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蛹变蛾子还能吃吗,蚕蛹变蛾子后怎么办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21 0
东北爸妈带蚕蛹到海南当下酒菜,结果蛹变蛾飞了,结局想不到啊

蚕蛹是高蛋白营养品,大陆很多地区都将其油炸或煮熟后,当作一道特色小吃。东北有一对老夫妇带了些蚕蛹,到海南女儿家过年。蚕蛹被放置两周后,“破茧成蝶”变成蛾子飞起来了。

据报导,海口王女士的父母从东北到女儿家过年,带了一份蚕蛹当下酒菜,由于过年时菜太多,来不及吃,便将蚕蛹放在门口。约两周后,王女士看到有两个蚕蛹竟然变成了飞蛾。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再去看,发现又多了几只蛾子。王女士称,可能是海口天气好温度适宜的缘故,还从没见过这种情况,挺好玩的。最后,她们将这些飞蛾带到公园里放生了。据悉,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再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有网民称,人类太残忍,什么都吃,变成蛾子,说明这些蚕蛹是活的,

新华全媒+|东北人过年的这个“土特产”,村里人正在加班加点……

新华社沈阳1月17日电(记者王炳坤 于也童 武江民)春节临近,作为东北人团圆家宴的一个“土特产”,蚕蛹持续热销。记者近日在辽宁省西丰县房木镇德隆村看到,家家户户的割蛹房里,村民们正在割蛹,挑拣,打包……忙得不亦乐乎。随着一颗颗蚕蛹从这里发往东北多地,这一鲜活土特产将村民们的致富路越铺越宽。

德隆村村民正在割蛹台前忙碌。(新华社记者武江民摄)

在有着“柞蚕之乡”美誉的辽宁省西丰县,德隆村是远近闻名的蚕蛹集散地。过去,村里70余个养蚕户都是作坊式经营,加工好的蚕蛹一筐筐批发卖给了经纪人,不仅价格低,最远也就卖到铁岭、沈阳等周边城市。几年前,几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借助电商平台将蚕蛹直接卖到千家万户,不仅带来销量激增,而且帮助这一土特产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2021年一个冬天就卖出蚕蛹150多吨,货值近千万元,成为村里妥妥的‘销售冠军’。”95后姑娘迟月就是一名电商创业者,距离除夕没有几天了,她还在自家割蛹房里带着大伙儿干活。她兴奋地说,2022年入冬以来,行情比去年还要好,“我家的产量不够,全村人加工的蚕蛹,很多都交给我们来销售。”

除了全村半数妇女成了“割蛹者”,蚕蛹的批量加工,还让这里诞生了许多“新职业”。

00后杨羽惠是一名“蚕蛹温控师”。“夏天人们往柞树上放养幼蚕,秋天从柞树上收获大茧。这些大茧里面装有像毛毛虫一样的成蚕,只有在0到4摄氏度环境中才能长时间存活。”杨羽惠说,要想让大茧里面的成蚕变成蚕蛹,需连续7天加温至27摄氏度进行孵化。

德隆村夏季放养幼蚕,秋季收获大茧。(受访者供图)

冬天孵茧最忙时,杨羽惠每隔半小时就要去空调房查看温度。“孵化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茧壳内的蚕蛹就可能变成蛾子飞出来。”杨羽惠说。

90后杨柳是一名“蚕蛹质检员”。加工好的蚕蛹入库前,她会逐盒检查蚕蛹的气室是否为白色,判断蚕蛹是否鲜活。

这些“新职业”让村民们收入颇丰。割蛹能手王敏平均1.2秒就能割一个蛹,每天能割6000余个。“春节前3个月大伙儿比着干,平均每人收入能有2万余元。”王敏说。

小小蚕蛹支起了山村的富裕生活。德隆村党支部书记杨启强说,过去一到冬天农闲时,村民们都开始“猫冬”,“现在村里很少有闲人喝小酒、打麻将,大伙割蛹挣钱,会一直忙活到年根底。”

