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万物复苏,田间地头阴凉树下有一种植物抽出新芽,大雨过后简直就是疯长,看那叶子绿油油的真的很漂亮,像抹了层油,那植物就是蛤蒌,又名假蒟、假蒌、山蒌
蛤蒌叶在湛江很受欢迎,很多人都会在三四月蛤蒌长出嫩叶的时候,摘来炒饭,蛤蒌有特殊清香的味道,拿来做炒饭真的很美味,做法越简单越能提现它的清香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呢?
小编我就喜欢用虾仁、核桃碎、腊肠和木耳来炒,清香爽口,有没有做过的朋友,说一下你的看法吧。
惠州传统婚俗五花八门 这些习俗你知道吗?水上婚礼。
新媳妇担“禾花水”。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惠州各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也迎来了结婚登记小高峰,很多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在惠州民间,结婚都会遵循一定的习俗。在惠州传统的婚俗中,以前有着“一村一俗”的说法,可见惠州的婚嫁风俗五花八门。婚嫁风俗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体现,那么,历史悠久的惠州有哪些传统婚俗呢?
女家要请“嫁妹子”酒
过去,民间婚俗沿袭上千年的婚嫁习俗,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人生大事。
据《惠州风物撷胜》记载,惠州旧式婚俗过程,含提亲、落定、报日、铺房、插花、接新娘、撒盐米、遮头、踩窝栏、跨旺火、捧蜡烛、捧新娘茶、婚宴、行嫁歌、三朝回门等。
在惠州,女子的“哭嫁”习俗基本消失,但女家依然要请“嫁妹子”酒。出嫁时,父亲或兄长用伞遮出嫁女的头“送嫁”,一直送到男家迎亲的花轿或船上(渔民都用船接新娘)。在过男家船时还要唱《雨伞歌》,“伞”是散的同音,表示女儿嫁出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罗阳客家嫁女要“打楼”。打楼,即新娘出嫁前七天要洗净身,挟去面毛,换上新的内衣裤,吃完晚饭便上自家的楼阁。同时,准新娘还要约请姐妹一齐上楼阁住,她们陪哭、陪唱、陪嫁直至婚礼完毕;沥林镇部分家庭的女儿出嫁,嫁前一个月或前十天要搬到“女仔屋”住,由村中未嫁女陪同。出嫁时,送嫁婆将女子从“女仔屋”接出来,然后红布遮头,直接上轿。龙门出嫁女随身携带一个竹编的桶型筐,盛礼物和日用品上花轿。惠东嫁女要举行“笄礼”,女子在行嫁前对来接新娘的花车做种种“刁难”,不让男家轻易接走新娘。新娘哭着捧茶拜别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接新娘花车启动后,一列送嫁姑娘和亲友们抬着嫁妆随后,接新娘的男家一路放鞭炮,沿路撒盐米,以祭路神、桥神,避邪祟。博罗农村嫁女时,临上花轿,在大厅中间放一个大“筢篮”,“筢篮”上放凳子,姑娘坐在凳子上,父母上前为女儿插头花。这时主事婆唱道:“爸爸为你插头花,妈妈为你找个好人家,嫁到婆家会当家。”
传统铺床礼仪仍在延续
传统铺床礼仪仍在当代延续。接新娘前一天,请舅爷为新郎披红。在娶亲前晚,请“好命婆”铺床,称“赏花楣”。铺床讲究和谐,床尾不能向门,梳妆镜不能向床。在床上放竹柏、大桔、榄仔、花生、莲子、瓜子等吉样物,让小男孩往新床滚一滚,表示来年生个胖娃娃。
过去惠城区民间规定新娘“转屋”要在下午太阳将近落山的时候,因此时是“鸡返笼”“牛转栏”,传说此时转屋一定平安大吉。切忌天黑后新娘才入门,女方要是违例,就要向男方送五色七星糖果,表示要把吉祥变转来。
沿海渔民、盐民举行婚礼时,大都在海上进行。如惠东盐洲渔民迎娶当天,男家撑船到女家船边与之并拢,接着两船男女对歌、互说吉利话、送红、钻床、拖青,媒人站在船头,敲打铜锣。良时一到,新娘由“好命婆”牵扶过男家船,后分船撑回原处拜堂,不久,男家还要再撑回女家船收嫁妆。稔山镇范和村娶亲如遇村中有多家同时办喜事,之一家迎亲的按常规程序进行,而稍晚迎娶的其他新娘子,下了花车步入夫家时,要腰挂小篓进门,称为“先行搞浑水,后来拾满篓”。沿海渔民迎娶新娘当天,十多位中年妇女分列两行,划“旱船”接新娘。
仲恺民间新婚日,如遇村里有妇女坐月子,认为月子内有邪气,要举行“踏果子”的仪式驱邪气。在地上放两个新篓子盖,在篓子盖放上龙眼干,新娘脚不触地,踏着龙眼干走,走一步换上另一篓子盖,一直踏到新郎家。主事娘在一旁念白:红米落地,百无禁忌,五男二女,富贵齐眉,同时用红花粉为新娘遮头,丢红米。
新娘进入夫家时,夫家父母不能与之相见。由夫家请来的“好命婆”将新娘扶入洞房。“好命婆”手扶米筛挡在新娘头上,护新娘从火盆上跨过,进入夫家门直入室内。仪式在男家举行,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长辈并新郎新娘互拜。长辈赏新人利是或耳环、手镯等首饰。
在娘家送嫁人回去前,沥林一带有赎“天财”的习惯。新郎拿出礼包向新娘的弟弟“赎钥匙”,用钥匙开嫁妆箱后,新郎的母亲用围裙围住箱子里的现金即“天财”,边走边念:男人使钱头,女人使钱尾,回到新娘房才把“天财”放下。男家要准备封好9种利是钱给娘家人带回,分别是离娘钱、奶妈钱、线面钱、姐妹钱、开面钱、开眉钱、锁头钱、灯钱、木屐钱等。
旧时婚宴须等亲家母到才开席
婚宴是男家接受贺礼的礼仪,时间各地不一。旧时,惠东、惠城、惠阳等地都是当日宴客,须等亲家母来到才能开席。博罗农村大部分是第二天宴客完了再去接新娘。宴客菜式不管圩镇农村,以九大碗为排场。九大碗有“卷底和不卷底的”,不卷底下面垫青菜。
新娘接到新郎家,宴客开始。过去不论城乡,宴客一般都在新郎家或者祠堂举行,现代婚嫁多在酒店举行。新娘这天是毕生最出风头的一天,她将父母亲戚所送的金饰玉器都佩戴在身上,浑身珠光宝气。宴客时,有双方家长合办的“联婚”,也有男女双方各自请的。男方单请的为“某府婚宴”;女方单请的为“某府衣归”。
作为嫁女主家,姑娘出嫁,都会给置办嫁妆。嫁妆视经济条件而定。过去有钱人家的随嫁品不但有日常用品,还送母牛,更好是送有身孕的母牛,俗语谓“牛嫲带仔好耕田”。如民国吉隆镇的大财主运喜,给女儿的嫁妆是36亩地、36头牛、36匹布,还有一个婢女陪嫁。博罗旭日村陈百万准备嫁女时,女儿嫌旭日村到夫家梅潭村道路崎岖泥泞,不愿嫁。陈百万便从福建购置大量花岗岩石条,聘请百名石匠历时一年多,铺筑了一条从旭日村到梅潭村近15公里的石道。这就是著名的“千金出阁道”。
