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上海口,以及上海首页一上海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上海方言的分支
上海话属于吴语太湖片,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这不仅是因上海的城市地位,更是由上海闲话的历史形成和特点决定的。狭义上的上海闲话仅指“上海市区话”,广义的上海方言共计有七种主要方言:1:浦西方言(狭义的上海方言、上海话),2:浦东方言(浦东话),3:青浦方言(青浦话),4:松江方言(松江话),5:嘉定方言(嘉定话),6:崇明方言(崇明话),7:金山方言(金山话),8:吴江方言(吴江话)。上海市中心区(1984年前中心市区十个区的范围)的大部分地区,原属松江府上海县的一部分。市中心南市区的中心地域原是松江府上海县的县城,1843年市区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的一百多年,外地移民大量涌入。1852年当时整个上海县当然也包括上海县县城总人口是544413人,一百年以后的1958年,仅市区人口就有6147 600人,其中本地籍人口只占总人口数的15%(上海市统计局1980)。上海开埠后,各地移民大量涌入,对现代上海话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以宁波话为重。因为近代以来,宁波到上海谋生的移民数量大,且活动范围广。上海市区话的之一人称复数“阿拉”即来自宁波话。
上海刚开埠时的上海话实际上和20世纪80年代的淞南、江湾、封浜、梅陇、龙华、浦东等上海郊区的上海话差不多,也就是和所谓的“本地话”、“老上海话”没多大区别。首先来到上海的是苏浙人,特别是苏浙地区的文人,因为当时上海报业兴盛,文人可以靠为报刊撰稿维生。之后,做生意的人来了,太平天国导致江南地区的富人、商人都逃到了上海租界。上海人口迅速膨胀,很快就成为商业发达的移民都市。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统一方式还是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的词汇,也就是所谓的“公约数词语”,会较快胜出。
市区老派方言大致指今75岁以上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所使用的方言,以旧上海县域,即南市区黄浦江以西地区的口音为准。老上海称之为“城里闲话”,与城西徐家汇一带的“浦西闲话”、黄浦江以东的“浦东闲话”以及北部虹口一带的“虹口闲话”均略有区别,但差别不大。现在大多数上海人把它们称为“本地闲话”,以区别于通行于上海市区的“上海闲话”,后者实际包括了市区中派方言和新派方言。
市区中派方言大致指30岁至55岁的上海市民使用的方言,55至75岁之间的居民语音一般兼具老派和中派的特征。市区新派方言的使用者一般在30岁以下。中派、新派均以市中心区的口音为准。市中心区处于今高架公路内环线的包围之中:东临黄浦江,南为中山南路、中山南二路,西面是中山西路,北面是中山北路、黄兴路和中国路。内环线之内地区人口结构在近几十年内相对比较稳定。当然如此划线更多的基于表述上的方便。事实上,市区中派、新派方言在内环线外仍有分布,亦通行于郊县的各市属农场和市属大工厂。浦东话即所谓浦东方言,它属吴语系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旧松江府音系上海话语支。原南汇县和川沙县(沿江片除外)及原上海县黄浦江以东的三林(仅包括解放初从南汇划入三林的地区)、陈行、杜行,奉贤区的四团镇、平安镇等地区,方言差异较小,通称“浦东闲话”。
浦东音系和其他邻近音系,如旧松江府音系、旧太仓州、苏州府音系以及上海市区音系相比,有以下特点:
(1)单字调有7种调值,其中阳上很不稳定,古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今归阳平为113调,一部分归阳去,读13调。
(2)两字组连读变调里,前字为阴上和阳去;阳上和阳去的变调行为分别相同。前率为阳平,后字为平声、上声的组合,变调行为是2223。
