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对上海的印象和感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对上海的印象和感觉以及上海的好处和坏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对上海的观后感8篇
昨天,我们一起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历时三个多小时,勉强看完。其间,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有不少外国人,他们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面对着眼前神秘的东方神器,他们叹为观止。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自己伟大祖先创造的光辉成就而自豪?谁不感到我们的历史何其辉煌?可是,当我们仔细的、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待我们的历史时,我们会吃惊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却也有着令人诧异的遗憾!
也许,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邦域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学成就,青铜器、陶瓷、雕刻、书法、绘画、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等等,其中的每一项成就都能让那些老外“喝一壶的”。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细细的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遗憾,那就是他们没能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骄人的成就。整个上海博物馆,没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的佳绩,所感受到的只是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精深的艺术涵养。我想,也许国内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是这样吧。为什么他们没有能够在其他方面创造出可以与以上领域相媲美的奇迹呢?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到底是谁束缚了我们伟大祖先的思想?是谁导致了我们有极少的机会学习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公式和定律?除了王朝、 *** 、皇权、桎梏思想的酷刑,还有什么?孔子、李斯、秦始皇、汉武帝、董仲舒、隋文帝、程朱理学、八股文、康雍乾文字狱。这所有的一切,湮没了我们的百家思想,更葬送了我们祖先在其他领域的开拓机遇。所有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被儒教思想束缚着。光宗耀祖、身世显赫是他们唯一的生活动力。青铜器,无非是奴隶主贵族奢侈的生活用品;精美的陶瓷,无非是皇家御用的金贵之物;雕刻,无非是统治者籍以愚民的工具;书法和绘画,无非是那些读书人予以扬名天下的途径;经史子集和诗词歌赋,无非是文人们借以“含沙射影”、抒发心中苦闷的媒介。这么一想,我们会猛然发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大多却是娱玩观赏之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伟大的发明,开创性的理论,泽被万世的思想,却少之又少。就连我们引为为豪的四大发明也只能称得上是工艺发明,最多可以认为是技术创造,却也不是科学史上划时代之作。
由此可见,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重视程度,和一个社会的风气,以及人们由此形成的思维习惯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从汉代的开始接触火药,到唐代在战场上的牛刀小试,再到明清时代在军事上的大批量使用,其间竟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时间。而在西方,同一样东西却能在很短时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以至于后来利用中国人传给他们的火药做成了自己的坚船利炮,把一个泱泱大国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火药仅仅是中国古代所有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是什么阻止了这些技术的发展?诚然,不是我们的祖先比外国人的祖先笨,而是因为他们早已被那些所谓的“正途”思想束缚的寸步难行。
也许,没有必要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过于自豪。过长的发展历史也许是一种不幸,始终被一种阻碍先进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宗教”式思想所统治是这种不幸降临的源头。世界四大文明最后只有我们中华文明仅存于世,现在却也是伤痕累累。在我们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最近几个世纪,没能出现一批划时代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成果,是我们的遗憾,它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两个世纪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局面。中国人不应该怕暂时的落后,自由的思想氛围、开放而富有开拓气息的社会、理性而不失道德的国民素质是我们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一切束缚国人思想的力量都不应在当今时代产生和存在。我们已经失去了几千年的发展机会,此时不进,更待何时?
所以,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仅仅能够证明一点:我们华夏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历史早已过去,辉煌也罢,惨淡也好,“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谈中”。我们应该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所谓的“辉煌”沾沾自喜,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哇!这么长的队伍,什么时候能排到啊?”我无奈地对父母说。终于等了恍如“七七四十九天”,我们来到队伍最前,根据计划直奔四楼。
嘻嘻,我们计划的不错,四楼人少。首先我和爸爸妈妈参观的是钱币馆。这些钱币都是古代的,包括公元前,三国时期,唐、宋、元、明、清等古时候朝代所使用。别看我们现在的硬币是完整的圆,纸币很新,和古代钱币区别大着呢!我走进展馆,之一个看到的钱币是——长方形的,扁扁平平,还参差不齐!嗯…下面的几个钱币准会让你大吃一惊:
蚁鼻钱:名字有趣吧?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它模样很小,像一个小贝壳那么大,中间刻有“贝”、“君”等阴文。因为它像一只小蚂蚁歇在人的鼻子上而得名,是楚国用的钱币。
马蹄金:这是一个用全金打造的马蹄形的货币。如果让马穿上这“马蹄”,那该多神气啊!
