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图片,蟾蜍的图片儿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5 0
五毒之一--蟾蜍,你需要了解的毒性知识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中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而且都可入药。中国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阴暗处洒石灰、喷雄黄酒、燃药烟,以灭五毒,驱秽气。

五毒

五毒的剪纸画

特色小吃--油炸五毒

传说由来:这一习俗实际上是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只是随着金庸武侠小说的流传,南方五毒教的美女教主和苗女多情的故事以及蛊术等艺术加工,而随着小说改变了很多人的认知,认为在云南的湿热森林里面盛产这种毒虫蛇蚁。

蓝凤凰

科普下种类:蟾蜍科有13属约300种,我国产2属12种及亚种。蟾蜍属动物有25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近10种,主要是大蟾蜍华西亚种Bufo bufo andrewsi Schmidt、大蟾蜍中华亚种Bur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以及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tus Schneider 3种。所以,所谓的五毒,不管是五毒教的还是传统的五毒,就在这寥寥的10余种里面。

这就是中华大蟾蜍

毒性:中华大蟾蜍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和蟾毒色胺类化合物。其耳下腺及皮肤腺分泌物所产即为蟾酥,如误食或药用过量可中毒。实际上,很多地方有吃蟾蜍(煮食)可以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说法,所以,总会有些蟾蜍中毒的情况出现。

蜍内酯类化合物I~V的结构母核

毒素成分:蟾蜍毒液成分有多种,主要成分是蟾酥毒素,其脂溶部分为蟾蜍毒素,水溶部分含吲哚,吲哚可致幻,同时对周围神经有类似烟碱作用。

蟾蜍的皮肤

特点:蟾蜍毒素耐热,一般烹调法不能破坏其活性。所以民间因自配偏方、加工或服用不当会引起中毒。研究证明:蟾蜍的毒性成分不单存于腮腺和皮肤腺,还可能存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蝌蚪中。所以,加热等传统的减毒 *** 没用,煮熟之类的办法不能祛毒减毒,不吃皮只吃肉也不行,无非是中毒剂量多少的问题。

交配

蟾蜍毒素作用潜伏期短,一般20-45分钟,对机体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其毒素对人体产生作用的地方也是蟾酥药用的方向。

取蟾酥

毒害方面:伤心:类似洋地黄作用机制,能兴奋机体迷走神经,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早、尖端扭转型室速以及阿斯综合征等。

心律失常为主

症状:

胸闷、心慌、呼吸浅慢不规则(心)。

双肺湿啰音(肺)。

口舌麻痹、头痛、嗜睡、 出汗、烦躁、抽搐、昏迷、睁眼乏力、视物模糊、膝反射迟钝或消失(神经症状)。

个别病例还可能发生剥脱性皮炎。

剧烈恶心、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机体受蟾蜍毒素作用后,将序贯出现系列的病理变化:心脏呈舒张状态、心肌纤维断裂、细胞外膜水肿、心脑肾血管扩张充血、破裂出血,严重者引起脑水肿、肺水肿、少尿、肾功能障碍。这时候基本上是死亡。

心肌断裂--真正的心碎

救治: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的关键所在。

早期:催吐洗胃、导泻及生命体征的维持,休克、电解质及心律失常的及时纠正。(假如不是一口闷,那么中毒剂量相对较低,算是万幸;如果摄入过多剂量的毒素,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要尽快,参考时间10min--1小时)。

可劲的吐吧,或者搞点肥皂水

院前急救:心率变慢,要考虑增加阿托品的用量或改药,做好除颤、起搏、气管插管的准备,对有房室传导阻滞用阿托品无效者,改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能选择性兴奋心脏正位起搏点。

就算找不到原因,心脏相关的急救还是可以的

蟾蜍毒素毒性强,中毒后病情凶险,中毒后早期的救治甚为重要。但是呢,虽说有毒,可在传统医学中,毒药就能治病救人---蟾酥。

中药蟾酥--像不像铜锣烧

蟾酥(Venenum Bufonis)一词源于《本草衍义》,属名贵中药,中国药典》2005年版明确规定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强心、抗肿瘤、局麻、镇痛、抗炎 等作用。20世纪80年代蟾酥投入临床应用以来在抗肿瘤等 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之,感谢祖先。

别害怕,这是蟾蜍的蝌蚪

强心:蟾酥强心作用与洋地黄相似,无蓄积作用。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化合物均有强心作用,前者作用更明显,蟾毒的化学结构与强心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主要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等。

强心

抗心肌缺血:体外实验表明,蟾酥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纤溶作用,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蟾酥对因血栓形成导致的冠状血管狭窄而引起的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障碍,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氧。基本上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都用着相同功效的药物。

心肌缺血-会心梗、死亡

抗内毒素休克:蟾酥抗内毒素休克可能主要与它具有强心、升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关。

抗肿瘤作用:用蟾酥制剂对小鼠肉瘤、兔BP瘤、 子宫颈瘤、腹水型肝癌等有抑 *** 用;对人的间皮癌、胃癌、 肝癌等肿瘤细胞有抑 *** 用。蟾蜍皮提取物对小鼠肉瘤也有较好抑制生长作用,其抗癌机制与其抑制肿瘤细胞 DNA和RNA生物合成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和增加血清溶菌酶浓度等)有关。蟾酥可以直接抑制小鼠膀胱肿瘤生长,延长小鼠荷瘤生存时间,提高小鼠免疫力可能是蟾酥抗肿瘤生长的重要机制。

其他:还具有提高免疫功能、镇咳、平喘、致幻、抗菌、抗 炎、利尿、兴奋呼吸,促进糖原产生和抑制乳酸生成的胰岛素样作用,子宫收缩作用及增强机体对放疗和化疗的耐受力。

三足金蟾

当然,或许大家对以上都不感兴趣,但是这三足金蟾---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想必大家都十分有兴趣的!

风水蛙

还有这种的:

蟾宫折桂

感谢阅读,书写不易,请点赞支持。

部分资料来源:

中华大蟾蜍的研究进展 张英1,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11—1905—04。

急性蟾蜍毒素中毒5例的院前急救 刘益均,马 蓉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重庆)。

图片部分来自 *** ,侵权联系删除。

金色蟾蜍!还成群结队的!注意:千万不能摸!