蚕宝宝的“华丽亲戚”把我迷住了

“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


如果说一件大家童年都会做的事情,“养蚕”算一件,很多同学都会把养蚕作为一种游戏或课外实践活动。


嘴从停不下的蚕宝宝,食量惊人,桑叶永远不够吃。难怪有小学生的家长调侃:“没有半夜去公园找桑叶的经历,不足以谈养娃”。


说到养蚕优势,广东地区全年高温多湿,家蚕品种资源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丰富多姿的地方品种资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养斑纹和颜色各异的观赏蚕。市面上大部分的观赏蚕,主要包括彩茧蚕斑纹蚕两大类。


接下来,宝桑园和你一起探索有趣的桑蚕科普知识!


宝桑园科普展览



0 1

“个性穿衣”斑纹蚕


我们印象中的蚕宝宝大都白白胖胖,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斑纹蚕】形态各异,在五龄阶段有着十分个性的“穿衣风格”,但蚕茧通常为白色。


斑纹蚕除了常见的普通斑、素斑和限性斑以外,还有黑缟斑、虎斑、暗色斑、附加半月纹、多星纹、褐圆斑、复合斑型等。


以下是偏爱素雅的三类蚕宝宝。素斑是我们最常见的,纯白无瑕惹人怜爱。


(点击查看大图)


黑缟又叫黑虎,身体各环节除后缘四分之一为白色,其余为黑色,看着像蚕界黑社会,其实黑虎跟其他蚕宝宝的习性一样,只知道吃并不攻击同类。


虎蚕也叫斑马蚕,和黑虎一样是入门级的斑纹蚕,身体有环状黑板,远看像时装中经典的千鸟格,特别赏心悦目。


(点击查看大图)


接下来的这四位宝宝则是斑点控。


(点击查看大图)



0 2

“活力亮眼”彩色蚕


喜欢收集口红色号的小伙伴,现在也能收集蚕茧色号了!


大部分小学生养的白色蚕宝宝是素蚕,也是最常见的商业蚕。他们从孵化到生长都很好打理 ,体质非常好,几乎不发生死亡,丝质也非常好,毕竟是要用于丝绸 *** 。


彩色茧的幼虫阶段通常为白体色,只吃桑叶就可以营造彩色的蚕茧。常见的彩茧有绿色、黄色和橘色,以及相对少见的红色、粉色、肉色和锈色等。如果你愿意折腾,彩蚕杂交后还会产生渐变色!



想要养出好看的彩茧还是要多花点功夫的!比如,有些蚕宝宝只有吃老熟的桑叶才可能吐出橘红色的蚕茧。


美好事物总难以长久停留,彩茧虽美却不易保持。蚕茧要主成分为蛋白质,而蛋白质中的色素物质不稳定,受热和遇光后会逐渐变性,退去色彩,逐渐变成白。


红茧是最易褪色的茧色之一,在阳光下,半小时可能就变全白了。相对而言,只有黄茧能长期存放,褪色缓慢。所以在市场上有商用的黄茧品种,例如被村民称为 “黄金茧”的金秋初月品种。




除了颜色不同,茧形也有各异。除了常见的椭圆形,茧形还有束腰形、球形、纺锤形等。


(点击查看大图)


S形身材的追求,在蚕界一样存在内卷。咋一看,束腰绿茧还蛮像饱满的花生。



0 3

蚕宝宝,全身都是宝


在蚕茧里的蛹变蛾时,如果让它自己钻出来,会损伤茧层而无法缫丝,用热水煮蚕茧则能更快更好的拆解抽丝。


取出的蚕蛹其貌不扬,却是一些人的舌尖美味,爆浆炸蚕蛹、烧烤蚕蛹、水煮蚕蛹.....各种口味总有一款适合你。蚕蛹高蛋白虽好,切忌多吃,以免出现蚕蛹中毒的情况。



蚕茧里的蛹是美食,蚕丝更是用处多多。


一般家庭养几十几百条蚕宝宝获得的蚕茧量,虽说做不了蚕丝被,做一些其他的时尚单品完全没问题。


夏天高温,急需小扇送风凉。选一颗饱满的蚕茧,挑出蚕丝,绕在扇面上,持续转动扇柄。不一会功夫,一把蚕丝扇就能呈现眼前。



爱美人士还可以用蚕丝自制滋润保湿的手工蚕丝皂、蚕丝面膜,懂一点缝纫的小伙伴可挑战做一件厚实的蚕丝棉袄。



除了以上说到的,蚕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甚至到工业、医疗等领域都大有作为,蚕宝宝可以说是把自己彻底贡献给了人类。


