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艺珣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为光明日报客户端“日签”栏目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插画时,我首先会通过了解每个节气的历史渊源,寻找其与当代人的情感联系。我认为,只有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了交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被挖掘与传播。
清明(插画)周艺珣
通过调研,我发现二十四节气所涉及的气象变化、物候现象、民俗活动和相关文学创作等内容是人们比较关注的。因此,我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提炼画面元素进行创作,并采用数码绘画的形式,结合通俗易懂的插画语言,力求使读者产生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
白露(插画)周艺珣
清明,除了人们熟知的祭祀扫墓,也是踏青出游、放风筝的好时节,在饮食方面,吃青团的习俗由来已久,且在近几年可谓风靡全国。于是,我将这些元素一并融入插画《清明》中: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清明时节,两个小朋友正在户外欢快地放着风筝,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为场景增添了起伏的律动感。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画面中的连绵青山,正是由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青团组成。
立冬(插画)周艺珣
在为2021年立冬节气创作插画时,我保留了该节气最广为人知的饮食习俗——吃饺子。同时我注意到,北京立冬前两天的一场雪,为半黄半绿的银杏叶点缀上了斑驳的银装。于是,我将这一细节加入了画面,为作品赋予了时间的烙印。
此外,在创作插画《白露》时,我描绘了“鸿雁”这一意象,以呼应该节气的物候现象;插画《处暑》则结合了天气与节令活动等要素,并配以相关文字增添生动的韵味。我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并采用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多样的绘画风格,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读者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便能慢慢地感悟其中所蕴藏的生活智慧。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2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为啥清明节的时候要吃青团呢?很多人都很好奇,为啥清明节的时候要吃青团呢?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这样的说法了。在当时的《周礼》有这样的记载和说法,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很多传统节日都是有独特的美食,元宵有汤圆,中秋节有月饼,清明节当然是吃青团……但是对于青团的由来有不同版本的说法。
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就是相传在太平天国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当时没有粮食又遭人追捕,只能躲在一位农民朋友的家里。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想要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才不会被发现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全身都是艾草的颜色。他突然明白了,利用艾草把馅揉到艾草泥中,再把青团藏在艾草丛里,混了过去。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他心生一计,这样的青团不仅能过躲过哨兵还能充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所以吃青团的习俗就是这样得来的,是不是很有故事性。
暖春三月,万物复苏
融融暖意已经足够我们脱去厚重的衣衫
释放轻快的心情,品尝春天的滋味
青团软糯,春菜清脆
一碗腌笃鲜一碟春笋
搭配清新爽口的春日饮品
迎接一个草青色的春天
复旦食堂青团、时令菜、饮品
如期上新
适时而食、尝鲜趁早
快来一口咬住春天限定的滋味
寻味导览
01 青团
02 春季时令菜
03 春日饮品
01
青团
沉淀两千年的传统味道
青团由来
清明前后,江南有吃青团的习俗,与许多糕饼不同,青团一般总是冷食,这与青团的起源寒食节有关。青团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来,也是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相传晋文公重耳火烧绵山,误杀功臣介子推和他母亲之后悔恨不已,便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时禁止用火,“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全国“寒食三日”。为了填饱肚子,人们选择了这种蒸好的糯米团子作为冷食首选。后来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用青团在清明节期间祭祀的风俗,正所谓“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祀”。近代以来,青团的祭祀功能已逐渐淡化,更多是被当作江南时令风味小吃。
品尝小小一枚青团时,可以感受沉淀两千年的传统味道,舌尖的记忆代代传递着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青团做法
青团的 *** *** 为“抱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袁枚,《随园食单》),经过和面、塞馅、搓圆、蒸煮、包装,一个个饱满圆润的青团就出现啦~
艾草清香软糯的外衣包裹诚意满满的馅料,柔软与香浓在口中交织,奏响春日的协奏曲。从原料可知,青团具有极强的时令性,3-4月,所采艾叶刚好青嫩,榨出的汁才给人最清新的香气。
历经千年,不变的是与青团的春天之约。
今年青团已经在各校区食堂上线了!在食堂师傅的精心钻研下,青团口味多达二十余种~
内馅可甜可咸,有经典网红款,也有别出心裁款,外皮也有南瓜色和紫薯色,来看看有你pick的青团嘛~
经典口味
细腻浓厚的豆沙青团、蛋黄肉松青团,有着春天气息的荠菜鲜肉及马兰头青团,都是经典口味,备受青睐。
新品口味
除了传统青团外,食堂还特别开发了五仁、刀板香、芋泥、黄桃等多口味青团,带来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五仁青团,馅料由核桃仁、瓜子仁、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碧根果研磨而成,咬一口都是坚果馥郁的香气,颗粒分明给青团更添口感。
红豆芋泥青团,包裹住芋泥、紫薯、红豆的细腻香甜,和外皮完美融合,吃出了冰淇淋丝滑的口感。
黄桃和春笋刀板香青团,一个清甜、一个脆爽,都是新意十足的口味,值得一试。
彩色青团
南瓜色枣泥青团、紫薯色咸蛋黄青团,创意彩色青团好看又好玩,正如五颜六色的春色满园。
一口青团,尝尽春天的味道,还有更多口味的青团等你亲自去探索~
02
春季时令菜
把春天搬上餐桌
春和景明,春味正好,春季时令菜也如期在食堂上新。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春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哪种春菜是你的“必不可少”?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荠菜是最早的报春菜,因而也被食堂师傅们选作入菜的佳品,清脆碧绿,盈盈欲滴,口味鲜甜。
携着早春的气息亮相,制成了一系列“荠菜盛宴”。
“尝鲜无不道春笋”
春风一起,春笋汲取了整个寒冬的营养,在春雨后破土而出。水灵灵的春笋,有着“春鲜之一味”的美誉,每一口都带着浓浓的春意。
腌笃鲜,是春笋入菜更具代表性的菜肴,又被称为春鲜之一味,口味咸鲜,汤白汁浓。咸肉、春笋炖为一体,是春日最强的鲜味组合!
