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生长图片什么样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4 0
在古代,这3种菜贵为贡品,营养价值极高,入秋后正当吃

在古代,只有名贵,稀有,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拿来当做贡品。所以,能够被作为贡品的菜,那肯定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起,或者是吃得着的了。

但现如今却不一样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老百姓的餐桌也逐渐地丰富了起来。对于吃的东西,可以说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而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贡品菜,也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了。

为此,老于为大家总结了3种。并且这3种菜的营养价值还很高,尤其适合秋天吃。

之一种:红菜薹

红菜薹是湖北地区很有名的蔬菜,其名气可以与武昌鱼齐名,是曾经湖北地区向皇帝进贡的菜。另外,它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大气的名字,叫做“金殿玉菜”。

它是属于秋冬季节的菜,入秋后陆续的开始成熟。虽然此时的口感并没有达到更佳,红菜薹所带有的那股清甜味道不是特别的突出。但不得不说,作为新上市的一种蔬菜,也是要趁着此时的新鲜劲,多多做来尝鲜的。

最为正宗的红菜薹,要数武汉的洪山红菜薹。这个地方的气候十分适合红菜薹生长,并且土壤是来自于长江的碱性冲积沉积物,是一种灰潮土,富含各种微量元素。所以,这里的红菜薹不仅生长得好,还好吃,营养丰富。

另外,我们在挑选红菜薹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那些断面没有白心,并且颜色呈现出半透明的绿色的。同时,叶子少,茎多,并且泛着光泽的红菜薹为质量更佳。

而关于红菜薹的吃法,最为正宗的吃法就是红菜薹炒腊肉,红菜薹炒肉,或者是清炒红菜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红菜薹很好熟,从放入锅中开始,大约翻炒两三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所以,如果是炒腊肉或者肉,一定要事先把它们炒熟了再放红菜薹。否则,红菜薹就被炒老了,就不好吃了。

第二种:藜蒿

藜蒿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皇妃菜”。据说,朱元璋非常喜欢吃这种菜,曾经在古代也是响当当的贡菜。

如果更直接一点来说,藜蒿其实就是芦蒿,是菊科蒿属植物。长得有点像艾蒿,但却又带有菊花的清香味。

每年这个时候,正是藜蒿逐渐开始成熟上市的季节。我们完全可以从市场上买回家,做成佳肴端上餐桌,一家人好好享受一下这盘鲜食。

我们可以把它用盐腌制一下吃,也可以直接炒着吃。但也有一些地方,用它来做“藜蒿粑粑”。

其实就是把藜蒿捣碎了,然后加入一些调味品进行调味。之后,再加入糯米粉拌匀。最后,再用手团成小面饼状,放在油锅里煎熟即可。

我们可以把藜蒿粑粑做成咸味的,也可以做成五香味的,也可以做成胡椒味的,也可以做成甜味的......总之,可以发挥的空间太大了!

第三种:茭白

把茭白处理干净了,只留下可食用的部分,其实这部分很像是新鲜的冬笋。只不过,二者也仅仅只是相像而已,并不是同一种食物。

茭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贡品,曾被称之为“菰米”。那个时候是当做主食来吃的,而“菰米”也是曾经的“六谷”之一。

只不过到了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根茎部分也是非常好吃的。所以,慢慢地它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吃的茭白。就连李白都写诗赞美过它:“跪进胡雕饭,月光照素盘。”

它属于水生植物,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它的成熟上市季节。所以,它想当然的也就成为了秋季里的应季蔬菜了。

同时,又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又被称之为“水中参”。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等含量都很高。秋天的时候吃,还能降燥补水。

茭白最适合炒肉吃,因为它本身带有一丝淡淡的甜味,而这股甜味恰恰可以对油腻的肉类起到解腻的作用。

以上这三种菜都是很适合秋天吃的,并且现如今都很容易就能吃得到。市场上,超市里,都会有卖的。大家可以买回家品尝一下哦!

“贡菜”原来是这样得出来的

“贡菜”光听其名就知道来头不小,没错,它就是被进贡给皇帝吃的菜。贡菜又叫苔干、山蛰菜,应为它吃起来嘎嘣脆又叫“响菜”,肯定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何物?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加工出来的,见过的人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莴笋”吗?我告诉你,它真不是莴笋。

书上记载:贡菜,清乾隆年间曾进贡朝廷,后年年进贡朝廷,故称之为“贡菜”。因其食之有声音,清脆爽口,六十年代被周恩来总理形象地称之为“响菜”,亦称之为“山蜇菜”。

贡菜,属绿叶类蔬菜,秋季取其梗剥皮劈条晒制而成跟莴笋同科,但是两个品种,从外观上看差不多,色泽鲜绿、质地爽口、味若海蜇,食用价值极高。说简单一点它就是一种高级脱水蔬菜。说它高级一点都不假,去年过年的时候,在菜市场看到想买来吃,问老板:“这怎么买?”老板:“五块”,我心想这么便宜就拿了两把(像豆角一样捆起来的),老板称了一下说50块,当时吓我一跳,原来老板说的是五块一两,后来还是狠心买了,回家用温水泡了泡,切成小段炒腊肉真的很好吃,那是我之一次吃贡菜。

【有人会问,这不就是一种脱水蔬菜吗?为什么会卖这么贵呢?原来贡菜不紧加工工序繁琐还营养价值丰富。】

贡菜是如何加工的呢?