花都宝桑园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农科+文旅”,以有趣实用的方式,加强桑蚕知识传播、体验的互动性及参与的娱乐性,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的科普推广,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爱上非遗文化。



注:本文中部分图片版权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有。

当代散文|儿时的松蛹

文/樊泽宝

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农村,那时各家的孩子多,撒着养,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山水田园风光,培育了我们那一代孩童的野性。上山摘果掏鸟窝,下水捉鱼摸虾,不怕蛇鼠,无惧野蜂,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胆识。

然而,却有两种小虫令我们望而生畏,忌惮万分,不要说与之接触,就是看上一眼,都会引起一身的鸡皮疙瘩。那就是初夏松树上的松毛虫和夏秋树上的“八角子”,也叫洋辣子(对此有过专述)。

老家地处丘陵,童年时田野里沟壑的陡崖或半坡以及乱石岗、地阡子上栽的多是松树,大大小小的松林多。松树是常绿乔木,每年春季都会冒出一茬新的松针,待新的松针长大后,老的松针老化、由苍翠变成土黄色后干枯,并随着风雨陆续掉落到树下,完成新老交替。因此,在苍翠欲滴的松树下,经常都会铺着一层黄灿灿的松毛(当时把干松针叫松毛)。松毛富含油脂,干燥的既容易引燃也耐烧,可以用来引火,也直接用来烧火炒菜做饭。

那时的家庭都差不多,经济拮据,土炕土锅台,烧火做饭,家里都养着禽畜,各家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拾草剜菜;为做饭拾草,为喂养禽畜剜菜。因此,松林是我们小伙伴拾草的主要场所。

在星期天或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就会扛上一张大竹耙,用耙杆挑着一个用棉槐条编的大提篮,到松树林中,挑选合适的地方,用竹耙在松树底下扒(搂)松毛。一般我们都会挑选老松树林,那里不仅松毛多,而且地面上杂草少,容易搂。也喜欢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尤其是沟壑的陡崖等处的树下,积落了厚厚的一层松毛,见到后令我们狂喜。

把散落在地面上的松毛搂拢成堆后,再一小垛一小垛的卷起来,塞进提篮里。那可是一项技术活,不会卷,塞不好,不仅装得少,而且往往挑着走到半路时就会都倒出来,得重新装。我们是不知道出了多少洋相,流了多少汗水,才学会了这项技术;实践出真知,我们是更好的践行者和见证者。

尽管劳动辛苦,但小伙伴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有打有闹,还是很愉快的,但这种快乐的氛围很快就被松树上的松毛虫破坏。每年清明节后,漫山遍野的松树上会长一种黑白相间条纹的松毛虫,并逐渐由小变大;芒种前后,松毛虫长到几公分长,并开始吐丝做茧,虫变成蛹,再由蛹变成蛾,在树上产卵后完成其生命周期。

长大了的松毛虫蝶变前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松枝,它们啃食青翠欲滴的松针,很多树枝被它们啃成秃枝,如大火烧过一样,变得枯黄焦黑。为寻找鲜嫩松针继续啃食或在松针里做茧,其或单或仨仨俩俩相互缠绕着在树上爬行,抬头看见,既恶心又恐怖。有些树的外表爬满一层涌动的松毛虫,令人触目惊心。

