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是厨余垃圾吗,粽叶是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1 0
各种粽叶大盘点,你听说过几种?

市绿化市容局说,做粽子的馅料有很多,其实能包粽子的叶子也有很多选择。箬竹、芦苇、毛竹、柊叶、粽叶芦、荷叶、芭蕉、槲树......快来看看不同的粽叶有哪些特点吧!详见↓

箬竹叶

箬竹

禾本科箬竹属植物,同属植物中有好几种均可以充当粽叶这一角色,但是禾本科植物分类难度略高,南方大部分地方的竹叶粽就是用它做的啦!做出来的粽子碧绿饱满,清香宜人哦。

芦苇叶

芦苇

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叶子比箬竹叶窄一些,南北通用,做出来的粽子通常是圆锥形。

毛笋竹壳

毛竹

竹笋大家都吃过,但你知道笋壳也可以包粽子吗?包粽子的笋壳来源于多种竹子,毛竹可能是最为常见的,用之前需要反复清洗,除掉毛刺。四川、浙江、湖南一带使用的比较多,以规整的四面体形常见。

柊叶

柊叶

竹芋科的柊叶在两广一带南方人民的生活中用的比较多,也是叶大厚实的类型。著名的肇庆蒸粽便是用它做的。而且“柊”字和“粽”字发音相近,除四面体形外还有圆柱形。

粽叶芦

粽叶芦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种名为粽叶芦的植物就是为了包粽子而生的,这种禾本科的高大草本在南方地区极为常见,古人深谙此草包粽子是极好的材料,且取材方便,便将其取名粽叶了。

荷叶

荷叶用来包食物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除了粽子,基本上什么能可以包。另外,荷叶糯米鸡,不就是超级大的粽子吗?

芭蕉叶

芭蕉

芭蕉叶在西南和华南地区用的比较多,宽大的叶子切割后作为包装材料也是非常常见。

槲树叶

槲树

壳斗科植物槲树,大乔木,叶子也比较大,虽然外观不规则,但包粽子还是妥妥的,以山东、山西和陕北较为常见。

玉米叶

玉米

禾本科的玉米叶也是十分宽大,所以包粽子也是毫无压力。但是,平时用来包裹食物的貌似更多是玉米棒子的苞叶,或许是取材更为方便吧。

美人蕉叶

美人蕉属

美人蕉的叶子比较宽大,与芭蕉叶十分相似,只是平行脉方向容易撕开,不是太结实。

此处应有美人蕉的叶子做的粽子,然而并没有搜到,说明很少人用,猜测是叶子不结实。

露兜树叶

露兜树

露兜树科的露兜树其实有很多种类,不过它们都有长而结实的叶片。广东、海南一带的人民有使用。包出来的粽子体量超大。

椰子树叶

椰子

椰子树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用椰子树的叶子来包粽子可能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吧?海南及东南亚人民用得比较多。

砂仁叶,或山姜叶

砂仁或 山姜

姜科的砂仁看上去与生姜差不多,但其实是比较高大的姜科植物,叶片包粽子有独特的姜科植物的清香。

您家包粽子用的是哪种粽叶呢?

最后在提醒大家一句,

一般吃完的粽叶是干垃圾!

资料:市绿化市容局

来源: 上海发布

上海生活垃圾为何采用“四分法”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

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生活垃圾分类曾呼吁和试点多年,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此次上海强制要求生活垃圾“四分法”,如此分法是否太过复杂?前端分好后,后端还会再混成一桶运走吗?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上海生活垃圾为何采用“四分法”?

对于垃圾分类,曾有一种观点,“干湿”两分法比较好推行。也就是说,把菜叶、剩饭、骨头等厨余“湿垃圾”分出来,避免弄脏塑料、纸张等其他“干垃圾”,影响其回收再利用。号称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的日本,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也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不可燃烧两类。

本次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来分的,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部分垃圾并非是按照干、湿的字面意思来分类,比如尿不湿属于干垃圾,干瓜子壳却属于湿垃圾,鸡骨头等属于湿垃圾,大骨头却属于干垃圾……

“本次上海的‘四分法’主要是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的分类标准、上海人的语言习惯,以及末端处理设备的能力和处理便捷性来确定的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杜欢政参与了上海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说,生活垃圾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成分极其复杂。比如按照粽叶属性,本应属于厨余湿垃圾,但粽叶的材质比较硬,后端处理时刀子很难切碎它,因此,只能作为干垃圾来焚烧处理;大骨头被分类到干垃圾,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有分类习惯还是先有处理设施?

在家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到垃圾处理厂是否又会混到一块?“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全国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基本能匹配分类处理的要求,并在加快建设湿垃圾处理设施。但在现阶段,分类后各种垃圾又混到一块运输、处理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杜欢政说,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至少需要3—5年,到底是等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后再建设分类处理设施,还是等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后再要求居民垃圾分类?

