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子的介绍,青团子用什么草做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5 0
入门版自制青团教程,眼睛学会后赶快动手吧

清明将至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春游外

青团也是这个时节

必不可少的舌尖美食

如今

各种新式口味的青团层出不穷

但还是有不少人喜欢

传统的豆沙味

今天小虹为大家带来

入门版青团 *** 教程

新手们也不必担心

只要跟着步骤操作

你也能成为“大厨”

准备食材

*** ***

之一步 |倒入准备好的食材

把250克糯米粉、25克澄粉、150克艾青汁、50克牛奶和适量的麦芽糖,一起倒入盆中。

第二步 |和面

开始和面,可以使用打蛋器不停搅拌,直至形成画面中的糊状。

第三步 |隔水蒸10分钟

倒入准备好的模具中,隔水蒸10分钟。

第四步 |切块

把煮熟后的材料倒出,刷上食用油,用擀面杖压匀后切成正方形。

第五步 |包青团

在小方块中包入事先准备好的豆沙馅,并搓揉至接近圆形后,放入容器中。

第六步 |隔水蒸

在包好的青团上刷上食用油,随后放入锅中再隔水蒸10分钟左右。

第七步 |出锅

10分钟后,就可以出锅啦!想要卖相更好的话可以再刷一点食用油噢~

一道美味可口的青团

完成了!

不过小虹要提醒大家

青团虽然好吃

但由于其主要成分是糯米、豆沙等

这些人群记得要适量食用

↓↓

老人和小孩

糖尿病患者

胰腺炎和肠胃炎患者

胆囊炎和胆结石患者

有肠梗阻病史者

记者:季志平

视频:季志平

编辑:季志平

舌尖上的秦淮|吃青团!品一口春天的味道

春日的南京

怎么能少得了青团呢

即便细雨濛濛

也阻挡不了许阿姨糕团店火爆的人气

毕竟对于许多南京人来说

吃一口青团

便是春日限定的仪式感


许阿姨家的青团都是现做现卖

芝麻、豆沙、蛋黄肉松

每一个青团都馅料饱满

一口咬下去口感软糯

清甜的麦香

带给我们记忆中的“春天味道”



青团的绿来自春天的麦苗

青绿的草汁和上糯米粉

蒸到滚烫后

经过手工快速捶打

打出面团的韧劲

这便是造就软糯口感的秘诀



蛋黄肉松青团

是许多人的心头好

整体咸淡适中

轻轻咬上一口柔软的青团

咸蛋黄的味道扑面而来



甜润的红豆馅青团

与醇厚的黑芝麻馅青团

甜度刚刚好

艾草的清香在味蕾徘徊

吃一个就十分满足



春光和美食都不可辜负

一起来秦淮

尝尝春天的味道吧~


许阿姨糕团店地址

许阿姨糕团店(四条巷店)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普华巷1号楼


《寻味上海》丨清明时节尝青团

视频加载中...

清明时节的江南如果有“味道”的话,应该就是青团的味道。春回大地,万物齐整待发,烟雨江南里的青团子,就是这时候上好的时令佳味。

在清明前后,我们把之一次吃团子叫做“尝春”,寓意品尝春天的味道。但是你知道青团的“青”来自何处?除了艾叶、麦青,还有哪些青团做法?在上海有一个600多年历史的麻花郎青团,你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青团背后的美味秘方。

《寻味上海》,与这座城同滋共味。更多美味故事,尽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每周四、周六晚22:30《寻味上海》。

原来青团有十几种名字,这些叫法和口味,哪一种是属于你家乡的?

青青的团子,淡淡的草香。清明节时节,这吃青团的日子,也到来咯。这圆圆的青团,从古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清明蒸青团,用作祭祀。原来呀,这流传了千百年的青团,有十几种名字,这些叫法和口味,哪一种是属于你家乡的?