之所以对其恐惧甚至起一身鸡皮疙瘩,是因为松毛虫的全身长满带毒的刺毛,尤其是头尾两处的毒毛刺硬,不小心被其的毒毛刺入皮肤,就会引心皮肤红肿刺痛,奇痒难耐。即使它们蜕变做茧了,其将毒毛脱在茧的外壳,一有风吹或剪茧时毒毛就会落到人身上;所以,对这种毒虫,多数人尤其妇女是绝不敢接触的。因其生长在野外,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生产队没钱购买药物消杀,也没有什么药物能对付这些穷凶极恶的害虫;因其毒性大,各种鸟及蛤蟆青蛙等食虫动物对其也不敢有食欲,使其似乎没有天敌,只能任其自然消长。

到了松毛虫泛滥的季节,我们在途经松树附近时就变得提心吊胆起来。有时候,正在埋头搂松针,突然会有几条软绵绵的虫子从树上掉下来落到头上、脖子上,全身的汗毛都吓得竖了起来。夏天的衣服单薄,多数时间男孩是裸着上身的,从树上掉下的松毛虫有时落在后背顺着脊梁(有时从前胸)滚到地上,脊梁或前胸上会扎进很多毒毛,一动着毒毛处就钻心的痛,那个难受的滋味是难以描述的。回家后大人用肥皂或自制的大酱涂抹在毒毛处,可缓解疼痛,但不能根除,需忍受一周左右。

可当松毛虫吐丝做茧后,其在茧内蜕为虫蛹,这些虫蛹是餐桌上一道难得的的美味。当时家庭生活清贫,长时间尝不到肉味,当人们把虫茧用火一燎、把一个个色泽金黄、如蚕蛹般的虫蛹拿出来,用油锅一炒,那种味道要比蚕蛹、蜂蛹香醇得多;用现在的话说是标准的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更是集魔鬼和天使两种形象于一体的典型。不仅给人们解了馋,让我们的味蕾得到满足和享受,这种满足又转化为甘愿冒着身体遭罪风险继续寻食的动力,虫蛹的味道实在太吸引人了,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剪捡那些虫茧。

松毛虫结茧要持续一周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我们这些学童甚至还有些大人都会利用早晚去松树林里剪捡那些虫茧。我们早晨或下午放学后,先在家里装备好。因松毛虫结茧时要蜕掉身上的毒毛,这些毒毛有的布在虫茧上,有的掉在树干或树叶上,被风一吹很容易四处飘落。为遮挡毒毛,我们头戴苇笠,脖子上扎条毛巾,穿上长裤长袖的衣服,胳膊上还要再戴上套袖,从家里拿把剪刀,把铁丝圈个铁钩绑在一根长杆上,挎个的提篮,心有余悸地来到了如遭受火灾般的松林中。

我们一般先上地阡子后去松林中,地阡子上的松树长得低,站在阡子上头就能够着,注意要站在上风处,无论是手拉还是铁钩拽,树枝一定要稳固,不能颤。因毒毛易掉易被风吹散,在上风口吹不到身上,树枝不颤也抖擞不下毛来,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毒毛伤害。

我们在树下或树旁,一手把松针里结满虫茧的树枝拽到跟前,一手拿着剪刀,把虫茧从松针里往下一个个的剪下来,够不着的就用高杆上的铁钩把松枝一枝枝钩下来,再用剪刀把虫茧从树枝上剪掉,放到提篮里。有毒毛的虫茧可以用手拿,毒毛只扎人体有汗毛的皮肤,手掌和手心没有汗毛,所以其伤不着。虫茧和蚕茧形状、大小差不多,虫茧有点偏长,蚕茧是白色的,而虫茧是土黄色的,虫蛹比蚕蛹长,虫茧结在松树枝的松针里。

我们一般是地阡子上的剪捡完了再到树林里,在钩树枝及后期烧毒茧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让毒毛钻到身上,也会弄得双手乃至全身奇痒难耐。把提篮装满带松针的虫茧后,有时因天黑了带回家,第二天早晨烧茧扒蛹;为避免毒毛对家人的伤害,多数时间是在村东沟里点火烧茧;那时小麦已收割完,到场院里拿些干麦根草,在沟底找个避风的地方,把麦根草点上火后将提篮里的虫茧全部倒进火里,虫茧遇火就燃;很快,有的虫茧皮被烧掉,有的茧皮被火一燎就被烧掉一半,一条条虫蛹就 *** 出来;为防止被火烧糊,还得用铁锨不时地从火堆里向外扒,有些没烧着的继续往火里送。

