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图片及名称,野生蘑菇图片及名称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8 0
路边的蘑菇不要采!如何辨识毒蘑菇?

受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张劲松

我国西南地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但蘑菇中毒并非西南地区特有,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蘑菇大量繁殖,江苏地区多市均出现采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入夏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张劲松教授陆续接到近10起省内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会诊,包括南京、苏州、淮安、宿迁等地均有发生。通过形态学鉴定、病人生物样本以及蘑菇样本送至我省毒物药物检测鉴定中心分析等手段,多例患者均明确为误食剧毒类型的鹅膏菌。如含鹅膏毒肽可导致严重肝脏功能衰竭的肉褐鳞环柄菇,可造成肝损合并肾毒性综合征的欧式鹅膏等,其中有一例中毒严重的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7月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抢救室也接收了一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患者。这位男性患者今年57岁,他在南京老山风景区游玩时,自行采摘了一些野生蘑菇,当晚食用后第二天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他没有过多关注,但是第三天开始出现了无尿症状,才害怕起来,被送至医院急诊中心后确诊为食用了名为“欧式鹅膏”的毒蘑菇中毒,造成了“鹅膏肾毒性综合征”及肝功能损伤。

张劲松教授提醒大家:任何形态、种类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50g新鲜有毒蘑菇即可致死,蘑菇中含有的鹅膏毒肽耐高温,常规烹煮模式不能破坏毒素。一个蘑菇里面可能混合多种毒素,一旦误食了野蘑菇,一般在进食后6到12小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经对症处理消化道症状可能会获得缓解,但此时切不可轻视,因为这可能是含有鹅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现,随之而来的是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期。如果食用野蘑菇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热、头痛、麻痹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切莫延误治疗。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食。以下知识需要了解:

吃了毒蘑菇后果只是看看“小人跳舞”吗?

“小人跳舞”是食用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后的表现,但往往食用毒蘑菇会造成比此类表现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发布的“2019年中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1>,全国17个省份报告了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计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涉及70种毒蘑菇, 22例死亡病例中有20例是由急性肝损害型(含鹅膏肽类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

如何辨别有毒蘑菇?

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大约有435种。由于野生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辨识非常困难。

民间辨识毒蘑菇的 *** 多种多样,但均存在误区<2>:

*** 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错!

*** 2: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错!

*** 3: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错!

*** 4: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错!

*** 5: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错!

*** 6: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错!

*** 7: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错!

*** 8:有鳞片、粘液的蘑菇有毒。错!

*** 9:高温或油炸可去毒。错!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净,仍然存在中毒的风险。

*** 10:“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一定不要采!对!因为有“菌盖、菌环、菌托”的蘑菇多为鹅膏属,而鹅膏属的蘑菇大多含毒或剧毒。

总而言之: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 *** 。绝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以下为常见含鹅膏肽蘑菇<3>

(图片1来源:中国含鹅膏毒肽蘑菇中毒临床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图片2来源:江苏省人民医院提供

最后,附上近期江苏省地区引起中毒的蘑菇实拍图,长得平平无奇,实含剧毒风险!(整理|光明网记者张梦凡 通讯员江苏省人民医院 孙昊 王鲁闽)

野蘑菇又白又大,好吃?辰山植物园专家提示:只可远观,不可贪嘴

“这些又白又大的蘑菇,应该很好吃吧?”最近到上海辰山植物园内游玩的游客,当看到园内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蘑菇时也许会如此发问。“一定不要被它们的外表迷惑了,它们看似十分美味,有一些却是有毒的!”园方工作人员郗旺提醒道。

“近期园内最常见的蘑菇当数大青褶伞。”郗旺介绍说,大青褶伞刚长出时伞盖呈半球形,随着生长而逐渐展开,直径更大可达20厘米,白色圆形的菌盖上面点缀着少量灰褐色鳞片,背面层的菌褶则呈现淡青色,这也是其名称的来历,它的外貌非常符合人们对于蘑菇的一般印象。大青褶伞喜好肥沃的土壤,常在夏初和夏末季节出现。园内栽培土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很适合大青褶伞地下菌丝的生长,但前段时间的高温对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而目前回落的气温和降雨则给予了它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纷纷破土而出。