贞祐宝券五贯钞版:这种钱币名字很长,表面也很大,长约20厘米,宽大约15厘米,就厚度也有1厘米。说来也真奇怪,古代人提得动这么重的“钱”吗?往展馆里面走,这些钱币就越来越接近现代了,也慢慢成形了。大小各异,奇形怪状,样品琳琅满目,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时间像水流一样迅速流逝着,钱币馆也在不知不觉中参观完了。
接着我们参观了书法馆,玉器馆,雕塑馆……其中我最赞叹不绝的便是书法馆。瞧哪些书法家写的字,有些龙飞凤舞,有些小巧玲珑,还有些铁画银钩。这个展馆的展品并不多,却给我了一个启示:这些名人能写出一手好字,是要从小苦练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
啊,参观结束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再回头一看那5个金字,它们仿佛在和我述说着古人的生活呢!
上海是一个科技文教很发达的城市: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上海体育馆、上海博物馆等等,这些都在展示着上海的科技文教气息。
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了上海这座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之一天看了世博会,第二天我们便去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四层。我们一进博物馆,就听到一个漂亮的导游 *** 在作精彩的介绍,博物馆的一楼有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在之一展览厅里,中国古代雕塑馆里面收藏有120件雕塑。这120件雕塑展现了从古至今的文化变化和佛教艺术文化。中国古代青铜馆有400多件青铜珍品,它们有着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 *** 工艺。
二楼有中国古代陶瓷馆。在第二展览厅,二楼有陶瓷精品500多件,个个都是集历代名窑的佳作。
三楼有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和中国历代书法馆。绘画馆汇集了唐宋元明清的明家真迹。一幅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多姿多彩。印章馆汇集了西周至清末近500件精选的实物展品。
四楼的第三展览厅,有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历代货币馆。在中国历代货币馆里我看到了最值钱的成吉思汗金币和最不值钱的无名小钱。更大的和最小的、签字板的袁像共和纪念银币、像一把钥匙一样的刀币。以及清朝的一元、十元、一百元的纸币,明朝和宋朝的纸币等,总共有500多件的展品。家具馆大部分展品是明代以来传世至今和明墓墓出土的,有书房用品、衣柜、桌子、厅堂、椅子等。玉器馆有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有朴实神秘的,也有传世绝品。
上海博物馆里面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这次都没有看完,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参观。
六月六号早晨,我们去了上海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参观。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广场南侧,整幢建筑外观,圆鼎状框架结构,上圆下方,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望去,建筑恰如一尊中国古代青铜器。迈进圆形中厅,仿佛与熙熙攘攘的喧嚣市井隔绝,置身一个寂静文化艺术世界。由于是早上,观众不是很多,印象深刻是,半数以上为外国游客,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等,其中遇见日本妇女,身着亮丽和服,脚穿木屐,微微弓着腰,足下碎步,装饰好像参加盛典。外国子民,渴求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前来瞻仰。
整个博物馆设有青铜、陶瓷、书法、绘画、雕塑、印章、玉器、钱币、少数民族工艺十个固定陈列厅,另有国际交流书画展等。
中国古代青铜馆设在一楼。陈列着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到战国时代各种青铜酒器、食器、乐器、兵器等。那个年代,青铜器作为贵重的合金,被制成礼仪用器,多用在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举行隆重典礼盛大场合。青铜器显示其主人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利。春秋晚期的牺尊,展露古人高超铸造技术,造型繁复,纹饰精美,一副憨态可掬模样。还有编钟,大小不等,声音差异,排列组合演奏乐曲,古人蛮有创意的,生活趣味悠然自得。
中国古代陶瓷馆位于二楼。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栩栩如生;景德镇窑,青花骑兽吹螺人像,那老翁神态迥异,生动传神;还有绚丽斑斓的唐三彩,一一汇聚古人智慧、精湛才艺。
中国历代绘画书法馆居三楼。百余件绘画精品参展,此次主要是明清各派各家杰作,风格多变,有讲究工细、整饬,墨彩丰富,精巧深微的院体画;或笔墨放纵,洒落简略,写意物象形神画;约略作品,寄情山水花鸟,注重笔墨情绪,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颇多。笔墨各异,精彩纷呈,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绘画,堪称世界美术领域中奇葩。我特喜欢扬州八怪金农的作品。
金农(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别号有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龙梭仙客、三朝老民、荆蛮民等。他博学多才,在书画、诗词、鉴赏诸多方面都堪称大家。