烧完后再从火堆里一个个的捡出来放到提篮里,有些烧熟了、烧半焦了的也不管上面有没有草灰就顺手填到嘴里。烧好了的虫蛹色泽褐黄,十分可爱,一次能剪捡两三斤。拿回家后母亲再用水泡泡,洗掉草灰或毒刺毛,用大锅炒着吃,酥脆香甜,那种味道至今回味无穷。只是吃的时候虫蛹的尖尖尾巴上仍留有几根小毒刺毛,要先把虫蛹的尖尖尾巴掐掉,否则,吃多了嗓子发麻。

在饥馑年代,饥不择食的无奈,囫囵吞枣的迫切,似乎很难与美食或美味联系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烟火果腹,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在哪个贫穷的年代,餐桌上摆上一碟松毛虫蛹,相当于过小年了。既使现在虽然物产很丰盛,但这种小野味也是不错的下酒好菜,更是保健佳品,只是能吃到的机会不多。

真佩服家乡人的胆色,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从何人开始,人们都说之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可我觉得,之一个敢打松毛虫蛹主意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百味杂陈,唤醒了舌尖上的乡愁,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延续了我们与父辈祖辈在灵魂深处的交流,寄托了我们对后辈的希冀,转化成感恩时代、不忘初心,励志前行的动力。

【作者简介】樊泽宝:青岛人, *** 党员;《首都文学》特约评论员,山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级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在各类文学期刊、平台或报端发表乡土、民俗散文、随笔、小说、游记及民间故事等五百余篇,部分编入年选、专集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多篇次获金(银)奖或一等奖。青岛市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征文一等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壹点号影响力创作个人”。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蝴蝶会有毛毛虫时期的记忆么?为了变成蝴蝶,将内脏都溶成液体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比如当一条很丑陋的毛毛虫,破蛹而出变成美丽的蝴蝶时,这个过程既是神奇的又是令人震撼的。那么,一只美丽的蝴蝶能否记得自己曾经是一条毛毛虫呢?为了变成蝴蝶,曾经的毛毛虫又做出了哪些牺牲的壮举呢?

蝴蝶是一种昆虫,它的生长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在了解以上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先介绍一下蝴蝶的生长过程。它是如何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跟很多昆虫一样,蝴蝶的生长过程被称为完全的变态,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在蝴蝶的一生,它都是处于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也就是说每个发育期的形态的样子都完全是不一样的。一只成年的蝴蝶,它的寿命很短暂,只有一年的时间,但它的一生却要经历很明显的四种不同的发育阶段。

1、最初原始的样子是蝴蝶卵

因为蝴蝶是一种卵生昆虫,所以说它们最早最初的原始样子,就是一粒极小的蝴蝶卵。在绿叶上,这些幼卵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它们要做的之一件事就是破壳而出把自己的蛋壳吃掉,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生长,这些幼虫会啃食绿叶来获得养分,促进生长。

在这个期间,只有不断地吃啊吃啊吃,幼虫才会迅速生长。大概只需要三周的时间,原本只小于2毫米的幼虫就会长大,这个时候它们的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头部和尾部会长出来,从胸部到腹部会长出八对腿。讲到这里有人会好奇地问到:“既然毛毛虫有腿,为何要弓着身子爬行?”

在这里我们要敲黑板划重点。因为毛毛虫的胸部三条腿是用来拿东西或者是走路的。而腹部的腿是用来折叠身体,推动地面来让自己移动的。大概在五岁左右,这种幼虫就会迁移到绿叶的其他地方,比如高处或者更低处,然后就变成了一个蛹。

变成蛹的过程是颠覆我们的认知的。因为蛹根本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是在毛毛虫体外形成的时候其实它是在幼虫体内形成的。蛹形成后,幼虫就会像蛇蜕皮一样,把外衣褪去脱落掉。此时的蛹仿佛瞬间被石化了一样,纹丝不动,因为它们要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变形。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此时蛹的内部大部分器官已经被液化了。

