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上海越剧最漂亮的花旦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0 0

其实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上海越剧最漂亮的花旦,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越剧著名演员是谁
  2. 越剧名家及其事情
  3. 上海有多少个国有越剧团

一、越剧著名演员是谁

上海市人,1939年8月出生。1954年11月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后改为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工花旦。

2、陈雪萍,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桐庐人,1963年出生。

1978年9月考入浙江桐庐越剧团学艺,1985年师承范瑞娟,学唱范派。主演《桐江雨》、《春江月》等。1985年和1986年在戏曲艺术片《绣花女传奇》和《桐花泪》中分别饰男主角阿牛哥和二龙。1993年主演《浊浪惊魂》,获省第五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

3、傅幸文女,国家二级演员,工戚派花旦。

浙江鄞县人。母亲是越剧戚派创始人戚雅仙,父亲是越剧编剧傅骏,幼小受家庭熏陶而爱上文艺。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攻旦角,师承王(文娟)派。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7岁高中毕业,工作一年后进嵊泗越剧团学艺。1982年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后被选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浙江省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省戏曲“明星奖”等。现为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省剧协会员。她的唱腔抒情动听婉约自如、韵味醇厚、缠绵感人。表演朴实自然、细腻传神、不温不火,丝毫不见做作,真正彰显了实力派演员的风采。

5、周云娟,人名,同名人士有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1952年12月28日出生。

*** 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浙江省剧协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三届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

93年度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浙江省中国 *** 第九届代表大会代表成员、浙江越剧团副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越剧名家及其事情

1.吴凤花,1970年出生。越剧“范派”小生,国家一级演员,工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

1983年5月,吴凤花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曾学老生、花旦,后改学小生,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她扮相俊美,文武皆备,唱做俱佳。

她先后随团赴港、台演出,并辗转巡回演出于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南、河北、江、浙、沪一带,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在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文戏武演,武戏文演,得到了观众和行家的认可,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小生”。近年来,吴凤花以其卓越的艺术水平和崇高的艺术品德赢得尊重。无论出访献演,还是“下乡”巡演,她都以对艺术的一丝不苟的精神,努力工作,以最完美的艺术奉献给观众。她一直以“德艺双馨”的品格,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她从艺多年来,获奖无数。其中重要的奖项有:1987年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二等奖;1988年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荧屏奖”;1990年“霞飞杯”江、浙、沪、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越剧新星”称号;1991年获浙江省第二届越剧小百花汇演“优秀小百花奖”、“金艺奖”;1992年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1994年获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1996年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2002年获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调演优秀表演奖浙江省“艺术明星奖”。

她曾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劈山救母》、《白蛇传》、《孔雀东南飞》、《李娃传》、《跪池》、《马龙将军》、《木兰别传》、《风尘英烈》、《罗成》、《双烈记.夸夫》、《穆桂英挂帅》、《陆文龙》、《将门之子》、《马龙将军》、《吴王悲歌》、《摄政王之恋》、《宫墙柳》、《狸猫换太子》、《沉香扇》、《胭脂·寻思》、《秦香莲》、《打金枝·闯宫》、《方卿见姑》、《醉公主》、《周仁哭坟》、《乾嘉巨案》、《劈山救母》等剧目,以及现代戏《啼笑姻缘》等。

从行当而言,她尝遍了巾生、官生、大官生、武生、文武生、穷生、娃娃生和演绎“陈琳”时用上的老生程式;从跨越的年代看,由春秋战国以至清装及现代戏,均曾踄足。所演剧目,有喜剧、悲剧;正剧、闹剧;文戏、武戏;传统、新编。所演人物,有威武、懦弱;多情、负心;善良、奸恶;忠义、叛逆。所有二元对立的特质,都在她一人身上调和了、融合了。