婚后还要“三朝回门”
婚后,要“三朝回门”。如三朝未转门,婚后的之一个春节一定要转门。转门时,新婚夫妇若接到亲戚的邀请,一定要双双前往。娘要送一对公母的“带路鸡”,取“乖”的谐音,也有认路的寓意,表示认识路,多来往。新婚一个月内,新娘只在家做些家务,不出门做工,可回娘家住几天。但新婚床不能空着,新郎一定要回来睡。婚后够月,娘家要做大笼甜粄给婆家,婆家切成小块分送邻里;四周切下的“田唇四角”给娘家带回,也切成小块分送邻里。
沥林镇罗村的新娘三朝回门后,要在婆家挑之一担水,称新媳妇担“禾花水”。挑水时,村里人要来凑热闹:往新娘的桶丢石头让新娘挑,直挑到第三担水以后才算完成。挑的石头越多,意味着新娘越能干。盐州旧俗,娶亲时新娘到了夫家,三朝内不能同男人一起吃饭,饿了就叫娘家偷偷送饭。三朝过后,方可与家人一起吃饭,但初时只能吃一小碗,以后逐渐增加。第三朝,男家撑船到女家,请女家亲戚过船食糖丸及赞茶(炒米茶)。这三天新娘只能独守洞房。三朝过后,新郎才能过来与新娘同床共枕、共同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客家、老客家共同聚集惠州,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影响,惠州传统的婚俗也在改变和简化,很多年轻人崇尚自由浪漫的婚礼,传统婚俗的不少细节也在慢慢消失。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林丽华 吕继全
“既生瑜何生亮”, 安徽这座名山,和黄山相比境遇如此不同!在安徽有座山和黄山同样处在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以其古朴自然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养生气场而著称。这里不仅有着峰雄、洞幽、石奇、水秀的花岗岩美景,而且还是我过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天仙配》和《小乔初嫁了》等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拍摄地。同样是李白、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历代文人墨客,指定要终老卜居的理想地。天柱山的养生功夫、天柱山下的俄罗斯村已经风靡全球,每年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天柱峰:天柱峰因峰体状如擎天一柱而得名。海拔1489.8米,峰体为二长花岗岩,柱状节理发育而成。周围群峰拱卫,全年有一半时间被云遮雾罩。四面嶙峋峭拔,封顶刻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唐代白居易有诗赞誉“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形象的描述了天柱山雄伟奇观。
天池峰:天池峰海拔1426米,是天柱山第二高峰,一裂为三,其间有渡仙桥相连,在天池峰顶不足十平方的一平台上,有大小两个石坑,称为“天池”。天池外侧是悬崖绝壁,称为试心崖。如果遇到浓雾弥漫山谷,艳阳悬挂碧空,那白色的云雾上就会出现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环,称天柱佛光。
飞来峰: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如盖,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这里就是天柱山第三高峰--飞来峰。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唯一整块巨石构成,顶有一石长约3丈多,周围长约30余丈,高丈余, *** 如盖,犹如天外飞来,故称之为“飞来石”。像一顶华冠戴在峰顶,峰因石名,叫飞来峰。
神秘谷:神秘谷游线有通天谷、逍遥宫、迷宫、龙宫、天宫等景点组成,全长1000米,神秘谷为天柱山奇景之一,是2.4亿年前的地壳运动的产物,峰顶崩塌的巨石叠置于近东西向的裂谷,形成洞群奇观。谷中巧石天成,巨石错落有致,洞上有洞、洞内有洞,洞洞相连,神秘莫测。
总关寨:元军南下,当年刘源聚集军民10万余人,拒守天柱山,与元军对抗作战,坚守18年之久,刘源在天柱山设有东、南、西、北四关寨口和总关寨,神秘谷内是刘源屯兵之地,总关寨是他的总指挥部。总关寨下有运兵孔,上有堞墙,上为百步云梯,70度的坡面,很陡。过大王松,左为乌龙井、祷雨台;右为司元洞秘府。
蓬莱峰:天柱峰下有一峰藏秀圆润,西南北三面悬崖陡壁,古松倒挂,乱云飞渡,斯海岛仙山,明代李庚有诗云:“登跻犹未伴,身已在蓬莱”。古称蓬莱峰,登山顶可远眺湖北英山、安徽霍山、金寨、领略 *** 诗词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景象。
炼丹湖:海拔1162米,水面面积为34亩,蓄水量8万立方米,坝高13米,因汉代末年名道左慈曾在此采药炼丹而得名。它水质清澈,碧绿如玉,四周群山罗列,环境优雅,天晴无风,湖如明镜,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四周群峰,苍崖青松倒影其中,如锦如织,泛舟其上,如入瑶池。湖畔留有左慈炼丹房遗址。
摩崖石刻:此处叫山谷流泉文化园,有石刻四百多方,多为唐代到民国期间的遗迹,其中又以宋代石刻数量最多。在石壁题诗题字的名人以百的倍数计算,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瓒宗都在这里贡献过自己的书法,展现过自己的文采。这些题字多涉及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体的门类也非常多样化。
美景配美食,香喷喷的板栗炒肉、绿莹莹的观音错豆腐,红艳艳的莲花姜,新鲜的山芋圆子,野生小河鱼、农家炖鸡汤等等,数不胜数的山野美珍,等着你来大快朵颐。天柱山的土特产以天柱山野葛粉、天柱山蒌瓜子、天柱剑毫绿茶、石耳、蕨菜、东方蝾螈、雪湖贡藕、天柱山板栗、猕猴桃、舒州竹席、红萝卜丝、天柱山兰花等等尤为出名。