尽管看上去大而肥美,但大青褶伞是不折不扣的“毒物”。其体内含有一种名为“青褶伞素”的毒性蛋白,人体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炎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胃肠道出血及抽搐。由于其分布广泛,幼年期和可食用的双孢蘑菇有些类似,容易混淆,因此成为我国引起毒蘑菇中毒最多的物种之一。

据了解,目前,辰山植物园内移植有大型真菌6目、11科、21种,而包括大青褶伞在内的毒蘑菇有6种,其中不乏如肉褐鳞环柄菇等剧毒蘑菇。“肉褐鳞环柄菇含有的鹅膏肽及酷似香菇的外貌,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毒蘑菇中毒死亡事件的重要元凶之一。”郗旺再次提醒广大游客,当看到各种野生蘑菇时,一定要“只可远观,不可采食”,保障自身的健康及安全。

文字:王颖斐

图片:通讯员 郗旺

编辑:沈莉娜 张友明李翔

上山采了5种蘑菇,有一种似馒头,很稀有

江西这边的天气渐渐回暖,雨水也多了起来,林子里的蘑菇长出了一些。今天山上随便逛游了一圈,采到了5种蘑菇。

之一种叫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前两天发视频介绍过的,今天发现的这个更大,这个蘑菇更大的特点就是血红色密集的菌孔,无毒可药用。

第二种是多孔菌类,只能归到类,这个类群的蘑菇不熟悉,多孔菌类的蘑菇一般长在木头上,大多无毒且具有药用价值。

这个蘑菇长得像马勃,暂且归到腹菌类,长在松树林的地表层,基部有个根状菌索,里面是绿色的海绵质,有股酸臭味,价值不明。

第四种我们这里叫“pò xī gū lī",某种牛肝菌,可以吃但这边不太爱吃这个,黏糊糊的,有时候吃了还拉肚子,这种牛肝菌还挺多,走几步就能看见一些,有些直接被仍在了地上没人要。

最后一种很重磅了,隐孔菌属Cryptoporus的,世界上就两个种,中国隐孔菌Cryptoporus sinensis和遮孔隐孔菌Cryptoporus volvatus,今天采的这个具体是哪个种还有待研究,它的子实层被菌幕包裹,仅在基部留有一个小孔,长得就跟个小馒头似的,摸起来手感也非常不错,闻起来有一股浓郁的松香,长在松树上面,是一种白腐真菌,可药用。

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缤纷多彩的野生蘑菇大全

一些缤纷多彩的蘑菇,隐藏在世界各地人迹罕至的丛林角落;

这些野生蘑菇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尽情释放着自己的美丽。

虽然很美,但是不要轻易采撷哦!

鲜艳的色彩,也可能带着致命的诱惑。

学名Cortinarius archeri,发现于澳大利亚,颜色鲜艳的菌盖最初是深紫色或紫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棕色。

不可食用。

月夜蘑菇

月夜蘑菇 Omphalotus japonicus,可以在黑暗中发光。

发光的真菌生长在木头上,它们的光在夜间可见。发光的高等真菌发出绿光,更大发射范围为 520-530 nm。这种夜光蘑菇只在其生命周期的某个时期发光;

在日本和东亚其他地区广为人知,在那里它被认为是一种有毒蘑菇。

不禁要感叹: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色彩大师!

当饼干遇上时装,那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美到舍不得吃的饼干

最新!湖南“红黄绿灯”蘑菇图鉴请收好,这些蘑菇不要随意采食

每年6月至9月

是菌菇类植物生长的旺季

遗憾的是

这个季节

也是人们因误食野生蘑菇而中毒的高发季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作红与蘑菇打了27年交道,他研究蘑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老百姓误食毒蘑菇。昨日,记者采访陈作红时,他带领3名研究生刚刚结束在常德石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菌类标本采集工作。

“去年,我省发生了500多例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陈作红说,湖南多地老百姓有采食野生蘑菇的习惯,但是一些有毒的野生蘑菇和可以食用的野生蘑菇长得很像,生长的时间、地点也一样,很难区分开来。

