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3月5日,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在博罗县横河镇嶂背耀伟畲族小学,郑碧彩老师正在教二年级的学生辨别东南西北的课程。
为了方便同学们感性记忆,郑老师让同学们离开座位,2人一组,用你说我做的 *** 锻炼方向感。孩子们还很小,不知道正在耐心教育他们知识的郑老师,是一个做过肾脏移植手术,每天坚持吃抗排斥药物、背负着40多万元手术债务的人。
学生有出息是老师更大的成就感
作为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横河镇嶂背村位于罗浮山北麓。尽管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但这里和周边的村镇没有太大差别。稍显不同的是,走入嶂背村小学,学校建筑和校园围墙上,各种有关畲族语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绘画,提醒外人这是一所畲族小学。
1974年生的郑碧彩是地道的横河镇西群村人。1993年,19岁的她从梅州宁江艺校中专毕业,回到父亲所在的西角小学当一名语文老师,“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这里,他认识了也是做老师的老公黄福如。1996年,西角小学撤销,设立嶂背畲族小学。当年10月,郑碧彩生小孩休了产假。1997年春天,重返工作岗位的她来到这所小学从教。
在小学教书,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没有太多值得特别记住的事情。有将近10年的时间,她都是从三年级开始跟班,一直教到六年级,主要教语文。
稍微让郑碧彩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很多学生学习刻苦,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这个稍显偏僻的地方。她随口提起多年前一个学生,名字叫刘锦雄,平时不爱动,也不爱说话,但学习很认真,她根据这个特点叮嘱他多做练习题。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广东工业大学。她还提到名叫刘惠儒的女生,如今在惠州市光正实验学校担任英语老师。“虽然我们很平凡,但是教过的学生能够出息,是当老师更大的成就感。”说到这些,郑碧彩脸上掩饰不住自豪。
患上尿毒症8年后做了肾脏移植手术
变故发生在2006年,说起这段经历,不太善于言辞的郑碧彩清晰回忆起是在8月份,她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腹部经常疼痛。为此,她不得不每周请假去看病,但在横河镇上的医院检查了好几次也没发现有什么大毛病。期间,她专程到博罗县人民医院,在医生的指点下做了肾脏B超,依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2006年的冬至,广东人冬至大过年,在横河嶂背村也要做艾粄准备“过年”。“当天,我还去临近村的学生家里家访。”郑碧彩回忆,当晚回到家,突然感觉情况严重了,除身体疼痛之外,电视屏幕突然失去了颜色,她看不见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她赶紧跑去找老中医把脉,老中医建议她去大医院挂眼科号。这次她来到惠州市中心医院,经过胸透检查,她被确诊患上尿毒症。
“从2006年冬天开始,我每天都要做腹膜透析,在身体两侧插入两根管子,每天要打完4袋药水。”说起这些伤心往事,郑碧彩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因为操作的次数多了,不久之后,她都是自己做这个手术。
在此期间,2010年,郑碧彩申请回学校上过一段时间课。因为必须坚持治疗,学校同事经常看到她给自己做腹膜透析。最终,耐不住身体太虚弱,无法坚持下去,她不得不再次离岗。
2014年8月2日,经过近8年的透析,郑碧彩选择做肾脏移植手术。之前一直没有做,是因为手术需要80多万元,这笔巨额费用他们只能东拼西凑,找家人和兄弟姐妹借钱,才完成了手术。
希望尽快还清债务
手术做完,郑碧彩不再像以前那样疼痛。经过一年多的康复,2015年9月,她再次申请返回工作岗位,她说:“我热爱教育事业,我热爱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她希望能分担丈夫的还债压力。如今,手术已做完好几年,他们还欠着40多万元债务。
在采访时,郑碧彩透露,他丈夫每月有5000多元工资,其中大半要用来还债。她自己的工资则用来吃药。移植肾脏的人需要坚持服用抗排斥的药物,这些都是进口药,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她的独生儿子在惠州建筑学校毕业后,目前在惠州打工,每个月的收入也十分有限。
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介绍,学校为了照顾郑碧彩老师,让原本教高年级的她改为教二年级。这所学校目前连校长一共11人,基本每个老师都是身兼几个年级的课程,只为郑老师开了“绿灯”,只用带一个年级的数学课。
郑碧彩知道学校的好意,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分担一些工作。每天中午,离学校比较远或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都会留在学校食堂吃饭,她就争取在这个时候帮帮手,陪孩子吃饭,饭后照顾或辅导孩子们学习。
说到对未来的期望,她低头想了许久,一方面,她希望学生们学到更多知识,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另外,她对亲戚朋友多年来的无私帮助非常感激,希望尽快用微博的工资还清债务。
【记者】周春
【摄影】王昌辉
【通讯员】陈川海
【作者】 周春;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惠州市~惠州大课堂
上榜啦!广东这2个市即将被国家命名!有你的家乡吗?近日,全国住建部对
2017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县城和城镇拟命名名单
进行公示
▽
我们大广东一共有2个城市入选
这2个城市分别是
▽
有你的家乡嘛?快来投上一票吧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
什么是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国内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
想想家乡马上要加快速度大发展了
是不是有些小鸡冻呢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
这2个市到底有多少实力!
