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战友肯定都是看检查报告的好手,一般我们去复查的时候会做乙肝五项、HBV-DNA、B超等。
还有的时候会做血常规,血常规的检查单常见于感冒发烧的时候进行监测,可以从白细胞、淋巴细胞的水平上来看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今天小编跟大家整理了血常规上面的一项指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在乙肝中的临床意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什么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实验室检查的常规参数,主要反映了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及分布密度。
RDW升高多提示各种贫血、造血异常或者先天性红细胞异常。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明RDW可作为肺癌、肺动脉高压、外周动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感染等多种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在肝脏疾病方面,RDW水平的升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的独立因素,是自身免疫性肝炎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并且能预测戊肝患者肝衰竭的发展。
RDW与前白蛋白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RDW的升高与前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那么什么是前蛋白呢?它在乙肝疾病的进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前白蛋白是一种稳定的四聚体,是肝脏合成功能的敏感指标,其降低可作为早期肝损伤的灵敏指标,故推测RDW的升高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RDW与HBV指标
有研究团队分析了RDW与HBV-DNA载量、HBeAg水平之间相关性,然而,没有发现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这表明RDW值不受HBV复制的影响。
研究发现,RDW水平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显著高于CHB组及健康对照组,且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升高而升高,而Child-Pugh评分最初是作为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的一个指标,Child-Pugh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重,故RDW的升高可作为肝硬化进展的一个指标,有助于减少肝穿刺的需求。
RDW为什么会变化
RDW的显著变化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炎症、 *** 生成异常、氧化应激、营养不良、红细胞破坏等。
这些疾病和贫血常见于慢性肝病患者,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再者,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可导致脾功能亢进,从而加速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寿命缩短促使未成熟红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比成熟红细胞更大的红细胞进入循环,从而导致RDW增加。
综上所述,RDW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显著升高,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升高,能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患者病情的判断提供新的且简便的参考指标。
各位战友下次可以看看自己的血常规单子,RDW这一项有没有显著的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监测乙肝肝硬化的发展!
招飞体检之血常规各项指标解读(上)血常规是招飞体检必做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经常需要复查的常见辅助检查之一,同时也是常见不合格原因。很多同学都以为民航招飞体检有专门的标准值,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民航招飞体检标准值和临床报告的标准值是一样的,但是鉴定原则和处理程序有着民航特有的特点。现就血常规中各项指标从招飞体检的角度而言进行解读。
1、白细胞
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可合格;
白细胞超过正常值高限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可以给予复查的机会;
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低限超过0.2个单位时通常不合格;
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低限但未超过0.2个单位时,可以给予复查的机会;
白细胞严重高于正常值高限或低于正常值低限的均不合格,应该立即临床就诊,白细胞严重高于正常值高限常见于败血症、白血病等;白细胞严重低于正常值低限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免疫力低下、严重病毒感染和HIV感染等。
白细胞低于正常值低限超过0.2个单位是最招飞体检血常规直接淘汰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他异常通常均可复查后合格。
2、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红细胞、血红蛋白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高于正常值高限通常可合格;
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低限通常不合格;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正常值低限提示地中海性贫血基因携带者可能,民航体检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地中海性贫血基因携带者的招飞体检鉴定原则见公众号历史文章“121招飞淘汰疾病:有临床意义的地中海贫血”和“招飞新标准:无临床意义的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可合格”;
红细胞明显低于正常值的不合格,应该立即临床就诊,常见的原因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也称血色素)低于正常值是招飞体检血常规直接淘汰的常见原因之一,也称为贫血。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SD、红细胞分布宽度CV在正常范围内或轻度异常的通常无任何意义,招飞体检不会对此单独评价。
请期待下一篇:
招飞体检之血常规各项指标解读(下)
一文读懂血常规报告单(检验之声)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
文:肖宇
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检测与分析,这对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帮助。
通过血常规筛查检测是否有贫血、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白血病、等和血液有关的一些疾病。血常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跟进食是没有关系的,因此血常规检查不需要空腹。
三分类血液分析仪 将白细胞分为三大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同时可把中间细胞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红细胞系统(反应供氧状态)
