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荣新馆3号店食物中毒事件备受关注。据报道,市民张 *** 和她的朋友以及一个孩子在27日前往该店用餐后,四个成年人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症状,其中一人甚至被送往抢救室。此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涉事店铺已经停业整顿。张 *** 也在某点评网站上创建了一个出现相同症状的群组,目前已有27人加入,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这起事件让人深感震惊和担忧。作为一家知名餐厅,荣新馆3号店应该具备起码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然而这次事件让顾客在用餐过程中遭受了如此严重的食物中毒,实在让人不敢想象。据张 *** 反映,她和朋友们在用餐过程中并未食用特别不同的食物,也没有发现其他人有类似的症状。因此,可以初步排除是个人原因导致的食物中毒。涉事店铺的停业整顿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的关注。这起事件不仅影响了张 *** 和她的朋友们,也影响了众多网友和消费者的信心。点评网站上出现的相同症状的群组也表明了这并非个案。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此,也呼吁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注意观察餐厅的环境卫生、食材质量等方面。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食品安全卫生问题是全社会都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每一位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同时,也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目前天气炎热,温度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繁殖,食物很容易腐败。加之苍蝇蚊虫等叮咬,污染食物,一旦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患者往往有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脱水、休克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会因器官衰竭而死亡。那么,在夏季有哪些食源性疾病经常发生?
夏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有哪些?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众多细菌中比较常见的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在运输、出售和加工过程中很容易被细菌污染。
如果在烹饪的时候加热不彻底,或者一些外面买的熟食在食用前又不再彻底加热,就容易引发细菌性的食源性疾病,比如常见于肉类、蛋类的沙门氏菌,常见于剩米饭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常见于海鲜的副溶血性弧菌等。
除了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还有化学性的、有毒动植物性的、真菌及毒素性的、病毒性的和寄生虫性的食源性疾病。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常年发生,常见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和有机磷农药。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有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中毒,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中毒等。
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河豚鱼的河豚毒素,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毒蘑菇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
病毒性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引起的。
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
吃不完的食物放在冰箱里
会不会出现细菌?
由于冰箱是一个封闭环境,放置其中的食物一旦腐败,细菌便会大量滋生。还有一些细菌并不“害怕”冰箱的寒冷,一般情况下,家用冰箱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细菌生长缓慢,但有些细菌却喜欢冷的环境,比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它们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生长繁殖。
冷藏会滋生细菌,冷冻也同样不是“高枕无忧”的储藏手段,因为冷冻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有些细菌只是进入休眠状态,一旦解冻,这些细菌便又会恢复活力。
所以,我们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时间不要过长,一些放置较久的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腐败变质。
怎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呢?
一、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品。购买肉、海鲜等食物时,应注意新鲜度、有无检疫部门的检疫章。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畜禽肉和随意食用病死动物和禽类,更不要购买变质的食品。
二、控制细菌繁殖。把食品买回家后要及时放进冰箱冷冻、冷藏。冷藏食品之间要有间隙。如果没有冷藏设备,可采用盐腌的办法,加8%~10%的食盐腌一下,摊放在阴凉、通风处也可控制细菌繁殖。
三、及时加工食品。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新鲜食品及时加工,尤其是肉类、水产品等更应如此,这样可有效地预防食物中毒。
四、缩短存放时间。贮存食物要生熟分开,预防交叉污染。烹调好的食品,应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更好现做现吃。特别是熟肉制品在无冷藏的条件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4个小时。
五、不吃隔顿的凉拌菜和剩饭剩菜。若真的要吃,食用前应进行彻底加热处理,煮熟煮透。外购食品或隔夜熟食更要煮透后再食用。
六、对于火腿、熟肉以及罐头等食品,罐头的两端若有膨胀现象,或色、香、味改变的食品,应禁止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
发生食物中毒该如何自救呢?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症状严重没办法自行就医的可以向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
食物中毒的治疗 *** 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 *** 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 *** 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
图源: ***
同时要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广东市监部门紧急提醒:谨防中毒!夏天到了
凉皮频繁上桌
但是注意大家都爱吃的这类食物
在高温天气容易中毒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紧急提醒:
夏日嗦粉千万要注意!