贡菜收割是按批进行,不能过嫩,也不能太老,太老外皮纤维太粗还容易空心,增大加工难度,影响口感,一般都是没抽心之前砍回家 *** ,将根叶去掉剥皮,然后两刀切四块,头部不能切,留着好晾晒。说到这剥皮、切条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没有多年操作经验的人根本不敢动刀子,前段时间看火山视频里有人就发了贡菜剥皮的视频,刀法真的是又快又稳。

切成条后就挂起晾晒,不要晒太久,略晒去一些水分即可,然后用刀横切成条,再让烈日晒至半干,放进木桶,逐层敷盐,压上大石头,经过一夜之后,将其苦涩汁水沥出,再稍晾干,即可进行腌制。腌制时将贡菜放入木桶或瓷盆中。边揉边加上食盐、白糖、黄酒,不断揉搓,再伴以香豉或南姜末,即可入瓮密封,让其慢慢渗透腐熟,经过一两个月即可食用。其色味浓香,入口酥脆、咸甜适宜。

看来想吃美味着实不易啊,贵有贵的道理啊,在说贡菜本身名气就很响,更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种植,毕竟物以稀为贵嘛,可以理解哈。不过除了江西、安徽可以种植贡菜,四川也是可以种植的哦。

我是乡下二妹子,感谢支持!

安徽特色蔬菜,和江苏有产地之争,却让云南抢了先机,为什么?

历史悠久的苔菜,形似莴苣

为啥存在地域之争

苔菜,又称贡菜、苔干,据说是一种有着两千多年种植历史的特色蔬菜,直至清朝乾隆年间,作为地方特色蔬菜被选入皇宫食用,至此,这才作为贡品而名声大振,贡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打开互联网搜索频道,就会发现有安徽涡阳苔干和江苏邳州苔干之分,且两者都申请了地理标志产品。

更让这种蔬菜增添光环的是,1958年周总理在品尝此菜时,因咀嚼起来清脆有声,而当场命名为“响菜”,不过当时周总理品尝的是涡阳苔干还是邳州苔干,就不得而知了。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地都各执一词,都声明自家的苔菜是最正宗的。

后来证实,邳州苔干为明代时从安徽亳州传入,这才让苔干的产地之争告一段落。

苔菜之所以形似莴苣,因为两者同属于莴苣属,和莴苣属于近亲植物,只是经过仔细分辨,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区别的。

苔菜植株要高于莴苣,茎秆略细于莴苣,叶片修长而苔干叶片较为宽大,虽然两者都可以生食,或者烹炒,但苔菜可制成脱水蔬菜,且风味独特,而莴苣制成的脱水蔬菜,则不具有苔菜的鲜、香、脆的特点。

安徽江苏产地之争告一段落,为啥让云南抢了先机

苔菜之所以有产地之争,除了苔菜本身具有较大特色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适合苔菜的生长。

在苔干种植区,流传着“一畦苔菜苗,十里不同菜”的说法,也就是说,同样用苔菜种子育苗,在不同地域生长,所制成的苔干品质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也是苔菜流行千百年来,却一直是小众蔬菜的主要原因。

既然安徽和江苏苔菜产地没了地域之争,为啥云南又开始掺和进来了呢?

从2015年开始,云南开始尝试苔菜种植,这种在当地被称为“青笋”的蔬菜,被制成脱水蔬菜后,依然被称为苔干,如今在大理、玉溪等地都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种植面积。

随着产出数量的提高,云南苔干也开始走向全国市场,和安徽苔干、江苏苔干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同时,由于云南苔干的高产量,品质虽然稍逊安徽和江苏传统苔干,但胜在价格相对便宜,短期内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传统产区的苔干销售,形成了较大冲击。

地域性较强的特色蔬菜,如何才能做大做强

用苔菜制成的苔干,不但可以凉拌或者炒肉,还是川渝等地涮火锅的“必备硬菜”,市场需求量日渐增加,同时,苔干更是日韩等国的“心头爱”,尤其是韩国,用苔干制成的泡菜更是风靡该国。

既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那就更应该放弃地域之争,无论是安徽苔干、江苏苔干,还是云南苔干,谁能做大做强,谁就为苔菜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笔者认为,虽然苔菜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但既然安徽、江苏和云南等不同区域均能种植,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应该还有很多能够种植的区域,也只有等苔干的身价下降了,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中普及了,这种特色蔬菜的普及,也就完成了。