红细胞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RBC),呈中央凹圆饼状,直径均为9微米,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
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所以贫血的人宜多吃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和蛋白质,从而达到补血的作用。
1、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Hb)生理性↑↑: ①常见于大量出汗,②长时间不喝水,③高原居民,④胎儿和新生儿,⑤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后等;
血红蛋白(Hb)病理性↑↑: ①连续呕吐,②反复腹泻,③大面积烧伤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尿崩症等,④也可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也见于某些肿瘤,肾脏疾病(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血红蛋白(Hb)生理性↓↓: 降低主要是反应贫血的情况,根据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老年人或6个月-2岁婴幼儿会有正常的生理性降低,婴幼儿主要因为生长发育迅速而引起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Hb)病理性↓↓: 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也可致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RBC)
红细胞(RBC)↑↑: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另外还有某些肿瘤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RBC)↓↓:红细胞减少既提示贫血或大量失血。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3、红细胞比容(HCT)
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红细胞比容。HCT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HCT降低与各种贫血有关,因为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同,红细胞比容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4、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叶酸,维生素B12缺乏)。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容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简而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一般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白细胞系统(反应免疫状态)
1、白细胞(WBC)
白细胞生理性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冷热水浴后、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情绪激动。
白细胞病理性↑↑: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大出血、中毒等。
白细胞↓↓:①病毒感染;②放化疗的影响;③再生障碍性贫血;④长期接触放射线;⑤免疫系统衰弱;⑥药物引起。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生理性↑↑ :①婴儿;②妊娠后期妊及分娩时,女性黄体期;③皮质激素、肾上腺治疗后;④激烈运动。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①常见细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②急性出血和急性溶血之后;③代谢性疾病(痛风危象、糖尿病酸中毒、肾功能不全);④变态反应和各种中毒。
中性粒细胞↓↓:①病毒感染、伤寒、副作寒病;②可能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①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和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②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③血液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期等。
淋巴细胞↓↓:①可能有免疫缺乏病;②再生障碍性贫血;③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加;④应用化学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接触放射线等。
4、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①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神经血管性水肿等);②皮肤病(牛皮癣、湿疹、疱疹样皮炎、霉菌性皮肤病等);③寄生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④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⑤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碱性粒细胞↑↑:①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骨髓纤维化症、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③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单核细胞↑↑:①可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②急性感染恢复期;③活动性肺结核等。
血小板系统(反应凝血状态)
血小板 它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但是血小板过多不易于血液流动,容易造成血液凝固,进而发生血栓的机会增加。
血小板(PLT) ↑↑:①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出血、溶血等;②可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血小板(PLT) ↓↓:①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总 结
综上所述,所谓的升高和降低常指显著的变化,轻微的变化多则没有诊断意义,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临床常见典型血项组合(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
①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百分比 ↑ 淋巴细胞 ↓ 淋巴百分比 ↓【细菌感染】
②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 中性百分比 ↓ 淋巴细胞 ↑ 淋巴百分比 ↑ 【病毒感染】
当今“三素一汤”泛滥的时代,通过检查血常规分辨机体是否属于细菌感染,是否可以避免用到抗生素,尤为重要。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许多朋友拿到体检报告一头雾水,乱七八糟的项目令人眼花缭乱。
今天就跟随小编,花五分钟时间彻底了解一下。
血液生化指标
一、高血压
高血压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可什么是高血压呢?血液好比水,水压就是水对于水管的压力,血压就是血液对血管的压力,高血压就是对于血管的压力相对于正常增大了。如果水压太大,水管会爆,如果血压太高则血管也会破裂(特别是心脑血管破裂引发中风等危害)。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饮食低盐(高钾盐、低钠盐)、低脂、宜清淡,控制体重,多吃芹菜、葫芦、木耳、番茄、荸荠、莲子等降压食物。
2、力戒烟,少饮酒。切记:戒烟对高血压病治疗至关重要,不可轻视之!!!
