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古时的长安就是今日的西安,这里是十三代王朝的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时代的更迭没让这座城市褪尽繁华,反而因历史的沉淀让整座城市而富有底蕴,来到西安所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脚下所走的路都是历史,一砖一瓦都透着汉唐风韵,人间烟火气也更浓一些。
城墙根下是逛不完的街店,品味不尽的美食,四处都流动着关于美食的气息。西安人在吃上总有他们独到的见解,源源不断的创造发现着新的美味,这也让西安被美食填满,成为了“北方美食之都”。
在西安的街头有六大特色小吃,道道都是本地人的更爱,也馋坏了不少外地人,来一起看看你都吃过哪些!
一、肉夹馍
清晨想要唤醒老西安人,只需要一个馍酥肉烂、吃起来满口流油流汁的肉夹馍。肉夹馍虽然早已火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也都能买到,但想要吃到最正宗的还是要到陕西才行,到了西安就更不能错过。西安的肉夹馍一般分为三种,腊汁肉夹馍、腊牛肉夹馍和潼关肉夹馍。
腊汁肉夹馍所用的馍通常被叫做白吉馍,肉则是用肥瘦相间的猪肉卤出来的,被烤的白里透黄的馍馍夹上剁碎的肉,再淋上些风味浓郁的肉汤,原本筋道的馍逐渐被肉汁浸透变得风味十足,咬上一口肉和面逐渐交融在一起,碳水遇上肉就会瞬间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
而腊牛肉夹馍的馍是坨坨馍,虽和白吉馍相似但还是略有不同,外表少了一圈“火焰色”,吃起来则多了一丝绵软香甜,而肉则将猪肉换成了牛肉,口感多了份筋道,味道也多了一股独属于牛肉的鲜香味。潼关的肉夹馍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馍,被烤好的馍金黄酥脆,外皮犹如金丝盘在一起,一掰就酥的掉渣,内芯则是一层一层的又软又嫩,夹上肉吃起来香酥软嫩,别具风味。
二、泡馍
在西安有一种文化叫做泡馍,大街小巷上开着数不清的泡馍馆,无论是生活在这里的老西安人,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少不了要找上一家地道正宗的泡馍馆,来上一大碗肉香四溢的泡馍填饱肚子再满足的离开。西安的泡馍有很多种,像牛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小炒泡馍、粉汤羊血泡馍、豆花泡馍、卤汁凉粉泡馍等等,当然在这众多泡馍里更受欢迎的还是牛羊肉泡馍和葫芦头泡馍。
羊肉泡馍烹制精细,提前一天就要将牛羊骨架和牛羊肉用二十多种调料炖煮上,煮肉也不得马虎,要先大火炖煮开再转用小火慢慢焖煮,保证炖煮出的羊肉软烂,汤也要足够浓郁鲜香,毕竟这汤关系到羊肉泡馍的最终味道。食客掰好的馍馍,放上木耳、粉丝、黄花及羊肉或牛肉,师傅浇入热汤,待汤汁浸满馍内,吃起来绵软鲜香,馍香味和肉香完美融合在一起,一碗见底回味无穷。
而葫芦头泡馍可以说是西安人吃的最多的泡馍,外地人则很少知道。葫芦头其实指的就是猪大肠,喜欢吃大肠的朋友到了西安一定要来碗葫芦头泡馍。白面烙出的饩饩馍掰成馍丁,店家将切好的大肠、猪肚及粉条、木耳铺在馍丁上,反复浇上拿猪骨、五花、大肠炖出的高汤来浸泡馍。这么一碗葫芦头泡馍,大肠吃起软糯弹牙,馍馍吃起来绵韧鲜美,再来一口鲜汤,舒服又畅快,吃过的人才能懂得西安人的快乐。
三、biangbiang面
作为“碳水之都”的西安就是面食的天下,而面食里的优秀代表之一就是biangbiang面。选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过手工揉制、拉伸,将面摔打在面案上让面片逐渐变得又宽又厚,而摔打时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让人们给这面起名为biangbiang面。
煮熟后的biangbiang面捞入大海碗之中,铺上青菜,浇上有肉有素的臊子,再加上一大勺油泼辣子。夹上一筷子送入口中,那宽厚麦香味十足的面片吃起来劲道爽口,香浓的辣子令人一瞬间开了胃,一碗面完美混合了臊子香、辣子香和面香,连外地人都表示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四、肉丸糊辣汤
西安人的早晨还少不了一碗肉丸糊辣汤,但凡早起走到街头转一转,那肉丸糊辣汤店前准是大排长龙。不过,西安的糊辣汤可与河南的胡辣汤大不相同,虽也是用牛肉汤或羊肉汤做汤底,但里面放的食材就完全不一样了,有土豆、胡萝卜、莲花白、菜花、西葫芦等等,而且用的是土豆粉勾芡,再放入牛肉和淀粉炸出的小牛肉丸子一起煮。
这肉丸糊辣汤吃起来肉香汤浓,大块的蔬菜又带来了清香,让人吃得很是惬意,能吃辣的再浇上一勺油泼辣子,入口又鲜又辣,浓稠的汤汁缓缓流入胃中,瞬间暖意十足,再泡上馍馍一起吃,那滋味别提有多快乐了。
五、凉皮
在西安吃了肉夹馍就不能不吃凉皮,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来上一碗酸辣爽口的凉皮绝对能一扫夏日的烦恼。陕西的凉皮种类也很是丰富,主要分为面皮、米皮和擀面皮三种。米皮是用稻谷直接磨浆蒸制而成的米面皮子,有细长条的有宽薄皮的,色泽白润,拌好后吃起来细软爽口。
而面皮则是用面粉做出来的,面粉糊蒸好后切条,淋上麻酱、蒜汁、醋、辣椒油等调料拌成,吃起来酱香浓郁,口感厚实软嫩。擀面皮则与米皮、面皮的绵软不同,它是先擀面再蒸,吃起来筋道弹牙,多加上几勺油泼辣子拌着吃,越嚼越香,配上爽脆的豆芽菜和黄瓜,口感相当丰富。
六、甑糕
甑糕是到西安最不能错过的甜味小吃,用优质的糯米、枣泥,再加上红豆、葡萄干等混合后放入到底部带有透气小孔的铁甑上所蒸制而成的。一大锅刚刚蒸好的甑糕热气腾腾的,枣香味已扑鼻而来,丝丝香甜味就引得人垂涎欲滴,来上一块沉甸甸的捧在手中心里就满足了一半。
再吃上一口,糯米被蒸的绵软黏甜,糯叽叽的口感没几个女生可以拒绝它,还被红枣的浓郁香甜味缠绕着,藏在糯米中的果干、红豆也提供着不同的香甜味和口感,真的很羡慕西安人出门就能买到好吃的甑糕,早上来一份就是最甜蜜的早餐。
——老井说——
西安的特色美味小吃数不胜数,像早餐值得吃得就有油茶麻花、肉丁胡辣汤、杂肝汤、菜夹馍等等,面类的除了biangbiang面外,还有油泼面、臊子面、蘸水面、杂酱面、梆梆面、浆水面、荞麦饸烙等等,其他的像卤汁凉粉、酸汤水饺、锅贴、牛肉饼,甜味的有镜糕、桂花糕、水晶饼、柿子饼等等,细细说来可能说上个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到西安游玩,品尝各种特色小吃。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老陕们,九大经典陕西面食,您都吃过几种?陕西就是一个面食王国,老陕们更爱的食物就是面,面食的种类那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并且不同地方的面还各有特色,重要的是每一道都是令你垂涎欲滴的美味!精心挑选了九大经典陕西面食:
Biángbiáng面
陕西名特小吃酸辣鲜香利湿暖胃可汤可干拌
臊子面
历史悠久汤味酸辣筋韧爽口汤面
油泼面
陕西特色主食酸辣味香辣味干拌面
菠菜面
西安特色面食清热解毒食疗面食可汤可干拌
户县软面
面条像裤带酸香辣劲道有味的干拌面