(3)有缩气音?b?d?声母,它们分别跟中古的“帮”、“端”、“见”母字对应,没有不送气的p、t。如:“宝”、“党”、“脚”三字的声母读音和上海市区话、旧苏州府音系、旧太仓州音系不同。
(4)唇擦音一般是Φ-β-?β-。老年人“呼”、“户”、“乌”三字是用双唇发育的,年龄稍轻的人为f-,V一?-或hu-、hu-、?-。总之,这组声母的读者在字的分配上一直是很混乱的。
(5)分尖团音。精≠经,小≠晓,秋≠丘,齐≠旗。
(6)入声韵比较丰富,类别很细,如开口呼入声韵里,哭≠壳≠客≠掐≠磕≠刻≠渴。另外,笔≠壁,立≠粒。
(7)古遇摄合口知、照三组和日母字的韵母是y,如“书”、“树”、“如”的韵母。
(8)Φ-、β-不能跟-oy、o?两韵相拼,古通摄非组字,今读为hoη(风)、hoη(缝)、ho?(福)、ho?(伏),因而蜂=烘、冯=红。金山方言传统范围如下:
金山区和奉贤区西部和金山接壤的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县
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金山方言
金山话上海境内使用人数最少的方言,甚至有人认为金山话是松江方言的分支,但是还是和松江话有较大差别,故而归为独立方言,并且与上海境内其它方言不能互通。若有金山人和嘉定人通婚,语言不能互通而只能用上海市区方言或汉语普通话交流,那绝对不是笑话.。使用人数虽少,但是因为该地区受市区和外地影响较小,因而是除崇明话外较稳定的一个方言,不少小孩的启蒙语言也是金山话。金山话应加强保护力度,把保护方言当做保护文化资源来做事。据统计,上海市区声母有27个。上海郊区声母数与市区不同,如松江有34个声母,金山有32个声母。上海市区大多不分尖团音,而上海郊区的浦东、金山、嘉定、青浦、宝山等能够区分尖团音。
以下为老派上海话声母表:上海市区韵母数为41个。上海郊区松江、金山、崇明韵母数多达50、52、55个。
以下为老派上海话韵母表:上海话具有浊音,因此在平上去入古四声的基础上是清浊对立而分阴阳。
上海市区话声调是7个,在吴语四声八调基础上,阳上与阳去归并而来。
最老派的上海话能够达到8个,上海郊区的松江、崇明等很多地区仍然是8个声调。
但是新派上海话的声调仍然处于归并状态中,比如有些人阳舒声调在归并,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声调向重音化倾向进化,这使得上海人读声调时,自由变体可以相当宽泛,如降调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前字有声调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话语流中的语音词读音已像日语的读法。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当然这也可能是上海话由于具有广用式连读变调现象而产生的。
二、现在用上海话怎么说
1、问题一:求十句经典上海话爆笑。那些经典上海话(你知道么)
2、上海活越说越少, *** 语言到是用了多,再这样下去快把原来个性的上海活给忘了,现整理拿来让大家看看,爆笑,若你要来上海,也不妨学学。闷特(上海话发音:闷特)很容易理解.就是闷掉的意思
3、吃生活(上海话发音:切桑卧)意思就是挨打.一般用于大人教训小孩的时候.
4、嘎梁(上海话发音:噶凉)形容戴眼镜的人的代名词..中性词语
5、寿头(上海话发音:搜发三声豆)形容呆傻而且树大招风的人..
6、扎台型(上海话发音:则代应)很风光很有面子..出风头..
7、笑不动(上海话发音:笑伐动)很简单..就是笑不动~形容有意想不到的好事
8、小赤佬(上海话发音:小册老)小鬼..褒义贬义语境下都能用..
9、阿飞(上海话发音:阿fi)流氓的意思..老上海常说的词..
10、空麻袋背米(上海话发音:空木代呗米)空手或者不带钱出门从事各种活动.
11、狠三狠四(上海话发音:狠塞狠四)形容一个人凶神恶煞的样子..
12、老家裳(上海话发音:老噶桑)形容很有价值很值钱~有些年代历史的东西
13、老三老四(上海话发音:老塞老四)形容没什么阅历的人装资格老摆腔调~~
14、神之胡之(上海话发音:森字无字)就是无法无天的意思..
15、斗五斗六(上海话发音:豆唔豆落)形容一个人粗枝大叶到处坏事~~
16、一天世界(上海话发音:夜替四噶)一塌糊涂的意思~褒义贬义都可..