河源市
京九铁路进入广东省的之一个城市
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城市
紫金县客家花朝戏之乡
和平县的采茶剧团之乡
连平县忠信花灯之乡
东江菜的主要流行地
龙川杂技团之乡
……
河源个人简历
姓名:河源市
英文名:HeYuan City
别名:槎城
民族:汉族、畲族、壮族和苗族等
*** 区号:0762
邮编:517000
车牌代码:粤P
语言:客家语-粤台片、粤中片水源音
家庭成员:河源市辖1个区(源城区)、5个县(和平县、紫金县、龙川县、连平县、东源县)。
子女数量:368万(2016年)
家庭住址: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
住房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河源的艺术照
万绿湖
万绿湖是华南地区之一大湖,又名新丰江水库,是华南更大的生态旅游名胜,因四季皆绿,处处皆绿而得名。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规划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区。
镜花缘
根据小说所写,河源与百花仙子有不解之缘,是百花仙子降生之地,而镜花缘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恰恰与书中描写的景致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于是景区就取名“镜花缘”,融情入景,为游客再现“百花仙子之故乡,镜花水月之梦境”的书中美景。
霍山
霍山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海拨550米,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以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而早已闻名遐迩,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为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越王山
相传越王山是因西汉南越武王赵佗登高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千年的古寨门、完好的越王井、越王榻,更让人睹物寄情这是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只是山水完美融合的典范其山峰千姿百态,势如南越王之千军万马雄伟壮观天然大佛、转运石、越王谷、越王石等自然景观堪称粤中一绝踏入风景区。
兴隆民俗文化村
兴隆有许多优秀的客家民俗文化,如哭嫁、对山歌、客家锣鼓、放天灯、打月姑等。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客家餐中有大战饭、大杂烩、炙黄酒等,风味独特,令人大饱口福。 兴隆的房屋大部分保持着传统的客家围龙屋结构。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成围是它的独特之处。
越王庙
迎客大桥
龙湾漂流
热龙温泉度假村
河源的美食
客家黄酒
猪脚粉
客家酿豆腐
八刀汤
酿三宝
桂花鱼
客家一绝——全牛宴
红焖肉
艾粄
萝卜粄
紫金牛肉丸
云浮市
广东省民族民间,石雕,艺术之乡
世界储量更大品位更高的硫都
中国石材基地中心
中国人造石之都
罗定市:中国玉桂之乡
罗定市:中国22度阳光大米基地
新兴县: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
新兴县:中国果品加工之乡
郁南县:中国无核黄皮之乡
郁南县:中国砂糖橘之乡
……
云浮个人简历
姓名:云浮
英文名:Wanfow、Yunfu
别名:石城、石都、硫都
民族:壮、苗、蒙古、侗、瑶族等
*** 区号:0733(+86)
邮编:527300
车牌代码:粤W
语言:云浮白话、客家话(子话)、闽南话和 亻能 古话等
家庭成员:云浮市辖2个区(云城区、云安区)、2个县(新兴县、郁南县)、1个县级市(罗定市)。
子女数量:298万(2015年)
家庭住址:广东省中西部,西江南岸
住房面积:7779平方公里
云浮的艺术照
国恩寺
新兴国恩寺位于新兴龙山山麓,古寺依山而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诞生和圆寂之所,故称为“岭南之一圣域”,日本高僧更称其为“祖庭之祖庭”。
蟠龙洞
位于云浮市区城北的狮子山中,因其洞体迂迥曲折,形若蛟龙,故得名。1993年5月,广东省人民 *** 正式批准蟠龙洞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金水台温泉
金水台温泉水质晶莹清澈,有淡淡的“臭鸡蛋”味,水温高达70℃,水质含有偏硅酸、氡、硫、钾、钙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矿物质元素,有很好的保健疗养价值。
罗定龙湾生态旅游区
龙湾生态旅游区以山、水、林、瀑互相辉映,构成龙湾湖光山色风景区。整个景区集大自然的雄、奇、险、秀、幽于一体,鬼斧神工,气势魁宏,独具游乐观赏价值实乃久居大城市人士重返大自然、欣赏天然野处的好去处。
罗定八排山
在云浮,有一座八排山,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八排山!每当看见这些高山上的平原、草原、树林,就有一种仙境般的感觉,空灵、唯美,不食人间烟火。
西江口
罗定学宫
鹰飞跳伞基地
罗定文塔
云浮的美食
河口吕宋香芒
郁南无核黄皮
茶洞豆腐
托洞腐竹
罗定豆豉
新兴凉果
豉油膏
新兴荔枝
新兴裹蒸棕
广东这两个城市上榜了
真的是可喜可贺!