蘸水面
外观晶莹口感筋斗干拌面
麦面饸饹
源于陕北面是面肉是肉味美色香的汤面
摆汤面
中华名小吃臊子汤里摆动故称摆汤面汤面
礼泉烙面
方便面始祖香辣可口口感独特汤面
马虎面
外观晶莹口感筋斗干拌面
削筋面
汉高祖起名似于酸汤面陕甘地区都有酸汤面
浆水面
汉高祖起名似于酸汤面陕甘地区都有酸汤面
羊肉面
源于陕北面是面肉是肉味美色香的汤面
刀削面
源于山西西安很常见吃法百搭可汤可干拌
柳巷面
因地起名面很筋道大有嚼头市井美食干拌面
腊汁肉揪片
表面光洁入口滑爽咀嚼筋道搅拌不糊干拌面
炒细面
多见于夜市可素炒可荤炒味道独特
炒拉条
岐山臊子面,具有3000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 *** 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
肉夹馍,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在陕西有腊汁肉夹馍、腊牛肉夹馍、粉蒸肉夹馍等等。最出名的还是这腊汁肉夹馍,几乎和凉皮、泡馍等成为陕西美食的代名词。
擀面皮,擀面皮以宝鸡的最为好吃,筋道、酸辣,具有非常鲜明的西府美食烙印。
裤带面,舌尖2里面出镜的陕西面食之一,宽厚的面条,干柴烈火大铁锅造就了一碗最实在的绝顶美味。
biangbiang面,面扯的有裤带宽,油泼辣子再油墨重彩地点缀,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有多好吃,陕西人都懂。
锅盔辣子,“陕西八大怪,烙馍像锅盖。”这如锅盖一般大的馍,就是陕西著名的锅盔,在陕西人眼里,锅盔和辣子是天生的一对。
麻食,麻食是陕西一种特有的主食,外形酷似枣核,口感筋韧爽滑,是普通家庭调剂饮食花样的饭食。
牛羊肉泡馍,要问牛羊肉泡馍有多好吃,简单地看看历史记载就明白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赞美诗句。明崇祯年间,西安开设了专营牛羊肉泡馍的“天赐楼”。清末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居西安,曾慕名来此品尝,倍加赞扬。
疙瘩面,是三原地方名小吃,一个碗里搁了三个疙瘩面团,配料有臊子、辣椒油、酸汤三种,其实也就是三种吃法。这种面也有人叫它“一面三吃”,顾名思义,也就是三种吃法。分别是干拦臊子面、过桥面和辣臊子汤面。
菠菜面,菠菜面的绿,好似晶莹的翡翠,糅合了肉的“香”和菜的“爽”,将“荤”与“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夹一缕菠菜面放在嘴里,仿佛大口大口嚼着天然维生素。卤肉菠菜面色泽鲜亮,营养丰富。那翠绿的颜色,全部来自菠菜的汁,是彻彻底底的自然馈赠。
陕西5大特色面食,道道经典!没吃过:怕是个假陕西人陕西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西周、秦、汉、唐”等十四个政权都在山西建都,而我国民间也一直都有着“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山西”的说法。
但这个以古文化著名的地方,可不仅仅如此,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个文化古都,看看它都有什么样的经典美食。
由于陕西盛产小麦,所以这里的人们都是以面食为主。所以其面食的 *** *** 也是多种多样,从熟制 *** 上就可以分为:蒸、煮、烙、煎、烤、炸、焖等几大类型。
那你能说出陕西经典面食是哪几种吗?下面便给大家列举了5种陕西的经典面条做法:凉皮、臊子面、油泼面、biangbiang面、酸汤面,许多网友看了直夸:面食王国果然有一手!
一、凉皮
即使生活在陕西以外的其他省份,我们对陕西凉皮也并不陌生,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路边醒目的招牌:“正宗陕西凉皮”。而全国人民对其的热爱程度也绝对不会比陕西人民少,不论是南方加红油的,还是北方加芝麻酱的,都是让人流口水的美味。
陕西,家家户户都能做出一碗香喷喷的凉皮,口感麻辣滑嫩,色泽晶莹剔透。夏天的晚上一碗凉皮再加上一瓶啤酒,可以说是比神仙的生活还要滋润了。
凉皮虽然好吃,但是由于其口感偏凉偏辣的特点,不建议小孩多吃,用来解馋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下午饿了的时候,来一碗凉皮,那滋味“美的很”!
二、臊子面
臊子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特色面食,其实臊子面就是肉丁的意思。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普遍口味偏重,并且喜欢吃肉,所以臊子面几千年来一直是当地人的更爱。虽然其他地方也有着不同臊子面的做法,但陕西人民却尤为讲究。
在陕西,臊子面除了要求肉要鲜香以外,还要求其配色一定要好看。五颜六色才是臊子面的灵魂,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叶菜、白色的豆腐、黑色的木耳、深色的肉,这些食材搭配起来才既好看又好吃。
三、油泼面
油泼面又被叫为扯面、抻面,其有迹可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可以说是陕西省一绝。
其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烧得滚烫的油浇在调料上,激发出调料的香味与辣味,顿时感觉香气扑鼻、满碗红光,但只是远远地闻着味道,口腔便开始分泌出了大量口水。
四、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因为把面条摔打在案板上发出来biangbiang的声音,故得名biangbiang面,这个字的写法可不简单,会写的朋友应该不多吧!
该面食不同于擀面和刀削面,而是用纯手工拉制而成。在煮面的过程中还会配上菠菜、小油菜、胡萝卜等蔬菜,以保证其色泽鲜艳。做好后一定要尽快食用,时间长了会影响其口感。
五、酸汤面
酸汤面的形状有异于其他面条,其又细又长,味道酸辣可口,不过正是这种特点才造就了酸汤面开胃爽口的口感。其食材主要是鲜面条、葱、西红柿、黄瓜、鸡蛋、胡萝卜等。
酸味 *** 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开,再吃上一口,绝对会让人竖起大拇指,所以酸汤面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其他城市,都让人为之称赞。
今天讲解了这么多,是不是可以说陕西人对面条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了,看了小编的分享,是不是口水都流下来啦?
你还知道陕西的其他美食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后期继续讨论陕西美食。喜欢的话可以收藏,分享给身边其他的小伙伴呦!
陕西面食大全#我爱面食#陕西面食可以说占据了面食界的半壁江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陕西有哪些面食呢!