“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此,先开始实施强制分类,再根据分类和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调整和解决。”杜欢政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 *** ,参与者众多。在一定阶段,分类又混运的情况难以避免。“现在需要做的是,大家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相互推诿和指责,各负其责,把自己在这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这件事情总会有解决的一天。”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 60%以上。

刘建国说,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焚烧发电、卫生填埋并举,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推动,一批适合处理有机湿垃圾的生物处理设施在逐步建设中。“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我国垃圾处理整个技术格局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类处理系统,不同特性的垃圾到适合的处理设施中去,达到整体绩效更优、污染更低。”

怎么建成分类的长效机制?

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多年来我国一直呼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并进行试点,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杜欢政说,分类投放不能“一刀切”。上海要求垃圾“定时定点”投入,投放点不能设得太远,投放时间也要跟小区居民协商。“比如小区居民工作时间多为996,设置早晚6点到8点为投放时间,很多人就无法扔垃圾了。必须‘一区一策’,‘一刀切’的政策最终是无法长期实施的。”

在生态环境部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也表示,环境部正在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有害垃圾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生活垃圾填埋量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垃圾分类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李禾)

粽叶粽绳是厨余垃圾?错

■粽绳和粽叶属于其他垃圾,应投放进黄桶内。

本报讯(文/记者 沈淑婷 图/刘东华)吃完粽子后,粽绳连同粽叶囫囵一扎,扔进厨余垃圾桶……不少市民都自信满满地做过这个动作。事实上,粽叶和粽绳是其他垃圾,应投放进黄桶内。

端午节将至,市环卫中心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不买过度包装的食品及用品,包粽子时节约使用粽叶,同时“量力而包”,吃多少包多少,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从日常点滴做起,为我市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粽叶和粽绳为什么是其他垃圾?市环卫中心工作人员说,我市厨余垃圾主要以厌氧发酵的形式处理,使其产生沼气用来发电。而粽叶、粽绳属于高植物纤维垃圾,用于厌氧发酵较难降解,而且粽叶容易成团,会缠绕或者堵塞机器设备、管道,所以不建议直接投放到厨余垃圾桶,除非居民在源头将其剪碎。

此外,垃圾分类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垃圾处置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而粽叶粽绳热值高、易燃烧,将其作为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置,总体效益更高。从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来说,建议将粽叶棕绳投放至其他垃圾桶。

正确分类、精准投放之余,市民还可以怎样助力垃圾减量化呢?市环卫中心工作人员说,在外购物时,尽量不买过度包装的食品及用品;在家包粽子及食用时,吃多少包多少,为厨余垃圾减量。“希望大家在温馨、愉悦过节的同时,也能保持绿色、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共同为垃圾分类献上一份力。”

温馨提示

粽子要“轻装”上架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企业发出提醒:粽子上架前不要过度包装,确保符合“瘦身令”,“轻装”上架。

据了解,过度包装主要和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有关,有一项不合格,就判定为过度包装。根据规定,粮食及其加工品、月饼及粽子的包装不应超过3层,其他商品(含茶叶及其制品)不应超过4层。网兜、天地盖形式、塑料薄膜均算一层包装,拎袋和茶叶礼盒包装外塑封膜(厚度低于0.03毫米)不算一层包装。

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推动包装垃圾源头减量,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实现厦门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环节。

来源: 厦门晚报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 半数对分类标准模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支持垃圾分类,晚餐加个鸡腿。”上海市实施垃圾分类的第2天,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俊童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将平时用不到的书本、纸壳等可回收物投放到学校设置的回收贩卖机,拿到了27.9元的奖励。

回忆一年前的经历,王俊童表示,虽然自己就读的专业与环境相关,但是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之初,相关的分类常识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除了需要自主学习分类常识,寝室门口分类明确且稍具规模的垃圾站,也影响着王俊童和身边同学的一言一行。

2020年5月1日开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实施垃圾分类条例,未来将实现垃圾分类的全域实施。在垃圾分类实施趋势下,大学生如何看待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又有哪些疑问希望得到解答?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900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4%的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希望所在城市实施垃圾分类措施。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但仅半数能正确辨别

尽管垃圾分类条例在当地实行已将近一年,但家住西安的大二学生范梦珂对垃圾分类标准的掌握依旧不足,“分类时会犹豫,判断全凭直觉”。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43.9%的大学生在处理垃圾时会有意识地进行分类。但完全掌握垃圾分类标准的仅有4.6%,42.3%能分辨大部分,43.4%表示部分能分辨,9.7%表示基本不能分辨。

在中青校媒发起的垃圾分类常识调查中,“穿过的袜子”“花蛤壳”“猫砂”“过期巧克力”,都是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题目,但能正确分类的大学生并不多。“这是我填过最难的问卷了。”山西农业大学大一学生徐萌在参与问卷填写后这样说道。