赶快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吧!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美
每个城市都有太多美景美食
不是这一条微信能够放下的
你最支持哪一个呢
快去上面投票告诉生活君啊~~
【作者简介】
盛慧
197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级作家,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十月》《花城》《山花》等刊,并被翻译成英文、俄文、蒙古文。著有长篇小说《风叩门环》《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外婆家》《岭南的乡愁》等十九部。曾获《人民文学》新世纪散文奖,入选2017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
文/盛慧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糕饼,是每个孩子最甜美的童年味道。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都会变戏法似的拿出几块饼来给我吃,那是她一直藏着舍不得吃的。饼的外面总是包着薄薄的桃红色油纸,时间久了,油沁入纸,吃完饼,我意犹未尽,还会将上面的油舔得干干净净。
四大名饼
岭南地区,是美食的天堂,除了各式的美味佳肴,还出产许多诱人的饼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杏仁饼、盲公饼、鸡仔饼和西樵大饼,被称为广东“四大名饼”。
对于杏仁,我有一种特殊的偏爱。记得从五岁开始,我有了人生的之一份 *** ——给父亲跑腿,买“大前门”香烟。这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我总像小鹿一样,一跳一跳地跑到镇上。杂货店的柜台很高,那时候,我个子很矮,踮起脚尖才能勉强够到。跑腿当然不能白跑,要收一毛钱的跑腿费。那一毛钱,我总会用来买杏仁酥,薄薄一块,小口小口地抿着,走到家里,刚好吃完,留下满嘴愉快的香甜。
中山是杏仁饼的诞生地,因其有淡淡的杏仁味而得名。它是由兴宁里萧友柏的妾侍林大姑指导女佣潘雁湘创制。潘雁湘是一位来自顺德的自梳女,她曾跟糕点师傅做帮工,后到萧家帮佣。后来,中山石岐易味庐饼家、咀香园开始大规模生产此饼,1931年,易味庐杏仁饼创始人去世,饼家因后继无人而结业,咀香园杏仁饼一家独大,发展至今。
杏仁饼经烘烤后,金黄带绿,饼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腻。据说,压饼的时候不能压得太实,如果太实,香味和口感都会略逊一筹。杏仁饼中原本是没有杏仁肉的,后来逐渐流传到澳门等地区,得到改良,加入了大颗的杏仁肉,称为“杏仁肉心杏仁饼”,每次吃到杏仁肉的时候,我就像得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欣喜不已。最值得一说的是香港名店陈意斋的原粒杏仁饼,每件都有四颗完整的杏仁,那种满足的感觉,无与伦比,简直像漂浮在杏仁的海洋之上。
佛山的盲公饼,始创于清嘉庆年间,甘香酥脆,齿颊留香,咬上一口,花生和芝麻的浓香,便如秋云一样在舌尖自由舒展。之一次品尝,我就甚为喜欢,一连吃了三块以后,我开始好奇起来,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呢?难道真是盲人所创吗?后来才渐渐知道了它的来历,相传当时佛山的鹤园街教善坊有一个人叫何声朝,他是个可怜人,八岁时由于家贫患病,无钱医理,以至于双目失明。后来,他开设一间“乾乾堂”卜易馆,占卦算命,远近前来问卜的妇人常有携带孩童,喧闹不止。何声朝的长子脑子活络,他以饭焦干研磨成粉,拌以油、糖、花生、芝麻等材料,炭火烘烤成饼,卖给问卜者以饵孩童。这个饼原本没有名字,买饼的人顺口称其为“盲公饼”,叫得久了,主人也就顺水推舟,正式打出了“盲公饼”的招牌。
很多酒楼在上菜之前,怕客人等得心焦,总会先上一碟餐前小食,让客人垫一垫肚子,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鸡仔饼。
“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这是许多老广儿时经常在电台听到的一段广告。鸡仔饼,原名“小凤饼”,因形似雏鸡而得名。据说,是由顺德女工小凤所创。
