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问答-

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孝文帝改革的时间这个问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间,地点,目的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3.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什么
  5.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
  6. “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哪年

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间,地点,目的

前期(471---490)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后期(490---499)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2、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之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年正式迁都洛阳。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目的、内容、作用。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 *** 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第1张图片-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公元471年至公元490年,由冯太后主持改革。

公元490年至公元499年,主要由孝文帝主持改革。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

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 *** 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魏孝文帝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是471-499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曹魏时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时已经变成了从世家大族中选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与庶族两大社会阶层,“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由于鲜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养,没有独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导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汉族政权政策,也就继承了这一已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门阀制度。

1、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

1、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

2、公元469年,年仅两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

3、公元476年,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

4、公元484年,拓跋宏下令实施“俸禄制”。

5、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帝始亲政。

6、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执笔书之。

7、公元494年,下令鲜卑族改穿汉服,一年后下令改说汉话。同年,龙门石窟开始建造。

8、公元495年,拓跋宏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自己改名元宏。

9、公元497-499年,元宏多次南征南齐,虽取得胜利,但最后还是没有灭掉南齐。

10、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葬于北邙长陵。太子恪即位,是为世宗宣武帝

六、“孝文帝改革”发生在哪年

公元471年,拓跋宏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袭皇帝位。

孝文帝(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为北魏第六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4年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使吏治 *** 现象有所好转,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之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俸禄制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孝文帝 改革 俸禄 北魏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