青团的N种叫法

上海和宁波就叫青团,这是最常见的叫法了。在温州,青团又被称为清明饼,这也许是一个让人一听就清楚食用它的时间的名字了吧。当然,相同的,四川的叫法为清明粿、艾蒿粑粑,贵州的叫法为清明粑粑,这也非常清楚,在清明节就要食用它们了。

除了食用时间,很多名字,也是根据它的用料来取的哟。因为它是用绿油油的艾草做成,因此,在两广,它被叫做艾粑,艾粄。在皖南,它被叫做艾草果,这名字好清新脱俗,但也是可可爱爱的呢。

还有一些特别独特的叫法呢。台州的叫法青餣(yè),餣有糕饼的意思,这是一定是青青的糕饼了,很有特色呀。粿,这是绍兴的叫法。

小小的青团,原来叫法这么多呢,除了以上的这些叫法,你的家乡,青团又被称为什么呢?快回忆回忆,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吧!

百变名字,百变味道,关于青团的口味,你的家乡是流行吃咸口的还是甜味的?

1.豆沙馅

很多青团的首选馅料就是红豆沙了,这也是最传统的青团馅料了。红红的豆沙配上绿绿的外皮,自古以来,美食上的红配绿就没有让人失望过。这沙沙的甜蜜,你爱了吗?是呀,谁又拒绝得了这般春天的美味呢?

2.黑芝麻馅

香香的黑芝麻,被软绵绵的外皮包裹着。一口咬下去,清新的艾草香和热烈的芝麻香一涌而出,在你的嘴里慢慢氤氲,每一个味蕾都被紧紧的包裹着,这味道真的太棒了!你和春天的距离,也许就差一个黑芝麻青团咯!

3.凤梨馅

凤梨的口味的确很甜,但是软软糯糯的团子皮却可以冲淡凤梨过多的甜蜜,两个搭配在一起,刚刚好,甜而不腻,也是很多人的首选青团口味哟。

4.咸蛋黄咸

除了甜口,咸口青团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哟。相信很多人都是咸蛋黄脑袋吧,流着一点点油的咸蛋黄馅,真的超级诱人!来点点名,多少个咸蛋黄脑袋在呀?

5.香菇豆腐肉沫馅

新鲜的香菇,嫩嫩的豆腐,细腻的肉末,将它们炒得香喷喷的,在一同包进绿绿的艾草皮呀,这是春天里的幸福味道呀。

6.虾米粉丝馅

这个味道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咸口青团里的王者,真的是爱惨了这个味道。小小的虾米里是大海的咸咸味,剁碎了的粉丝充分的吸收了汤汁。同时被糯糯的艾草皮包裹起来,这么神仙的味道,真是亏了这艾草皮的包容呀!不说了,口水都要流出来啦!都控制不住我自己了呢!

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美食,自然有着它独一无二的风韵。它的名字,它的做法,它的历史,处处都体现了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它的包容性也给了我们许多创新的机会,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馅料,人们也根据自己喜欢的口味,赋予了青团不同的味道。

江浙沪的“百团大战”,更是将青团的味道赋予了灵魂,用心做美食,用心做青团。这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和独特的味道的食物,是不是也有你的一份回忆?其实关于青团,小汐还是最喜欢吃甜甜的砂糖花生馅,你呢?

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糯叽叽的青团教程

清香的艾叶裹上心水馅料,一口一个春天!明日清明,一起动手做青团吧!

来源: 人民网

小青团北漂逆袭记:从“之一口春”到舌尖“网红”

图为各种口味的青团。 杨颜慈 摄

中新网南京4月4日电 题:小青团的北漂逆袭记:从“之一口春”到舌尖“网红”

作者 杨颜慈

清明至,艾草香。采摘几株新鲜的艾草碾出汁儿,掺入糯米粉包成团,并裹以红豆沙馅。一颗软软糯糯的青团无需明火,却令食客满口清香。这是江南人心中,最传统的“清明味道”。