最近,有网友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拍到了成群结队的金色蟾蜍,场面非常壮观。

网友拍到的这些金色蟾蜍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溪流、水沟或者水洼里,身边还漂浮着一些蟾蜍卵。

这种蟾蜍通体呈金色,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它到底是一种什么蟾蜍?它生来就是金色的吗?记者找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的教授李旭,向他请教。李教授说,这种蟾蜍名叫司徒蟾蜍,金色是它的"季节限定色"。

昆明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教授 李旭:“在5月中下旬会进入繁殖期,在繁殖期的时候它的颜色,会变成通体的金黄色,但也仅限于雄性,雌性的体色变化不明显,到6月中旬繁殖期结束以后,它的体色会慢慢恢复成原来的颜色,就是棕黄色。”

李教授说,平时大家很少见到司徒蟾蜍是因为它是区域特有种,仅分布在中国 *** 自治区的林芝市、察隅县,和云南省怒江州的贡山县,以及缅甸东北部。但它并不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或者稀有动物,而且繁殖量还挺大。

专家提醒,市民如果见到司徒蟾蜍,看一看就行,更好不要触碰。

昆明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教授 李旭:“蟾蜍类动物大部分都属于有毒动物,就比如说我们常知的蟾酥,就是它皮肤的一种分泌物,所以不建议人去触摸它,或者捕捉它。”

都市条形码记者报道

女子耳朵内惊现蜈蚣!半夜被痛醒,到底它的毒性有多强?

在国庆清晨,大家都沉浸在不被打扰的美梦中。可是家住连云港云台山边的一位女士一大早不得不被迫起床。她的耳朵钻入了一个异物,疼痛难耐。虽然家人极力帮她掏出,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只能去医院查看。经过医生耳内镜检查发现,原来是一只长约5厘米的蜈蚣在作祟。还好医生在女士的耳朵内注入了石蜡油才让蜈蚣给逼了出来。

试想一下,如果一直任由蜈蚣在里边倒腾,那我们的耳道皮肤和鼓膜将会受到严重的伤害,更加严重的还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对此有人会说为何一个不起眼的虫子有这么大的威力?难道它没有天敌吗?如果遇上的话,我们该如何应对?

蜈蚣

大家都听说过蝎子,毒蛇,壁虎,蟾蜍,还有我们文章的主人公蜈蚣。这五种有毒之物多在五月频繁活动,所以也叫作“五毒”。

蜈蚣又称“百足虫”。它身体长了很多条腿,成双成对,一般脚的对数都为奇数,是一种有毒的陆生节肢动物。根据历史记载,它们起源于希留利亚纪,现存于世已有千年的时间,至今它的种群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大概有8000多种。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的蜈蚣都是存在黑暗潮湿的地方,体积比较小,长9cm-17cm,宽0.5cm-1cm左右,不过这并不是代表所有的蜈蚣都是这个模样,有些区域的蜈蚣属于“巨型生物”,身长30.5厘米。在一个叫做菲利普的岛上,岛上的海鸟都不是它的对手。据统计,一年能吃掉3700只海鸟,实在强悍!

为何它会如此凶猛?

蜈蚣是一种肉食性动物,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是它的目标对象。我们知道五毒中的蝎子是有毒尾针,蛇有毒牙,那蜈蚣的本领是什么来捕捉猎物?人家是用脚上的毒素来取胜的。

蜈蚣有多条脚,其中之一对脚很锋利,还隐藏着剧毒汁,一旦被它盯上,便会以尖利的口器来攻击敌人,然后毒腺分泌出大量的毒液。

既然人家堪称五毒,那也要对得起这个称号,这种毒素和蛇毒有些类似,都是由组胺样物质以及溶血性蛋白质组成,也就是说这些毒素只要进入生物的血液中就会起作用,不进入血液的话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据科学实验发现,一个蜈蚣竟然能在30秒的时间内捕杀一只老鼠。如果人类不幸被蜈蚣咬伤,那疼痛感将会伴随你的全身。所以见到蜈蚣的话,我们要尽快远离,不然被咬之处不仅出现红肿的现象,严重的还会让人产生休克,昏迷。

既然蜈蚣这么毒?难道不能制服它吗?

如果蜈蚣没有相克之物,那它更是无法无天。虽然蜈蚣剧毒无比,但还是有天敌的,它的天敌就是三霸之一公鸡。

可别小看公鸡,经过人们实验,如果把一只公鸡和一只蜈蚣呆在一起,很快蜈蚣就被打得“片甲不留”。对此有人说如果按照身高来,那矮矮的蜈蚣确实不是公鸡的对手。而公鸡取胜的关键不是它那挺拔的身高,而是“刀枪不入”的身体以及尖嘴。

斗争胜利后,公鸡会把蜈蚣当作一道美味的食物来犒赏,蜈蚣身怀剧毒,难道公鸡“百毒不侵”?

其实公鸡也是害怕毒素的,不过和蜈蚣PK,这得益于它那厚厚的羽毛。我们知道蜈蚣是依靠锋利的脚来深入敌人身体内部的,而公鸡实在是太严密了,根本无法触达其身体内部。

还有它那双脚,角质层别提有多厚重,每次我们吃鸡爪之前都要好好地扯掉一番。所以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蜈蚣实在是无计可施。单靠它那有限的本领是无法征服公鸡的。最终结局也往往是成为人家的“盘中之物”。

吃了蜈蚣,公鸡不怕中毒吗?

蜈蚣虽然有毒,但是表面是没有毒素的。所以对于公鸡来说并不会有任何伤害。进入消化道的蜈蚣也是带有毒,公鸡也不怕吗?不怕的,因为公鸡的消化道也不是吃素的,它的胃里含有大量的消化酶物质,这样能够有效化解蜈蚣的毒素。所以对于其它生物来说,蜈蚣深藏剧毒,远远躲开。而对于公鸡来说,它只是自己的“掌中之物”。


如果被蜈蚣咬伤,那该如何救治?

蜈蚣经常出现在农村家庭小院中,尤其是夏季,人们更喜欢在绿荫下乘凉,这时不怀好意的蜈蚣就会进攻人类。如果被咬也别紧张,它的毒素并没有那么可怕,正确的措施就是赶紧用5%-10%的碳酸氢钠溶液或者肥皂水清洗一下自己的伤口。如果情况严重的话,立即就医才是更好的方式。

喜欢的朋友,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哦~

女子点外卖里面竟有只癞蛤蟆怎么回事?图片详情曝光令人作呕

永康姑娘小应,9月7日中午点了一份外卖,谁知道吃到一半,发现里面有团黑乎乎的东西,好像还有眼睛。再一看,不得了,好像是癞蛤蟆。

前方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来源:微博

被恶心到的小应发了微博,经@博物杂志辨认,这黑乎乎的家伙竟然是一只蟾蜍!

