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沪是上海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沪读hu还是lu,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沪是上海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上海的简称‘沪’是念hu还是lu
【意思】古代称松江的下游,在今中国上海市。中国上海市的别称(相传境内的吴淞江就是古代的“沪渎”,因而得名)。
【引用】唐·陆龟蒙《渔具诗》序:“列竹于海_曰‘沪’,吴之‘沪渎’是也。”
1、沪剧[ hù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在上海浦东民歌东乡调的基础上,经过上海滩簧、申曲等阶段发展而成。抗日战争后始称沪剧。
2、渔沪[ yú hù ]捕鱼用的竹栅。
3、沪江[ hù jiāng ]上海的别称。
4、沪书[ hù shū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上海市松江、奉贤、南汇等地,有近百年历史。一人演出,有说有唱,以竹筷敲击钹子伴奏,故又称“钹子书”。传统剧目有《金枪传》、《天宝图》等。
5、沪渎[ hù dú ]古水名。指吴淞江下游近海处一段(今黄浦江下游)。因当地人民用“沪”在江海之滨捕鱼为业而得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_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於沪渎,败。”
二、上海的简称为什么是沪
上海的简称“沪”和“申”的来历先说“沪”。“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用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也成了上海的代称。说起上海“申”的简称,它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他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氾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简称,是对黄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纪念。
上海别称“申”,简称“沪”。黄浦江是上海境内的主要河互,古称东江,又称大黄浦。战国时期,楚国的黄歇被楚考烈王封为春申君。他命人开凿疏浚的大江,便名黄浦、黄歇浦,亦叫申江、春申江。上海简称“申”,即来源于此。上海又简称“沪”。“沪”的称呼要比上海的称呼早500多年。吴淞江南岸原有两条支流,一条名叫上海浦,另一条名叫下海浦,宋代上海建镇时,东临上海浦,因而定名“上海”。
上海的简称是:沪。原因是什么?
上海有两种简称:1:申 2:沪...春申江,这块地方则被称为“申”,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聪明的渔民们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沪”。因沪渎的原因,上海便简称为“沪”了。横贯上海市的黄浦江,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黄歇所疏凿,黄歇号春申君,所以简称这条江为...申江。因此,“申”也成了上海…
上海是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有“江海通津,东南都会”之称,是中国新文化的发源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海西部形成陆地,并出现原始村落;十世纪前叶,上海市区全部成陆。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传说黄歇命人疏通过境大江,这条江就被叫作黄浦江或春申江,这块地方则被称为“申”,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黄浦江的源头在浙江安吉县的龙王山,那里是“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的好所在)公元三世纪,上海滨海及吴淞口一带的居民多数以打鱼为生。聪明的渔民们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沪”。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于是人门就将这一带称作“沪渎”。渎就是水流入海的意思,所以上海又简称“沪”。
上海在宋代以前仅是一个小渔村,村内有十八大浦,其中有两条相对的分别叫上海浦和下海浦。上海的地名就是因为“上海浦”而得名的。而现在十六浦轮渡站就是过去的“十八大浦”之一。
上海在唐时属华亭县,别号云间。上海建镇是在宋咸淳初年。元代升华亭县为松江府,公元1292年上海立县。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1927年设上海特别市,之一任市长是黄郛,1930年改上海市。
上海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所以有丁多人认为老上海就是松江。其实,松江原来一直属于江苏,58年才划入上海。那么,真正的老上海在哪里呢?据考证应在“青龙镇”。相传东吴孙权为抵御曹操而建造了许多青龙战舰,于是就将造舰的地方称为“青龙”。唐天宝年间始设青龙镇,宋代划归华亭县,元代归属上海县,明代属于青浦。
老上海的青龙镇在宋代就是“海舶辐辏之地,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人称小杭州”。宋大书法家米芾曾在青龙镇做过监官。后天我们到新昌大佛寺,能看到他题写的“面壁”两个大字。”
青浦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先人们已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后代。被国务院名命为“菘泽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群就是更好的见证。在福泉山、刘夏、玲家角等地至今还留有不少4000多年前的史前文化和人类生活遗址。据文字记载,早在东晋时期,青浦东北部的青龙江畔,就是当时的海疆边防重地,现今白鹤镇的“沪渎村”,就起源于晋朝边疆烽火报警台“沪渎垒”的古遗址。以次来推,上海简称“沪”的来历应从青龙江畔的“沪渎垒”算起。唐朝夭宝五年又在此设“青龙镇”,据史书记载,是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更大的集镇和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的大书法家“米芾”,也曾在青龙镇任镇监。青浦,以她丰富的古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上海人的根在青浦。
晋朝时,上海境内有条大河,名曰“淞江”(即今天的苏州河),那时河宽水深,渔业发达,居民多以捕鱼为主。渔民根据潮水的特点用竹子编制了一种捕鱼工具,叫“扈”,捕鱼时,将“扈”插入水中,鱼随潮水进入扈内,潮退时被扈拦住了。这种捕鱼工具设在淞江下游一带水中,因此当时把淞江下游一带地方叫做“扈渎”或“沪渎”(江流入海处称渎)。“沪”字是从”扈”字衍变而来的。上海正在“沪渎”近旁,以后就简称上海为“沪”。
