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上海顶峰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上海顶峰的知识,包括上海更高建筑排名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中国古代的时候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吗
1、要说上海,广大朋友肯定非常熟悉,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更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2、但是要问上海的地理位置在古代的重要性,那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外政策与对内国策有着莫大的关联。
3、首先,从我所学地理知识来看。“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由于长江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于此,长年累月便形成了一块陆地,也就是说,“上海”这座城市的面积总体来讲是不断扩大的,它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在历朝历代也是不同的。
4、上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春秋时期,在当时上海是“吴国”的管辖范围。“秦汉”时期,上海又分属会稽郡、吴郡管理。到了唐朝,上海的地理位置在行政地位上有所突破,当时的朝廷将上海地区划分为独立行政区域,设立为:华亭县。
5、也就是说,从上海的起源时期:春秋,至唐朝,上海当时只是在行政区域划分上有所改变,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那段时期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在那段时期的中国,主要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以及航海技术并不发达,周边国家诸如朝鲜,东亚各国,要么是属于中国的藩属国,要么就是本国仍属于发展阶段,无力发展对外经济,如日本。这样一来,即使上海靠近东海,发展对外贸易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是由于这些因素,他的地理位置并未得到利用和开发,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只不过是靠近海洋的一座小镇而已。
6、至宋明时期,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发展至顶峰。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足以满足 *** 的财政需求,如此以来,新兴的“商品经济”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在这时期发展的十分迅速。如当时隶属上海的“青龙镇”就是有名的港口和商业中心。如宋朝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描述青龙镇:“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可见当时的华亭县经济有多繁荣。同时期 *** 又在华亭县设立“市舶务”,管理海上进出境事务。
7、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不断入侵,陆路交通受阻,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宋朝航海技术的发展,一座座包括上海在内的港口城市越来越受到 *** 重视,贸易经济愈加发达。到了明朝,上海更是成为了当时的纺织、手工业中心。
8、清朝初期(1685年),上海被设立为“上海海关”,上海成为了国内有名的大商埠。
9、清末时期,当时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为了开发海外市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这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的港口城市得到了英帝国的垂涎,也正是如此,“上海”成为了《南京条约》中必须开放的五大海关之一,并且逐渐沦为殖民地。
10、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上海在被强行设为通商口岸时,英国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管理经验已经交通运输工具也随之涌入,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上海也因此逐渐成为了一座近现代的国际化商业中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缩影。
二、上海法租界在哪里
1、位于上海市的卢湾区(已并入黄浦)和徐汇区两区内,东部狭长地带则伸入今黄浦区。
2、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此后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法租界短暂地成为日占上海中的孤岛,并在1943年由当时的傀儡维希法国政权移交给傀儡汪精卫政权,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法租界在旧上海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整个上海法租界是旧上海更高级的住宅区,建筑风格可以说整齐划一。
3、英国在1845年在洋泾浜以北设立的英租界,是上海最早的租界。法国 *** 在1848年才派出之一任驻沪领事敏体尼,在沪上建立领事馆。
4、该年七月,之一个法国商人雷米从广州抵达上海,马上向敏体尼提出想要在上海租地的愿望,此时美国方面的传教士已经在积极与上海的道台沟通租地的事宜,可以说敏体尼面对的是一个很棘手的局面。
5、敏体尼看中的地皮在上海城厢与洋泾浜之间的黄浦江边,与英租界隔洋泾浜相望。当时的上海道台吴健彰并不同意此事,对敏体尼很是敷衍。之后吴健彰在行将调任时又对敏体尼提出其可以在征得英国领事同意后在英租界中划出一块给敏体尼。
6、敏体尼被激怒了,他威胁上海道台说如果不批地的话,法国公使将乘船从广州北上,接任的上海道台麟桂这才屈服,法国领事馆的租地最后以每亩26两银子的价格成交。
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法租界
三、上海各区的名称由来