17、轧姘头(上海话发音:个拼豆)很容易理解的~就是男女在外插花出轨啦~
18、奥斯两百开(上海话发音:凹丝两八开)暂停的意思
19、猜东里呀猜(上海话发音:才东里呀才)就是石头剪子布的上海话版本~
20、猪头三(上海话发音:字豆塞)骂人的话..猪头..
21、热昏(上海话发音:捏昏)形容脑子发热~没有经过大脑思考~~
22、港币样子(上海话发音:刚比样子)骂人的话~性质比较严重啦..
23、戆大(上海话发音:刚度)***傻子~也可以是朋友间昵称哦~~
24、人来疯(上海话发音:拧来风)普通话也有的..人来疯
25、搞搞路子(上海话发音:告告路子)指教训教训你的意思~
26、认得侬算我路道粗(上海话发音:拧的弄算无路道粗)认识你算我倒霉
27、辣手(上海话发音:了搜)形容事情棘手
28、妖泥角落(上海话发音:yo泥过落)形容极其偏僻不起眼的地方~~
29、五斤哼六斤(上海话发音:恩斤哼落斤)形容喉咙响讲话声音巨大无比~
30、洋盘(上海话发音:样beui)对某件事情外行~不在行不懂
31、弄松(上海话发音:龙松)形容捉弄某人..
32、胸闷(上海话发音:胸闷)比较直白..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叫胸闷..
33、泥心(上海话发音:泥心)恶心~脏~或者形容人粗糙低级~
34、头皮撬(上海话发音:豆比缴)头皮硬~固执的人...
35、豁翎子(上海话发音:或领子)暗示的意思~~
36、拐倒(上海话发音:拐倒)晕倒..绝倒..
37、碎玻璃冒充金刚砖(上海话发音:塞不里冒充金刚转)不自量力
38、乡下人(上海话发音:乡无拧)上海人喜欢讲别人的一个词..带点贬义了~~忽略哈
39、洋泾浜(上海话发音:洋今帮)不标准的发音或者模仿得不到位的穿着...
40、缺西(上海话发音:却西)跟普通话里的缺锌..没心没肺差不多的意思
41、莫知莫觉(上海话发音:摸子摸过)后知后觉
42、扒分(上海话发音:不发二声分)拼命赚钱的意思~~
43、额头碰到天花板(上海话发音:ng过豆帮到替户百)形容小概率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
44、饭泡粥(上海话发音:fai泡作)形容话极其多极其唠叨极其婆妈的人~~
45、戆巴子(上海话发音:刚八子)傻瓜~不领行情的人
46、撬边(上海话发音:翘比)在一旁吹风插话的行为..
47、横竖横(上海话发音:王丝王)大不了这样了~死活这样罢了~无所谓~......>>
48、问题二:上海话现在在干什么怎么说?以载来个组撒
49、问题三:上海话不用谢怎么说相当不好,和普通话差多,不过上海人都会讲普通话,有些岁数大些的人上海口音会重些,他们说的普通话有些偏向于上海话.比如这个上海话葛杂俄(读音).所以容易把这个&q穿ot;读成仄个.一般听上海话,听个3,4年,就能听懂了.