除此之外,韭菜、芦蒿、莴笋、蚕豆、豌豆、茭白也是春蔬的佳品,味道鲜美,脆嫩可口。
食堂还上新了降燥养人的鸡汤清头萝卜。在冬春交替之际,让沉睡了一冬的身体,在春天咬一口萝卜,提振浑身上下的精气神。
炒合菜,将豆芽、韭菜以及春天最新鲜的蔬菜都炒在一起,唤醒盎然的春意。
跟着尝鲜指南一起去感受食堂餐桌上的春意吧~
03
春季饮品
解锁春日氛围感
烧仙草
古法烧仙草冰凉爽滑,一杯用料十足,一口喝到烧仙草、芋圆、红豆,浓香纯正。
“ 坐标:枫林校区食堂二楼水吧
樱花系列
樱花粉与抹茶绿在杯中分层,就是最能代表春天的颜色。
抹茶和水牛奶完美融合,清爽有余味,还能带上它去光华楼前的樱花树下拍照打卡哦~
清甜的椰子水与 *** 的樱花酱相遇,在杯中化作轻柔的粉色云朵。
椰子的清爽与樱花的方向,组成这个春天的更佳CP。
“ 坐标:邯郸校区旦苑面包房
气泡系列
/ 蜜桃气泡水&山楂气泡水 /
气泡在舌尖跳跃,让果味愈加清新。蜜桃的甜美或是山楂的酸爽。哪种口味是你的更爱?
“ 坐标:邯郸校区创新创业学院抹云咖啡、北区亚青中心抹云咖啡; 江湾校区叉一楼抹云咖啡、叉二楼抹云咖啡、物理楼抹云咖啡
最是一年春好处
希望春日特辑让你
细心品味大自然的春日馈赠
用心感受一草一木蕴藏的生机
用味蕾的愉悦唤醒沉睡的灵魂
用能量满满的状态迎接崭新的春天
轻装上阵,莫负春光!
来源:总务处
责编:章佩林
编辑:白妤佳
“一箸入口,三春不忘”~宋代就有的青团,一口吃进春天的味道昨晚邻居说有朋友送来刚和好青汁的面团,叫我赶紧下楼去一起做青团。
把面团再和几下,搓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炒好菜心和笋粒的馅,就开始做青团了。
刚做好的青团
一边做一边嘻嘻哈哈,两个人手艺粗糙的人,把青团做出了大小不一,有的还漏洞百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平底锅煎一下,照例吃得津津有味。
平底锅煎一下,水煮一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三月水软风轻的江南,又可以品尝到春天的各种气息。而小小的青团,染尽江南旖旎风情。一年一约的青团,是一场一期一会的仪式感,已经绵延了千年。
江南的青团(网图)
无边的春色,借着一道道的美食,把春色从眼睛移到嘴里,又移到了心里……就像汪曾祺所谓,“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在江南,哪一个春天会少了青团呢?没有青团的春天,又怎能称得上是江南的春呢?
青团的来历在民间众说纷纭,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其实并无统一的定论,只能从一些古代的文献当中追溯青团的点滴历史。
有人说是宋代,也有人说是明清之后。
明代有一部史料价值非常高的文言笔记《七修类稿》,里面就有关于青团的记载。按照笔记中的记录,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寒食节”,所以,青团,在江南最隆重的意义就是纪念先人,是清明节祭祀的一道必要供品。
百度了下,流传最广的版本也是在明清时期的故事。
传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忙将李秀成藏若起来,后农民为给李秀成捎食物,便将路边艾草和糯米粉和成团,将其与青草放在一堆骗过了清兵。后李秀成为纪念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这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描述。这样的一个青团怎不让人垂涎?
正宗的青团是用鲜艾草榨汁,和在糯米粉中,揉成团制成皮,再将春天新产的各种蔬菜包于其中。青团碧绿油亮,香气宜人,冷热皆可使用。
*** 过程
最经典的馅料是用豆沙。如果是咸口的,我们会用腌制的菜心和春笋一起炒制而成。都特别好吃。
喜欢的豆沙馅
咸口的自己炒做的咸菜心春笋馅
如今为了吸引顾客,商家们不断地开发新口味,将其馅料不断与时俱进,蛋黄肉松、芝麻馅、萝卜丝馅、五仁,鲜肉等各种口味。甚至还出现了小龙虾青团,酸菜鱼青团,螺蛳粉青团,西红柿鸡蛋青团……这也太卷了吧,唉,一颗被玩坏了的青团……
蛋黄肉松也还行
青团的另一种形状
我还是去好好的吃我的豆沙和咸菜春笋青团吧
亲爱的头条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青团吗?喜欢什么馅的?
除了祭祖、踏青、吃青团,清明节还有这些习俗你知道吗?昨天(4月5日)是清明节,又称行清节、祭祖节等。
在这天,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又或踏青郊游。
但除了这两项主题内容,其实清明节还有不少习俗,莞有料带你了解一下吧!
