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不再年轻#有那位伙伴还记得当年有一部轰动一时的影片《苦菜花》?我们学校组织学生跋山涉水几十公里到县城观看,记忆难忘!感慨万千!
《苦菜花》美丽娟子,两段婚姻潦草收场,侄子:姑姑一生追爱不得杨雅琴,这个对90后、00后来说异常陌生的人物,曾经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美女明星,为群众呈现了许多优秀的角色,在70年代红极一时。
但看似功成名就的背后,却藏着她坎坷的一生。2岁丧母,7岁丧父,53岁香消玉殒。
杨雅琴
缺爱的童年
1944年7月,杨雅琴出生在山东济南,她的家庭属于 *** ,因为战乱,千里迢迢来到济南,自此济南便成为了杨雅琴的家乡。
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百姓的生活依旧十分困苦,杨家的生活亦是如此。
杨雅琴是杨家最小的女儿,她的上面还有三个哥哥与姐姐,但虽然最年幼,杨雅琴自小却并没有体验到当老幺的好处。
因为当时思想落后,每出生一个孩子便意味着家庭多一分负担,而且杨雅琴的父母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杨雅琴自出生起,就没有得到父母多少的关注与爱护,甚至在吃食待遇上也逊色于她的哥哥们。
杨雅琴
而在那个极度动荡的年代,生离死别的情况每天都在发生。
在生完杨雅琴后,本就身体状况不佳的母亲挨了两年便离开了人世,照顾四个孩子的压力一下子全部落在了父亲的头上。
但人终究不是铁打的,在毫不停歇的过度操劳之下,杨雅琴的父亲在杨雅琴七岁的时候也离开了人世,此时的杨雅琴虽然年纪还小,但她已经敏锐的感知到,她的亲人只剩下了哥哥和姐姐。
虽然家境随着父母的去世更加贫寒,但是年长于杨雅琴的哥哥姐姐们,都很称职地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一起呵护着杨雅琴长大。
杨雅琴
可父母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最无法被取代的存在,虽然哥哥姐姐们对杨雅琴很好,但是这依旧磨不平亲情失衡的家庭给杨雅琴的心灵上带来的创伤。
因此杨雅琴的性格有点孤僻,不喜欢和别人沟通与交流,也没有什么玩伴,她就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困在了一个牢笼之中,挣脱不出。
但内心深处,杨雅琴依旧对圆满的家庭抱有着一种极度的渴望,想要收获家庭的幸福。
在矛盾与纠结中,杨雅琴慢慢长到了16岁,从这一年开始,她的人生便出现了转机。
杨雅琴
人生的转机
1959年, *** 前卫话剧团发出了招收文艺兵的公告,杨雅琴的一位好朋友想要参选,希望杨雅琴可以陪她一起。
杨雅琴的姐姐见此情况,想着去也去了,为什么不一起参选呢?便鼓励杨雅琴也去尝试一下。
那时的杨雅琴已经16岁,身高却长到了一米七,虽然样貌还没有完全长开,但一眼望去,便知道这小姑娘是个美人胚子。
而为了让考官加深对杨雅琴的印象,也为了将妹妹更大的优势发挥出来,杨雅琴的姐姐不仅给她扯了一块新布做衣服,而且还将自己结婚时的一双皮鞋也送给了杨雅琴。
杨雅琴
在姐姐的全力支持之下,性格内敛,但样貌俊秀的杨雅琴得到了考官们的青睐,成功地迈进了话剧团的大门。
刚刚进入话剧团的杨雅琴在里面担任服装管理员的工作,虽然工作繁琐细碎,但是杨雅琴任劳任怨,干得兢兢业业。
到了1962年,话剧团开始筹拍影片《地雷战》,由于此次所需要的演员非常庞大,几乎所有部门都被拉去充当演员。
而此时的杨雅琴已经成年,个子出挑,容貌姣好,在一众的女演员中格外亮眼,因此被导演选中,成为《地雷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田嫂二嫚”,就这样,杨雅琴有了人生中的之一个荧屏角色。
《地雷战》
虽然初出茅庐,但是杨雅琴的演技却毫不生涩,在《地雷战》的影片中,田嫂二嫚向远方望去的镜头,不仅成为侄子杨军印象最深的画面,还成为大多数观众的记忆点。
很多人都是从这个角色开始认识杨雅琴,这位陌生但长相大气的姑娘成为了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这次的影片虽然让杨雅琴有了些许的知名度,但是想要成为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的电影明星,仅靠一部影片是绝对不够的。