导致苔干身价居高不下的两点原因

①种植限制

作为一种地方特色蔬菜,种植区域的限制,让苔菜的种植规模一直无法形成扩大化,物以稀为贵,当苔菜制成苔干后,50-90元/公斤的零售价格,也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成为苔菜普及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

②加工限制

有人认为,即便苔菜普及后,市场降价的空间依然不大,因为从苔菜加工成苔干,中间需要繁琐的人力劳动,如刮皮、削条、晾晒等环节,至今也没发明出替代人工劳动的器具。

在有限的季节里,种植户要日夜加班加点将苔菜加工完毕,这种纯人力高强度的加工行为,将是导致苔菜无法大面积普及的“顽疾”。

涡阳特产,义门苔干的传说故事

生长

涡阳苔干原是一种野生植物,传说老子曾在故里太清宫无忧园里种植,不作菜吃,专为炼丹药所用。太清宫距义门镇仅15公里。明清时期,太清宫陷于兵燹,这种植物种子便流入民间,被义门孟园张姓农民所得,300年前加工成贡菜,成了宫廷菜肴。

民间传说

相传公元前218年,张良刺秦始皇未中,逃匿邳州于圮桥遇黄石公授“天书”时,太公真人见张良肌黄面瘦,让其生食苔干,张良食后容颜焕发,气色红润,成为一位白面书生。张良为西汉军师后,仍不忘苔干之美味,因此命地方官将邳州特产苔干进贡汉高祖刘邦品尝,刘邦食后甚是喜欢,赐名为“贡菜”。

加工

在安徽涡阳一带,也流传有一段关于苔干的故事。根据记载,涡阳是老子的故里,两千多年前,那里发生过一次瘟疫,当时百姓为了避祸,四处逃亡,但是在老子居住的天静宫附近的百姓却在宫中发现长有一种草,吃了居然就人畜安康,老百姓因此称它为“神草”,认为这是老子显灵用“神草”来护佑百姓。百姓称这“神草”为“苔干”。

晾晒

另一个传说是,在天静宫里,生长着一些当地人称作天静草的植物,据说有止血功能。传说中的老子,是从他母亲的腋下生出,而且一落地就须发皆白。他的母亲看到须发全白的老子因此受到重创,身体变得虚弱。老子就用天静草为她治病,收到奇效。而天静草就是今天的当地的特产苔干。

另一说则是清乾隆年间苔菜被当贡品进了宫,因此被称为“贡菜”。而且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时,都会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

成品

产品荣誉

涡阳苔干是中国一个稀有珍贵的天然绿色食品,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均作为贡品纳入皇宫,故又名为“贡菜”。

1958年周总理品尝此菜时,因清脆有声,被他命之为“响菜”。

1983年首次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吃起来又有海蜇的响脆志,又以“山蜇菜”名扬海外。

1986年获深圳展销会畅销商品。

1988年获北京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1年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列为“八五”期间全国更大的名、特、优项目进行开发。

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特别奖。

1995年被列为北京第四届世好会“专用贡菜”,同时涡阳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苔干(贡菜)之乡”。

1999年获安徽省和国家级名牌家产品,其“义门牌”和“真源牌”苔干相继被国家命名为“绿色产品”。

菜肴

整理不易,瑕疵在所难免,请大家不吝赐教,留言补充,谢谢!

火锅店吃起来嘎嘣脆的“贡菜”是什么菜?长得像莴笋,晒干似豆角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导读:火锅店吃起来嘎嘣脆的“贡菜”是什么菜?长得像莴笋,晒干似豆角

又到了吃火锅的季节了,而在南方的很多火锅店里常会吃到一种叫“贡菜”的美食,它吃起来更是嘎嘣脆,好吃到停不下来。

不少人也对贡菜的大名有所耳闻,但却并没有见过它。有些见过的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菜。因为和莴笋长得傻傻分不清,所以有些人还以为贡菜就是莴笋茎干晒干而成的。

实际上贡菜并不是莴笋,而且它的价格可比莴笋贵得多,晒干以后一般要比莴笋贵十倍左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很多南方人吃火锅必不可少的一种配菜——“贡菜”。

“贡菜”是莴笋吗?

从贡菜的植株外形来看,它们确实长得非常相似,无论是植株,叶片和茎干都是像双胞胎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贡菜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脱水蔬菜了,它在民间也叫苔干,由于它吃起来的味道有点像海蜇,因而有些地方也叫它山蜇菜。听说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还是周总理给取的。原因是这种菜的口感很清脆,在口里吃起来会发出嘎嘣脆的响声,因而就也取名“响菜”。

不过它最有名的叫法还是贡菜,从这名字大家也应该猜到了它是和古代的朝廷贡品有关系。因为当时是把它当成贡品仅供给皇亲国戚吃的,所以就有了“贡菜”这个俗称。

贡菜和莴笋长得极其相似,甚至难以分辨,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属于莴苣属的植物,二者长得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莴笋和贡菜的区别也还是有的,之一个就是莴笋的植株更为矮小、粗壮一些,而贡菜的就要高大、细长得多。