裤带面,面条宽的像裤带而得名,记得小时候,村里的叔叔们一边在自家大门口蹲着吃面一边聊着天,每个人都乐呵呵的。
饸络是渭南地区的一道美食,简单的配菜往上一浇,就可以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很多刚干完活的人,吃上一碗饸络就感到特别满足。
在陕西还有一种美食就是旋面,它被称为最早的方便面,水开下入旋面,再看见水开立即捞出就可以了,伴上辣椒油,撒上葱花就可以来吃了。是一种快速面食,是上班族赶时间的良好选择。
陕西的面食还有很多如:拉条子、扯面、biangbiang面等等每一种都有独特的风味,可以让爱吃面食的你念念不忘。
欢迎爱吃面食的朋友,来陕西尝遍地道的陕西面食。
陕西“8大名面”有哪些?你吃过几种?网友:最后一道听都没听过说到陕西,大家脑袋里之一条反应就是面,各种各样的面。陕西是面食的故乡,陕西的面太多太多,而且都非常的美味,其中有八种面食连陕西本地人都夸好吃,而最后一道面食,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吃到!
感到好奇的朋友可以先猜猜它是什么。
接下来就让笔者一步一步为大家讲解陕西的八大著名面食,慢慢地解开谜团。
1、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几乎就算是陕西面食的招牌了,特别是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臊子面最为正宗。
在 *** 臊子面的过程中,陕西人认为臊子面的配色非常重要,比如说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罗卜,还有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这花花绿绿的一大碗,看着就有食欲!
臊子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浇头,什么是浇头?浇头其实就是面的配料,也是灵魂,它由大肉加豆腐、黄花、木耳,煮成汤 *** 而成。有了浇头,这碗面就算是有了灵魂!
2、蘸水面
蘸水面的特点就在于它的面跟汤水是分开的,那有些人就要问了,既然这碗面是跟汤分开的,那干脆不要汤不就行了?
不,蘸水面自然不会这么简单,因为蘸水面的吃法就是跟这个特点有关,陕西人吃蘸水面的时候,会先盛上一碗非常有滋味的鲜汤,然后把面从盆里捞到汤碗里,一点一点的蘸着汤汁咬着吃面,这样吃的时候有种别样的感觉,让面食非常的有味道,因此这也是蘸水面在陕西遭到无数人追捧的原因。
3、biangbiang面
很多看到这么写面的人,都非常的好奇。这面怎么如此特别,别的面都是汉字,只有这个面是拼音。Biangbiang面的名字本身就是这种面的特点,为什么叫biangbiang面呢,是因为扯这种面摔在桌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非常奇妙,而后经过无数人口中流传,这个面就有了这个有趣的名字。相对于面的名字,面本身的味道虽然不如名字那么闻名,但也是非常不错的,它的面条就像裤带一样宽,等面做好后再添上辣子,浇上热油,这个时候biangbiang面才算是成了。
4、摆汤面
摆汤面起源于户县,它是户县的一道特色风味面食,跟它齐名的还有县上另一道名吃叫做“大肉辣子”。
摆汤面其实跟过桥米线一样,它重要的地方在汤不在面,它的汤起源于一口放着老汤的大瓮,大瓮里的汤越是陈年的越好。
至于怎么吃就相对比较简单,比如说吃的时候捞一斗笠面条,放汤里摆一摆,沾沾味道然后再吃,这就是为什么叫摆汤面的原因了。
5、蒜蘸面
蒜蘸面虽然是陕西人的家常面食,但也不能小看它,因为陕西人的面食即便再普通也会有一番滋味。
蒜蘸面的做法很简单,做好面后弄上油泼辣子,三两片青菜,还有调料,最后再用那热油往面上这么一浇,兹拉一声,这面香就被激出来了,面也就做好了。
6、洋芋面
洋芋面是陕西华县起源的面食,说是洋芋其实是土豆,是以前人们生活困难的时候创造的面食,在面粉里加上土豆块或者洋芋块,既好吃又能够节省掉很多粮食。
7、荞面
荞面也就是荞麦面,来源于陕西,在陕西非常的出名。
它一般都做成凉食,就跟咱们平常吃的凉面条一样,只是面条口感上不一样,它的特点是吃起来非常的凉爽,还很有嚼劲,劲道有味。
8、鲍鱼翅面
这一种面在陕西的著名八种面食里排行之一!号称天下之一面。
一听到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面所用的食材非常珍贵,它的面条用的是高级小麦做的,它的汤水是用鲍鱼和鱼翅熬制好几个小时才做成的。
最后在面食里还添了两三颗松挺小青菜点缀着。
这碗面更大的特点就是奢华,美味自然不用说,光是用料方面就把其他七种面远远甩到脑后。
对于面食方面,其实不光是陕西,我们国内的很多地方也都有著名的面食,就比如河南的烩面,四川的担担面,东北的冷面等等,面食已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存在了几千年。
我们热爱面食也需要面食,期待有更多的面食出现在生活之中,为我们的生活添加韵味。
吃面,是陕西人融进骨子里的执着,看他们是如何把面吃出花样!丨端一碗陕西面,吼一声嫽咋咧丨
- 风物君语 -
上次风物君写过山西的面
立马就有吃货来留言
为什么不写陕西?
这一回
风物君就带大家看看陕西面
在陕西吃面
最难的就是选择
陕西到底有多少种面?
谁也说不清
那么陕西面花样为什么那么多?
哪种又更好吃呢?
不要急,也不要馋
且听风物君慢慢道来
▼
吃面,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再随意不过的事,在陕西却近乎一种仪式。陕西乡党回家后一定要咥上一碗面,过生日一定要咥上一碗面,招待外地朋友一定要咥上一碗面。陕西人实在又豪爽的性格,与面条是天生一对。面条虽然简单,但是管饱,吃进肚里最实在。筋道的面条, *** 的油泼辣子,不是爽利人,吃不出个中滋味。
陕西是面食者天堂,可我们常说的陕西面,其实更多的是关中地区的面。在这里,你总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碗面。想吃辣?油泼面。想吃酸?浆水面。想干拌?西府削筋面。想带汤?杨凌蘸水面。嫌面条太长?麻食。嫌面条太普通?麟游血条面。没吃够想带回家?挂面了解一下呗。就算世界上最挑剔的人来了,老陕也有无数种方式堵住他的嘴。
作为吃面星人,陕西人是如何做到如此花样百出的呢?其实,每一样陕西面都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结晶。
1
面从何处来
现在陕西人离不开的小麦,其实是真正的“国际友人”。小麦原生于西亚新月沃地,大约4000年前经西域传入中国。
小麦传入中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被中国人广泛接受。原因之一,便是惯于粒食的老祖宗们,觉得麦粒嚼起来实在是太费腮帮子了。所以黍(黄米)、粟(小米)这些国货长期霸占餐桌。
▲ 以擀面杖为尺,刀划成面。这种做法称为犁面,是陕西最传统的制面方式之一。
小麦在秦汉时期开始开疆拓土。彼时的陕西,是中国的中心,那么多人吃饭可是天大的事。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有水灾郡种宿麦”,以满足口粮的需求。同时,石磨又送上神助攻。磨成粉的小麦,不仅口感远胜小米、黄米,还可以加水之后做成各种形状。人们开始乐于吃这种外国货。
汤饼,是面条的曾用名。汉朝宫廷里就已有专门 *** 汤饼的“汤官”。除了吃,汤饼还有验证颜值的作用。魏文帝曹丕曾经怀疑,何晏的面白如玉,是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文帝传何晏入宫,赏赐一碗汤饼。看着何晏吃得满头大汗,面色由白转红再转白,他才相信何晏是真的肤白。
*** 汤饼的 *** 很粗放,直接用手揪一揪、扯一扯即可。时至今日,同样的场景依旧在陕西人的厨房里上演。看过电视剧《白鹿原》的人,都会对那一碗油泼面印象深刻。
▲ 油泼辣子,泼辣本辣。
捏住宽面片的两端,手腕轻轻抖动,手臂缓缓张开,面片随着身体的律动慢慢舒展开来,麻利地将之投入翻滚的面锅里,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捞到碗里,一勺火红的秦椒辣面,被热油一激,一缕青烟伴着“滋啦”声腾起,这是更具陕西气息的人间烟火。
▲ 周至饦饦面。图/视觉中国
在陕西周至,有一种面堪称面条界活化石——饦饦面。这种面的特别之处在于面剂要经水浸泡,再揪成类似饺子皮的形状。这与1500年前的《齐民要术》里,“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的馎饦制法相差无几。周至以外,揪面片也是最家常的面食之一。小说《平凡的世界》里,金波见到突然出现的挚友少平,用来款待他的,就是“端回大半脸盆手揪白面片,里面还泡五六个荷包蛋”。面就是这样渗透在陕西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2
安土重迁,造就了陕西面的多样性
▲ 麦收季节的关中平原。图/视觉中国
安土重迁,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农业社会,地就是命。人必须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踏实耕种,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离开。这种思维惯性,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生活熏陶下形成的。生活在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区,陕西人的血脉里一直流淌着这种文化。
如果说汉唐时的关中还带着点首都人民的傲娇浮夸,那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稳定生活则令关中人更显保守。至今,陕西八大怪里还有“姑娘不对外”的说法。是啊,在关中人眼中,哪里还有比这八百里秦川更亲切的地方呢?