对于非专业人士,无法从外观、形态、颜色等方面区分有毒蘑菇、可食用蘑菇,也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能够将有毒蘑菇和可食用蘑菇区分开来。因此,避免野生蘑菇中毒的更好办法就是不要采食。

湖南9地野生蘑菇中毒高发

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决定从今年起,将每年5月17日定为湖南省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日,教育引导群众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今年5月17日,有关部门发布了《湖南省2016-2020年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从地图来看,长沙县、湘潭县、祁东县、祁阳市、零陵区、道县、新宁县、凤凰县、新晃侗族自治县等9个县(市、区)被列为野生蘑菇中毒高风险区。

△湖南省2016-2020年误食有毒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制图/何朝霞

在邵阳、永州等多山地区

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高发似乎可以理解

为什么长株潭地区也高发呢?

陈作红苦笑说:“这跟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有关,长株潭跟邵阳、永州地区的老百姓什么菌子都敢吃。”而在湖南的湘西地区,当地老百姓只采食松乳菇,因此,当地很少发生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1朵灰花纹鹅膏即可导致死亡

“1朵灰花纹鹅膏(野生毒蘑菇)就能毒死1个成年人。”据陈作红介绍,野生蘑菇中毒者以60岁左右的老人居多,因为他们喜欢吃野生蘑菇,而且迷信自己几十年来的经验判断,以致误采误食毒蘑菇。

在湖南,主要致死的毒蘑菇中毒类型分为3种,即急性肝损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一朵或几朵毒蘑菇即可导致死亡。

急性肝损型: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四期:

①潜伏期(6小时至12小时):进食后无明显不适;

野生蘑菇图片及名称,野生蘑菇图片及名称-第1张图片-

②急性胃肠炎期(6小时至48小时):潜伏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③假愈期(48小时至72小时):症状消失,近似康复,指标却在恶化;

④内脏器损害期:再次出现腹痛、血便、黄疸、肝脾大、肝衰等。

造成急性肝损型的蘑菇主要有: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条盖盔孢伞、肉褐鳞环柄菇等。

其中,裂皮鹅膏和灰花纹鹅膏这两种野生蘑菇常生于阔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具有剧毒鹅膏的三个特征,即“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裂皮鹅膏和灰花纹鹅膏因一黑一白被称为“蘑界”的“黑白双煞”,其中灰花纹鹅膏1朵即可毒死1个成年人。

条盖盔孢伞:黄褐色,中央稍下陷,且具有小乳突,菌盖具有明显辐射状沟条。菌柄顶部黄色,向下颜色逐渐变深,基部黑褐色,常生于腐殖质或者腐木上。

肉褐鳞环柄菇:菌盖直径3至6厘米,初期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白色、粉肉色至粉褐色,有近同心环状排列的褐色鳞片。菌肉薄,白色,菌褶离生,白色至乳白色,较稀,不等长。菌柄长3至6厘米,近圆柱形,与菌盖同色,菌环以下具鳞片,无明显菌环,只具有一个像菌环似的膜质区。

急性肾衰竭型:潜伏期8~12小时,后出现呕吐、腹泻、腹痛,1天至4天出现肝肾损害,如肝酶升高、少尿无尿等。造成急性肾衰竭型的蘑菇有假褐云斑鹅膏、欧式鹅膏等。

假褐云斑鹅膏:菌盖直径6~15厘米,淡灰色、灰色至灰褐色,具深色纤丝状隐生花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纤毛状至粉末状鳞片,近顶部常具有菌环。菌柄基部有菌托,浅杯状。常生于阔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欧式鹅膏:菌盖直径4~8厘米,纯白色至米白色,边缘无沟纹。菌柄白色,常被白色反卷纤毛状或绒毛状鳞片,基部腹鼓状至白萝卜状。菌环上位,白色。菌托浅杯状,白色。常生于阔叶林、针叶林或者针阔混交林中地上。