2.蛹的器官被溶解

其实,人类从认识毛毛虫到变成蝴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17世纪的时候,人们就以为毛毛虫和蝴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物。而且此前英国有一位名为威廉哈维的研究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毛毛虫,它就是一种简单的虫类,而蛹和它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生物,也许是其他未知生物孵化出的蛋。而蝴蝶就是在蛹里面蜕变出来的。

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后来当有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下解剖,才明白了蝴蝶、蛾子是由毛毛虫这类幼虫生长而来。

当毛毛虫化身为蛹的时候,它会将外表结成蛹壳,然后将体内的脏器以液体的形式开始溶解。此时蛹的内部完全是一种蛋白很浓的高汤。我们打个比方,如果说蛹是炼丹炉,那么里面的幼虫就是冶炼的各种"丹丸",丹炉将草药融化,最后结为成丹。

为什么幼虫会融化呢?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神奇的,因为它主要在于幼虫的身体里包含了一种未分化的细胞群,它被称为成体细胞,化解后这些幼虫的细胞虽然被破坏了,但并不会消失,只有计划细胞死亡。这些成体的细胞才会快速分化繁殖,此时一个被重新创造出来的真正昆虫的身体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几乎接近透明蛹的内部会出现眼睛,翅膀(生长出来的翅膀就是由它们从小就带来的成虫盘生长发育而来),最后会逐步形成蝴蝶的体态,从蛹的头部脱壳而出形成蝴蝶最终的样子。讲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到:“ 毛毛虫将内脏溶解成液体,直接牺牲掉自己化茧成蝶,茧内发生的这些事情,蝴蝶是否记得?是否能知道自己曾是毛毛虫吗? ”

蝴蝶是否记得自己前身是毛毛虫?内脏溶解是否还记得?

不得不说,蝴蝶的生长过程的确是完全变态的。在长期研究中,科研人员已经明白了毛毛虫在幼虫时期,是有自己的记忆。但当它们蜕变成蝴蝶的时候,科学家就不确定了蝴蝶是否能记住它们曾经是毛毛虫。为了进行研究,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场这样的实验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测试蝴蝶是否有这种记忆能力。

科研人员Martha Weiss先对毛毛虫进行了训练,首先让毛毛虫讨厌乙醇乙酯的味道,每次当毛毛虫经过乙醇乙酯所在的地方,就会问到这种东西的气味。然后科研人员会用微电流 *** 它们,在长此以往的训练中,毛毛虫就会非常讨厌乙醇乙酯的气味了。

当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时候,科研人员再次对蝴蝶进行了这样类似的实验,来确定它们是否记得乙醇乙酯的味道。在实验中,大部分蝴蝶也都表现出了不喜欢乙醇乙酯的味道,这也就是说对于这种 *** 难闻的乙醇乙酯的气味从毛毛虫时期就延续到了蝴蝶阶段。

由此,科学家推断出,蝴蝶可以保留它作为毛毛虫学到的一些信息,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作为毛毛虫时的最后两龄的记忆也是可以保留的。不过能记住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一回事,能不能记住自己在毛毛虫时期内脏被溶解成液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是未知的。

蚕蛹就要这样做,不油炸不焯水,外酥里嫩营养不流失,简单又美味

蚕蛹你们吃过吗,很多人看到它的样子就不敢吃了,这真的是个好东西,蚕蛹是高蛋白营养佳品,既能美容又能提高免疫力,在南方,普通的饭店可吃不到这个菜,只有少数的特色餐厅才供应,因为蚕蛹本身就是稀罕食材,只有专门养蚕的农户才有蝉蛹售卖,有时候想吃都买不到,前段时间有幸买到了一斤活蹦乱跳的蝉蛹,趁机给身体滋补一下。