3、控制情绪,谨记"气死周瑜"、"笑死牛皋"的故事,一笑而过,淡定坦然。
二、甘油三酯偏高
甘油三酯来自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在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如果甘油三酯过量,囤积于皮下就会使身体肥胖,囤积于血管壁则造成动脉硬化,囤积于心脏就会导致心脏肥大,囤积于肝脏则会造成脂肪肝,是衡量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清淡饮食,吃低脂食物,更好食用植物油。
2、多运动,快约起跑来。
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俗地理解为"好"胆固醇,可以减少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如果指标偏低,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通俗地理解为"坏"胆固醇,它的水平升高会增加患冠心病、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但这个指标不是越低越好,偏低可能是营养不良或得了慢性贫血等疾病。
五、血糖
血液中的糖分就是血糖。它偏高和偏低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低血糖会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高血糖则会引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症状。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血糖偏低者要注意规律进食,运动量需恒定,随身携带干果、糖果等以备不时之需。
2、血糖偏高者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定期检测血糖,注意护脚。
主要器官功能性指标
六、总蛋白
总蛋白主要用于判断营养状态、肝脏功能、肾脏功能、有无感染等。一般人的总蛋白会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假如超出这个区间,说明肝脏有一定的受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做进一步检查判断。
七、谷丙转氨酶偏高
肝功检查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血清谷丙转氨酶。肝细胞发生炎症病变,引起细胞肿胀、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高等,均可使谷丙转氨酶释放于血液循环中,而使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大量喝酒、食用某些食物也会引起肝功能短时间损害。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调节情绪,不要过分紧张和焦虑,这样不利于指标的恢复。
2、戒酒,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高蛋白的食物,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此还应注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补充。
八、胆结石
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仅在体检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对人影响并不大。如果结石直径较大则需要红外线碎石或手术将结石取出。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注意及时保暖,居室温度适宜,因为受寒可使全身机体抵抗力降低诱致急性发作;
2、做一些如跑步、跳绳等运动有助于排除较小的结石;
3、每日多喝水,少食油腻、高脂和 *** 性强的食物,会引起胆囊收缩而致胆胶痛的发作。
九、尿酸偏高
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经肾脏排出。尿酸高是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尿酸长期增高可致痛风及泌尿系统结石和肾功损害。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注意少进食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火锅等高嘌呤的食物。
2、每日饮水大于2000ml以上,有助于降低尿酸。
十、胃窦粘膜充血水肿
胃窦粘膜充血水肿是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指标,这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等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和绞痛的症状。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戒烟酒,戒烟酒,戒烟酒,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减少食盐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 *** 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料和过热、过冷饮食。
3、注意保暖,胃是要暖的。
十一、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说明你曾经或者正在感染这种细菌。阳性并不能确定是否正在感染,如需确诊,更好进行C14或C13呼气试验。如果阳性,且符合根除指征,在医生指导下根除治疗,服药2周,一般就能根除。
再者,它没有你想象的可怕,调查研究显示,在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会感染并携带幽门螺旋杆菌,这当中85%的人不会出现症状。除了必须根除的人群,也可以选择不去治疗。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辟谣,幽门螺杆菌传染性≠胃癌传染性,发展至胃癌的几率是1%;
2、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传播,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养成勤洗手、勤消毒的良好习惯。
血常规指标
十二、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如果体检发现红细胞增高,首先得思考提前几天是否有过禁(脱)水、重体力劳动、高原旅游等情况,这些都会引起红细胞异常。但也不排除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疾病造成的指标异常。
十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大小的一项指标。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升高,缺铁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明显升高,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正常者,缺铁性贫血可能性不大,故常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
如果此项指标异常,需就医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十四、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白细胞值增高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等;
白细胞值降低则常见于病毒感染等。
十五、血小板
血小板是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具有止血凝血等功能。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切除后都易出现血小板增多情况。
血小板降低 主要原因是骨髓生成障碍和体内消耗过多,需要排查转移性肿瘤、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及药物等原因。
十六、癌胚抗原
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它能向人们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出现癌胚抗原偏高时并不代表你患有癌症,正常血液内也含有癌胚抗原,到医院做一个全面的防癌体检,你会发现身体倍棒!