横纹肌溶解型:发病潜伏期为10分钟至1小时,开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肌肉痉挛性疼痛,胸闷、心悸、呼吸急促,血尿或酱油色尿,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高达数万至数十万单位以上,严重者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我省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蘑菇种类主要为:亚稀褶红菇等。

识别有毒蘑菇

湖南发布“红黄绿灯”警示

在湖南省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会上,陈作红等专家进行了科普宣传讲座,并发布“红黄绿灯”蘑菇警示:

红灯蘑菇(容易致死):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肉褐鳞环柄菇、条盖盔孢伞、假褐云斑鹅膏、欧式鹅膏、亚稀褶红菇等。

黄灯蘑菇(不致死,会造成严重的胃肠道症状或神经精神症状):日本红菇、大青褶伞、近江粉褶蕈、小毒蝇鹅膏、球基鹅膏等。

绿灯蘑菇(可食的种类):寒菌或枞菌(松乳菇,包括红汁乳菇、鲜艳乳菇)等。

所以,大家在采摘蘑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辨,只有绿灯蘑菇才可以放心食用。

需要小心的

“黄灯”蘑菇

相比红灯蘑菇,黄灯蘑菇的杀伤力较小,不致死,但也会造成严重的胃肠道症状或神经精神症状的,需要小心避免食用。

胃肠炎型:大多数在食用后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等胃肠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肌肉痉挛、循环障碍或电解质流失。我省引起胃肠症状的蘑菇种类:大青褶伞、日本红菇。

神经精神型:通常在食用后10至30分钟发病,表现为多涎、流泪、出汗、心动过缓、瞳孔缩小、视物模糊、腹痛、腹泻、呕吐等毒蕈碱症状或恶心、呕吐、运动性抑郁、共济失调、精神错乱、视觉畸变、头晕、兴奋等异恶唑中毒表现。我省引起神经精神症状的蘑菇种类:近江粉褶蕈、小毒蝇鹅膏、球基鹅膏。

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了,该怎么办?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后,为了减少毒物吸收、争取更多时间救治,在医护人员救治之前应尽快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拨打急救 *** 120;

②在等待医护人员救治时,让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 *** 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③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其脱水导致休克;

④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⑤保留野生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民间鉴别毒蘑菇 *** 不靠谱

误区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事实上,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

误区2: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

误区3: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人是不一样的。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不会死。

误区4: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受伤变色或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5: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地方的蘑菇无毒

蘑菇的有毒无毒与生长环境不是绝对相关,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

稀褶红菇好吃 亚稀褶红菇剧毒

专家提醒,一旦误食亚稀褶红菇,病死率高达50%

要说7至9月谁最难分辨,那就是亚稀褶红菇与稀褶红菇、密褶红菇。

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安科专家表示,作为我省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较高的毒菌之一,亚稀褶红菇的外形与我省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几乎一模一样,老百姓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它们区分开来,一旦误食亚稀褶红菇,病死率高达50%。

△亚稀褶红菇

据介绍,亚稀褶红菇的致死毒素为一种名为环丙-2-烯羧酸的物质,该毒素能引起横纹肌溶解。老百姓误食亚稀褶红菇后,10分钟至1小时内即可发病,初期症状为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24小时后毒素进入机体,产生更严重的肌肉溶解及器官损害,即典型的横纹肌溶解症状:肌肉疼痛、乏力、少尿或无尿、酱油色尿、肌酸激酶显著升高(数千乃至数十万单位每升)等。

亚稀褶红菇的菌盖表面、菌柄呈浅灰色至煤灰黑色;菌肉、菌褶呈白色,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黑色。菌盖成熟后常向上反卷,边缘无条棱;菌体中等大小;菌褶厚,常与菌柄相连,脆而易碎。

亚稀褶红菇的长相与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几乎一模一样。别看它们形态长得像,论毒性:一个魔鬼(致死),一个天使(可食)。

亚稀褶红菇与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更大的区别是:稀褶红菇、密褶红菇完全干燥后变为黑色;亚稀褶红菇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为黑色,至少部分菌褶是不会变为黑色的。