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人们一方面感念祖先亲人的恩惠,同时以培土、展墓、挂青的形式显示后代的兴旺。
踏青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人们认为通过插柳可以“避免疫病”。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放风筝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极具水乡特色。
这些节令美食你吃过吗?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那么清明节吃什么?各地习俗不同。
青团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各地的 *** *** 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 *** 各有千秋。
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更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馓子
清明节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后入口即化。
桃花粥
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桃花粥具有消肿满,下恶气,利宿水,消痰饮积滞等功效。
【整理】冯文美
综合自 ***
【作者】 冯文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东莞市~莞有料
就在这一口青团里青团是盛行在清明节前后的江南特色小吃,将艾草汁揉入糯米粉中,再包入豆沙或者其他馅料蒸制而成。
清明节即将到来,在江浙沪地区,沈大成、杏花楼、老大房等各大老字号的青团已陆续上市。随着物流业和品牌商家的快速发展,华商报记者在西安市场也发现了青团的踪迹。盒马鲜生、元祖食品、御品轩、鲍师傅等都推出了这款时令糕点,而网红茶饮楽楽茶、喜茶还将青团包进欧包中,抢占一番“早春”市场。可以看出,为了迎合年轻人多变的口味,这款传统美食如今变身话题美食,商家也是煞费苦心,除了传统的豆沙、梅干菜,今年推出的酸菜鱼、流沙爆珠等也都包进了青团里。
清明食青团 寄思乡之情
记者在西安市场了解到,元祖食品的青团属于冷冻产品,也是春季 *** 供应,肉松蛋黄味,核桃枣泥味,香醇芝麻味,主打低糖原汁原味,馅料超大,一只13~15元不等。据西稍门开元店的销售人员介绍,青团是他们每年都会推出的时令美食,购买的人也很多,元祖的青团选用艾草原料,白色的粉末包裹的是马铃薯淀粉。“这边不少老国企里都有很多当年支援西北的南方人,年纪大了都有思乡之情,每年都会来这里提前预订。”
御品轩的季节限定,18元一盒两粒,口味有红豆和蛋黄肉松两种。鲍师傅家的手工青团一共有三种口味:蛋黄肉松味,龙井茶味,玫瑰牛奶味,都是12元一只。不过这几款品牌的青团都是冷藏产品,需购买后尽快食用。
奇葩口味“酸菜鱼” 现蒸青团惹人爱
目前市场唯一能吃到的现蒸青团只有盒马鲜生的各门店了。除了传统口味,盒马通过餐饮开发团队研发出了不同口味的青团。酸菜鱼、笋干菜肉、流沙爆珠等大开脑洞也无法想象的馅料被包进青团里。“青团是一款典型南方美食,我们想要让北方人爱上他确实非常有挑战。”盒马工坊负责产品研发的黄海飞介绍,今年的青团研发和上市都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
在曲江银泰店附近工作的王 *** 说,她比较喜欢流沙爆珠,甜而不腻,十分爽口;去年还 *** 过上海的某老字号品牌,冷青团真的不够好吃,今年能吃到热气腾腾新鲜出炉的青团,而且口味这么多,是在春日里更大的抚慰。
酸菜鱼青团的由来也十分有趣。从内部数据显示,盒马线上线下的酸菜鱼相关的菜品一直颇受消费者欢迎。盒马的研发小二突发奇想,将酸菜鱼装进了团子里,带着汤汁的酸菜鱼,微辣偏酸的口感和麦青汁的糯米皮竟然起了很微妙的化学反应,试验近百次后,才掌握好皮包汤的秘诀,一口下去满嘴汤汁,幸福感满满。在盒马内部试吃会上一路杀入前3强,最终拿到了上市的“入场券“。
青团欧包 茶饮走中西跨界混搭风
这两年联名款越来越火,就连美食都推出了联名系列,楽楽茶联名上海老字号沈大成,把传统的中式青团裹进西式软包中,推出了“青青团”(红豆青团、酥松蛋黄味青团)和“粉粉团”(芋泥流沙青团),中西合璧的新跨界混搭口感,一上市就受到年轻人喜爱。
将混搭风走向极致的还有近日大热的喜茶,在西安的大融城店喜茶热麦店,记者见到他们这次推出的咸甜两味青团欧包,咸蛋黄芋泥口味和培根土豆泥口味,还搭配了会拉丝的麻薯,而且仅有这家店有。据喜茶负责人段志鹏介绍,这款青团欧包只有全国的喜茶热麦店有售,西安只有大融城店有售。有业内人士分析,时下的网红饮品与时令传统美食“青团”结合,一方面能满足消费者在传统节气的饮食消费习惯,另一方面,拓宽茶饮消费场景,获取新的流量增量。 华商报记者 曲丽莉
美食DIY:
舌尖大师教你做传统古法青团
刘扬,淮扬府·游园京梦北京店、西安店总厨,1984年生人,出生于淮扬菜的故乡扬州,曾在大型美食节目《风味人间》中,以一道大煮干丝扬名大江南北。刘大厨说,无论网红青团的口味和馅料有多新颖,在他们老家,梅干菜和豆沙馅这两款才是老祖宗传承几百年的传统口味,水乡人家几乎一到清明前夕,家家都要榨艾草,蒸青团。
青团做法:
之一步,采摘艾草。艾草药用价值很高,可以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镇静、抗过敏和护肝利胆,春季食用还能去除寒湿,预防感冒,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二步,烧制艾草汁。艾草洗干净下锅煮5分钟,待水沸腾闻到有淡淡的柠檬气味的清香之后捞出,将艾草打成碧绿的泥汁。焯水这道工序很重要,可以去掉生艾叶的涩味,保留艾草本身的清香。
第三步,艾草泥和面团。在糯米粉中加入艾草泥,加适量温开水搅拌,揉到不黏手时停止加水,用手反复揉搓,使艾草泥和糯米粉充分融合,直到成一块绿色面团。
第四步,调整比例。这个过程需要有一点点耐心,不停地调试水、糯米粉和艾草泥的比例。艾草泥不宜放过多,过多蒸起来颜色发黑,口味发苦,过少吃起来没有艾草味道。
第五步, *** 馅料。青团的馅料有甜味和咸味两种,甜味的青团馅:花生米炸酥之后用塑料袋装好,拿擀面杖碾碎倒入盆中,红枣和黑芝麻用搅拌机碾成粉,加几大勺红糖用汤勺搅拌均匀备用;咸味的青团馅:香菇、咸菜、笋丝、肉丝切好,或是梅干菜,用花生油爆炒之后待用。
第六步,青团填馅。绿色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等的小块。搓圆面团,用大拇指在面团中间按出一个坑,填入备好的馅料,封口,继续搓圆, *** 完成之后轻轻按压一下,在锅里一个个摆好位置。水开后上锅蒸十五分钟就熟啦! 华商报记者 曲丽莉
“网红”食品青团其实有着千年历史:发源于寒食节、兴起于清明节虽然成为网红食品不过是近几年的事,青团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发源于寒食节、兴起于清明节,经历过从寒食到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
吃青团和缅怀先人、郊游踏青一样,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青团一千多年的历史,意味着这些传统习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复了一千多回,舌尖的记忆代代传递着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1.寒食节的青白团子
是哪位美食界的“诗人”,之一个摘下春天的一抹绿色融入米团,创造出青团?历史已无从考证,关于青团的食物起源也有诸多论说。