金农的《山水册》,纵26.2厘米,横34.9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纸本。设色。此册共十二开。每开都是诗意与画情交融。每开所绘景物寥寥,然造境立意高妙别致,笔墨生拙而秀韵天成,是金农画风本色。当时的金农已是暮年,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因为他平生所见的历代名迹无数,博学多才,涉猎丰富,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而且具有精湛的书法功力,所以在绘画创作中能够作到“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这件《山水册》虽然只是一件案头小品,但展现给观者的视野却相当宽阔,精湛的笔墨技巧和大胆的构图都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情韵高远的感受。
美术史学界普遍认为,金农是在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才开始学习绘画的。这种说法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与史料记载存在差异,厉鹗《樊榭山房集》中就有“督牛犁我田,欧阳圭斋句也。寿门为图,因题其后”的记载。这篇跋文作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当时金农31岁,这是见到的最早有金农绘画活动的记载。在他自己的《冬心先生集》中也有他40岁以前从事绘画的文字记录,但这些时候的创作都是偶尔的事情,并不是主业,更不是为了衣食之需。在金农的心目中,诗是之一位的,书法次之,绘画更次之,之所以在50岁以后他才开始卖画,不仅是因当时的绘画已接近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更主要的是将它作为谋生的手段,不得已而为之。
乾隆元年(1736年),受浙江归安县县令裘思芹(鲁青)的荐举,49岁的金农人都应选博学鸿词科,但未被选中,郁郁不得志,于是游走于齐、燕、赵之间,最后流落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先后居住在三祝庵、西方寺,直至77岁时去世。看画如见其人,心中滋生不舍之意,此事古难全。
书画展馆灯光是感应的,人走到正面灯自动亮起来,显示画全貌,当你离开时,光线渐渐暗淡,如此精心设计,可能顾及强光对画质影响,好细心啊,折射对作品尊重、保护,润物细无声。
展馆宽绰,光线暗淡,人影绰绰,幽静寂寂的。你可以静心、自由浏览,也允许拍照。这里,没有喧哗,人们默守契约,用眼和心观赏,平和静穆,品味历史文化艺术珍品,沐浴一种精神享受。
造型古朴典雅的明代家具展在四楼,以及用料宽绰,装饰繁缛,厚重华丽的清代家具,还原了明代厅堂、古代家具使用场景,那文房四宝流溢着书卷墨香。我在静静地欣赏,一位老外神情专注的移动到前边,“sorry”,老外脱口而出,我一愣,奥,他挡住我视线了,不由得会心微笑。道歉,感受文化素养,顾及他人,一种美德哦。
自己行色匆匆前行,是否只顾自我,忽略遮蔽他人呢?
崇尚自然,淡静从容。做人作画,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抒自己的情愫肝胆,成自家的笔墨程式和造型规范。平乎?易乎?
暑假,妈妈说要带我去上海玩,我别提有多高兴啦。7月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上海,那天的天气真是格外的好,万里无云,好像老天知道我们今天要去玩,所以就把天空放晴了。
妈妈说下午要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高兴得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下午,我就和妈妈坐地铁去了博物馆。出了地铁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样子十分奇怪,像个飞碟的形状。我们一直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伍,终于轮到了。一踏进气势磅礴的博物馆大厅,我们马上买了票,租了两个数码语音机。
我和妈妈每个馆都去参观了,我们先参观了陶器馆,在这里,我欣赏到了粗犷纯朴的彩陶、富贵华丽的唐三彩、精美绝伦的青花瓷……知道了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定居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学会了 *** 陶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陶器 *** 几乎遍及中华大地,品种十分丰富,许多产品技法讲究, *** 非常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原始艺术特征。我们还参观了青铜馆,青铜馆非常大,里面陈列着许多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克鼎。大克鼎是三千多年前西周孝王的宝贝,鼎上刻着漂亮的兽面纹,里面写了两千九百多字的铭文。据说,它是整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还了解了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就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件,并发现铸造遗址。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熟练的水平。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雕塑馆、钱币馆、玉器馆、书画馆、少数民族馆、家具馆。我越看越有劲儿,那么多的艺术珍品好像都在叫我去仔细得参观呢!可是时间到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一边走还不停地回过头来,我仿佛听到了它们在跟我说再见的声音。
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真的很了不起!
