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开罗会议时间的问题,以及和开罗会议名词解释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与会国:中华民国、英国、美国
4、针对对象:日本。开罗会议为中国领土完整奠定基础。宣言指出,“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5、背景:1943年6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中华民国 *** 表达了拟约丘吉尔、斯大林、蒋介石会谈的意愿。
10月28日,在莫斯科3国外长会议期间,罗斯福再次致电蒋介石:“莫斯科会议至今进行甚速,极望其结果得有裨于各方,余正促成中、英、苏、美同盟之团结。罗斯福强调:“余知阁下不欲久离贵国,但现时远行,对余甚为适宜。余正期望与阁下相见,因余信有多数问题,惟有吾人面觌,方能得圆满之解决。”
11月2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表示当如前往埃及与罗斯福、丘吉尔会晤。9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于21日抵达开罗。丘吉尔也致电蒋介石,表示将“藉此良机,不仅得以相互承认,并得以共同商讨如何早日克服共同之敌人,获得完全之胜利,以及相互保证同盟国间将来各方面之工作,以促进其安全和繁荣。”
1943年11月,宋美龄陪同蒋介石出席了开罗会议,担任蒋介石的翻译。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
6、影响:开罗会议是中国自 *** 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之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确立了中国在世界的四强地位。
在1943年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结束后,罗斯福、丘吉尔重返开罗,美英间对于缅甸作战问题发生激烈地争论。1943年12月4日会议开始以后,丘吉尔要求把反攻缅甸的力量抽调用于强欧洲第二战场的“霸王”行动。
罗斯福自称“倔强地像一头骡子似的”同丘吉尔发生争执,指出美、英对中国负有道义上的义务,没有理由放弃在缅甸的两栖作战,但“英国人根本不愿进行这场战役,我没有办法使他们点头”。罗斯福为了保持英美间的一致,不得不收回对蒋介石的保证。
12月7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说明由于准备1944年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需要大量登陆艇,就难以在孟加拉湾发动两栖作战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在之一次开罗会议制定的3国联合作战计划已告失败。
1、时间: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
4、背景:1943年7月,美国总计罗斯福建议斯大林筹组双边会晤。8月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致函斯大林,建议在英国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筹办三方会晤。斯大林把自己要“将两国代表会议……变成三国代表会议”的想法告诉了罗斯福和丘吉尔。
他建议将会晤地点定在阿斯特拉罕或阿尔汉格尔斯克。正在参加魁北克会议的丘吉尔和罗斯福于8月19日共同致函斯大林,除强调了三方会晤的重要性外,提出以阿拉斯加的费尔班克斯作为三巨头会晤的地点。斯大林在复信中对三巨头会晤的重要性表示了肯定,但提出,在苏联军队与“希特勒主力展开极为紧张战斗”之际,他不能前往费尔班克斯这样遥远的地点。
之后,罗斯福又提出于11月15日至12月15日之间在北非举行三巨头会晤的设想。斯大林在复信中指出,将三巨头的会期定为11月至12月之间是可以接受的,“至于会晤的地点,指定在三国都设有代表处的一个国家如伊朗就比较合适。”这样,有关在伊朗举行三巨头会晤的建议被首次提了出来。
两天以后,丘吉尔复函同意出席德黑兰会议。丘吉尔提出了要用古希腊“埃夫里卡”一词(意即“我发现了”)作为这一行动的代号,以“开罗-3”代替“德黑兰”。可是,罗斯福却搬出美国宪法的某些条文和会议所面临的使命,反对把德黑兰作为召开三国代表会议的地点。
他建议以开罗或前意大利殖民地厄立特里亚首府阿斯马拉取代德黑兰。罗斯福热情地向斯大林提出把停泊在地中海东部某一港口的美国军舰作为会晤场所,而对外则称在巴格达近郊举行会议,会晤日期定为11月20-25日。斯大林同意会晤日期的安排。为了能通过 *** 和电报继续指挥红军的军事战役,他坚持会议应在德黑兰召开。
10月底,罗斯福又给斯大林发了一封信函,继续坚持会议应在巴格达附近的阿斯马拉、安卡拉或巴士拉,以及在波斯湾沿岸召开。斯大林表示,他将不能亲临在德黑兰以外的地方举行的会议,但他可向任何地点派遣自己的代表。罗斯福这时让步了,同意在德黑兰举行三巨头会晤。
5、影响:德黑兰会议和《德黑兰宣言》是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国家在战争后期建立有效军事合作的重要步骤,对加强盟国团结、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首先,它在反法西斯联盟历史上之一次协调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战略,通过了东西方盟国联合打击希特勒德国的一致作战计划,为1944年在欧洲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基础,从而对大战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次,这次会议解决了美英苏三大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主要矛盾和分歧,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巩同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与合作,这又为盟国今后解决其他各种问题和合作重建战后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德黑兰会议上,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也达成了某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对战后世界产生了不良影响。
6、针对对象:德国。会议讨论了分割德国,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巴尔干、法国、远东、芬兰以及波兰疆界等问题。
1、时间: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4、针对对象: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
5、背景:1944年,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无论是在欧洲大陆、亚洲大陆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都促使美、英、苏三大盟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积极”地准备着。
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
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
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 *** )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美国的军事领袖们在筹划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作最后的进攻,以尽快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时候,都迫切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以便牵制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的军队,使之不能增援日本本土诸岛的作战。正是怀着这样迫切的心情,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如期前往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即将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6、影响:雅尔塔会议基本上解决了战后和平与安排的问题。1945年7月17日~1945年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的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规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缮。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峡问题等“。