▲ 航拍麦收时的秦川大地。图/视觉中国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促成了陕西人对面的执着。民国元老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在南京担任监察院长的他,平日里少不了应酬。有一次,于右任应约赴宴,主人家自然免不了叮嘱厨师,要投其所好、精心准备。厨师当然不敢怠慢,为他特意上了一碗面条。结果于右任吃了之后直问有没有粗一点的?厨师只好给他下了一碗比筷子还粗的面条。于右任这下吃得十分高兴,却引得厨师直骂他是乡巴佬。生性豁达的于右任,在吃面这件事上,也会钻牛角尖。
▲ 电视剧《白鹿原》中的吃面场景。就是这又宽又长,筋道可口的面条,才最对陕西人的胃口。
陕西人对家乡土地、家乡味的热爱,造就了独特的关中文化。陕西人脾气执拗,每个小地方都坚持自己的嗜好,最后的结果就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特点,反映在食俗上,就是面的多样口味。
臊子面,最让陕西人欲罢不能的面之一,也最能体现陕西面的多种多样。臊子原本指的是切碎的肉,但是在陕西,肉丁炒的浇头统称为臊子。受到最多人追捧的臊子面,当属西府臊子面。吃面在关中西府人眼里丝毫马虎不得,面要薄、筋、光,汤要煎、稀、汪,吃起来得酸、辣、香。九九归一,恪守这九字诀,才能吃到一碗纯粹的西府臊子面。
▲ 一口香,精致版臊子面,汤色红亮,配菜五彩斑斓。关中大汉怕是要吃三十碗才能饱。图/视觉中国
在关中西府,臊子面是个大家族。除了最为外地人所知的岐山臊子面,凤翔、扶风等地的臊子面都不甘示弱。扶风臊子面不带辣,凤翔臊子面倒是和岐山类似,可是在凤翔,东乡和西乡还有不同,东乡揽臊子(炒制臊子)要用油,西乡则不用。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还是一口香,海碗宽汤,面却只有一口,面条饱蘸汤汁,香浓馥郁,一口入魂。不过吃这面忌讳贪多,必须量力而行,如人吃面,饥饱自知。
▲ biangbiang面,世界上名字最复杂的面。
名副其实的臊子面之外,biangbiang面也能算作臊子面。这种名字极其复杂的面,以裤带面为基础,加上臊子、炒蔬菜、西红柿鸡蛋卤,以油泼辣子收尾点睛。比起单纯的油泼面、臊子面,biangbiang面的口味要博爱得多,也更能被陕西以外的人接受。
▲ biang字的写法有专门的口诀
相比之下,三原疙瘩面简直能称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一份疙瘩面上桌,大碗里三个盘如姑娘发髻般的面条疙瘩,搭配分装三个小碗里的辣子、臊子和酸汤,一面三吃,风情万种。
▲ 三原疙瘩面。辣椒臊子干拌、酸汤面、酸汤臊子面,一面三吃,满足吃面人的所有想象。图/视觉中国
3
吃面,是对季节的尊重
▲ 陕西凉皮。去暑的良方。
中国人最崇尚自然,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唐朝,关中地区人 *** 炸,为了嗷嗷待哺的几百万张嘴,朝廷开始大力推进小麦和粟的轮种。秋季种冬小麦,夏季收获,之后播种粟,秋末收获。这种充分利用农时的两年三熟制,协助小麦向关中主食霸主的宝座又进了一步。
这种对于季节的极致掌握,也体现在吃面的习惯上。夏季冬小麦收获,新麦散发着让人难以拒绝的香气,这是吃面的更佳时间。夏天的高温让人萎靡,这时,吃一碗凉面,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解暑。
▲ 现在在陕西颇受欢迎的菠菜面,与唐朝人喜爱的槐叶冷淘异曲同工。
据《唐六典·光禄寺》记载,大唐宫廷内,“冬月则加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凉面的雏形,当时最受人欢迎的是槐叶冷淘,也就是用槐叶汁和面制成的面条。杜甫更是专门写诗称赞槐叶冷淘“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街头售卖的凉皮。
陕西人的夏天少不了凉皮。
清凉酸辣的凉皮,既解暑,又开胃。前人对面的了解,在凉皮上展现地淋漓尽致。和好的面团在水里洗,洗掉的淀粉即是凉皮的原料,而瘦身后的面团,便是面筋了。淀粉糊摊平蒸熟,面筋或蒸或煮,再根据自己的喜好调味。原本爽滑筋道的面条,被一分为二,没有任何割裂感,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层次。
▲ 汉中浆水面。
如果想让更加偏爱米饭的陕南人加入面条党,浆水面应该是更好的“诱饵”。浆水面在西北各省都很常见,酸辣清爽的口感,最适合炎热的夏天。 *** 浆水面,肯定少不了浆水,这浆水实际上是蔬菜(芥菜、芹菜、雪里蕻皆可)加面汤和酵母发酵而成的酸水。中国人最擅长利用发酵来 *** 美食。时间催化带来的乳酸,能够很好地引发食欲。在食材匮乏的古代,尤其是在酷热的盛夏,这种酸味是不可多得的调剂。
4
陕西人,早已打通吃面的任督二脉
中国人对古法、传统的尊崇,近乎于偏执,认为经验是成败的关键。吃面这种日常活动,自然也充满了生活的经验。面好吃,和面麻烦,如何延长面条保质期,省去这种麻烦,陕西人早有心得。
在陕西,人们深知水是让面粉七十二变的不二法门。每一个熟练的陕西主妇,都深谙制面之道,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尴尬,绝不会出现在她们的厨房里。在她们的经验里,控制水分,就是延长面条保质期的秘诀。
▲ 合阳踅面。预先制成的面条,只需经热水汆烫,再调味即可食用,堪称最早的方便面。
