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于姜、白术、甘草。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
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所以它的更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
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 *** 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
“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肘候。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你的唾液是甜的吗?
很容易泻肚的人,还会有个现象,就是总觉得自己唾液很多,而且质地很稀,嘴里没味儿,也不想喝水,特别是凉水,稍微喝多一点就一直汪在胃里。这一点也同样是因为脾肾阳虚,属于附子理中丸的管辖范围。
在自然界,云雨均匀的地方,肯定生态环境好,植物茂盛,因为天地之气交会得好。春夏两季雨水多,秋冬降雨少,所以春夏时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就万物凋零。云雨就是天地之气交会得好的结果,是自然的生机。
人体也类似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嘛。“太阴所至化为云雨”,就是说,太阴脾土是主管气血的生化的,最终要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化成人体的“云雨”。什么是人体的云雨?这就是唾液,也叫涎,也是我们说的口水。中医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涎的状况很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
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
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 *** 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 *** 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更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便秘也可能是阳虚问题
腹泻是脾肾阳虚引起的,那是不是说,便秘就没阳虚的问题了?老年人便秘的也很多呀。
其实,老年人的顽固性便秘有时候和晨起腹泻是同一个原理,都可以是因为阳虚,特别是脾肾阳虚。腹泻是因为阳虚没有火力消化水谷,使食物原封不动地排出;便秘是因为阳不足导致肠道的推动力不足,不是大便干,而是没有力气排出去。这种便秘的人同时也和腹泻的人一样,腰以下特别怕冷,用手摸上去都是冰凉的,也伴有腰酸无力、舌苔很淡的症状,看上去有水滑苔,这就是肾阳极度亏虚造成的。这种情况的便秘,也有个能买到的中成药,叫“半硫丸”,就两味药,一个是半夏,一个是硫黄。
一听硫黄大家吓一跳,这种 *** 成分也入药?是的,硫黄是补命门之火的,燥热程度在附子之上,只有肾阳虚到极端的时候才可以启用。这个药很霸道,所以在炮制 *** 上很讲究,是要用纯净的硫黄,通过蒸煮然后再用。中药有很多这种“以毒攻毒”的绝招,通过特殊的炮制保留其药性,去掉其毒性,从而出现治疗的奇迹,硫黄就是其一。
半硫丸的热性比附子理中丸还要大,后者顾及了脾,而前者主要针对肾,这种便秘在老年人很常见,他们在便秘的同时要有明显的怕冷、下肢冰凉的症状,这种人如果也吃去火药,用大黄之类的通便,效果不好不说,能够接受硫黄热性的肾阳虚人,怎么经得起大黄的泻下之力?只会越吃肾阳越虚,便秘越严重。
服用 ***
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附子理中丸虽好,但这三方面请勿乱用、滥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转发!
医学知识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更大的动力!
附子理中丸对我们来说是一味耳熟能详的经典药方,使用历史有数千年之久。
附子理中丸起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和理中汤,宋代的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将四逆汤和理中汤这两个方子合二为一且进行丸剂工艺加工形成了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可以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泻利、四肢不温等等。
既然附子理中丸如此的令人熟悉,那么它的作用效你知道多少呢?
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能够驱寒,配合干姜可以温脾止泻,人参能补充脾胃的元气,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胃以及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
药效温和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记载了其对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饮食不进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时至今日,附子理中丸这味古方在现代临床治疗上亦有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临床中,附子理中丸常常可以应用于腹泻、慢性结肠炎、胃溃疡、胃炎、肠应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另外,附子理中丸对治疗咳嗽、呃逆、糖尿病高血脂、口腔溃疡、特发性水肿等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子理中丸虽然功效好且作用温和,但是仍然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使用附子理中丸的三个注意事项吧。
一、不可以超量服用附子理中丸。
因为附子理中丸中的主要药物之一的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生附子中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有毒性的成分,附子虽然经过炮制毒性已经大大下降,但是大量积累会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乌头碱中毒的现象。
适量服用附子理中丸具有良好的功效,其中微量的毒性能够在正常的代谢中除去。但若是长期或者超量服用,那么乌头碱的毒性就有可能不断积聚,进而出现中毒,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恶心、呕吐、流涎、心悸、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心律失常等。
二、应当遵从医嘱的用药配伍,不要与某些药物同服。
由于附子理中丸中含有附子,故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芨等一同使用,这些都是中药中的禁忌配伍,若是和附子一同服用将会使得不良反应大大增加。
三、孕妇不宜使用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具有理气的功效,可能会使得子宫兴奋,引起子宫的收缩,导致早产,甚至是流产,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各位准妈妈在怀孕期间,更好避免使用附子理中丸。
PS:除了附子理中丸,中医还有这些 *** 调理肠胃:
若是脾胃气虚的人,可以使用参芩白术散或者香砂六君子丸,在日常食物加入红枣、山药、莲子等也是调理脾胃气虚不错的选择;
若是脾胃阳虚的人,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还可以吃姜、葱、蒜等。除了食疗,日常应当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另外,还需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都是可以的。
总之,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良药,其能流传千年历史而且在现代仍然在广泛使用,自然是因为附子理中丸的药效良好。但是附子理中丸由于含有附子这种药物,导致它不能多服,使用时要注意中药配伍禁忌,同时孕妇亦是不宜使用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识,同享健康生活。欢迎收藏+转发!
