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老派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老派是啥意思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上海话老派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老派是啥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上海方言“阿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用作上海人的代称
  2. 谁能告诉我一些上海的方言
  3. 求一些上海话的日常用语
  4. 书文杂志(六)上海话(1)什么是“老派”上海话

一、上海方言“阿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用作上海人的代称

1、“阿拉”的意思就是我们,是上海当地人的方言。阿拉”原为宁波方言的之一人称代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之一人称还不是“阿拉”,解放之后,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渐渐定型。“阿拉是上海人!”这时“阿拉”已完全取代了“我伲”成为上海人的象征。

2、“阿拉”来源于吴语宁波方言。以宁波方言为例,宁波方言在表示多个人时常用“拉”作为结尾。例如,“渠拉”表示他们。清末及民国时期,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对上海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上海本土表示“我们”的说法是“我伲”,但在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后,“阿拉”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却成了上海话的代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另外浙江义乌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之一人称。

二、谁能告诉我一些上海的方言

1、连裆:两人或多人合伙设骗讲作“连档”,台伙者讲作“连裆码子”。同义来源与中国的服制有关。汉语有“上衣下裳”之说,下衣的“裳”又有裙、裤等区分,裤子的拼缝又讲作“裆”。一些欢喜摆老资格的人常以“我在做工作时侬还在穿开裆裤呢”,现在“开裆裤”就是一种为小孩大小便方便而设计的仅裤腰间相连,而裤裆分开的童裤。古人就把合伙干见不得人的事的团伙讲作“裤子党(裆)”。近代以后,上诲人又把合伙行骗者叫作“连裆”,即不法分子联手作案的意思,合伙者被叫作“连裆码子”。

2、骂山门:无端或无理的漫骂。如“侬平白无故骂啥山门”。山门即庙门,因庙多建于山上而得名:如杜甫《三川观水涨》诗:“乘陵破山门。”<注>:“土门山也,山有二土门,故曰‘山门’:”白居易《寄天竺师》诗:“一山门作两山门。”又如<宋史·真宗纪>:“法驾临山门,黄云覆荤道。”寺庙是佛教圣地,内居者均为佛教弟子,是洁身自好、与世无争之人,到庙门口骂人者,必定是无端寻衅,也必然会招报应。又作“骂三门”。按<伽蓝七堂制>规定,佛寺正门共设三扇门,正大门为“法门”,两侧对称为“相门”,合称为“二门”,故“三门”也成为佛寺之代词。此说亦通。

上海话老派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老派是啥意思-第1张图片-

3、饭泡粥:①即泡饭。将冷饭回炉重新煮成粥:②形容和比喻讲话罗嗦、不断重讲某件事,令人讨厌。在煮泡饭时,煮沸的粥不断发出“笃笃”的响声。沪语形容话多者常讲:“格人闲话多得勿得了.笃笃笃笃讲勿停格”,故以“饭泡粥”喻话多。另一种释法以为,沪语中“饭”与“烦”,“粥”与“捉”(即无理死缠着某件事而纠缠不清之义,又写成“作”)谐音,“饭泡粥“即既烦又捉的意思:如“某人讨厌得很、简直就是一个“饭泡粥”。

4、枪势:义近运气、机会等。是从球类游戏中chance引申出来的词。落弹既是一种高尚游艺,也常被用作赌博,因为chance之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胜负。因此chance也常用以比作某人近日的运气和机会。如“格人现在枪势足来”。即指某人近日抓住了机会,运气不错。如不求进取,而只等上帝给以机会者,也可讲作“混枪势”。

5、小鬼(头):鬼音读举。词性较活,视语言的具体环境而定,朋友同辈之间使用多用于表示对对方的不满或愤怒,如“这小鬼竟敢坏我的事,我一定会给他颜色看”;长辈称小辈,则多含亲昵的感情,如“格小鬼死到啥地方去了,吃饭辰光到了还勿晓得回来”;熟人之间称小鬼(头)又多调侃、亲热的口吻,如“侬只小鬼最近是勿是发财了,长久没到我处来了”。

