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图片,腊八节的由来动画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0 0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为何要喝腊八粥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到来,也意味着年关将近,大家期待的欢喜年也就要来临。


腊八节,顾名思义是腊月初八,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耳濡目染——在腊八节这一天,我们的习俗是要喝腊八粥的。


那么这个习俗,到底是起源于哪呢?


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也被人们称为“佛粥”。其实,喝腊八粥的这个习俗,最初来源于佛教。


因为传说中,阴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刚刚好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佛祖的信徒们为了纪念他曾经所经受的苦难,特在这一天吃杂拌粥来作为纪念。这种杂拌粥,就是用谷米、果实等食材杂拌而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食“腊八粥”的滥觞。


于是,“每到腊月初八,就吃杂拌粥”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个说法一开始在古印度流传,随着佛教传入中原,这种习俗也跟着迁移过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四海八方的佛寺广建,一到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各寺院都会用谷米等食材做成粥,或自己食用,或随缘发放,赠送给来拜佛的信徒们。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各寺庙送粥,几乎达到一种盛况。“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这是宋朝诗人苏轼在《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中所记载,可见作为寺庙“龙头”的灵隐寺,在宋朝时就已经把“腊八节”过得有模有样了。


同样的,也是在宋朝,每逢腊八节就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除了各地常见的寺庙“施粥”之外,“腊八粥”也飞进寻常百姓家。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熬粥,这也象征着新的一年快要来临,去除寒气,等着过一个好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不只是腊八这天才会熬粥、喝粥,在腊月二十五日还有“人口粥”,可以祭祀食神,也有避瘟疫之意。所以,“腊八节”在宋朝形成就很自然了。


此外,人们热衷于过“腊八节”,也离不开他们对新年的期待。在古代,“腊月”有被视为一年之伊始的经历。正如司马迁《史记》所记载:“腊明日‘发阳气,故曰初岁’”。因为古人讲究阴阳调和,有的“腊明日”,是引发阳气的时候,所以称为一年的开始。


除了腊八节要喝“腊八粥”的习俗之外,随着岁月的变迁,“腊八节”也被赋予多元的涵义。比如,腊八节也是“慈善日”的象征。


据《天津府志》记载的“兼饲贫”,还有清朝乾隆年间《延庆县志》中“僧人作粥施舍穷人,于他处同”,都和兴起最早的宋朝寺庙赠粥,有差不多的意思。哪怕是底层饥寒交迫的穷人,到了腊八这一天,也能有免费的粥喝,以此迎接新的一年。


当然,除了上述的来源之外,“腊八粥”和“腊八节”也被赋予了多重的传说故事和文化色彩。不管来源如何,过腊八节喝“腊八粥”这一习俗,已然成为我们铭刻在记忆深处的文化特色。


现如今,每逢腊八节,很多工作单位也会给员工们发放腊八粥一袋,可以回家自己煮着吃,热气氤氲间,满是数不清的温暖与情谊。


寒冬腊月,一份热腾腾的腊八粥,带来的可不只是节日的欢喜,更是过日子和烟火气的温暖与热情。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腊八节简史,千年节日的缘起缘落!

#冬日生活打卡季#

今天的腊八,更大的标志就是热腾腾的腊八粥,和一罐罐腊八蒜。

然而你可知,它也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年关将至,壬寅虎年的腊八先到了。这外边儿都天寒地冻的,正适合就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来讲点儿故事。

“腊八”竟然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节日?竟然有那么多重要的节日来源于这一天?

佛祖立地成佛,朱元璋与老鼠争食……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腊八”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

腊八,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一切的起源,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

那个时候,腊八节还没诞生,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们依然靠着祈求上天来吃饭。

他们每年岁末的时候,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向神灵膜拜,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这场盛大的祭祀,就是号称中国最古老节日之一的“腊日节”。

腊日,即腊祭之日,是岁末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节日。

它呢,虽说是个传统节日,但那时候还没有固定的日期。只要是在每年年末,大家最放松、最热闹的日子里,盛大的腊祭活动就快开始了。

这“腊祭”的祭祀活动可是大有讲究,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和祭祀物品的丰盛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分为“蜡(zhà)祭”和“腊祭”

前者“蜡(zhà)祭”的级别更高,在郊外举行,祭品通常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颗粒饱满的五谷,祭祀的是与农事劳作关系密切的神祇,也就是农业神

《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也就是说,古时候的天子要在岁末的十二月举行盛大的“蜡祭”仪式,用丰盛的祭品来酬谢各位神灵,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而后者“腊祭”呢,级别稍低一些,一般都在自家的宗庙里,用打猎而来的牲畜肉来祭祀祖先,感谢祖先们在过去一年中的赐予和保护,也顺便祈求来年的庄稼丰收和族人平安。

《风俗通义》曾经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又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蜡(zhà)祭”和“腊祭”,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祭祀。这久而久之,自然就慢慢合二为一了,统称为“腊祭”,既可以祭祀农业神,也可以祭祀祖先神。

“腊祭”所在的这个月,自然而然,也得名“腊月”。

隋代的《玉烛宝典》记载:“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


相传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曾经改用《太初历》来纪年纪月,以正月为首,以腊月为末,并选定了每年的腊月八日作为腊祭之日。不过史料中明确有记载“腊月初八”的,已经到了南朝梁,出现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 戴胡头, 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这段生动的记载,再现了每年农历腊月初八的“腊日节”:这一天,村民们不光会祭祀祖先,还会敲着腰鼓,戴着假头套装扮成金刚力士的模样,来驱疫辟邪。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仪式感满满了。