稀褶红菇好吃,亚稀褶红菇却是剧毒,一字之差,美味可能就成了毒药,食用前请谨慎分辨。

来源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炎皇 杨云龙 通讯员 肖智丽 刘明月实习生 吴博萱

来源: 长沙晚报

又到了野生蘑菇疯长的季节 对比图来啦

00:00

红网时刻3月19日讯(记者 刘璇)随着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湖南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期。3月16日,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截至目前,今年湖南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中毒已发生6起,发病19人,暂无死亡病例。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有毒无毒蘑菇仅凭肉眼难以辨别,一旦误采误食,发病急,无特效药物,病死率高,对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极大。

只有做到不采不食,才可以避免中毒。

有毒无毒蘑菇对比图。

有毒无毒蘑菇对比图。

有毒无毒蘑菇对比图。

有毒无毒“木耳”对比图。

又到一年吃菌时!常见毒蘑菇图鉴,很多“平平无奇”

12种含鹅膏肽蘑菇:a.致命鹅膏;b.灰花纹鹅膏;c.黄盖鹅膏;d.裂皮鹅膏;e.淡红鹅膏;f.假淡红鹅膏;g.鳞柄白鹅膏;h.纹缘盔孢菌;i.条盖灰孢菌;j.肉褐鳞环柄菇;k.亚毒环柄菇;l.毒环柄菇

又到一年吃菌时!近日,“吃菌大省”云南发布了《云南常见毒菌(毒蘑菇)2022版》,对云南常见毒菌挂图进行了更新,还上线了小程序来识别毒蘑菇。这也引发了网友的议论,有了识别小程序,真的就能安全食用蘑菇了吗?最安全的 *** 应该是一律不吃!记者了解到,每年5-10月,我国因为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江苏每年也有大几十例散发病例。很多人印象中的毒蘑菇应该是“红伞伞、白杆杆”,这其实并不正确,常见的毒蘑菇,反而看起来挺“灰头土脸”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江苏蘑菇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

随着气温回暖、湿度回升,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此时也是毒蘑菇食物中毒的高发期。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021年我国25个省级行政区共开展研究蘑菇中毒事件327次,涉及923例患者,20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17%。蘑菇中毒是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之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孙昊副主任医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食用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从全国来看有一定地域差别,江苏在夏秋两季比较多。食用毒蘑菇中毒在医疗上属于食源性中毒,需要向国家上报。江苏省内食用蘑菇中毒事件一年也会有大几十例,比较散发,各市都会有发生。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曾接诊过南京、苏州、淮安、宿迁等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会诊需求,有的患者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了多脏器损伤,病情更严重的甚至会抢救不回来。

食用蘑菇中毒,远不止“看见跳舞小人”

每年吃菌季,因为吃“见手青”等蘑菇中毒产生幻觉的新闻很多,“吃菌子看到跳舞的小人”甚至上过微博热搜。曾经“中招”过的网友们绘声绘色描述中毒后产生的幻觉,看到五彩斑斓的“跳舞小人”等奇幻场景,甚至让没尝试过的网友们也心痒痒的,想要“以身试毒”一番。

虽然 *** 上的讨论很欢乐,但是医生还是劝大家千万不要动“以身试毒”的心思。孙昊副主任医师表示,蘑菇的毒素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毒素可能会导致5-7类的不同症状,其中肝脏毒性、肾脏毒性、溶血等类型,致死风险很高。还有一些毒蘑菇会导致胃肠炎型、神经精神等症状。

*** 上讨论热烈的“看见跳舞小人”,就属于蘑菇毒素所带来的神经精神症状,通过医学观察和对症治疗处理,大部分患者是可以痊愈出院的,严重程度比较轻,但可以确认的是仍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所以,千万别因为好奇去尝试那些可能致幻的毒蘑菇。

别尝试去鉴别,野外蘑菇一律不要吃

很多人觉得,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可能是毒蘑菇,所以小心那些“红伞伞、白杆杆”的蘑菇就好。孙昊副主任医师表示,这绝对是一种误区。江苏很多常见的毒蘑菇其实长得“平平无奇”“灰头土脸”,外观看起来很像超市里就能买到的香菇、口蘑,并不容易鉴别。