#健康科普大赛# #新作者扶植计划# #青云计划# #把健康带回家#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理中丸的主要功效及妙用,温中健脾经典方治疗脾胃一切阳虚虚寒,太阴病可使用理中丸,或使用汤剂理中汤,是健脾胃温化寒邪的经典方子。
凡是脾胃虚寒、寒湿停滞、升降失常导致的脘腹胀满疼痛、喜温喜按、胃寒肢冷、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诸多症状,都可以使用这个方子调理。
理中丸里面用到的药物有人参健脾补气、温中固本,白术健脾祛湿温中补气,干姜温中散寒回阳化饮,炙甘草补气调和诸药;这个方子四个药材配伍,能够使得脾胃阳气充沛,寒邪祛除,所以能够改善脾胃虚寒导致的呕吐腹痛、饮食减少、大便溏泄等症状,在这个基础方衍生出来的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的作用更加突出。
使用这个方子,干姜尤其关键,凡是一切体液清稀,大便水泻、流涕清稀、唾液稀多、小便稀白等症状,都是干姜主要适用症,使用理中丸就非常对症。
但理中丸虽然好,有一些人是不适合用的,尤其是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灼伤真阴动火;胃肠湿热的人群不适合。
更多中医养生文章内容,关注我头条号内,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附子理中丸对我们来说是一味耳熟能详的经典药方,使用历史有数千年之久。
附子理中丸起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和理中汤,宋代的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将四逆汤和理中汤这两个方子合二为一且进行丸剂工艺加工形成了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可以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泻利、四肢不温等等。
既然附子理中丸如此的令人熟悉,那么它的作用效你知道多少呢?
附子理中丸主要由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附子大辛大热能够驱寒,配合干姜可以温脾止泻,人参能补充脾胃的元气,白术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胃以及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
药效温和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记载了其对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饮食不进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时至今日,附子理中丸这味古方在现代临床治疗上亦有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临床中,附子理中丸常常可以应用于腹泻、慢性结肠炎、胃溃疡、胃炎、肠应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另外,附子理中丸对治疗咳嗽、呃逆、糖尿病高血脂、口腔溃疡、特发性水肿等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子理中丸虽然功效好且作用温和,但是仍然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使用附子理中丸的三个注意事项吧。
一、不可以超量服用附子理中丸。
因为附子理中丸中的主要药物之一的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生附子中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有毒性的成分,附子虽然经过炮制毒性已经大大下降,但是大量积累会对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乌头碱中毒的现象。
适量服用附子理中丸具有良好的功效,其中微量的毒性能够在正常的代谢中除去。但若是长期或者超量服用,那么乌头碱的毒性就有可能不断积聚,进而出现中毒,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恶心、呕吐、流涎、心悸、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心律失常等。
二、应当遵从医嘱的用药配伍,不要与某些药物同服。
由于附子理中丸中含有附子,故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芨等一同使用,这些都是中药中的禁忌配伍,若是和附子一同服用将会使得不良反应大大增加。
三、孕妇不宜使用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具有理气的功效,可能会使得子宫兴奋,引起子宫的收缩,导致早产,甚至是流产,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各位准妈妈在怀孕期间,更好避免使用附子理中丸。
PS:除了附子理中丸,中医还有这些 *** 调理肠胃:
若是脾胃气虚的人,可以使用参芩白术散或者香砂六君子丸,在日常食物加入红枣、山药、莲子等也是调理脾胃气虚不错的选择;
若是脾胃阳虚的人,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还可以吃姜、葱、蒜等。除了食疗,日常应当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受凉。
另外,还需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如快步走、慢跑、太极拳等都是可以的。
总之,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良药,其能流传千年历史而且在现代仍然在广泛使用,自然是因为附子理中丸的药效良好。但是附子理中丸由于含有附子这种药物,导致它不能多服,使用时要注意中药配伍禁忌,同时孕妇亦是不宜使用的。
告诉小九:你服用过附中理气丸吗?
