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日什么时间 512防震减灾日来历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5 0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防震日什么时间,以及512防震减灾日来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全国防震减灾日是 全国防震减灾日是是什么时候
  2.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什么时候
  3. 什么时候定下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

一、全国防震减灾日是 全国防震减灾日是是什么时候

1、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3、2021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什么时候

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2、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更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更低程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每年的10月13日。这一天旨在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灾害风险的认识,并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减灾行动。通过宣传教育、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的推广,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目标是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社区和国家的抵御能力。这个重要的国际纪念日呼吁 *** 、非 *** 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合作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为建设更加安全和抗灾能力强的社会作出贡献。"国际减灾日"指的是哪一天国际减灾日一般指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198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

1989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定为国际减灾日。“减灾十年”结束后,联合国大会决定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开展防灾减灾运动。

10月13日为国际减灾日,意在提高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如何采取行动的意识,更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

根据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布的《世界灾害报告2014》,2013年全球共发生逾300起自然灾害,造成2万多人丧生,约1亿人受影响,经济损失达1186亿美元。联合国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1930万人因各类自然灾害背井离乡,而许多自然灾害受气候变化影响还在加剧。

每年的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不同,是在突出应对灾害风险时当地民众世代积累的许多防灾减灾的知识、经验和做法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就地取材按照传统样式建造的飓风庇护所可以在风暴中挽救许多生命;而在非洲的喀麦隆,人们在播种前先浸泡玉米和豆类的种子来抵御干旱。

这些民间传统的防灾减灾知识是对现代科学的补充。因此,在防治灾害的过程中,应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采取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防灾减灾措施,进一步提升受灾地民众的抗灾能力,从而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网-背景资料:国际减灾日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哪天导读:自然灾害是有发生,我们不可避免,能做的事情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尽量避免,也做好相应防护措施,让伤害降到更低。那么,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哪天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2022年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10月13日,星期四,农历九月十八。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自然灾害有哪些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自然灾害的内容主要有:地震、火山爆发、海啸、龙卷风、泥石流、沙漠化、干旱、洪涝、环境污染和破坏、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固体废物、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变化、赤潮、水土流失等。遇到洪水如何减少灾害1.如果预知洪水即将到来,且不是很严重,无需逃离,为防止洪水涌入室内,更好用装满沙子、泥土和碎石的沙袋堵住大门下面的所有空隙。如预料洪水还要上涨,窗台外也要堆上沙袋。2.洪水到来时难以找到适合的饮用水,所以在洪水来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贮备干净的饮用水。如洪水持续时间较长,应注意在自己暂时栖身的地方储备一些食物、保暖衣物和烧水用具。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可与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3.如水灾严重,所在之处已不安全,应考虑自制木筏逃生。床板、门板、箱子等都可用来 *** 木筏,划桨也必不可少。也可考虑使用一些废弃轮胎的内胎制成简易救生圈。逃生前要多收集些食物、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颜色鲜艳的旗帜或床单等)。4.洪水到来时,不要惊慌,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选择的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处,并有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较好。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等。5.离开房屋逃生前,多吃些高热量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点等,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注意关掉煤气阀、电源总开关。如时间允许,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或用毛毯卷好藏在柜子里。出门时关好房门,以免家产随水漂走。6.如洪水来势很猛,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木板等。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7.如洪水没有漫过头顶,且周边树木比较密集,可考虑用绳子逃生。找一根比较结实且足够长的绳子(也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替代),先把绳子的一端拴在屋内较牢固的地方,然后牵着绳子走向最近的一棵树,把绳子在树上绕若干圈后再走向下一棵树,如此重复,逐渐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国际减灾日"指的是哪一天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

1990年10月10日是之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防震减灾日是哪一天?全国防震减灾宣传日是哪一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引。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著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更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的5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引。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著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我国,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目的是,通过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最后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我国地大人口多,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灾害,给人民群众造员和财产的损失。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义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哪一天实行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200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什么时候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更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国际减灾日是哪一天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是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今年赶在10月12日。决定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是什么时候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日》什么时候开始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新修订的<>于2009年什么时候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2015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主题是什么导读:大家知道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吗?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那么,2015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主题是什么?请随我一起看看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吧。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透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透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2015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1990年10月10日是之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从万年历日历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15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公历10月14日,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的意义与影响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灾害,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将个别国家遭遇到自然灾害所获得的防灾知识和技术推广到全世界,如飓风、海啸、洪灾、雪灾、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陷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减灾、防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等;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讨会,围绕特定的自然灾害及其预警系统和减轻灾害的具体措施等展开讨论,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 *** 、手段;建立新的研究课题,如海啸发生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及如何建立预警系统等。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减轻未来灾害,核心是如何“学习”