如今,在新零售浪潮下,清明美食不再局限于祭祖,而是将时令美味、新兴IP“裹”入传统。地域特产正以全民共飨的网红美食姿态走入千家万户。

“青团本是江南一带用来祭祖的食品,属于寒食的一种。”在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于学荣看来,青团这几年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型”。

图为青团铺子。 杨颜慈 摄

于学荣称,按照四季饮食规律,春季喜甜。过去青团常以豆沙馅、八宝馅料为主。随着春天吃“野”的流行,荠菜、马兰头等各色野菜开始入“馅”。青团渐渐从祭祖食品变成了全民共尝的春日美食。

于学荣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年,随着口味的“出圈”和新零售助力,江南青团正一路“向北”。

“每到青团上市,老字号门口总是排满长队。随着物流和外卖的便捷,如今消费者不再需要排长队就能马上吃到‘之一口春’。”于学荣说。

图为年轻消费者选购青团。 杨颜慈 摄

外卖平台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据“饿了么”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北方城市青团外卖订单同比增长近3倍,显著高于南方城市。上海、苏州和南京依旧是青团最热销的城市。但在北方城市中,北京、青岛、天津、大连和济南的青团爱好者正爆发式增长。

传统美食与潮流元素的碰撞,让江南青团的“外延”不仅体现在地域上的纵深,更在年龄层实现突破。

白桃口味、芝士内馅、樱花外皮……在年轻人群体中,口味的“猎奇”赋予青团“社交属性”。青团不再是老套的甜点,而成为“潮人美食”刷屏社交平台。

图为年轻消费者选购青团。 杨颜慈 摄

有意思的是,新零售商家试水将传统青团与网红奶茶、螺蛳粉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美食融合,打开了青团的“新赛道”。

“去年奶茶青团走红后,我们发现消费者对于创新口味的接受度是很高的”。盒马3R采购总监张千介绍:“负责爆品研发的同事走访了很多小吃街,针对社交平台上的美食提出了上百种青团方案。螺蛳粉最终凭借上头的口味和专业的感官测试脱颖而出。”

对于清明节为何要吃“青”?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孟祥忍介绍,在历史的发展中,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

相传寒食节是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凉水。“青团恰恰符合了这一特质,可以长期摆放,无需明火,不用加热。”孟祥忍称,茶馓、乌饭团、艾草饭等皆属于具备冷食特质的江南清明美食。

孟祥忍认为,在过去,美食的地域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广东一带喜欢用烤乳猪祭拜先人;在江南,清明冷食更为盛行。但在新零售赋能下,美食不断突破地域性,传统美味被赋予趣味内涵,得到更广泛传播。(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香到流口水的青团(艾糍),下饭神器都靠它

By 玲丫头小厨房

用料
  • 艾草(嫩叶部分) 50g
  • 糯米粉 300g
  • 艾草汁 250g
  • 白砂糖 30g
  • 澄面 60g
  • 开水 100g
  • 豆沙 374g
  • 小苏打 1g

做法步骤

1、艾叶摘取嫩叶,清洗干净,锅里烧水,水开后放入1g小苏打,放入艾叶煮两分钟

2、捞出放入凉水

3、将糯米粉,白糖混合后用艾草汁和面

4、澄面用开水烫成团,跟艾草团揉成一块,接着分成45左右一个的团

5、豆沙22g一个

6、弄个窝窝把豆沙包好

7、包好的用油纸垫底,没有油纸可以在蒸屉上刷油

8、水开后蒸10分钟,蒸好的颜色会变深一点,每一个刷上油防止凉了变硬

9、吃不完可以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冰箱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 日历 | 青团:咬一口,满嘴艾叶香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是我国有名的美食大省,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诞生于此。千百年来,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厨师和食客们融合南北烹饪技艺之长,用品类丰富的食材,在锅碗瓢盆间创造无数佳肴,既有精致大气的国宴名菜、工艺考究的“非遗”珍馐,也有寻常巷陌的小吃茶点、田间地头的乡土美食。