有人认为青团的前身是唐宋时期的“粉团”或“水团”:“粉团”来自唐代端午节时,宫里颇受欢迎的节日小食,《岁时广记》有载:“唐宫中每端午造粉团、角黍饤金盘中,纤妙可爱。以小小角弓架射箭,射中粉团者得食。”而“水团”按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的笔记,做法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其实就是汤圆。然而无论粉团还是水团,做法和吃的时令都与青团差距较大,所以主流观点更倾向于“青白团”的起源说。依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的解释:“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
《七修类稿》关于青团的起源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节”;二是青团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来,也是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
相传寒食节诞生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晋国公子重耳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直到辅佐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功成”后,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执意“身退”,携老母隐居绵山,不食君禄。晋文公三番五次请其出山不得,就想了一个放火烧山的馊点子,要把介子推逼出来。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拒绝出山。失去臣子的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与其母祭日那天,即每年冬至日后的之一百零五天,全国禁止开灶用火以示追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它的由来除了“介子推纪念说”,还有“改火说”。改火习俗要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每逢初春时节是火灾高发时,因此人们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熄灭,即“禁火”;再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即“改火”或者“换火”。“禁火”到“换火”之间有三到七天的间隔期,在这期间无火可用,人们必须提前准备好食物,通常以冷食度日,于是便有了“寒食节”。《周礼》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定;唐宋寒食节时,宫中有赐火、取火的习俗;民间读书人也流行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王禹《寒食》诗里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不能举火为炊的寒食节能吃什么?唐代以前的寒食节食物并没有青团这一说,最常见的冷食是粥和饭。白居易的诗“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说的都是煮得较稠、之后放冷吃好几日的“冷粥”。有钱人家吃“醴酪”,即糯米酪、麦酪加杏仁粥等可以事先准备的食物。而南宋的《岁时广记》则记载了寒食节的另一种食物——“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这种用草叶染色的糯米饭在唐代时已广为人知,陆龟蒙有诗:“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除了道教,佛教对青精饭也相当推崇,唐代每逢浴佛节就要吃青精饭。对比青精饭和青团的 *** *** 、考虑青精饭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以及青精饭作为寒食节冷食的功能,可以推测:青团的出现是受到了青精饭的启发。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认为,青团是在青精饭的基础上诞生的:“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臼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艾草
2.清明节的清明果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形成于汉代,原本的意思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气的日期在寒食节之后的第三天。时间上的密切联系,注定了这两个节日的难舍难分。依据《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时间会持续一个月,到了晋代时改为三天。不管是三天还是一个月,时间上都覆盖了清明,所以清明时节去踏青以及祭祖的习俗就自然形成,把寒食节自己享用的青团,在清明节拿去祭祀也顺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干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长假”——公元736年,唐玄宗宣布“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诏令,唐朝衙门“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到贞元六年间,这个“小长假”的假日直接加到了七天。
最开始,寒食节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只是一个寻常节气,只因为连着寒食节,也顺带有了祭祀的功能。按照《梦粱录》记载,宋代清明节时,“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基,以尽思时之敬”。到了元代,寒食节的一个核心要素,禁火和改火的习俗被官府禁止,寒食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清明节的重要性反而凸显出来。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以至于民间“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不过虽然寒食节禁火和赐火的习俗基本消失,但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白团子”却变身“清明果”被完整继承下来。凭借“能事前准备、可以保留数天冷食”的优势,青团成了清明节祭祀的必备祭品。清代《清嘉录》就有:“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明代中后期起,青团就一直流行于江南地区,据明万历《杭州府》记载:“清明,门檐遍插柳枝,亦戴于首……出郭扫墓,以纸钱挂墓树上,其米食用青团子。”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明清时期,抱着幼儿走街串巷、邻里互赠“清明团子”也一度成为江南的新民俗。又因为清明时节流行踏青时带青团野餐,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咬春”类似,江南人管春天的之一口青团叫“尝春”。至于青团为什么能成为江南共同的春季时令之味,得归结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鱼米之乡的江南,糯稻品种丰富、产量高,米食文化发达。汤圆、糯米糕、糯米藕以及青团的主要材料都是糯米。青团黏弹的口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糯米品质。另一方面,一到清明时节,各种时令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鼠曲草,以及生长在苏南、皖南地区的艾草,都是青团里绿野仙气的来源。人们把青绿色的植物收割,经过洗净、焯水、沥干、煮沸、加碱粉、过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绿浆汁与脱壳磨出的米粉反复揉撞,最后包入甜蜜馅料,上屉蒸熟——新一年的青团就此出炉。