50、问题四:一般的上海话都是怎么说的?学上海话的更佳 *** ,就是看带字幕的上海话电视节目,可以速成。当然,我是用某种渠道学会上海话,一共6个小时,而且会几种风格的上海话,同时期,学会浙江话的某些风格。我讲上海话,比较缓慢,但是,地道、流利、词汇丰富。要注意,上海话中有不少肯定是不文明的,有的是可以解释为不文明的。比如,“白相、白相”、“流氓的不得过”、“难为情的不得过”、“毛脚女婿”、“搭脚”、“不要瞎搭八搭”、“侬不要寻开心””(表示不可能,你是否在开玩笑,我可有点不高兴啦,或类似)、“侬寻开心呀”(表示不可能,你是否在开玩笑,我可有点不高兴啦,或类似),很多,以至在此绝对不能全部列出(有故意扩散不文明语言之嫌)。上海话,也分不同风格,有市区中各区风格与区间交叉风格,也分城市风格与农村风格。学时,一定要鉴别清楚。
51、问题五:“你是上海哪里人”用上海话怎么说国语上海话你是上海哪里人侬是上海撒地方拧吃饭切凡睡觉困高多少钱几地这顿饭你请个顿凡侬请客啊都是谐音不知道你能否看明白谢谢采纳~
52、问题六:学习上海话怎么说多看电视现在有很多节目都是用上海话主持的像新老娘舅快乐三兄弟阿庆讲故事等等久而久之你就会说上海话了
三、上海本地人与上海人有什么区别
【本地人】一般是指时代居住在上海郊区的上海人口,譬如浦东的川沙、南汇、奉贤,浦西的青浦、嘉定、宝山、闵行和金山等地。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隶属于江苏的,后来在1958年才划归上海的。这些地方的来市区一般都说是去【上海】了,包括很多年轻人也这么说。在这里【上海】只是市区的代名词。【上海人】是指三代以上生活在上海市区的上海人,是解放前全国各地移民而来,其中主体是浙江宁波人和江苏苏北人。【新上海人】是指改革开放后在上海落户的外地人口。上海本地人的称呼早在民国时期就存在了,不是现在才有的称呼。民国时期,黄浦江东岸从高桥到杨思沿江一带是属于上海市的管辖区域,而在浦西的市区人基本上都是移民来上海的市区人口,当时上海浦东沿线的浦东人都是务农为生的农民,他们每天天不亮就把新鲜的蔬菜从黄浦江的小舢板摆渡到市区各地贩卖,卖完了就原路回家,由于他们和市区人接触频繁,且每天都要打交道,为了区分市区人和上海的浦东人(那时候的浦东仅限于高桥至杨思沿江一带,和现在的浦东不是一个概念)故而称他们为本地人,这在上海的传统沪剧和民国时期的滑稽戏中都有体现。至于有些人把凡是现在属于上海郊区的人都称之为本地人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妥的。在浦东新区没有成立之前,这些属于上海市区居住的本地人都属于杨浦区、黄浦区和南市区管辖,属于城市人口,而其他区域当时是称为郊县都属于农村范畴,基本上都是农民,那时候“乡下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所以上海的本地人就是指的浦东沿江一带的市属浦东人,上海人则是市区的移民过来的市属人口。那时候没有其他县的事情,因为他们不是属于上海管辖的范围,直到1958年划入上海才有了这些郊县而已。上海本地人指在沪世代居住,且已五代以上的土著居民,他们除小部分居上海城中心外,大都居住城市近郊,诸如:吴淞、江湾、大场、真如、新泾、龙华、杨思、洋泾和高桥一带。至于目前正开发的五大新城,均系五十年代初期,先后从江苏、浙江划入上海。上海本地人中作工、务农、经商、出士皆有,其中务农占一大半;上海人泛指具有上海户籍的上海居民,包括刚办理入沪的新上海人,及30年代,爷爷辈已来沪打工、经商、入士做官的外省市人士及其后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正张开双臂,汇聚天下英才,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魔都。上海人口中所说的上海本地人乏指过去上海市区周边郊县城镇非城市户藉的人,主要区别是一般以务农为主,口音与市区大不相同,而上海人是指在市区工作居住的人,主要从事工商金融服务等行业。而现在已经取消城镇户口全部是市区户口,唯一不变的是郊区口音。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更大区别是上海本地人拥有自己宅基地而上海人没有。上海人和上海本地人语言不同。上海话指的是市区话,本地话指的郊区话。户籍上也有区别,上海人是城镇户口,上海本地人基本上是农业户口。但也有极少居住在市区里本地人和上海人一样是城镇户口。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扩大到原来近郊。当地居住的农业户口都改为城镇户口,田和宅基地统一归国家所有。一般宅基地征收后,每家每户都有几套以上住房。上海人一般居住面积小,极少数居住在老式洋房里和公寓房,基本上要付房租。还有一部份上海人住在自己造的私房里,大多有土地证。相当于郊区宅基地性质,一般动拆迁时比公房拆迁条件宽松。由于生活环境习惯不一样,上海人结婚仪式和宴席都是当天完成。上海本地人结婚宴席连吃三天,与上海人有所区别。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