事情经过始末

9月7日中午,小应点了一份酸汤肥牛,配了米饭,原价21.8元,用了外卖平台的红包后,自己支付了17.8元。

很快,外卖送到了,小应和朋友一起吃。

酸汤肥牛里,有很多豆芽,吃了一会,两个人发现不对劲了,里面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好像还有眼睛。小应把黑乎乎的东西翻上来,瞬间呕了。

“看起来像是一只癞蛤蟆,还是比较完整的那种,干巴巴的,不知道是风干的,还是油炸过的。”小应拍了照片,在外卖平台申请退款,“看着太恶心了,后来就扔掉了。”

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一开始,小应只想着申请退款,让店家道歉再协商赔偿,但让她气不过的是,她申请退款被驳回,店家的解释是“ *** 没有青蛙之类的实物”。

“我给店家打了 *** ,加了微信,结果对方还责怪我,把这么恶心的照片发给他看……”小应说,店家自始至终都没有道歉,“还说东西也可能是跑腿小哥放的,之后还挂了我的 *** 。”

之后,小应在平台上申请退款,遭拒。

一气之下,小应删了对方微信,把事发经过配上异物的照片,发了微博。

小应的事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为她的 *** 支招。之后经@博物杂志辨认,小应外卖里的异物,眼睛后头有耳后腺,是蟾蜍,不是牛蛙。

有热心网友还找出了关于蟾蜍毒性的介绍。

蟾蜍是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癞蛤蟆。蟾蜍的毒素,不是简单清洗就能清理干净的,烧煮也不能破坏或者消除毒性。民间有将整只蟾蜍煮着吃来治疗皮肤病等偏方,目前没有科学依据证明有效。

事情很快在网上发酵。此事小应也向12315投诉。

9月8日上午,永康当地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工作人员到店里,对后厨等场地进行了检查,并当场给小应打来了 *** 沟通。

“我想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赔偿,店家也要道歉并接受相关检查,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但店家说只赔200元。”小应说,店家的态度让她很不能接受,双方没有协商成功。

今天上午,记者与永康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联系,对方答复,接到投诉后,工作人员已之一时间到店里检查,今天上午10点,已经组织双方再次调解。

在这之前,小应已去医院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目前正在等待结果。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还分不清青蛙和癞蛤蟆?谁腿长,谁是青蛙!

出品:科普中国

*** :蛙鸣蛇舞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信息中心

青蛙or蟾蜍,傻傻分不清楚?

叮——这里有一份《青蛙蟾蜍鉴别高手速成手册》,请查收!

首先,解释一下蛙和蟾蜍的定义。狭义上讲,蟾蜍是无尾目中蟾蜍科的统称。广义上讲,在无尾目大家族中,除了蛙科、树蛙科、叉舌蛙科、姬蛙科等类群之外,大部分可以称为蟾蜍。本文中的蟾蜍指广义上的范畴。无尾目中,除蟾蜍以外的物种,我们称为蛙。

那么,如何区别蛙和蟾蜍呢?

"新手篇":全靠一双慧眼

1.皮肤:光滑 vs. 粗糙

通常,青蛙的皮肤光滑湿润,色彩斑斓;相反,蟾蜍的皮肤粗糙,满是疙瘩(所以才有"癞蛤蟆"一说),颜色单调。皮肤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青蛙光滑的皮肤不仅可以减少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让它们游得更快;而且可以促进皮肤进行气体交换,提高皮肤呼吸的效率。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a)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b)的皮肤差异明显(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有无毒腺

有无毒腺是区分青蛙和蟾蜍的另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蟾蜍皮肤分泌物较多,通常有明显膨大的腺体(比如耳后腺),从这些腺体中可以分泌出有毒的物质。此外,尽管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没有膨大的耳后腺,但它们的皮肤也有一定的毒性。相反,我国境内分布的青蛙通常没有毒(国外有些蛙类有剧毒,如箭毒蛙)。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膨大的耳后腺(耳朵后面的腺体,红色椭圆圈所示)可以分泌有毒物质(图片来源:作者提供提供)

通常情况下,我们能够从皮肤和毒腺一目了然地区分青蛙和蟾蜍,但这两种鉴别 *** 也有"失手"的时候。

锯腿原指树蛙和粗皮姬蛙背上布满疣粒;泽陆蛙"土里土气"。相反,泽氏斑蟾不仅皮肤光滑,而且色彩亮丽。

△锯腿原指树蛙Kurixalus odontotarsus(a)、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b)、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c)和泽氏斑蟾Atelopu szeteki(d)(图片来源:a-c作者提供,d *** http://www. *** .org)

此外,还有一个类群十分特别——雨蛙。雨蛙是一个独立的科,由于外面光滑、颜色亮丽,又喜欢在雨后鸣叫,古人称之为"雨蛙"。事实上,它们属于蟾。在我国台湾以及国外一些地区,雨蛙被称为"树蟾",因为它们像树蛙一样擅长爬树。雨蛙的存在是否打破了你对于蟾蜍的所有幻想呢!

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a)和华南雨蛙Hyla simplex(b)(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越说越糊涂了,那咋区分青蛙和蟾蜍啊?别急!《青蛙蟾蜍鉴别高手速成手册》之"进阶篇"或许能帮到你!

"进阶篇":从生活习性来判断

1.生活环境

蟾蜍因为皮肤角质化程度较高,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以陆栖为主;相反,蛙类皮肤角质化程度很低,通常需要在水源附近活动。像水蛙属的物种(如细刺水蛙、沼水蛙),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会在水里度过;而蟾蜍则不同,除了繁殖产卵的时候需要呆在水里,其它时间它们很乐意生活在相对干燥的地方(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例外,它们终生在水里生活)。

细刺水蛙Sylvirana spinulos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2.运动特点

青蛙运动能力出众,通常以跳跃为主,部分物种甚至具有滑翔的本领;蟾蜍运动缓慢,通常是小幅度的跳跃或者爬行。青蛙和蟾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动差异,与它们的后肢有关。青蛙依靠一对大长腿实现完美的跳跃,而蟾蜍的后肢通常很短小。

△婆罗树蛙Rhacophorus borneensis(雄蛙AB,雌蛙CD)滑翔时舒展的四肢(比例尺10 mm;图片来源:文献Matsui et al. 2013)

海南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短小的后肢(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3.卵的形态

尽管青蛙和蟾蜍都会把卵产在水里,但它们排出的卵的形态不尽相同。青蛙的卵通常是一大片或者一大堆;而蟾蜍的卵则呈链条状。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的卵(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卵(图片来源:中国两栖类网站https://www.amphibiachina.org彭丽芳拍摄)

那么,青蛙和蟾蜍之间有没有更靠谱的鉴别标准呢?《青蛙蟾蜍鉴别高手速成手册》之"高阶篇",你值得拥有!