小凤的主人叫伍紫垣,是成珠茶楼的老板,有一天伍紫垣接待外地来的客人,刚巧主厨不在,便让小凤去做一道广东的特色点心给客人食用。小凤是个古灵精怪的姑娘,她突发奇想,将梅菜干和五仁馅料一起搓碎,加上用糖腌过的肥肉,配以上精盐和各种香料,做成饼,放进炉内烤烘。饼被烤制得金黄油亮,甚为诱人,客人取而食之,伴随着一声脆响,香味立刻在口中四溅,其味道曲折深幽,仿佛走进一座树木掩映、移步换景的园林。客人们从未吃过此物,大为赞叹,赞叹之余,又问这个饼叫什么名,伍紫垣随口说这是“小凤饼”。
小凤饼成为一代名饼是在此后半个世纪的事了。当时,成珠茶楼因中秋月饼滞销,制饼师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饼的原料按小凤饼的 *** *** ,竟然大受欢迎。鸡仔饼用料不下十种,糖的重量占了三成,加上少量精盐、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掺和冰肉和榄仁,使饼身脆化,咸中带甜,松、香、酥、肥,著名书画家麦华三曾专门赋诗称:“酥脆甘香何所从,品茶细嚼似珍馐。”
我的大女儿甚爱此饼,她说:“鸡仔饼的味道,是变化无穷的,刚入口时,隐约有烤鸡皮的味道,每吃一口,都有浓郁的南乳味,吃完之后,还会有朱古力的焦香。”
和其他三大名饼相比,西樵大饼体型更大,造型朴素,古意盎然,据说,该饼相传为明朝吏部尚书方献夫所创,以佛山西樵官山圩的天园饼家出品最为正宗,该店所用的发酵种头,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西樵大饼的饼身白中微黄,光滑细腻,摸上去富有弹性,像一个小女孩胖乎乎的脸蛋,入口松软,清香甜滑,上面有一层薄薄的白粉,很像柿饼表面的糖霜,诱人无比。西樵大饼形如满月,有花好月圆的意头,本地人嫁娶喜庆、省亲和逢年过节,都以此作礼品赠人。香港人爱吃的光酥饼,体型比西樵大饼要小得多,但工艺、口感均颇为相似,都能品尝到面粉自然本真的香味,这种久违的朴素味道,让人留恋,令人回味。
除了四大名饼,我偏爱的还有喜饼,我总觉得,它像一个古典素雅、不事张扬的女子,一颦一笑皆有万种风情。凡身边有亲朋友好友嫁女,总会送来请帖和喜饼,而我总会像贪嘴的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取而食之,一来是沾点喜气,二来这喜饼油酥松软,委实好吃,尤其是里面的原只橘色鸭蛋黄,诱人至极,吃上一口,香味便环唇绕齿,经久不散。
喜饼,又叫嫁女饼、绫酥喜饼,结婚派送嫁女饼,是广府地区的传统。为什么叫绫酥呢?因为,绫罗绸缎是古代贵族的四款华贵衣料,其中又以“绫”最为名贵,以此为名,寓意荣华富贵。
绫酥又分为黄、白、红、橙四种,各有意头。黄绫以豆蓉做馅,寓意贵族和皇气;白绫以爽糖或五仁做馅,代表了女方的贞洁,也有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的意思;红绫最讲究也最贵,以莲蓉做馅,也有用冬蓉的,寓意喜庆的气氛;橙绫则有豆沙或椰丝做馅,寓意小两口今后生活金灿灿。以广州的陶陶居、莲香楼和赞记最为出名。据老人家讲,喜饼是送给亲友的,新娘自己不能吃,否则会吃掉自己的福气。
乡愁似饼
乡愁是中国人的一种“遗传病”。诗人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块糕饼。对于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来说,吃一块儿时的糕饼,是特别美好的事情,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甚至会让人幸福得热泪盈眶。
和阿公阿嫲一起喝早茶,是许多岭南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广式早茶的茶点品类繁多,几乎像一场美食博览会,其中,有不少风味独特的糕饼。
伦教糕,也叫白糖糕,采用隔年籼米和白砂糖 *** ,因首创于顺德伦教而得名,一般切成三角形,充满细密的气孔,厚如柚皮,柔软如舌,咬下去,弹性十足,口感甜中带酸,白糖经过蛋清的过滤,甜度刚刚好,酸则是米浆自然发酵,隐隐约约,丝丝缕缕,甜酸结合,给舌头尖带来一种特别愉快的清香,就像一个穿白裙子,扎马尾辫的邻家姑娘,清纯甜美,人见人爱。
冰清玉洁的泮塘马蹄糕,是广州人最喜爱的茶点之一,做法并不复杂,将糖炒至稍黄后溶成糖水,再调入半分熟的马蹄粉浆,用猛火蒸熟。蒸熟的马蹄糕呈琥珀色,娇羞可人,夹起一块,微微颤抖,如同在撒娇一般,轻轻一咬,弹性十足,中间夹杂着马蹄肉,仿佛带着清晨的露水味道,让人神清气爽。
在马蹄粉中加入红枣汁,就变成了另一道美味的茶点——红枣糕,其色泽金红,枣香浓郁,口感丝滑,有一种吃果冻的感觉。一位点心师傅告诉我,红枣汁蒸制的时间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时间太久,口感会发酸,颜色也会变得暗沉,没有了让人一见倾心的晶莹剔透。