太阳慢慢地从东方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快乐的一天又重新开始了!今天我们要去博物馆参观,看看我们国家灿烂而又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四大博物馆之一。它的规模非常大。它总体分成十多个馆,有古代家具馆,有暂得楼陶瓷珍藏,还有民族风俗馆等等。
首先我们去的是青铜器馆。其中有一个镇馆之宝,叫大克鼎。它的模样有一庄严的.感觉。两边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由于时间的流逝,再加上长时间被埋在土里的缘故,给它增添了一丝铜绿,加上了一抹古老悠久的味道,更是给人增添一种神秘的感觉!这个馆里还有许多青铜器,让我们眼花缭乱。
接下来我们去的是陶瓷馆。那里有许许多多明清时代用陶瓷 *** 的器皿。有用来看医生瓷枕,有用来喝茶的茶具,还有用来摆设的装饰品。不仅用途五花八门,它们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有青花瓷的,有就一种颜色的,还有彩色的等等。
然后我们去了古代印章馆。这里陈列了许多古人精雕细琢而来的印章。有用金子做的,有用象牙做的,有用水晶做的,还有用和田玉做的。
最后我们去了古代玉器馆。古人把玉器看得最重。以配玉的颜色、硬度、品种来看这个人的地位。他们认为玉是人与神沟通的神器,甚至认为食玉能益寿成仙,所以玉器件件都雕刻的精美华丽。其中有一件玉如意特别漂亮。这件玉如意通体雪白,白得就像日曲卡雪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两头的花纹雕刻得非常精美,让人不禁停下脚步来细细观看这件简直让人赞不绝口的工艺品。
太阳就要落山了,把最后一抹阳光洒下来,穿过窗户。我们也结束了一次愉快的博物馆之旅。下一次我还要去博物馆,去看看那些没有去过的馆,去了解我们国家历史文化,去看看我们国家历史保护文物。这真是一次愉快而又有趣的博物馆之旅呀!
疫情当前,党员向前。在当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让党性在防控疫情一线熠熠闪光。
走街串巷,突击队伍建起来。“我是党员,我带头!”各级党组织党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组建了党员突击分队,逆行而上,守卫家园。政策宣传先锋组徒步前行,逐个摸排村庄,一家家测量体温,开展防疫宣传,日行一万步成了家常便饭;秩序维护先锋组夜以继日,在严寒中24小时轮番值守;综合服务先锋组心系群众,为居家隔离人员采购生活物资,安抚情绪。“你们辛苦了!谢谢!”在党员突击小组日常巡查的途中,常常会收获村民们的暖心点赞,住在附近的村民也会为执勤人员送上热水、饼干,让坚守一线的志愿者们心里暖暖的。疫情无情人有情,全体村民的支持让大家防控热情更高涨,纷纷为疫情防控献计献策,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疫”线有我,村头喇叭响起来。“村民朋友们,在家待着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党员志愿者戴着口罩,拿着便携式小喇叭,循环播放着疫情防控口号,确保户户通知、人人知晓。当看到外出群众或人群聚集就停下来,口头宣传防控知识,劝说村民戴好口罩。碰到外地来常人员,还详细询问情况,劝说他们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志愿者们尽心尽责,村民们主动配合,虽然网上关于疫情的负面消息不断,但是只要到村中走一走,就能感到处处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老少接力,防疫堡垒筑起来。在路口和乡间小路上,志愿者的身影来来去去。这些志愿者中,既有年过七旬的老党员自发参加24小时轮流值班守护村民安全,也有90后年轻党员主动响应号召做好疫情设卡检查工作,登记来往车辆、测量外来人员体温。他们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做的事情又杂又不起眼;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大,抗击疫情。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之一线。我们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被战胜的。
这些党员志愿者们,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管是抗击疫情的哪一个环节,正坚守在岗的人都是令人尊敬的“逆行者”,更是疫情战线上的“前行者”。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被打断,各行各业也面临极大困难。这既是一场全国人民对抗疫情的战役,也是一场用实干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大考,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守住初心、汇聚民心、坚定信心才能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