近日,我省气温较高且湿度大,凉皮、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受其污染的食品如未妥善储存或超过保质期食用引发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风险增大。
其实,因米酵菌酸毒素食物中毒事件早有发生:
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一家9口人因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中毒,最终9人全部死亡,罪魁祸首就是米酵菌酸毒素。
2020年7月28日,揭阳市惠来地区也发生了一起食用河粉(粿条)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11人中毒,1人死亡,也是米酵菌酸毒素。
发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物中毒者临床症状严重,病死率高。调查显示,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多发生在每年5~10月份的夏、秋季,从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事件14起,造成84人中毒,37人死亡。
消费者选购湿米粉等食品时
要选择正规渠道
要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留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
在选购凉皮、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时,尤其是散装销售的,要根据产品原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查看销售的产品是否符合包装标示要求,明晰所购产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要素。
湿米粉应低温储存,做好防护措施,且要在其保质期内尽快食用完。
食品经营者要严格落实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食品销售者、批发商、餐饮服务单位等食品经营者在购进湿米粉时,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
湿米粉应按照标签标示的储存条件进行冷藏或在阴凉处保存,做好“三防”(防鼠、防蝇、防尘)措施避免受到外界环境污染,并在保质期内销售食用完毕。
储存销售散装的湿米粉应当在储存容器外或货架、货柜等显著位置上用公示牌或标示牌标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保质期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事项。
对于过期未销售或未加工食用的湿米粉,要及时销毁处置,做好销毁记录(包括图片和文字等),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过期湿米粉不回流经营。
特别注意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如果怀疑发生疑似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并及时送医院救治,对症治疗。
转自:广东市场监管
来源: 小强热线
夏季饮食需注意,食物中毒很可怕!#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昨晚去小区食堂逛了一圈,发现食堂里的面不仅份量大,还比外面便宜。
于是,点了一碗青椒肉丝面,做好后满满一大碗,才18块。
我心想,可真实惠啊!
从老板娘手里接过面,她指了指我面前的小菜说:“这些都是自己做的,可以随便加。”
我一看心中大喜,腌黄瓜、酸蒜苔、萝卜丁、香菜……全都是我喜欢吃的。
既然老板娘说,可以随便加,于是我就每个都加了一点。
然后端着满满当当一碗面,开心地去到食堂座位。
不到五分钟便吃完了一大碗面,觉得非常满足。
不料,晚上睡觉之前觉得肚子隐隐作痛。
我也没当回事儿,躺到床上后不止钻心的疼一阵阵传来,还冒着一层一层的薄汗。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甚至有一阵儿,肚子疼到我去厕所都差点儿没站稳,一整个摔出去。
昨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除了轻微的拉肚子,更大的痛苦就是腹痛。痛到坐卧难安,整个人一直冒虚汗。
网上查了一下,我大概是食物中毒了。
夏天,长期敞在外面的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吃了有细菌的食物就容易腹痛、拉肚子。
建议大家吸取经验,注重饮食健康。
只有吃的健康了,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食物中毒应急救援小知识来啦!【食物中毒应急救援小知识来啦!】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突发状况,掌握这些小技巧不仅能自救,也能及时地帮助他人。面对食物中毒,我们应该怎么办?视频里告诉你答案!