“上海”这个地名源于两千年前。当时民间称吴淞江上游为“上海浦”,下游为“下海浦”,随着年代的推移,“下海浦”因长久不用而被屏弃,而“上海浦”却一直沿袭下来,以后“浦”字省略,留下了“上海”这个地名。不过,官方正式使用“上海”这个地名却要到一千年前的宋代。关于“上海”地名的由来,还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根据北宋的《水利志》,说松江之南有大浦十八,其中有上海、下海两浦,由上海浦而得名上海;二是古代所说的海之上洋,今也称海上,由上洋而名上海;三是旧有华亭海之名,在青龙港淤塞后,中外商船都转至此地登岸,故称上海。
开放分类:地名、直辖市、上海、沪、申
1.申城一词来源于:上海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孝王封楚相黄歇为春申君,上海就是他的封地。他就是战国时期名满天下的四公子之――春申君黄歇!就是他,最早“治水入江,导流入海”,为纪念他治水的功绩,就将他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后因吴淞江淤积严重,河道日小,而“黄歇浦”则逐渐演变成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明朝以后,黄歇浦也就易名为黄浦江。这就是上海简称“申”的来历。所以上海又名申城。 2007年,随着上海进入世博会建设期,申城开始高调宣传世博会,“春申君”的名字频繁进入国人视野。2002年9月,在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演员们唱的之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那么,春申君和上海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2300年前,一个名叫黄歇、被封为春申君的楚国人站在东海之滨,凝望着脚下自己刚刚带人开凿疏浚的黄浦江,满意地笑了。
这个出生在历史上曾经叫做黄国、现在被称为河南省潢川县的人,当时身居楚国相位,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按现在的户籍概念,他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老乡了。
“在我看来,他请封江东、开拓上海周边封地的原始动机,不过是广积粮、多挣钱,好维持他养活3000门客的日用。”信阳市文联副主席陈峻峰说。为创作,陈峻峰对楚国晚期历史曾潜心研究。
这个河南人的举手之劳,奠定了今日上海的基础。如果他能看到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地图,一定很惊讶:沧海桑田。原来我呕心沥血开垦的地方,在2300年之后,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远郊城区。当年的黄浦江入海口,被滚滚长江水挟裹来的泥沙冲积,向东偏移了几十公里。在他疏通的黄浦江的两岸,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对中外文明相容幷蓄的上海,铭记着自己的发家史。《上海地名志》等记载:上海简称“申”,这一简称,源自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族黄歇。黄歇,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名,人称“战国四公子”。黄歇受封之时,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氾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疏通了河道,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不仅为他建了庙宇,还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在上海,黄浦江、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春申村等,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
春秋战国时代的上海,只是战火纷飞的“国际”社会里被楚国征服的江东地区一个无名入海口。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举灭掉吴国,并吞吴地。公元前333年,楚又灭越,吴越之地尽数归楚。85年后的公元前248年,身为楚令尹(相国)、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的黄歇来到这里,成为当地有史记载的之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名人。
不仅仅是上海,当时整个楚国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春申君手里。黄歇执相25年,在信阳楚王城(今信阳市)里韬光养晦,积累资本,蓄势待发;在淮阳陈城(今周口市淮阳县)执掌相位,走入楚国权力中心;在黄国故里信阳潢川中兴黄氏家族,后迁都安徽寿春,最终被门客、赵人李园买凶斩首。他在楚国政坛的30年间,这个现代意义上的河南人,叱吒风云,“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足迹遍布沪鲁苏杭及鄂豫皖等,遗风流布,楚文化进一步和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碰撞交流。
连日来,记者辗转奔波,一路追寻春申君2300年前的踪迹,试图还原这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的心路历程。
2300年后的2007年3月4日,记者从曾为楚国腹地的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市古为申国,现在也简称申,世人称上......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处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定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 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更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三、上海念沪还是泸
沪(hù)。上海的简称是“沪”,发音为“hù”,而不是“泸”(lú)。上海之所以简称“沪”,是与当地松江一带的居民早期的生活习俗有关。上海地区是水系发达之地,松江流域的居民渔猎为生者不少。“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古代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当上海成为正式的地名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便将“沪”作为上海的简称。
关于沪是上海吗,沪读hu还是lu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