咸煎饼,据说是从南乳炒花生中得到的灵感,在原料加入南乳,增加香味,在低油温慢慢炸开,颜色金黄,边脆而饼心酥软微向内凹陷,外形像一顶毡帽,皮脆心软,松香怡人,甜中带咸,之一口是咸的,回味时是甜的,是我百吃不腻的一道点心。
牛脷酥,乍眼一看,像是矮矮胖胖的油条,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它因形似牛舌而得名,在粤语中,牛舌被称为“牛脷”,它是用面粉、猪油和牛油做成,由于面种内包了酥心,口感与油条截然不同,外层松软,内层松脆,散发着油酥的浓郁香味。
薄撑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道美味点心,它由糯米粉制成,类似于北方的烙饼,分甜咸两种,把糯米粉和成面糊,摊薄,煎熟包上馅之后切块,外脆内软,清香爽口。咸薄撑里有韭菜和虾米,甜薄撑里面是花生碎,芝麻和椰丝,微焦甜软,十分爽口。
薄撑的样子很像折叠的棉被,顺德人形象地称其为“睡铺”。每逢清明,顺德人都煎“睡铺”祭祖,说是给回家受祭先人提供睡觉用的铺盖。此外,从前顺德等地儿童入学礼,要在书桌上安排薄撑一碟,意取用糯米粉粘住学童 *** ,使之专心坐稳读书修业问。
云片糕是深圳地区传统小食,因其色白、薄片、呈长条形,又被称为“纸牌糕”,相较而言,我更喜欢云片糕这个名字,有片片祥云之意。这道小食,历史久远,据《宝安县志》称,清光绪二十七年,福田人黄果等制成中外闻名的深圳云片糕正式投产。坊间曾有诗赞曰:“此糕送与蟠桃会,神仙取糕不取桃”。
最传统的云片糕是用咸淡水交界的糯米 *** 而成,工艺繁复,其外观雪白,薄如书页,拿在手里感觉柔软但有粘性,可以一片片撕开,吃到嘴里细腻、甜、糯、香、酥,又因糖油充足,可以用火点燃。此外,还有玫瑰云片糕,带着淡淡的玫瑰香味。想当年,许多华侨同胞一下火车就会买深圳云片糕,在小小的云片糕里寻找久违的乡愁。
风吹饼香
顺德的大良嘣砂,形态甚美,形似金黄色蝴蝶,因顺德俗称蝴蝶为“嘣砂”,故名。嘣砂甘香酥化,咸甜适度,饼中加入了南乳,醇厚的香味,能在口中持久回荡。
中山小榄出产荼薇蛋卷。荼薇又称荼蘼,宋人任拙斋诗云:“一年春事到荼蘼,香雪纷纷又扑衣。”意指,荼薇花凋谢之后,春天也就过去了。此花在广东多有种植,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广人多种荼蘼,动以亩计,其花喜烈日,当午浇灌则大茂,……以甑蒸之取露,或取其瓣拌糖霜,暴之兼旬,以为粉果心馅,名荼蘼角,甚甘馨可嗜,然犹以大西洋所出者为美。”
荼薇蛋卷是以鸡蛋浆烘干为皮,荼薇花瓣、配以椰蓉、白砂糖为馅,经特定工艺精制而成,既有浓郁的椰子和鲜蛋的香味,又有浓郁的荼薇花香,入口时无比酥脆,牙齿轻轻一碰,它就乖乖缴械投降了。
香港人也爱吃蛋卷,这里出产的蜂巢蛋卷,加入了法国天然牛油,香味比其他地方的更加浓郁。除了嫩黄色的原味蛋卷,还有朱古力、椰汁、咖啡、榴莲等口味,甚至还有加入黑松露的,一口酥心,愉悦无比。
澳门的钜记饼家也久负盛名。店里的出品种类繁多,我最喜欢的是紫菜肉松蛋卷。在蛋卷上包上紫菜,薄薄的一片紫菜堪称神来之笔,不仅为蛋卷增添了一丝轻盈的脆感,还与肉松里外呼应,融合得恰到好处。
潮汕地区的风吹饼,也是很多人儿时的香脆记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又轻又薄,风一吹就能跑掉。它是用糯米磨成粉浆蒸熟后,撒上芝麻晒干而成的,饼身浅黄,表面散发着云母般的柔光,吃的时候点麦芽糖,口感香脆,每一口都有令人愉悦的咔嚓脆响,吃完后满嘴都是清甜的米香,是很多潮汕孩子童年的记忆。我的两个女儿都很喜欢,不过,这两个古灵精怪的家伙不喜欢点麦芽糖,而喜欢点酸奶。
惠州地区有一种糕,叫敛糕,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来是它古朴本真的样子,二来是它比其他的糕点蕴含着更深沉的情感,可以说,惠州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它,从出生、婚仪、寿诞乃至丧事,都有它的身影。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如果作为做满月送礼用的,则要在每只敛糕表面的中间处,用红花粉盖上一朵可爱的小红花。一个小小的敛糕,见证着欢笑,也见证着悲伤。在白敛糕里,我们品尝到对逝去亲人的悲伤与怀念。在红敛糕里,我们品尝到对生命的喜悦,对幸福的期盼。我不知道,敛糕是如何得名的,但“敛”有收拢的意思,或许,在亲人离去时,要将悲伤节制,当喜事临门时,则希望这样美好的时刻永不消逝。刚出炉的敛糕松软甜韧,放凉后则比较清甜,有糯米的柔韧和粘米的爽口。夏天时节,用敛糕干煲糖水,清凉又解渴,也是一种不错的小吃。