via~资阳消防
来源:厦门日报
据起点新闻视频报道,7月24日,吉林松原张先生花10元买回一块西瓜,吃了一半后放冰箱冷藏。没想到冷藏2天后再吃,全家集体住院花了5400元。
张先生说,当天买了二分之一的西瓜,切了一半吃了,剩下的放冰箱里冷藏。
两天之后拿出来吃,7点多钟吃完的,9点多钟淋巴结就肿起来了。
于是,张先生在小区诊所打了消炎针,但没想到10点多的时候,自己的爱人和小孩开始相继呕吐。“爱人吐了一两个小时,凌晨2点多全家人都在吐。”
凌晨3点半,张先生和家人来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轻微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在医院共花了5400多元,当时买西瓜才花了10块钱。”
医生提醒,切开的西瓜放冰箱更好不要超12小时,以免滋生细菌。
此前,“隔夜冰西瓜一口吃下8400个细菌”的消息也曾引起网友关注。
据央视《健康之路》中的一个实验显示,实验人员分别用普通切肉的菜刀和专用刀,封上保鲜膜隔夜保存后检测西瓜面,得到了差异巨大的数据。
用专门的砧板和菜刀切取的西瓜,每25g西瓜中检测出45个细菌。而切肉菜刀处理过的西瓜,每25g西瓜中竟检测出8400个细菌。
医生解释称,西瓜本身含糖,有利于细菌的滋生。
研究表明,如果使用干净的刀具、砧板切瓜,且及时用干净的保鲜膜包裹并放入冰箱,就不容易有致病菌,即使隔夜也能吃。
还有网友表示,可以将隔夜冰西瓜表面切去一层再吃,这样就不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了。
对此,医生表示,这种 *** 也会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如果没有被致病菌污染,即使不切掉表层,也完全是可以放心吃的。但如果已经被致病菌污染了,即使你切掉西瓜表层,还是可能使人生病。
最后,医生提醒:“千万不要把冰箱当成保险箱,还是要及时清理冰箱。”
您怎么看?
印尼一学校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102人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印度尼西亚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4日,印尼东爪哇省邦多沃索县的一所寄宿学校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目前有102人中毒,患者普遍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
当地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共有61人住院治疗,中毒事件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总台记者 刘志敏)
0.00000005克即可致命,该地紧急提醒来源:杭州日报
近日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紧急提醒
肉毒毒素中毒
0.00000005克即可致命
如果发现可疑相关症状
不可拖延时间,应立即就医
日前
广东省疾控中心紧急提醒
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和腌制食品
往往是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元凶”
仅今年7月
广东省就发生了两起
疑似肉毒毒素中毒事件
这类食物易引起肉毒毒素中毒
近年来
自制发酵的食品
越来越受大众喜爱
“纯天然、零添加”的同时
还富有动手的乐趣
网上还有很多自制的私房菜保姆级教程
请注意!
这类自制发酵食品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
据光明网报道,2022年7月3日,广东东莞的小花(化名)因为吃了自家腌制的泡菜,和妈妈同时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胸闷气促的症状,被送入当地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
7月7日,经当地疾控中心检验,她们的呕吐物及自制泡菜坛中检出“肉毒杆菌”。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运超介绍,肉毒毒素是由厌氧的肉毒梭状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目前最剧烈的神经毒素。肉毒素中毒病死率可达35%,少量肉毒毒素即可致死。
据了解,这次检出肉毒杆菌的泡菜坛已使用长达6年,家人定期向坛中添加蔬菜(豆角、叶菜、辣椒、萝卜等)、食盐然后密封浸泡。坛子里的“酸汤”从不更换,泡发的酸菜直接食用。
经抗感染、调整肠内营养、结合针灸、肢体被动运动等康复理疗,母女俩于7月27日转出ICU。
肉毒梭菌的肉毒毒素
到底有多毒?