尿常规指标
十七、尿蛋白
尿内出现蛋白称为蛋白尿,也即尿蛋白。正常尿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增加,尿常规检查可以测出即为蛋白尿。其结果可用阴性、微量、1-4个加号表示(“+-”为疑似阳性),加号越多或数值越高则尿蛋白越多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多吃水果,疏菜,赤小豆 红枣,禁食辛辣 *** 性食品,豆制品及发物(海鲜,公鸡,虾,蟹);
2、少用肾毒性药,如一定要使用药物,需要向医生说明情况,遵照医嘱,选择对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十八、尿糖
尿糖是指尿中的糖类。说起尿糖指标异常大家之一反应是糖尿病。但是尿糖阳性并不等于糖尿病,健康的人尿里也偶见尿糖。而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则是血糖。但如果尿液中含量高,就有必要去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了。
心功能指标
十九、窦性心律
人体右心房上有一个窦房结,人体正常的心跳就是从这里发出的,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电流,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所以,当你的体检报告上出现窦性心律时,那是正常的,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哦。
二十、早搏
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突然哪天它一高兴,提前跳了一下,那就是发生早搏(过早搏动)了。早搏可见于正常人,也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早搏发作。如果你被心电图检查捕捉到早搏说明你有必要就医仔细检查了。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戒烟,限酒,少喝浓茶,咖啡等,这是在心脏早搏的饮食上首要注意的,这些都是心脏早搏的一些致病因子;
2、要注意休息,许多人早搏发生的频率与休息情况成反比,休息得越好早搏越少,这就是为什么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夜间早搏会少的原因。
二一、心电轴左/右偏显著
心电轴的范围一般为-30至+90度之间,偏移一般受到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心脏的功能,年龄体型有关。心脏某些疾病也会造成心电轴改变,如出现显著电轴偏离,可以去心内科检查咨询。
二二、T波倒置/低平
T波是心电图五种波形之一,T波发生倒置/低平提示缺血不代表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疾病,T波改变也与精神压力过大,紧张等有关。心电图只是一个提示,不是诊断一个疾病。如果不放心可以配合心脏彩超和心肌酶谱的检查进一步确定病因。
妇/男科常见问题
二三、 *** 纤维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 *** 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尽管乳腺纤维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恶变的可能,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遵照医嘱,定期复检,特别是妊娠哺乳期间瘤体增长很快或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者,应提高警惕,及时就诊,防止病情变化。
二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是用于前列腺良性与恶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炎这两种良性疾病,也会造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如果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过高时,发生前列腺癌的机会就会增加,需要定期检查,预防疾病发生。
五官科常见问题
二五、麦粒肿
麦粒肿,好比眼睛里长了一个青春痘,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经常揉眼睛、熬夜过度等不注意用眼卫生的事情都容易患上麦粒肿。通常它会自动消失,如果长时间脓肿情况还是不能改善的话,就要去医院治疗了。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注意用眼卫生,杜绝用脏手及脏手帕擦眼等不良习惯;
2、注意休息,不熬夜,不要使眼睛过度疲劳;
3、忌食辛、辣食物、如大蒜、花椒、辣椒等;
4、不宜多吃油腻厚味菜肴、多吃蔬菜,少吃糖。
二六、高/低眼压
眼压就是眼球内部的压力,就像给气球注入气体一样。太高会涨的疼,太低又维持不了正常形态。出现异常时,并不代表一定患有青光眼。用眼过度、睡眠不足,甚至眼部发炎都可能使眼压暂时变化。
二七、早期白内障
许多人谈白内障就色变,通俗点就是“上帝开始在我眼前遮住了帘”,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初期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但需要积极配合医生便可以控制和减慢病情发展。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昏暗环境事阅读和工作;
2、避免在强烈的阳光、灯光或其他辐射线照射下工作和学习,在户外活动时,应戴有色眼镜,以防辐射线直射眼睛。
二八、鼻中隔偏曲
科普,鼻中隔并不是鼻梁的专业术语,鼻梁是鼻骨,而鼻中隔是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鼻中隔偏曲不会引起鼻梁塌陷的。不过鼻中隔偏曲会引起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小到鼻外伤,大到鼻腔或鼻窦肿瘤都可能引发鼻中隔偏曲,需要根据临床检查对症下药。
高能预警:除了看医生,你还得——
1、定期体检关注鼻中隔偏曲情况, 它是阻塞鼻窦窦口成为慢性鼻窦炎主要原因;
2、多喝水,避免着凉感冒,可以做一下过敏原试验,查看是对那些物质过敏,平时避免接触。
二九、牙结石
牙结石的结石和胆结石的结石并不一样,牙结石开始是乳白色的软垢,会因逐渐的钙化而变硬。它是牙龈炎、牙周病发展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如果不注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即使通过超声波喷砂洁牙,彻底洁治后,牙结石也很容易很快再次沉积在牙齿表面。
三0、阻生智齿
智齿萌出过程中因硬软组织阻碍,极易引起局部冠周红肿、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等,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龈瓣切除手术,必要时拔出智齿。若无不适应症状更好可以保留。
最后应该知道
健康的四大基石——
合 理 膳 食
适 当 运 动
戒 烟 限 酒
心 态 平 衡
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完美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成人气道重建手术结果的关系Associ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Outcomes of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Surgery in Adults
- Xie DX, Rehman SC, Francis D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Outcomes of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Surgery in Adults. JAMA otolaryngology-- head & neck surgery 2019.
