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赤壁赋原文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0 0
苏轼|《赤壁赋》共赏

《草字汇》原版高清「五」

祝允明草书《前赤壁赋》习字帖

祝枝山草书代表作品《赤壁赋》

祝枝山学书博采众长,于钟繇、二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怀素,以及苏轼、黄庭坚、米带、赵孟想,无不悉心研究。

其字体书风的多样可与五代杨凝式相比,从醇古端严的小楷到挥酒淋漓的狂草,样样俱能。

祝枝山最擅长的是草书。今草字体成熟于东晋,尔后,在书法家的笔下,风格形式不断变化发展。

80后美女书画家,临摹赵孟頫行书《赤壁赋》,几可乱真

80后美女书画家学习赵子昂,临摹行书《赤壁赋》,几可乱真,不经过专业训练分不清哪是原作,哪是临摹作品。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水木年华这首《一生有你》唱出了很多年轻漂亮女孩的担忧,谁也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容颜易老是不变的规律。

可是总有一些女人一生都活得非常优雅,年轻的时候靠容颜,青春靓丽,中年以后靠才华,优雅出众,这种优雅出众就是年轻的时候培养出来的,而培养这种气质,学习书法和中国画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女人就要有中国气质,这种气质除了文学上的修养,中国书画艺术修养是其它任何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女书法家,比如卫夫人、管道升等等,靠自己的才华展示了厚重和不事张扬的美,流传千古。

当代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女书法家,如上海的周慧珺、孙晓云、胡秋萍、蔡梦霞、韦斯琴等等,都在当今书法界有着不的影响力。

其中,还有一位80后美女书法家杨芸熙,虽然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其书画水平却不低,杨芸熙书法学习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风格淡雅清新,其绘画风格也是如此。

我们看杨芸熙临摹的赵子昂行书《赤壁赋》,唯妙唯俏,几可乱真,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还真的分辨出出来,哪个是赵孟頫的原作,哪个是杨芸熙的临摹作品,从后面这短短的8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她的书法水平。

杨芸熙的小楷书法也学习赵孟頫,其小楷除了赵孟頫风格,还加入了王献之以及唐代小楷名作《灵飞经》的感觉,结构标准美观,硬笔灵动、笔力劲健,十分难得,在当今绝对称得上是小楷高手,有大家风范,被网友称之为“当代管道升”。

据说杨芸熙从小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但无论如何,后天的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生下来就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都是后天努力了培养的,要有这种心态和意识,哪怕从现在开始学习也不晚。

你觉得杨芸熙的书法如何?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不二斋,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重读《赤壁赋》,让人拍案叫绝,苏东坡忒厉害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苏东坡这篇《赤壁赋》,而且需要全文背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就此打住,今天我们并非是背诵课文,而是要看两幅书法。

上图(左)是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的《赤壁赋》,(右)是苏东坡写的,你喜欢哪一幅?

多数人会倾向赵子昂,因为写的灵动且技法娴熟,而苏东坡写的就让人感觉不那么好了。事实上,赵子昂不喜欢苏东坡的字,他曾说:“似黑熊当道,森然可恶!”意思是,苏东坡的字像黑熊一样,乌漆嘛黑让人讨厌。不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虽用墨浓厚,用笔丰腴,但透露出的却是天真烂漫。

其实,他们俩没法放在一起比较,二人根本不是一个段位,苏东坡一篇《赤壁赋》就甩了赵孟頫好几条街。

记得中学时背诵《赤壁赋》完全是死记硬背,一来是老师要求,不背不行,二来是年纪小,根本理解不了文中的意思。如今重读,却让人拍案叫绝,顶礼膜拜,苏东坡忒厉害了!你不信?那就接着往下看。

壬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东坡与朋友泛舟游于湖北赤壁。小船在长江上飘荡,大家喝酒吟诗唱和。一位朋友吹箫伴奏,声音哀怨。东坡问朋友咋弄的,是不是遇到什么伤心事了。

“天地无穷无尽,”朋友说,“而我们人渺小。长江的水无穷无尽,而人的一生短暂,所以我叹息。“不要悲观,”东坡放下酒杯对朋友说,你看时间流逝像这水一样,你看他在流逝,但是流逝的始终是一小段,然而整整条江依然长流不息;你看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但是月亮始终是月亮,而且一直都在。

接着东坡又说:从事物易变的角度来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的确让人悲观;然而从事物不变的角度来看,你我都是永恒的,所以无需悲观。况且,万事万物皆有主宰,那些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一点都不留恋,我还能拥有什么呢?

江上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为声,随之映入眼帘便有了形色,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取不尽用不完,我们可以共同享用,足矣。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头皮发麻,这人生观太高级了!

苏东坡晓得事物的变化,也明白超越个体的永恒不变,他说我们不能因为渺小而感叹天地无穷,要把万事万物拿过来为我所用。超然物外,我是服了。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创作这篇《赤壁赋》的时候,刚从狱中被放出来不久,此前他因为乌台诗案遭人诬告差点丢了性命,之后被贬到黄州当个团练副使,这才有了“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不得不说,在此情形下仍有如此豁达心胸者,唯苏东坡一人。

最后我们再来看这两幅书法,赵子昂继承王羲之的书法技法到位,写的好,他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但是苏东坡却会因为《赤壁赋》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那个无可比拟的大文豪。大家觉得呢?

