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上海亚细亚大楼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上海皇冠楼顶叫什么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亚细亚大楼的历史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 *** 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倍思公司投资,拆去旧屋,兴建大楼,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也有写作麦边的)。1917年,大楼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下,遂名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 1198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沿外滩)、南(在延安东路2号)两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正门有四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内门又有小爱奥尼克柱,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雕以花纹。人口处有巴洛克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横三段、竖三段式,二至五层凹进部分有阳台,半圆形铁栏,六、七层又有爱奥尼克柱。东南角凹进弧形墙面,使立面多变。外墙的一、二层用花岗石面砖砌就,形成基座。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开间大,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显得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马赛克地坪。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亚细亚大楼大门两边的立柱上,原有两块壳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铜牌,当年公司离开大楼时曾一同拆往其圆明园楼的办事处,现作为历史文物,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旧中国民间和工业所用的石油,都要从外国进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民间多舍弃以油盏灯、红烛照明的习惯,而改用火油灯(又称洋油灯),石油销路日广。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口石油且销量更大的口岸,当时的石油均由外国洋行销往中国,其中美国洛克菲勒集团所属的美争洋行最早经营中国石油生意,当时美孚洋行从印尼运来的石油抵达上海后,都由著名商人叶澄衷包销。1900年美军在上海设立公司,1904年又在上海建立了油栈。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也于1907年在上海九江路7号成立办事处。亚细亚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设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分公司遍布五大洲。
在中国则有华南公司(经营香港、广东、广西及福建的石油业务)、华北公司(经营上海及中国其他各省的石油运输销售和储藏)。1904年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出来上海设分公司,开头声势超过亚细亚,作卜巨细亚毕竟是世界第二石油垄断组织(当时美军排名为世界之一),德土古不久就屈居第三。三家为争夺中国市场均使尽浑身解数,白热化的竞争延伸到工厂农村及小城镇。当时在中同乡间沿铁路、公路、河道旁的粉墙厂,常能见到这二家的广告、农村的不少小烟杂店,也都钉上他们的牌子,作为其销售点。
不久后,当中国人自己的光华石油公司建立后,这三家十分恐慌,相互勾结,租界工部局不给光华的加油站发照会(执照),三家更以降价使光华经销的火油销售困难,光华终于为美军收购。亚细亚公司每年的石油销售数量,占中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大赚其钱。亚细亚公司在上海还有三大油库,分别位于高桥沙、凌家木桥和西渡。亚细亚刚在上海成立办事处后,就试图用低价倾销的办法抢占中国市场,1908年,其每听火油净重15千克,售价只有0.75元,到1926年每听为2.5元。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为房地产部门管理,在1996年的外滩房屋置换中,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太平洋战争爆发,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公司英籍人员多逃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复业,并将华南、华北公司合并,经营业绩超过战前。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纷纷歇业,上海的公司保留50余人,贸易活动渐少,只经营化肥、农药等项业务。1966年全部停业。
二、上海外滩有哪些国家的建筑
1、外滩建筑群荟萃着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多种建筑样式。有新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风格、近现代派等等。它又有很大的兼容性,所以外滩多数建筑为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是在一座建筑中,把历史上各时期的建筑词汇并列在一起。这一风格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西方。外滩建筑群大多定型于本世纪初,受到该风格的强烈影响,所以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2、1989年外滩的原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汇丰银行、江海关、汇中饭店、沙逊大厦、中国银行、恰和洋行、东方汇理银行9幢优秀近代建筑,被上海市人民 *** 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采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采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采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该楼初建时共7层,民国28年加盖1层。
4、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皇家总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原址翻建新楼,首次采用以水泥为主的胶凝材料,打破了当时外滩建筑群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新楼兼容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它的横直线条处理得体,尤其是横线条,给人平衡、匀称、和谐感觉。底层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侧对称的图案,2~3层之间有6根贯通的爱奥尼克柱式,顶层南北两端各建1个典雅的巴洛克式塔顶,成为该建筑物的特殊标记。
5、新楼内设备考究。地下室为地滚球场,底层有长达34米的酒吧,为当时远东最长的酒吧(现已拆除)。楼内有能容纳2000多人的大宴会厅,300平方米的大厅内没有一根柱子,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1956年后曾辟为国际海员俱乐部。
6、三、有利银行大楼(今有利大楼)
7、大楼建于民国5年,是上海之一幢钢框架结构的楼。建筑风格总体看来似乎属新古典主义,但比例失调,转角处又有巴洛克式的塔楼。正门以及两侧的窗格,广泛采纳巴洛克艺术富于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因此大楼建筑风格更接近于折衷主义。
8、汇丰银行大楼于民国12年6月建成。该楼为钢框架结构.高5层,中部高突部位为7层,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积更大的建筑。为外滩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之一。新古典主义吸取了古代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特点,用变换柱式和增加雕塑的手法给建筑增添典雅和庄重。大楼以正门和中部高突的圆顶连成的纵线为轴,形成两边对称,横向立面分三段处理,底层3扇大门采用罗马石拱券,外墙用巨石贴敷,给人以粗旷、坚固、稳定的感觉,2~4层中段,由6根科林斯柱式支撑,建筑中央类似罗马万神庙穹顶,明显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使建筑增加了宏伟的气势。