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之初,各地垃圾分类各有各的说法,网上流传的科普文章、段子让人眼花缭乱。在一次吃粽子时,家住上海市嘉定区的许婧文一家很纠结——不知粽叶到底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一番搜索后,他们发现尽管粽叶属于能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经过处理后最终能变成土壤肥料、有机介质,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粽叶质地相对较硬且有韧性,大量进入处置设备可能会损伤设备,影响设备正常运转,所以粽叶应被视为干垃圾处理。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品晶介绍,现行标准下可将垃圾大致分为四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各地叫法不一样,但分类 *** 大体相同。”以厨余垃圾为例,“上海叫湿垃圾、北京叫厨余垃圾,还有的地方叫生物可降解垃圾,或者可烂垃圾。”

尽管一些小程序、科普文章对许多垃圾类型进行了细分,但落实到生活中,人们处理垃圾还是会面临一些问题。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9.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处理垃圾很麻烦,68.7%的大学生所在社区没有相应的垃圾桶配置,63.0%的大学生认为身边人垃圾分类意识不高,57.9%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时间适应垃圾分类。

同济大学的吴廷炜遇到的之一个问题,是频频错过投放时间。垃圾站有固定的投放垃圾时间,如果赶上有课,宿舍里专门放置可回收垃圾的桶,就只能再勉强“坚持”一天。垃圾分类实行以后,点外卖也有了“后顾之忧”。如果剩下食物,要和包装分开处理。有些包装清洗后可以作为可回收物处置,但几乎没人会洗餐盒。

住在上海的大二学生张甜甜一度感到不适应。垃圾回收不仅要定时定点,还有人工监督,有时监督员还要打开垃圾袋查看,让他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侵犯。

卫生安全问题也曾引发张甜甜的顾虑。每次投放湿垃圾时,都需要打开塑料袋,把垃圾扔进湿垃圾桶,再把塑料袋扔进干垃圾桶,“这样不仅麻烦,有时候还可能会弄脏手。”好在后来社区在垃圾投放点旁边安装了水龙头,倒完垃圾就能及时洗手,打消了张甜甜的顾虑。

47.2%大学生自发加入推广队伍

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垃圾分类,但大学生对待这件事大都很用心。中青校媒调查发现,86.1%的大学生会有意识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44.6%的大学生能够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47.2%的大学生主动向身边人传递相关知识。

许多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爱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实施垃圾分类后,原本难以回收的垃圾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比如厨余垃圾可制成有机肥、甲烷等。”而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则避免了垃圾混合处理时可能导致的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实施垃圾分类是很好的保护环境手段。从社会、工业和产业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对终端处理是很有好处的。”科班出身的吴廷炜不仅十分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还曾参与同济大学包括教学区在内的多个区域的垃圾分类方案制定。

“大学生执行垃圾分类条例的成效应该较其他群体更为明显。”李爱民认为,大学生在自身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应主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广中。

家住张家港市的大二学生吴奕蕾对当地垃圾分类条例的实施充满期待。在垃圾分类正式开始实施之前,她所在的社区就已经通过手机短信、推送、广告墙滚动投屏、科普手册等形式展开宣传。“垃圾箱旁边设置二维码,每次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之后,居民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红包’奖励。”这种模式让吴奕蕾觉得新鲜。

“我觉得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如果只有你不好好分类,就会很奇怪。”有一次,在垃圾站看到小区其他居民将垃圾丢错时,一向害羞的许婧文忍不住提醒对方。对于王俊童而言,虽然家乡并没有正式开始执行垃圾分类条例,但他还是会提醒朋友扔垃圾时分类投放。

在吴廷炜看来,大学生应该加强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意识,不仅自己做好垃圾分类,还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推广中。“通过科普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意义及影响。同时可以多观察、多思考,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给相关的职能部门,促进垃圾分类系统的建设和运营。”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颜悦晨在宿舍桌上放了一个小型垃圾桶,用来收集湿垃圾,而原本的垃圾桶用来盛放干垃圾,“还找了一个纸箱专门收集可回收垃圾。”她将垃圾分类查询界面放在手机最容易点击的位置,“丢弃之前先确认每件废弃物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

“垃圾房也会张贴一些分类的 *** ,收垃圾的叔叔也会在垃圾房检查提醒。”颜悦晨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觉地正确投放垃圾。”

网上曾流传着一个段子:奶茶如果喝不完,液体要倒入下水道,珍珠要扔到湿垃圾桶,奶茶杯则要扔到干垃圾桶。这样的情况颜悦晨还真遇到过。因为路边的垃圾桶大都只收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她一路上拿着一杯没有喝完的奶茶,辗转坐公交、地铁、走路,回宿舍才扔掉。