第二个就是看它们的叶子,莴笋的叶子很粗大,叶子间距较为密集。而贡菜的叶子就要细长得多,尤其是叶子的尾部偏尖长,同时叶子之间的间距较为稀疏。

最后一点就是看茎干。莴笋的茎干很粗壮,植株也不太高,一般都是下面粗壮,上面的细小。最关键的是表面会有一层很硬的皮,比较难以清除,剥皮后还有白色的汁液。

而贡菜的茎干细长得多,有些能长到一米以上,这样可比莴笋高一大截了。而且贡菜的茎干头尾一般差别不是太大,并且在外面的皮不像莴笋那么硬,是很容易削掉的,这也很方便其加工。

莴笋一般都是鲜吃,贡菜却是晒干了吃

其实莴笋和贡菜还有一点很不同,大家都知道莴笋是有一种很浓烈的香味的,爱吃的人说这种味道吃起来很下饭,不爱吃的就会被它吓跑。同时莴笋一般都是新鲜的炒菜来吃,而且是越新鲜的就越好吃,很少会把它做成干菜。

而贡菜却一般都是做成干菜,就是把它削皮以后,然后一分为二切成两瓣,再把它们分别切成数条。这样晒干了以后就得到了贡菜,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脱水蔬菜了。

晒干以后的贡菜颜色翠绿的,都是细长条形的,看起来和新鲜的长豆角是差不多的。但是它吃起来一点异味也没有,并且口感清脆,味道也很不错。正是由于贡菜都是加工以后售卖的,在市场上一般见不到新鲜的贡菜售卖,这也是很多人对它不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别看晒干了以后的贡菜很像绿色的长布条,可是吃起来味道是很不错的。它的吃法也很多样,可以泡发了以后直接凉拌着吃,也可以用来炒着吃,另外还可以炖汤、烫火锅等,无论怎么吃,味道和口感都是不错的,这是和莴笋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正如一些吃过的美食学家所称赞的那样:色泽翠绿,响脆有声,味甘鲜美,爽口提神。

不过由于贡菜种植的面积不如莴笋广,它是喜冷凉怕热的一种蔬菜,适宜在15~20℃的环境生长,因此在国内一般都是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安徽部分地区有种植。

再加上这种蔬菜采收、加工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一般切好后还要天气好才能晾晒出品质好的贡菜,所以在市面上它的价格一直都不便宜,普遍都要卖到30几元一斤,而像莴笋也就是两三元一斤,足足是莴笋的十倍以上。

但即便如此,贡菜也还是凭借着清香、翠绿、鲜嫩、响脆、爽口等优良的品质,而获得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喜好。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很多的火锅店里贡菜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配菜。估计不少人都有吃过,却不知道它是贡菜,更不知道它原来还和莴笋是“近亲”关系。

但虽然莴笋和它长得很像,可如果把莴笋像贡菜一样晒干了,却完全没有贡菜这样的口感哦,而这也是贡菜的独特之处。

各位粉丝朋友们,你们吃过贡菜吗?如今这个季节,又到了贡菜收获季了。如果动手能力强,并且当地也有人种植的话,可以自己去购买一些回来 *** 成为贡菜,这样的就会更便宜一些,并且自己 *** 吃起来也更放心。

北方农村人种植南方菜,扔一半留一半,只要菜心60天亩赚3000元

如今的蔬菜种植,真的花样繁多,一些在南方比较出名的蔬菜,在北方农村人的大棚里,也都能见到了。

比如在当地杨庄村,蔬菜种植户徐老板正在自家的阳光棚内采收一种蔬菜,油油绿绿的样子很是惹人喜欢,已经抽薹较早的,开着像油菜一样漂亮的小黄花。

这种蔬菜在当地并不多见,这是什么品种,怎么种植的,产量及效益又怎么样呢?

据徐老板介绍,这种蔬菜叫菜心,是一种南方蔬菜,特别是广东省等沿海城市,销量特别大,由于菜心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钙铁元素及维生素C,所以又被称为“补钙菜”、“补血菜”,在广东的蔬菜销量中,可以排之一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特别爱吃一种菜,菜心在南方那么受欢迎,但在北方却属于冷门蔬菜,这两年也就是在饭店里能吃到,普通老百姓餐桌上还不是太常见。

菜心种植起来也比较省事,也比较容易成活,像我这个棚子,就是10月份种植的,到如今收获,也就是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收获完毕还不耽误我种植西葫芦。

菜心根系特别发达,最喜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所以种植的时候,一定要多上有机肥,氮磷钾平衡肥为辅,为促使生长健壮,保证其品质和产量,每亩还要用钙镁硼中微量肥1000克。

苔干由于生长期较短,特别是冬天大棚种植,基本没有什么病虫害,但为了以防万一,我每亩用枯草芽孢杆菌+甲基硫菌灵处理的土壤,这种杀菌剂低毒低残留,能减少根部病害及部分叶部病害发生。