参考资料:
1. 杨晓颖,附子理中丸临床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2018,11(100):98-100 2. 赫媛媛,钱旭,附子理中丸临床应用文献分析
,河西学院学报,2017,33(2):98-100 3. 高天慧,张臻等,附子理中丸研究现状及“毒-效”关系探析,中药与临床
,2018,8(2):74-76 4. 梁智明,《脾肾阳虚腹泻服附子理中丸》,人民网-生命时报,2019-04-26
5. 曹斯,黄贤君,《6成孕妇曾自购药 150种药物可致畸形》,南方日报,2012-10-22
6. 李尤佳,《消化差少喝大麦茶》,人民网-生命时报,2016-09-30
夏天到了, *** 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路边的草丛,都快要燃烧起来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热浪,柏油路在冒着烟,让人喘不过气来。
很多人怕热,所以害怕夏天。但是,很多人却喜欢夏天,因为到了夏天,就到了吃西瓜、吹空调、吸雪糕、饮冻啤、撸烤串的美好欢乐时光。
可是,很多人吃完西瓜,或喝完冻啤,就马上拉肚子了,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理中丸派上用场了,并且吃完就好了,简直太神奇了。
这个理中丸到底有什么来头呢?
它呀!就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基础方,在《金匮要略》里,它的大名叫人参汤。它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
理中丸的功效是什么呢?
它主要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可以治脾胃虚寒,拉肚子,呕吐,肚子疼,腹痛,不想吃饭,中寒霍乱等。
如果有的人腹部怕冷,脾胃差,还阳虚,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在理中丸中加入一个附子,理中丸就变成了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有什么功效呢?
这个丸加了附子,附子是回阳救逆的之一要药,可以让理中丸更加地生猛了,就可以横扫怕冷、怕寒、四肢冷等阳虚了。
已故著名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再无方可用,给我附子理中丸就足够我治天下之病用了。
可见附子理中丸有多么的牛逼。
但是,附子理中丸还不是最牛逼的,更牛逼、更强大的是附桂理中丸。
附桂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入了肉桂和附子。肉桂和附子都是辛甘热,具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作用。
肉桂、附子和其他的温阳药搭配一起,就像太阳一样,能将身上的寒湿阴霾一扫而尽,可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腰膝软弱、不举、尿频。
及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呕吐泄利、腹中雷鸣、呕哕不止。
以及吐血、四肢浮肿、吐杂水清水、呃逆等等。
注: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丸,各药店都有卖,这里就不公开剂量了,如果大家需要,直奔药店采购吧!