- Corresponding Author: Christopher T.Wootten, MD,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2200 Children'sWay, Nashville, TN 37232 (christopher.t.wootten@vumc.org).
IMPORTANCE 重要性
Airway reconstruction for *** s with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LTS) is directed toward improving airway caliber to mitigate the patient's dyspnea and achieve prosthesis-free breathing (ie, without tracheostomy, intraluminal stent, or T-tube).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preoperative risk stratification to minimiz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sensus on an objective predictive algorithm for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is lacking.
成人喉气管狭窄(LTS)的气道重建旨在改善气道口径,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实现人工呼吸(即,无气管造口术、管腔内支架或T形管)。尽管术前风险分层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很重要,但对于开放气道重建的客观预测算法还缺乏共识。
OBJECTIVE 目的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bility to achieve a prosthesis-free airway in *** s after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 at the time of surgery.
确定在开放气道重建后成人中实现无假体气道的能力是否与手术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相关。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设计,设置与参与者
Case series study investigating 92 consecutive patients 18 years and older with laryngotracheal stenosis who underwent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at a US tertiary care hospital from January 1,2006, to January 1,2017.
该案例系列研究调查了自2006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在美国三级护理医院接受开放气道重建的92名18岁及18岁以上喉气管狭窄患者。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主要结果与 ***
The main outcome was a prosthesis-free airway (absence of tracheostomy, intraluminal stent, or T-tubes) at last follow-up.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identify independ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outcome.
主要结果是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无假体气道(没有气管造口术,腔内支架或T管)。 多变量逻辑回归建模用于识别与该结果相关的独立因素。
RESULTS 结果
Of the 92 patients who met inclusion criteria, the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age was 44 (33.0-60.3) years; 50 (53%) were female, and 82 (89%) were white. In all, 74 patients (80%) were prosthesis free at the last follow-up (mean, 833 days; 95% Cl, 10-4229 days). In multivariate *** yses, airway decannu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reduced RDW (odds ratio
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2名患者中,中位(四分位数间距)年龄为44(33.0-60.3)岁; 50名(53%)为女性,82名(89%)为白人。总共有74名患者(80%)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没有假体(平均833天; 95% Cl,10-4229天)。 在多变量分析中,气道拔管与RDW降低显著相关(优势比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结论与意义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surgical success in open airway re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RDW and whether the patient had posterior glottic stenosis. The RDW is a routine laboratory parameter that may provide some insight to the preoperative probability of prosthesis removal, facilitate risk stratification, promote informed patient decision making, and optimize health care resource management.
这些数据表明,开放气道重建的手术成功与RDW以及患者是否有后声门狭窄显著相关。RDW是一个常规的实验室参数,可以为术前移除假体的可能性提供一些见解,促进风险分层,促进明智的患者决策,优化医疗资源管理。
1.血红蛋白(Hb)测定:参考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降低:贫血、白血病、大量失血及钩虫病等。
增高:慢性缺氧(肺气肿和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
2.红细胞(RBC)检验:参考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5×1012/L。
临床意义同血红蛋白,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减少更为明显。
3.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
增多: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
减少: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
中性粒细胞
增多: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
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
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病毒感染。
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
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5.血小板(PLT)检验:参考值:100~300×109/L。
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及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时;
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时。
6.红细胞比积(Ht)检验:参考值:男性0.42~0.49(42%~49%),女性0.37~0.43和新生儿 0.49~0.54。
增高:失水和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
下降:贫血及血液稀释时。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参考值:成人79~101fl,儿童73~89f1和新生儿可达105fl。
用于贫血分类:增大为巨红细胞性贫血,减小为小细胞性贫血(如严重缺铁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2ρg,新生儿可达40ρg。
用于贫血分类: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G):参考值:成人320~360g/L,儿童340~410g/L和新生儿可达450g/L。
大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减少,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减小。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参考值:0.11~0.16(成人)。
RDW与MCV结合可将贫血分为小细胞均一性与不均一性贫血,正常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及大细胞均一与不均一性贫血,在治疗过程中会有动态变化。
11.网织红细胞(RC)计数: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0%~6.0%.