之后青团走出江南,在岁月流转中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区的青团有不同的变体和叫法:在上海、苏州一带,人们依旧管它叫“青团”;南京人则将其唤作“春团”或“清明团”;到了宁波,当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温州,则被亲切唤作“清明饼”;也有地区管它叫“粑”,如成都的“叶儿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还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
3.互联网时代的网红食物
春天来了,朋友圈里最火的食物是什么?青团一出场,就能占据“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糕点店前总能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名的店里甚至“一团难求”。人们耐心等待,只为拎两小袋现做现卖的青团回家,泡一壶春季新茶,再郑重请出这些个碧绿团子来品尝。很有可能,他们还会给青团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美滋滋地宣布:“尝一口春天的滋味。”
青团成为网红食物,靠的是耀眼夺目的颜值和话题性两大要素。前者来自青团珠圆玉润的身材和一袭浓浓春意的青色外衣。青团的青色和青草香气,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如草长莺飞,承载着春天特有的生发之息。即使在海量的互联网图片传播中,青团的图片也极具辨识度和美感,俗称“容易出片”。
另一大要素——话题性,也是青团天生的强项。节气是中国的时间美学,饮食也曾经跟随节气遵循“不时不食”的审美传统。不过在新兴培育技术和冷链物流的共同作用下,许多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虽然便利,却因此少了一年一次、一期一会的兴奋感。唯独青团,是少有的季节限定食物。只有清明前后的青团才能获得艾草的滋润,拥有最清新的口感;并且江南春光短暂,能享用青团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几天。现做的青团经不住久放,买来就要尽快与家人分享食用,才有好口感。时令限定,更让人对这场“与春天的约会”满怀期待。
有颜值、有话题,也要有内涵。推陈出新的青团馅料口味又给青团加了一把“火”。最开始青团的馅料大都是红豆沙或白糖黑芝麻馅,用甜蜜绵软的口感匹配艾草的清新。然而当2016年,上海某老字号酒店的大厨突发奇想,把蛋黄肉松馅包进糯米青团里时,人们才发现,原来青团的滋味还有无限可能。猪肉松的鲜香和蛋黄的油脂与青团的春意一起荡漾——蛋黄肉松青团,在不经意间把青团送进了新的元年:本地特色的兰头青团、春笋青团、荠菜鲜肉青团;水果一派的草莓青团、芒果青团、榴莲青团;咸味青团里的牛肉青团、腌笃鲜青团、蟹粉青团,甚至牛蛙青团、麻辣火锅青团……不管是什么馅料,遇到青草的清气和糯米粉的绵软,都会被浸润其中,找到喜好它的食客。
过去,青团是江南春天的时令食物,在青团还没有成为网红食物之前,北方人想要吃青团,只能倚仗热心肠的南方朋友恰好在春天来拜访时,给捎上一些新鲜的青团。除了指望南方朋友,有的人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艾草就用菠菜叶汁代替染色。北方艾草生长得少,很多人也不喜欢艾草的味道,所以就出现了用各种蔬菜 *** 的青团,不管从营养还是味道上,一点也不比艾草差。
然而当青团成为网红食品以后, *** 让吃青团更便捷。无论是苏州、上海,还是南京的青团店,只要开了网店,各种口味的青团都可以在线购买,最快隔天就能到达。还有追求新鲜滋味的青团爱好者们,会选择去店里排队购买现做的青团。青团热从南到北,北方城市的连锁便利店、老字号糕点店,甚至北京烤鸭店里也会在清明时节推出自制的青团。
青团的馅料和青团的获得途径变幻莫测,但不变的是国人传承千年与青团的春天之约。历经千年时光,青团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越来越“红”。
异域风俗
日本草饼
日本草饼源自青团
和果子是日式甜品的总称,属于日本茶道文化里的糕饼技艺,从祭祀、贵族饮食逐渐进入日本百姓生活。和果子之美,带有浓烈的季节印记,但要说和果子的起源,则来自中国。日本遣唐使将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和食俗文化带回了日本,所以和果子又称“唐果子”,许多在中国的糕点里还可以找到原型,比如说,日本的春季和果子——草饼,就来源于我国的青团。
和汉语里用小麦粉揉成的“饼”不同,日语里的“饼”通常指蒸熟再捣碎的米饭。所谓草饼就是用糯米团子做成的麻糬,包裹红豆馅;草饼里的青色则来自艾草叶、鼠麴草等春季草本植物,带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做法和工序与“青团”如出一辙,看起来也十分相像。
类似于青团的祭祀功能,日本青饼也曾被当成祭品。日本《皇大神宫仪式账》中有“三月例,三月节,新草饼作奉”的记载。三月三日又是日本的女儿节,和吃青团象征咬春一样,草饼之后也成为了代表春天的和果子。
时令佳酿
除了青团
清明还吃什么
隋唐时的寒食节,民间流行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叫作醴酪;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环饼的寒具,以蜜调水和面之后油炸——这些小食在之后出现的清明节里自然也被人们 *** 和品尝。如果回到宋朝,你很可能在清明节的街市上买到麦糕、乳饼这些方便保存、携带的点心。坐在自家门槛前的孩童可能会手捧一种燕子形的面食,有蒸熟了吃的,也有用油煎来吃的。这种燕子形的面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枣锢飞燕,传说是民间纪念介子推的祭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同样用来纪念介子推的食物还有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状像是古代武将的头盔。子推馍里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四周贴面花的顶子。面花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人们用梨树枝或细麻线将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风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些寒食节的食物也像青团一样,后来渐渐成为清明节的食物。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流行吃春饼,又名“润饼菜”。在泉州和厦门地区,都流行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主料的“春饼”。闽东地区的清明节有吃芥菜的习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原标题:青团 与春天的千年之约)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慧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青团:与春天的千年之约来源:北京日报