天柱山的文化以传统戏曲黄梅戏;古皖国文化;摩崖石刻文化;薛家岗文化;宗教文化;美女文化(三国佳丽大小乔、巧姐刘兰芝);红色文化等。在古代以南岳名闻天下,又名皖山、万岁山,(安徽省简称“皖”及由此发端)。如今,在安徽知道黄山的非常多,而作为五岳之一的它,却如今少有人知,令人不禁产生“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又到一年丰收季。日前,记者来到浠水县蔡河镇城角桥村的瓜蒌基地,一同感受乡亲们收获金黄瓜蒌的喜悦。
瓜蒌,全身是宝,叶子可做茶叶,瓜子可做休闲食品,果皮、茎根可以入药。在城角桥村300多亩的瓜蒌基地里,一排排瓜棚架子上面爬满了苍绿成荫的藤蔓,下面挂满了圆滚肥硕的果实, 个头均匀,由青变黄,渐渐成熟,秋风拂过,果香扑鼻。
这里所有的瓜蒌都是采取订单种植模式,种植前就已经与湖北绿满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种植户可以放心大胆地种植。
据了解,湖北绿满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蔡河、洗马、白莲、绿杨、关口、散花等6个乡镇、31个村种植了1763亩的瓜蒌,带动了174个贫困户800多人脱贫致富。
湖北绿满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新友邀请大家去城角瓜蒌基地品尝休闲食品瓜蒌籽、安时瓜蒌油、菊花茶!
瓜 蒌
淮滨:脱贫小瓜篓结出致富大果实瓜蒌,别名:栝楼、糖瓜蒌、蒌瓜。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喜生于深山峻岭、荆棘丛生的山崖石缝之中。其果实、果皮、果仁(籽)、根茎均为上好的中药材。
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映象网信阳讯(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韩浩 郝昱玮 *** )“小小瓜篓真有用,种下六年不用动。瓜子晒干能卖钱,瓜皮也能把钱挣。瓜根可做天花粉,湿着一斤一元多。种了瓜蒌八十亩,四十多万进腰包。小小瓜蒌能致富,农民心里乐呵呵。” 日前,在淮滨县谷堆乡刘楼村瓜蒌种植基地,种植大户陈建春唱了起来。
陈建春是谷堆乡种植瓜蒌之一人。2017年,他发现瓜蒌对土壤要求不严,既适合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且1年种植投入,6年收获受益,省人工、省成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于是,他向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80,之一年每亩的收益就达3500多元,第二年每亩收益达5000元。陈建春引种瓜蒌成功在谷堆乡涂营村引起了轰动,周边村很多村民见有利可图纷纷引种瓜蒌。
“吊瓜种植投入少,效益高。1年种植,6年收益,这可是老农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谷堆乡住刘楼村责任组长王燕高兴地说。
刘楼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陈建春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这几年他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了80亩吊瓜,一年收入几十万元,一下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与陈建春一样,该县已有很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吊瓜走上了致富道路,年家庭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在该县卢集乡邢营村驻村之一书记李说,邢营村土地贫瘠,产出少,效益差,群众种田的积极性不高。2017年陈勇在全村引种吊瓜成功后,掀起了种植“懒汉瓜”热潮,全村闲置土地栽上了400多么绿油油的吊瓜,收益是过去的3倍多。
截至目前,该县吊瓜种植面积发展到近700亩,带动80多户贫困户从事“懒汉瓜”种植,形成了一个400多万元的产业,让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6365159,投稿邮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网“大象帮办” *** 180 0371 9699) 泥鳅适温范围广、耐低氧、食性杂,有营养,价值高,养殖泥鳅技术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那么介绍一下泥鳅养殖技术。
1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黏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厘米,底宽50厘米,顶宽40厘米,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成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厘米,埋入地下10厘米。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厘米处挖深30厘米、宽20厘米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千克,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千克,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更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厘米,平均亩放鱼15千克。
6饲养管理