去除面条水分的更佳 *** 便是借助火的力量。调好的面糊在鏊子里烙成煎饼状,再切制成面,这样做出的面条,即使在夏天,也可以保持数日不坏。陕西的礼泉烙面与合阳踅面所用的面条,都是如此制成。干制的面条,只需要加热水浇烫,再调上佐料即可,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这不就是最早的方便面嘛。
▲ 切制踅面。相传,踅面为淮阴侯韩信统兵打仗时的军粮,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比起烙面与踅面的偏安一隅,挂面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挂面并不由陕西人垄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陕西干燥的气候,为挂面提供了更好的栖息地。 *** 手工挂面,最重要的是对于天气和面条特性的感知,如果没有几十年经验,绝难做到游刃有余。挂面既容易储藏,又便于携带,这对于当年出门在外的面食党们,是巨大的福音了。
▲ 图为挂面 *** 中划面的步骤。图/视觉中国
古人不会懂得面筋蛋白、氧化这些充满科学意味的名词。他们只是在一次次的操作和失败中,找到了更佳 *** 。经验与传承,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核心,所谓秘诀,归根结底是一辈一辈的口耳相传。陕西面是这种薪火相传的绝佳例证。对陕西人来说,更好吃的那碗面永远是妈妈做的,因为那是姥姥教给妈妈的。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说自己更爱的那碗面
说吧说吧,在留言区里使劲说~看看谁说得最诱人~
文丨伊森
参考资料丨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何炳棣《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
王子辉《从饼出“三辅”说到面始于秦》
阎艳《古代“汤饼”及其文化意义》
朱平《民国范儿》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赵旭东、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
本文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
(央视财经《回家吃饭》)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西安,随时间积累下来了种类丰富的美食。上期节目小二带大家探寻了水盆羊肉、葫芦鸡等西安特色菜肴的做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老西安人们如何在“面”上玩出花样。
西安人酷爱面食,一日三餐换着各种花样吃。这不,一大早小二就发现不少人在街头排着队,等着来一碗热乎乎的糊辣汤。
将掰好的馍放在碗底,浇上有菜有肉的糊辣汤,再配上油泼辣子,这就是一天的能量来源。
如此诱人的糊辣汤,应该怎么做呢?就让我们跟着肉丸糊辣汤店主马子贵一起学起来!
西安美食:肉丸糊辣汤
-01-
*** 牛肉丸子
将牛肉、生姜、葱一起绞成肉馅儿,加入盐、花椒粉、牛肉汤、红烧酱油调味,再放入干淀粉搅拌均匀,放置4-6小时后揪成肉丸状即可。牛肉更好选择牛霖部位,它的肉质较嫩、筋少,很适合拌馅儿。
小贴士:搅拌时更好稍稍用力把肉馅儿压紧实,这样能让肉馅儿口感更有嚼劲。
-02-
煮汤
锅内加水,水开后倒入牛肉汤,加入肉丸、土豆块、胡萝卜块、豆芽、秘制花椒粉、盐。煮至蔬菜断生、肉丸浮起后,再依次加入西葫芦、冬瓜、木耳、花菜、蒜薹、豆角、圆白菜,然后倒入适量鸡精。
小贴士:秘制花椒粉中包含花椒、香砂、肉蔻、荜拨、良姜、白芷、大小草果、八角、桂皮等香料,饭团们在家自己做时,可以用十三香来代替。
-03-
勾芡
加入水淀粉勾芡,不停搅拌直至汤成糊状即可出锅。最后在盛好的汤上淋一勺由菜籽油、辣椒粉制成的油泼辣子,肉丸糊辣汤就完成了。
?其实糊辣汤不止陕西西安有,河南的也很出名,不过这两地的糊辣汤在烹饪时有着很大区别:
用菜:陕西糊辣汤使用鲜菜,河南糊辣汤使用干菜;
辣味来源:陕西糊辣汤采用油泼辣子增辣,而河南糊辣汤用的则是胡椒。
用新鲜蔬菜烹调出来的西安糊辣汤,别有一番鲜滋味。一口热汤下肚,有菜又有肉,营养满分,再配上一个馍,简直美得很。
馍除了可以用来配糊辣汤,还可以直接炒着吃。在西安就有一家老店,三十年来只做小炒泡馍这一道菜,平均每天都能卖出400碗,其味道征服了无数的街坊和游客。
这道小炒泡馍中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
西安美食:小炒泡馍
-01-
炒肉
锅内放油,油热后下入切好的牛肉块及葱姜炒制,加红烧酱油、料包(含八角、花椒、草果、桂皮)、盐、热水,大火煮开后小火焖3小时,捞出汤表面的牛油及汤中的熟牛肉备用。
-02-
炒馍
锅内放入牛油,下入生牛肉、葱花炒至断生,然后放入熟牛肉、辣椒、醋、清水。
稍煮一会儿后,将西红柿、青菜、豆腐干、腐竹、木耳、粉丝、掰好的馍也放入锅中,加适量鸡精调味,大火翻炒3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醋的酸爽和辣椒的香气通过大火爆炒充分融入泡馍之中,口感极为丰富,让人瞬间胃口大开。
面粉不仅可以用来做主食,还可以搭配别的食材制成小吃,西安粉蒸肉就是其中的典型。
面粉加牛肉,这两样普通的食材在西安人手里究竟能激发出何种与众不同的滋味呢?