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会增多,再性障碍贫血等骨髓抑制者减少.
12.红细胞沉降率(ESR):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60岁以上男女老人的上限分别为24和34mm/h.
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急性炎症、贫血及恶性肿瘤等增快。幼龄儿、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及60岁以上老人呈生理性增快。
您将了解以下内容:
- RDW是什么?
- RDW于乙肝治疗的临床意义
许多乙肝患者都知道,判断肝脏的纤维化或者硬化趋势可以通过肝弹或者肝脏B超,但是金标准还是有创检查肝穿刺。科学家们也一直在寻找更方便、更准确的 *** 来确定乙肝患者的病情,来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诊断。
小编近日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了一篇文章说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判断乙肝病情相关,感到十分不解。这两者分别属于血液和肝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于是小编进行了相关搜索,发现涉及到红细胞分布宽度和HBV感染的文章还真是不少。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血常规中常见的项目——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慢乙肝到底有啥关系!
什么是RDW?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乍一看好像是在说红细胞部分的间隔。但是事实是:RDW显示的是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RDW是指在一份血液标本中更大体积的红细胞和最小体积的红细胞之间的差值,它是多种疾病的炎性指标。
在多项研究中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乙肝患者的RDW显著升高,提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慢乙肝感染具有相关性。
如何用RDW判断乙肝病情进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判断慢乙肝不同病情发展阶段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是否有差异。最近北京人民医院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HBV感染相关的慢性肝病。
研究团队测定了100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HBV 感染(非活动性携带者),92例HBeAg阳性慢性HBV 感染(免疫耐受),272例HBV患者相关的肝硬化的RDW指标,并与160名无HBV感染的健康人相比较。发现肝硬化患者的RDW高于其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此外,HBeAg 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RDW高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对于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RDW会降低。
因此科学家们得出结论,RDW可以帮助区分肝硬化、乙肝感染者和非活动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下次各位乙肝战友做血常规检查的时候,也要记得看一看自己的RDW哦!
文:熊熊铲屎官
参考文献:
1.Xiude Fan, Huan Deng, Xiqiang Wang, Shiqi Fu, Zitong Liu, Jiao Sang, Xiaoge Zhang, Na Li, Qunying Han, Zhengwen Liu,Association of 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with severity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liver diseases,Clinica Chimica Acta,Volume 482,2018,Pages 155-160,
2. Zhu M, Han M, Xiao X, Lu S, Guan Z, Song Y, Liu C. Dynamic Differences Of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Levels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 Case-control Study. Int J Med Sci 2019; 16(5):720-728. doi:10.7150/ijms.31826.
衰弱作为衰老相关性疾病,近年来已成为老龄化人口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临床上易获取的新型炎性标志物,了解其水平变化与衰弱之间的关联,有助于识别并监测衰弱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NLR、RDW与衰弱关系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存在较大异质性,不适和进行传统的meta分析。
本文通过对NLR和RDW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发现在不同人群中,部分研究显示NLR、RDW与衰弱的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预测衰弱的进展。NLR、RDW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衰弱发病机制提供额外证据,同时也为今后开发或完善衰弱评估工具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但关于二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衰弱更佳预测值还需未来开展相应研究进一步探究。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临床意义?本文来源:苟登群, 张鹭, 徐元锂, 蒋明娇, 吴和梅, 陶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衰弱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范围综述
.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7.(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正常范围。对于成年男性来说,多次检查红细胞数量超过6.0x10(12)/L,血红蛋白含量超过170g/L;对于成年女性来说,红细胞数量超过5.5x10(12)/L,血红蛋白含量超过160g/L即可被视为增多。可以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两类:
1. 相对增多是指血浆容量减少导致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常见于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
2. 绝对增多在临床上被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叫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血液肿瘤。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体内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引起的。