而且杨雅琴的本职工作依旧是服装管理员,拍完《地雷战》后,她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勤勤恳恳的工作。
但是此时的杨雅琴心里,已经开始有了一个演员梦,因此在工作之余,杨雅琴开始在打磨演技上下功夫,并且时时控制着自己的体重。
《地雷战》
皇天不负苦心人,三年之后,为了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筹拍影片《苦菜花》。
《苦菜花》的导演对于在《地雷战》中出演“田嫂二嫚”的演员印象深刻,便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山东话剧团,点名要杨雅琴出演。
此次杨雅琴出演的角色在影片中异常重要,她是主角冯大娘子的女儿“娟子”,不仅反映了抗战时期,劳动妇女们的思想觉醒,其坚毅的性格,也成为抗战时期革命妇女的典型形象。
最后,在杨雅琴、曲云、袁霞等老中青三位优秀演员的诠释之下,《苦菜花》一经播出便火遍大江南北,里面呈现出的革命妇女群像深深打动群众。
《苦菜花》
自此,杨雅琴便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进行了多次的合作,杨雅琴的演技也在一次次的锻炼中逐渐娴熟起来。
1965年,杨雅琴被调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了一名演员,因为之前影片的积累,她的名声慢慢打响,成为了当时屈指可数的知名女演员。
但幸运与磨难总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交替出现,对于杨雅琴来说,更是如此。
在遇到人生中的之一任丈夫之后,杨雅琴之前的幸运便突然止步了。
杨雅琴
无爱的婚姻
原本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杨雅琴,到了特殊年代在一些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原来,杨雅琴的父亲在解放之前,曾经是济南的一位手工业厂的厂长,这样的身份背景无疑让杨雅琴步履艰难,而想要改变这样的困境,唯一的办法只有“结婚”。
为了让杨雅琴能够改善成分,上级领导开始撮合她与一位根红苗正的部队战士的婚事。
而面对如此的情形,杨雅琴根本无法拒绝,因为一旦拒绝,不仅她的事业会受到波及,就连她的个人生活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杨雅琴
于是,陌生的两个人便在领导的撮合之下迅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不久,杨雅琴便成功诞下了一个女孩,取名“杨小洁”,生活似乎开始向幸福的方向发展。
而杨雅琴的事业也开始慢慢有了回温,她陆续拿到了八一厂重拍的《海鹰》与《南海长城》的参演机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但生活需要一天一天过,日子需要磨合与沟通,但这对于从小缺爱的杨雅琴来说,异常困难。而两个人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人生志趣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这更是让敏感内敛的杨雅琴备受折磨。
杨雅琴
再加上当时深处的特殊环境,这让两个人之间的分歧与矛盾越来越大,渴望家庭温暖的杨雅琴在这段婚姻中尝到的尽是绝望,最终两个人决定好聚好散,和平离婚。
但在当时,选择和一位战士离婚,使杨雅琴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异类,他们不知道杨雅琴曾经受过的伤,更不理解她所做的决定,这让杨雅琴倍感苦闷,甚至养成了酗酒的习惯。
但是对于她的女儿杨小洁,她倍加珍惜,离婚之后便将其带在身边细心照顾,不让女儿和她一样品尝缺爱的人生。
杨雅琴
迷失的自我
离婚之后的杨雅琴带着女儿,一头扎进了事业中去,她所主演的《侦察兵》《第二个春天》等影片,收获到了群众良好的口碑,在那个明星稀缺的年代,杨雅琴无疑成为了当时最红火的当家花旦。
就连她的第二位丈夫也是她的影迷,被她的演技深深折服,不远万里前来追求。
而杨雅琴面对这位热情的粉丝,第二次选择迈进婚姻的殿堂,此时的杨雅琴度过了一段事业爱情双丰收的阶段。
时间慢慢迈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演艺圈里来,这让年纪已大的杨雅琴慢慢退出了主演的行列,甚至有时拿不到好的角色。