专家建议:做好垃圾分类从消费环节做起

在没有放置湿垃圾回收桶的区域,有吃不完的馒头该如何处理?何品晶给出的答案是:“吃下去!”听到这个答案,同学们都笑了。

在何品晶看来,“垃圾分类不应该仅仅从投弃环节做起,还应从消费环节、甚至生产环节做起。”

点的饭菜都吃完,杯中的奶茶、饮料都喝光,从消费源头开始减少垃圾的产生,尤其是湿垃圾的产生,是何品晶给大学生的建议。他也曾向同济大学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可否专门为一些女生供应小份量的食物。“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应更加注重‘不产生不该产生的垃圾’。”

“通过垃圾分类,食品安全也得以保障。将饭店、食堂等公共消费场所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分流,首先是解决地沟油问题,可以避免餐桌上剩下的东西再回到餐桌。另外要避免公共消费产生的厨余垃圾喂猪,避免‘垃圾猪’的出现。”

吴奕蕾直言,在上海生活时,她越来越不想点外卖。分类过程的繁琐令她感到苦恼,“吃完外卖如果有剩就还需要一样一样倒出来,分类处理,甚至吃完的水果也需要进行细分。”她因此少点的外卖,也确实少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垃圾。

此外,在李爱民看来,垃圾分类方式应当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垃圾分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应当综合当地情况,分别进行相关条例制定。”

何品晶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理念中玻璃瓶具有回收价值。但由于玻璃瓶较重、体积大、价值低,而运输、储存的成本很高。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值高、人力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的低值可回收物利用就显得较为困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类,恐怕是‘后端’决定‘前端’。”

在何品晶看来,垃圾分类是日常工作,而不是应急工作,需要重视其可持续性。同时他强调,面对垃圾分类,大学生不仅要以实际行动加入其中,还应该对垃圾分类有更为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应受访者需求,张甜甜为化名)

惩戒激励并行,垃圾分类会成为一种崭新的习惯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通过立法,上海市明确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旅店、餐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不只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专家表示,中国已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更高可罚款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更高可罚5万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类似处罚条款意味着,一旦法规正式实施,在上海市民的生活中,如何处理垃圾将不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如果说一个市民过去将垃圾进行分类是值得称赞自愿的环保行动,那么从此以后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市民应尽的法律义务。

一说到立法,一谈及“强制”,就会想到由此带来的种种约束与不便,因此质疑和反对可能是不少人下意识的反应。但在垃圾分类这件事情上,强制却是人们必须经历的一关。

众所周知,垃圾焚烧要真正做到无害化,前提是需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中国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不算太晚,如果从1993年北京制定《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要求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开始算起,劝导分类的工作已经开展了26年。而结果则不必讳言:很不乐观。

从劝导到强制,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终于迈出了一大步,尽管为了这一步,中间做准备的时间堪称漫长,但因为这一步跨得够大,不论对 *** 还是市民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鸡骨头和大猪骨,可以丢进一个垃圾桶吗?”“地上的落叶是湿垃圾,包了粽子的粽叶也是湿垃圾,对吗?”……显然,垃圾分类动起真格,会给市民增添一些麻烦;小区里很多原先的垃圾桶被收走了,并且在扔“湿垃圾”的时候,还要求“破袋”———把垃圾袋破开,让垃圾直接进“湿垃圾”的桶里,再把垃圾袋扔进“干垃圾”的桶里……毫无疑问,相较以往,垃圾分类还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

而对 *** 来说,引发的问题其实只有更多。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是否到位,垃圾分类的引导是否简单易懂?运输环节是否杜绝了混装?末端处置能不能跟上环保的要求?任何一个细节出了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主导一方, *** 必须让市民逐步看到身边的改变,市民才会对分类产生信心和耐心。

但无论多么麻烦,无论平添了多少不便,垃圾分类工作都有进无退。实际上,其他一些公认垃圾分类开展出色的国家和地区也是这么走过来的。经历了麻烦,忍耐了不便,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会让所有人受益。

粽叶是厨余垃圾吗,粽叶是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第1张图片-

从劝导到强制,宣传、引导的工作仍然十分重要。不仅是环保的理念,关于垃圾分类的具体知识和相关法律条文,都需要进入寻常百姓家。

刷新了理念,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据央视报道,上海市部分知名企业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责令整改后仍未改正,近日上海市有关部门复查后当场开出罚单,并表示针对多次违规者,7月1日以后将采取包括曝光违法行为、信用惩戒等措施来加大监管力度。没有惩戒就谈不上强制,监管到位、执行有力,关于垃圾分类的法规才会受到应有尊重。

而在惩戒之外,激励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北京一个生活着近1200户居民的小区实施垃圾分类十分成功,在那里,“居民提来垃圾,称重后,拿着积分卡往类似POS机的机器上一刷,积分就打到了卡上。1公斤厨余垃圾积2分,1公斤废旧报纸积10分,200个积分折算15元,可兑换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用品,或者享受家政保洁、理发等社区服务”。上海则推出“绿色账户”,通过每天早晚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居民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物品或购物优惠券等。

怎样逐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惩戒和激励并行无疑是可行的思路。

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专家详解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

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生活垃圾分类曾呼吁和试点多年,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此次上海强制要求生活垃圾“四分法”,如此分法是否太过复杂?前端分好后,后端还会再混成一桶运走吗?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上海生活垃圾为何采用“四分法”?