生长期可适时喷施氨基寡糖素水剂,不但能促进生根生长,还能预防病毒病和霜霉病,并且没有任何农药残留,所以,种植蔬菜提前做好病虫害预防工作,是非常科学省力的。

徐老板在收获菜心的时候,我们看到诺大一棵菜心,就要扔掉一多半植株,只留上部最嫩绿的部分。

徐老板看到我们的疑惑,不禁哈哈笑道:“菜心菜心,要的就是菜的心,所以这种蔬菜产量比较低,像这种阳光棚种植的,管理好的话,也就是一吨多产量。

至于行情,这段时间不是太理想,现在只批发到4元左右每公斤,最贵的时候,能卖到10元左右每公斤,那才叫真正的赚钱,现在的行情一亩净利润也就是3000多元,虽然不多,但两个月能挣那么多,俺已经满足了。”

在菜价普遍低迷的今天,两个月能挣3000元的蔬菜,也属于比较赚钱的品种了,不知道临近春节会是什么行情,因为徐老板还有两棚留着临近春节上市呢,对于春节期间的行情,他充满了期待。

农村低调的“懒人菜”,种植成本低,加工后能吃一冬天

#适合于懒人种的菜有哪些#

在当地农村,有种比较“低调”的蔬菜,春季和秋季均可种植,生长期极短(秋季45天即可收获),由于适宜低温种植(0℃冻不坏,平均18℃最适宜),所以病虫害较少,整个生长季节都不需要繁琐的人工管理,因此也被当地种植户称之为适合懒人种植的蔬菜。

这种蔬菜名叫苔菜,长相和莴苣颇为相似,之所以说它是一种比较“低调”的蔬菜,主要还是因为这种蔬菜目前还不被大家所熟知,即便是全国范围内,真正的种植区也是为数不多。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种懒人菜的神秘面纱,来看看它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

1、为啥被称为懒人菜?

苔菜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在低温环境下,采取种子育苗的方式(种子撒进苗床即可,没有复杂的技术和管理),移栽后浇一次水,成活率95%以上。

自此以后,种植户即可高枕无忧了,小面积种植的苔菜,从嫩叶时就可以采摘叶片,用油爆香大蒜炒着吃,做法及味道和蒜香油麦菜极其相似。

等长出茎秆后,即可适时采摘,将老叶去掉,留梢部嫩叶,用手揉搓出水分,晒干后就成了极具地方风味的苔干叶,是煮羊肉面条或包包子的首选,特别是寒冷的冬季,热腾腾香喷喷,让人吃了欲罢不能。

苔菜的茎秆,吃起来和莴苣类似,刮去外皮,凉拌清脆可口,炒菜鲜香清脆,但它还有个和莴苣不一样的吃法,就是将去皮后的茎秆用刀片划成细条,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极具特色的脱水蔬菜,市场上零售价40-60元/斤,无论是炒肉吃或者凉拌,能吃一个冬天。

除了种植简单, *** 简单,吃起来方便外,苔菜还有个其它农作物所不能相比的优点,那就是种植成本较低,按照一亩苔菜的成本计算,种子化肥人工加一起,也不过500元左右。

在当地农村,苔菜是一些老年人的更爱,每年大家都种植一些(几分田或一两亩种植面积),一是可以给孩子们尝鲜,多余部分还可拿到城里去卖,由于身价较高,也成为老人们补贴家用的首选。

2、为啥苔菜不能走出去?

有人说,既然苔菜种植成本那么低,种植过程也简单,又是相当美味,一年还能种植两茬,制成脱水蔬菜后价值不菲,制成的脱水蔬菜,不仅在当地流行,还出口到国外,特别是四川地区销量特别大,是人们吃火锅的首选。

如此农作物界的尤物,为啥不被人们所熟知呢?如此潜力巨大的特色农作物,为啥不能被全国各地引进种植呢?

据当地种植户介绍,苔菜虽好,但也不过是当地特色菜,它之所以无法走向全国各地,和土壤及气候有着极大的关系。

首先,苔菜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它喜低温,但怕寒冷,虽然苗期零度以下冻不坏,但最适合生长的气温是15-20℃,生长期平均气温在14℃的地区才可以种植,所以,即便是春秋两季,北方很多地区就不适合种植。

其次,苔菜忌高温高湿的气候,如气温过高,不但不利于种子发芽,生殖生长期还会遭受各种生理病害、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最终导致种植失败,所以,多雨且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不适合种植。

而苔菜最喜爱的土壤为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质,而居于黄河和淮河之间的涡河两岸,无论是气温还是土壤,都是适合苔菜生长的温床地带。

3、苔菜为啥不能规模种植?