首先要守住我们作为党员干部的初心。这份初心表现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只有做好防控摸排工作,才能限度地减轻前线医务工作者的负担,真正做到防微杜渐。就个人而言,自从接到摸排值守任务,我就将此次抗击疫情工作当成组织对我党性品格的考验,始终抱着“不辜负组织信任”的信念努力工作,将这份“初心”贯穿其中。这样方能起到表率作用,更掌握了做实做细工作的不二法门。
其次要汇聚人民群众对战胜疫情的信心。在我们国家70年的辉煌历程中,全国人民与病毒进行的战斗数不胜数,在每一次的战斗中我们都取得了胜利!新型冠状病毒既不是其中烈度的,也不是传染性的。一切恐惧都来源于对这种病毒的不了解。随着对病毒认识的不断提高,应急制度和措施的落实,病毒神秘的面纱已被揭开。在党和 *** 的坚强领导下,在先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下,我们有能力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大敌当前更要稳定军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展现出战胜疫情的信心,号召身边人理性认识病毒危害、进行科学防范。要想生活依然充满阳光,就别让病毒住进我们的心里!
最后是要保持一颗持续作战的恒心。现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一种新型病毒从出现到战胜它,还需一段时间。高度紧张的疫情排查与防控工作仍需持续。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胜疫情需要保持恒心,时刻绷紧思想之弦,坚决筑牢责任之堤,始终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最坚实的工作担当面对挑战,直至我们完全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
疾风劲草见忠诚,推动落实勇担当。我们把这场对抗病毒的战役,作为自身理想信念的一次大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生动实践;将党员的力量全面发挥,向防控一线出发,为自己、更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魔都上海印象的人生感悟
1、黄浦江静静地伏在这颗闪亮的东方明珠怀里,安详又妩媚,宛若熟睡的美人。
2、整点时分,钟塔传出厚重又庄严的钟声,钟声动人心弦;再看向直入云端的大厦,大气而磅礴之气势扑面而来,让人呼吸一窒;转而,轻轻呼出一口气,惬意随之而来,一身简单,好像身子也变轻盈了。
3、我看向天空,银鸥或在天空盘旋;或直入云霄,似乎要和东方明珠塔比高;或滑翔而下,有了捉鱼的雅兴。
4、走在风云上海滩街头,眼中所见的是他今日的繁华,脑中浮现的却是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沧桑。怪也不怪,奇也不奇,我竟纠结于上海的本质。
5、到底,怎样的上海,才是真实的呢?
6、你或许没去过北京,但必须听说过北京胡同;
7、你或许没去过上海,但必须听说过上海弄堂。
8、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以前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齐。
9、“弄堂”古时写作“弄唐”。“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之后作为“大路”的这层好处渐渐被历史冲淡。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因而代之以另一个在建筑学上有意思的汉字“堂”。“堂”原先是对房间的称谓,与大路、小巷无甚关系,但在近现代汉语中,它与建筑学的联系毕竟比“唐”更紧密些,而且又与“唐”谐音,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10、虽然现代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厚。但仔细寻找,弄堂还是不少的,数百年的传统,根深蒂固,不会轻易消亡。
11、但,众所周知,胡同在不断减少,弄堂,也难逃厄运。
12、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道轮回,自然之理。或隐或现,依命而行罢了。我等不用思考过多。
13、在街头,随处可见南京路, *** 路,河南路,四川路等等以其他地方命名的道路。这与自信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地界儿上,用你的名字,我不吃醋,我包容你的名字。这是一种从容,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在其他地方,这种现象罕见。
14、道路上,我注意到,每十辆车,差不多只有五辆是“沪”。其他省市的车几乎随处可见。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见到的。品味“万国建筑群”,几乎各式欧洲代表风格都能在其中发现:爱奥尼式柱式,哥特式,新哥特式,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咳咳,此刻不是上课。