西安美食:西安粉蒸肉
-01-
腌制牛肉
选用瘦多肥少的牛后腿肉,将其切块,加入香料粉、温水、面粉拌匀,使牛肉被面粉完全包裹。肉和香料粉的比例为20:1,肉和面粉的比例为1:1
香料粉:由花椒、小茴香、八角、草果、盐混合制成,花椒为主,其它为辅。
-02-
上锅蒸肉
将裹好面粉的牛肉铺在蒸锅中,厚度控制在五六公分内。再在牛肉上均匀地铺一层备好的牛油,大火蒸半小时,中火焖制1小时即可出锅。
小贴士:在牛肉上方铺上牛油,高温让牛油融化后,牛油渗入面粉与牛肉中让粉蒸肉口感可以更嫩滑。
外层的面粉非常润滑,内里的牛肉软嫩爽口,结合在一起就是地道的西安粉蒸肉,大口吃,更够味。
油泼手擀面也是西安最不容错过的面食之一,据说陕西八大怪中有三怪都和这碗面相关。那它的 *** 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
西安美食:大碗油泼面
-01-
和面
面粉中加入盐、食用碱、鸡蛋搅匀,加水揉成面团,面揉到表面光滑后醒半小时。
小贴士:分多次加水,可使面更筋道。
-02-
擀面
将醒好的面团擀成直径约1.5米、厚2毫米左右的薄片,然后将其切成3厘米宽的长条。
-03-
煮面
锅中放水,水沸后下入面条、青菜,煮熟捞入碗中。
-04-
油泼
碗中加入盐、醋、生抽、葱花、辣椒面调味。将菜籽油加热,油温8成热时取适量浇于面上,最后再放上炒熟的韭菜即可。
“盆碗不分开、面条像裤带、油泼辣子一道菜”,一碗油泼辣子面,包含了陕西三大怪,好吃又有趣,难怪大家吃了就停不下来。
从早到晚,一日三餐,面食贯穿了西安人的生活。
其实,无论时间、地点如何变换,对于西安人来说,只要有一碗面、一勺辣子,就是回家吃饭。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 张彩红)
吃货们,这份陕西面食大全请收好去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带有陕西韵味的纯朴民风扑面而来。让人意外的是,剧中曾出现过的陕西美食油泼面也随之走红。
随着那热辣辣的油“呲”的一声泼在码好的面上,无数观众的馋虫也被勾动了,纷纷大呼“看饿了”!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可以说闻名全国。陕西的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盛产上等小麦,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粮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发明了无数关于麦面的吃法,仅仅是面条,陕西人就可变出许多的花样来。
岐山面、摆汤面、蒜蘸面、宫廷罐罐面……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气息。
Biang-biang面
“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赛神仙。”biang biang面,也叫裤带面。在面的家族里,它是众望所归的老大:有更大的个头,最多的笔画,用更大的碗,也就更大限度地填满了对饱足的定义。
Biang-biang面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 *** 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正宗裤带面,需要用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擀成长宽厚的面条,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
那筋而穰、宽又长、辣而香、嫽又爽的一老碗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就是老陕的命根子,也是老陕的精神头,吃起来虽然费劲,却十分劲道解馋,秦人豪爽风貌,此一碗面可见端倪。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陇东、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历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
贾平凹说:“岐山面看似容易,而达到真味却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挂假招牌的,俗辨其真伪,一观臊子燣法和面条擀法便知。”岐山臊子面的好坏,就看两点:一看臊子,二看面。
岐山臊子面 *** 时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烹汤浇面而成。
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讲究起来有九字令: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
薄筋光是指面条的质地,薄而不哝、光如游鱼。酸辣香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汪是指汤水温度要高,面少汤多,油、肉要多。
岐山臊子面与一般面条不同,薄如蝉翼,细如丝线,滚水下锅,莲花般转,捞入碗中一窝丝,浇上臊子汤,只吃面条不喝汤。
关中西府人,村里唱戏,或婚、丧、嫁、寿等红白喜事,或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都用臊子面款待宾客。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赵宁博士,在《赵宁留美记》一书中赞扬“岐山臊子面”“精彩无比”,并奉劝“读者诸君,没有尝过的,赶紧拜访陕西乡党,讨来吃吃。
天下美味,不过如此”!
岐山擀面皮
擀面皮是陕西地区特有的传统名小吃,尤以西府宝鸡地区的岐山擀面皮为佳。
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 *** 时,将小麦粉洗出面筋,把淀粉擀成薄饼,上蒸笼蒸制。
制成凉皮既软又粘。调料以岐山当地酿制的粮食醋和辣椒油为主,辅以洗出的面筋丝,在一小铁锅内拌合均匀,盛盘而飨客,其口味主要特点是酸、辣、香。
岐山大刀铡面
岐山臊子面的面条,可以是机器挂面,可以是手工挂面,也可以是擀面条,而更好的要算是大刀铡面了。
大刀面是岐山县最为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大刀长3尺,宽5寸,颇像铡刀。
只见那师傅用手握住刀背,嚓嚓嚓切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伴着刀柄在木条上轻轻地移动,几斤细如棉线长达数十公分的大刀铡面,几分钟时间就已经铡切而成。
由此岐山大刀铡面可称之为“功夫面”,如不亲眼目睹,谁能体会个中滋味?
铡面的煮面讲究宽汤速煮,大锅下小面,一锅一碗面。
师傅们将铡好的铡面团成小坨,一坨一坨扔进滚锅,用铁丝编的菱口笊篱迅速地捞起浮起来的铡面,抖上一抖,在冷水缸中一激,可以使细薄的铡面紧致爽滑,然后再入滚锅迅速一浸一抖,一声大喝“起”!
翻腕一个抖甩,那团铡面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5、6米开外的红汤师傅应一声“来咧!”拿碗轻轻一抄,那面准确无误的落入碗中,臼一勺汤汁润面,用勺勾面倒回汤汁,撒上漂黄,再浇上汤汁、淋上臊子后递给久候的吃货们!
这套动作周而复始,一气呵成,“起”“来咧!”之声此起彼伏,融贯通畅,引来了阵阵喝彩声。
这样做出的大刀铡面,味道格外鲜香 *** ,口感也是爽滑有劲,堪称“薄、筋、光”的更高水平。
油泼面
关中名谚“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嚷嚷”,就道出了油泼面在陕西人心目中的地位。
“粘”在陕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宾号称油重无水引火即燃的干燃面不同,陕西的粘面,就是指久负盛名的油泼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宽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配料,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辣椒面。
油泼面最重要的是油泼,一定用上等的菜籽油,舀出滚沸的一勺热油,猛地浇泼在辣椒面及面条上,耳听得“嗞啦”一声,眼见一道火光闪过,顿时将花椒面、辣椒面烫熟而满碗红光,葱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气味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增。
吃到嘴里面条筋道爽滑有嚼头,小油菜、绿豆芽清脆爽口味道美,辣子葱蒜鲜辣可口余味长,那滋味美得人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
杨凌蘸水面
杨凌过去不叫杨凌,叫杨陵,是隋炀帝的寝陵,关中产麦武功县所辖,建杨凌农业示范区之际更名杨凌。
然地名的更迭及世事的沧桑,关中人吃面的口味未曾更变,杨凌蘸水面概括起来只有20个字:“面白薄筋光,汤汪蒜辣香,汤面分盆装,越嚼越觉香。”
杨凌蘸水面的面和汤是分开的,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碗里的汤中,然后夹着面条一口一口地咬着吃。
多吃几次蘸水面,方理解其中妙处,其实是图个清爽。
独吃一根面,几束青菜,碗中可叫汤也可以叫稍子,与油泼面的重油、巨辣正好相反。
蘸水面讲究个一青二白,青则可以是菠菜、苜蓿、豌豆苗等等,总之是要有那水草一般招摇的青绿于水,面是拉出来的,宽3至5厘米,长1.5至3米,厚2至3毫米,白白的盘绕于青绿之中。
面是强筋面,咬在口里,滑润,富弹性,是有张力的一种,像咬着三秦大地的月光。