保持田中水质清新,适时加注新水。苗种放养后,稻田水深度保持在5厘米以上,养殖中期(大约7月中旬)正是高温季节,田水深度应保持在10厘米以上。养殖期间天换水一次。在日常巡查中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稻田养殖泥鳅要想取得高产,除施底肥和追肥外,还应每天进行投饵。前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1.5%,中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后期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主要投喂植物性饵料,如麦麸、米糠等。投饵一般在傍晚进行次投足。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少投饵量。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摸清了泥鳅更佳放养规格。放养5~8厘米的泥鳅是以自身增重为目的;放养15~20厘米的泥鳅是以自繁增重为目的实验结果表明:放养5~8厘米的泥鳅收获效果较好,基本上百分之百达到成鳅规格。收捕提早进行,捕大留小。我们在8月初开始下篓收捕大规格泥鳅,大规格泥鳅摄食能力强,易被诱饵迷惑而钴篓,泥鳅长到一定时期其增重变缓,改善了泥鳅在稻田里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小鱼的生长速度b捕鱼诱饵。下鱼篓捕获泥鳅时,捕鱼前期,在鱼篓中放泥鳅的饵料,如麦麸、糠、土豆、动物内脏等。不断改善诱饵质量,使其更适合泥鳅的口味。我们采取在诱中加人香油、用烤香的红蚯蚓或葵花籽饼拌韭菜、炒香的麦、米糠等 *** 诱捕。
在收捕前经常测温,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北方地区泥鳅的收捕温度应在15℃以上,而不是一些技术资料公认的10℃左右。通过实施上述几种回捕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收捕效果,回捕70%以上。在养殖过程中总结试验了“台阶”防逃 *** ,效果很好。就是在田埂内侧边上再修一个台阶。宽20厘米,比田埂低15厘米,泥鳅蹿至台阶上,很难再蹿上田埂,从而达到防逃目的。
它叫做“屎冬瓜”,您见过吗有一种瓜,常常被吊挂在枝头,俗称“屎冬瓜”,你见过吗?
每当夏秋季的时候,郁郁葱葱的瓜藤沿着细绳爬到顶端连成片,一颗颗椭圆形的“屎冬瓜”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蔓藤上……
还未完全成熟的、翠绿色的“屎冬瓜”,被花皮包裹着,就像一个个被吊在枝头的西瓜~
完全熟透的“屎冬瓜”,黄橙橙的,咋一看,像南瓜,又像木瓜……
但是,它既不是西瓜,也不是南瓜、木瓜,更不是冬瓜,它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吊瓜!
吊瓜果实为肉质瓠果,呈圆球形或椭圆形,未成熟时瓜皮为淡绿色底覆青黑色狭条斑,或是青绿色底覆白色斑点,成熟后呈橘黄色或橘红色。
吊瓜是个什么瓜?
吊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别名瓜蒌、野葫芦,又因其成熟后为黄色,内部为稀浆,又常被人称为屎冬瓜。
栝楼属有100多个种,可分为食用和药用两大类,食用型以吊瓜为主,代表品种有长兴、平湖(杜瓜)农家种,表现为叶深蓝色、裂叶深、5-6裂叶,果型较小;药用型以瓜蒌为主,代表品种有皖蒌6、7、9号等,叶嫩绿色、裂叶不深。
它是一种晚上开花的瓜
吊瓜雌雄异株,雄性植株主根长势明显,雌性植株侧根较粗壮。吊瓜的雄花呈总状花序,雌花单生,花冠白色。花期从6月中旬一直延续到10月上旬,盛花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
吊瓜花是夜花,常常在夜间开放,即下午6—7时花蕾开放,到第二天上午9—10时合拢。阴雨天气或是无阳光的情况下,白天也有少量开放,在太阳光下花束常常合拢不开放……
它是一种食籽类的瓜
吊瓜的主要食用部位是它的籽。吊瓜籽粒大肉多,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三贴皂甙、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炒制好的吊瓜籽嗑起来可一点都不比葵花籽差哦~
它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栝楼属中瓜蒌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据《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中国医学大全》中药志等中医药文献记载:瓜蒌的根、茎、叶、皮、籽均可入药,全身都是宝,具有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效。其块状根加工后即为中药天花粉。
吊瓜在我省西北山区种植较多,种植面积近10万亩,以食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丽水以及杭州市的桐庐、建德、淳安,湖州市长兴、安吉和嘉兴市平湖(杜瓜)等地。药用瓜蒌主产于桐庐等地。目前市场上开发的产品有瓜蒌籽、瓜蒌茶、天花粉、瓜蒌油、瓜蒌多肽蛋白等。
天气渐渐热起来,如果是往年,街边的大排档也应该开始支起来了。只是现在,街面上依然挺安静。
凉菜、烧烤、小炒,各种各样的小海鲜,再来几瓶啤酒,就是一个爽歪歪的夏日夜晚。
说起大排档的小海鲜,各种贝类绝对是一大担当:辣炒花蛤、盐焗竹蛏、白灼毛蚶、酱油水海瓜子……别看没多少肉,但其中蕴藏的鲜味,足以占领所有人的味蕾。
然鹅,贝类虽然好吃,但点菜时却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不少大排档没有菜单,各种小贝壳摆在那儿:哪个是花蛤,哪个是文蛤,谁是毛蚶,谁又是血蚶……
分不清楚的朋友就只好假装沉思一下:恩,这个给我来一份;啊,那个给我炒一盘。
在这个夏天来临之前,不能再吃得不明不白了,必须搞清楚,这些好吃的贝类都是啥?