9、该楼营业大厅装饰华丽,中央铺高级柚木拼花地板,四周地坪是镶嵌美丽图案的各色大理石,大厅两侧排列2人合抱大理石立柱,其中4根是整块大理石雕成。大厅上端的藻井式天花板,显得富丽堂皇。楼上办公室有柚木雕花台度及门框,地板则用优质细木条拼成。大理石的楼梯有紫铜扶手。楼内装有冷暖气设备,自备柴油发电机和2口每小时可供水28000加仑的深井以及数台抽水泵,屋顶有蓄水池。大楼内有13部电梯,当时英人称其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华贵的建筑”。
10、该大楼民国16年12月第三次重建。为钢框架结构。立面有现代派痕迹,大楼正面外墙全部用花岗石垒砌,入口处为希腊陶立克柱式门廊,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柱顶为四方形,它既是建筑的承重部件,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巨柱前有6扇拉门,上端有4堵窗间墙直至6楼,中间每层均有窗口,窗口间用一块浇有花纹的轻铝板相连。底层和6楼都有较宽的塑有石雕的屋檐,顶端建有4层高四方形钟楼一座,该钟之大为当时亚洲之最,整幢建筑体现了希腊古典式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大楼共有电梯12部。
11、大楼于民国12年建成作字林西报馆址。是一座后期文艺复兴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8层,为当时外滩更高的楼房。大楼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面严格对称。横截面底层和2层用大石块作建筑贴面,给人粗犷质朴的感觉。3~7层是排列整齐的窗格,中间有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浮雕,8层两边穹形券窗,中间双柱式支撑的内阳台加上顶层塔顶,显出了建筑的变化。限于占地空间,建筑的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打破了常规,但处理 *** 是简洁的,又表现出近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12、七、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
13、饭店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馆股份有限公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资兴建。该楼总体上为仿文艺复兴式建筑,严格对称,用白砖砌清水外墙,每层以红砖勾勒腰线,建筑装饰较多地采用巴洛克样式,如门窗的设计变化多端,既有圆弧拱,又有平拱,屋顶原有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凉亭,民国3年大火将屋顶装饰烧毁遂改为平台。当时,汇中饭店是上海更高的建筑,电梯设施也是上海最早使用。该饭店有客房120套,底层有可容300人同时就餐的大厅,必要时撤去餐桌可供千余人 *** 。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各界人士就是假座这里,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的。
14、八、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15、该楼于民国18年建成。钢框架结构,10层(部分13层),大楼壮丽雄伟属早期现代派风格。建筑外观以垂直线条处理,简洁明朗。外墙除第九层及顶层采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均采用花岗石砌筑,是外滩较早用花岗石砌筑的大楼,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刻。大厦东立面用拟金字塔的19米高的方锥形紫铜屋顶,既增加建筑高度,又增强美观效果。
16、该楼装饰精致,豪华客房分别以中、英、法、意、德、美、印、日、西班牙等国风格装饰。
17、原址为德国总会,民国25年拆除,建中国银行大楼。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共17层(地下2层),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共同设计,立面是早期现代派风格,以垂直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又溶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外墙用国产花岗石砌成,屋顶采用平缓的四方钻尖形盖绿色琉璃瓦,檐部施以石斗拱装饰,栏杆花纹及窗格也采用传统装饰,每层两侧有镂空“寿形图案。大门上方饰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现已毁),门外有9级石阶,配以2扇紫铜图案雕饰大门。厅内天花板两侧有八仙过海雕饰(现已毁)。大楼设备精良,地下建有先进的保险库。大楼内装有电梯14部,还有一套子母钟,确保计时准确一致。
18、该行自开埠初设此,现大楼是民国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形式,用科林斯柱式。立面上将1~2层为一组,3~5层为另一组,形成水平状建筑标线,1~2层的门窗全部采用半圆拱式,配以粗犷大块面花岗石作建筑贴面,具有浓厚罗马大建筑风采。3楼有石栏杆阳台,3~5楼圆柱外侧各有石雕窗框。大楼装饰精致,窗口四周有多种雕饰,正门两旁有一对大壁灯,2楼中央有一个羊头雕饰。整个建筑给人以典雅、简朴、明朗的感觉。1983年加建2层。
19、十一、东方汇理银行(今东方大楼)
20、大楼建于宣统三年。建筑物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外墙用石块贴面勾勒平整的线条。2根爱奥尼亚巨柱贯通2层,明显地表现了横三段式划分,底层的基座层和上面的标准层比例和谐,使整幢建筑平衡、匀称,显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同时大楼又采用许多巴洛克手法:2楼的廊式阳台,窗架上密布的装饰,顶部出檐有精致雕刻,入口处拱门上方有曲线状折断山花雕饰等。和谐、匀称、美丽、端庄是该建筑的突出优点。
21、原英领署办公楼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毁,现楼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为目前外滩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楼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强调水平划分,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和条理性。形成和谐、匀称、明朗、简朴的风格。英国领事馆的横线条就给人以突出的印象,水平向的厚檐,水平向的腰围,使整幢建筑显得平衡、匀称、端庄、厚实。
三、上海有哪些外国历史建筑,像武康大楼这样的。
1、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比外滩所有其它建筑都更富有一种特殊的地标意义。1873年,英国领事馆竣工,占地38559平方米。两层楼高,有坡顶,平面呈十字形,拱形的立面门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
2、位于外滩外白渡桥西端,苏州河出口处的历史建筑,建于1903年,与英国领事馆、新天安教堂以及外白渡桥是外滩同期最早的建筑物,因此这个地区被称为"外滩源"。
3、外滩源33——原划船俱乐部、原教会公寓、原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山东一路1号:原名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之一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5、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约1899年,被另一个叫麦边的英国商人买下。到了1913年,麦边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务办公大楼。所以也有人称此楼为“麦边大楼”。
6、中山东一路2号,东风饭店。过去是远东闻名的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楼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大楼1863年破土动工,1864年建成开放。初次建成的英商上海总会大楼是一幢典型的英国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7、中山东一路3号。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也被称为“有利大楼”。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8、中山东一路5号,原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关于上海亚细亚大楼,上海皇冠楼顶叫什么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