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古代主要计时工具整理归纳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2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古代主要计时工具整理归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2.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3. 古人都是用哪些工具来看时间的
  4. 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
  5. 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6. 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一、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1、用绳子测量长度,在测量用的绳子上打出等间隔的绳结计算长度;

2、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如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为一拃,在古代埃及,主要的长度单位是腕尺,即自肘到中指尖的长度;

3、步测: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汉朝,一尺合今21.35~23.75cm;

二、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

1、日晷则是白天记录时间的工具,用的是立竿见影的原理。太阳随着时间在天空中运行,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日影,利用日影位置的变化,就可以来测量当下的时刻。

2、日晷由一平台晷面和一根晷针构成。若晷面和地球的赤道面一致,和地平面成一固定角度(此一角度和日晷摆放纬度的总和是90度,例如北纬30度的晷面和水平面呈60度),这种日晷称为赤道日晷。另外还有地平日晷和垂直日晷。地平日晷是将晷面平放在地面,而垂直日晷则是挂在垂直墙面上。不同的日晷,在晷面上的时间刻度不尽相同,赤道日晷的时间刻度比较像手表,有均匀的时间刻度,其他日晷时间刻度则不均匀,不均匀程度和日晷放置的纬度有关。

三、古人都是用哪些工具来看时间的

1、圭,日晷,沙漏,水漏,油灯,香,蜡烛。

2、圭(读作gu)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它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来测量日影长度。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3、日晷(读作gu)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4、水漏,盛水于铜壶,壶内置一刻有度数之箭,壶底有小孔,水下漏,视度数变化以计时。

5、沙漏是一种计时仪器,也叫沙钟。由于漏壶中的水不受温度影响,为计时的准确性增加了困难,用水银作动力又很不经济,于是用一种新的材料——细沙来代替水和水银。沙钟由上下两个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就能显示出时间。这种沙钟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

6、除去圭、日晷、沙漏和漏壶以外,古代劳动人民还常用火钟来计时。灯钟、香钟和蜡钟都是火钟。

7、灯钟:就是用油灯计时的装置,它是通过燃烧后油量的减少而指示出当时的时间。

8、香钟:是一种更为方便的火钟,它以特制的模子制成盘香,盘香粗细均匀,燃烧时间与其长短成正比,即燃烧时间越长,剩余的盘香越少,在盘香上记上刻度,就可以知道相变的时辰。也有具有闹钟作用的香钟,当香火烧到一固定刻度时,上挂之重物落下撞击金属器皿,发出响声,提醒此时办事的人,起到闹钟作用。燃香计时(香钟)因为价格便宜,方便实用,在古代民间是比较流行的。

9、蜡钟:蜡烛本身的燃料数量定好,燃烧时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么烧完一支蜡烛的时间也大体相同。如在蜡烛上刻上相应的刻度就可以计算简单的时间间隔了。

四、古代计时工具有哪些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浑仪是中国古代用于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观测仪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圆环构成,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圆球。有资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中国就已经使用浑仪观测天象了,比古希腊约早60年。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水运仪象台是在北宋时代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是苏颂、韩公廉等人在开封设计制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五、古人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2、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4、水运浑天仪:《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人类最早的计时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创始时间不晚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2)。应用机械原理设计的计时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此外,还有应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

六、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

1、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等等。

2、圭表又称,日晷,日规。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3、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

4、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

5、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6、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

7、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8、水运浑天仪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运转,能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并可以测定时间。这个浑天仪改进了汉代科学家张衡的设计,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当然比张衡的水运浑象仪更加精巧、复杂了。

9、所以,当水运浑天仪造成之后,置于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观看后,无不为其 *** 精妙,测定朔望、报告时辰准确而叹服,共称其妙。

10、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世界史上继一行之后的重大创造的继续,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

11、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古代主要计时工具整理归纳-第1张图片-

12、古人对白天与晚上的称谓是不同的。白天说“钟”,晚上说“更”或“鼓”。那时候城镇里都设有钟鼓楼,晨起(辰时,7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傍晚(酉时,19点)鼓报时,所以晚上又说“几鼓天”。

13、现在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14、古人晚上说时间用“更”,是有巡夜人边巡逻边打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说法。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4分钟。

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和古代主要计时工具整理归纳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古代 计时 归纳 测量 具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