1)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由于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新生儿和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则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种以红细胞数量持续显著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其特点为红细胞数量持续增多,可高达(7~ 10)x10(12)/L,血红蛋白浓度达到(180~240)g/L,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 生理性减少:婴儿和15岁以下儿童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一般较正常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和晚期也可能有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减少的情况。
2.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贫血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和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呈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约为6~9μm,平均为7.5μm。红细胞的边缘厚约2μm,中央厚约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大小约为细胞直径的1/3~2/5。在外周血液及病理情况下,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Wright-Giemsa染色后正常和异常红细胞形态可见于下图。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常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细胞体积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呈小细胞低色素性。与之相类似的是球形细胞,直径也小于6μ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细胞染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常见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大小存在差异,直径可以相差一倍以上。这种现象常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等中度以上贫血时,都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在巨幼细胞贫血中,红细胞大小不等尤为明显。
2.形态异常
(1)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pμm,厚度增加大于2.9pμm。细胞体积小,呈圆球状,表面积与体积比下降,染色后颜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出现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中,球形红细胞数量常超过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也会出现一些球形红细胞,但数量较少。
(2)椭圆形细胞:红细胞的横径/长径<0.78,呈椭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血涂片中约有1%的红细胞呈椭圆形,属于正常现象。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严重贫血时可超过15%。巨幼细胞贫血也会出现少量椭圆形红细胞,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镰状细胞性贫血也偶尔会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3)口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像张开的嘴巴或鱼嘴形状。正常人的血涂片中偶尔可见,少量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时可高达10%以上。
(4)靶形细胞: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而中心部位有血红蛋白聚集且染色深,形状像射击靶。有些靶形细胞中央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中,靶形细胞常占总红细胞的20%以上。缺铁性贫血、其他类型的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也可见到少量靶形细胞。
(5)镰形细胞:呈镰刀状,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病)。
(6)泪滴形细胞:细胞呈泪滴或手镜形状,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棘形细胞或刺突细胞:细胞外膜上有成排不一致的短长棘状突起,分布不均匀。可出现在棘形细胞增多症、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吸收不良、脾切除后、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病症中。
(8)锯齿形细胞:细胞外膜上呈现短而均匀间隔的钝锯齿状突起。出现在肝病、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消化性溃疡、胃癌、肝素治疗等情况。
(9)裂细胞:由红细胞破碎形成的碎片,形态不规则,例如梨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形、逗点形、三角形、盔形等。出现在红细胞受到机械或物理因素破坏的情况下,例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脏瓣膜溶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和严重烧伤等。
(10)红细胞缗钱状排列:在涂片中,红细胞相互连结成一条条,形状像古代铜钱串,这种排列称为缗钱状排列。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特殊类型的巨球蛋白血症。此外,输液中存在能降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低分子药物也会引起红细胞缗钱状排列。
(11)红细胞形态不整:也叫做异形红细胞增多,用来描述红细胞状态。指外观和形状变异的红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与红细胞形态改变有关的贫血情况,特别是能导致红细胞碎片增多的疾病。同时,血液常规检查中的RDW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也会增加。
3.着色异常
(1)低色素性:经Wright-Giemsa染色后,红细胞呈现橙红色,但染色较浅,中央区域苍白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能出现在某些血红蛋白病例中。
(2)高色素性:经Wright-Giemsa染色后,红细胞呈现橙红色,着色较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这说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可能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经Wright-Giemsa染色后,红细胞呈现淡灰蓝或灰红色,实际上是已脱去细胞核的网织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体积稍大于正常红细胞,称之为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性红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大约占1%。增多的嗜多色性红细胞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红细胞释放量增加。这种现象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常见。
