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时间,仁宣之治是公元几年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9 0

其实仁宣之治时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仁宣之治是公元几年,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仁宣之治时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仁宣之治的政治
  2. 仁宣之治是哪个皇帝持续了多少年
  3. 仁宣之治是哪朝的什么意思
  4. 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盛世局面

一、仁宣之治的政治

1、明代经朱元璋和朱棣的经营,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社会经济获得了大发展,并且击败了北方蒙古入侵势力,巩固了边疆地区,使明朝出现了一个小康局面。但是在繁荣兴盛的背后也隐伏着社会危机。朱元璋的严刑峻法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而明朝所处的封建社会后期时代也使得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不断深化,阶级矛盾日趋紧张。仁宣二帝为了解决洪永时期遗留下来的弊政,采取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消除内乱、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政治措施。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 *** 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有的人在他与明成祖有分歧时支持过他,为此受到了惩处。明仁宗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权谨便是一例,他是一名低级官员,在洪熙元年(1425年)进入内阁完全是因为他极为孝顺。同样,明仁宗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为了使官僚机器更有效率,明仁宗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他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是规定了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40%;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在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

2、而后来的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 *** 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3、由于明仁宗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明成祖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

4、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 *** 事务。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5、为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明仁宗和明宣宗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反贪倡廉便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中,对于都察院的整治,更是其中更具特色的措施之一。轻刑措,也是仁宣之时的一个施政特点。明仁宗对刑部和都察院说:“朕于刑法,未尝敢以喜怒增损,卿等鞫狱之际,亦当虚心听察,量其情实,有罪不可幸免,无罪不可滥刑。”又说:“若联一时过于疾恶,律外用籍没及凌迟之刑考,法司再三执奏,三奏不允,至于五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执奏,必允乃已,永为定制。”在他统治的短暂时间里,还废除了一些严刑酷法,如不许“于法外用鞭背等刑,以伤人命,尤不许加入宫刑,绝人嗣续”,还规定“自今惟犯谋反大逆者,依律连坐,其余有止坐本身,毋一概处以连坐之法。”

6、明仁宗在他死前不久,颁布一份诏令,进一步告诫司法当局要根据法律判决,并在宣判前,特别在宣判死刑前要复查对犯人的指控。此外,他禁止对犯人滥用肉刑,和在惩处时株连犯人的亲属(重大的叛逆罪除外)。他断言,这些做法严重地违背了儒家的仁爱原则和孝道伦理。

7、明宣宗即位后,不仅继续轻刑措,而且注意教化。他说:“百姓轻犯法,由于教化未行。”因而命令各级官吏宜申张教化,普及法律知识,以减少犯罪的行为。

8、明宣宗具有一定的司法才干,在位期间运用封建帝王的司法权力,对许多复杂的案件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裁决,并改善了司法制度,既体现出明代的某些法律传统,也反映出封建时代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特点。出于某种需要,朱瞻基对武官犯法较为宽纵,但他的司法活动对明代当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仁宣时期改革科举取士法,严格任用和考察官吏制度,严厉控制宦官,打击贪官污吏,使吏治清廉。在用人制度上,也改变了前朝偏重进士,排斥吏员的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从明仁宗始,设立巡抚制,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督察。通过一系列打击整肃,贪赃行贿现象逐渐减少。赵翼《廿二史札记》称:“故为守令者,无不洁已爱民,耳公于清议。”

9、明宣宗有几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某巡抚要求在杭嘉湖地区增设一名专门管理粮政的布政使司官员。明宣宗认为国家的赋税有常额,不能养冗官,驳回了他的要求。还有一句是“安民为福”。因某工部尚书建议修建山西圆果寺的佛塔,好为国家求福,而朱瞻基认为百姓安定就是国家的福气,用不着借修佛塔来“求福”,故斥责了他。

10、正是由于明仁宗,明宣宗的作风较为开明,才有了被史家赞扬的“仁宣之治”。仁宣二帝,不但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还爱惜百姓。明仁宗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 *** 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此外,在他统治时期,他两次恕免诸如齐泰、黄子澄等官员的家属,这些官员因忠于建文帝被处死。恕免令免除其家属为奴,并发还没收的财产。