适当种植一些苔菜,不但能满足胃口,还能补贴家用,但规模种植苔菜就出现问题了,本来苔菜属于一种懒人菜,一旦规模种植,非但不省工,反而是一种极大的加工负担。

这是因为,规模种植的苔菜,主要用于加工脱水蔬菜,由于还没有加工苔菜的专业机器,所以无论是刮皮还是划成细条,以及后期的晾晒,都需要人工和自然晾晒。

而苔菜在加工脱水蔬菜的过程中,是不能搁置太久的,加工好的苔菜要短时间内晾晒到太阳下面,所以,为了保持苔菜品相,种植户一般都是凌晨开始加工,赶在太阳出来前进行挂绳晾晒。

这一波操作下来,又是熬夜又是人力劳动,很多人都难以承受,一旦收获时再遇到连阴天,一年的收入可能就打了水漂,所以,这也是即便是苔菜价值不菲,也一直没有办法规模种植的原因所在。

农村“夕阳红”蔬菜,效益喜人浑身是宝,为啥遭年轻人排斥

农村有种蔬菜,被当地人俗称为“夕阳红”,之所以得这个名字,其实和蔬菜本身无关,而是种植这种蔬菜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村老年人。



难道这种蔬菜是老年人的专属?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蔬菜呢?据安徽省亳州市沙土镇“夕阳红”种植户马大叔介绍,这种蔬菜可谓是浑身是宝,鲜嫩的叶片可以做鲜食蔬菜,成熟后,梢部嫩叶还可揉出汁液,放在太阳下晒干,就成了特色干菜,冬天用于下面条或者包包子,都是极具风味的特色蔬菜。



茎秆同样是鲜食蔬菜,吃起来脆甜脆甜的,不过大家并不舍得鲜食,而是经过加工后,制成脱水蔬菜,这样再进行销售,价值就会翻上几番,如今年春季价格为18元/斤,按照每亩产(加工后的脱水蔬菜)250斤计算,这一亩的收入就是4500元,而且一年可以种植两茬,春季一茬,秋季一茬,运气好的话,一亩挣10000元也是极有可能的。



加工后刮掉的表皮,看似无用,以往都当作垃圾扔掉了,但现在很多牛羊养殖场的老板都过来收购,晒干后同样可以卖钱,用它作饲料,既营养又便宜,牛羊特别爱吃,对农民朋友来说,多少卖些钱,也算是变废为宝了吧。

?这种蔬菜更大的特点是生长期特别短,而且可以在药材田间套种,当地是中药材芍药主产区,这几年芍药行情不好,在芍药田套种这种蔬菜,是极好的选择。



如此极具优势的蔬菜,为啥年轻人不愿从事呢?这还得从“夕阳红”的加工说起,其实种植苔干十分简单,只需育苗移栽就行了,由于生长期较短,基本没有病虫害发生,但若要提高价值,就要加工成脱水蔬菜,而这个环节,则让很多年轻人直呼受不了。

这种蔬菜加工有个特点,就是白天收获后,去掉茎秆上的老叶,堆放在一起,要等到半夜时分起床加工,如果白天加工,不能经过太阳充分暴晒,晒出来的颜色就会灰暗,而半夜起床加工,则可以早早挂出来晾晒,这样就不容易变色,能确保好品质。



所以,这种蔬菜加工的季节,是最为耗人的,很多年轻人吃不了熬夜的苦,若在加工季节遇到连阴天气,那当季的苔干恐怕就要遭受损失了,这也属于典型的看到天吃饭的作物,因此,年轻人们纷纷表示,给再多钱也不能种植了,而对老年人来说,熬夜的苦算不了什么,毕竟一亩可以挣将近一万元,这在农作物当中,还是极具诱惑力的。



马大哥所说的“夕阳红”,学名叫贡菜,又叫苔干,当地人俗称苔子,长相和莴苣类似,但茎秆比莴苣细长,叶片没有莴苣宽大,却和油麦菜极其相似,所以,贡菜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莴苣或者油麦菜,也有人说,看茎秆像莴苣,看叶片像油麦菜,唯一更大的区别就是,贡菜可加工成高品质脱水蔬菜。

在城里工作的小齐,今年由于孩子开学推迟,难得回家给父母帮忙晾晒苔干,据她介绍,每年她家都要储存些苔干,冬季的时候拉到城里去卖,平常能卖30元一斤,遇到行情好的年份,可以卖到40元一斤,那样的经济价值才叫高呢!



有朋友可能有所疑问,为啥这种长相既像莴苣又像油麦菜的蔬菜有如此高的价值,为啥不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呢?繁琐的加工,就是影响推广种植的关键因素之一,毕竟苔干属于小众蔬菜,如果种植面积过大,届时赚不够加工费,自然也是没人种植的,另外苔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如云南四川种植出来的苔干,品质和安徽、江苏产区相比就有极其明显的差距。

?