4.结构异常结构异常 指Wright-Giemsa染色后红细胞内存在特殊有形成分或结构。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微小的蓝色点状物质,有时与嗜多色性共存,也可在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发现。目前对其形成机制还不清楚。在骨髓增生旺盛的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情况下可见到。对于铅中毒患者,这种点彩会增多且呈粗颗粒状,因此可用于进行铅中毒的筛查。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紫红色的圆形小体,直径约为1~2um,可为1个或多个,这些小体是核碎裂的残留物或染色质的断裂和丢失。也可在晚幼红细胞中出现。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纯红白血病和其他增生性贫血的情况下。
(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细长的淡紫红色线状物,呈环形或“8”字形,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可见于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和白血病等情况。
(4)有核红细胞:除了新生儿外,成年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于病理现象,提示红细胞需求量和释放量明显增加,或者血髓屏障受损。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髓外造血情况、骨髓转移癌以及脾切除后丧失的滤血和清除功能。
导语:不管是日常体检还是身体不适时的检查都离不开这一项检测——血常规检查,血液是机体内重要的组织成分,日常不仅为机体提供营养成分及氧气,还是机体内的警报器。由于众多疾病发病前期都无相关明显症状表现,但机体内部已悄然变化,简便但不简单的血常规检查,便能将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在血常规检查中,需要谨慎留意这3项指标,若有3升高,建议进一步诊断。
◆|0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主要对机体血液的成分进行检测,即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检测,血常规通过对这三种血液成分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的检测,协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血常规检测的项目名称:其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噬酸细胞百分比、噬碱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噬酸细胞计数以及噬碱细胞检查都属于白细胞的检查项目,此类检查主要用于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检查。
而红细胞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分布密度,此类检查主要用于贫血相关疾病的检查。
而最后便是血小板的检查项目,其中主要囊括了血小板计数检查、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的分布宽度检查,该类别的检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机体出凝血的状况。
◆|02 初识检查报告
不同的检查项目及数据都有着不同的临床意义,其中白细胞检查主要包括了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是指一升血中有多少白细胞数量,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五大分类中的白细胞在总数中各占的百分比或者绝对值,其中白细胞的五大分类是指的中性粒细胞、噬酸性粒细胞、噬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其相对应的成年人的参考范围如图所示,这里需要的注意的一点是,儿童的相关数值略高于成年人,年纪越小差异性越大。
而红细胞的容积分布宽度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 count 、红蛋白量HB、血细胞压积 HCT 、红细胞平均参数MCV 、红细胞的平均容积MCH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量MCHC。
其参考数值如图所示。
◆|03 留意这3项指标
?中性粒细胞数升高
白细胞总数是一定的,以上图所示,中性粒细胞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其次便是淋巴细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当中性粒细胞超过参考指上限时,便属于中性粒细胞增多,而其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又分为生理性增多及病理性增加,生理性增多主要是由于机体在检测前面进行了剧烈的运动、或者身处高温严寒环境以及身处怀孕中晚期都会造成机体出现中性粒细胞生理性的增多。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不会超过4~14×10^9/L,且无幼稚粒细胞。
而病理性粒细胞的增多,也就预示着疾病的发生,病理性增多常见与以下情况:急性感染:中性粒细胞是机体的卫士,可抵御外敌的侵入,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都会导致中粒性细胞的增多,尤其化脓性球菌感染,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正相关,感染程度越是厉害其中粒细胞的数量越多,表明机体的反应机制越好,而当机体中粒细胞的数量不与之感染程度变化而变化则反应机体的反应机制较差;
而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的破坏也会导致机体中粒性细胞的增多,当患者遭受到严重的外伤、经历大型的手术、出现严重的溶血情况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都会造成中粒性细胞的增加;不仅如此急性大出血也会导致中粒性细胞的增加。
?淋巴细胞数值升高
当淋巴细胞数值超出正常值上限即为淋巴细胞的增加,同样的淋巴细胞的增多分为生理性增加和病理性增加,生理性淋巴细胞的增多常见于4到6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儿童体内淋巴细胞数值与中性粒细胞数相近;而当机体受到风疹、流腮等相关性的病毒感染时便会导致机体淋巴细胞病理性的增加;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都会增加机体内的淋巴细胞数值的增多。
?血红蛋白数值升高
其中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得益于 *** EPO来进行调节的,当机体发生缺氧的时候,细胞便会产生更多的EPO,而ERO的增多会 *** 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
当红细胞的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都高于参考值上限的时候,我们成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在临床上我们将其划分为相对性增加和绝对性增加这两种。
相对性增加主要包括血容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患者呕吐、腹泻以及大面积烧伤的情况下。而绝对选性的增加又囊括来以下两种原发性增加和继发性的增加,原发性的增加主要预示着真性红细胞的增多症,而继发性增加又可分为生理性增多和病理性增多,同样的剧烈运动也会产生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而当机体出现严重的心肺疾病或者类似于肾癌、肝癌这类的肿瘤疾病是同样会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
结语:据临床数据统计显示,众多慢性疾病由良性发展成恶性状态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机体可能无相关明显症状表现,当被发现确诊为某种疾病时大多已是中晚期,治疗预后效果较差。所以在此建议人们应将体检作为日常健康管理项,定期为自己及家人进行全面的体检,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