张慧
虽然成为网红食品不过是近几年的事,青团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发源于寒食节、兴起于清明节,经历过从寒食到祭品再到时令佳品的转变。
吃青团和缅怀先人、郊游踏青一样,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青团一千多年的历史,意味着这些传统习俗也由一代代人重复了一千多回,舌尖的记忆代代传递着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1.寒食节的青白团子
是哪位美食界的“诗人”,之一个摘下春天的一抹绿色融入米团,创造出青团?历史已无从考证,关于青团的食物起源也有诸多论说。
有人认为青团的前身是唐宋时期的“粉团”或“水团”:“粉团”来自唐代端午节时,宫里颇受欢迎的节日小食,《岁时广记》有载:“唐宫中每端午造粉团、角黍饤金盘中,纤妙可爱。以小小角弓架射箭,射中粉团者得食。”而“水团”按照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的笔记,做法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其实就是汤圆。然而无论粉团还是水团,做法和吃的时令都与青团差距较大,所以主流观点更倾向于“青白团”的起源说。依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的解释:“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耳。”
《七修类稿》关于青团的起源点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青团这种小食,诞生于我国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节”;二是青团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来,也是来自寒食节曾经的食物——青精饭。
相传寒食节诞生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晋国公子重耳离开家乡、流离失所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自始至终不离不弃,直到辅佐重耳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功成”后,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执意“身退”,携老母隐居绵山,不食君禄。晋文公三番五次请其出山不得,就想了一个放火烧山的馊点子,要把介子推逼出来。谁知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拒绝出山。失去臣子的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与其母祭日那天,即每年冬至日后的之一百零五天,全国禁止开灶用火以示追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它的由来除了“介子推纪念说”,还有“改火说”。改火习俗要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每逢初春时节是火灾高发时,因此人们将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火种熄灭,即“禁火”;再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即“改火”或者“换火”。“禁火”到“换火”之间有三到七天的间隔期,在这期间无火可用,人们必须提前准备好食物,通常以冷食度日,于是便有了“寒食节”。《周礼》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规定;唐宋寒食节时,宫中有赐火、取火的习俗;民间读书人也流行寒食节断火后,向邻家求新火点灯的习俗,王禹《寒食》诗里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不能举火为炊的寒食节能吃什么?唐代以前的寒食节食物并没有青团这一说,最常见的冷食是粥和饭。白居易的诗“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以及《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说的都是煮得较稠、之后放冷吃好几日的“冷粥”。有钱人家吃“醴酪”,即糯米酪、麦酪加杏仁粥等可以事先准备的食物。而南宋的《岁时广记》则记载了寒食节的另一种食物——“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这种用草叶染色的糯米饭在唐代时已广为人知,陆龟蒙有诗:“旧闻香积金仙食,今见青精玉斧餐”。除了道教,佛教对青精饭也相当推崇,唐代每逢浴佛节就要吃青精饭。对比青精饭和青团的 *** *** 、考虑青精饭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以及青精饭作为寒食节冷食的功能,可以推测:青团的出现是受到了青精饭的启发。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也认为,青团是在青精饭的基础上诞生的:“用杨桐叶,并细叶、冬青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道家谓之青精干食饭。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粉团,乌臼叶染乌饭作糕,是此遗意。”
艾草
2.清明节的清明果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大约形成于汉代,原本的意思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节气的日期在寒食节之后的第三天。时间上的密切联系,注定了这两个节日的难舍难分。依据《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汉代的寒食节时间会持续一个月,到了晋代时改为三天。不管是三天还是一个月,时间上都覆盖了清明,所以清明时节去踏青以及祭祖的习俗就自然形成,把寒食节自己享用的青团,在清明节拿去祭祀也顺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干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长假”——公元736年,唐玄宗宣布“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诏令,唐朝衙门“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到贞元六年间,这个“小长假”的假日直接加到了七天。
最开始,寒食节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只是一个寻常节气,只因为连着寒食节,也顺带有了祭祀的功能。按照《梦粱录》记载,宋代清明节时,“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基,以尽思时之敬”。到了元代,寒食节的一个核心要素,禁火和改火的习俗被官府禁止,寒食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清明节的重要性反而凸显出来。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以至于民间“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不过虽然寒食节禁火和赐火的习俗基本消失,但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白团子”却变身“清明果”被完整继承下来。凭借“能事前准备、可以保留数天冷食”的优势,青团成了清明节祭祀的必备祭品。清代《清嘉录》就有:“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也说:“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