2005年: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 *** ,提高抗灾能力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每年10月13日。

在1989年年底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经社理事会通过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决议案”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宣布“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于1990年1月1日开始,指定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以适合减灾_{‘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予以纪念。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结束后仍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

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都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国际减灾十年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全国防灾减灾日是我国为在灾难中过世的人们追思,为增强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而设立的,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每年都会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大家重视起自然灾害,提高自己应对灾害的能力。那么,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是哪一天?它的由来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全国防灾减灾日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日期: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庚子年(鼠年)四月二十。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更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世界环境的纪念日有哪些2月2日国际湿地日(WorldWetlandsDay)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ForestDay)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WaterDay)3月23日世界气象日(WorldMeteorologicalDay)4月7日世界卫生日(WorldHealthDay)4月22日地球日(EarthDay)0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WorldNo-TobaccoDay)6月5日世界环境日(InternationalEnvironmentDay)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Daytocombatdesertification)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PopulationDay)9月14日世界地球清洁日(CleanUptheWorldWeekend)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InternationalOzoneLayerProtectionDay)10月4日世界动物日(WorldAnimalDay)10月6日世界粮食日(WorldFoodDay,缩写为WFD)10月份第二个星期三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DayforNaturalDisasterRection)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减灾日是几月几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2009年,带歼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更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更低程度。

确立国际减灾液芹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都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汪芹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国际减灾十年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行动的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毕绝、水灾、土崩、火山爆发、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虫、旱灾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的失调手埋姿。

国际减灾日是几月几日星期几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2、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更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更低程度。

防震日什么时间 512防震减灾日来历-第1张图片-

三、什么时候定下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引。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汶川大地震(20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更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 *** 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 *** 自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 *** 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编辑本段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

2009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作品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二是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片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编辑本段献给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题:中国在灾难中坚强成长——献给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新华社记者魏武、卫敏丽 5月12日,我国迎来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这个特别的日子,蕴藉着华夏儿女对汶川地震遇难者的深切追思,昭示着中华民族前事不忘、共御天灾的坚定决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发生深层变革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生命和家园的代价,促使人们因之而改变。“以前人们对灾害的重视很不够,认为灾害是不能预防的。天灾面前,人们无能为力,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说,这种思想的存在,妨碍了人们灾害防范意识的确立。“这些年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国家到普通老百姓,大家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普遍重视了。”卢耀如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方志勇对这种变化的感受尤为真切。“过去人们基本上将减灾与救灾工作划等号。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减灾是一个包括备灾、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在内的系统工程,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也显著提高。”他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党委 ***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基层干部,从专家学者到人民群众,从认识到理念,从单一到综合,从政策到总体规划等防灾减灾工作变化正在发生:--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2007年8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对灾害应对、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事项做了规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汶川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法制保障。--2009年5月11日,中国 *** 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更趋完备的政策和法制保障,更为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更为科学的决策体系和更为全面的教育科技体系……犹如一只只有力的巨手,把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推向更高、更深处。开放合作,减灾外交成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表达。 1990年,中国之一次宣布灾区可以对外开放。中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 2005年9月,中国 *** 主办之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2008年12月,举办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研讨会。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先后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提供了资金或物资援助。中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表现出的开放姿态和大国胸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单兵作战到多元参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由 *** 主导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只手,或许透着柔弱;相挽的千万只手,则能撼山动岳。人们清楚地记得,汶川地震消息传来,北京、上海、广州……千里之外,千万条“黄丝带”走向献血车、走向捐款箱;志愿者、民间救援队、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千万颗焦灼的心,千万双援助的手,霎时与灾区人民连成一体。地震发生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援建机制,19个省市立即行动,对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实施对口支援帮助。奋战在灾区的数万名援建者,用心血、智慧和汗水,与灾区人民一起,托起恢复重建的希望。“ *** 一声令下,全国立刻动员起来。”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对口支援机制成为提高灾区恢复重建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举国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呼吸,面带微笑和旁边的人握握手。”绵阳九洲体育馆,作为“希望九洲”黄丝带行动的志愿者,来自南京的王宇诚耐心地引导十几位受灾儿童学习自我管理。数字显示,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2008年5月12日,北京8家民间机构联合发起了“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救助活动。 5月13日,成都“根与芽”、“多背一公斤”、NGOCN网站以及其他几家民间组织决定实施联合救灾行动。地震发生后短短半个月时间,全国120多家民间组织加入这一行动。……关于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各方力量的关系,有人做过生动的描述:如果 *** 和军队力量是心脏与主动脉,民间组织是血库,协调性组织就是静脉,志愿者就是生命之血。 *** 资源和社会力量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抗灾救灾格局,具有突出优势。专家认为,对口支援、民间组织、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公开、开放、透明,各种社会力量的充分整合,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编辑本段某中学学校“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