规定: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 *** 并与流亡 *** 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划归苏联。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1、时间: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
4、针对对象: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
5、背景:波茨坦会议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6、影响: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
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 *** 作出的有损中国领土和 *** 的决定,是大国沙文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更是绥靖政策又一次发展到 *** 的标志。同时也通常被看成冷战的标志。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它协调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相互谅解,加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团结,有利于动员盟国全部力量,最终打败德日法西斯,对战后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牵涉到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 *** 利益问题上,违背了世界各国平等合作,尊重 *** 完整的原则,有大国主宰一切的强权政治表现。
二、二战中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的内容以及时间
1.开罗会议(1943.11~12)国家--中美英内容--<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作用--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2.德黑兰会议(1943.11~12)国家--苏美英内容--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作用--三国协同对德作战.
三、开罗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是,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他们剥夺了日本自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上获得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并将中国东北部的台湾全部归还中国,日本占领的澎湖诸岛等。
日本将被驱逐出,其武力夺取的所有土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朝鲜获得自由和独立,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为了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和控制,罗斯福主张通过缅甸从印度进攻中国,从缅甸驱逐日军,恢复与中国的陆路交通。蒋介石还希望在缅甸北部发动一场战役,敦促美英增加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巩固两国的实力地位。
然而,丘吉尔不愿意加强美国、在东南亚和远东地区的地位,也不愿意让美国和中国军队、参加解放前英国殖民地缅甸的战争,所以他反对。最后,三方决定在滇缅公路上对日作战。
三方就剥夺日本自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在太平洋上占领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并将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的问题达成协议。
但是,他们没有就如何处理、战后属于日本或在日本权力范围内的、前欧洲国家和一些殖民地附属国家的问题,达成协议。罗斯福主张这些国家的正式独立,以扩大未来美国的自由贸易市场。丘吉尔拒绝讨论,与远东英国殖民地有关的任何问题,拒绝将香港和九龙归还给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罗会议
四、开罗会议什么时候召开的
1、开罗一共有两次会议,之一次会议召开时间为1943年11月23日,第二次会议召开时间为1943年12月4日。
2、开罗会议,代号“六分仪”会议,又称之一次开罗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4次首脑会议之一。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中华民国、联合王国和美国在埃及开罗举行。
3、三国领导人,中华民国国民 *** 主席兼军委主席蒋介石,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罗斯,美国总统傅成玉出席会议,讨论了对日反攻战略和战后国际形势的安排,制定了盟军对缅合作反攻战略,和对华援助计划。
4、会后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方无条件投降,归还所有被占土地,塑造战后东亚新局面。开罗会议确立了中国的世界四强地位,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5、在战略方面,虽然会议上许多决议和承诺没有得到落实,行动计划一再推迟和修改,但最终实现了建立中、英、美联手反攻日本的目标。
6、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华民国国民 *** 主席、国民 *** 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出席会议。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布,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使朝鲜独立。
7、1943年12月4日会议开始后,丘吉尔要求,将对缅甸的反攻,转移到加强欧洲第二战场的“霸王”行动上。
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十分明显的情况下,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政治问题,被称为“开罗会议”。
9、《开罗宣言》庄严宣布,“三国的目的是剥夺日本自1914年之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在太平洋上占领或占领的所有岛屿,并将日本在中国窃取的东北四省、台湾和澎湖群岛等领土归还日本。”中华民国。日本以武力或贪婪手段夺取的其他土地也应驱逐出境。”
10、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在中国重庆、华盛顿特区和英国伦敦同时发表。这样,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背景下,美国代表根据三国首脑会谈精神起草了《开罗宣言》,中国代表进行了讨论,美国和英国(中国代表对此表示支持)。
11、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并得到斯大林的确认。事实上,它是以国际协议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发表的,表达了盟国打击和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共同政治意愿。其合理性、严肃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毋庸置疑。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罗宣言
OK,关于开罗会议时间和开罗会议名词解释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