吴凤花塑造的角色是如此多样化,难得的是都能做好形神兼备。她的表演感情饱满,善于刻画人物,能将不同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回味无穷。戏路之宽广,在越剧前辈艺术家当中或许较为普遍,但在中青年演员已不多见。

她勇于作多方面的尝试,这除了她勤于以实践来作为对艺术的磨练之外,也缘于她师法其它剧种的长处,不论是京、昆、川剧等大剧种,或各种各样的地方戏,只要有可资借鉴之处的,她都毫不犹疑地“取经”,遂取得“百川汇海”之效。如她在昆曲名家汪世瑜的指导下,表演上既有越剧潇洒的一面,又有昆剧纯正、细腻的特点,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断桥》的表演,借用婺剧的舞蹈身段;《周仁哭坟》取材自京剧、借鉴于川剧,都是十分成功的尝试。

舞台上的吴凤花,帅气、俊逸,阳刚之美更是在众女小生中“独树一帜”。外界评论她为“文武兼备、阳刚小生”。

2.赵志刚,出生于1962年12月,上海嘉定人。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越剧院一团艺术总监。

1974年,赵志刚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攻小生。在学习期间,他勤奋好学,且能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1980年,他从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主要演员。1982年,他正式拜尹桂芳为师,继承并发展了尹派唱腔和表演艺术,深受观众喜爱和赞赏,并且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赵志刚嗓音圆润厚实,韵味隽永,行腔流畅,吐字清晰,被行家和观众公认为尹派传人的佼佼者。人称“越剧王子”的他,被誉为越剧男女合演的领军人物。在越剧这样一个被定义为属于女子的传统剧种里,赵志刚执着地开拓着属于男人的天地,努力地寻找着越剧“男女合演”的发展新路。

从艺至今,赵志刚主演了一系列原创大戏,凭借其出类拔萃的唱工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他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大大提升了越剧男小生在观众中的地位,为男小生在体现越剧本体特色同时又发挥男演员特长的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逐渐形成了既被专家认可、同时又被观众接纳的“赵氏唱腔”。在表演上,他注重一个“情”和一个“真”,坚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成了既有戏曲招式又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独特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尤其是他致力于越剧男女合演的新突破,尝试越剧题材和演剧样式的拓展。通过新版《红楼梦》、《之一次的亲密接触》、《家》、《赵氏孤儿》等几出戏的成功实践,他的演剧观念进一步更新,表演手法进一步丰富,塑造人物、创造角色更驾轻就熟,进入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2001年9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赵志刚作为唯一的一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由中国、日本、印尼、印度四国艺术家组成的“亚洲戏剧的男性演员”在日本东京、福冈的讲演及研讨会。

2003年2月,赵志刚再次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埃及等欧洲五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题为“亚洲戏剧的男性演员”的学术讲演,进一步向世界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弘扬越剧艺术。

近年来,赵志刚不断挑战自我,积极实验积累着适合“男女合演”形式的剧目,先后推出了《之一次的亲密接触》、《被隔离的春天》、《家》、《千古情怨》、《赵氏孤儿》、《藜斋残梦》等六部原创大戏。尤其是2005年,他自筹资金,推出了一部大 *** 的新戏《赵氏孤儿》,并集独立 *** 人、领衔主演、营销三位于一体……赵志刚希望这些剧目经过不断修改,不断打磨,能够成为越剧男女合演的精品和经典剧目。

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上海越剧最漂亮的花旦-第1张图片-

他先后主演过《何文秀》、《浪荡子》、《沙漠王子》、《血染深宫》、《陆文龙》、《玉镯冤》、《状元打更》、《汉文皇后》、《花中君子》。《疯人院之恋》、《王子复仇记》、《曹植与甄洛》、《杨乃武》、新版《红楼梦》、《被隔离的春天》、新版《家》、《千古情怨》、《赵氏孤儿》等,以及越剧电视剧《沙漠王子》、《两代怨梦》,所演角色个性均较丰满。