1
贝类,最亲民的海鲜
在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小海鲜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小海鲜虽然个头小、外表平淡无奇,但数量充足,而且身体里蕴含的鲜味也让人回味留恋。
各种贝壳算是小海鲜的主力了,大量上市的时候,只要几块钱一斤,可以煮、可以炒、可以烤,是最完美的下酒菜。
别看贝类长得不起眼,但它的身体里除了蕴含谷氨酸钠以外,还有琥珀酸钠,各种呈味物质相互作用,使得小小的贝壳有着复杂而多彩的鲜味。
扇贝、生蚝、海虹、花蛤、毛蚶、蛏子……这些常见的贝类算不上什么值钱玩意,却给我们的味蕾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今天专门来说说蛤蜊、蚬子、蛏子等等,这些有滋有味的小贝壳。
2
蛤蜊
蛤蜊,算是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和蛤蜊科一部分物种的统称了。
蛤蜊的名字有很多。普通话中,我们一般读作蛤蜊(gě lì),到了山东就会叫做嘎啦(gá la),而在大连,则被统称为蚬额(xiǎn e)。
不过,这些都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按照正确读音,蛤蜊应该读成(gé lí)。但你要真去大排档喊:给我炒一盘蛤蜊(gé lí),老板不把你当成神经病才怪呢。
按照胶东半岛的说法:凉水蛎子热水蛤。海水凉了,就是海蛎子,也就是生蚝最肥美的季节;而到了夏天,海水热起来,则是吃蛤蜊的时候了。
蛤蜊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常吃的就有花蛤、文蛤、白蛤等等。
花蛤
花蛤,也被称为花甲、花嘎、花蚬子,学名其实叫菲律宾蛤仔,来自帘蛤目帘蛤科花帘蛤属。
花蛤多栖息于浅海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水管内多带有泥沙,如果新鲜的蛤捞上来直接烹饪,吃起来会有些牙碜,一般要把它浸泡在盐水中,吐一下沙。
花蛤的烹饪十分多样,白水煮、辣炒、烧烤、做汤……并且,它的体内本就富含咸鲜味道,无需再加盐烹饪。
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不过吃花蛤最原汁原味的 *** 还是烤。
烤黄蚬子
前些年,在大连吃烧烤会给个碳炉子,方便你自己加热,并且烤到喜欢的口感和味道。这时候,我就会去附近的市场,花10块钱买上三四斤花蛤。
拿一个烤网架在炉子上,摆几个花蛤放上边,待烤到开口,拿起来连汁带肉一起吞下,虽然很烫,但也是最原本的鲜味。
锡纸花甲粉丝
这几年爆红的锡纸花甲粉丝,其实也是用锡纸尽可能的包住花蛤里边的鲜味汁水,然后再慢慢地煮进粉丝之中,与扇贝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蛤
文蛤,是比较贵的蛤蜊了,有“天下之一鲜”之称。外壳略呈三角形,体型比较大,更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古早护肤品蛤蜊油,就是拿大的蛤蜊壳做容器。
文蛤炖蛋
文蛤在中国沿海都有分布,以江苏南通出产的最为出名。除了爆炒以外,文蛤炖蛋、文蛤蹄髈砂锅、腐皮文蛤卷、葱油文蛤……都是知名菜肴。
白蛤
白蛤,学名四角蛤蜊,体型较小,外壳隆起比较高,一般用来白水煮或是清蒸。
油蛤
油蛤,学名波纹巴非蛤,外壳有花纹,表面比较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的,或许因此名字里就有了个“油”字。在三亚等地,油蛤还被叫做“芒果螺”,但是它既不像芒果,也不是螺。
在中国,油蛤常见于台湾、福建、两广等南方沿海。油蛤既可以煲汤,也可以炒,爆炒油蛤更好的搭配就是九层塔。
油盐水灼油蛤
而在“酱油水一切海鲜”的闽南地区,酱油和水混合,恰到好处地提味,把鲜味吊出来。酱油水油蛤是最家常,但也最能打动人的美味。
黄蚬子
黄蚬子,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最出名的当属丹东黄蚬子。它的外壳是黄色的,肉也是黄色的。
黄蚬子的个头比较大,肉也比较厚,所以也叫肥蛤。黄蚬子用来白灼、清炒、烧烤都是极好了,不需要再添加更多调料,破坏它本来的鲜味。
青柳贝刺身
除此之外,鸟贝、西施舌、海瓜子……都是平时或多或少会吃到的美食。
买蛤蜊的时候注意,只要小舌头还在动,还在喷水,就是活着的。不过,这东西价格不贵,每次买的量也不小,一个一个挑太费劲,每次遇到几个不开口的死蛤蜊,也是难免的。
蛤蜊去沙是比较让人头疼的。用一个大盆,放蛤蜊,倒盐水(1升水30克盐),再点几滴香油或是花生油,养几个小时,便能吐干净沙了。
3
蚬子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蚬子,花蛤就是花蚬子、白蛤就是白蚬子,当然,黄蚬子现在已经被叫习惯了。
不过,真·蚬子其实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帘蛤目花蚬科下的生物。
河蚬
河蚬,又名亚洲蚬、台湾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江河、湖泊、池塘、沟渠。对,蚬子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河鲜。
河蚬有很多亚种,比如黄沙蚬,外壳金黄,生活的水质越好,贝壳越黄;而在淤泥中生长的称为泥蚬,外壳乌黑。
一般来讲,黄沙蚬的味道比泥蚬要好,而内壳为紫色的黄沙蚬,是河蚬中的上品。
蒸黄沙蚬
河蚬的吃法,一是煮汤,在闽南地区,很多人夏天会用河蚬加老萝卜干煮汤;二是凉拌,河蚬汆烫之后取肉,加入酱油、葱、蒜一拌,再给什么美味都不会换。
河蚬汤
而在日本,还有大和蚬、真蚬以及濑田蚬。大和蚬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其他两种都是淡水生物,它们也会在不同的时节,被日本人食用。
4
蚶
蚶,属于翼形亚纲魁蛤目魁蛤总科的生物。