"高阶篇":站在动物分类学的高度

1.牙齿

很多人不知道青蛙有牙齿。事实上,大部分蛙类上颌有牙齿,下颌没有牙齿(只有一种蛙下颌也有牙齿——冈瑟袋蛙Gastrotheca guentheri);而蟾蜍通常没有牙齿。

灰树蛙Hyla chrysoscelis头骨结构(上颌部位的牙齿清晰可见;图片来源:文献Rebecca et al. 2014)

蟾蜍没有牙齿,那它们怎么咀嚼食物呢?

事实上,蟾蜍完全没有这样的困扰。青蛙和蟾蜍主要通过吞咽的方式进食,没有咀嚼食物的习惯。青蛙的牙齿并不是用来咀嚼食物的,它们细小的牙齿主要起着把猎物吞进肚子前防止猎物挣脱的作用。

2.肩带和胸骨的形态

分类学上,青蛙和蟾蜍是靠肩带和胸骨的形态来区分的。蛙类胸骨左右两侧的乌喙骨在腹中线处愈合,称为"固胸型肩带";而蟾蜍的两块乌喙骨彼此重叠,可以左右活动,称为"弧胸型肩带"。这一骨骼特征上的差异较为稳定,是区分青蛙和蟾蜍的最主要特征。

弧胸型肩带让蟾蜍的两个前肢左右扭动的范围更广,前肢活动更方便。因此,蟾蜍的前肢通常比青蛙的前肢发达。

△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的固胸型肩带,两侧的乌喙骨在腹中线处愈合(箭头所指)(a) micro-CT扫描 (b) 复染色(图片来源:文献Zhang et al. 2019)

△墨西哥锄足蟾Spea multiplicata的弧胸型肩带,两块乌喙骨彼此重叠(箭头所指;图片来源:文献Banbury and Maglia 2006)

3.进化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讲,蟾蜍的演化比青蛙更古老。

从最新的无尾两栖类系统进化树(科水平)来看,广义上的蟾蜍物种出现以后,广义上的青蛙物种才出现(红色箭头处为两个类群进化的分歧点)。

无尾两栖类(蛙和蟾蜍)科水平的系统进化树(图片来源:https://amphibiaweb.org)

怎么样,这本《青蛙蟾蜍鉴别高手速成手册》有没有刷新你对青蛙和蟾蜍的认知呢!

当然,区分青蛙和蟾蜍不是为了区别对待它们,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青蛙并不是目光短浅("井底之蛙")的代名词,蟾蜍也不是丑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标签。深入了解它们之后,才会排除偏见,更好地保护它们!


主要参考文献:

Matsui, Masafumi, Shimada, Tomohiko, & Sudin, Ahmad. (2013). New gliding frog of the genus rhacophorus from borneo. Current Herpetology, 32(2), 112-124.

Rebecca, M., Shearman, Anne, M., & Maglia. (2014). Ost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pe's gray treefrog, Hyla chrysoscelis. Acta Zoologica.

Zhang, M., Chen, X., Ye, C., Fei, L., & Wang, B. (2019). Osteology of the asian narrow-mouth toad Kaloula borealis (amphibia, anura, microhylidae) with comments on its osteological adaptation to fossorial life. Acta Zoologica,(3).

Banbury, B., & Maglia, A.M. (2006). Skeletal development of the mexican spadefoot, Spea multiplicata (anura: pelobatidae). Journal of Morphology, 267(7).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万万没想到,癞蛤蟆竟是“美食”,13万只加工蛤蟆将运往上海餐馆

2022年9月,上海警方查获一起非法捕捉、出售中华大蟾蜍案件。

警方现场查获活体的中华大蟾蜍1万只,已经加工的蟾蜍13万只

中华大蟾蜍,就是我们熟悉的癞蛤蟆。这批蟾蜍居然不是做药,而是令人大跌眼镜地当作食材。

涉案人员21名,自去年12月起,在各个省份捕猎、收购野生的蟾蜍,售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售卖给上海10多家小型餐馆,做成熟食出售。整个销售链涉案金额高达1400万元

蟾蜍为了不被捕食,皮肤上长出疙疙瘩瘩的毒包。最让人吃惊的是,这种长相难看,又全身带毒的动物,居然能成为美食的食材。

(图片:查获的1万只活体蟾蜍被解救,放归自然。

熏拉丝

在上海金山、清浦,浙江嘉善一带,有很多出售“熏拉丝”的店铺。

“熏拉丝”是上海郊区方言,是一种肉食熏干、腌渍后的熟食,用的材料就是癞蛤蟆。拉丝就是蛤蟆的意思。

据说,这是一道从清朝流传下来的小吃。把蛤蟆去头剥皮之后,用酱料腌渍,煮熟。菜油里加入红糖,用升腾的烟熏熏制煮好的蛤蟆。每家店铺的酱料和烟熏配方不同,口味也各有不同。

自从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之后, “熏拉丝”的食材,也从蛤蟆换成了养殖的牛蛙。

中华大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不能捕猎、售卖。

另外,我国也有养殖的蟾蜍。但是要强调一下,养殖蟾蜍只能作为药用,不能当作食材。

蟾蜍制药

蟾蜍身上有两种材料入药,一是蟾衣,二是蟾酥。

  • 蟾衣

蟾衣是蟾蜍的角质表皮。不过,跟你想的不一样,一只蟾蜍只有一身皮,剥去蟾衣后就会死亡。蟾衣是蟾蜍自然蜕下的表皮,它一生中要蜕很多次皮。

跟蜕壳的螃蟹,蜕皮的毒蛇、蜥蜴一样,蟾蜍长个头时,也会蜕下旧皮,换上新皮。不仅是蟾蜍,同为两栖动物的青蛙也会蜕皮。但是,跟蛇皮不同,你在野外很难看到蟾蜍蜕下的皮

野生蟾蜍蜕皮的时候,跟我们晒太阳后脱皮一样,一小块一小块地扒拉下来,不会一下子把整张皮蜕下来。另外,它还会一边蜕皮,一边吃掉蜕下来的皮,所以野生蟾衣很难找到。

现在人工养殖蟾蜍,在它蜕皮时,有专门的水褪 *** 帮它取皮,能取下一整张皮。专门用来采集蟾衣的蟾蜍,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一只蟾蜍能采集4蟾衣,一年蜕衣30