对于垃圾分类,曾有一种观点,“干湿”两分法比较好推行。也就是说,把菜叶、剩饭、骨头等厨余“湿垃圾”分出来,避免弄脏塑料、纸张等其他“干垃圾”,影响其回收再利用。号称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的日本,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也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不可燃烧两类。

本次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来分的,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部分垃圾并非是按照干、湿的字面意思来分类,比如尿不湿属于干垃圾,干瓜子壳却属于湿垃圾,鸡骨头等属于湿垃圾,大骨头却属于干垃圾……

“本次上海的‘四分法’主要是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的分类标准、上海人的语言习惯,以及末端处理设备的能力和处理便捷性来确定的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杜欢政参与了上海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说,生活垃圾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成分极其复杂。比如按照粽叶属性,本应属于厨余湿垃圾,但粽叶的材质比较硬,后端处理时刀子很难切碎它,因此,只能作为干垃圾来焚烧处理;大骨头被分类到干垃圾,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有分类习惯还是先有处理设施?

在家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到垃圾处理厂是否又会混到一块?“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全国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基本能匹配分类处理的要求,并在加快建设湿垃圾处理设施。但在现阶段,分类后各种垃圾又混到一块运输、处理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杜欢政说,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至少需要3—5年,到底是等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后再建设分类处理设施,还是等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后再要求居民垃圾分类?

“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此,先开始实施强制分类,再根据分类和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调整和解决。”杜欢政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 *** ,参与者众多。在一定阶段,分类又混运的情况难以避免。“现在需要做的是,大家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相互推诿和指责,各负其责,把自己在这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这件事情总会有解决的一天。”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 60%以上。

刘建国说,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焚烧发电、卫生填埋并举,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推动,一批适合处理有机湿垃圾的生物处理设施在逐步建设中。“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我国垃圾处理整个技术格局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类处理系统,不同特性的垃圾到适合的处理设施中去,达到整体绩效更优、污染更低。”

怎么建成分类的长效机制?

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多年来我国一直呼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并进行试点,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杜欢政说,分类投放不能“一刀切”。上海要求垃圾“定时定点”投入,投放点不能设得太远,投放时间也要跟小区居民协商。“比如小区居民工作时间多为996,设置早晚6点到8点为投放时间,很多人就无法扔垃圾了。必须‘一区一策’,‘一刀切’的政策最终是无法长期实施的。”

在生态环境部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也表示,环境部正在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有害垃圾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生活垃圾填埋量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垃圾分类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李禾)

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专家详解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那些分好类的垃圾去哪了

——专家详解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李 禾

7月1日开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开始步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生活垃圾分类曾呼吁和试点多年,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此次上海强制要求生活垃圾“四分法”,如此分法是否太过复杂?前端分好后,后端还会再混成一桶运走吗?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上海生活垃圾为何采用“四分法”?

对于垃圾分类,曾有一种观点,“干湿”两分法比较好推行。也就是说,把菜叶、剩饭、骨头等厨余“湿垃圾”分出来,避免弄脏塑料、纸张等其他“干垃圾”,影响其回收再利用。号称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的日本,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也仅将垃圾分为可燃烧、不可燃烧两类。

本次上海市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类来分的,但是让人费解的是,部分垃圾并非是按照干、湿的字面意思来分类,比如尿不湿属于干垃圾,干瓜子壳却属于湿垃圾,鸡骨头等属于湿垃圾,大骨头却属于干垃圾……

“本次上海的‘四分法’主要是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的分类标准、上海人的语言习惯,以及末端处理设备的能力和处理便捷性来确定的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杜欢政参与了上海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说,生活垃圾的特点是非标准化,成分极其复杂。比如按照粽叶属性,本应属于厨余湿垃圾,但粽叶的材质比较硬,后端处理时刀子很难切碎它,因此,只能作为干垃圾来焚烧处理;大骨头被分类到干垃圾,也是同样的道理。

先有分类习惯还是先有处理设施?