从外形上来讲,蚶比较容易辨认,它的外壳比较厚,而且很坚固,很难徒手掰开,并且外壳表面有很明显的纹路或者绒毛。
蚶这种贝类,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辽宁、山东的产量更大。我们常吃到的有三种——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
毛蚶,俗称毛蛤、毛蚬子。以宁波出产的“奉化摇蚶”最为出名。
宁波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熟,故名“摇蚶”。
拌毛蚶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毛蚶的几种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
不过,半熟的毛蚶曾在1988年的上海引发过令人记忆犹新的甲肝大爆发。
由于毛蚶产地环境污染,使得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毒,最终导致上海短短两个月内,到处恐慌,板蓝根脱销,不敢摸楼梯扶手……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
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血蚶
泥蚶,俗称血蚶,南方更为常见。生腌或是白灼都是常见的吃法,在闽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图/《老广的味道》
汪曾祺在到访福建时,也曾吃过血蚶并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除了中国人,韩国人也极爱泥蚶。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最喜欢吃老婆做的泥蚶,他曾说过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每天都要吃李一花做的泥蚶,后来在德善家还清债务后,李一花做了满满一大盘摆在桌上。
韩国的吃播们,也经常会吃凉拌泥蚶、泥蚶拌饭等等。
魁蚶
魁蚶,也叫血贝,日本人叫它赤贝。相比于毛蚶和血蚶,赤贝的个头比较大,主要生长于黄海、渤海一带。
在日本,赤贝常会用来做刺身或者寿司。赤贝刺身的精髓在于它肥厚的贝足,将它片成薄片后,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钟左右,配以调制的辣根上桌,颜色黄中透红,极为赏心悦目。
赤贝刺身
不过传统中餐还是习惯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只不过对掌灶者火候的要求很高,稍一过火,就咬不动了。
这三种蚶相对也比较容易分辨,赤贝的个头比较大,毛蚶和血蚶更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了。
5
蛏子
蛏子,中国南北方沿海都有分布,一年四季基本也都可以吃到。
清代的《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我们平常所吃的蛏子可以笼统的分为短粗圆的“缢蛏”和细长直的“竹蛏”。
缢蛏
缢蛏的肉质肥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爆炒。在浙江、福建一带,有一种做法叫“倒插蛏”,就是将蛏子紧挨着 *** 碗中,在上边撒一层咸菜和姜丝,然后蒸10分钟,撒上葱花便可出锅。
盐焗蛏子
盐焗蛏子也是常见的做法,将蛏子用调味料稍微腌制,沥干水分,把粗盐混合香料炒热,最后将蛏子摆到粗盐上,利用盐的温度,将蛏子焗熟。
而我们平时吃到的竹蛏一般有两种,大竹蛏和长竹蛏。特点都在名字里,大竹蛏就是“大”,长竹蛏就是“长”。
长竹蛏
竹蛏更大的特点除了长以外,就是外壳薄,外壳很容易掰断,所有有很多人吃长竹蛏的时候是吸着吃的。
而做竹蛏,清蒸或是酱油水就足够将鲜味激发出来了。
其实,各种小贝类海鲜,在烹饪上,都没有太复杂的套路,无需太多的佐料和技巧,简单的烹饪就能得来极致的味道。
来源:三个料理人,国家人文历史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邵武:返乡种瓜蒌“搂钱”带致富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分享到:
技术员在操作无人机 余晓勤/摄
东南网讯 8月6日,在邵武市卫闽镇卫闽村,笔者看见技术员正操作着无人机为瓜蒌田播撒混合营养液。瓜架上郁郁葱葱,一个个青色的瓜挂满藤蔓,长势喜人。
曾国生是土生土长的卫闽村人,原本在外经商,考虑到家乡空闲的田地较多,又希望和家人团聚,就决定回乡发展。经过市场调查, 曾国生看中了瓜蒌种植。说干就干,今年他和弟弟一同成立了邵武市辰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109亩土地开始试种瓜蒌。他说,瓜蒌全身是宝,根块、蒌皮、蒌籽均可入药,瓜蒌籽就是大家熟知的吊瓜子,炒制后可以直接食用,市场前景非常好。作为村委会主任,自己赚钱了曾国生也不忘村民同乡,不仅雇佣当地的村民在农闲时过来帮忙,之后还将无偿带领大家一起种植,共同致富。(余晓勤 肖琳 林振超 文/图)
蛤蜊、蛏子、毛蚶、蚬子……如何区分那些好吃的小贝壳?天气渐渐热起来,如果是往年,街边的大排档也应该开始支起来了。只是现在,街面上依然挺安静。
凉菜、烧烤、小炒,各种各样的小海鲜,再来几瓶啤酒,就是一个爽歪歪的夏日夜晚。
说起大排档的小海鲜,各种贝类绝对是一大担当:辣炒花蛤、盐焗竹蛏、白灼毛蚶、酱油水海瓜子……别看没多少肉,但其中蕴藏的鲜味,足以占领所有人的味蕾。
然鹅,贝类虽然好吃,但点菜时却让很多人觉得头疼。不少大排档没有菜单,各种小贝壳摆在那儿:哪个是花蛤,哪个是文蛤,谁是毛蚶,谁又是血蚶……
分不清楚的朋友就只好假装沉思一下:恩,这个给我来一份;啊,那个给我炒一盘。
在这个夏天来临之前,不能再吃得不明不白了,必须搞清楚,这些好吃的贝类都是啥?