为认真做好全国之一个“防灾减灾日”和我校防汛救灾活动,有效增强全体师生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应急能力,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府及县教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校长负责、突出重点、快速反应、主动配合、有效防范”的原则,坚持宣传与演练并举、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强化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预案管理、应急处置、救援保障建设,完善 *** 、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 *** 主导、学校协调、军地结合、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二)工作目标。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全体师生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二、工作机构和职责(一)成立领导机构。我校成立“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临小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执行县教委、镇党委、 *** 的各项指令,领导、指挥、部署、协调“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宣传教育、应急预案、物资准备、隐患排查、演练开展等工作落实情况。我校决定成立“防灾减灾”和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二)建立完善应急救援队伍。我校成立处置突发事故应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情报信息、抢险救援、后勤保障、事故调查、善后处理7个应急救援小组。各应急救援小组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负责联络协调、组织指挥本组成员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和县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开展工作。各应急小组要针对我校的特点,作好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一)指挥部:主要职责:1、制定应急处置决策;2、调动应急队伍;3、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令;4、组织指挥应急救援行动;5、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6、总结事故应急处置经验教训;7、组织实施演练。(二)综合协调组:主要职责:1、传达指挥部的指令,协调各应急组的统一行动;2、及时了解掌握和报告事故救援抢险进展情况,当好指挥部参谋。(三)情报信息组:主要职责:及时收集掌握信息,将突发性灾害事故情况立即报告指挥部,并准确地作好记录,负责有关信息发布。(四)抢险救援组:主要职责:负责对现场受伤人员的救助,排除现场各种险情,组织抢修、控制和稳定事故现场。(五)现场治安组:主要职责: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做好宣传,教育、疏导工作,控制事态发展,监控事故主要责任人及相关当事人。(六)后勤保护组:主要责任:负责保障救援人员的饮食安排及物资准备,做好现场救护工作。(七)事故调查组:主要职责: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经济损失;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提交事故调查报告,送综合协调组报县教委灾害事故现场处置指挥部。(八)善后处理组:主要职责:负责对受灾人员实施救助、安抚,妥善安置受灾人员,做好保险理赔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主要工作任务(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综合协调组负责组织宣传教育,加大对“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活动的宣传力度,在人员密集场所、街道和校园内设立宣传站点,印制、发放宣传资料,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对师生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的自护自救知识教育。(二)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我校在副校长(分管负责人)的带领下,由杨祥明、冉启富、谭瑞林、各村校负责人组成隐患排查组,全面排查D、C级危房,校内设施设备疏散通道,凡居住在D级危房的人员,必须全部迁出并落实安置点进行妥善安置。校内设施和疏散通道隐患立即整改排除。每次隐患排查的结果必须有工作人员和排查负责人签字,排查出的隐患必须如实记入隐患台帐,整改措施必须及时有效,整改效果必须明显实在,排查资料必须完善齐全,并报县教委“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安全监督科)”备案。(三)抓紧做好物资准备。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地势比较宽扩的区域,以15分钟内步行到达为宜,做好生活必需品和相关物资准备工作。做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药品、器械准备,确保信息畅通。(四)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我校由校长负总责,从4月12日—5月12日,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月”活动。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全面演练,昼夜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组织师生疏散演练、抢险救援演练、应急保障演练等。演练必须三次以上,演练时各校特别注意拥挤踩踏,严防踩踏伤亡事故发生。保证在2分钟以内,达到安全有序疏散为止。四、有关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开展“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校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将开展好此项工作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由校长亲自抓,落实专门工作人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全面落实具体要求,保障应急经费使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隐患排查整治、抢险救援队伍组建、应急演练、物资准备等工作,绝不搞形式,走过场,敷衍塞责。对“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活动的开展实行目标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关人员,确保责任到人。随时接受县应急办、县教委“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我校演练和隐患排查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二)加强值班,保障通讯畅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对值班 *** 进行呼叫转移等处理,坚决避免因值守不到位贻误灾情传递和抢险救援的更佳时机。主要负责人、抢险救灾队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坚决避免因为通讯不畅出现人员无法联系、队伍无法集结、物资无法调出等情况的发生。要认真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加强演练隐患排查整改相关收集,及时向教委“防灾减灾”办公室(学校安全监督科)报送信息。(三)顾全大局,严肃纪律。在“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活动期间,校长需离开县境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请、销假。切实减少一般性应酬活动,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造谣、传谣,违反规定向社会发布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要依法给予处罚。对宣传教育不到位、队伍组建不及时、隐患排查走过场、物资准备不落实、应急演练走形式的,按相关规定报请县教委严肃处理。对因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组织不得力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四)加强自查,确保落实。我校随时对开展“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严格的自查自纠,做到深入实地,逐类逐项督查,对督查结果每周在周前会上进行一次通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编辑本段2010年主题:减灾从社区做起