在家把垃圾分类做好了,到垃圾处理厂是否又会混到一块?“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全国较为普遍的问题。目前,上海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基本能匹配分类处理的要求,并在加快建设湿垃圾处理设施。但在现阶段,分类后各种垃圾又混到一块运输、处理也是有可能出现的。”杜欢政说,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至少需要3—5年,到底是等居民养成分类习惯后再建设分类处理设施,还是等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后再要求居民垃圾分类?

“这就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因此,先开始实施强制分类,再根据分类和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调整和解决。”杜欢政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垃圾分类是一个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 *** ,参与者众多。在一定阶段,分类又混运的情况难以避免。“现在需要做的是,大家都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相互推诿和指责,各负其责,把自己在这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这件事情总会有解决的一天。”

《“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到2020年底,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 60%以上。

刘建国说,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焚烧发电、卫生填埋并举,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推动,一批适合处理有机湿垃圾的生物处理设施在逐步建设中。“预计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我国垃圾处理整个技术格局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类处理系统,不同特性的垃圾到适合的处理设施中去,达到整体绩效更优、污染更低。”

怎么建成分类的长效机制?

为解决“垃圾围城”问题,多年来我国一直呼吁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并进行试点,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该如何建立分类的长效机制?

杜欢政说,分类投放不能“一刀切”。上海要求垃圾“定时定点”投入,投放点不能设得太远,投放时间也要跟小区居民协商。“比如小区居民工作时间多为996,设置早晚6点到8点为投放时间,很多人就无法扔垃圾了。必须‘一区一策’,‘一刀切’的政策最终是无法长期实施的。”

在生态环境部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也表示,环境部正在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将垃圾分类制度及相关要求纳入修订内容;根据《“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明确将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有害垃圾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生活垃圾填埋量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垃圾分类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

(科技日报北京7月1日电)

粽叶是什么垃圾?不是厨余哦!厦门市垃分中心举办培训讲座,细致解答市民常见的垃圾分类难题

■我市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刘东华 摄

■市垃分中心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讲座。肖家豪 摄

■干电池以及蟹壳、椰子壳、榴梿壳、贝类壳等属于其他 垃圾。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粽子成了市民逐渐关注的美食,但是粽子吃完之后,粽叶应该放入哪种垃圾桶中呢?在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市民表示会将其归类为厨余垃圾,殊不知这样的归类不准确。

  据悉,为进一步普及垃分工作细则的变化,解决基层工作遇到的难题,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日前举办培训讲座,就市民常见的垃分难题一一做了解答。

  记者 肖家豪 通讯员 林时蔚

  1、粽叶应放入其他垃圾桶 厨房产生的未必全是厨余垃圾

  最近几天,记者在厦门街头随机采访了超过30名市民,多数人认为做饭吃饭后剩余的垃圾就是厨余垃圾,有一半以上的市民表示“粽叶是厨余垃圾”。其实粽叶应该归类为其他垃圾。

  在5月25日的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讲座上,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垃圾分类管理科王虹艳详细讲解了粽叶为啥要归类到其他垃圾。她介绍,粽叶由于本身质地比较干,且不容易迅速腐烂,目前厨余垃圾处理厂无法进行消纳处理,所以应该把它归类为其他垃圾。

  “厨房做饭留下的垃圾就是厨余垃圾,这是市民最常见的误区之一。”王虹艳还列举了很多“壳”类的其他垃圾:龙虾壳、蟹壳、椰子壳、榴梿壳、贝类的壳,这些与粽叶一样,具有不容易迅速腐烂的特点,所以都应该归类为其他垃圾。

  2、烟盒、废纸巾属其他垃圾 纸制品不一定都是可回收物

  也有不少市民认为,纸制品可以通过回收再加工成为纸浆,重复利用后再变成纸,应该归为可回收物,这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本次培训讲座上重点提及,由于纸制品的种类较多,不能一概而论。比如香烟外壳,由于内部有一层锡纸,会对碎浆过程产生影响,要放入其他垃圾。用过的纸巾由于水溶性太强,并且使用后被污染了,也难以回收,所以也属于其他垃圾。

  在培训讲座现场,有垃圾分类工作者提出疑问:A4纸经过碎纸机后变成的碎片是什么垃圾?市垃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碎纸机是通过物理手段将A4纸碎片化处理,过程中没有受到污染,整张A4纸在回收时也会经历碎片化处理,所以A4纸的碎片依然是可回收物。此外,纸质的快递袋、文件袋等都是可回收物。

  3、宠物粪便宜丢进马桶冲走 或密封好放入其他垃圾桶

  家住槟榔的市民詹先生养了一条哈士奇,平常遛狗的时候他总会随身携带塑料袋和纸巾,以便宠物排便之后及时清理。“厦门是个文明城市,我们养宠物的人也应该做到文明养宠。”詹先生说,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后,他对于如何处理宠物粪便犯难了——应该丢到哪个垃圾桶呢?