6、毛毛雨:即如牛毛那样细小的雨。俗指微不足道,小意思。

7、七搭八搭:义同“胡搅蛮缠”。多指不明真相而胡说八道。也可称“黑七八搭”。

8、触霉头:指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义同倒霉。

9、翘辫子:意同畜生或死人。本世纪初上海出现电车,有轨电车上有一电辫(无轨电车为两根)与电线相通,用来接通电源。电车行驶时,如偏离行驶路线或紧急刹车等原因,辫子可能脱落电线而上翘。这样,电车因电源中断而不能行驶,需重新拉好辫子才能行驶,故有是语。

10、捏鼻头做梦:义同“白日做梦”。因为鼻子被捏是无法呼吸的,也就没法睡觉,做梦也就是不可能了,故沪语就有“捏鼻头做梦-想也不要想的”之说。

11、衰惰:音近“筛惰”,疲乏、劳累、吃力。衰原义为弱、小,古文中又读杀。《川沙县志》:“疲乏谓之衰惰。”《嘉定县续志》:“俗言劳顿或慰劳人俱曰衰颓。”今沪语口语中仍有该词读音,而文字一般以谐音词代替。

12、扎台型:争面子,出风头,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台型原指表演艺术中的舞台形象或造型,是戏剧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台型的好坏最终是以观众对戏以及演员的表演的评价而决定的。旧时艺人为突出和抬高自己的形象,设法压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称之为“扎台型”。更有甚者,个别演员还出资收买观众为自己捧场,又怂恿观众对其对手喝倒彩,也讲作“扎台型”。

13、煞根:俗语从“煞渴”派生而来,喻极度的满足。近几十年该词多用于比喻到极点,如市场上商品标价极度的更低价讲作“煞根价”。牌类游戏中5张相连的牌色讲作“顺子”,“顺子”中以“10JQKA”更大,于是讲作“煞根顺子”。

14、毛估估:初步的、粗略的估计或估算。该俗语盛传于1987年至1992年间,成为当时更流行的俗语之一。沪语中“毛”含有初级的、初步的、粗略的之义,如半成品称之为“毛胚”,未扣除全部成本的盈利为“毛利”,非净重称之“毛重”等,“毛估估”即初步的、粗略的估算。

15、上腔:又作“上枪”、“上腔势”等。现代上海方言中喻故意对他人进行挑斗、挑衅的行为,意同“找茬”。

16、活络:指非固定铆接而可以折卸重新组合或可以随意调节。如固定口径的扳螺帽的扳头讲作“呆扳头”,而可以调节口径的扳头讲作“活络扳头”指人机敏灵活,能随机应变。

17、笃定:喻牢靠而有把握,也讲作“笃定泰山”。相传,吴县造桥名将 *** 怀在筑一石拱桥时,恰知县路过,知县认为该桥筑得不好,可能会倒塌。三个月后,知县派人实地察看,察看者看见许多人在桥上休息,就问:“这桥有危险吗?”人们回答讲:“ *** 怀是造桥大匠,他造的桥墩笃直,石拱定位牢靠,叫做‘笃定’。”从此“笃定”成为江南俗语,为加强语气,也讲作笃笃定定。

18、革履:对年轻而又带新派者的称谓。盛行于民国初至50年代,在解放前拍摄的描写上海生活的电影中经常可听到此词,一般前置姓。中国有以服饰作称谓的习惯。近代以后,外国的西服、皮鞋逐渐流传入上海,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尤其到了清末,留学生回国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常着西装、皮鞋,于是被人们叫做“佯装革履”。约民国后,“革履”成为称谓的代词,指新潮的青年。解放后提倡简朴生活,“革履”一词的使用减少,现在仍有少量使用,常带有亲热和开玩笑的意思。

19、抖豁:胆小经不起大场面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既想买某东西,又舍不得花钱而犹豫不决。在旧沪语中,将过去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讲作“抖抖豁豁”。80年到后,由于物价上涨速度很快,有些商品在较段时期内发生变化,购物者无法理解和适应物价的变化,购物时常出现犹豫不决而抖抖豁豁的样子,他人就会催问:“侬抖抖豁豁的啥,要买快买。”后“抖抖豁豁”被省为“抖豁”。