杨雅琴
1984年,杨雅琴决定从八一退出,与第二任丈夫离开大陆前往香港发展,但当时的香港在影视行业发展火爆,根本看不上一个在大陆已经过气的女演员。
陌生的环境、艰难的事业都让杨雅琴举步维艰,这也让她与丈夫的生活开始出现了矛盾。
原本她的丈夫便是被她的演技所打动,但是到了香港的杨雅琴,不仅没了演戏的机会,甚至在生活中的笨拙也慢慢地显示出来,这让两个人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终于她的第二场婚姻也潦草收场。
这场婚姻的破碎给了杨雅琴致命的打击,杨雅琴的心情愈加烦闷,只能通过吸烟来排解生活中的苦痛。
杨雅琴
1996年,杨雅琴被查出患有肺癌,并回到北京治疗,但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之后,杨雅琴依旧没有战胜癌症。
1997年,杨雅琴被在北京医院消香玉陨,终年53岁。葬礼上她的两任丈夫都没出现。
杨雅琴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长大,必然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而这影响很可能贯穿一生。
正如同杨雅琴一般,自小缺爱,便一生追爱,但是没有经过爱的呵护,注定让她不懂得如何经营感情与家庭,最终爱而不得,遗憾终身。
就像杨雅琴的侄子说的一样:姑姑这一生只想追求真爱,然而她这一生都没有追求到。
参考资料
影视剧《苦菜花》
电影《苦菜花》#春日鉴片官#看到草坪上长着好些蒲公英,金黄的花朵,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电影《苦菜花》,看这部电影,我是在荧幕反面看的。
那次去得晚了,电影已经演开了,荧幕挂在街中间,大家面向北看电影,我家在北面住,人太多,我试了几次挤不过去,可是太想看了,就在荧幕背面看,后来陆陆续续背面人也不少,荧幕两面都是观众,这恐怕也是一大奇观。
小时候也不太懂什么,只知道这是好人那是坏蛋,但《苦菜花》一句台词到现在我的记得清清楚楚“苦菜花根是苦的,开出的花是香的”。这是不是寓意着革命道路是艰辛的,但革命一定会成功的,人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岁月留声】电影《苦菜花》插曲(电影原声——四首连播)【岁月留声】电影《苦菜花》插曲(电影原声——四首连播)
作曲: 萧珩
演奏: 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 陈传熙
合唱: 上海合唱团
独唱: 王音璇
王音璇(1936~2013.10.12),女,汉族,山东省益都县人,教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原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国务院 *** 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最有特色的歌曲有《苦菜花》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一、冯德英
生活在胶东半岛昆嵛山下的冯德英出生在1935年。艰苦的岁月里,父母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一家六口。虽然只上了五年小学的冯德英,在他14岁入伍后的第四个年头开始,一门心思地想写一部关于抗日题材的小说,而且还是部长篇。从小对母亲印象犹为深刻的冯德英,有记忆的时候从没有看见她穿过带颜色的衣服,要不是黑要不是灰,补丁落补丁,整天在田间地头劳作。尽管母亲才三十多岁俨然就是个老太婆的形象。
四十万字的小说完成后,名字叫《母亲》。冯德英悄悄地寄到 *** 文艺出版社。几经修改终于定稿,可出版社建议他把小说名字换一个,理由是与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雷同了。再三考虑的冯德英想起小时候满山遍野的苦菜花,苦菜味虽苦,开出的花却是香的。淡黄的根,葱绿的叶,和豆腐拌在一起当菜团,那时候很多人家把它当做救命菜。
于是小说名字改成《苦菜花》。196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投拍《苦菜花》,冯德英亲自担任了影片的编剧。
二、山东人