逐字逐句透彻解读中国文学巅峰代表作之一:苏轼《赤壁赋》(上)

前言:《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发布的是苏轼《赤壁赋》上篇的解读,明天发布下篇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会尽量一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之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赤壁赋

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之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之一句译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之秋,七月的月圆之夜,苏轼我与几位客人在赤壁山之下,泛舟漂流。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根据干支纪年法,该年为壬戌年。

2、既:助动词,表示完成。

赤壁赋,赤壁赋原文-第1张图片-

3、望:仰望、抬头看。

4、既望: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月相标称,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将每个月之月相变化,顺次称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这是以月的圆、缺、晦、明来标记日期的一种命名方式。至于具体指的哪几天,并不明确,也有可能这些称谓原本就没有固定相对应的日期,大致可以推断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吉,指的应是每月初一,以及后面月相非常小的几天。

(2)既生霸(魄),月既生而未大明,指的应是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几天时间,也就是上弦月阶段。

(3)既望,指的应是每月十五前后几天,也就是月相比较圆满的几天。

(4)既死霸(魄):指的应是正在失去月相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下玄月阶段。

(5)方死霸(魄):指的应是月亮完全看不见的一段时间。

至于这里的既望,已经是北宋时期,据说指的是农历的十六这一天,但是,不管具体指的是哪一天,必定是十五前后,月亮非常圆的某一个月夜。

5、泛:漂浮,动词。“泛”字一方面可能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挑战,因为他在黄州是处于被看管的状态,不得随意离开黄州,而泛舟则可能会不经意地离开一会,有一种时刻有可能处于违法边缘的感觉。

6、舟:小船,名词。为什么是“泛舟”,而不是用大一点的船呢?应该纯粹就是因为穷,此时的苏轼,经济状况堪忧,没钱去租大船。而且,他穷,他的朋友也一样穷。

7、于:在,介词。

8、赤壁:山名,即,现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处大破曹操军队。

第二句译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夜晚江面上清凉的小风缓缓地吹来非常凉快,水面上的波浪也没有兴起。有小风而无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游玩状态。

1、清:清凉的,形容词。

2、徐:缓缓地、慢慢地,副词。

3、波:波浪,名词。

4、兴:兴起、起来,动词。

第三句译文: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杯与客人们相互敬酒,喝完酒,大家开始吟诵《诗经·月出》,还有人开始唱起了这首诗的之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1、属(zhǔ):连续、连接,动词,此处指的是苏轼与客人们相互敬酒。

2、诵:诵读、吟诵,动词。

3、明月之诗:据说指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4、歌:歌唱,动词。

5、窈窕之章:《月出》的之一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第四句译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过了一小会,月亮就从东山之上升起来了,并久久地徘徊着,没有升到半天空。

1、少:一小会、短时间,副词。

2、焉:句尾语气词。

3、出:显露、出现,动词。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动词近义词连用。

5、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苏轼看到的星宿图应该和下图一样,这种天上的天象图和地上的地图不一样,应该把它举起头顶来看,这样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就都对应上了。在这里,苏轼肯定是弄错了,以为斗牛就跟下图一样,把天空中靠近正中的位置误认为是斗牛的位置,就如同下图中的明月的位置差不多。其实,他想说的应该是“翼轸”之间,也就是从月出来月到中天这段较为漫长的时间,抬头看看,月亮还在半天空,再抬头看看,还没到中天,所以,才会说徘徊于斗牛之间,如果把这个时间说的更具体一点,应该就是晚上七八点到九十点这个时间段。

第五句译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湿湿的雾气充满江面,明月映照在水面上的光泽在远处仿佛与天际线连接在了一起。

1、白露:此处苏轼为何说白露,而不是白雾呢?应该是因为七月十五前后,白天气温依然较高,夜晚温度已经较低,而江面的水温不会快速下降,而是依然较高,所以,此时江面上就会升腾起雾气,可能是因为这种雾气的湿度比较大,所以,苏轼才会称之为白露。

2、横:充满,动词。

第六句译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放任这艘小船去它所能去的地方,让我们乘着这艘小船,徜徉在这无边无际、一派迷蒙的江面上。苏轼在这里,以及下一句的“不知其所止”,依然是在挑战加在自己身上的看管令,因为一个人不被允许离开某地,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居家隔离一样,心里就会特别膈应这件事,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

1、纵:放任、放纵,动词。

2、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3、之:到、往,动词。

4、如:去、往,动词。

5、所如:所去的地方、所到的地方。

6、凌:乘着、驾驭,动词。

7、万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就是百万亩,此处用来指代辽阔无际的江面。

8、之:…的…,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是所属关系,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属格。

9、茫:迷蒙不明的、模糊不清的,形容词。

10、然:…的样子,“形容词+然”构成名词。

11、茫然:迷蒙不清的样子。

12、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之”字,在之前所有的注释中都被忽略,或者说是被回避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解释这两个“之”字在这里所起的是什么作用,这种不清楚文章语句中关键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并刻意回避的态度,使得我们品读古文的时候,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都读懂了,又好像没有读懂,知道哪里读懂了,又不知道哪里没有读懂,总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

第七句译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望无际的是那白雾缥缈的无边江面,现在乘舟漂流的我们,如同是在凌空而行,又如同是在驾驭着清风漂浮在半空中,都不知道我们将会漂到什么地方去。