下面根据李可老中医常用的加减,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将附桂理中丸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他独创的附桂理中丸。
改造过后的附桂理中丸,比药店里摆卖的附桂理中丸的功能强大得多得多。
1、加半夏、厚朴,加强祛痰和胃降能力。
2、加砂仁,既纳五气归肾,又理气消胀。
3、加白寇仁、炒麦芽,可以增加食欲。
4、加紫油桂加强阴阳沟通,促进睡眠。
5、加小量大黄,可推陈致新,解决便秘。
6、加广陈皮,可以理气化湿。
7、加南山楂、鸡内金、神曲,促进脾胃功能大增。
8、加熟地、麦冬、黄芩、泽泻,又变成了肾气丸结构,可补肾水、泻郁热。
总的来说,选用质地一流药材改造成的附桂理中丸,重点在脾胃肾上着力,还能疏肝理气,促进肝胆脾胃肾功能正常,服用后八九成的疾病就不治而治了。
特别强调,改造的附桂理中丸,不仅是治病的丸,更是治未病的重要之丸。
如果你也有畏寒肢冷、腰膝软弱、不举、尿频;有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呕吐泄利、腹中雷鸣、呕哕不止,有四肢浮肿、吐杂水清水、呃逆等。
拿改造的附桂理中丸服用,效果更加理想,疗效更加神效。
一味附子理中丸,医圣张仲景专门给“脾肾阳虚”的人量身定做大家好,我是中医赵森!平时门诊接诊当中,脾虚的患者比较多,其中,有些脾虚患者有这样的症状“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不成形、腹胀腹泻、头晕目眩、畏寒怕冷”就是整天毫无精神,没胃口,饭吃的很少,肚子还经常胀满,稍微吃点凉的油腻的食物,就上吐下泻的,比别人都特别怕冷。然后,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这些症状,在中医辩证上,叫脾肾阳虚证。
我们还是先来解析下这个症型,脾肾阳虚,既有脾阳虚,又有肾阳虚,是这两种症型相结合而来。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肾主水,如果脾肾之阳如果出现虚弱,就会出现水湿成灾的情况,脾阳虚就会导致体内湿气无法运作,肾阳虚就会导致水不化气,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水湿内停。水湿流于手脚,就会出现手脚水肿;水湿流于肠间,就会出现肚子痛、腹泻等症;如果水湿上逆肺胃,就会出现或咳嗽或恶心呕吐的症状;如果水湿中阻,导致清阳不升,就会出现状态不佳头晕目眩。脾阳不振的病人会有些消化系统的表现,表现为胃脘的寒凉、不能吃凉的东西,甚至吃寒凉的东西胃就会发冷、发痛、腹泻、水样泻。肾阳不足的病人可能会感到腰酸、腰凉、腰膝无力、手脚冰凉,甚至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小便异常,小便的清长、次数增多,天不亮就要去上厕所;排出的大便也比较溏泻,称之为五更泻,有时候也称为鸡鸣泻。
脾肾阳虚,中医是如何治疗的?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医圣张仲景的妙方,这个方子也是张仲景专门为脾肾阳虚的人量身定做的,汉朝的老百姓就在用,现在还在用,可见它的效果不同寻常。它就是附子理中汤,中成药叫做附子理中丸。由理中汤加入附子变化而来,其组成有: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五味中药,方中附子温阳祛寒、引火归元,干姜温运中阳,白术健脾燥湿,党参益气健脾,炙甘草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五药配伍,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最后提醒大家,不吃冷饮,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油腻,不猛吹空调,不睡地板,不贪凉,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来说,也是格外重要的。#脾肾阳虚吃什么中成药比较好##我要上 头条#
健康专栏:附子理中丸的适应症及方解附子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证的方剂。方中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干姜温运脾阳,止呕止泻,制附子温补脾肾之阳,去寒湿止疼痛,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此方重在温补中焦阳气,散寒止痛的同时起到止泻的作用。
适用于:面色苍白少华,神疲乏力,气短怕冷,手足不温,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食冷加重,呕吐清水,食欲差,不欲冷食,小便色清,大便稀溏。舌淡胖,水滑苔,脉沉细无力。
健胃、促消化、止痛,这4种理中丸,您一定要知道理中丸归类为温里剂中的温中散寒剂,以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炮姜、干姜等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之功能,用于脾胃虚寒证,症见烷胀冷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腹痛、下利、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等,适用于西医学的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痛经、慢性肠炎等证属里虚寒者。今天孙药师为大家介绍4种临床上常用的理中丸。
党参理中丸组方为炮姜、党参、白术(土炒)、炙甘草。方中炮姜大辛大热,归脾胃经,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温暖中焦,为君药。党参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阳复,为臣药。白术甘苦,健脾燥湿,以资化源,为佐药。炙甘草甘温,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健胃之功。
党参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弦,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弱,内寒自生,升降失常,清浊相干所致的泄泻,症见腹痛喜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滑,慢性腹泻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的呕吐,症见恶心呕吐,口淡乏味,纳少脘胀,大便溏薄,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胃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附子理中丸组方为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方中制附子补火助阳、温肾暖脾,为君药。干姜辛热,温运脾阳,功专温脾暖中,祛寒止泻;党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胃,疗中虚,合为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合人参复运化而正升降,有佐助之能,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和药性,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共收温中健脾之功。
附子理中丸用于中虚有寒,不能运化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弦,急、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弱,寒邪困脾所致的泄泻,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附子理中丸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可减轻胃炎所致胃黏膜损伤,使胃黏膜水肿和出血减少;具有解痉作用,对回肠痉挛性收缩有抑 *** 用;对十二指肠自发活动有抑 *** 用,还具有抗应激和镇痛作用。
丁蔻理中丸组方为党参、干姜、白术(炒)、丁香、豆蔻、炙甘草。方中党参甘温,益气健脾,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祛寒,温暖脾胃;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益气而燥湿,二者合为臣药。丁香、豆蔻辛温,温中降逆、行气化湿,而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温中散寒、补脾健胃之效。