影片讲述胶东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主人公冯大娘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体现了她对民族和个人、生与死的抉择面前的崇高情怀,完成了由普通农村妇女到革命战士转变的故事。
曲云
影片正式开拍了,凑巧的是主要的三位女演员都来自山东。
曲云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在舞台上扮演了《白毛女》中的王大婶,此后她的艺术生涯中和大妈、大婶结了缘。这次导演也不出意料地把冯大娘这个角色交给她。
用苦菜做饭团的冯大娘
出生在胶东牟平农村的曲云和影片中的冯大娘一样不但挖过苦菜,也吃过苦菜。还见证“三光”政策下的日本鬼子的残暴,也见证了亲人的杀害。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流血就有生命的付出。为了表现得知大儿子铁功牺牲消息的场景,曲云设计的冯大娘没有眼泪没有哭泣,只有默默地坐在织布机前织布的动作,从而来展示内心的悲痛。
织布机前的冯大娘
为了这个十几秒中的镜头,曲云四处询访向老乡请教。正值寒冬腊月,她不顾手脚冻的麻木,最终熟练地掌握织布技术,还织出了三丈多布送给了帮助她的老乡。不懈的努力和生活的经历赋予角色丰富的内容,使得曲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银幕上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母亲形象。
来自济南的杨雅琴扮演冯大娘的闺女娟子。
杨雅琴
她是漂亮大方的村妇救会长,话不多,干实事。搞支前,动员参军,站岗放哨,事事都带头。娟子的原型其实是冯德英的大姐叫冯德清。
黄县出生的演员袁霞是影片中冯大娘的儿媳星梅,一个为掩护群众牺牲的女干部。
袁霞
这个角色正符合袁霞儿时对她们的印象,剪着短发,扎着皮带,打着绑腿,挎着盒子炮,个个都是英姿飒爽的劲头。袁霞用爽朗笑声把这个精明能干的女干部塑造的真实可信。
三、王柬芝
《苦菜花》里坏人叫王柬芝,表面是个温文而雅的教书先生,他真实身份是个躲藏在学校里给日本鬼子提供情报的间谍。空政话剧团的著名演员顾岚把这个人物刻画的不露声色、入目三分。
“苦菜花儿开遍地儿黄,乌云当头遮太阳…”《苦菜花》的主题歌响起了,影片也公映了。冯德英难忘的母亲和曲云塑造的母亲叠加在一起,观众们更愿意相信那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缩影。连同生命力顽强的苦菜花一起见证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的伟大胜利。
电影苦菜花#说出一部电影的名字证明你不再年轻#一部电影勾起童年的回忆,那时候是 *** 打院里看的(苦菜花)还是黑白的,有看过那边电影点吗?
八一厂老演员曲云,《苦菜花》冯大娘,50年银幕生涯“幼小罩戎装,红艳扮老娘。同窗皆叟妪,奋发少年狂。”这是八一厂老演员曲云的自我素描。曲云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的银幕形象,除了在《奇袭》《英雄坦克手》《长空雄鹰》3部影片中所扮演的朝鲜阿妈妮之外,最突出的就是《苦菜花》中的革命母亲冯大娘。银幕上的曲云,留给人们的永远是年迈沧桑的老妇人印象,生活中的曲云同样溢满了苦菜花的清香。
《鄂尔多斯风暴》客串娜母
曲云18岁开始演戏,青纱帐里的戏台上,曾留有她艺术之花初绽的芬芳。从1946年参加胶东文工团起,从事艺术生涯以来,她在舞台上扮演的多是些中、老年妇女形象,如《白毛女》中的王大婶,《太平天国》中的石母,《血泪仇》中的王妻等。后来她边演戏边做领导工作,做过分队长,指导员。曲云长期生活在胶东老区,她同胶东人民同生话,共命运,劳动战斗在一起,彼此知面更知心,她常常带着戏里的角色在大娘大婶们中间去寻找模特儿,观察她们的举止行动,揣摩她们的思想感情,学习她们的品德情操,艺术源于生活,使她在表演艺术上不断成长。
《十二次列车》客串一闪而过的旅客(右)
曲云的青春是在炮火和硝烟中度过的,汗水洒在了大大小小的戏台上。在抗美援朝的风雪前线,曲云更是带着伤痛,克服着怀孕前后的种种困难,冒着枪林弹雨热情满怀地为志愿军战士演出。那段时间,父母相继去世,因为演出脱不开身,成了她心上永远的痛楚和内疚。从1946年到1956年春,正是这十年的舞台实践,为她后来踏入电影门径,在银幕上塑造出众多的具有不同性格的劳动妇女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鹰》客串几个镜头的大娘