1、浩:广远的、盛大的、无边无际的,形容词。

2、浩浩:形容词叠字使用,加深单个形容词的语义和气势。

3、乎:用于叠字形容词的词尾,让叠字形容词独立使用。

4、浩浩乎:辽阔而无边无际的,形容词结构,形容的是白雾缥缈的广阔的江面。

5、如:如同、好像,介词。

6、冯:通“凭”,凭借、依靠,动词。

7、虚:空寂、虚无,名词。

8、御:驾驭,动词。

9、冯虚御风:描述的是在白雾缥缈的江面上,乘舟随意漂流的那种宛如置身仙境中的感觉。

10、止:停止,动词。

11、所止:所停止的地方,所到达的地方。

第八句译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坐在小舟中,在雾气蒸腾的辽阔江面上飘飘荡荡的,如同离开世间独自存在于此,又如同化生出了双羽,升天为仙。

1、飘:飘扬的、飘荡的,形容词。

2、飘飘乎:上句中的“浩浩乎”描述的是看到的江面,这句中的“飘飘乎”描述的是苏轼此时自身的感觉。

3、遗:遗弃、舍弃,动词。

4、世:人世、世间,名词。

5、独:独自,副词。

6、立:存在,动词。

7、羽:鱼类或昆虫的翅膀,名词。

8、化:变化,动词。

9、羽化:翅膀变化出来,本义指的是昆虫的若虫(稚虫)或蛹,经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原来的蛹蜕去蛹壳唱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古代的人们感觉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从陆生昆虫神奇地变为了会飞翔的昆虫,是从一种生命状态向另一种生命状态的转变,类似于凡胎肉体的人变为会飞天的神仙一样。所以,中国道教把人变为神仙的过程称之为“羽化”,把得道成仙称之为“羽化登仙”。

10、登:上升,动词。

11、仙:神仙,名词。

12、登仙: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仙是生活在天上的,所以,成仙也被称为登仙,上升到天上做神仙。

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之一句译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因为上文所描述的绝佳的状态)所以,大家饮酒都非常高兴,兴致很高,然后用手指叩击着船舷开始唱起歌来。

1、于是:所以,逻辑副词。

2、乐:快乐的、欢乐的,形容词。

3、甚:非常,程度副词。乐甚,即,甚乐。副词“甚”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既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后面,语义上基本没有差异,只是强调的对象略有差异,“甚乐”的语义更加倾向于“乐”,强调的是快乐;“乐甚”的语义更加倾向于“甚”,强调的是非常。

4、扣:“叩”,叩击、敲击,动词。

5、舷:船舷,名词。

6、而:并列连词。

7、歌:歌唱、唱歌,动词,而且是不及物动词。

8、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朗朗上口。

9、一定要注意到,这里的“扣舷”和“歌之”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苏轼,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你就无法把这些文字具象化,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也无法把自己代入文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当时的此情和此景。

第二句译文: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歌唱说:桂木 *** 的船桨啊兰木制成的船桨,拍击着这空明的江面,逆着这流光一样的江流而上。

1、桂:桂木,即木樨树,一种名贵的树木,名词,此处用作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棹。

2、棹(zhào):长的船桨,名词。

3、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名词。

4、兰:木兰树,名词。

5、桨:短小的船桨,名词。

6、击:敲击、敲打,动词。指的是船桨落水之时犹如击水一般。

7、空明:这本是两个形容词,形容词月光照在空泛的水面上,一片明晃晃的样子,此处合在一起用作了名词,用水面上的这两个特征,来代指水面。这是苏轼在船上所看到的近景。

8、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动宾结构。

9、溯:逆水流而上,动词。

10、流光:流淌的光泽,这是形容月光照在江面上,望向远处,看整个江面所看到的样子。这是苏轼在船上抬头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是远景。

第三句译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此时的心怀是如此的辽阔,抬望首,遥望那天各一方的美人。

1、渺:邈远的、辽阔的,形容词。

2、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3、予:同“余”,我,之一人称代词。

4、怀:胸怀、心意,名词。

5、渺渺兮予怀: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句子顺序是,予怀渺渺兮,我的心意是辽阔开朗的。

6、望:远望、遥望,动词。

7、美人:当时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就陪他在黄州,所以,指的肯定不是他妻子,倒是有可能指的是他已经过世的首任妻子,至于究竟指的是谁,可能只有苏轼自己才知道了。

8、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9、方:地区、地方,名词。

10、天一方:天各一方,天地间的另一个地方,可能是比喻距离非常遥远,也可能是说天人永隔。

11、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句子也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天一方望美人兮,此处的“天一方”看上去是名词性词组,其实是副词性词组,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词组,“于天一方”,于天一方望美人兮,在天一方遥望美人。

第四句译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人,合着我唱的歌的拍子而和曲一首。

1、洞箫:指的就是箫,因为上面有空洞,所以,称之为洞箫。

2、倚:依照、合着、伴着,动词。

3、和(hè):应和、跟着唱,动词。

4、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顺口。

第五句译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他吹的洞箫声呜呜的,如同在怨恨别人,又如同是在依恋别人,如同是在哭泣,又如同是在倾诉,一曲结束,余音袅袅,如同丝缕一般连绵不绝。

1、呜呜:拟声词,模拟洞箫之声。

2、然:此处的意思不是…的样子,而是…的声音,用于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

3、如:如同、仿佛,介词。

4、怨:怨恨、仇怨,动词。

5、慕:依恋、向往,动词。

6、泣:无声或低声地哭,动词。

7、诉:诉说、倾诉,动词。

8、余:剩下的、余下的,形容词。

9、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形容词。袅袅:形容词叠字使用。

10、绝:断绝、停止,动词。

11、缕:麻线,名词。

第六句译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让幽深的深谷中潜藏的蛟龙安奈不住而腾空起舞,也能使孤舟中的寡妇闻声而哭泣。

