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传染病 *** 直报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传染病 *** 直报梅毒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上报时间
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小时,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为24小时,丙类传染病也需在24小时内进行 *** 报告。
1.甲类传染病发现后,医疗机构需在2小时内通过 *** 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2.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医疗机构应在24小时内进行 *** 报告;
3.若医疗机构不具备 *** 直报条件,应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寄送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4.对于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应立即调查核实,并在2小时内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
1、甲类传染病的定义:甲类传染病是指国家规定的必须采取最严格防控措施的传染病,如鼠疫和霍乱;
2、乙类传染病的特点:乙类传染病包括的种类较多,如艾滋病、肺结核等,对这些疾病的防控也相对严格;
3、丙类传染病的管理:丙类传染病通常是指流行程度较低、危害相对较小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
4、传染病报告制度的意义:及时报告传染病对于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卫生健康部门迅速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综上所述,甲类传染病需在2小时内完成 *** 报告的三级确认审核,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须在24小时内进行 *** 报告;若无 *** 直报条件,应向相关卫生机构报告并寄送报告卡;特定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暴发,也应在2小时内完成报告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 *** 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 *** 报告。不具备 *** 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二、国务院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时限是
1、法律分析:甲乙丙三类传染病上报时间
2、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 *** 报告。
3、乙类、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于24小时内进行 *** 报告。
4、不具备 *** 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5、接到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一级一级往上报告,需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一旦确定为传染病!
6、之一步:立即宣布疫区及疫区封锁。
7、第二步:医疗机构对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8、第三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9、第四步: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 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 *** 决定,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10、第五步: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
11、第六步: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可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12、第七步:对尸体就近火化,或者深埋。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要求在多长时间上报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要求在2小时内以 *** 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 *** 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 *** 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 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信息报告系统。有下列情形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 ***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 *** 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 ***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人民 *** 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 *** 或者上一级人民 *** 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 *** 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报告。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4、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 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 *** 备案。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五)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地方人民 *** 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发出的传染病预警后,应当按照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5、第三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6、第六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 *** 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 *** 、上级人民 *** 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通报、报告或者公布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时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四)未及时调查、处理单位和个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的举报的;(五)违反本法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