肉毒毒素是肉毒梭状杆菌在厌氧环境下
产生的毒素
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000倍
50纳克肉毒毒素可致命
肉毒梭菌及其毒素
进入人体的途径包含了三种:
食源性,也就是通过食物
通过伤口或者呼吸道
医源性,比如美容整形中过量使用肉毒毒素
其中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物包括:
1、既往调查发现,家庭自制发酵食品和腌制食品,往往是引起中毒的“元凶”:如腌肉、腊肉、泡菜、豆豉、豆瓣酱、腐乳、臭豆腐。
2、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 *** 不良的罐头食品、瓶装食品和冷藏食品。
3、对于小宝宝而言,蜂蜜也是肉毒毒素中毒的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蜜蜂在采集花粉酿蜜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把被肉毒梭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导致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梭菌及其芽孢。一岁以内宝宝的肠道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不能抑制肉毒梭菌的繁殖,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给他们喂食蜂蜜。
有可疑症状,立即就医
肉毒毒素毒性非常强
一旦怀疑发生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立即到医院就诊
那么
肉毒梭菌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肉毒梭菌中毒与一般食物中毒不同,它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并不明显,而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初期主要表现为头晕、颈部无力、抬头困难等,继之四肢麻木、舌头发硬;随即出现各种肌群麻痹,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闭眼无力、睁眼困难。
中毒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张嘴、咀嚼、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楚、声音嘶哑或者失声、咽干,感觉咽喉部发紧、流口水。甚至出现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肢体瘫痪,但患者意识始终都清醒。
最终可因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衰竭,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高达30%以上。所以一旦怀疑发生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请立即到医院就诊。
来源 综合云南市场监管、广东疾控、光明网
健康·科普 | 大热天!哪些食物易引起食物中毒?如何预防?吃不完的食物在冰箱能放多久?......俗话说:“病从口入”,进入夏季,由于湿度大、温度高,适合细菌繁殖,食物很容易腐败。加之苍蝇蚊虫等叮咬,污染食物,一旦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夏季哪些食源性疾病容易发生?
夏季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原因,往往是由于食品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等条件下,微生物急剧、大量繁殖,比如食品在食用前不经加热和加热不彻底,或者熟食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后,并在较高室温下存放,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食品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
导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引起的急性感染,常见的细菌有沙门菌、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另一方面是细菌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释放出毒素,被人体的肠道吸收后引起中毒,常见的细菌有葡萄球菌、肉毒杆菌。高温处理这类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可杀死细菌,但不能消除毒素,人们食用后仍会中毒。沙门氏菌常见于肉类、蛋类,蜡样芽胞杆菌常见于剩米饭中,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海鲜。
除了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还有化学性的、有毒动植物性的、真菌及毒素性的、病毒性的和寄生虫性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常年发生,常见致病因素是亚硝酸盐和有机磷农药。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有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中毒,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中毒等。有毒动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河豚鱼的河豚毒素,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见毒蘑菇中毒和霉变甘蔗中毒。病毒性的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诺如病毒引起的。寄生虫类食源性疾病常见于寄生于螺类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猪、牛等体内的旋毛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等。
毒蘑菇怎么辨识?
毒蘑菇辨别起来比较困难,许多有毒蘑菇和无毒的蘑菇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能够快速可靠的鉴别毒蘑菇的 *** ,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专业的仪器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要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行在山上或者路边采摘或者小摊小贩处购买不熟悉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关于毒蘑菇的识别,有很多误区和谣言。更大的谣言就是说“鲜艳的蘑菇有毒的,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有毒。” 其实仅靠颜色辨别蘑菇是否有毒并不正确。因为野生蘑菇中很多颜色很鲜艳的蘑菇却是美味的可食用菌,比如牛肝菌、鸡油菌等,而有些剧毒蘑菇,反而颜色都是纯白色或者灰色,像鹅膏属中的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但是这些颜色普通的剧毒蘑菇种类恰恰是我国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主要种类。
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最重要的就是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
吃不完的食物
放在冰箱里会不会出现细菌?