他获得了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中国金唱片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更佳演员奖”、“中日戏剧友谊奖”在内的众多奖项。

1996年,百家出版社出版了《赵志刚唱腔集》。他还灌录过多张个人演唱CD、专辑及近十盒个人演唱音带专辑。他不仅在国内,尤其在江、浙、沪一带拥有大批热情忠实的观众,在香港乃至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同样影响广泛,戏迷众多。

2006年3月,他应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邀请,带着他新创作的实验越剧《镜像红楼》,随国内和台湾地区(京、昆、越、川、秦)5大剧种代表组成的“中国文化记忆”演出团赴德国作实验演出,以“火中凤凰云中鹏,振翅即作冲天飞”的雄姿驰骋在更广阔的舞台和艺术天地里。

3.钱惠丽,出生于1963年4月,浙江诸暨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徐派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会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 *** 特殊津贴。

钱惠丽自幼爱好越剧,1979年考入诸暨越剧团,进县戏校培训,工小生。一出开蒙戏《红楼梦》,因其扮相漂亮,嗓音亮丽,脱颖而出,以《哭灵》一折参加绍兴地区青年演员汇演,获优秀演出奖,接着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汇演,获学员表演优秀奖。1981年9月转为诸暨越剧团正式演员,挑起演出的大梁,主演了《红楼梦》、《碧玉簪》等剧目。

1983年,她到上海演出《红楼梦》,得到徐玉兰的指导,一炮打响,后正式拜徐玉兰为师,继承徐派艺术,几度到红楼团习艺。1988年,她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楼剧团领衔演员,主演了《红楼梦》、《西厢记》、《追鱼》、《西施归越》、《紫玉钗》、《真假驸马》、《啼笑因缘》、《玉簪记》、《断指记》、《舞台姐妹》、新版《红楼梦》等剧目。

她曾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九届“文华表演”奖,第三届、第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四届全国金唱片奖、全国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宝钢高雅艺术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荣获飞天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主演的越剧电视连续剧《孔雀东南飞》荣获金鹰奖,主演的越剧电视连续剧《蝴蝶梦》荣获飞天奖、兰花奖、兰花奖男主角奖。并享有“越剧之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演员“十佳”、上海市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她多次赴泰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出版过个人戏曲CD专辑及十多种音像制品,1993年1月,知识出版社出版了《越剧之星——钱惠丽》。

4.王志萍,出生于1966年11月,浙江舟山人。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王派花旦。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0年,王志萍进浙江定海县越剧团学艺,工花旦。1981年进浙江艺术学校培训,启蒙戏为《姐妹易嫁》中扮演素花一角。同年,她扮演《叶香盗印》中的叶香,获舟山市越剧汇演优秀小百花奖。1981年底调入舟山越剧团。1983年参加浙江省首届戏剧节,在《棒打寇珠》中饰寇珠、《长相思》中饰刘媪获一等奖。同年在《盘夫索夫》中饰严兰贞。1984年学演折子戏《黛玉焚稿》,1985年正式拜王文娟为师。其唱腔、扮相与老师酷似。

1985年,她在神话剧《海明珠》中饰海囡,获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并被评为省“十佳”青年演员。1986年参加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演出《春香传》的折子戏及《红楼梦·葬花》,获一等奖。同年在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中获“优秀演唱奖”,享有“大舞台之星”的称号。1986年进入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任主要演员。

1990年,她辞职去日本,1999年5月重进上海越剧院。

她先后主演了《追鱼》、《红楼梦》、《神王恋》、《孟丽君》、《皇帝与村姑》、《毋忘曲》、《蝴蝶梦》、新版《红楼梦》、《白衣卿相》、《梁祝》、《情洒罗山》、《紫玉钗》等剧。灌录出版了20多盒录音磁带。她演唱的专辑制成VCD由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因主演《蝴蝶梦》获2002年第十三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5.陈飞,出生于1969年7月,浙江上虞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3年,陈飞进入绍兴戏曲艺术学校学艺,攻花旦。1986年进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师承傅全香。曾饰演《劈山救母》中的圣母、《白蛇前传》中的白素贞、《梁祝》中的祝英台、《狸猫换太子》中的李妃、《吴王悲歌》中的郑旦、《李娃传》中的李亚仙、《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马龙将军》中的姜氏、《木兰别传》中的花木兰等。