吃若干口面,就得吃一口面汤里青菜,这样就又清爽上阵了。
酸汤面
酸汤面亦称“细长面”。酸汤面的特点是“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
人们总结细长面“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根线。”它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做法精细,独具一格。
酸汤面用料考究, *** 精细。取特粉(农村即称“飞箩面”),用荞灰或碱面对好的水和面,经反复揉搓成面团,放在盆内“回醒”,再揉搓若干次,然后再擀,直擀到薄厚均匀,透亮如纸,再用专用面刀切成细、中(韭叶)、宽三种,放在“净巴”或菜盘上。
酸汤面一是面细而长,二是汤酸而辣。食用时,前锅下面,后锅氽汤,摆几个小菜,边下边吃,先细、后中、再宽,盛面汤多面少,每碗只是两、三口,三种面都得尝到。
丁丁面
传说中白鹿庇佑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一群本分朴实的关中人,生猛刚毅的性格也造就了这里饮食的与众不同,丁丁面就是这白鹿原上的绝顶美味。
丁丁面,也有人叫它“懒麻食”,选用白鹿原生长的优质小麦面粉,先将面粉调和好,稍“醒”一会,后将面反复用力搓揉几遍,然后用手捻成手指粗的圆形面条,用刀斜切成大小薄厚均匀的小丁丁面。
丁丁面的吃法很多,可炒可烩,也可以油泼。
其特点为面筋、光滑、味香,白、红、绿、黄色泽鲜美,口感极好,荤素均可,老少皆宜,是白鹿原有名的特色小吃。
蒜蘸面
说到这个【蒜蘸面】,确切讲应该是【面蘸蒜】,因为是将煮熟的面条蘸着蒜汁儿水吃。
先将面条扯成宽长条,煮熟后,捞进一个盛有凉开水的大盆里。
另取一小碗,放干辣椒面、红辣椒段、青蒜苗切碎、最上面码上捣碎的蒜沫,浇上滚烫煮沸的热油,“吱拉”一声!一缕青烟袅袅升起,金黄色的辣椒面顿时像小鱼般吐泡泡,碗边浮起油沫,再加进去香醋和少许盐拌匀。
吃的时候,从大面盆里夹出宽厚且长的面条,拉到小碗里的蒜蘸汁中,蘸着吃。
嘴里味道可能不太好,但是吃起来的味道那可一定好!味道极浓,香辣爽口,香、辣、筋、软、滑,是夏秋两季特好的面食。
户县摆汤面
户县摆汤面,因为食用时在桌子上分别放一碗温汤细面条,一碗臊子汤,人们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摆涮一口吃一口,边摆涮边吃而得名。
摆汤面的吃法有点像过桥米线。最重要的就是那碗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韭菜、葱花、臊子肉等,再配上户县的陈醋,放入炒好的豆腐,鸡蛋饼丝,上面漂满切碎的韭菜叶、蒜苗、葱花。
摆汤面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很是见功夫。
首先是要选用当年新鲜小麦磨制的面粉。
*** 工艺相当讲究,面团要揉光、饧到,擀制出的面条才能有很好的筋力和韧性。
用手工擀制的面条是“薄如铜钱,宽似韭叶”,既要薄又要有嚼头。
同样的,制调味汤时,要经过煸炒将肉中的油份炒出,炒至酥烂便于入味。
各种配料、调料用量要准确。汤要咸淡适中,下汤一“摆”就得入味,这样吃起来才有味道。
耀州窝窝面
窝窝面是陕西省耀州区的名菜。成品面形 *** ,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
顾名思义,“窝窝面”,就是因其用料中有如窝状面食而得名。
窝窝面讲究配料,烹制特别,是道典型的功夫莱。
其做法是:用上好的精白面粉掺入鸡蛋黄,搀揉成硬面团(据说一个小伙子揉上10斤面的硬面团,都要出一身汗,长喘一阵气),然后把面擀开,切成骰子形大小状,用一种特制的如筷子头半圆般的工具,
将这骰子面块一个个砘压成窝状;关键是要选上等的口蘑浇上鸡、肉汤,上笼蒸透备用,烹制时再将蒸透的口蘑放人鸡、肉汤锅中烩煮,并在汤锅中放人适量的用大肉烂成七成熟的肉沫,再下入基本煮熟的窝窝面,烹烩出锅前再加人葱末、姜末、和用油煎成菱形的鸡蛋片、香菜、切成薄片的核桃仁,使之在汤锅中烹烩为一体,最后勾芡、滴上等芝麻香油,便可出锅了。
其状五颜六色,肉沫钻进了面窝窝,因有口蘑肉汤座庄,所以口感筋、滑、香、爽,可谓色、香、味俱佳。
耀州咸汤面
在耀州人的饮食中,最以咸(han)汤面、荞面饸饹和窝窝面久负盛名,被誉为耀州“三面”。
咸汤面的面从前一天晚上做起,用适量的碱水将面粉糅和好,扯成面条,煮熟捞出凉透,拌上熟油储存在容器里。
次日清晨,将煮面的汤烧开,放入食盐、小茴香、花椒、大茴香、胡椒、丁香和桂圆等十几种原料配制的调和粉,加上豆腐片。
将每一碗白里透黄的面条用调好的滚煎汤透几遍,将面透热,洒上生姜末,葱花及油泼辣子,咸汤面就算做好了。
讲究一点的用豆腐、羊血块做配料。
棍棍面
在诸多面食中,棍棍面是一个佼佼者。棍棍面其形如棍,长短粗细均匀,筋韧光柔超群,极有嚼头,吃到底没有断节,愈吃愈觉其香美,百吃不厌。
棍棍面看似扯面、抻面,却又不是扯面、抻面。扯面、抻面自然不错,那是一把把扯出来、抻出来的,看高明厨师操作,大有妙手生花之感,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棍棍面却要一根一根地 *** 。面要和得好,醒得好,切成一条条后,要一条条地用手在案板上滚搓成形。
所以关中农村也有叫“搓搓子”的。特点便是手工操作,一棍不苟。
澄城手撕面
澄城手撕面原名撅面,做面条不要刀与擀面杖,用手工撕制而成,故名手撕面。
手撕面独特之处,面劲道爽滑、具有弹性,跟平时用机器或者刀弄出来的截然不同。
浆水面
浆水面,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丞相萧何在汉中所起,用时令青菜腌制出浆水,手擀细面,调入蒜辣子红油,令人口味大开,醒酒解晕,清酸爽口。
汉中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
关中的浆水面类似于酸汤面,是夏季常见小吃,浆水菜的菜多为芹菜。
蓝田饸饹面
荞面饸饹,古称河漏、合络、手搦饼,是以荞麦为主要材料 *** 的食品,是陕西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尤以蓝田生产的饸饹备受欢迎。 *** 荞面饸饹,须选用新鲜的荞麦面并且讲究现磨现做,共分为和面、煮条、拌油三个主要程序。
由于荞面黏性差,用常规 *** 面条的 *** 很难成型。所以,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专用工具“饸饹床”。
“饸饹床”为木制,是把一块窄而长的厚木板,中间掏一个圆洞,洞底装一片多孔的铁片。
在木板的下面装有木腿,便于支在锅上。厚木板的顶端连着一根长木棍,上面装着一根直径略比圆洞小一点点的园木桩。
*** 饸饹时,把和好的荞面团搓成园条放入园洞内,按动木棍用圆木桩挤压,面从铁片的小孔中被挤出,直接落入滚水锅内。
煮熟后,就成了细长光滑的饸饹。
蓝田荞面饸饹可以两吃:一种是吃凉的,另一种是吃热的。
夏季一般是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
有时师傅芥末下得多了点,一入口,不由浑身一颤,感觉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
冬季多是热吃,先用热骨头汤把饸饹浇热,再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撒入香菜、蒜苗丝和胡椒粉。
吃起来汤鲜饸饹筋,通体舒畅。
礼泉烙面
礼泉烙面早在秦朝时就有“大秦之一面”之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被誉为“世界面食之鼻祖”。
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
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更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 *** 烙面,当地人称“摊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
“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铁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
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晾好后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 *** 即全部完工。
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
吃烙面的 *** 却是极有讲究:
一是要面少汤多,才能热气蒸腾,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二是热汤浇上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
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户县软面
陕西的口头禅里就有“金周至银户县”的说法,
户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极好的自然风水产出的麦子,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精白而细腻,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户县软面就是用这种面粉做的。
户县软面不同于陕西其它面食的地方在于,面和的稍微软一些,饧发的时间比较长。
面饧好、饧透后,擀开、擀圆、擀薄,薄到什么程度呢,大概1mm薄厚,再用刀切成宽约两指的长条,下锅煮熟。
因为面是纯手工擀出来的,吃起来很有劲道,又因为擀的比较薄,所以吃起来并不觉得硬,口感软软的、滑滑的,老人和胃不好的人吃了都好消化,配上韭菜、豆腐干、豆芽等菜码,再浇上臊子,香得很!