  市垃分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在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进的现在,也不是什么都能往垃圾桶里扔。对于宠物粪便的处理,更好就近找卫生间丢进马桶冲走。如果附近实在找不到卫生间,可用塑料袋密封好后,再放入其他垃圾桶里。

  为切实做好我市垃圾分类的“靶向培训”,确保分类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近期市垃分中心将采取集中组织、分批轮训的方式,举办总计6场垃圾分类知识培训讲座,全市6个区的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将先后参加培训。除了相关工作细则和知识培训外,我市开展垃分工作的背景、目的、意义、历程,以及垃分重点工作和考评标准,也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垃圾分类中的“排除法”

  【分类妙诀】

  分类可用“排除法”或用小猪做参照物

  究竟应该如何准确地对垃圾进行分类呢?市垃分中心建议市民多用“排除法”,就是将四色垃圾桶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先后排序,首先看看是不是有害垃圾,如果不是再看看属不属于可回收物,依次逐一对照,最后不属于前三种的话,就放入其他垃圾。

  此外,用小猪做参照物的对比 *** 也同样适用: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猪不乐意吃的是其他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物。

  【说法】

  垃圾分类细则 随技术进步而变化

  “垃圾分类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副主任黄伟林在培训讲座上对垃圾分类工作者说道。

  黄伟林说,此前5号干电池、7号干电池都属于有害垃圾,因为早期工艺的电池内部含有汞,如果发生泄漏对人体和环境都会有危害,但是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如今的5号、7号干电池中汞的含量已经几乎没有了,分类时就可以放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另外,近年来市垃分中心正逐步在全市布置陶瓷、玻璃回收桶,正是由于对陶瓷、玻璃回收再利用技术的使用,带来了这两类废弃物在垃分工作中的转变。

  【链接】

  垃分小知识

  一、垃圾分类意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文明。

  二、有害垃圾:废弃的充电电池、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温度计、血压计、药品、杀虫剂、胶片及相片底片等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

来源:厦门晚报

01

粽子吃完了,粽叶不能扔厨余垃圾桶?

端午节到啦!又迎来了一年一度吃粽子的时刻,有人爱吃“咸口”肉粽,有人爱吃“甜口”枣粽,无论偏好什么口味,都能大快朵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您有没有想过:吃完粽子产生的是哪类垃圾?吃完了该怎么扔?

目前,全国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名单已有46个,垃圾分类正在不少地方推行。在从垃圾分类新手向小能手“进化”的道路上,您是否依然有很多问号?日常生活垃圾都分清楚了吗?

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迄今已近两个月。蓝蓝天工作室记者梳理了常见垃圾的类别,您看完,不仅知道吃完粽子怎么扔垃圾,而且会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垃圾该算哪类“门儿清”。

吃完粽子该怎么扔垃圾?

自从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就常听到人感叹:“分类的道理我都懂,可是依然分不清楚。”蓝蓝天工作室提醒您,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拿不准手头的垃圾属于哪类,可以下载有关垃圾分类的APP查询。例如,针对北京垃圾分类 *** 上线的“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在微信中搜索这一小程序即可找到。

有时候,一件物品可能涉及多种垃圾类别,“想当然”就容易扔错。分不清楚的时候咱们就勤查着点儿。

记者本以为吃剩的粽子肯定属于厨余垃圾,没想到打开小程序一查,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

粽子吃完了,吃剩的粽子、馅料和枣核,得扔到厨余垃圾桶;

粽子叶呢?得扔到其他垃圾桶,粽子叶并不算厨余垃圾;

粽子绳咋办?如果是线绳做的粽子绳,洗净晾干后,可以归到可回收物里。

您看,吃完小小粽子,扔垃圾也是大有学问的!可见垃圾分类要在分类中学习,在学习中分类。

垃圾分类中,哪些地方易混淆

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一共分为四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看似简单明了,但其中有些地方容易混淆:

厨余垃圾,是指易腐烂的、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出现场景一般在厨房,包括菜帮菜叶、瓜果皮壳、鱼骨鱼刺、剩菜剩饭、茶叶渣、过期食品等。不过您得注意,厨余垃圾也不能一股脑一起扔,带汤水的剩菜要在投放前沥干水分,有包装物的过期食品应将包装物去除后分类投放。

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包括废金属、废塑料、废旧织物、废纸张、废纸板箱、废弃电子产品等。

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充电电池、温度计、血压计、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含汞荧光灯管、过期药品及包装物等。

其他垃圾,是指不能归类于以上三类的生活垃圾,包括使用过的餐巾纸、纸尿裤、卫生巾、饮料杯、塑料袋、餐盒、大骨头、玉米棒、坚果壳、烟头、头发、干电池等。

有人觉得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中的某些物品容易搞混,那么请您记住一个原则:凡是能被回收的,都应该是清洁干净的物品。