民间还有许多辨别毒蘑菇的 *** ,比如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有鳞片黏液的蘑菇有毒等等,其实都不准确。一些教程也指导高温或是油炸可以去毒,这也不保险。蘑菇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中毒的风险仍然存在。

总而言之: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 *** 。所以孙昊副主任医师建议:不要尝试去辨别毒蘑菇,不要采摘、食用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关键。

来源: 扬子晚报

野生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 谨防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

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广东省天气多变,各种野生菌类及植物进入生长旺盛期,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断肠草等有毒植物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提醒:为预防误食野生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事故的发生,请广大群众以及餐饮单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断肠草等野生植物。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断肠草的危害

(一)野生毒蘑菇

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野生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误食毒蘑菇引发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断肠草

断肠草不属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正式名称,而是各地民间用来称呼某些有毒植物的俗名,其中最“声名显赫”的是钩吻,又名大茶药,全株有剧毒,主要的毒性物质是钩吻生物碱,误食者轻则呼吸困难,重则致命。钩吻中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症状为主,主要包括呼吸麻痹、眩晕、言语含糊、肌肉弛缓无力、复视、视力减退、咽喉灼痛、吞咽困难、腹泻腹痛、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

钩吻常见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呈藤状爬行生长,且埋于泥土的根系发达,常与周边其他植物系缠绕共生,其花、根茎的形状与一些常用药材如“五指毛桃”“金银花”“金锁匙”等十分相似,对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的广东群众来说,可能因误挖钩吻根系或混入钩吻根系的树根,用于浸泡药酒或煲汤饮用而引起中毒,类似中毒案例时有发生。

二、切勿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生植物

(一)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群众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由于鉴别毒蘑菇并不容易,广大群众不要轻易采摘。

(二)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中药材。

(三)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并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对食品进货查验

各类餐饮单位、食堂等食品经营者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自我管理,严格把好原料进货关,进货渠道要正规,并做好原料进货登记台账。各类单位食堂,尤其是学校食堂严禁采摘、采购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与钩吻根茎混生),严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为食品原料;对可食用的蘑菇、药食同源食材要严格挑选,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混入其中。

四、做好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目前,对毒蘑菇、断肠草等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野生蘑菇、野生钩吻等野生植物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 *** 迅速排除毒素。同时,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就诊时更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同时,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病人经治疗后,急性胃肠炎症状逐步缓解甚至消失,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侵害了实质脏器,会在1~2天后病情迅速恶化,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症状缓解时,仍应留在医院积极接受治疗,观察一段时间,确保病情稳定好转再出院。

温馨TIPS:

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 *** 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不要尝试用听来的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毒蘑菇,因为很多 *** 都是讹传,没有科学依据。即使是专家,在分辨的时候可能也需要用到专业的仪器才能将外形相似的品种分辨开来。关于毒蘑菇的N种错误说法:

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麟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广东地区毒蘑菇中毒的之一杀手——白毒伞却是纯白色的,朴实无华。毒蝇伞很漂亮,鲜红色菌盖点缀着白色鳞片的形象构成了“我有毒,别吃我”的警戒色,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也有一些可食蘑菇种类是美貌与安全并重的,同样来自鹅膏属的橙盖鹅膏,具有鲜橙黄色的菌盖和菌柄,未完全张开时包裹在白色的菌托里,有“鸡蛋菌”的别称,是夏天游历川藏地区不可不尝的美味。

错误说法2: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事实上,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

错误说法3: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实验人员曾经用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人们可能对解毒效果抱有信心而吃下自己无法判断的蘑菇,从而增加了中毒风险。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其毒性成分毒伞肽,包括至少8种结构类似、骨架为8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其中毒性最强的α-毒伞肽口服半致死剂量(LD50)是每千克体重0.1毫克,意味着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足以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毒蘑菇往往有鳞片、黏液,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环。