相传建于三国孙吴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南宋嘉定年间,从吴淞江畔迁入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1686号),沸井浜就是有着“天下第六泉”之称的涌泉。抗战胜利后,静安区境域划分为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区。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坐落第十区,故以寺名区。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上海县城西建农庄“瀼西草堂”,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shè)”,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但长江口航道风急浪高,水流湍急,却没有导航标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长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为来往船只指明航向,当地百姓称其为“宝山”。此山后坍没于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分设31个警区,苏州河(吴淞江)以南地域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抗战胜利后,仍按旧时警区地域设“第十三区”,1947年改称普陀区。“普陀”得名于1920年前后公共租界工部局所筑“普陀路”,普陀路则是以浙江普陀山命名的。
南宋时期,吴淞江有条支流叫“黄浦塘”,元代河道渐宽始有“大黄浦”之称,明代大黄浦改造疏浚,河面不断开阔改称“黄浦江”。抗战胜利后,全市分设30个区,之一区因濒临黄浦江,以江名黄浦为区名。
长宁路是横贯长宁境内的道路,前身叫“白利南路”。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为“白利南路”。1943年,“白利南路”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因长宁路横贯境内,1945年置区时命名为长宁区,解放后沿用区名。
虹口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历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条之多。虹口港是主要河流之一,过去叫沙洪,沙洪和黄浦江交汇处被称为洪口(虹口),这就是虹口区名称的由来。上海开埠后,因水运便利,虹口沿黄浦江地带渐次发展成上海远洋、沿海客货运的重要港口。
杨浦区的名称来自一条河,昔日杨浦,河网水乡,有河流100多条,西南部有条“杨树浦港”(原名为“杨树浦”),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是纵贯于地境中部的一条主要河流。岁月变迁,境内河流十之八九填没,仅剩19条河道,而杨树浦仍在。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建起两座挡潮石闸,称为老闸和新闸,而这两座水闸就位于现在的福建路桥(旧称老闸桥)和新闸桥附近。
“闵行”二字得名于“闵行镇”,此镇在明弘治年间叫“敏行市”,在现闵行区南部。正德年间,松江府水灾绝收,附近灾民多去敏行贸易,敏行日渐繁荣,正德7年的《松江府志》开始将此地称为“闵行”。相传因文人闵其游学途中去世葬于此地,闵行镇以其姓得名。
11、青浦区:因“青龙镇”和“五浦”得名
青浦置县前,县境半为上海县西境,半为华亭县北境。明嘉靖年间,因地域宽广,不易治理,将华亭县和上海县境内五乡置青浦县,隶属松江府,设县治于青龙镇。因县治在青龙镇,县境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盘龙、顾会、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称。
金山区因近海中的金山三岛而得名,金山三岛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岛组成。古时的金山三岛在陆上同属一山,统称金山,五代前叫“钊山”。大金山顶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更高点。由于岸坍陷后退,宋代沦入海中,三个顶峰出露海面,构成现在的三个岛屿。
13、嘉定区:因南宋“嘉定”年号得名
嘉定向来有“教化嘉定”之称,其前身是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当时的昆山县东境春申、安亭、临江、平乐、醋塘5个乡析出置县,以年号“嘉定”作为县名。这5个乡后改名为依仁、循义、服礼、乐智、守信。此外,嘉定还有“疁城”,“练川”,“三侬之地”等别称。
松江素有“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的美誉。说起松江的历史不得不提“华亭侯”,东汉时期,东吴名将陆逊以功封华亭侯,松江古时也有华亭之称。唐天宝年间置华亭县,元代升为华亭府。因为“吴淞江”就在华亭府境内。次年“华亭府”改名为“松江府”。
15、奉贤区:相传因“言子讲学”得名
“奉贤”二字的由来,多数人主张和言子讲学有关。言偃,字子游,是孔门72弟子之一,常在南方传播孔子学说。相传言子到此地讲学,“奉贤”就是出自“奉子游之贤”(敬奉子游的贤德)。另有一说是因为明代有条叫“奉贤泾”的大河(位于奉贤西侧)。
16、崇明县:因位置和风光而得名
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唐神龙年间在西沙设镇,取名“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文天祥题崇明为“海上瀛洲”,朱元璋称崇明为“东海瀛洲”。
17、浦东新区:因位于黄浦江之东而得名
“浦东”二字最早出现在南宋,当时华亭县有“浦东”在内的5个盐场。浦东新区可以说是上海最年轻的区,因处黄浦江东而得名。部分区境原为川沙县,1990年川沙县建制撤销,同时将划归到南市、黄浦、杨浦的地区及闵行的三林乡收回,成立了浦东新区。
上海市,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上海是中国 *** 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位于中国华东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上海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
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 *** 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