从2023年元旦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每天一推“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让我们一起带着敏感而挑剔的味蕾,品尝各地美食特色,寻觅烹饪文化根脉,感知人间烟火升腾。

美食简史

青团是江南地区传统特色小吃,色泽碧绿,软糯清香,甜而细腻。“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 *** 工艺,青团的基本原料是艾叶、糯米粉和豆沙等各种馅子。

艾叶是较早一批感受到春之气息的植物,早春时节便蓬勃生长。古时候,人们 *** 青团主要用于祭祀祖先,随着时间演替,这一功能日益淡化。如今,青团转变成一道时令性强的小吃,寓意为:让家人享受春的恩泽,一年到头生机盎然,健康向上。

对于购买的青团,如果想分辨其使用的色素是否天然,可通过加热 *** 辨别,天然绿的青团,加热后颜色会变暗、变淡;使用人工色素的青团,加热后则一般不会变色。

产地口味

江苏、浙江、上海等江南地区。外形圆圆胖胖,有一股独属于春天的清淡艾草香。馅料多样,有豆沙馅、芝麻馅、肉松蛋黄馅等。

烹饪手法

青团子的介绍,青团子用什么草做的-第1张图片-

青团馅料多样,今天一起学习经典款,红豆沙馅青团的烹饪手法。

馅料原料:

植物油75毫升、白糖300克、红豆600克、盐适量。以上原料可做出约750克红豆沙,包40个青团。

青团皮:

黄米粉100克、糯米粉400克、艾草200克、植物油2大勺、适量盐、蜂蜜1大勺、食用碱1/2小勺。以上原料可包约40个青团。

步骤一

红豆提前浸泡一晚,之后用小火煮1小时,煮软后捞出红豆,过筛成豆沙;

步骤二

向平底锅中倒油,加入豆沙、盐和一半白糖,小火翻炒;

步骤三

待白糖化开后,再加另一半白糖,炒至豆沙成团,且可在锅里滑动时,即可盛出,红豆沙放凉后,分成每份20克的豆沙小球;

步骤四

糯米粉和黄米粉混合均匀后,加入蜂蜜、植物油,暂不搅拌;

步骤五

艾草焯水两次,之一次用清水,第二次在清水中加食用碱,将煮软的艾草连汤一起倒进搅拌机,打成糊;

步骤六

趁艾草糊非常热的时候,倒进糯米粉和黄米粉中,用手揉面团,至其颜色均匀、没有干粉,再用保鲜膜把面团包起来;

步骤七

在蒸架底部和手上抹一层油,取25克青团面团,搓成圆球后按扁,用大拇指在中间按出一个窝,捏掉面团的小尖角,将青团轻轻搓圆,放上蒸架;

步骤八

青团都包好后,放入蒸箱蒸10分钟,蒸好后,趁热在青团表面刷一层薄薄的油,保持青团的颜色和光泽,也防止它们互相粘连。

整理:刘春

制图:朱丹清

图片:金陵饭店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青团:与春天的千年之约

来源:北京日报

张慧

虽然成为网红食品不过是近几年的事,青团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发源于寒食节、兴起于清明节,经历过从寒食到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

吃青团和缅怀先人、郊游踏青一样,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青团一千多年的历史,意味着这些传统习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复了一千多回,舌尖的记忆代代传递着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1.寒食节的青白团子

是哪位美食界的“诗人”,之一个摘下春天的一抹绿色融入米团,创造出青团?历史已无从考证,关于青团的食物起源也有诸多论说。

有人认为青团的前身是唐宋时期的“粉团”或“水团”:“粉团”来自唐代端午节时,宫里颇受欢迎的节日小食,《岁时广记》有载:“唐宫中每端午造粉团、角黍饤金盘中,纤妙可爱。以小小角弓架射箭,射中粉团者得食。”而“水团”按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的笔记,做法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其实就是汤圆。然而无论粉团还是水团,做法和吃的时令都与青团差距较大,所以主流观点更倾向于“青白团”的起源说。依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的解释:“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