例如,同样是一个装过饮料的空玻璃瓶,如果能洗净、晾干并且保证上面没有其他污染物,就可以被归为可回收物;如果还沾着黏糊糊的果汁,则应投入其他垃圾桶。

废纸板箱如果干净无污染,可压扁后被回收;但若贴上了快递胶带、物流标签,或沾染了难以清洗的脏污,则属于其他垃圾。

同理,如果是没有使用过的、完全干净的一次性外卖餐盒,可以算作可回收物,但如果是装过食品、沾满油污的餐盒,则属于其他垃圾。

其实,实际操作起来,垃圾分类也没那么复杂,您并不需要在家准备4个垃圾桶,只需准备“两桶一袋”。“两桶”即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一袋”是将纸张、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单独装进一个袋子。由于一般家庭产生有害垃圾的量不大,可以不在家单独设立垃圾桶,及时投放到社区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中即可。

一些常见垃圾分类“宝典”

借助“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蓝蓝天工作室记者为您梳理了常见垃圾分类清单。

食物类:

珍珠奶茶里的“珍珠”属于厨余垃圾,杯子和吸管属于其他垃圾,需要分开扔。

大棒骨等大块骨头、玉米棒、椰子壳、榴莲壳,虽然属于厨房中产生的垃圾,但由于其不易生化降解,不宜归类到厨余垃圾,应作为其他垃圾投放。

吃剩的外卖食物,例如小龙虾残渣等属于厨余垃圾,但盛着它们的外卖餐盒应归为其他垃圾。请注意,所有被饮料和油污沾染过的餐盒、杯子等,都属于其他垃圾,只有清洗干净的易拉罐、玻璃瓶才能投入可回收垃圾桶。

生活用品类:

用完的酒精或消毒液瓶子以及包装,属于有害垃圾。

居民日常使用过的口罩、手套、一次性鞋套,属于其他垃圾。

擦过手或按过电梯门的纸巾,属于其他垃圾。

贴了胶带、标签的快递纸箱、袋子等外包装,属于其他垃圾。如果纸箱上的胶带等附加物能被清理干净,纸箱本身也没有其他破损污染,可以压扁后作为可回收物。

母婴用品类:

使用过的纸尿裤、棉柔巾、湿巾等,属于其他垃圾。

各类塑料、金属、纸质和毛绒类玩具都属于可回收物,但泡沫地垫、拼图以及水晶砂、橡皮泥等属于其他垃圾。

过期奶粉、吃剩的辅食等,属于厨余垃圾。已开封的奶粉罐清洗干净后属于可回收物,未开封的则属于其他垃圾。

药物、医疗用品类:

多数药品、保健品、消毒剂等,无论过期与否,都属于有害垃圾。大部分中药残渣容易分解,因此属于厨余垃圾。

带有水银的温度计、血压计等器械,属于有害垃圾,扔掉时需要检查有无破损,更好包裹一下,防止二次污染。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垃圾分类这些题,你能答对几道?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

垃圾的危害

之一届垃圾分类闭卷考来啦!

大家一起测测你对垃圾分类了解多少呢?

考试时间不限

请大家遵循考场纪律

拿好手机,不得交头接耳

请大家凭实力当好垃圾分类能手

01

小王和小明今天中午点了汤饭和珍珠奶茶,吃到一半小王被菜嵌牙,小明从抽屉取出一根牙线棒给小王,两人吃饱喝足后小王眉头一皱问小明,剩饭汤汁能和盒子一起丢吗?小王手握牙线棒问道,这货又是属于哪个垃圾?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汤汁应倒入水槽,留下的食物残渣倒入厨余垃圾桶,外卖盒子应进其他垃圾桶,牙线棒应该进其他垃圾桶,珍珠应进厨余垃圾桶,杯子吸管应进其他垃圾桶。

02

前段时间端午节小王单位发了一箱粽子,那天早上小王当早饭吃,之后就将粽叶丢进厨余垃圾中,请问小王做对了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错了,厨余垃圾是指能被快速降解腐烂的食物,包括食品、蔬菜、瓜皮等,但是粽叶的材质是不好被快速腐烂降解的,所以应该归于其他垃圾。

03

小王的媳妇在618期间买了许多面膜,那天晚上媳妇洗完香喷喷的澡,然后准备敷面膜却困惑面膜袋和面膜都属于什么垃圾?可面膜是湿的啊?...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面膜袋和面膜都属于其他垃圾,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猪都不要吃的是其他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物。

你全答对了吗?

生活垃圾分类将按照"四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是一项

“利国利民”的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信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

环保意识也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了珠海的碧海蓝天

为了我们的美丽家园

让我们一起为保护环境

做出我们应有的行动

来源:正圆城服

标签: 粽叶 垃圾 还是 其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