蚕蛹是桑蚕织丝活动的副产物,桑蚕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只有50天左右,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桑蚕会经历4个阶段,由蚕卵,幼虫,蚕蛹、最后破茧成蛾,然而在桑蚕完成了织丝的过程后,最终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人们在餐桌上享用的美食。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道干煸蝉蛹,不用油炸不用焯水,保全蝉蛹的营养价值,口感超赞的,外焦里嫩,咬一口,外表嘎子脆,里面还会爆浆,干香入味下酒绝配,偶尔吃一次很过瘾。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操作步骤,能买到的蚕蛹的宝宝们一定要收藏好哦。

干煸蚕蛹的 *** *** :

材料:蚕蛹、线椒、红萝卜、大葱、生姜。

食材的甄别:蚕蛹和蝉蛹,它们的读音都一样,但它们确实完全不是一个品种,知了的幼虫叫蝉蛹,桑蚕的幼虫也叫蚕蛹,它们都可以食用,但我们普遍吃的是蚕蛹,蚕蛹相对比较普遍,而蝉蛹更难觅,价格也更昂贵,实际上它们营养价值都差不多,至于口感和味道区别,徐娘也不清楚,我确实没有吃过另一个品种的蝉蛹。

之一步:首先将蝉蛹放入大碗中,倒入清水浸泡一会,用手抓洗几遍,再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控干水分。

第二步:再切点配料,葱白切细碎,生姜切成丁,胡萝卜切成丁,青椒切成圈,装盘备用。

第三步:热锅后倒入多一些食用油,油热后放入蝉蛹,把蝉蛹的水分炒干,这种蝉蛹体型较小,最适合用来做干煸了,把蝉蛹炒至膨胀变圆,表皮焦黄就可以盛出备用了。

蚕蛹变蛾子还能吃吗,蚕蛹变蛾子后怎么办-第1张图片-

第四步:重新起锅,油热后,放入几颗花椒炸出香味,再放入葱蒜炒出香味,再添点油,下辣椒胡萝卜丁,把配菜炒得差不多熟,再放入蝉蛹,炒匀后开始调味,加入适量的生抽、少许食盐,炒匀化开,最后放一勺椒盐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装盘了。

一道美味干香的蝉蛹就做好了,做法非常简单,酥脆里嫩,经过高温干煸,里外都入味了,越嚼越香,下酒绝配,也可以当零嘴,全家都可以吃,偶尔吃一次很滋补哦。

温馨提示:蝉蛹里面有50%是粗蛋白质,还有30%是油脂,脂肪含量较高,蛋白过敏、减脂的朋友不要吃哦。

东北蚕蛹带到海南当下酒菜:竟变成蛾子飞了

蚕蛹是高蛋白营养品,很多地区都将其油炸后当作一道特色小吃。最近,有人将东北蚕蛹带到海南,没想到竟变成蛾子飞了。

海南海口,来自东北的王女士父母从老家带了一份蚕蛹当下酒菜,但因为过年时菜太多,没来得及吃,放在门口两个礼拜后,蚕蛹竟然变成了飞蛾。可能是天气好温度适宜的缘故,这些蚕蛹纷纷“化茧成蝶”。后来,这些飞蛾被放生了。王女士表示:“还挺好玩的,从来都没见过”。

据了解,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又到美国白蛾幼虫逐步化蛹时,揭秘:这些死角易藏匿

11月18日下午,东城区园林绿化局结合党员回社区报到,与市园林绿化局、街道社区等党员及群众开展美国白蛾虫蛹识别、挖蛹除治,普及美国白蛾防控知识。同时,开展街区卫生死角清理、消杀,做好新冠疫情街区卫生防范工作。

工作人员介绍,按照美国白蛾习性,10月中下旬,美国白蛾幼虫逐步下树化蛹,目前开展挖蛹工作是冬季美国白蛾防控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减轻2022年防控压力。

现场,绿化专家和专业工人对党员、居民们进行一对一指导。大家在房前屋后的砖头缝里,枯枝败叶里,发现了一个个白蛾越冬蛹,大家拿起小铲子、小耙子、手套等,将虫蛹一一摘除到袋子里,统一交给园林绿化和有害生物防控部门。

市园林绿化局防治检疫处副处长薛洋说,美国白蛾喜爱在小区窗台屋檐下、房前屋后砖石瓦块下、地面枯枝落叶等温暖潮湿的地方等作蛹越冬,第二年3月底、4月初再羽化、繁殖、危害。