农村这一野菜,清朝当“贡菜”,北方人买不起南方人用它喂猪

农村这一野菜,清朝当“贡菜”,北方人买不起南方人用它喂猪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国家南北地区的差异是非常多的,不只是表现在地理环境方面,并且一些生活习惯以及人文常理都是很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不同的地方孕育着一些很不一样的生命,这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我们平时所吃到的一些主食,北方人就比较喜欢吃面食一类的东西,而南方人最主要吃的就是米饭了,像这样的一些差异就表现的非常明显,所以对于同一种东西,有时候南北方人们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接下来所说到的这种蔬菜,在北方非常受人们的喜爱,价格也是可以卖到很高,但是到了南方,人们却把它们当作喂动物的饲料,可以说在他们眼里,这种蔬菜是很不实用的。

这种蔬菜的名字叫做苔干,在北方的一些地方,因为它长得就像是甘蔗一样长长的,外面也是翠绿的一种,所以人们也有时把它叫做广广菜。它们生长的环境,需要是很温凉的那一种,如果是太热的天气的话,那么它是承受不来的,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在南方的话就很少见到它们。特别是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人们是非常喜欢在平时的生活中吃上一些的,因为它吃了可以达到一种清热解暑的效果,非常适合在夏天的时候吃,而且它的口感也是脆的,很清爽,就算天气很热,吃起来也会让人感觉很舒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吃过这种东西呢?

因为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就在北方,所以还是经常可以吃到它的,平时如果在日常里面吃它的话,一般都会把它晒成干来吃,就像是豆角一样摘下来洗干净,然后把里面的水分晾干,这样一来到了冬天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炖上一些肉吃,味道是非常不错的,这也是可以保存它很长时间的一个秘诀。而如果是在现在的这个季节吃它的话,那么它就是非常新鲜的,从地里面刚摘出来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它非常的清脆,仿佛用手一摸就会折断一样,吃起来口感也是很嫩,这样的话就直接用来清炒,不仅口感很清爽,营养价值也是特别的高。如果我们在平时容易出汗的话,那么就需要多吃一些这种蔬菜,它可以充分的补充我们身体里面所需要的各种元素,特别是对一些年纪大点的老人来说,多吃一些苔干对身体特别好。

相比较于在北方很受欢迎的它们,到了南方,则被人们用来喂猪吃,就是我们平时所讲到的猪草,原因就是,在他们那个地方,种植这个蔬菜的很少,而且,如果专门用来种植它们的话,也会很麻烦,再加上南方的一些蔬菜种类很多,像这种很难种的菜,他们就很少去在意了,就算是见到了也是用来把它当做饲料喂动物时,而很少自己去吃。这样一来,就体现出了南北方人们口味的差异,如果是在北方的话,这种菜一般可以卖到40块钱一斤左右,和其他的一些蔬菜相比,已经算是特别高的了,但也会有很多人会买它,而在南方的话,大概4块钱一斤,都很少有人去买吧!

云南独臂青年种贡菜撑起家乡致富“一片天”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进入1月中下旬后,周自灵一天比一天忙, *** 铃随时响个不停,不时有合作社负责人向他反馈贡菜的收购和加工情况,也有一些村民向他请教贡菜的田间管理经验。

“今年我们种了6300亩贡菜,涉及禄丰、南华、永仁等7个县市的3000多户农户。”周自灵说,种植区受海拔、气候、水利等因素的影响,采收时间不同,他们也刚好可以利用时间差错峰上市,卖个好价钱。

今年39岁的周自灵,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沙桥镇金竹林村人,出生时右臂从手肘处先天性缺失。虽然天生残疾,但周自灵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一直选择奋斗,从一名普通的贡菜种植户一跃成为当地贡菜产业的带头人。

位于楚雄州南华县的百亩贡菜种植基地。人民网 虎遵会摄

身残志坚,把小贡菜做成大产业

贡菜生长图片什么样子,-第1张图片-

1984年,周自灵出生于南华县沙桥镇金竹林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因右手臂先天性残疾,父亲便给他取名为“自灵”,就是希望他好好读书,灵活一些,靠知识改变命运。

因胳膊先天性残疾,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周自灵。“那时候,村里婚丧嫁娶,大家都得去帮忙,我不仅帮不了,就连吃饭时也上不了桌子,只能自己在一旁慢慢吃。”提及往事,周自灵难掩内心的悲伤。“现在回想起来,都忍不住想流泪。”

“好在我学习成绩不错,能在这方面找回一些自信。”周自灵笑着说,2007年,他从楚雄师范学院毕业后,在南华县之一中学教了两年书,辞职后打过零工、开过餐馆、种过中草药,但都没能长久。

“2015年,一个客户给我推荐了贡菜,经过深入了解后,我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周自灵先在心里算了一笔账:一亩贡菜投入不超过600元,亩产更低200公斤,按照更低保守价格估算,亩产值也在6000元左右。“当时都不敢想象这只要短短三五个月的时间。”周自灵说。

