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活动主题名称,重阳节活动主题名称有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8 0
尊老敬老,欢度重阳——广平镇焦集小学举行重阳节主题活动

记者 李军 通讯员 司彤彤

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学生们敬老爱老的优良习惯,焦集小学举办了“爱在重阳节”活动,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剪一剪、贴一贴、画一画,学生们亲手 *** 了重阳节贺卡。一张张小小的贺卡,装满孩子们敬老爱老的心意。

孩子们回到家中给长辈捶背捏腿,无论是孩子们还是长辈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重阳节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尊重关爱身边的每一位老人,使尊老敬老的中华美德在孩子们心中得到传承。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活动主题名称,重阳节活动主题名称有什么-第1张图片-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千年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之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亡国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战场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战场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点“战场”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黄菊插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自由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插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海报 *** :方金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万岁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御花园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独立,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海报 *** :方金洋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来源:新华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原标题: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们的节日 · 重阳节

(程传忠 报道 通讯员:杨校淳)秋意犹浓,寒霜已降。菊花灿灿,蟹肥酒香。佳节,又重阳。百善孝为先,孝敬是根本。怀着滚烫的赤子心和浓浓的敬老意,在9月27日——29日,郑州市上街区衡山路幼儿园开展了重阳节系列活动,引领孩子们在多彩的体验活动中,领略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传承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知重阳 懂孝道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老师通过讲故事、听儿歌、学习古诗、观看视频与PPT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孝心和感恩的种子。

画重阳

宝贝们齐动手为家中老人做节日礼物,一份份小小手工作品,表达着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限的爱与感恩。你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往后时光,用心爱你!

爱的调查

行动是表达与传递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中、大班幼儿开展了“敬老爱老孝心打卡活动”。小朋友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中,画一画帮助老人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用切实的行动表达和传递着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深深的尊敬与爱意。

情暖敬老院

9月29日 ,衡山路幼儿园党员志愿者和幼儿代表前往“裕心媛康养机构”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老人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敬老院里,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表演了歌曲、舞蹈;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老人们欣喜万分。随后,小朋友们把亲手 *** 的手工作品和真挚的祝福送给了老人们,为爷爷奶奶们梳头、捶背,和爷爷奶奶们亲切交谈。

百善孝为先,孩子们在享受家里老人对自己无私的爱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老人的付出。本次重阳节系列活动,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更让孩子们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然地走进感情的世界,体验幸福生活的喜悦。常怀饮水思源之心,常怀敬老爱老之情,愿尊老爱老的中华美德在孩子们的传承下,不断地发扬光大。(郑州市上街区衡山路幼儿园 杨校淳)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

来源:四川日报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系统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独立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 ***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麻姑,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

茉莉“三社”| 幸福重阳月 情暖夕阳红——重阳节主题活动


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营造节日氛围,由福州市民政局、仓山区民政局、仓山团区委主办,仓山区小茉莉青少年事务社工中心、新筑社区、仓山区城市管理局、红星美凯龙福州金山商场承办的“幸福重阳月 情暖夕阳红”重阳节主题活动在牛岗山公园开展。


重阳节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令人心旷神怡。此次登高望远、欢歌同乐的重阳登高之旅我们来到了网红打卡地——牛岗山公园,出发前社工和志愿者为居民测量体温,强调活动注意事项。

抵达牛岗山公园,大家漫步在公园的小道上,呼吸着公园的清新空气,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相互搀扶,一边欣赏美丽的沿途景色,一边共叙邻里情,交流着健康养生、子女工作等生活现状。


牛岗山公园因粉黛乱子草而闻名

如烟似雾,如梦如幻

一层层梦幻朦胧的粉黛乱子草花海超级治愈

抵达牛岗山公园的之一件事情便是打卡合照啦

小茉莉社工和志愿者已经自动化身为拍照工具人

居民们打卡拍照和朋友分享

再发一个漂亮的朋友圈

简直快乐超标


白果姐姐又随手盗用了居民拍的美图啦

拍完美美的照片,大家寻找到一处休息的地方,席地而坐,拿出茶水零食,讨论起周六要开展的重阳节游园,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和社工姐姐表达希望今后社区多多举办此类活动,居民的每一个想法和建议社工姐姐都有用心记下,努力协助大家完成。看居民兴致高昂,社工姐姐带着大家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居民也不吝舍表演才艺,直接在宽阔的草地上翩翩起舞,欢声笑语让这个重阳格外的温暖。


结束了今天的活动,在回程的路上,志愿者和社工姐姐贴心的为居民送上了节日的礼物和祝福。

此次活动,公园的美景让老人们意犹未尽、流连忘返。敬老之举非重阳节一日之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将这一美德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我们日常的实际行动中,让“敬老、爱老、助老”的精神得到弘扬和传承。祝老人们重阳节快乐!