舞:跳舞、舞蹈,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使…跳舞。

幽:幽深的、深邃的,形容词。

壑:深谷、深沟,名词。

之:…的…。

潜:潜藏的,形容词。

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名词。

泣:使…哭泣,动词。

嫠(lí):上古时期,寡可指寡妇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妇,名词。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征明《赤壁赋》比《兰亭序》不会差多少

文徵明与《赤壁赋》

文徵明极为喜爱《赤壁赋》,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据戴立强《明文徵明行书前赤壁赋册记》中统计,仅传世之作就有16件,而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年谱》中记载,更不止此数。

笔者在整理文徵明相关“赤壁赋”题材作品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无论是存世作品还是《年谱》中提及的作品,创作年代都在文徵明六十岁之后,即为其短暂的赴京任职之后的作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被贬黄州,分别于秋、冬二季泛舟夜游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两篇《赤壁赋》创作时间相隔三个月,前后辉映,刚一问世就广为流传,不仅家弦户诵,而且被众多艺术家取为题材,这种情形,堪比王羲之《兰亭序》,在中国文学名作传播史上并不多见。

流传至今的名作有: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南宋李嵩《赤壁赋图》页(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故宫博物院藏)、金武元直《赤壁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赵孟頫《行书赤壁二赋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仇英《赤壁图》(私人收藏)等等。不仅如此,“赤壁赋”题材还经常 *** 成笔筒、核雕等工艺品,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雕漆赤壁图插屏、清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篆字印章等。就连“水落石出”一词,却也不成想就是出自《后赤壁赋》中的一句话。

文徵明的“赤壁赋” 众所周知,文徵明极为喜爱《赤壁赋》,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据戴立强《明文徵明行书前赤壁赋册记》中统计,仅传世之作就有16件,而周道振先生《文徵明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中记载,更不止此数。文徵明不仅爱书《赤壁赋》,还多次以此为题材创作《赤壁图》,并为友人如祝允明、仇英等《赤壁赋》书、画题跋。

文徵明在八十九岁高龄之时,更以苏轼笔意,为其《前赤壁赋》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补写所缺36字,结字欹侧,肉盛于骨,形神兼备,直可乱真。

彭年小楷《赤壁赋》,有文徵明的味儿

彭年小楷《赤壁赋》,有文徵明的味儿!

彭年(1505—1566)

好学工书,少与文徵明友善

其书名亚于文徵明

彭年小楷《赤壁赋》

细品有文徵明小楷之意

《赤壁赋》高清大图




古文解读:苏轼《赤壁赋》(全文版)

前言:《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中的古文解读方式,是我在创作《英语语法构建和传统文化研究》一书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套解读规范,这套规范日后肯定会成为我们解读所有中国古代典籍的标准,因为它非常科学、客观和精准,从语言的层面来讲,这套解读规范把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都精准无误地解读出来,实词的词性和语义,虚词的词类和语用,都分析、判断和厘定地非常清晰,能让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如同水晶般透明;从文章赏析的解读来讲,它能让我们领略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能让我们获得作者般的之一视角,仿佛是我们当时写出来的这篇文章,一边读着文章,就能把作者当年的所思所想在自己的思维中经历一遍。

今天发布的是苏轼《赤壁赋》全篇的解读,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和发布其他经典古文的解读。这种古文解读虽然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会尽量一天更新一篇。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如果喜欢这种古文解读,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后续有更新可以之一时间看到,一起享受一场场古色古香的诗词品味盛宴。

揭示语言的密码,解读语言的奥秘,凡经天工開語所解,必不为凡品。

赤壁赋

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之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之一句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注释:

1、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根据干支纪年法,该年为壬戌年。

2、既:助动词,表示完成。

3、望:仰望、抬头看。

4、既望: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月相标称,早在西周时期,古人将每个月之月相变化,顺次称为: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这是以月的圆、缺、晦、明来标记日期的一种命名方式。至于具体指的哪几天,并不明确,也有可能这些称谓原本就没有固定相对应的日期,大致可以推断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吉,指的应是每月初一,以及后面月相非常小的几天。

(2)既生霸(魄),月既生而未大明,指的应是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几天时间,也就是上弦月阶段。

(3)既望,指的应是每月十五前后几天,也就是月相比较圆满的几天。

(4)既死霸(魄):指的应是正在失去月相的一段时间,也就是下玄月阶段。

(5)方死霸(魄):指的应是月亮完全看不见的一段时间。

至于这里的既望,已经是北宋时期,据说指的是农历的十六这一天,但是,不管具体指的是哪一天,必定是十五前后,月亮非常圆的某一个月夜。

5、泛:漂浮,动词。“泛”字一方面可能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和挑战,因为他在黄州是处于被看管的状态,不得随意离开黄州,而泛舟则可能会不经意地离开一会,有一种时刻有可能处于违法边缘的感觉。

6、舟:小船,名词。为什么是“泛舟”,而不是用大一点的船呢?应该纯粹就是因为穷,此时的苏轼,经济状况堪忧,没钱去租大船。而且,他穷,他的朋友也一样穷。

7、于:在,介词。

8、赤壁:山名,即,现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此处大破曹操军队。

译文:壬戌年之秋,七月的月圆之夜,苏轼我与几位客人在赤壁山之下,泛舟漂流。

第二句原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注释:

1、清:清凉的,形容词。

2、徐:缓缓地、慢慢地,副词。

3、波:波浪,名词。

4、兴:兴起、起来,动词。

译文:夜晚江面上清凉的小风缓缓地吹来非常凉快,水面上的波浪也没有兴起。 有小风而无浪,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游玩状态。