蟾衣上除了蛋白质外,还有蟾毒内脂和蟾毒素,这两种都是入药的关键。

  • 蟾酥

蟾酥,是蟾蜍毒液干燥后的制品。

用木棍轻敲蟾蜍脑袋, *** 它分泌浆液。然后用竹夹刮取它脑袋两侧的大疙瘩(耳后腺),还有背部的疙瘩(皮肤腺),获取浆液。浆液晒干后就是蟾酥。

蟾酥里有30多种毒素,其中有强心苷、抗菌肽等物质组分。

强心苷有增加心脏输出力的作用,抗菌肽有杀死微生物的作用。强心和杀菌,这也是蟾酥的药用功效之一。

不过,蟾酥只能制药,不能直接服用。它除了药效,还有很大的毒性。强心苷本身就有毒性,控制剂量非常关键,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的差距很小。

2015,淮安市的一位妹子为了治疗脸上的痘痘,听信偏方,连皮煮了一只半癞蛤蟆吃。结果中毒了,在ICU里住了3才出来。

为什么不能吃野生癞蛤蟆

不吃野生癞蛤蟆,除了防止中毒之外,有两点重要理由。

1、保护动物

蟾蜍是两栖动物中耐受性最强的,成年蟾蜍对水源依赖性不强,适应性强,分布地域广泛。

蟾蜍捕食本领高、食量大,消灭害虫的效率,比青蛙还高。蟾蜍捕食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蚱蜢、松毛虫,对农作物以及森林林木来说,它是益兽。

2、野生动物有寄生虫

野外捕猎的蟾蜍几乎都有寄生虫,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包括吸虫、线虫等,其中包括很多人畜共患的寄生虫。

2011,重庆一男子为了治疗神经性头痛,听信偏方煮食癞蛤蟆。结果突发癫痫,半年里发作了10。就医后,查出男子感染了曼氏裂头蚴,寄生虫跑到大脑里,诱发癫痫。除了大脑外,曼氏裂头蚴还会寄生在皮肤和眼睑上。

总结

中华大蟾蜍是我国的“三有动物”。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 “三有动物”私自捕捉1只就违法,捕捉超过20只,涉嫌非法狩猎犯罪,将会受到刑法的制裁。

癞蛤蟆长得那么难看,食客们就放过它吧。

野生的中华大蟾蜍,继续在自然界里捕捉害虫。

养殖的蟾蜍,继续提取毒液,用作医药研究。

好了,中华大蟾蜍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上海市蟾蜍寄生虫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张家界发现稀有两栖动物,长期生活在黑暗中,身体变得透明

根据报道,近日,在湖南张家界的一个小村子里,一名记者在当地采访的时候,突然发现一只蟾蜍看起来非常奇怪,随后,这名记者拍下了照片,发给长沙的一名生物工作者,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原来,这只长相奇特的蟾蜍,竟然是我国特有物种,在野外极其罕见的两栖动物——红点齿蟾。





那么,什么是红点齿蟾呢?它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

据悉,当地村民将这种不常见的蟾蜍,称作“透明鱼”,这是因为它们喜欢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之中,时间久了,身体也会慢慢变得透明。

虽然是两栖动物,不过,成年的红点齿蟾主要是在陆地上栖息,喜欢生活在山林旁的溪流附近,如果是在洞穴中发现的红点齿蟾,那么,因为它们身体是透明的,甚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的内脏、身体内部结构,和其它的两栖动物相比,显得非常特殊。





在我国,红点齿蟾的分布并不算广,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局部地区,在这一次张家界的罗塔坪乡拍到红点齿蟾之前,曾经在张家界的孙杨坪也曾经发现过红点齿蟾,这意味着这种罕见的两栖动物,在张家界的分布还是很广的。





那么,红点齿蟾在我国是保护动物吗?

作为我国独有的物种,红点齿蟾是属于一种易危物种,在野外是有着灭绝的风险,不过,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红点齿蟾还没有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之一,当然,大家如果在野外遇到了它们,仍然是要对它们进行保护的,不要带回家去喂养,也不要去伤害它们。





那么,红点齿蟾为何会数量越来越少呢?研究认为,这是因为它们发育缓慢导致的。红点齿蟾也同样要经历从蝌蚪到蟾蜍成体的过程,只不过,相较于正常完成这一发育过程,只需要2-3个月左右不同,红点齿蟾则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变态。

因此,因为发育周期缓慢,这也导致它们种群数量很难稳定增长,再加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污染,都让红点齿蟾的生存前景并不乐观。





那么,作为我国独有的两栖动物,红点齿蟾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两栖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陆生脊椎动物,从泥盆纪晚期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水陆两栖”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栖动物的祖先,应该是来自于水中。

答案也的确如此。研究认为,最早爬上陆地的鱼类动物,应该是肉鳍鱼类,不过,具体细化到某个物种,目前却是没有办法搞清楚的,这是因为同一时期的很多肉鳍鱼类,都具有相似的特征。





当之一批两栖动物出现后,它们又迅速演化,变成了多个物种,其中青蛙和蟾蜍的祖先,也在大约3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后来绝大多数原始的两栖动物都灭绝了,但是,青蛙和蟾蜍却从侏罗纪时期开始,基本上就和现代物种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也意味着,如今我们看到的青蛙也好,还是蟾蜍也好,事实上它们也都保留着很原始的模样,红点齿蟾也不例外,特别是一些研究者将它们的发育过程,也是形容为“两栖动物的进化史”。





那么,为何会有一些物种只在局部地区分布,成为独有物种?