上影厂《农家乐》中走在梨花丛中,没有一句台词、一闪而过的农村老大娘是曲云银幕上的之一个形象。从1956年正式调到八一厂,参拍《激战前夜》渔民陈大妈以来,到2006年中影集团的《霍元甲》孙婆婆为止,50年的银幕生涯中,曲云一步一步脱去舞台表演的一些痕迹,努力向一个成熟、老练的电影演员靠拢,先后在40部影片中扮演过不同类型的妇女角色。如《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奇袭》中的阿妈妮、《林海雪原》中的李勇奇娘、《英雄虎胆》中的刘大嫂、《药》中的华大妈、《女交通员》郑大妈等。这些大妈、大婶、大嫂还有奶奶,虽各自有不同的身世和遭遇,但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她们大都是勤劳朴实、善良贤惠的老太婆或坚强不屈的革命妈妈。有的谱写了悲愤之曲,有的高唱了凛然正气之歌。
曲云的表演有一个特点,她进戏看似较慢,一点一滴地出戏,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把角色的思想感情表现得细腻、逼真。她不过分追求技巧,而是用整个心灵去接近扮演的角色,把戏演深演活演足,把人物的爱憎喜好、悲哀欢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凶年暴月,豺狼当道,冯大娘背着柴火艰难行进在山道上,小女儿手中的苦菜花掉了,被汉奸的车轮压碎了,冯大娘怒目圆睁。儿子牺牲,悲痛欲绝,冯大娘织布抒情,刚强不屈。喊声不断,全村围追,汉奸惊慌失措,大娘义填愤膺,持枪瞄准,王柬之归天,大娘笑了。这就是刚中有柔,柔中见刚的冯大娘,由怒转喜的整个变化过程扎实、细腻、逼真。
《柳堡的故事》客串只有半张脸的村妇
曲云的戏,多有哭声。她的哭多种多样,有的放声痛哭,有的泣不成声,有的撕裂人心,哭出了感情,哭得动人。《天山行》中儿子在边疆生活、战斗,与女友的感情发生冲突,母亲的哭是深沉的。《药》中烧香磕头,倾囊家私换来人血馒头,坐在儿子新坟上哭喊是撕心裂肺的。《苦菜花》中的哭是震撼人心的,那是织布抒情后与儿媳抱头痛哭的压抑声。曲云的戏,也有多部客串。如《鄂尔多斯风暴》中的娜母,《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邻居,《海鹰》《长空比翼》《十二次列车》《柳菲的遗书》等片中一闪而过的大妈、旅客、保姆,这些都是我看片中发现的。
《长空比翼》客串一个镜头的大妈
那场浩劫夺去了她近十年的艺术生命。当云开雾散时,生活中的曲云已经成了跟银幕上名副其实的中老年妇女了,在《女交通员》《解放石家庄》《乡亲们》《孔繁森》多部影片中扮演了冀中平原和山东一带的老太太。那是苦菜团子把她养大和她成长的土地,那时的曲云人生之路已走得很长很远。她演了一辈了老太太,几乎全是配角,但即使再小的龙套角色也是认认真真演。写到这,不禁使我想起她唯一主角《苦菜花》中一段台词:“嫚子,你知道吗?你哥、你姐,姜大哥、星梅大姐,还有八路军哥哥,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他们都是打鬼子闹革命的……” 银幕上坚强的革命母亲,不正是从战火中过来的曲云老师写照吗?
《柳菲的遗书》客串的保姆镜头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d8b05d0000bthor6bccoubulvg6m40","duration":139.39,"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17115469,"thumb":{"web_uri":"tos-cn-p-0000/3697fabb69724e71b75effae24b5a788","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139.39,"file_size":15880524,"w":854,"h":480},"normal":{"duration":139.39,"file_size":11991540,"w":640,"h":360},"ultra":{"duration":139.39,"file_size":15876802,"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6f4d24dc013a9e716d3efb0156bdf387","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