她曾获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赛“荧屏奖”;浙江省第二届戏曲小百花汇演中获“金艺奖”、“优秀小百花奖”、浙江省“艺术明星”奖;1990年,她在江、浙、沪、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获“越剧新星”称号;在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中获“演员一等奖”;在第七届、第八届戏剧节中获“优秀表演奖”;在“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中荣获“金奖”。

6.“伯乐”徐天红与“女王”方亚芬不为人知的故事来源:王显琳的日志

徐天红为青年人所付出她的爱是掏心掏肺的。一年后,她对一位可造之材所表现的拳拳之心,更是被传为佳话。

1983年,徐天红应邀观看浙江镇海越剧团演出的《柳毅传书》。饰演龙女三娘的演员一出场,她那秀丽的扮相,顿时引起了徐天红的关注。再听她开口唱,徐天红便觉得嗓音悦耳动听。特别在“湖边送别”时,演员一个转身的背影,使徐天红感到她与袁雪芬年轻时有几分相像。徐天红忙问陪同看戏的编剧叶保定:“这个演员叫啥名字?学戏有多少时间了?”

“她叫方亚芬,只学了一年多。你看她怎么样?”

徐天红轻声地说:“蛮不错的。”

叶保定很同情方亚芬的家境,讲到其父因病去世,其母收入微薄,生活负担很重后,对徐天红说:“你有机会帮她一把。”

徐天红对方亚芬又多了一份爱怜之情:“等有机会吧!”

戏毕,徐天红走入后台。方亚芬正在卸装,徐天红细细大量眼前这个小姑娘,她的形象不错,端正的脸盘,晶莹的双眼,匀称的身材,确是一块花旦的好材料。

“你多大岁数?是谁给你化的妆?”徐天红和蔼地问。

见到陌生的徐天红询问,方亚芬腼腆地回答:“我17岁,是自己化的妆。”在场的书法家任政、陆陶看了家乡剧团的演出特别亲切,对方亚芬也垂爱有加。他们很有感情地向徐天红说:“徐老师,你们老一辈要多多关心年轻一代啊!”

从此,方亚芬的身姿总是出现在徐天红的心底眼前。一天,徐天红径直来到院长室,向袁雪芬、张成之、吴琛、徐进四位领导推荐方亚芬。她有理有据地说:“方亚芬有嗓子,有扮相,会演戏,是一个好苗子。现在报上经常宣传人才流动,越剧院应当想办法把她调过来。”

古有伯乐相马,今有徐天红荐才。院长们特地去看了方亚芬的演出,结果“英雄所见略同”。其时,有个川剧演员应邀到越剧院教授水袖功,院领导说服剧团让方亚芬和一个小生演员留下学习。

两个小姑娘留在上海,住宿有困难。徐天红主动缆下这件事,把她们带回了家。徐天红待她们视同女儿,食宿照料得妥妥帖帖。方亚芬每天随师学艺,或看排戏,或去观摩,晚上总是读书报,写笔记。对这样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青年人,徐天红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学习结束了,方亚芬要启程返回镇海。她向徐天红道谢:“老师,你待我们太好了。国家有‘三包’,老师对我们是‘四包’。”徐天红不明白:“什么叫‘四包’?”

“你对我们包吃、包住、包穿,还给我们零用钱,这不是‘四包’吗?”徐天红听得忍俊不禁。

两人依恋不舍,方亚芬整理行装时,拿出一个圆形的塑料衣夹架对徐天红说:“这件东西留下来给老师做个纪念。老师,我还要来看你的。”

徐天红含着泪水地说:“对,你是要来的,我希望你来!”