第三句原文: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注释:

1、属(zhǔ):连续、连接,动词,此处指的是苏轼与客人们相互敬酒。

2、诵:诵读、吟诵,动词。

3、明月之诗:据说指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4、歌:歌唱,动词。

5、窈窕之章:《月出》的之一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举起酒杯与客人们相互敬酒,喝完酒,大家开始吟诵《诗经·月出》,还有人开始唱起了这首诗的之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第四句原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注释:

1、少:一小会、短时间,副词。

2、焉:句尾语气词。

3、出:显露、出现,动词。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动词近义词连用。

5、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苏轼看到的星宿图应该和下图一样,这种天上的天象图和地上的地图不一样,应该把它举起头顶来看,这样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就都对应上了。在这里,苏轼肯定是弄错了,以为斗牛就跟下图一样,把天空中靠近正中的位置误认为是斗牛的位置,就如同下图中的明月的位置差不多。其实,他想说的应该是“翼轸”之间,也就是从月出来月到中天这段较为漫长的时间,抬头看看,月亮还在半天空,再抬头看看,还没到中天,所以,才会说徘徊于斗牛之间,如果把这个时间说的更具体一点,应该就是晚上七八点到九十点这个时间段。

译文:过了一小会,月亮就从东山之上升起来了,并久久地徘徊着,没有升到半天空。

第五句原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注释:

1、白露:此处苏轼为何说白露,而不是白雾呢?应该是因为七月十五前后,白天气温依然较高,夜晚温度已经较低,而江面的水温不会快速下降,而是依然较高,所以,此时江面上就会升腾起雾气,可能是因为这种雾气的湿度比较大,所以,苏轼才会称之为白露。

2、横:充满,动词。

译文:湿湿的雾气充满江面,明月映照在水面上的光泽在远处仿佛与天际线连接在了一起。

第六句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注释:

1、纵:放任、放纵,动词。

2、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出自《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3、之:到、往,动词。

4、如:去、往,动词。

5、所如:所去的地方、所到的地方。

6、凌:乘着、驾驭,动词。

7、万顷:百亩为一顷,万顷就是百万亩,此处用来指代辽阔无际的江面。

8、之:…的…,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是所属关系,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属格。

9、茫:迷蒙不明的、模糊不清的,形容词。

10、然:…的样子,“形容词+然”构成名词。

11、茫然:迷蒙不清的样子。

12、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之”字,在之前所有的注释中都被忽略,或者说是被回避了,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解释这两个“之”字在这里所起的是什么作用,这种不清楚文章语句中关键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并刻意回避的态度,使得我们品读古文的时候,总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好像都读懂了,又好像没有读懂,知道哪里读懂了,又不知道哪里没有读懂,总有一种心里没底的感觉。

译文:放任这艘小船去它所能去的地方,让我们乘着这艘小船,徜徉在这无边无际、一派迷蒙的江面上。苏轼在这里,以及下一句的“不知其所止”,依然是在挑战加在自己身上的看管令,因为一个人不被允许离开某地,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居家隔离一样,心里就会特别膈应这件事,总想找机会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不满。

第七句原文: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注释:

1、浩:广远的、盛大的、无边无际的,形容词。

2、浩浩:形容词叠字使用,加深单个形容词的语义和气势。

3、乎:用于叠字形容词的词尾,让叠字形容词独立使用。

4、浩浩乎:辽阔而无边无际的,形容词结构,形容的是白雾缥缈的广阔的江面。

5、如:如同、好像,介词。

6、冯:通“凭”,凭借、依靠,动词。

7、虚:空寂、虚无,名词。

8、御:驾驭,动词。

9、冯虚御风:描述的是在白雾缥缈的江面上,乘舟随意漂流的那种宛如置身仙境中的感觉。

10、止:停止,动词。

11、所止:所停止的地方,所到达的地方。

译文:一望无际的是那白雾缥缈的无边江面,现在乘舟漂流的我们,如同是在凌空而行,又如同是在驾驭着清风漂浮在半空中,都不知道我们将会漂到什么地方去。

第八句原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注释:

1、飘:飘扬的、飘荡的,形容词。

2、飘飘乎:上句中的“浩浩乎”描述的是看到的江面,这句中的“飘飘乎”描述的是苏轼此时自身的感觉。

3、遗:遗弃、舍弃,动词。

4、世:人世、世间,名词。

5、独:独自,副词。

6、立:存在,动词。

7、羽:鱼类或昆虫的翅膀,名词。

8、化:变化,动词。

9、羽化:翅膀变化出来,本义指的是昆虫的若虫(稚虫)或蛹,经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原来的蛹蜕去蛹壳唱出翅膀(羽化)为成虫。古代的人们感觉这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从陆生昆虫神奇地变为了会飞翔的昆虫,是从一种生命状态向另一种生命状态的转变,类似于凡胎肉体的人变为会飞天的神仙一样。所以,中国道教把人变为神仙的过程称之为“羽化”,把得道成仙称之为“羽化登仙”。

10、登:上升,动词。

11、仙:神仙,名词。

12、登仙: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仙是生活在天上的,所以,成仙也被称为登仙,上升到天上做神仙。

译文:坐在小舟中,在雾气蒸腾的辽阔江面上飘飘荡荡的,如同离开世间独自存在于此,又如同化生出了双羽,升天为仙。

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之一句原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注释:

1、于是:所以,逻辑副词。

2、乐:快乐的、欢乐的,形容词。

3、甚:非常,程度副词。乐甚,即,甚乐。副词“甚”修饰形容词的时候,既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前面,也可以位于形容词的后面,语义上基本没有差异,只是强调的对象略有差异,“甚乐”的语义更加倾向于“乐”,强调的是快乐;“乐甚”的语义更加倾向于“甚”,强调的是非常。

4、扣:“叩”,叩击、敲击,动词。

5、舷:船舷,名词。

6、而:并列连词。

7、歌:歌唱、唱歌,动词,而且是不及物动词。

8、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朗朗上口。

9、一定要注意到,这里的“扣舷”和“歌之”两个动词的主语都是苏轼,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你就无法把这些文字具象化,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也无法把自己代入文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当时的此情和此景。

译文:(因为上文所描述的绝佳的状态)所以,大家饮酒都非常高兴,兴致很高,然后我用手指叩击着船舷开始唱起歌来。

第二句原文: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注释:

1、桂:桂木,即木樨树,一种名贵的树木,名词,此处用作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棹。

2、棹(zhào):长的船桨,名词。

3、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名词。

4、兰:木兰树,名词。

5、桨:短小的船桨,名词。

6、击:敲击、敲打,动词。指的是船桨落水之时犹如击水一般。

7、空明:这本是两个形容词,形容词月光照在空泛的水面上,一片明晃晃的样子,此处合在一起用作了名词,用水面上的这两个特征,来代指水面。这是苏轼在船上所看到的近景。

8、兮:并列连词,此处并列的是两个动宾结构。

9、溯:逆水流而上,动词。

10、流光:流淌的光泽,这是形容月光照在江面上,望向远处,看整个江面所看到的样子。这是苏轼在船上抬头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是远景。

译文:歌唱说:桂木 *** 的船桨啊兰木制成的船桨,拍击着这空明的江面,逆着这流光一样的江流而上。

第三句原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注释:

1、渺:邈远的、辽阔的,形容词。

2、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3、予:同“余”,我,之一人称代词。

4、怀:胸怀、心意,名词。

5、渺渺兮予怀: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句子顺序是,予怀渺渺兮,我的心意是辽阔开朗的。

6、望:远望、遥望,动词。

7、美人:当时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就陪他在黄州,所以,指的肯定不是他妻子,倒是有可能指的是他已经过世的首任妻子,至于究竟指的是谁,可能只有苏轼自己才知道了。

8、兮:句末语气词,用于拉长句子的语气和语义。

9、方:地区、地方,名词。

10、天一方:天各一方,天地间的另一个地方,可能是比喻距离非常遥远,也可能是说天人永隔。

11、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句子也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天一方望美人兮,此处的“天一方”看上去是名词性词组,其实是副词性词组,相当于省略了介词的介词词组,“于天一方”,于天一方望美人兮,在天一方遥望美人。

译文:我此时的心怀是如此的辽阔,抬望首,遥望那天各一方的美人。

第四句原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注释:

1、洞箫:指的就是箫,因为上面有空洞,所以,称之为洞箫。

2、倚:依照、合着、伴着,动词。

3、和(hè):应和、跟着唱,动词。

4、之:虚词,没有实义,用于不及物动词之后,凑足字数,起到一种形式宾语的作用,让句子读上去更加顺口。

译文: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人,合着我唱的歌的拍子而和曲一首。

第五句原文: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注释:

1、呜呜:拟声词,模拟洞箫之声。

2、然:此处的意思不是…的样子,而是…的声音,用于形容词之后,构成名词性结构。

3、如:如同、仿佛,介词。

4、怨:怨恨、仇怨,动词。

5、慕:依恋、向往,动词。

6、泣:无声或低声地哭,动词。

7、诉:诉说、倾诉,动词。

8、余:剩下的、余下的,形容词。

9、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形容词。袅袅:形容词叠字使用。

10、绝:断绝、停止,动词。

11、缕:麻线,名词。

译文:他吹的洞箫声呜呜的,如同在怨恨别人,又如同是在依恋别人,如同是在哭泣,又如同是在倾诉,一曲结束,余音袅袅,如同丝缕一般连绵不绝。

第六句原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注释:

舞:跳舞、舞蹈,动词,此处是使动用法,使…跳舞。

幽:幽深的、深邃的,形容词。

壑:深谷、深沟,名词。

之:…的…。

潜:潜藏的,形容词。

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名词。

泣:使…哭泣,动词。

嫠(lí):上古时期,寡可指寡妇和寡夫,而嫠只指寡妇,名词。

译文:能让幽深的深谷中潜藏的蛟龙安奈不住而腾空起舞,也能使孤舟中的寡妇闻声而哭泣。

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之一句原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注释:

1、愀(qiǎo):(面容显得)忧戚的、忧愁的,形容词。

2、然:…的样子,“名词+然”构成名词性结构。

3、正:通“整”(zhěng),整理、端正、使正立,动词。

4、襟:衣襟、衣服的交领,名词。

5、危:端正地,副词。

6、坐:坐起来、坐着,动词。

7、而:然后,并列连词。

8、问:询问,动词。

9、何:为什么,疑问副词。

10、为:是,系动词。

11、其:他,代词,指代的是吹洞箫的客人。

12、然:如此、这样,名词。

13、也:句尾语气词。

14、何为其然也:为什么是他这个样子的啊?

译文:苏轼我也跟着默然忧愁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起来,然后询问客人说:为什么是他这个样子啊?(为什么把曲调吹得如此忧伤?)