一些独有物种的存在,是因为它们栖息环境特殊,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所以,这才导致它们长期独立进化,时间久了,就会演化成特殊的模样,成为局地分布的罕见生物,比方说这一次在张家界发现的红点齿蟾。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一些物种原本分布也很广泛,但是后来却因为很多原因,导致它们只剩下了极少数的种群,绝大多数都灭绝了,因此,最终因为数量稀少,局地分布的幸存者们,也就成为了独有物种。





这一点可以参考我国的国宝动物——大熊猫,研究发现,大约1000万年之前,大熊猫的祖先是曾经广泛生活在欧亚大陆上,而且大熊猫曾经在我国也是从南到北分布,甚至就连我国南方的一些周边国家也有分布,只不过,后来除了四川、甘肃、陕西之外,其它地方的野生大熊猫都灭绝了,因此,当人们发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已经是我国的独有物种了。

那么,大家在野外是否见过一些特别的小动物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

四川查获野生蟾蜍33吨、蛇7200斤!已经是冬天,究竟要怎么放生?

据红星新闻报道,1月4日,四川乐山警方破获一起特大跨多省市流窜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物案。查获野生中华蟾蜍33.3吨(22.9万余只),蟾蜍浆液8公斤,野生蛇类活体及烘干蛇饼7200斤(20631条),涉案价值3000余万元。

养殖场为幌子,大肆收购野生动物

2021年4月下旬,五通桥区公安分局森林警察大队获取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冠英镇的杨某多次从王某、罗某等人处大量收购野生蟾蜍和蛇类,出售给成都市新都区万某。2021年6月30日凌晨3时许,民警在高速收费站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挡获,现场查获野生中华蟾蜍1300余公斤,各种蛇类80余公斤。

据杨某交代,从2020年以来就一直从王某和罗某处收购野生动物销售给成都万某经营的养殖场,案情重大,乐山警方成立专案组,在成都市新都区某养殖合作社现场查获了本文开头所述的大量野生动物,现已查明,万某以养殖场为幌子,非法大量收购中华蟾蜍、蛇等野生动物作为药材出售。

中华蟾蜍、蛇是什么样的保护级别?

中华蟾蜍和蛇都属于“三有”保护野生动物,与麻雀、壁虎等一起都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值得一提的是野猪也在列,但最近的意见征求稿中已经将野猪删除,未来或可能不再是三有动物之列。

对于“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20只以下会被处以行政处罚,20只以上就构成了犯罪,而在50只以上就是重大刑事案件,如果达到100只以上,那么就属于特大刑事案件,所以各位在各位游走在边缘的朋友要注意了,千万不要一不小心就触犯法律。

“三有”保护动物与国家二级保护有比较大的区别,简单的解释就是三有动物数量少就是行政处罚,而二级保护动物性质就严重了,一只就是犯罪,这一点大家必须注意,当然无论是“三有”还是二级,都必须严肃对待。

现在都已经是冬季了!那么多野生动物要怎么放生?

相信大家应该考虑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野生的中华蟾蜍有22.9万余只,蛇类与烘干的蛇饼数量达到了3.6吨,报道中没有说明活体到底有多少,但就算是3.6吨的一个零头数量也是极大的。

而且蟾蜍与蛇类在四川地区是要冬眠的,一般蟾蜍与蛇在每年1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10℃左右就要逐渐进入冬眠了,到了12月~1月,那么大部分需要冬眠的动物都会进入冬眠状态,要是还在野外,估计就只剩下冻死的份了。

冬眠是很多动物作出体温、代谢以及其他生理活动指标极度下降,减少对能量的消耗而熬过食物匮乏、气候寒冷的冬季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冬眠的动物包括松鼠、熊、刺猬以及龟、蛇与青蛙和蟾蜍等部分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

所以蛇和蟾蜍都是要冬眠的,在夏季春夏秋季节查获的蛇与蟾蜍,一般注意放生地点即可,这一点森警大队的专家们会有考虑,放生时必须区分野生动物的种类,比如陆龟千万别放生到水里,否则不叫放生而是“谋杀”,另外一点就是避免外来强势物种入侵本地种群,消除生物入侵的隐患。

而另一个放生蛇类更是要注意,避免放生在居民聚居区附近,否则将会造成毒蛇泛滥的意外事件,一般放生地点需要选择在无人区的野外,也要避免在道路附近,否则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比如蛇类上公路被车轧死,或者驴友徒步时遭遇等。

冬天要怎么放生?

12月份的四川,天气晴好时野外气温还是不错的,但到了夜间可能会接近零度,山区气温可能会更低,也能吃如果一股脑儿将蟾蜍和蛇往野外一倒,那等待它们的一定是死路一条,毕竟放生一两只还能找到躲避的地方,那么多蛇类与蟾蜍,根本不可能寻找到合适的冬眠区。

这是乐山地区1月份的气温,这个状态下放生,准确地说还是有很大机会的,蟾蜍是两栖动物比较好办,开放水域的气温只要不结冰就不会低于零度,蛇类稍微难办一些,假如真的是冰天雪地的时节,那么这些蛇类只能暂时寄养到某个蛇类养殖场的冬眠区了,等到春季气温稍高再放生。

延伸阅读:胡乱放生引发恐慌

2019年4月6日,中国青年网报道了4月5日,有人在西双版纳景洪的澜沧江边放生了大量蛇类,引发了市民的恐慌,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蛇有毒还是无毒,到底放生了多少。

森林公安接到报警后赶到现场,但此时的蛇类大部分已经没入草丛,只抓到了几条尚未逃走的蛇,据报道,放生蛇类的是一名黑龙江男子,属于个人行为,已经被公安机关滞留调查。

据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规定,扩散、放生或者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 *** 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权责令改正,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现在有人多人认为放生是积德,请问放生的毒蛇咬伤人甚至咬死了别人,这是不是积德?如果因为放生的生物导致了生物入侵是不是积德?如果将陆龟放生到了水里被淹死了是不是积德?但请麻烦各位放生人士在积德以前先去了解下科学!

美国年轻人流行舔蟾蜍!吸食致幻毒素寻求 *** ,专家劝:别舔了

【预警:文中会出现一些蟾蜍图片,恐蟾蜍的朋友可自行跳过】


保护野生动物是许多国家公园的重要职责,最近美国国家公园在这件事上遇到了极大挑战。

倒不是因为公园里进了偷猎者或者走私犯,而是最近有很多年轻人跑到公园里舔!癞!蛤!蟆!


没错,就像字面意义那样,最近每天都有人趁着夜黑风高,跑到公园里去逮野生蟾蜍,然后人抱起它们来狂舔一番再放生,搞得蟾蜍们个个蟾心惶惶。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得不发出公告,奉劝广大游客嘴下留情。



“就像对待你在国家公园里碰到的没见过的蛞蝓和不熟悉的蘑菇一样,如果你在夜深人静时看到眼睛发着绿光的大蛤蟆,请不要舔它!”