从史料记载来看,从明代中后期起,青团就一直流行于江南地区,据明万历《杭州府》记载:“清明,门檐遍插柳枝,亦戴于首……出郭扫墓,以纸钱挂墓树上,其米食用青团子。”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团:“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由于“清明”和“聪明”谐音,明清时期,抱着幼儿走街串巷、邻里互赠“清明团子”也一度成为江南的新民俗。又因为清明时节流行踏青时带青团野餐,和北方人立春时吃春饼“咬春”类似,江南人管春天的之一口青团叫“尝春”。至于青团为什么能成为江南共同的春季时令之味,得归结于江南一带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条件。
鱼米之乡的江南,糯稻品种丰富、产量高,米食文化发达。汤圆、糯米糕、糯米藕以及青团的主要材料都是糯米。青团黏弹的口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糯米品质。另一方面,一到清明时节,各种时令野菜纷纷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跃在浙南地区的鼠曲草,以及生长在苏南、皖南地区的艾草,都是青团里绿野仙气的来源。人们把青绿色的植物收割,经过洗净、焯水、沥干、煮沸、加碱粉、过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绿浆汁与脱壳磨出的米粉反复揉撞,最后包入甜蜜馅料,上屉蒸熟——新一年的青团就此出炉。
之后青团走出江南,在岁月流转中占领了南方大部分地区,成为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区的青团有不同的变体和叫法:在上海、苏州一带,人们依旧管它叫“青团”;南京人则将其唤作“春团”或“清明团”;到了宁波,当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温州,则被亲切唤作“清明饼”;也有地区管它叫“粑”,如成都的“叶儿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还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绍兴的“清明馃”……
3.互联网时代的网红食物
春天来了,朋友圈里最火的食物是什么?青团一出场,就能占据“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江浙沪地区,糕点店前总能排起长长的队伍,一些有名的店里甚至“一团难求”。人们耐心等待,只为拎两小袋现做现卖的青团回家,泡一壶春季新茶,再郑重请出这些个碧绿团子来品尝。很有可能,他们还会给青团拍照并上传到朋友圈,美滋滋地宣布:“尝一口春天的滋味。”
青团成为网红食物,靠的是耀眼夺目的颜值和话题性两大要素。前者来自青团珠圆玉润的身材和一袭浓浓春意的青色外衣。青团的青色和青草香气,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如草长莺飞,承载着春天特有的生发之息。即使在海量的互联网图片传播中,青团的图片也极具辨识度和美感,俗称“容易出片”。
另一大要素——话题性,也是青团天生的强项。节气是中国的时间美学,饮食也曾经跟随节气遵循“不时不食”的审美传统。不过在新兴培育技术和冷链物流的共同作用下,许多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买到,虽然便利,却因此少了一年一次、一期一会的兴奋感。唯独青团,是少有的季节限定食物。只有清明前后的青团才能获得艾草的滋润,拥有最清新的口感;并且江南春光短暂,能享用青团的时间也不过短短十几天。现做的青团经不住久放,买来就要尽快与家人分享食用,才有好口感。时令限定,更让人对这场“与春天的约会”满怀期待。
有颜值、有话题,也要有内涵。推陈出新的青团馅料口味又给青团加了一把“火”。最开始青团的馅料大都是红豆沙或白糖黑芝麻馅,用甜蜜绵软的口感匹配艾草的清新。然而当2016年,上海某老字号酒店的大厨突发奇想,把蛋黄肉松馅包进糯米青团里时,人们才发现,原来青团的滋味还有无限可能。猪肉松的鲜香和蛋黄的油脂与青团的春意一起荡漾——蛋黄肉松青团,在不经意间把青团送进了新的元年:本地特色的兰头青团、春笋青团、荠菜鲜肉青团;水果一派的草莓青团、芒果青团、榴莲青团;咸味青团里的牛肉青团、腌笃鲜青团、蟹粉青团,甚至牛蛙青团、麻辣火锅青团……不管是什么馅料,遇到青草的清气和糯米粉的绵软,都会被浸润其中,找到喜好它的食客。
过去,青团是江南春天的时令食物,在青团还没有成为网红食物之前,北方人想要吃青团,只能倚仗热心肠的南方朋友恰好在春天来拜访时,给捎上一些新鲜的青团。除了指望南方朋友,有的人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艾草就用菠菜叶汁代替染色。北方艾草生长得少,很多人也不喜欢艾草的味道,所以就出现了用各种蔬菜 *** 的青团,不管从营养还是味道上,一点也不比艾草差。
然而当青团成为网红食品以后, *** 让吃青团更便捷。无论是苏州、上海,还是南京的青团店,只要开了网店,各种口味的青团都可以在线购买,最快隔天就能到达。还有追求新鲜滋味的青团爱好者们,会选择去店里排队购买现做的青团。青团热从南到北,北方城市的连锁便利店、老字号糕点店,甚至北京烤鸭店里也会在清明时节推出自制的青团。
青团的馅料和青团的获得途径变幻莫测,但不变的是国人传承千年与青团的春天之约。历经千年时光,青团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越来越“红”。
在我国南方,清明节有买青团、吃青团的习俗。
异域风俗
日本草饼
日本草饼源自青团
和果子是日式甜品的总称,属于日本茶道文化里的糕饼技艺,从祭祀、贵族饮食逐渐进入日本百姓生活。和果子之美,带有浓烈的季节印记,但要说和果子的起源,则来自中国。日本遣唐使将唐代人的饮茶习惯和食俗文化带回了日本,所以和果子又称“唐果子”,许多在中国的糕点里还可以找到原型,比如说,日本的春季和果子——草饼,就来源于我国的青团。
和汉语里用小麦粉揉成的“饼”不同,日语里的“饼”通常指蒸熟再捣碎的米饭。所谓草饼就是用糯米团子做成的麻糬,包裹红豆馅;草饼里的青色则来自艾草叶、鼠麴草等春季草本植物,带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做法和工序与“青团”如出一辙,看起来也十分相像。
类似于青团的祭祀功能,日本青饼也曾被当成祭品。日本《皇大神宫仪式账》中有“三月例,三月节,新草饼作奉”的记载。三月三日又是日本的女儿节,和吃青团象征咬春一样,草饼之后也成为了代表春天的和果子。
时令佳酿
除了青团
清明还吃什么
隋唐时的寒食节,民间流行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叫作醴酪;南北朝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环饼的寒具,以蜜调水和面之后油炸——这些小食在之后出现的清明节里自然也被人们 *** 和品尝。如果回到宋朝,你很可能在清明节的街市上买到麦糕、乳饼这些方便保存、携带的点心。坐在自家门槛前的孩童可能会手捧一种燕子形的面食,有蒸熟了吃的,也有用油煎来吃的。这种燕子形的面食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叫枣锢飞燕,传说是民间纪念介子推的祭品。《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中记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同样用来纪念介子推的食物还有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状像是古代武将的头盔。子推馍里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四周贴面花的顶子。面花的形状五花八门,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人们用梨树枝或细麻线将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风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些寒食节的食物也像青团一样,后来渐渐成为清明节的食物。