丁蔻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而湿浊停留,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的泄泻,症见腹胀肠鸣,时有腹痛,喜按喜暖,大便清稀,甚或完谷不化,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小便清,舌苔白,脉沉细或沉缓,小儿迁延性腹泻、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寒湿中阻所致的胃痛、腹痛,症见胃脘或腹部疼痛,或绵绵而作,或拘急而痛,遇寒则甚,得暖而舒,手足不温,纳食欠佳,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沉细或迟缓,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寒湿阳滞、胃失和降所致的呕吐,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恶心呕性,食后尤甚,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二便清利,口不渴,舌淡白,脉迟缓,慢性胃炎、胆囊炎、神经性呕吐见上述证候者。
参桂理中丸组方为附子(制)、干姜、人参、肉桂、白术(炒)、甘草。方中附子大辛大热,补火助阳,温肾运脾,祛寒止痛;干姜辛热,温运脾阳、散寒止痛,二者合为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胃;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为臣药,以加强君药补阳祛寒之力。白术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温中散寒、袪湿定痛之功。
参桂理中丸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致的胃痛,症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饥时痛重,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胃及士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致的腹痛,症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中焦虚寒所致的呕吐,症见呕吐泄泻,时作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脉濡弱,功能性呕吐见上述证候者;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脘胀,纳少,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阳虚寒凝所致的痛经,症见经行腹痛,少腹不温,遇寒痛甚,喜温喜按,手足厥冷,大便泄泻;下焦阳虚,寒湿下注所致的疝气,症见寒湿疝气,少腹拘急,时或胀痛,得温痛减,遇寒痛甚,手足不温,大便泄泻,舌苔白腻,脉沉细,腹股沟斜疝见上述证候者。
附子理中丸调理脾胃,温中健脾!建议脾胃虚寒的人看看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有脾胃虚寒这样的问题,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平时连一点凉东西都不敢吃,只要吃点凉的,肚子就会不舒服,出现胃痛、腹胀、腹泻等等这样的问题。那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温中健脾的经典名方附子理中丸,这个方子最早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组成,叫做理中丸,是用来治疗中焦虚寒腹痛、腹泻的。后来到了宋代,宋人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就成了现代的附子理中丸。
方中附子能补火助阳、温肾暖脾、散寒止痛;干姜辛热燥烈、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温暖中焦;党参甘温入脾,可健脾益气;白术能益气健脾、燥湿止泻;甘草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能使驱寒气、升阳气、补中气。发挥温中健脾、补肾助阳的功效。那附子理中丸可用于治疗哪些病症呢?
一脾胃的阳气如果不足,脾胃的功能也就会受到影响,患者往往容易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手脚冰凉、怕寒怕冷、神疲乏力、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生等症状。附子理中丸能温散脾胃的寒气,提升脾胃的阳气,治疗脾胃虚寒中阳不足所导致的胃胀、腹痛、泄泻等问题。
二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造成的呕吐:脾胃如果虚寒,相应的运化功能也会减弱,患者通常表现为没有什么进食的欲望,吃了以后又难以消化,稍微吃点东西就想呕吐,胸部或腹部出现胀满等不适症状。附子理中丸可以温中驱寒,益气健脾。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的患者如果有以上表现,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附子理中丸。
三有些女性朋友在经前或经期会出现腹部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状。附子理中丸能温阳散寒、止痛。治疗阳虚寒凝所致的痛经。
虽然附子理中丸有很多作用。然而有些人服用以后可能会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心悸、黄疸等不良反应。但这些副作用一般都比较轻微,停药或者对症治疗后都可以恢复。尽管这个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小,然而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服用附子理中丸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
①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烟酒、生冷寒凉、辛辣 *** 和油腻性大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
②服药后如果出现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前往医院就诊。
③湿热泄泻是由湿引起热,脾虚泄泻在于寒和湿,两者病因各不相同,而附子理中丸药性温热,可温中健脾,所以有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服用,不然无异于火上浇油,会导致湿热的症状更加严重。
④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否则会加重感冒发热的症状。
⑤方中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宜过量或者长期服用。
⑥附子理中丸是一个中成药,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经辨证后才能合理应用,不要擅自服用,服用期间如果出现了严重的过敏症状和难以耐受的副作用,需要立即停药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附子理中丸、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有什么区别?最全用法都在这了!理中丸及其衍生出的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常用的经典方。近年来有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其对肠炎、腹泻、胃炎、胃溃疡、呃逆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医药科技进步,其已被制成中成药,成为脾胃虚寒患者必备或常用的药物之一。中医讲整体观念,也讲辨证施治,平时该如何正确使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以及桂附理中丸呢?