工作人员还友情附上受害者的照片,配文:“亚利桑那州公园里的科罗拉多河蟾蜍正在盯着你!”



估计很多人都没搞明白,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舔野生蟾蜍,毕竟那玩意长得可怕,携带细菌,身上还黏糊糊的。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沙雕 *** 挑战,当然也不是因为它好吃,更不是因为它能变成王子或者公主,而是因为美国民间盛传舔蟾蜍可以得到嗑药般的 *** 。


美国毒虫发的推特



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解释道,许多蟾蜍在受到外界 *** 时,就会从腺体分泌出一种毒素,微量的毒素会使人幻听幻视。


一只科罗拉多河蟾蜍的毒素,可以轻易杀死一只宠物狗。



当然,不是所有的蟾蜍都会分泌毒素,也不是所有的毒素都能被当成致幻剂用。


美国的科罗拉多河蟾蜍之所以被盯上,就是因为它可以从眼睛和下巴附近释放分泌物,人类触碰它,或者通过眼睛、口腔等黏膜接触它后,都可能会有类似吸毒一样的感受。


所以不少买不起毒品的美国穷人,就会去公园里找蟾蜍,吓唬他们然后舔他们身上的毒素。


这群人文化水平有限,分不清不同种类的蟾蜍,所以有时一些根本不分泌毒素的蛙类也被连带着一起舔了。



荒谬至极的舔蟾蜍风潮,并不是瘾君子们今年才发现的。在嗑药大国美国,1990年“舔蟾蜍可以high起来”的传闻就不胫而走。


美国缉毒局当时发现一些年轻人呈现出癫狂、神志不清等类似于吸毒的状态,他们在这些人的体内发现了蟾毒色胺,但在他们的身上或家里搜不出来毒品。



蟾毒色胺是一些致幻毒品中会用到的化学物质,只不过黑市上流通的都是经过了加工的蟾毒色胺毒品,而这些没钱买毒的人,另辟蹊径,直接越过了赚差价的中间商,直接当了大自然的搬运工,在公园里到处找蟾蜍舔。


缉毒局表示,人类生吃或吃煮熟的毒蟾蜍,都会产生致幻效果。


这种效果和北美洲著名毒蘑菇鹅膏菌和一些茄科植物中的毒素相同,古代的美洲原住民会用这些毒液做成捕猎的箭头,或者用于宗教仪式。



现代人很快就发现蟾毒色胺会被用于制造毒品,因此蟾毒色胺毒液在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土耳其和中国等国家都属于违禁品。


但问题是,瘾君子真的很会钻空子,美国法律规定持有提取出来的毒液犯法,但没规定养蟾蜍犯法。




所以不少想嗑药的人,会想办法把自己伪装成蟾蜍爱好者,在家里养几只装作是宠物,实则动不动要舔人家几口。这就让缉毒局非常苦恼了。


大家都知道,抓犯人要讲证据。缉毒警察想要逮捕这些人,必须要想办法证明“你是故意舔它的,或者你是故意把它给别人舔的”,否则就拿他们没办法。



正如大部分关于生物的诡异新闻都来源于澳大利亚一样,舔蟾蜍这件事,澳大利亚人也不会缺席。



海蟾蜍本来是美洲的本土物种,并不存在于澳洲大陆。但是1935年,澳大利亚人深受甲虫灾害的困扰,从夏威夷进口了一批海蟾蜍。


结果就像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带进本土的外来物种一样——这东西什么都吃,就是不吃甲虫,还特别能生。


从此这种蟾蜍在澳大利亚变得非常常见。一开始人们只是嫌弃它,但慢慢地,澳大利亚人发现这东西可以达到吸毒的效果。


澳大利亚距离毒品生产大国很远,大毒枭们不太愿意把澳大利亚当做主要市场。


蟾蜍的图片,蟾蜍的图片儿-第1张图片-





这导致澳大利亚一些想作死找乐子的人买不到毒品,于是讲究一点的人会故意捕杀海蟾蜍,把它们的皮晒干,然后泡茶。


不讲究的,就直接抱着蟾蜍舔。甚至有宠物舔蟾蜍上瘾的离谱例子。



渐渐地,舔蟾蜍堪比嗑药就成了欧美的都市传说,甚至成为了亚文化的一部分。


在《辛普森一家》里,荷马·辛普森把一整个宠物店的蟾蜍都舔了。



《恶搞之家》里有一集就在讲舔蟾蜍:



甚至拳王泰森曾表示自己曾多次服用蟾蜍毒液,并表示这东西让他状态更好。



2015年,美国印第安纳州一名男子在闯入一家餐厅后,被警察发现在旁边的停车场一边舔蟾蜍一边跳舞,显然已经神志不清。



2020年,西班牙摄影师José Luis Abad意外死亡,警方调查后发现,他的朋友们为了帮他戒毒,拉他去参加了一场舔蟾蜍的“神秘庆典”,觉得可以以毒攻毒,最后摄入过量害死了Abad,导致他们纷纷被指控过失杀人罪。



这里就看出问题了,有些人可以通过钻法律的空子舔蟾蜍,但不代表不会喜提全村吃饭。


舔蟾蜍可能会导致焦虑,恶心,癫痫发作。由于不同种类的蟾蜍分泌的物质不完全相同,人类可以承受的剂量也不相同,更何况野生蟾蜍身上还有各种寄生虫和病毒。


舔蟾蜍带来了很大不可预测性,能轻易产生致命的后果。



虽然目前的研究认为,单纯舔蟾蜍并不会上瘾,但去舔蟾蜍的人一定会比常人更热衷于寻求 *** 。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轻易地使用其他毒品,或对其他违禁药物成瘾。


所以说,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不要去作死招惹蟾蜍。



再者说,舔蟾蜍对蟾蜍也有很大伤害!虽然蟾蜍不会因为被人类舔了几下就死掉,但是如果这种行为不受控制,蟾蜍就会遭到毒贩大肆捕杀,出售它们的毒液牟利。


现在科罗拉多河蟾蜍在加州被视为濒危动物,在新墨西哥州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从保护环生态角度考虑,舔蟾蜍也是不好的。



还有网友提出,舔蟾蜍的人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人类和蟾蜍的大小互换,你会愿意被一只蟾蜍提起来舔吗?当然不会!舔蟾蜍对人不好,对蟾蜍也不好。还是放过小动物们吧。



美国缉毒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你永远无法想象有的人为了得到 *** 会做出什么离谱的事。美国穷人和青少年被发现用很多奇葩东西替代毒品。



还有人为了飘飘欲仙去喝胶水、消毒洗手液、汽车玻璃水,吃樟脑丸等等...