闽南地区的清明节流行吃春饼,又名“润饼菜”。在泉州和厦门地区,都流行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主料的“春饼”。闽东地区的清明节有吃芥菜的习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饭”。
清明期间有种独特美味叫青团最早的民间祭祖日非清明节,而是寒食节。寒食节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唐时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寒食因此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当然,清明节更离不开吃,而且以凉食为主,这也是清明又称“寒食节”的其中一个缘由。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饮食文化著作《随园食单》,便记载了青团这一清明期间独特的美食。
“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清代网红级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如此描述。“碧玉”两个字,让人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春色。有人说,吃一口青团,就会理解“把所有春天都揉进了一个清晨”那句歌词。咬一口青团,也许会在微软微甜的味道里,理解中国传统中江南早春的柔情。有一种青团的做法是,把糯米粉和新鲜的艾蒿调和、揉搓后,加进去豆沙馅或花生芝麻馅等做成,蒸熟后,成团子状,即可使用。糯米补中益气,艾蒿温润去湿,清明时节雨纷纷,食用青团便可以去湿气而幅阳气,有益健康。
艾蒿,在《诗经 鹿鸣》里称为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小的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回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织着各种浓浓的怀旧情。
“青团”的由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在民间,清明时节,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吴门竹枝词》中写到,“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青团。距今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此外,说到清明美食,清明前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鲜嫩。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记载:“剥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或为汤宜可。起迟便枯。”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更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河蚌烧豆腐、河蚌咸肉煲等,都是初春时节江南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鲜白的浓汤,碧青的蒜末,褐色的蚌肉,雪白的豆腐,热气腾腾地端上桌,都会叫人食欲大振,如神仙一般快活。配上春天才上市的头刀韭菜爆炒,更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极力推荐的吃法。
记载着这些与传统节气相关美食的《随园食单》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民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作者袁枚(1716-1797),被誉为最会玩的清代文人,是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万卷出版公司的《随园食单》以乾隆年间小仓山房藏版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较为通行的版本,以点校、注释等形式进行了整理,另配有40幅手绘插图,完美再现书中美味。
万卷出版公司负责人介绍,《随园食单》中的袁氏语言生动活泼,旁征博引,既有故事性的记述,也有随笔性的论证,可读性较强,正是这种通俗生动的语言,给简单的食单食谱赋予了形象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在理论研究上,该书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价值上作了更多理论与实践探讨,表现了袁氏饮食文化思想与观念的传承创新特色。
书名:随园食单(小仓山房藏版)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袁枚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定价:36.80元
青 团
安康市之一小学六(1)班 周娅冰
“百里不同风,千里同俗”在我的家乡,清明节就有着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吃青团。
青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青团就是拿白蒿或者是米蒿,榨成汁或者是煮出艾草味的水与糯米粉搅拌均匀,揉成团。然后在里面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如:豆沙、蛋黄、猪肉等等食材。搓成球状,然后把做好的糯米皮擀成片,把馅料包裹后上锅蒸。蒸熟之后它就变得十分软糯,外皮是那种嫩嫩的绿色。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艾草的清香与馅料的香甜,那味道不甜不腻,还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它的外皮是那种软糯有嚼劲儿的,馅料是混合着艾草的新香,十分美味。
关于青团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个个糯米团子,并在里面包上馅料。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清明节吃青团的寓意是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 传说吃艾草做的青团还可以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呢!虽然这个传说不知是真是假,但他们都是老祖先对未来的期望。
这就是我家乡清明节特殊的风俗,吃青团。希望大家有时间也可以去试一试青团这种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