11、明仁宗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特别使他苦恼的是人民的频繁逃亡,流浪在永乐晚期使国家丧失大量收入。明仁宗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12、明仁宗还派了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干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个府的纳税负担。它们包括应天、苏州、松江、嘉兴和南直隶及浙江的另外四个府。明仁宗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但它成了明宣宗实施的减税计划的基础。明仁宗还非常关心提供直接的救济;他几次因他的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大发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饥荒中,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另一次,他愤怒地驳回了一些大学士请他先与户部和工部商议的要求,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

13、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明宣宗路经农田时,看见路旁有耕作的农民,于是他下马询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他兴致盎然,取来农民耕田的农具,亲自犁地。没推几下,他停下来,回头对身旁的大臣说,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胜劳累的感觉,何况农民终年劳作。说完就命人赏赐农民钱钞。他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够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到他们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明宣宗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14、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15、明宣宗清楚,昏君滥用民力乃至亡国,明宣宗以此为鉴,非常注意爱惜民力。在他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 *** 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明宣宗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明仁宗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明仁宗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明仁宗对明成祖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 *** 部门难以应付。

16、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 *** 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明宣宗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明宣宗与明成祖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明宣宗面前更大的问题就是朱元璋留下的外藩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建文、永乐、洪熙三朝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明宣宗即位之后,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很会带兵,永乐朝被封乐安之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终于机会来了,朱高炽病逝,明宣宗即位,国家动荡,皇帝年轻,正是造反得好时机,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然而叛军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明宣宗击败了,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明宣宗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17、而之后的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一直没有放弃争夺皇位的念头,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安定。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明宣宗决定亲征。皇帝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之后汉王、赵王的威胁被解除,保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明朝平稳顺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明宣宗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明宣宗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明宣宗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

18、安南人黎利反叛,屡次打败官军。黎利请示朝廷,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明宣宗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于是答应了他,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罢征南兵。后来黎利篡夺陈暠之位而自立为王。派人入朝纳贡谢罪,请求皇帝册封群臣。有人请求皇帝讨伐黎利,明宣宗不许,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安南国也就是交趾国,自此以后朝贡不绝。

二、仁宣之治是哪个皇帝持续了多少年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仁宣之治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发生的事情,还有这个仁宣之治当时持续了多少年,这些问题也都还是比较好理解,比较好找到答案的,如果不知道的也不要紧,小编下面给大家简单的分析分析介绍介绍,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并不是一位皇帝哦,是有两位了,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又叫这个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朝初年的三大盛世之一,在历史非常的知名。

仁宣之治持续的事件如果按照皇帝在位时间来算的话,那就是11年了。别看这11年不长,但是当时对明朝的作用确是不可估量的。

仁宣之治时间,仁宣之治是公元几年-第1张图片-

仁宣之治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11年,大明不管是在经济、农业、工业等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充足的发展,当时的社会吏治清明、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这个时期是大明国力强盛的时期。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意义非凡。

三、仁宣之治是哪朝的什么意思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 *** 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四、按时间顺序列举中国古代盛世局面

1、商朝:武丁中兴(商高宗——武丁)

2、西周: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3、西汉: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4、昭宣中兴(汉昭帝——刘弗陵、宣帝——刘询)

5、东汉: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

6、明章之治(汉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7、西晋:太康繁荣(晋武帝司马炎)

8、南朝:元嘉之治(宋文帝——刘义隆)

9、北魏:孝文中兴(魏孝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10、隋朝:开皇之治(隋文帝——杨坚)

11、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12、:武周之治(又称“贞观遗风”,由圣武皇帝武则天开创)

13、: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14、北宋:咸平之治(宋真宗——赵恒)

15、南宋:乾淳之治(宋孝宗——赵昚)

16、辽朝:景圣中兴(辽景宗——耶律贤、辽圣宗——耶律隆绪)

17、金朝:大定之治(金世宗——完颜雍)

18、:明昌之治(金章宗——完颜璟)

19、明朝: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

20、:仁宣之治(明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

21、:弘治中兴(明孝宗——朱佑樘)

22、:万历中兴(明神宗——朱翊钧)

23、清朝:康乾盛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仁宣之治时间和仁宣之治是公元几年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标签: 宣之治 公元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