《七修类稿》关于青团的起源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节”;二是青团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来,也是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

相传寒食节诞生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晋国公子重耳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直到辅佐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功成”后,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执意“身退”,携老母隐居绵山,不食君禄。晋文公三番五次请其出山不得,就想了一个放火烧山的馊点子,要把介子推逼出来。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拒绝出山。失去臣子的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与其母祭日那天,即每年冬至日后的之一百零五天,全国禁止开灶用火以示追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它的由来除了“介子推纪念说”,还有“改火说”。改火习俗要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每逢初春时节是火灾高发时,因此人们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熄灭,即“禁火”;再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即“改火”或者“换火”。“禁火”到“换火”之间有三到七天的间隔期,在这期间无火可用,人们必须提前准备好食物,通常以冷食度日,于是便有了“寒食节”。《周礼》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定;唐宋寒食节时,宫中有赐火、取火的习俗;民间读书人也流行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王禹《寒食》诗里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不能举火为炊的寒食节能吃什么?唐代以前的寒食节食物并没有青团这一说,最常见的冷食是粥和饭。白居易的诗“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说的都是煮得较稠、之后放冷吃好几日的“冷粥”。有钱人家吃“醴酪”,即糯米酪、麦酪加杏仁粥等可以事先准备的食物。而南宋的《岁时广记》则记载了寒食节的另一种食物——“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这种用草叶染色的糯米饭在唐代时已广为人知,陆龟蒙有诗:“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除了道教,佛教对青精饭也相当推崇,唐代每逢浴佛节就要吃青精饭。对比青精饭和青团的 *** *** 、考虑青精饭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以及青精饭作为寒食节冷食的功能,可以推测:青团的出现是受到了青精饭的启发。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认为,青团是在青精饭的基础上诞生的:“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臼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艾草

2.清明节的清明果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形成于汉代,原本的意思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气的日期在寒食节之后的第三天。时间上的密切联系,注定了这两个节日的难舍难分。依据《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时间会持续一个月,到了晋代时改为三天。不管是三天还是一个月,时间上都覆盖了清明,所以清明时节去踏青以及祭祖的习俗就自然形成,把寒食节自己享用的青团,在清明节拿去祭祀也顺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干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长假”——公元736年,唐玄宗宣布“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诏令,唐朝衙门“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到贞元六年间,这个“小长假”的假日直接加到了七天。

最开始,寒食节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只是一个寻常节气,只因为连着寒食节,也顺带有了祭祀的功能。按照《梦粱录》记载,宋代清明节时,“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基,以尽思时之敬”。到了元代,寒食节的一个核心要素,禁火和改火的习俗被官府禁止,寒食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清明节的重要性反而凸显出来。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以至于民间“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不过虽然寒食节禁火和赐火的习俗基本消失,但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白团子”却变身“清明果”被完整继承下来。凭借“能事前准备、可以保留数天冷食”的优势,青团成了清明节祭祀的必备祭品。清代《清嘉录》就有:“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明代中后期起,青团就一直流行于江南地区,据明万历《杭州府》记载:“清明,门檐遍插柳枝,亦戴于首……出郭扫墓,以纸钱挂墓树上,其米食用青团子。”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明清时期,抱着幼儿走街串巷、邻里互赠“清明团子”也一度成为江南的新民俗。又因为清明时节流行踏青时带青团野餐,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咬春”类似,江南人管春天的之一口青团叫“尝春”。至于青团为什么能成为江南共同的春季时令之味,得归结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鱼米之乡的江南,糯稻品种丰富、产量高,米食文化发达。汤圆、糯米糕、糯米藕以及青团的主要材料都是糯米。青团黏弹的口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糯米品质。另一方面,一到清明时节,各种时令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鼠曲草,以及生长在苏南、皖南地区的艾草,都是青团里绿野仙气的来源。人们把青绿色的植物收割,经过洗净、焯水、沥干、煮沸、加碱粉、过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绿浆汁与脱壳磨出的米粉反复揉撞,最后包入甜蜜馅料,上屉蒸熟——新一年的青团就此出炉。