15、“东方巴黎”的名声不是随便说的。作为法租界时,法国就想把这片土地打造成巴黎老家的风格。常人之理罢了。如果我们去了别人的`家中,要暂住几个月。居住时是不是也想把房间稍稍收拾一下,成为自己的风格?这还不够。上海教育发达,人口普遍素质较高。就是便利店的售货员,眼神清澈从容,别有一番优雅气质。更别说进出于高档社交场合的名流了。
16、上海很好。有发达的地下交通地铁,有醇厚的地域文化,有宜居的绿色环境,有先进的科技、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雾霾。或者说有,不严重。一个月最多几天有。这和北京恰好相反,北京一个月最多几天没有雾霾。
17、转念间,心思回到厦门。作为热门的旅游城市,厦门很美,美得动人心魄,而且一点雾霾都没有,吸引了数不清的北方人前来过冬。
18、而北京呢,除了空气,上海有的现代化设施,他都有。还多了作为首都的庄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底蕴。
19、这三个城市风华绝代,各有千秋。我不愿妄加评论,各有所好,各有所喜罢了。
20、人年轻,需要打拼,上海就需要有热血的年轻人;
21、人至中年,或多或少与北京关联。为官,开会总要进京吧?经商,许多之一资讯也在北京获得。各跨国公司,也多在北京设立分部。中年人也逐渐爱上传统文化,古韵绵长的老北京,自然非去不可。
22、人至老年,信达观,知天命,只愿安享晚年。美丽的厦门,是不二的选取。选取厦门的老年人,多的不敢说,大多比住在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老年人更长寿。厦门饭菜口味清淡,注重养生,生活悠闲,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养老圣地。
23、先去上海,再去北京,最后到厦门。差不多完美了。
三、上海给了你什么感觉
很繁华,生活节奏很快,人很多。就有一次我和我妈去外滩那边玩,那次也不是什么休息日,也不是什么节日,但是人还是特别多。上海那边的生活节奏快,压力也比较大,随便租一个很小的房子都得几千。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我长期呆下去的城市,不过偶尔可以去玩一玩。
四、上海在你眼里是怎样的城市
在我眼中,上海是科技、经济和时尚都跻身前列的城市,很多时候可以成为中国城市的代名词,因而对于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强烈的吸引力。
从数据来看,上海的经济不仅在我国数一数二,在全球范围内也名列前茅。2020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之一。与此同时,国内多家重要的金融机构也位于上海,比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
上海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比如语言方面的上海话,饮食方面的本帮菜,文化产业方面更是欣欣向荣:上海是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举办的会展数量居全国前列,每年举办数个电影节、音乐节等等大型盛典。从微观来看,很多演唱会、音乐剧等演出都会优先选择在上海开幕,上海是中国接受新文化的门户。
也许是听说过很多上海的事迹,上海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日益高大,也确实是因为有很多我想买的东西或者想去的活动只在上海有,因此我一直期待即便不能常住上海,也要去上海逗留几天,看看上海的风土人情。
当然,也不能把上海捧得太高,他终究还是中国的一座城市,即便有比其他城市先进的地方,也不应该从心里把它和其他城市放在不同的层次。
我曾经在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去亲戚家暂住。亲戚家在昆山,她带着我和表弟一起去上海的迪士尼乐园玩。我对上海的之一印象就是它发达的交通系统——或者说那一片地区的交通系统都很发达。从昆山到上海,动车转地铁也不过两个小时,仿佛曾经存在于城市之间的时空壁垒全部消失了。
到了上海之后,我们先去商场购物和吃饭。上海的建筑四通八达、楼宇林立,一家大商场有数栋建筑,由天桥、地下通道等等连接。商场里各式各样的商铺一应俱全,我们吃的那家苏帮菜很美味,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们家的冰镇米酒。不过让人有些咂舌的是物价还是有些贵,即便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比老家的价格还是会有点心悸。
进入迪士尼之后,尽管当时还比较早,但是人还是很多。上海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人多,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好在我们一行人赶路的速度还算快,因此大多数项目都玩过一遍。这次经历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难忘的,在回去的车上我还在不断回味。
结语:上海在我眼中是一座相当发达的城市,是很多人努力的方向,也是其它城市的楷模,更是很多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之一认知。希望它越来越好。
好了,关于对上海的印象和感觉和上海的好处和坏处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