惠州还有一道“阿嬤叫”,也让我念念不忘。这是一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街头小吃,是惠州人代代相传的记忆。用料很简单,白萝卜丝、虾米、肉粒和调好味料的面粉浆,用小网篓舀放进沸油锅中慢火煎炸,成小碗状,外酥内软,萝卜丝。油锅一开,浓郁的香味便会弥漫大半条街。关于它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其中有一个版本,我是最喜欢的,说是每当小贩开油锅时,总有一个小孩闻香而来,在旁边围观,久久不愿离去,小贩担心滚油溅伤小孩,便急中生智说:“阿嫲叫你回去了!”孩子一听,信以为真,赶紧跑回家去。长此以往,这个名字就传开了。炸好的阿嫲叫,金黄酥脆,咬开时,咯吱一声,芳香扑鼻,尤其是萝卜,清香甘甜,最堪回味。冬日里,吃上一口热乎乎、油汪汪的“阿嫲叫”,温暖的感觉便会传遍周身。据说,回乡的游子们,都会叫上一份,因为吃了阿嫲叫,才是真正回家了。吃“阿嫲叫”的时候,我心里却生起了一份酸楚,仿佛听到逝去的奶奶唤着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唉,人到中年,许多亲人都消失于时光深处,如果有阿嫲叫你回家,那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
东莞的麻橛是一道裹着浓浓祖孙情的小食。旧时,过春节前,阿嫲总会 *** 炒米饼,小孩子嘴馋,鼻子尖,哪里有食物的香味,就会像穿山甲一样往哪里钻,他们围着阿嫲的膝盖转个不停,眼神楚楚可怜,阿嫲看了心疼,总会随手先做一些,给他们解馋。
湛江人过节常吃的是木叶塔。有一次,我和一位湛江的朋友聊天,她告诉我,最念念不忘的家乡小吃就是木叶塔。木叶塔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更受欢迎,主要用料有糯米粉、粘米粉、花生仁、虾米、椰丝、芝麻、白糖、红糖等,均要旺火炒香,最特别的是在糯米团中加入了“田艾绒”,用煮好的田艾绒和米粉搓成皮,捏成一个个扁圆体——俗称“饼婆”,包入馅料,然后用大树菠萝的叶子夹住蒸制一个多小时,口感软糯,甜蜜中夹杂着清香,以遂溪杨柑豆坡墟出产最为有名。
饼知时节
小时候,在我眼中,过节是大事,是天底下更大的事,因为家家户户都会 *** 美食,给孩子们杀馋,我们家是村子里唯一的例外,父母总是很忙,除了春节和端午,其他节日一概视而不见。看到村子里的其他孩子炫耀各种节日的小食,我总是特别羡慕,即使是一只不起眼的油糍,也会令我口水泛滥,恨不得冲上去一把夺过。或许正因为如此,当了父亲之后,我特别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总会花大量时间 *** 美好的食物,让孩子们用舌头记住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其他地方一样,岭南人过春节,也是特别隆重的。
廿九“开油锅”,为迎接春节的到来,每家每户都要开油锅, *** 煎堆、蛋散、油角和开口枣,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食物美好的香味儿。油锅里不绝如缕的笑声,如同一支《欢乐颂》,呼应着他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煎堆的样子和我老家的麻团有几分相似,它最初起源于顺德龙江,用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馅料甘蜜味浓。“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在煎制的过程中,它会越变越大,颜色由浅黄,变成深黄,最后变得金光灿灿,意头很好。我在顺德一家农家菜馆吃过更大的煎堆,篮球一般大小,一上桌,大家兴奋不已,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
蛋散酥脆,因为配料有鸡蛋加上入口即化的特点,咬下去,立刻像散了架似的,故得其名,也正因为如此,广东人把胆小怕事的人称为“蛋散”。 *** 时在面粉中加入猪油、鸡蛋、南乳、盐,做成小蝴蝶结的形状,落油镬炸,油温是至关重要的,油温低,则油腻,油温高,则易焦,在油锅里,面像是伸懒腰一样慢慢膨胀,一直炸到浅黄,如同菠萝蜜的果肉便可捞起,蘸麦芽糖食用,一口下去,咔嚓作响,香气四溅,那一份美妙和满足,只有你亲自品尝过才能体会。香港有些酒楼的厨师,将雪碧和柠檬汁调入糖浆,为松脆甜美的蛋散增添了一丝妙不可言的酸,让甜味变得更加清新。
油角又叫角仔,金灿灿的,胖乎乎的,如小孩子的脚丫一般可爱,油角里面包着芝麻砂糖或豆沙、薯蓉,酥脆甘甜,寓意新的一年油润富足。开口枣,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之前就在民间出现了,有的地方叫“细煎堆”,也有的地方叫“开口笑”。