20、一枪头:落弹、康乐球等游戏术语。指球艺高超可以不轮换击球而一次连续将球全部击入洞中。根据这类球的游戏规则,击球者在击进一球后可以继续击球,反之,则须由对方击球。击球用的棒称之“枪棒”,也省称为“枪”。故有是语。有时也讲作“一枪光”。俗语指艺高者可以一下子完成某动作或任务。赌博俗语指一掷定胜负。参加赌博者将所有赌资集中起来,以一次性赌博决定输赢。

21、轧三胡:又作“轧讪”、“轧讪胡”。闲聊。词义来源释法不一。据王韬《瀛儒杂志》中说,清同光年间,胡镛(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买办,胡公寿是上海最出名的画家,胡宝玉是上海最出名的 *** 。同时,这三人是上海最有钱的名人,遂被合称“海上三胡”。“三胡”也是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于是沪人称议论,闲聊为“轧三胡”也有人认为沪语称“拉琴”为“轧琴”,传统乐器中有二胡、单弦、四弦,而没有“三弦”(北方乐器中有三弦),于是人们把不入调门的闲聊讲作“轧三沪”。还有一说认为,“三”是“讪”之讹。沪语中把搭腔讲作“搭讪”,如《海上花列传》:“一顿搭讪,直搭讪到搬上晚餐始罢。”而“胡”又有“胡调”之义,于是讲作“轧三胡”。

22、卖相:商品、物件等的外观。如“这种东西卖相好来兮,里向是一太糊涂”。指人的外貌。如“你的女儿卖相介好,人又端庄,还怕寻勿到好人家”。词义直接来源文字。就是 *** 的相貌是供出卖的,于是像商品一样被叫做“卖相”。就是“卖相”用于指人的外貌时多指非正派的女子,现已广泛用以指任何人的外貌。

23、来三:能干、精明、可行,词义出处无定说,一说以为写作“来山”。旧时许多庙宇建在山上,来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则菩萨越灵,同时也意味着庙中僧人有本事。而据清人住《吴下谚联》中讲: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派人四处放风说,考生只要交付白银三百两,就保证能录取秀才,并说不另开具收据,进考场就知真假。交付三百两的考生进考场后被安排到“来字三号”的考棚里,凡在“来字三号”靠栅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该事传出后,吴语即以“来三”喻可行。但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像这样的公开舞弊似乎不可能。故“来三”可能是“襕衫”之讹。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裙相连的服装,古代规定为士大夫以上者的常服。到了明清时期,又规定襕衫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同时又规定需用蓝布 *** ,于是也被叫做“蓝衫”。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考试是走上仕途的最基本 *** ,小地方的秀才已是有名望的人,举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襕山或蓝衫是读书人穿的服装,于是“襕衫”也成为精明、能干者的代词,并沿用至今。后人不知“襕衫”出典而讹作“来三”。

24、刮讪:多用于指犯罪团伙案情暴露、个人阴私被人察觉等。《辞源》、《次还》等权威性工具书中把“讪”释为讥笑、勉强装笑等,又释“搭讪”为“因不好意思而找话谈”,“藉机交谈”等。而实际上沪语中“搭讪”除了含有上述意义外,还有应酬、闲聊的意义。那些面孔长相难看,一看就像作了亏心事的人也被讲作“刮讪面孔”。由于“刮讪”一词使用面太广,后来又派生出“惯讪”等词,词义与“刮讪”同。

25、吃生活:指家长对小孩,长者对小辈,强者对弱者施以暴力。在沪语中“生活”多指工作,劳作、活计,而干活一般需有工具(沪语讲作“家私”),“吃生活”就是用工具敲打对方,故该俗语有常讲作“吃家私”。如“侬再不听话,当心吃生活”。也指工作中不小心,被工具砸痛或打伤。如“我自己不当心吃了记生活”。