说干就干,2015年12月,周自灵在南华县一下子就租了60亩地,全部种上贡菜。自打育苗那天开始,周自灵隔三差五就往地里跑,施肥、浇水、病虫害管理、采收……每一个环节他都参与其中,很多时候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2016年4月,周自灵种植的60亩贡菜迎来采收季,他雇了90多个工人,即使加班加点,也没有全部采收完,无奈扔掉了近三分之一的贡菜。“60亩一次性成熟,根本忙不过来。”周自灵说,贡菜生长速度快,成熟后不及时采收就变老了,市场上没人要。

周自灵(左)正在教种植户采收贡菜。受访者供图

“虽然扔掉了不少,好在没有亏本,还赚了一些。”周自灵笑着说,之一年种植贡菜,他就尝到了甜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当时最期待的还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贡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实现规模化种植,单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

然而,现实并没有周自灵想象的那么好。虽说他找到了解决老问题的办法,但新的困难又摆在了他的面前:当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贡菜,村民们也不敢贸然尝试这个“螃蟹”。

“为了能让村民们跟他一起种植贡菜,他只能一个村一个村地去动员。”周自灵说,南华县沙桥镇瓦黑井村委会,有80户村民,2017年他去宣传了5次,最终只有5户村民愿意尝试种植,1户种了1亩,但最后只收了4亩。

种了5亩最后只收了4亩?周自灵见大家一脸茫然,赶紧惋惜地解释道:“瓦黑井那个地方海拔高,有1户村民眼看过了2月贡菜还没有膝盖高,就直接用微耕机犁了做肥料,怎么劝也不听。”

“后来,剩余的4亩贡菜也喜获丰收,亩产值在4000—6000元不等。”周自灵说,他去收贡菜那天,几户村民都笑得合不拢嘴,大伙儿做梦都没有想到,小春作物还能这么值钱。“第二年,瓦黑井村就有27户农户加入到贡菜种植的行列,共种了35亩,最后还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

瓦黑井村贡菜种植的发展,只是周自灵带领三千多户农户发展贡菜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周自灵不仅成立了公司,还带领村民们成立了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五千多位村民,把一棵棵小贡菜,发展成了大产业,还把产品卖到了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

种植户丰收的喜悦。受访者供图

订单种植,让农民有事干有钱赚

从2016年的60亩,发展到2023年的6300亩,短短几年间,周自灵的贡菜产业规模扩大了100多倍。如此迅速地发展,除了贡菜本身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外,也离不开周自灵的努力。

“凡是跟公司签合同的种植户,我们都会定期去培训,只有让老百姓掌握了技术,才能种出合格的产品。”周自灵说,为了让种植户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公司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 *** 出了贡菜种植指南,严格将每亩的种植成本控制在600元以内。

如何做到?周自灵举了一个例子。“就拿化肥来说,如果种植户自己去买,单价高不说,还得自己承担运费,有时候可能还会买到质量不好的。对此,我们就实行统一采购,还免费送货上门,不仅保障了质量,还帮种植户节约了不少钱。”周自灵自信地说。

此外,为防止因种植规模扩大给价格带来的影响,周自灵也有自己的经验,他采用“订单种植”模式来发展贡菜产业,跟农户签订合同时,还设置了30元/公斤的更低收购保护价。“种植户都是一家一家发展起来的,不能让他们吃亏,我也才能长久。”

“今年的6300亩贡菜,在种植之前我就卖出去了,光出口量就占了三分之一。”周自灵笑着说,今年春节前还有一个韩国的客户过来洽谈,需要几十吨一级货,但都订出去了,只能明年再跟他们合作。

“贡菜属于小春作物,在没有种植贡菜前,这些地大部分都是种植油菜、小麦、豌豆等,有些甚至是撂荒,每亩地的收成只有几百元,只有贡菜的八分之一左右。”周自灵说,这些地大春种植的大部分都是烤烟、水稻或是玉米等,与小春作物不冲突。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植贡菜,不仅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还能推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发展乡村产业,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贡菜从采收到加工再到成品,都是纯手工 *** ,种植面积越大,需要的人工就越多。”周自灵说,今年种植的6300亩,就带动了3000多户5000多人就业。

“现在一级产品收购价是62元每公斤,二级产品是55元每公斤。”周自灵高兴地说,如果按照目前的行情测算,今年单收购6300亩贡菜,他就需要支付5000多万元,可以让种植户户均增收一万多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现在有稳定的客户和货源,产品基本是供不应求。”周自灵说,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不能忘本,只有让村民们有事做、有钱赚,乡村才能振兴。

周自灵(中)正在教种植户切贡菜。受访者供图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周自灵的合作社,有的甚至还成了合伙人。“前几天,又有几个村的年轻人来找我,希望跟我一起种植贡菜。”周自灵自信地说,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贡菜的种植面积可达到1万亩,产值超1亿元。

7年多时间,周自灵的足迹遍布楚雄州的大部分地区,带动发展农户5000多人,使他们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他也最终得到别人的认可。周自灵通过一户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又带动另外一个村;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又带动另外一群人的方式,带领3000多户农户5000多人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作为一名基层群众,周自灵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标签: 生长 样子 什么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