之后青团走出江南,在岁月流转中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区的青团有不同的变体和叫法:在上海、苏州一带,人们依旧管它叫“青团”;南京人则将其唤作“春团”或“清明团”;到了宁波,当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温州,则被亲切唤作“清明饼”;也有地区管它叫“粑”,如成都的“叶儿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还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

3.互联网时代的网红食物

春天来了,朋友圈里最火的食物是什么?青团一出场,就能占据“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糕点店前总能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名的店里甚至“一团难求”。人们耐心等待,只为拎两小袋现做现卖的青团回家,泡一壶春季新茶,再郑重请出这些个碧绿团子来品尝。很有可能,他们还会给青团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美滋滋地宣布:“尝一口春天的滋味。”

青团成为网红食物,靠的是耀眼夺目的颜值和话题性两大要素。前者来自青团珠圆玉润的身材和一袭浓浓春意的青色外衣。青团的青色和青草香气,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如草长莺飞,承载着春天特有的生发之息。即使在海量的互联网图片传播中,青团的图片也极具辨识度和美感,俗称“容易出片”。

另一大要素——话题性,也是青团天生的强项。节气是中国的时间美学,饮食也曾经跟随节气遵循“不时不食”的审美传统。不过在新兴培育技术和冷链物流的共同作用下,许多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虽然便利,却因此少了一年一次、一期一会的兴奋感。唯独青团,是少有的季节限定食物。只有清明前后的青团才能获得艾草的滋润,拥有最清新的口感;并且江南春光短暂,能享用青团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几天。现做的青团经不住久放,买来就要尽快与家人分享食用,才有好口感。时令限定,更让人对这场“与春天的约会”满怀期待。

有颜值、有话题,也要有内涵。推陈出新的青团馅料口味又给青团加了一把“火”。最开始青团的馅料大都是红豆沙或白糖黑芝麻馅,用甜蜜绵软的口感匹配艾草的清新。然而当2016年,上海某老字号酒店的大厨突发奇想,把蛋黄肉松馅包进糯米青团里时,人们才发现,原来青团的滋味还有无限可能。猪肉松的鲜香和蛋黄的油脂与青团的春意一起荡漾——蛋黄肉松青团,在不经意间把青团送进了新的元年:本地特色的兰头青团、春笋青团、荠菜鲜肉青团;水果一派的草莓青团、芒果青团、榴莲青团;咸味青团里的牛肉青团、腌笃鲜青团、蟹粉青团,甚至牛蛙青团、麻辣火锅青团……不管是什么馅料,遇到青草的清气和糯米粉的绵软,都会被浸润其中,找到喜好它的食客。

过去,青团是江南春天的时令食物,在青团还没有成为网红食物之前,北方人想要吃青团,只能倚仗热心肠的南方朋友恰好在春天来拜访时,给捎上一些新鲜的青团。除了指望南方朋友,有的人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艾草就用菠菜叶汁代替染色。北方艾草生长得少,很多人也不喜欢艾草的味道,所以就出现了用各种蔬菜 *** 的青团,不管从营养还是味道上,一点也不比艾草差。

然而当青团成为网红食品以后, *** 让吃青团更便捷。无论是苏州、上海,还是南京的青团店,只要开了网店,各种口味的青团都可以在线购买,最快隔天就能到达。还有追求新鲜滋味的青团爱好者们,会选择去店里排队购买现做的青团。青团热从南到北,北方城市的连锁便利店、老字号糕点店,甚至北京烤鸭店里也会在清明时节推出自制的青团。

青团的馅料和青团的获得途径变幻莫测,但不变的是国人传承千年与青团的春天之约。历经千年时光,青团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越来越“红”。