提及鳞片、黏液、菌托和菌环等形态特征术语,是毒蘑菇错误说法“与时俱进”的表现,错误说法甚至因此具备了一点可靠性。同时生有菌托和菌环、菌盖上往往有鳞片,是鹅膏属的识别特征,而鹅膏属是伞菌中有毒种类最为集中的类群。也就是说,按照“有菌托、菌环和鳞片的蘑菇有毒”的鉴别标准,可以避开包括白毒伞和毒蝇鹅膏在内的一 *** 毒蘑菇。但是,这条标准的适用范围非常狭窄,不能外推到形态高度多样化的整个蘑菇世界,更不能引申为“没有这些特征的蘑菇就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并没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亚稀褶黑菇,没有菌托、菌环和鳞片,颜色也很朴素,误食会导致溶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另一方面,这条标准让很多可食蘑菇躺着也中枪。例如,常见食用菌中大球盖菇有菌环、草菇有菌托、香菇有毛和鳞片。

2、广东省常见的野生毒蘑菇类型

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

白毒伞: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又是毒性最强的。白毒伞的白色菌体幼时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大量生长于春季温暖多雨的3~4月,5~7月也少量出现。

(总台记者 魏星 王司琦)

好看但别吃!最新版川渝野生毒蘑菇图鉴来了

蘑菇是一类真菌,

因其烹饪后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

而成为舌尖上的美食,

深受大家喜爱。

川渝多山区丘陵

每当6-8月进入夏季,雨水增多,

野生蘑菇便进入生长旺季,

也是误食毒蘑菇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为了提高大家的识别能力,

我们汇总了最新的

川渝地区常见毒蘑菇

请大家认清它们!记住它们!远离它们!

很多人说,我们家每年都要去采野生蘑菇吃,从来没遭过,我们家有辨识蘑菇的能力。错!就像“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老话一样,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人,基本都是这些每年都去采毒蘑菇从来没遭过的人。

你以为的毒蘑菇

颜色鲜艳,奇形怪状

像这样……

这样……

甚至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

它也可能其貌不扬

甚至有的长得跟可食用菌类十分相似

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

像这样……

灰花纹鹅膏

这样……

亚稀褶红菇

甚至是这样的……

热带紫褐裸伞

所以,不能简单地仅根据颜色与形状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外观为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剧毒蘑菇。现在你还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不得遭吗?

误食毒蘑菇有什么症状

比较轻的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有精神症状,严重的还要发生肝脏、肾脏损害,最严重的那就是一命呜呼了!

如果发生误食

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的毒蘑菇,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毒蘑菇中毒更好的办法

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

(来源:新华社)

【编辑:姚昊】

【来源:新华社】

好看但别吃!最新版川渝野生毒蘑菇图鉴来了

蘑菇是一类真菌,

因其烹饪后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高,

而成为舌尖上的美食,

深受大家喜爱。



川渝多山区丘陵

每当6-8月进入夏季,雨水增多,

野生蘑菇便进入生长旺季,

也是误食毒蘑菇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为了提高大家的识别能力,

我们汇总了最新的

川渝地区常见毒蘑菇

请大家认清它们!记住它们!远离它们!





很多人说,我们家每年都要去采野生蘑菇吃,从来没遭过,我们家有辨识蘑菇的能力。错!就像“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句老话一样,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人,基本都是这些每年都去采毒蘑菇从来没遭过的人。

你以为的毒蘑菇

颜色鲜艳,奇形怪状

像这样……



这样...



甚至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

它也可能其貌不扬

甚至有的长得跟可食用菌类十分相似

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迷惑性”

像这样……



▲灰花纹鹅膏

这样...



▲亚稀褶红菇

甚至是这样的....



▲热带紫褐裸伞

所以,不能简单地仅根据颜色与形状判定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是美味的食用菌,而外观为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却是剧毒蘑菇。现在你还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不得遭吗?

误食毒蘑菇有什么症状 ?

比较轻的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有精神症状,严重的还要发生肝脏、肾脏损害,最严重的那就是一命呜呼了!

如果发生误食 ?

立即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并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同时以最快的方式送往最近的医院。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携带吃剩的毒蘑菇,以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毒蘑菇中毒更好的办法 ?

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不吃来历不明或猎奇而得的蘑菇,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

来源 四川疾控

实习编辑 赵司尧

流程编辑 邰绍峰

标签: 蘑菇 野生 名称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