开口枣酥脆蓬松,无比可口,吃完一个,满口余香,经久不散。 *** 时,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反复搓揉,外面裹上白芝麻,用油炸成,在油锅中翻滚,上端慢慢裂开,好像在开怀大笑。和蛋散一样,煎制时,油温不能太高,如果太高,面团是开不了口的。很多地方的人过年要蒸年糕,客家人过年,则会蒸甜粄,民间有“不蒸甜粄不过年”“一块甜粄补天穿”的说法,甜粄味甜柔韧,清香扑鼻,寄托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过年走亲戚的时候,还要作为美好的礼物带上。
开平人过年,喜欢吃咸鸡笼,因由形状像小半圆的鸡笼而得名,馅料有虾米、花椒、葱粒、马蹄粒、叉烧粒、鸡蛋丝、萝卜粒、香芹粒、花生粒等十多种,需慢火油炸,成品为米白色,口感鲜美,酥而不硬,脆而不软。
中山人过年,喜欢做金钱圈,外圆内方,形似一枚铜钱,油炸过后,色泽金黄,因此得名金钱圈,吃起来香脆可口,轻轻一咬,就“咔嚓”一下在嘴里碎裂开来,留下满嘴的香甜。每年春节,定居香港、澳门的中山人都会争相购买,无论他们离开多少年,心里总惦记着老家的这道食物。
清明前后,天朗气清,我们老家的人要吃青团,客家人则要吃艾粄,艾粄有甜咸之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吃甜的,艾叶原本是苦涩的,在甜味温柔的进攻之下,涩味招架不住,节节败退,最终留下令人愉悦的清香,这是春天最迷人的体香。艾粄中的馅料有炒香的花生米,芝麻和糖粉,蒸好后呈墨绿色,刷上一层花生油,口感如年糕一般香韧,芬人齿颊,沁人肺腑,如满嘴春光。
客家人有句民间谚语叫:“清明前后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这是有依据的,《本草纲目》中就有专门的记载,“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
饼声远扬
清明吃艾粄有各种传说,比如:惠州的客家人认为,“冇食清明粄,唔好揽禾秆”,意思是清明如果没有吃艾粄,到了秋天,收稻谷就没力气了。更好玩的是,东莞凤岗的客家人则传说吃艾粄可以防雷劈。除了艾粄,客家人还喜欢 *** 、萝卜粄、刀切粄、仙人粄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同样过清明节,恩平人会用烧饼拜山祭祖。
恩平烧饼又叫“恩平烧”,源自明朝,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主材料为糯米,经过烘烤的恩平烧饼散发着糯米的清香,加入黄糖或白糖,配以冰肉及芝麻;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入口软滑的特点,夹着烧猪肉吃,更加甘香滋润。
恩平烧饼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因为从清代开始,当地清明节就有一个习俗叫“望山派饼”,所谓“望山”就是看别人家拜山祭祖,当地人认为,望山的人越多,主人家就越兴旺。一轮仪式过后最后就是放鞭炮,鞭炮一响,小朋友们就像野猪一样往前冲,因为,拜山的主人家就会拿烧饼来派了,基本上是一人一个,有时一人会有两个,一下午下来,能收获十几个。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味的烧饼,是十分珍贵的。江门的朋友曾跟我讲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旧时,两个贫困的女人吃不饱饭,想在“望山”的时候收两份饼,出门前,她们各自想了办法,一个在背上背了一个枕头,另一个背了一只小猫,最后,背枕头的女人得到了两份,背小猫的女人却只得了一份,因为,小猫一听到鞭炮响,吓得魂都散了,两腿一蹬,跑没了影。
如今,恩平烧饼已从祭祀用品向特色小吃转变,口味有叉烧烧饼、芝麻烧饼、冰肉烧饼、肉松烧饼、陈皮烧饼、豆沙烧饼等。
与恩平相邻的开平清明祭祖用的不是烧饼,而是软饼,当地人把清明祭祖的拜山活动称为“行山”,故又称行山饼。开平软饼,表面白白的软饼,有韧韧的口感,外香脆内软。当地人认为,吃了行山饼,就会得到祖先的庇佑。
夏去秋来,暑气渐消,早晚已经有了几分凉意,孩子们开始企盼中秋节的到来。中秋那一天,他们总盼望着天早点变黑。不是为了赏月,而是为了吃月饼,那可是他们足足等待了一年的美食啊。
广式月饼,天下闻名。记得有一个日本寿司店的老板曾说过:“日本人与中国人都会做的东西,日本人总能做得更好,唯独只有传统广式月饼,日本人无法超越广东人。”