对于此次挖出的虫蛹,将对其进行利用,由专责机构进行研究和养育天敌。薛洋说,这些虫蛹中可能很多都寄生着美国白蛾的天敌,例如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个头很小,我们经常能在树上看到园林部门用图钉钉在树干上的虫茧,每个虫茧里能飞出5000头小蜂,它们专门寻找美国白蛾的蛹寄生,并在其身体内部产卵、孵化成幼虫,将寄生的美国白蛾蛹中的组织器官吃掉后,羽化飞出继续寻找其他活的美国白蛾蛹来寄生,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效果,周而复始,效果好还环保。

因此,目前对于美国白蛾虫蛹的主要防治手段是人工挖蛹和释放周氏啮小蜂。对于明年羽化出的白蛾成虫,也将通过黑光灯、性诱捕器等进行诱杀,以减少成虫交尾和产卵。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瑶 邓伟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严圣淼

东北蚕蛹带到海南 竟变成蛾子飞了

2月25日,海南海口,王女士父母从东北老家带了一份蚕蛹去海南当下酒菜,但因为过年时菜太多,没来得及吃,放在门口两个礼拜后,蚕蛹竟然变成了飞蛾。王女士:“还挺好玩的,从来都没见过”(@新京报我们视频)

农村里昆虫野味很多,这4种看着就下不了嘴,你们敢吃吗

说到野味,在农村里是非常多的,不管是山里跑的,还是水里游的,甚至是天上飞的。只要你胆子大,你敢做,手脚够敏捷,那你就一年四季都吃不完的野味。如今正是夏季时节,可吃的野味比较多,但是有些野味是需要勇气才能吃的,对于农村这些野味,当然,作为农村人,我表示,确实不吃这些东西,但是现在这些野味都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食。今天就给大家介绍这几道昆虫野味,对于小编来说是下不了口的,到底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1、打屁虫

打屁虫,又叫臭大姐、臭板虫、臭虫、臭屁虫等。因为它能发出奇臭无比的屁而得名,经过油酥后又那美味,又称之为九香虫。这种虫子主要是以农作物的茎叶上的浆液喂食。如果不小心碰到它了,会为了保护自己而释放出一种奇臭难闻的气体。在中医上他却又一个高大上的名字——九香虫。经炒熟之后,还是一道美味可口,理气止痛、温中壮阳的药用美食哦。

2、油炸蚕蛹

在农村,蚕蛹还叫做小蜂儿。在蚕吐丝结茧以后,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蚕蛹。蚕蛹是还没有变成蛾子的状态,是可以吃的。农村一般都用油炸了吃,炸得香香的蚕蛹,蛋白质丰富,还很美味,现在各地方都很流行,价格还不便宜。但是每次想着蚕蛹的样子,基本都是倒胃口的,从来没有吃过,不知道味道如何。

3、竹虫

竹虫又叫竹蛆,啃吃幼嫩竹笋吸收养分,所以营养很丰富,富含高蛋白和氨基酸,用来油炸很鲜美香甜哦,因为很稀少,真的是称得上野味哈,就算是大农村人都难得吃上哈。但是这种竹虫生的让人毛骨悚然,白白的,还有很多脚,但油炸过后的竹虫金黄油亮,还有一种甘香,似有奶油之味。当然了还有一点,那就是蛋白质含量非常高。

4、油炸蚂蚱

野味昆虫日益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菜肴,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被广大消费者青睐。其中油炸蚂蚱就是其中之一,蚂蚱主要生活在农田里面,夏天的时候数量最多,它们常常与农作物为食,农民们都非常讨厌蚂蚱,因为它毁坏农作物。虽然很多地方这都不上桌,但小时候却吃得多,一般都是烤着吃在夏天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用网捉许多的蚂蚱,然后往油锅里一炸,香味能飘到老远。

以上这4种昆虫,出生在农村的小伙伴们应该都吃过至少一种吧,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哦。

标签: 蚕蛹 蛾子 怎么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