理中丸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又名“人参汤”,是中医温中健脾的代表方剂,
由人参(现多用党参代替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味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脘腹疼痛、呕吐泄泻、纳呆食少、口泛清涎、手足不温或胸痹、心下痞满等病症。
方中干姜温中祛寒,能恢复脾阳,为君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补脾和中。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它是喜燥恶湿的。如果脾阳不足,外界湿浊之邪容易乘机入侵;同时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就会痰湿内生,如同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会生长青苔一样。本方中,干姜温阳,人参补虚,白术燥湿,甘草调和,一温一补一燥一调和,共同起到调理中焦,强健脾胃的作用,所以叫做理中丸。
理中丸可以用来治疗中焦虚寒、阳气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症,比如肚子疼,喜温喜按,或者喝点热水可以缓解,或者抱个暖水袋就会舒服很多,以及进食冷饮会加重的人就可以服用理中丸。
而疼痛难忍,伴有口干口渴、舌红舌苔干黄之人不能使用。呕吐清水或泛酸水,食欲差,畏食生冷食物之人可以服用;而呕吐物酸臭、气味重之人不宜使用。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有患者或平日大便稀溏不成形,无臭味或臭味不重,每天数次,每次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严重者甚至连续不断;或大便秘结,多日不解;或经常感觉浑身乏力、没精神、手脚冰凉、怕冷、小便色清,这时候就可以服用理中丸来温助阳气。
而对于腹痛泄泻,伴有 *** 灼热,时有便意却排便困难(中医称“里急后重”);或者便秘,大便干结如粒,肚子胀气厉害,甚至疼痛不敢触碰,小便黄赤量少者不宜使用。这时候若使用理中丸就如同火上浇油,会加重病情。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附子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载有此方。此方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证。
附子能够助阳散寒,因此与理中丸相比较,附子理中丸驱寒止痛的作用更强,凡是理中丸证
(注:即具有上文所提及的理中丸适应症之人)的重症患者可选用附子理中丸。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比如长期腹泻,口服理中丸效果明显但长期服用难愈者,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四肢厥冷(注:即手脚冰凉,冷过肘膝),口服理中丸稍有缓解者,可改用附子理中丸。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附子温中散寒的力量强,但属有毒之品,尽管经过炮制毒性减弱,仍不宜长期服用。
桂附理中丸
桂附理中丸因具调理中焦的作用,故称“理中丸”。
桂附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附子、肉桂,用炮姜代替干姜而成的方剂。其中,肉桂能够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干姜温散多于温补,炮姜温补多于温散。所以综合来说,桂附理中丸能够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治疗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等病症。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与理中丸相比较,桂附理中丸增强了补肾温阳祛寒之力,适用于治疗理中丸证又兼有四肢不温、肢冷怕凉、腰背寒凉、夜间尿频、腹泻清冷甚至出现五更泻者。
在使用上述药物时,有几点注意事项:首先,饮食上宜 *** 细易消化的食物,难消化的食物会增加脾胃负担,禁止食用生冷、寒凉之品。
其次,生活起居上要避免阴冷潮湿、涉水淋雨,可适当进行户外运动。
另外,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服用理中丸及其加减方,否则易助长病邪;孕妇要慎用,因附子、干姜都属于妊娠禁忌药;
儿童及哺乳期妇女需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患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也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附子 腹泻 白术 茯苓 药品 人参 食疗
中成药虽然方便服用,但口服一段时间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服用后不良反应明显的患者,还是应当及时就医。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莫要自己给自己当医生,也不要讳疾忌医,或有病乱投医,只有接受及时合理的诊疗,才能尽快痊愈。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