莲蓉月饼是最为经典的,是用莲子熬成莲蓉作酥饼的馅料,造型古朴,口感软滑,尤其是蛋黄莲蓉月饼,切开之后,有“长河落日圆”的美妙意境。有一位老人告诉我,旧时佛山的饼家很会做生意,他们会在月饼中悄悄藏一只金戒指,招徕顾客,为讨吉利,启市当日,之一个入店的客人享有更大的优惠,无论给多少钱,都可以买到一筒店里最名贵的月饼。
广州的陶陶居,不但专门设置了观月台,还雇人走街串巷高价回收陶陶居月饼盒,营造出月饼紧俏的感觉。
中秋节那天,顺德人除了吃月饼,还会给孩子们准备鱼仔饼,鱼仔饼小巧可爱,让人舍不得下口,是许多顺德人童年的美好记忆。吴川的大金九月饼声名远扬,它创立于清光绪年间。最经典的款式是用五仁和金丝火腿肉做馅,这五仁分别是瓜仁、榄仁、麻仁、桃仁和杏仁,饼身很大,一个有一二斤重,更大的有八斤重,可供一家人同时享用。
潮汕地区的月饼,与他地大为不同,当地人称之为朥饼,酥脆金黄的饼皮上盖有大红印,古意盎然,以意溪大朥饼、苏南朥饼和贵屿朥饼最为有名。
最上乘的朥饼必须用潮州本地猪的猪朥来炸油,馅料以糖、冬瓜、白膘丁、香葱、熟猪油、芝麻,所用的糖料,要用陶缸沤制一至三年,以去除火气,吃起来清爽凉喉,这与古人将旧年的雪水封存,等到第二年取出来泡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朥饼的种类很多,有绿豆沙朥饼、乌豆沙朥饼和水晶朥饼,还有老香黄月饼等品种,均采用“水油立酥皮”的“起酥”工艺,饼皮金黄,一层层的酥皮,酥脆娇嫩,一碰就掉,吃起来,满嘴甜香,让人无比满足。
在惠州,中秋拜神要用月光饼,以公庄最为出名,醇厚甜香。公庄月光饼并没有传统月饼中常用的莲蓉、蛋黄,它最重要的两种材料是糯米粉和果仁。
这些与节日结伴而行的食物,美好、朴素,被我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或对先人的缅怀,或对自己辛苦劳作的犒劳,或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食物就这样深情地呼应着节日,在四季轮回中周而复始,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温暖,演变成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创作手记】
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粤菜之美
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蕾切尔·劳丹在《美食与文明》曾指出,人类就是会煮饭的动物,这是区别低等级动物与高等动物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漫长历史的长河中,饮食已经从果腹的原始需要,变成了一种生活美学,它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文化。
粤菜位居中国八大菜系前列,在国际上,更是享有极高的地位,可与法国大餐相提并论。米其林粤菜指南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中华各菜系百花齐放,其中粤菜堪称中国菜系的代表,粤菜餐馆踪迹遍及全球,为老饕趋之若鹜,是感受中华饮食魅力不可不尝的菜系。”
有一年,与一位国外友人交流,他告诉我,对广东,最感兴趣的是粤菜,这让我产生一个冲动,为粤菜写一本书,书名就叫《粤菜记》。我希望以文学的方式呈现粤菜之美,挖掘美食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总是反复地吃,反复地比较,仔细品味每一种美妙绝伦的口感,捕捉每一缕转瞬即逝的味道。在这本书中,我希望自己做到三点——言之有物,言之有我,言之有味。“物”就是材料,这是文章的物质基础,“我”就是个人的体验,这是风格形成的关键,也是文章引力的关键,“味”则是不绝的余韵,空灵的回响。其中,“言之有我”尤其重要,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远离陈词滥调。人类学家项飙有个观点叫“把自己作为 *** ”,我是很认同的,一个作家不把自己作为 *** ,他的作品就不可能真诚,他的言说就不可能独特。
经过一年半的书写,目前已经完成初稿,并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光明日报》等发表了二十余篇,约十万字。很多朋友告诉我,读这些纸上的美食,会忍不住口水横溢。我想,这是我对作品更好的肯定。
接下来,我会逐字逐句地打磨书稿,希望将它打造成粤菜文化的经典之作,也希望能翻译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粤菜,爱上粤菜。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