大量军事、数学、工程等方面的书籍,也带回哲学、历史、地理以及高乃依、拉辛等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的著作。他写过工程技术方面的著作以及回忆录,留给后人的是多不胜数的藏书和十分珍贵的科学仪器。他1731年结婚,犯有重婚罪。他的儿子奥西普·阿勃拉莫维奇·汉尼拨是海军炮兵少校,也犯有重婚罪,1775年与一位退伍军人的女儿生下一女,取名纳捷日达·奥西波芙娜,容貌美丽。1795年,一个名叫谢尔盖·普希金的青年近卫军军官与奥希波芙娜一见钟情,1796年两人结合。三年后,生下光耀世界文坛的“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普希金。 1997年10月17日,普希金的最后一位直系后裔格里戈里·普希金在莫斯科病逝,终年84岁。格里戈里青年时代从军多年,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许多重大战役,曾荣获多枚勋章和奖章。他在后来的35年中,致力于宣传其曾祖父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他在气质、外貌和幽默感上酷似大诗人,曾是“普希金”创作团体的名誉主席。 1998年6月6日,莫斯科举办了各种活动,纪念普希金诞辰199周年。19卷《普希金全集》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首次同读者见面,这是迄今收录诗人作品最完整的一部全集。该诗集由俄罗斯“星期日”国家报刊杂志联合公司出版,它以1937年至1959年期间出版的普希金全集为主,同时收入了过去从未发表过的诗人笔墨,其中包括他的画集、日常生活杂记、甚至收支帐目记录等。为纪念著名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乌克兰于1999年5月在首都基辅兴建了普希金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约6000件与诗人有关的物品,其中不少是独一无二的珍藏品。在中国上海市中心一条名为“岳阳路”的道上,竖立着普希金的半身雕像。它于1937年2月初建;1947年2月再建;1987年8月重建。雕像基座上用中文刻着“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纪念碑”。短篇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 *** 戈琉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译后记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爱过你我的名字……小花致恰达耶夫致凯恩纪念碑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叶甫盖尼·奥涅金(存目)

四、上海城市雕塑系列之普希金雕像

1、上海徐汇区的汾阳路、岳阳路与桃江路的交汇处,茂密梧桐的树影婆娑,藏住了百年过往的上海传奇,其中包括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雕像。

2、他沉思的表情中透出淡淡的笑意,飘逸的卷发和浓重的络腮胡子显示出诗人气质,配上周围安静的林荫,让人也不免想起他笔下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3、普希金雕像是上海建造最早一座外国作家半身塑像,历经了“两毁三建”的历史。

4、之一尊铜像建于1937年2月10日,是上海的俄侨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来到上海的大多是沙俄贵族,即使在流亡期间,也始终丢弃不了对斯拉夫文化的眷恋,他们苦难的逃难生活只能靠诗歌呐喊出来,由此之一尊普希金的雕塑诞生。后因日军侵占上海,该雕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

5、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2月28日,第二尊普希金雕像才在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的组织倡导下,在原址重新树立起来,雕塑设计师是俄籍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好景不长,1966年普希金铜像在“文革”的肆虐中再一次被毁。

6、 1987年8月,正值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7、雕像“两毁三建”的坎坷遭遇见证了上海曲折的历史和时代潮流。

8、普希金雕像增添了上海城市文脉的厚度

9、蔡元培先生在创办教育之始时所说的:“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在城市雕塑同样也可以要体现出城市的气质和价值理念,普希金雕塑的毁而再建体现了上海城市的智慧、艺术与包容。

10、 1987年的普希金铜像的塑造者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师高云龙(1928年生)、齐子春(1940年生),同时也是著名的雕塑家,他们的作品除了普希金雕像之外,还有很多众所周知的作品。如高云龙的作品有: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碑浮雕、民族英雄陈化成纪念碑、安徽定远戚继光纪念像、张闻天塑像、张元济塑像、上海龙华寺十六罗汉和三圣殿西方三圣等。如齐子春创作了同济大学的毛主席像、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三口之家》等。

11、他们依据一张很小的模模糊糊的旧照片创作,查找了马尼泽尔的肖像雕塑资料,凭着对普希金铜像的感受创作出了今天矗立于此的雕像。雕像被置于高达5米的混凝土基座上,比原来的高60厘米左右,纪念碑正面用中文书写“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纪念碑”,另外两面分别用俄文书写普希金出生、逝世年月和中文书写再建、重建年月。从基座上的介绍上可以看到现在雕像整体被命名为“普希金纪念碑”。平时常有中外游客、市民、文艺青年来此聚叙,遂有“诗人角”之称。

12、纪念碑如沧桑老者,历经沧桑。可那又如何,普希金早已写下了“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关于上海普希金纪念碑和朗诵纪念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纪念碑 普希金 朗诵 上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