合阳踅面
不吃踅面不看线(线指合阳线戏),不算到过合阳县。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
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
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调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
踅面,也有写作 “旋面” 的,因为“旋”字在合阳方言里念“踅”,意思是盘旋、折回、来回走动。
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 *** 的一种面食。
食用虽然方便, *** 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
分为磨面、和面、摊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踅面是快餐。不要等,二分钟即可盛到面前。或干捞,或带汤,悉听尊便,须手再用笊篱捞一些鱼儿粉,
然后调上大油(白油)或大油辣椒(红油)、清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便可食用了。吃起来又绵,又润,又辣,香味浓烈,颇觉过瘾。
削筋面
主要流行区域是陕西的宝鸡、凤翔及毗邻地区,其他地方比较少了,地方特色十足。做法就是将面团擀成长条状的厚片,用刀切削成长约 10厘米、宽、厚约3毫米的条,后面的工序就同一般的手工面了。
由于煮熟后吃筋道可口,名曰“削筋面”。传闻此面为唐时宫廷名吃。 *** 中有几点特殊要求,就是面粉加水揉好醒到,要求面硬。醒好的面擀成一寸多宽一尺多长半公分厚的面片。
要切得宽窄均匀,水滚时下面,削筋面再煮不烂,捞在碗里条条清晰、不粘,晶莹剔透如玉石一般。
削筋面具有筋而不硬,滑而不嫩,油而不腻,辣香爽口,咸酸适口的特点。
三原疙瘩面
听到“疙瘩”这个名词 ,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疙瘩汤之类的,这就错了,“疙瘩面”类似于女孩子盘的头发,陕西方言中形容一团东西缠绕在一起的就叫“一疙瘩”,于是便由此而得名。
这种面条,条细如龙须。盛入碗内,面丝缕缕簇拥成团,宛如花蕾含苞待放,形似锦龙盘绕。
好多人都认为面是拉面一样拉出来的,仔细尝了却不是,这个面确实是刀工切出来的,刀工细腻而匀长,面柔软而筋丝,正是切出来的所以更方便盘成“一疙瘩”。
这种面有三种吃法,既可拌上哨子干吃,又可涮开放进特制的酸汤中汤吃,还可以将面和酸汤,哨子辣椒放在一起,叫酸汤哨子面。一面三吃,美不胜收。
麟游血条面
血条面 *** 讲究,具体做法是:取新鲜猪血或羊血,加盐后反复搅拌,使血不再凝固,然后用细纱网过滤,取缔杂质,兑凉开水少许,放干细调料若干。
另选精细麦面粉,用过滤好的血浆和面,或人擀或机压成薄面片,每压一层抹一层油(猪油、鸡油、菜油均可),用油擦遍,几经折叠压薄,切成细条,上笼蒸二十分钟后,晾干保存,类似于现在的方便面。血条面可以根据食者的需求,调成晕、素两种。
将做好的血面入汤,泡几分钟即可食用。
麟游血条面是中国民间古老饮食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中华民族的饮食大花园中,独一无二,其他地方没有人 *** 食用血条面。
你看:红艳艳的面,油汪汪的汤,黄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味浓而不腥,色红而不辣,油厚而不腻。看了眼馋,闻了喷香,吃了爽口。
安康蒸面
安康蒸面,是以面粉为主料蒸制而成的一种面食。
先在面粉里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在大口铁锅水里蒸。
数分钟后,一个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
判断蒸面的好坏,一是看面的筋丝、颜色。二是看佐料的运用。佐料好,可开胃、增味,使蒸面锦上添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康蒸面的全部 *** 过程中,不论是主料、辅料还是调料,都要经过高温蒸煮,绝不生入食品;用来调味的盐、大蒜水、醋汁,不仅具有良好的调味增味作用,还具有很好的消毒杀菌功效。
武功旗花面
“旗花面”,也叫“奇花面”;因它碗上飘的五颜六色似花非花,又叫“奇花面”或者“七花面”;因它所用的鸡蛋花、葱花、面片等都切成像小旗子一样的平行四边行或三角形,故而得名“旗花面”。
正如人们所说:“挑起如旗,放下是花”。
如今,以味清,面软、汤煎、醋酸为特点的旗花面作为武功的独特风味小吃,已经盛名远扬。
油泼面油泼面早在秦朝时期就非常出名了,属于比较典型陕西面食,做法是将面条煮熟之后加上辣椒面、葱花、花椒等配料用热油炝泼,搅拌均匀,吃起来味道特别鲜香。
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是陕西非常出名的一道美食,起源于商周时期,它的特色就是: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
菠菜面菠菜面是将面粉和菠菜汁融合,将其 *** 成绿色的面条,不仅看起来非常特别,而且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很健康绿色的食品。
驴蹄子面驴蹄子面,是流行在乾县及其周围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很久以前,在乾县农村地区农民劳务繁重,回家太晚来不及擀面。就采用一种“偷懒的” *** *** 面条,这种做法用时短,味道好,且 *** 简单,一学就会。由于做出来的面条形似驴蹄子,口感筋道,有“驴”的一身倔劲儿故称作驴蹄子。
biangbiang面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中特色传统风味面食。因为 *** 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biangbiang面主要通过揉、抻、甩、扯等步骤 *** ,面宽而厚,犹如裤腰带,口感劲道,食用前加入各色臊子或油泼辣子,味辣而香。
礼泉烙面礼泉烙面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是陕西关中地区特色面食。可加汤食用,亦可干吃。其特色吃法称之为“泖(音:miao,一声)”,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开水浇之。然后调上佐料,即可食用,佐料的调配比较独特,用上等的猪油调和辣椒面,配以葱花、韭叶、盐及当地酿造的香醋。
浆水面浆水面也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道美食,将面条中加上腌制好的浆水菜,结合辣子红油,吃起来酸辣鲜美,有一种酸汤面的风味。
彬县御面彬县御面是陕西省咸阳市彬州著名的传统小吃。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 *** *** 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
烩麻食麻食是一种面制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卷成核形中间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块烩制而成。它的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 *** 麻食十分简便,对配料没有严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荤可素,菜食合一,滑润劲道,鲜咸适口,配料丰富,色彩美观。
荞面饸饹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将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和匀,醒好的面在案板多次揉搓筋道,接着把面团按需要分成拳头大小的剂子,每个剂子约有一碗的分量。做饸饹的工具被称为饸饹床子,是一个直径15厘米左右底端像筛子一样的圆柱形的铁管,放入剂子后,用带着长长的力臂的木头墩子在上面使劲压,剂子透过底部的筛子网眼被压挤成细长条,就是饸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