但是,要调人谈何容易。当时的人事制度如同三尺冰冻,要解冻,需有时日。越剧院的党政领导为方亚芬的调动做了不少努力,谁知事与愿违。袁雪芬对徐天红直言相告:“看样子蛮难,我通过省里去打过交道,结果也不成。这件事再搞下去,变成越剧院挖角色,影响不好。”徐天红很理解袁雪芬,作为一院之长,她有她的难处。可是,徐天红不想作罢:“这件事花了介多精力,不能就这样算了。我看报纸上一直宣传人才流动,要挖掘人才,我们这样做完全符合党的政策,要犯错误的事我也不肯做的。我还是要去想办法。”袁雪芬问:“你怎么想办法?”“这你就不用管了,你等者看吧。”

徐天红获悉香港的王宽仁、周星培、王欣康、周星炳先生与姚周星缘、方周星菊女士等,正在投资重建宁波状元楼,便想通过这些朋友向有关方面提出调人的要求。于是她同姚太联络,当姚太明白徐天红的良苦用心后,表示愿意相助。...

三、上海有多少个国有越剧团

1、国有:上海越剧院(一团、红楼剧团)、上海国泰越剧团、上海市静安越剧团(白玉兰艺术团)、虹口越剧团。

2、民间:上海德宝越剧团、上海肖雅艺术工作室。

3、还有我记得以前各区县都有自己的越剧团,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4、上海越剧院,建立于1950年4月,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1951年3月,剧团编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后,吸收了东山越艺社的成员,成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一团。1954年初,由玉兰剧团参军的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归属华东戏曲研究院,定名为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二团。1955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随着华东大行政区的撤销而停办,由该院所属的两个越剧团和部分艺术干部,建立了上海越剧院,由袁雪芬女士出任之一任院长,现为名誉院长。现任院长李莉、党总支书记张群、艺术总监胡勖。剧院下设一团(男女合演)、二团(女子越剧,又称红楼剧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业务办公室等。

5、上海国泰越剧团,1978年底,以原少壮越剧团为基础,吸收原春泥、出新、青山越剧团的部分人员,筹建为卢湾区越剧演出队。于1979年3月14日,组建成卢湾越剧团,属国营性质。共有演职人员80名,张云霞(花旦)任团长,范迪声(编剧)、筱月英(花旦)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小生邵文娟、刘丽华,老生魏梅照、俞少鹏,小丑张小巧、单林英。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张光楣、徐丽金、乐秀琴,导演贝凡、谢文芳,作曲唐惠良,舞美设计仲美、熊发根。

6、该团组建时的首演剧目,是原"少壮"的保留剧目《碧玉簪》。到1992年底,共上演了42个大型剧目,其中有张云霞的代表作《春草》、《貂蝉》、《李翠英》、《游龙飞凤》;筱月英等主演的《沉香扇》、《孔雀东南飞》、《女中郎》,还有徐派名剧《是我错》和范派的《红楼梦》,以及以丑角为主的《双狮宝图》等。该团的经济虽是自负盈亏,但创作态度严谨,注重社会效果。曾编演了反映书法家王羲之锐意进取,勤奋好学的古装戏《玉鹅恋》,歌颂生母养母一样亲的古装伦理悲喜剧《金殿让子》,描写台湾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大型现代剧《相思曲》等。1982年8月,筱月英、邵文娟应邀参加香港市政局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与香港越剧票房同台演出《棒打薄情郎》。1984年8月,部分演职人员携带《沉香扇》、《真假太子》,再次应邀赴港参加汇演。最后一任正、副团长为文忠山、范迪声,张云霞、筱月英为名誉团长。1995年1月,该团并入国泰文化经济发展公司,更名为国泰越剧团。