由于冰箱是一个封闭环境,放置其中的食物一旦腐败,细菌便会大量滋生。还有一些细菌并不“害怕”冰箱的寒冷,一般情况下,家用冰箱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细菌生长缓慢,但有些细菌却喜欢冷的环境,比如李斯特菌、耶尔森菌等,它们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生长繁殖。
冷藏会滋生细菌,冷冻也同样不是“高枕无忧”的储藏手段,因为冷冻并不能完全杀死细菌,有些细菌只是进入休眠状态,一旦解冻,这些细菌便又会恢复活力。
所以,我们储存在冰箱中的食物时间不要过长,一些放置较久的食物要及时清理,以免腐败变质。
怎么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选择新鲜、无变质的食品。购买肉、海鲜等食物时,应注意新鲜度、有无检疫部门的检疫章。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畜禽肉和随意食用病死动物和禽类,更不要购买变质的食品。食物一旦有色泽、味道、黏度等感官性状变化,立即丢弃不可食用。
二、控制细菌繁殖。在夏天必须要注意将需要储存的食物的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是5℃以下。需要冷藏或冷冻的食品,购买后尽快放入冰箱保存,避免在室温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腐败变质。
三、及时加工食品。泡发银耳、木耳应即泡即用,泡发用水要干净,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不过夜泡发。不食用浸泡过久的黑木耳或银耳,保持食物材料新鲜。
四、缩短存放时间。把食品买回家后要及时放进冰箱冷冻、冷藏。贮存食物要生熟分开,预防交叉污染。烹调好的食品,应尽量缩短存放时间,更好现做现吃。特别是熟肉制品在无冷藏的条件下,存放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瓶装、罐装、利乐纸盒、真空包装等包装食品,即开即用,开启后应及时冷藏且不宜久存。
五、不吃隔顿的凉拌菜和剩饭剩菜。若真的要吃,食用前应进行彻底加热处理,煮熟煮透。外购食品或隔夜熟食更要煮透后再食用。
六、对于火腿、熟肉以及罐头等食品,罐头的两端若有膨胀现象,或色、香、味改变的食品,应禁止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
该如何自救?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的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中毒食物,尽快去就近医院进行救治。症状严重没办法自行就医的可以向打120呼救,尽快治疗,越早去医院越有利于抢救。食物中毒的治疗 *** 主要是清除毒物、控制感染、尽快补液和对症治疗。
在家自救的时候可使用紧急催吐 *** 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 *** 咽部帮助催吐。早期的催吐、导泻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呕吐物,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霉苋菜梗下肚皮肤发紫,浙江一医院三个月接诊12名中毒患者“将拇指粗细的苋菜茎去叶切段,放入臭卤坛子中,加入盐、碱等发酵。不久,臭气冲天的霉苋菜梗就腌制成了……”
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霉苋菜梗受到不少食客钟爱,但要是吃“错”了,可能致命。
澎湃新闻9月15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之一医院了解到,6月以来该院已接诊12名因食用霉苋菜梗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的患者。
王阿姨(化姓)一家三口近日被救护车送到该院急诊。王阿姨胸闷乏力,口唇、皮肤发紫,丈夫和儿子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经询问,一家人一个多小时前吃了自制的霉苋菜梗。
“都是亚硝酸盐中毒。”急诊创伤中心主任杨小锋主任医师判断。验血报告显示,王阿姨的高铁血红蛋白值达35%,说明缺氧明显。医生迅速对三人进行洗胃、吸氧、解毒等治疗,症状好转。
王阿姨平时常腌酸菜,见邻居在做霉苋菜梗,就跟着网上视频自制。腌了一周后,捞出来蒸了一大盘,三人吃完没多久,陆续出现中毒症状。
医生表示,王阿姨一家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吃太早”和“吃太多”。蔬菜在腌制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其含量并非恒定,有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往往在腌制后一周到半个月左右亚硝酸盐含量达到顶峰,这时吃容易中毒,腌制20~30天后吃相对安全。一次大量摄入腌制食物,也会增加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风险。
“亚硝酸盐是剧毒物质,中毒潜伏期1~3个小时,成人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可致死。”该院急诊科张烨斐副主任介绍,亚硝酸盐会将血液中携带氧气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缺氧,还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引起急性中毒。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