2010年5月12日,我们将迎来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而今年的主题是:“减灾从社区做起”。“减灾从社区做起”的意义:防灾减灾离不开群众参与。将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定为“减灾从社区做起”,意义即在于此。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减灾从社区做起,以社区为平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有效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落实各项减灾措施,增强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从而更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在这方面,也是地震多发国家的日本,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日本“防灾日”实练,成效显著为纪念关东大地震,唤醒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日本确定每年9月1日为“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防灾训练,大大小小的消防单位或在购物中心的广场,或在公园空地搭起帐篷,里面放置模拟火灾和地震现场的设备,外面摆出一排灭火器。身手敏捷的消防员爬到一根细细的长竿顶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带领市民体验灾害来临时的情景。同时,上班族和学生这一天都要放假。家长会带着小孩去钻一下模拟火灾的“浓烟走廊”、感受“8级地震”的剧烈晃动,或者排队学爬云梯,防灾训练演习就像逛游乐园一样新鲜有趣。中央和地方 *** 则更是责无旁贷。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正是因为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灾救灾程序,防灾避灾意识深入人心,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2级大地震的强度尽管与阪神大地震相当,却仅造成数十人死亡和上百人受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是加固建筑、正确逃生共同创造的奇迹。由此足见,“减灾从社区做起”绝不是一句空话。关键在于,警醒、帮助和鼓励、支持群众做好日常防灾准备,并不遗余力建设一个“耐灾”型特别是“耐震”型社会来抵御天灾。为此,需要做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排查灾害风险隐患等一系列工作。更重要的是,应将灾害预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从城建、行政、经济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紧急救援避险物资的必要配备,以及综合减灾基础设施的极大完善。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意义1、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2、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 3、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 4、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更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编辑本段2011年主题: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减电〔20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 ,国家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的各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工作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减轻灾害损失,避免人身伤害,关键是要调动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主题,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动员每个公民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自救、互救技能。二、组织倡导公众开展“四个一”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倡导每个公民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为公众开展“四个一”活动提供条件,推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办)将组织开展为期3个月的全民防灾减灾征文活动,鼓励公民讲述避险经历,分享避险自救感受和避险忠告。三、大力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各种资源,采取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对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要结合当地灾害风险隐患等特点,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 *** 等媒体的优势,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每个公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避险自救技能。四、扎实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涉灾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部署,组织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重点对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工厂等各类公共场所的灾害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治理。要动员和鼓励群众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应对灾害风险能力。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5月12日当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结合本地灾害风险、灾害特点,按照预案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演练活动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声势,扩大影响。玉树、舟曲、盈江等灾区要结合灾后重建工作,组织开展慰问受灾群众活动。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于5月30日前将总结报告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防震减灾 防震 来历 时间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