报妹看到最离谱的是,一些美国青少年为了快速醉酒,会用卫生棉条浸满伏特加,然后塞入下身,通过黏膜快速吸收酒精。


还有人会直接把伏特加往眼睛里倒,也是一样的原理。(千万千万不要尝试,会引起严重的炎症,会灼烧黏膜,会瞎!)



其实这些行为许多都是从年轻人的群体中传出来的,一些人可能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只觉得这是时尚,会让自己在同龄人中显得很“酷”,于是跟风去做,到头来伤害了自己又追悔莫及。


还是要明辨是非,不要为了追求 *** 尝试奇怪的东西啊...

15亿只世界更大蟾蜍霸占澳洲,狗狗舔了它会上瘾,成为“瘾君子”

在西方美食中,“糖”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蔗是制糖的主要原料,最早的甘蔗主要在赤道附近,19世纪,欧洲人来到了澳洲,也将甘蔗的种子带到了这里,由于澳洲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种植甘蔗,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仍然是世界上更大的原糖输出国。

▲澳大利亚的甘蔗邮票

随着不断攀升的种植面积,澳洲人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但是随着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不仅人类爱糖如命,很多昆虫也如此,在澳大利亚有种叫灰背甲虫,它们最喜欢吃甘蔗叶,对当地甘蔗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1900年,甘蔗种植户开始向当地 *** 寻求控制害虫 *** ,就在当年,澳大利亚成立甘蔗糖试验局,着手解决甘蔗害虫问题。

实际上,控制害虫无外乎两种手段,一是采用杀虫剂,二是通过引入天敌。在澳大利亚甘蔗试验局成立的前几十年,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杀虫剂解决甘蔗害虫问题,但是,随着害虫耐药性增强,杀虫剂几乎对甘蔗害虫没有什么作用了。

直到1935年,昆虫学家雷金纳德·穆格莫瑞利用专业知识,给甘蔗糖试验局提出了一个锦囊妙计,那就是引入灰背甲虫等甘蔗害虫的天敌——巨型海蟾蜍,巨型海蟾蜍又名甘蔗蟾蜍。

在20世纪30年代,甘蔗蟾蜍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它们被空运到夏威夷和波多黎各甘蔗田,承担起保护甘蔗的重任,张开大口吞食害虫,成为甘蔗田当之无愧的卫士,根据数据显示,甘蔗蟾蜍在夏威夷、菲律宾等地区,每年保护当地人类的财产价值达十多亿美元。

实际上,甘蔗蟾蜍确实是捕食害虫的能手,它们体长约150-175毫米,平均体重可以达到106克,是目前地球上更大的蟾蜍,原产地位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由于其体型巨大,食量也超大,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引入保护甘蔗田。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甚至还刊登了一篇题目为《蟾蜍拯救了糖类作物》的文章。这让全世界都相信了这种蛤蟆对甘蔗种植的绝佳好处。

这应该是《自然》杂志犯下的更大错误之一!

甘蔗蟾蜍自己都没想到会在澳洲甘蔗田栽跟头,1935年,雷金纳德·穆格莫瑞带着102只甘蔗蟾蜍来到澳洲,人们期待甘蔗蟾蜍可以将甘蔗地害虫全部吃光,然而,事与愿违,来到了澳洲甘蔗地,甘蔗蟾蜍竟然对这里的甲虫束手无策,因为澳洲甘蔗地里的甲虫,喜欢在高高的甘蔗杆和甘蔗叶上,甘蔗蟾蜍只会跳,却不会飞,根本抓不到害虫。

对于甘蔗蟾蜍而言,吃不吃甘蔗地害虫无所谓,因为在澳大利亚几乎什么都可以吃,从小昆虫到大型爬行动物,甚至是小型哺乳动物,都是在它们的食谱内,它们吃蜥蜴就像吃辣条一样。

除此之外,甘蔗蟾蜍身上还有剧毒,很多捕食者丧命于它身上的毒液,袋鼬属于澳洲特有珍稀动物,其地位如同我国的大熊猫,然而,甘蔗蟾蜍所到之处,袋鼬几乎就立马倒下,数据显示,有甘蔗蟾蜍的地方,袋鼬的数量会下降97%。

甘蔗蟾蜍在澳洲没有天敌,食谱范围还特别广,再加上繁殖能力非常强,在澳洲,甘蔗蟾蜍的数量已经达到15亿只,占领了澳大利亚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甘蔗蟾蜍在澳洲处境,甚至还不如过街老鼠, *** 也鼓励当地人们对甘蔗蟾蜍捕杀,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对付世界上更大的蟾蜍。

不过,这场斗争中,狗狗似乎从甘蔗蟾蜍身体毒液上发现了新大陆,它们痴迷于蟾蜍毒液里的迷幻的感觉。

当甘蔗蟾蜍遇到危险时,它们身体会释放一种乳白色的液体,也就是蟾蜍毒素,这种毒素中还有一种蟾毒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 *** 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而会在大脑中形成迷幻的感觉,效果如同毒品。

一旦狗狗接触过一次,它们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就像吸食毒品的“瘾君子”一样,当然公狗舔到少量蟾蜍毒素,就会产生幻觉,一旦稍微过量,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抽搐、心律失常,严重的15分钟内就会死亡,难怪在澳大利亚法律中,会将蟾毒色胺和 *** 一样列为毒品。

当然,澳大利亚本土原生动物似乎也并没有坐以待毙,根据澳大利亚发布的《澳大利亚哺乳动物》一项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水鼠开始找到对付甘蔗蟾蜍的办法。

根据观察,澳洲水鼠在15天内一共捕杀了小河附近1800只甘蔗蟾蜍,而且没有受到蟾蜍毒素的伤害,澳大利亚水可以精确地将蔗蟾蜍开膛破肚,仅食其无毒肝脏。

写在最后

事实证明,澳大利亚在引用甘蔗蟾蜍对付甘蔗害虫的 *** 完全失败,不但没让甘蔗蟾蜍控制好害虫,反而让蟾蜍成为了害虫。

标签: 蟾蜍 片儿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