贝类,最亲民的海鲜
在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上,小海鲜是最受人们欢迎的。
小海鲜虽然个头小、外表平淡无奇,但数量充足,而且身体里蕴含的鲜味也让人回味留恋。
各种贝壳算是小海鲜的主力了,大量上市的时候,只要几块钱一斤,可以煮、可以炒、可以烤,是最完美的下酒菜。
别看贝类长得不起眼,但它的身体里除了蕴含谷氨酸钠以外,还有琥珀酸钠,各种呈味物质相互作用,使得小小的贝壳有着复杂而多彩的鲜味。
扇贝、生蚝、海虹、花蛤、毛蚶、蛏子……这些常见的贝类算不上什么值钱玩意,却给我们的味蕾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今天专门来说说蛤蜊、蚬子、蛏子等等,这些有滋有味的小贝壳。
蛤蜊
蛤蜊,算是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和蛤蜊科一部分物种的统称了。
蛤蜊的名字有很多。普通话中,我们一般读作蛤蜊(gě lì),到了山东就会叫做嘎啦(gá la),而在大连,则被统称为蚬额(xiǎn e)。
不过,这些都不是它正式的名字,按照正确读音,蛤蜊应该读成(gé lí)。但你要真去大排档喊:给我炒一盘蛤蜊(gé lí),老板不把你当成神经病才怪呢。
按照胶东半岛的说法:凉水蛎子热水蛤。海水凉了,就是海蛎子,也就是生蚝最肥美的季节;而到了夏天,海水热起来,则是吃蛤蜊的时候了。
蛤蜊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常吃的就有花蛤、文蛤、白蛤等等。
花蛤
花蛤,也被称为花甲、花嘎、花蚬子,学名其实叫菲律宾蛤仔,来自帘蛤目帘蛤科花帘蛤属。
花蛤多栖息于浅海海底的泥沙中,所以水管内多带有泥沙,如果新鲜的蛤捞上来直接烹饪,吃起来会有些牙碜,一般要把它浸泡在盐水中,吐一下沙。
花蛤的烹饪十分多样,白水煮、辣炒、烧烤、做汤……并且,它的体内本就富含咸鲜味道,无需再加盐烹饪。
炒花蛤是夜市上最常见的烹饪方式。不过吃花蛤最原汁原味的 *** 还是烤。
烤黄蚬子
前些年,在大连吃烧烤会给个碳炉子,方便你自己加热,并且烤到喜欢的口感和味道。这时候,我就会去附近的市场,花10块钱买上三四斤花蛤。
拿一个烤网架在炉子上,摆几个花蛤放上边,待烤到开口,拿起来连汁带肉一起吞下,虽然很烫,但也是最原本的鲜味。
锡纸花甲粉丝
这几年爆红的锡纸花甲粉丝,其实也是用锡纸尽可能的包住花蛤里边的鲜味汁水,然后再慢慢地煮进粉丝之中,与扇贝粉丝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蛤
文蛤,是比较贵的蛤蜊了,有“天下之一鲜”之称。外壳略呈三角形,体型比较大,更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古早护肤品蛤蜊油,就是拿大的蛤蜊壳做容器。
文蛤炖蛋
文蛤在中国沿海都有分布,以江苏南通出产的最为出名。除了爆炒以外,文蛤炖蛋、文蛤蹄髈砂锅、腐皮文蛤卷、葱油文蛤……都是知名菜肴。
白蛤
白蛤,学名四角蛤蜊,体型较小,外壳隆起比较高,一般用来白水煮或是清蒸。
油蛤
油蛤,学名波纹巴非蛤,外壳有花纹,表面比较光滑,看起来油光发亮的,或许因此名字里就有了个“油”字。在三亚等地,油蛤还被叫做“芒果螺”,但是它既不像芒果,也不是螺。
在中国,油蛤常见于台湾、福建、两广等南方沿海。油蛤既可以煲汤,也可以炒,爆炒油蛤更好的搭配就是九层塔。
油盐水灼油蛤
而在“酱油水一切海鲜”的闽南地区,酱油和水混合,恰到好处地提味,把鲜味吊出来。酱油水油蛤是最家常,但也最能打动人的美味。
黄蚬子
黄蚬子,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最出名的当属丹东黄蚬子。它的外壳是黄色的,肉也是黄色的。
黄蚬子的个头比较大,肉也比较厚,所以也叫肥蛤。黄蚬子用来白灼、清炒、烧烤都是极好了,不需要再添加更多调料,破坏它本来的鲜味。
青柳贝刺身
除此之外,鸟贝、西施舌、海瓜子……都是平时或多或少会吃到的美食。
买蛤蜊的时候注意,只要小舌头还在动,还在喷水,就是活着的。不过,这东西价格不贵,每次买的量也不小,一个一个挑太费劲,每次遇到几个不开口的死蛤蜊,也是难免的。
蛤蜊去沙是比较让人头疼的。用一个大盆,放蛤蜊,倒盐水(1升水30克盐),再点几滴香油或是花生油,养几个小时,便能吐干净沙了。
蚬子
蛤蜊在很多地方被叫做蚬子,花蛤就是花蚬子、白蛤就是白蚬子,当然,黄蚬子现在已经被叫习惯了。
不过,真·蚬子其实另有其物,它一般是指帘蛤目花蚬科下的生物。
河蚬