26、吃香:受欢迎,意与“吃价”同。据《宋朝事实类苑》记:北宋中期后,宫廷编制庞大,冗员激增,那些在京城中候补待放的官员有一个叫“三班院”的机构负责安排和分配。候补官员为争取早日放官,就以“香钱”的名义向三班院官员贿赂(今沪语也把以送礼之法求人帮忙讲作“烧香”),于是,三班院官吏“香钱”之收入远超过年俸的收入。另外供听众有一个叫“牧司”的机构专门负责宫廷的生活垃圾处理,宫廷中人食不厌精,他们的排泄物是上佳的农肥,也能卖好价钱。当时社会上有“众牧司吃粪,三班院吃香”的传言,于是“吃香”被借喻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后词义扩大,喻令人羡慕的职业及受人欢迎的商品等。

三、求一些上海话的日常用语

上海话的日常用语有:门槛精、掼浪头、退招水、推板、收骨头、轧朋友等。

“门槛精”源自英语中的“monkey”,猴子的意思。猴子给人的感觉就是精、聪明,因此,构成了洋泾浜英语。

例:这个小姑娘一点都伐肯吃亏,门槛真精啊。

最早来自于江湖黑话,起了争执,对掼浪头。纷纷说自己认识这个,熟悉那个。表示说大话,充大佬的意思。

例:工资么就这么点,还要请客掼浪头。

“招水”来源于英语中的“juice”,果汁、酒水的意思,是流氓退还敲诈得来的油水与钱财,后引申为丢脸、失面子。

例:四级考了三年都没过,真的是退招水。

来源于英语中的“too bad”。表示差劲、不好的意思。

例:这个人借钱从来不还的,真是推板。

源自苏州话,收是“收作”的简化,收作可表收拾,如收拾房间,而骨头是“懒骨头”之简化,江南称懒人为“懒骨头”。“收骨头”的意思就是收拾你(一般对小孩子说)。

例:马上要开学了,回学校侬又要收骨头咯。

轧朋友=“get”朋友,get:得到的意思(谈朋友),“轧”是一个普遍运用的动词,如“轧闹猛”(凑热闹)也能运用。

四、书文杂志(六)上海话(1)什么是“老派”上海话

1、上海话,这座大都市的语言瑰宝,其魅力与复杂性在吴语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它经历了从尖团分明的"老派",到不分尖团的"中派",再到革新开放的"新派"的演变历程,形成了丰富的方言文化。以1988年《上海市区方言志》和1997年《上海方言词典》为学术基石,这三个派系的划分标志着时代的变迁与学术视角的更新。

2、"老派"上海话,一度被定义为60岁以上的老一辈口音,以尖音与团音的区分为其特色。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术界对"老派"的界定已经超越了年龄,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学术分类,而非仅仅与年龄相关。对于这个误解,部分源于学术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引发了 *** 上的热议与讨论。

3、钱乃荣的著作中,将上海话分为两代人——60岁以上为"老派",60岁以下为"新派",但标准并非一刀切。朱贞淼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主张市区65岁以上倾向于使用"老派",而年轻一代则倾向于"新派"。实际上,学术界认为"老派"更接近于"中派",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分类,这体现了语言的演变与地域交融。

4、有人误将带有苏州口音视为"老派",但这恰恰反映了新上海话的推动力。 *** 空间中,对老上海话的误解和争议并未消散,尤其是在新上海话的冲击下,老派方言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尤其是在城市扩张后,"老派"和"中派"的概念在日常交流中渐行渐远。

5、回顾1926年赵元任的研究,上海话曾分为新旧两派,新派趋近苏州,旧派则保留了浦东的特色。新派后来主导了上海话的发展,与今天的"上海闲话"有着密切的渊源,而旧派方言则退缩到老城区,被视为上海话的一部分。然而,《方言志》中的老派描述与现代认知存在偏差,反映出的是语言更迭而非自然的演进过程。

6、随着上海的扩张和现代化,"新上海话"的概念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旧话的痕迹逐渐淡去。可以预见,未来的上海话可能会面临相似的命运,传统方言可能将面临淘汰。尽管如此,每种方言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上海话的故事仍在继续,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理解。

OK,关于上海话老派是什么意思和说一个人老派是啥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老派 意思 上海 什么 个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