来源:小茉莉青少年社工

05

孝亲敬老,情暖重阳——天岗湖中心小学重阳节主题实践活动

感恩重阳节 喜迎二十大

重阳节

九月重阳,描画一个金色季节,

层林尽染,菊花怒放。

九月重阳,抒写一份感恩之情,

温馨如春,意蕴丰厚。

金秋十月爽,九九话重阳。为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激发同学们的敬老、爱老意识和情感,塑造同学们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和文明素养。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去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天岗湖中心小学开展了“孝亲敬老,情暖重阳”主题实践活动。

经典流传画重阳

”爱在重阳,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迎接重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培养孩子从小敬老爱老的美德,天岗湖中心小学以校园重阳节手抄报为载体,烘托节日氛围,在校园张贴手抄报,用心传递重阳节日意义。

一张张充满童趣的绘画,体现了孩子们内心深处对长辈们的浓情厚意,表现了孩子们对敬老爱老美德的弘扬和传承。

硬笔习字书重阳

登高、赏菊、关爱老人之余,天岗湖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还时刻谨记自己的学习之心,不辜负长辈的殷切期望。

欢歌笑语庆重阳

在中国,孝的文化源远流长,甲骨文中,老在上,小在下,小尊老即为孝。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理很简单,就是要将尊老爱幼之心扩展到整个社会,弘扬传统文化,提倡孝老爱亲,感恩社会。天岗湖中心小学的孩子排演手势《中华孝道》,目的就是让大家在文艺欣赏中感受亲情挚爱,进而心生感激,用感恩的心去回报亲人,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敬老传统代代传

“九九”重阳节,少先队员们,来到敬老院和爷爷一起包饺子说笑话;帮奶奶叠衣服,晒被子。这些,都是同学们生活中和老人一起度过的开心瞬间,在这之中也正凝聚了他们对老人的一片孝心。

亲子同乐爱重阳

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中的长辈献上孝心,献上祝福,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给长辈送一份礼物;替长辈泡一杯茶;为长辈表演一个节目;给长辈捶一次背;陪长辈一起运动,锻炼身体等。

感恩常记心中,感恩重在行动。天小娃们会从小事做起,做到尊老、爱老,传承重阳文化;天小娃们会从此刻做起,童心向党,喜迎二十大。


来源:天岗湖中心小学

关爱老人 情暖重阳 各地开展敬老助老爱老主题活动

关爱老人情暖重阳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来之际,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山东各地福彩中心组织开展了系列敬老助老爱老活动,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在倡导孝老爱亲的时代风尚同时,也营造了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济南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 9月27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苏楠,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成文元分别带队到长清区万德街道大马村、商河县许商街道佟家道口村和毛王店村看望幸福院的老人们,为村幸福院送去米、面、油等节日慰问品,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

“扶老”是中国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更是契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念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济南市福彩中心利用福彩公益金大力开展助老活动,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济南福彩继续开展了“泉城福彩公益行-关爱夕阳红”活动,走进济南所辖周边区县多所敬老院,首批四所敬老院已经收到了福彩的资助。

9月22日,济南市福彩中心副主任连国家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在平阴县孝直镇敬老院,送来了洋溢着爱心的牛奶、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大家的到来使平日里安静的敬老院一下子热闹起来。

在活动现场,来自平阴县37012410福彩站和37012412福彩站的业主也受邀全程参与了活动。37012410福彩站业主孙女士深有感触地表示:“我经营福彩站已经很多年了,这份事业的初衷是把爱好和工作合二为一。今天参加了利用福彩公益金举办的活动,看到老人们过得这样幸福,我感到十分温馨,同时对这份事业更执着了,想想这背后福彩公益金的力量,总是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募集更多的福彩公益金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

当日下午,大家又来到长清区平安街道敬老院,为这里的老人送去了礼物和重阳节的祝福。工作人员一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敬老院的改造提升项目,再三叮嘱工作人员要继续加大对老年公寓的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老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9月23日,济南福彩中心副主任马少飞带领工作人员来到商河县和济阳区,为这里的两所敬老院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为老人们送上了节日的祝福。来自商河37012616福彩站的刘站长和37019615福彩站的张站长也参与了此次慰问活动,他们在现场表示,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福彩事业是一项改善民生、扶弱济困、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活动而欣慰,为我是一名福彩从业人员而自豪。

随后,工作人员一行又来到济阳街道敬老院,为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送去了运动鞋,老人们拿到新鞋后爱不释手,目光里满满的都是感谢。院里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养老环境越来越好,离不开福彩公益金的支持,福彩公益金有效投入到养老事业之中,保障了老年人安享晚年,也让我们这些从事老龄事业的从业人员有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淄博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营造爱老助老浓厚氛围,重阳节来临之际,淄博市福利彩票中心志愿者们走进桓台县起凤镇夏一村幸福院,开展了2022年“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并为老人们带去了节日祝福。

夏一村幸福院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包含长者食堂、卫生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活动区域,是我市福利彩票中心公益金资助的项目之一。长者食堂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午餐,解决了部分失能、高龄、留守老人的就餐难题。每到午饭时间,老人们有序前来就餐,菜品丰富,营养全面,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自己做饭难、饭菜花样少、营养不足、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还为孤寡老人提供了一个社交的空间,成为他们联系社会、融入同龄人圈子的一条纽带。

福彩志愿者在老人们就餐后打扫了食堂卫生,帮助老人们营造舒适卫生的就餐环境。

“扶老”是福利彩票的发行宗旨之一,老年人也是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的重点人群。近几年来,市福利彩票中心秉承公益初心,持续开展了“爱心黄手环 关爱失智老人”“福彩爱心奶”“福彩送关爱 陪您过生日”、资助长者食堂、长者洗衣房等各种助老公益活动,不仅给老年人带去了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也为我市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日照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美德,营造爱老助老的氛围,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9月30日上午,日照市福彩中心主任裴志强一行来到南湖镇下坳村,慰问这里的困难老人,给他们送去党的关怀、温暖及节日的问候。

每到一户,裴志强一行都会与老人们亲切交谈,详细询问老人们目前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叮嘱老人们要保重身体,并为他们送去牛奶、大米、面粉等慰问品。

此次走访慰问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使老人们感受到来自党和 *** 的关怀,也在福彩中心营造了帮贫助老、关爱老人、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让敬老爱老的精神永续传承。

标签: 重阳节 名称 活动 主题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