7、静安越剧团成立于1980年1月。前身为原合作越剧团,属国营性质。团长戚雅仙,副团长毕春芳。建团时吸收了部分其他剧团的演职人员,并把1962年结业于静安区戏曲学校越剧班的周雅琴、朱祝芬、杨文蔚、宇红等人员,调回剧团,红枫、傅俊、金风、李卓云等创作人员,也相继调回,基本上保持原合作越剧团的艺术力量。建团后,除恢复演出合作剧团时的优秀剧目外,还新编了《光绪皇帝》、《玉蜻蜓》、《卖油郎》、《花为媒》、《教师日记》等古装戏和现代戏。《玉蜻蜓》在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中,获作曲奖(贺孝忠作曲)和演奏奖,杨文蔚获表演奖,周雅琴、朱祝芬,获青年演员奖。为了培养接班人,剧团于1980年冬,招收了16岁左右的初中女生,送到上海市戏曲学校培训年余,回团后作为新生力量登上舞台,其中的金静(戚派花旦)、董蓓芬(毕派小生),已成为剧团的后起之秀。金静还获得1984年首届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三等奖。1986年,杨文蔚、周雅琴获得了全国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优秀演员奖。1985年和1994年,两次应邀赴香港参加戏曲节。戚雅仙、毕春芳退休后,继任团长先后有王金勃、张家雄。

8、虹口越剧团成立于1979年,全团有演职员70人。前身为飞鸣越剧团和东风越剧团。1979年2月,以虹口区越剧演出队名义,开始演出《见姑》、《赠塔》等选场和《九斤姑娘》等折子戏。主要演员有小生陆锦娟、朱惠芳、筱一峰(特邀)、尹美娣、丁育之,花旦李蓉芳、张蓓丽、程心如、陆苏美、王美芳、刘丽明,老生沈爱莲、刘艳芳、孙菊琴,小丑何笑笑、钱飞英等。主要业务人员有:编剧盛燮,导演谢洪林,作曲金笳、潘祖德(伟异)、梁国祥,舞美设计陈必华、吴国梁等。同年6月起,演出了《狸猫换太子》、《云中落绣鞋》、《山河恋》、《盘妻索妻》等剧目。1979年10月,定名为虹口越剧团,属国营性质,初任团长为李明。其后,尹派传人尹小芳和编剧陈曼受邀加盟。区 *** 为剧团特聘尹桂芳作艺术顾问,又特请了昆剧前辈郑传鉴,上海戏剧学院舞美教授徐渠作艺术指导。1982年春,开排了《沙漠王子》,并公演于中国剧场和群众剧场,连满60场,观众达84079人次。为让尹小芳边演边传,此后又演出《张羽煮海》、《浪子成龙》等剧目。虹口越剧团注重人才的开发。1982年底,青年演员肖雅、韩婷婷、王晓莹等,从上海市戏曲学校越训班结业返团,又通过前辈们的传带,脱颖而出。在1984年、1986年,江浙沪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汇演大奖赛和1988年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等艺术评比中,多次获奖,成为越剧界新秀。自1985年夏起,她们挑起大梁,当了剧团的台柱。1989年1月,应邀赴香港参加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交流演出。肖雅专攻尹派,韩婷婷师承范派。除她们各自继承流派艺术而先后搬演《沙漠王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剧目外,又排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天长地久》和根据琼瑶原著改编的《一枝梅》等剧目,使她们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肖雅、韩婷婷各自分别进行了演唱艺术专场演出,颇受观众欢迎。韩婷婷又获第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1994年、1996年,与上海电视台相继合拍了4集电视剧《蝴蝶的传说》,和3集电视剧《金缕曲》。到1994年为止,剧团共演出大型剧目40余个,其中《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先后各由三代人演出,既保留了剧目,又培养了人才。继任团长有王钧全、尹小芳、都丽芳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上海 越剧院 越剧 花旦 团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