河蚬,又名亚洲蚬、台湾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江河、湖泊、池塘、沟渠。对,蚬子不是海鲜,而是一种河鲜。
河蚬有很多亚种,比如黄沙蚬,外壳金黄,生活的水质越好,贝壳越黄;而在淤泥中生长的称为泥蚬,外壳乌黑。
一般来讲,黄沙蚬的味道比泥蚬要好,而内壳为紫色的黄沙蚬,是河蚬中的上品。
蒸黄沙蚬
河蚬的吃法,一是煮汤,在闽南地区,很多人夏天会用河蚬加老萝卜干煮汤;二是凉拌,河蚬汆烫之后取肉,加入酱油、葱、蒜一拌,再给什么美味都不会换。
河蚬汤
而在日本,还有大和蚬、真蚬以及濑田蚬。大和蚬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其他两种都是淡水生物,它们也会在不同的时节,被日本人食用。
蚶
蚶,属于翼形亚纲魁蛤目魁蛤总科的生物。
从外形上来讲,蚶比较容易辨认,它的外壳比较厚,而且很坚固,很难徒手掰开,并且外壳表面有很明显的纹路或者绒毛。
蚶这种贝类,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其中以辽宁、山东的产量更大。我们常吃到的有三种——毛蚶、泥蚶、魁蚶。
毛蚶
毛蚶,俗称毛蛤、毛蚬子。以宁波出产的“奉化摇蚶”最为出名。
宁波当地人在食用蚶子时,取用粗铅丝篓,把蚶子置于其中,放进沸水锅中反复摇动篓子,至蚶烫熟,故名“摇蚶”。
拌毛蚶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也记载了毛蚶的几种吃法:“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
不过,半熟的毛蚶曾在1988年的上海引发过令人记忆犹新的甲肝大爆发。
由于毛蚶产地环境污染,使得毛蚶带上了菌痢,继而出现甲型肝炎病毒,最终导致上海短短两个月内,到处恐慌,板蓝根脱销,不敢摸楼梯扶手……超过31万人感染甲肝,其中31人死亡。
直至今天,在上海的《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品种的公告》中,毛蚶的名字赫然在列,全年禁售。
血蚶
泥蚶,俗称血蚶,南方更为常见。生腌或是白灼都是常见的吃法,在闽南,血蚶也是除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老广的味道》
汪曾祺在到访福建时,也曾吃过血蚶并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除了中国人,韩国人也极爱泥蚶。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最喜欢吃老婆做的泥蚶,他曾说过自己可以不吃肉,但每天都要吃李一花做的泥蚶,后来在德善家还清债务后,李一花做了满满一大盘摆在桌上。
韩国的吃播们,也经常会吃凉拌泥蚶、泥蚶拌饭等等。
魁蚶
魁蚶,也叫血贝,日本人叫它赤贝。相比于毛蚶和血蚶,赤贝的个头比较大,主要生长于黄海、渤海一带。
在日本,赤贝常会用来做刺身或者寿司。赤贝刺身的精髓在于它肥厚的贝足,将它片成薄片后,即入冰箱冷藏五分钟左右,配以调制的辣根上桌,颜色黄中透红,极为赏心悦目。
赤贝刺身
不过传统中餐还是习惯做熟,爆、炒、熘、拌都可以,只不过对掌灶者火候的要求很高,稍一过火,就咬不动了。
这三种蚶相对也比较容易分辨,赤贝的个头比较大,毛蚶和血蚶更大的区别就是肉和汁的颜色了。
蛏子
蛏子,中国南北方沿海都有分布,一年四季基本也都可以吃到。
清代的《宁海县志》记载:“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我们平常所吃的蛏子可以笼统的分为短粗圆的“缢蛏”和细长直的“竹蛏”。
缢蛏
缢蛏的肉质肥嫩,可以清蒸也可以爆炒。在浙江、福建一带,有一种做法叫“倒插蛏”,就是将蛏子紧挨着 *** 碗中,在上边撒一层咸菜和姜丝,然后蒸10分钟,撒上葱花便可出锅。
盐焗蛏子
盐焗蛏子也是常见的做法,将蛏子用调味料稍微腌制,沥干水分,把粗盐混合香料炒热,最后将蛏子摆到粗盐上,利用盐的温度,将蛏子焗熟。
而我们平时吃到的竹蛏一般有两种,大竹蛏和长竹蛏。特点都在名字里,大竹蛏就是“大”,长竹蛏就是“长”。
长竹蛏
竹蛏更大的特点除了长以外,就是外壳薄,外壳很容易掰断,所有有很多人吃长竹蛏的时候是吸着吃的。
而做竹蛏,清蒸或是酱油水就足够将鲜味激发出来了。
其实,各种小贝类海鲜,在烹饪上,都没有太复杂的套路,无需太多的佐料和技巧,简单的烹饪就能得来极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