在我国南方,清明节有买青团、吃青团的习俗。

异域风俗

日本草饼

日本草饼源自青团

和果子是日式甜品的总称,属于日本茶道文化里的糕饼技艺,从祭祀、贵族饮食逐渐进入日本百姓生活。和果子之美,带有浓烈的季节印记,但要说和果子的起源,则来自中国。日本遣唐使将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和食俗文化带回了日本,所以和果子又称“唐果子”,许多在中国的糕点里还可以找到原型,比如说,日本的春季和果子——草饼,就来源于我国的青团。

和汉语里用小麦粉揉成的“饼”不同,日语里的“饼”通常指蒸熟再捣碎的米饭。所谓草饼就是用糯米团子做成的麻糬,包裹红豆馅;草饼里的青色则来自艾草叶、鼠麴草等春季草本植物,带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做法和工序与“青团”如出一辙,看起来也十分相像。

类似于青团的祭祀功能,日本青饼也曾被当成祭品。日本《皇大神宫仪式账》中有“三月例,三月节,新草饼作奉”的记载。三月三日又是日本的女儿节,和吃青团象征咬春一样,草饼之后也成为了代表春天的和果子。

时令佳酿

除了青团

清明还吃什么

隋唐时的寒食节,民间流行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叫作醴酪;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环饼的寒具,以蜜调水和面之后油炸——这些小食在之后出现的清明节里自然也被人们 *** 和品尝。如果回到宋朝,你很可能在清明节的街市上买到麦糕、乳饼这些方便保存、携带的点心。坐在自家门槛前的孩童可能会手捧一种燕子形的面食,有蒸熟了吃的,也有用油煎来吃的。这种燕子形的面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枣锢飞燕,传说是民间纪念介子推的祭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同样用来纪念介子推的食物还有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状像是古代武将的头盔。子推馍里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四周贴面花的顶子。面花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人们用梨树枝或细麻线将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风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些寒食节的食物也像青团一样,后来渐渐成为清明节的食物。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流行吃春饼,又名“润饼菜”。在泉州和厦门地区,都流行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主料的“春饼”。闽东地区的清明节有吃芥菜的习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青团——老苏州春天的味道

春风拂过,阳澄湖畔的空气中弥漫着浆麦草的清香。(刘振摄/光明图片)

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有一种习俗就是清明食青团。(刘振摄/光明图片)

将浆麦草洗净,在石槽中敲击捣汁。(刘振摄/光明图片)

一股特殊的青汁味扑鼻而来,瞬间心旷神怡。(刘振摄/光明图片)

作为沈周故里的这只沈周青团,是用早春生长在阳澄湖边的野生浆麦草做青汁。(刘振摄/光明图片)

用浆麦草做的青团色泽亮、口感香糯、不会馊。(刘振摄/光明图片)

将糯米粉和浆麦草汁融合。(刘振摄/光明图片)

均匀搅拌,成就了这只青团的外皮面团。(刘振摄/光明图片)

将面团均分小份,每份25g,馅料每份20g,取一团揉好的面粉,拇指中间戳洞,边捏边压出小坑,加入馅料。(刘振摄/光明图片)

沈周青团的馅料现在有五个味道,有传统的豆沙馅和芝麻馅,时下年轻人喜欢的蛋黄肉松馅和紫薯馅,还有今年新推出的菜干馅,这可是老苏州爱吃的味道。(刘振摄/光明图片)

创新馅心的咸味菜干馅,用新鲜菜茧晒干,有太阳的味道,有妈妈的味道。(刘振摄/光明图片)

虎口慢慢收拢封口放入蒸笼,就可以上锅了。(刘振摄/光明图片)

接着上锅蒸15分钟,漫长的等待后出锅,揭开锅盖时,一股江南别有的清香迎面而来。(刘振摄/光明图片)

最后这道刷油,更是保鲜了它独有的香气和口感。(刘振摄/光明图片)

绿油油的青团 *** 看似轻松,却要用心。每一口都是老苏州春天的味道。(刘振摄/光明图片)

吃到青团,一口品到老苏州春天的味道

标签: 团子 介绍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