第二句译文: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注释: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两句的解读见前面发布的曹操的《短歌行》。

2、此:这,代词。

3、非:不,否定副词。

4、乎:句尾语气词。

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这是省略了系动词“是”是主系表句型,此非(是)曹孟德之诗乎。

译文: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难道不是曹孟德的诗文吗?

第三句原文: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注释:

1、西:向西、朝西,副词。

2、望:远望,动词。

3、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4、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5、川:河流,名词。

6、相:相互、互相,副词。

7、缪:(liáo):通“缭”,缠绕,动词。

8、郁:草木茂盛的,形容词。

9、乎:句尾语气词,用于感叹。

10、苍:深绿色的,形容词。苍苍:形容词叠字使用,加深单字的语义。

11、郁乎苍苍:即,苍苍郁乎,此处的“苍苍”是形容词用作副词,修饰“郁”。

12、之:助动词,应该是表示被动,相当于英语中表示被动的助动词be。

13、困:围困、包围,动词。注意,此处的“困”是被动态,被围困。

14、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执行者,相当于英语被动态中的介词by。

15、困于周郎:相当于be besieged by Zhouyu

16、者:此处的“者”表示的不是…的人,而是…的地方。

17、乎:句尾疑问词,相当于“吗”。

译文:向西可以远望夏口,向东可以远望武昌,山陵和河流相互缠绕,树木郁郁葱葱,这里难道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第四句原文: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注释:

1、方:当,从属连词,相当于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上句译文中,划横线的就是“方”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其:他,代词,指的是曹操。

3、破:攻破,动词。

4、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5、下:攻下、攻克,动词。

6、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现在是湖北江陵县的名称。

7、顺:沿着、顺着,动词。

8、流:水流、江流,名词。

9、而:并列连词,相当于and。

10、东:向东、朝东,副词。其后省略了动词“前进”。

11、也:句尾语气词。

12、舳(zhú):船尾,名词。 舻(lú):船头,名词。

13、舳舻千里:船尾和船头相互连接绵延上千里。

14、旌:各种旗帜,名词。旗:各种旗帜,名词。旌旗:名词近义词连用。

15、蔽:遮蔽、遮挡,动词。

16、旌旗蔽空:各色各样的旗帜,把天空都能遮蔽起来了。

17、酾(shī):斟酒,动词。

18、酾酒临江:斟上美酒,来到长江边。

19、横:横陈、横执,动词。

20、槊(shuò):长矛、长杆矛,名词。

21、赋:赋写、吟咏,动词。

22、横槊赋诗:横着握持着长矛,吟诵着诗句。

23、固:确实,副词。

24、世:时代,名词。

25、之:…的…,表示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是所属关系。

26、雄:杰出的人物、英雄,名词。

27、也:句尾语气词,用于感叹。

28、而:但是,表示转折的并列连词,相当于but。

29、今:如今、现在,时间副词。

30、安:哪里、哪儿,疑问副词,相当于where。

31、在:位于,介词。

32、哉:句尾语气词,用于疑问,相当于“啊”。

33、安在哉:疑问句的疑问词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在安哉,在哪里啊?对于这一千古之问,我们现在已经有了答案了,现代考古发掘已经发现并发掘了曹操之墓,并找到了曹操的头盖骨。所以说,“而今安在哉?”答曰:“在此也!”

译文:当他攻破荆州,攻克江陵,顺长江而下,船尾连偿船头,绵延上千里,各种旗帜遮天蔽日,斟上一杯美酒来到江边,横握长槊而吟诗的时候,确实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了,但是,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第五句译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注释:

1、况:况且、何况,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and。

2、渔:捕鱼、打鱼,动词。

3、樵:砍柴、打柴,动词。渔樵:动词近义词连用。

4、于:在,介词。

5、江:特指长江,名词。渚:岸边、水岸,名词。江渚:长江的岸边。

6、侣:伙伴、同伙,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伙伴,以…为同伙,动词。

7、鱼虾:鱼儿和虾米,名词近义词连用。

8、而:并列连词,相当于and。

9、友:朋友,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朋友,动词。

10、麋:麋鹿,名词。鹿:各种鹿,名词。麋鹿:名词近义词连用。

11、驾:驾驶、驾驭,动词。

12、扁(piān):小的,小型的,形容词。

13、一叶之扁舟:如同一片树叶一样小的小舟。

14、举:举起,动词。

15、匏:葫芦的一种,即匏瓜,名称。

16、匏樽:匏瓜制成的酒具,这是一种非常简陋的酒具。

17、以:助动词,表示目的,其后接动词。

18、相:相互,副词。

19、属(zhǔ):继续、连接,动词。

译文:何况我与你们在这长江岸边打鱼砍柴而谋生,与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驭着如同树叶一般的小舟,在上面大家举起匏瓜制成的酒樽相互敬酒为乐。

第六句译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注释:

1、寄:寄放、寄存,动词。

2、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这里是以蜉蝣来比如自己,形容人生如同蜉蝣一般短暂。

3、渺:轻视、藐视,动词。

4、沧海:大海的水呈青绿色,因此用沧海来指代大海。

5、粟:粟子、谷子、谷粒,名词。

译文:把如同蜉蝣一般的自己寄托于天地之间,把自己藐视为如同沧海中的一个小谷粒。

第七句原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注释:

1、哀:哀叹,动词。

2、须臾:顷刻、瞬间,形容词。

3、羡:羡慕,动词。

4、穷:穷尽的,形容词。

译文:哀叹我这一生太短暂了,羡慕长江的日夜奔流没有穷尽。

第八句原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注释:

1、挟:用胳膊夹着、挟持,动词。

2、飞仙:会飞的仙人,名词。

3、以:助动词,表示目的,其后用动词。

4、遨:游逛、游览,动词。游:游览、游玩,动词。遨游:动词近义词连用。

5、终:终了、结束,动词。

译文:挟持着会飞的仙人到处去游玩,怀抱着明月而永远地终了。

第九句原文: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注释:

1、乎:语气词,既无实义,也无功能作用。

2、骤:迅速地、突然地,副词。

3、得:得到、获得,动词。

4、托:寄托,动词。

5、遗:残存的、残留的,动词用作形容词。

6、响:声音、声响,名词。

7、悲:令人悲伤的、悲凉的,形容词。

译文:因为知道这些都不可能忽然一下子就能得到,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愁思以这种乐声的形式寄托于悲凉的秋风之中。最后这两句,其实就是客人对于苏轼“何为其然也”这一问题的最终回答。


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之一句原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注释:

1、逝:流逝、消逝,动词。

2、逝者:“动词+者”构成名词性结构,把动词的语义转换为名词性语义,语义由“消逝”转变为“消逝的东西”。

3、如:如同、好像,动词。

4、斯:此、这,名词。

5、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往:亡去,动词。

7、盈:盈满的、圆满的,形容词。

8、虚:空虚的、虚无的,形容词。

9、盈虚:形容词反义词连用。

10、盈虚者:…者,本义是…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代…的东西/事物,者前面既可以用动词,也可以用形容词,构成“动词/形容词+者”的结构,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词性转换结构,把前面的动词或者形容词转换为名词性语义,比如上面的“逝者”,意思是逝去的东西,以及这里的“盈虚者”,意思是时圆时缺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东西”,则取决于上下文语境。

11、卒:最终,副词。

12、莫:无、没有,否定副词。

13、消:减少、消损,动词。

14、长:增长、滋长,动词。

15、消长:动词反义词连用。

16、也:句末语气词,用来表示感叹的语气。

译文:苏轼说:你也知道那水与月吗?那流逝而去的时间就如同这江水,其实,未曾真正亡去;那时圆时缺的心情就如同那月亮,其实,最终并没有减损或增长啊。

第二句原文: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注释:

1、盖:发语词,无实义。

2、将:如果,连词。

3、自:从,介词。

4、其:那,限定词,相当于that。

5、变者:又是一个“动词+者”的结构,变化的事物。

6、观:观察,动词。

7、则:那么,逻辑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8、曾(zēng):乃、是,系动词。

9、以:在、于,介词。

10、瞬:一眨眼的功夫,名词。

11、物:万物,名词。

12、尽:尽头、穷尽,动词。

13、何:什么,名词性疑问词。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

14、乎:句末语气词。

译文:如果从那变化的事物来观察,那么,天地是不能(存在)于一眨眼的功夫;从那不变的事物来观察,那么,万物与我们都是无穷尽的,又羡慕什么呢?

第三句原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注释:

1、且夫:而且、况且,连词。

2、主:所有者,名词。

3、苟:如果、假使,连词。

4、所有:所拥有的事物。

5、毫:又细又长的毛、毫毛,名词。

6、取:拿走、取走,动词。

译文: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所有者,若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事物,即使一根毫毛也不能拿走。

第四句原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注释:

1、色:风景、景观,名词。

2、禁:牵制、约束,动词。

3、竭:穷尽、枯竭,动词。

译文:只有这长江上的清风,以及高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便成为声音,眼睛看见便成为风景,获取它们没有牵绊,享用它们不会穷尽。

第五句原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注释:

1、藏:宝藏,名词

2、所:…的地方,“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3、共:共同,副词。

4、适:前往、归向,动词。之前这个字都被解读错了。

译文:(它们)是造物者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也是我与你们所共同归向的地方。

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之一句原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注释:

1、洗:清洗、洗涤,动词。

2、盏:酒杯、浅而小的杯子,名词。

3、更:连续、接续,动词。之前这个字都被解读错误了。

4、酌:饮酒,动词。

译文:客人很高兴并笑了起来,大家洗一洗酒杯,接着继续喝酒。

第二句原文: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注释:

1、肴:做熟的鱼肉等菜肴,名词。

2、:果核,名词。

3、既:已经,助动词,表示完成。

4、尽:完尽,动词。

5、狼籍:乱七八糟的、杂乱不堪的,形容词。

译文: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

第三句原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相与:相互、互相,副词。

2、枕:枕着,动词。

3、藉:衬垫,动词。

4、枕藉:动词近义词连用。

5、乎:在,介词。

6、白:泛白、变白,动词。

译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地东半天已经泛白。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不管是在当前整个互联网平台上,还是在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像这种高质量的古文解读作品可能都不多见,它不仅能让读者透彻地读懂每一个句子,理解每一个字的语义和功能,而且,能让读者学会使用这门语言,从而彻底掌握这门语言。只要你认真去品读,然后把这些原文再抄写几遍,自己在头脑中把这些文字再理解几遍,读得熟了,自然就能很轻松地写出这种语言文字作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肯认真学习,我写的这些文章能让你的写作水平很快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分享是一种美德,评论是一种收获,点赞是一种修养,关注是一种认可 ^_^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关注,码字不易,这种认真且烧脑的码字更是尤为不易,您的认可是我持续更新和继续创作的动力!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关于这篇《赤壁赋》解读,您有什么想说的,敬请留言吧!^_^

标签: 赤壁 原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