大傩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唐代,腊八这天的担子已经越来越重了。于是就有人把这一天的任务分了一部分给新来的灶王神。

这就是 “祭灶神”习俗的由来,并且由此诞生了我们现在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夜”。

祭完了灶神,岁末的时候还要辟邪,最适合干这件事的,莫过于岁末的最后一天了。于是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日子——“除夕”。这一天,分担了原本“腊日节”当中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家人团聚等等好几项重担。

时至今日,由“腊日节”分化出来的除夕,已经成了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天。

至此,古老的“腊日节”彻底脱胎换骨了。

传说,在遥远的古印度时代,婆罗门教执掌一方的生杀大权,负责统领世俗政权和至高神权,百姓们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生老病死之苦。

这时,王城中诞生了一位尊贵的小王子。他从小就受到万千宠爱,不仅聪明伶俐,还十分同情贫困和弱小。

长大后,他虽然接受着精英的婆罗门教育,但却一心想要走出王城,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事。然而现实中深刻的苦难,让他备受冲击。

终于有一天,他扔掉王冠,抛下王位,选择出家修道。在漫长的苦修中,王子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

唐代佛教兴盛,这时候的腊八节也是从头到尾笼罩着浓厚的佛教气息。

在这天,人们不仅要沐浴净身、除晦气,寺庙的和尚们还要吃一种用油和面一起炒制的“药食”。

据说这就是今天腊八粥的前身,只不过在当时,只有和尚才会吃。

洗完澡、吃完饭,唐代腊八节的晚上,还有一场重头戏——全民燃灯。这时候的腊八真可谓是佛里佛气啊!

《诸经要集》“佛以腊月八日,……佛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除常缘也。”

《辛亥年十二月某寺直岁法胜所破油面历》:“十二月八日,面五升、油半升祭拜吴和尚及灸药食用。”

莫高窟 192 窟主室东壁唐咸通八年(867年)书《发愿公德赞文》云:“又年岁正月十五日、七日、腊八日悉就窟燃灯,年年供养不绝。”


据说朱元璋小的时候,是个贫穷的放牛郎,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长大后,他又成了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依旧是常常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有一年冬天,朱元璋锒铛入狱。大牢里的他又冷又饿,晕乎乎地到处寻找吃食,指望着哪怕能找到些食物残渣,略微塞塞牙缝也好。

然而,饥肠辘辘的他把牢房翻了个底朝天,还是什么也没有。

运动过后更饿了,饿红了眼的朱元璋忽然看到角落里的老鼠洞,竟燃起希望的火苗——跟老鼠抢食吃!

他伸手进去努力掏了掏,居然真让他掏出了一点红豆、大米、红枣之类的粮食。然后他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儿熬了熬,勉强喝上了一口热乎乎的“粥”。

据说,这一天又双叒刚好是腊月初八

于是朱元璋在登基后,就把那特别的“粥”起名为“腊八粥”,以此来纪念自己的艰难岁月。

朱元璋坐像

到了晚清民国,从先秦一脉相承下来的腊八节渐渐衰落。祭祀的烟火已经灭了几百年,彻夜长明的燃灯节后来也成了灯火辉煌的元宵灯市。

今天的腊八,更大的标志就是热腾腾的腊八粥,和一罐罐腊八蒜。

然而你可知,它也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文|藏山君


欢迎关注慧鉴艺术讲堂,了解超有趣的中国节日!

腊八节起源和风俗,你知道几个?

#头号有新人# #腊八# #腊八节的打开方式有哪些# #你家腊八吃啥# #文化#

十二月为什么称作腊月?为什么会有腊八节呢? 有什么寓意呢?

腊八节的来历

上古的腊和蜡是指丰收后的冬季祭神祭祖活动。因为这种冬季祭祀活动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便称十二月为腊月。

最初的蜡祭并无确定的日期。《礼记》说“天子大腊八”,有的说是蜡祭八位神,有的解释为蜡祭八方神。后世腊月初八成为节日,一方面源于佛教徒的信仰,另一方面直接源于对“大腊八”的误读。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 *** 之一即驱鬼治疫。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有关腊八节的传说

传说1: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 *** 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放弃苦行,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传说2: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3: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4:腊八粥救了朱元璋。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腊八粥:

腊八节要喝腊八粥,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节的由来图片,腊八节的由来动画-第1张图片-


各地吃腊八粥风俗

晋北许多地方人们讲究在太阳出山之前吃腊八粥。学生家这天要给先生敬送腊八粥。


西府宝鸡、凤翔、陕南洋县一带,腊八这一天要用腊八粥喂牲口,认为这样可使牲口肥壮无病,保障农耕。

渭南、华县和陕南勉县、留坝一带则在腊八要将果树砍些裂口,糊上“腊八粥”,或者直接涂在果树上,据说可以使果树多挂些果子。

腊八蒜

其实腊八节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蒜。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

漫话“腊八”——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

据史料记载,周代夏历十二月,就有猎禽兽祭祖先的习俗,叫作“腊”。

“腊”字是由“猎”字演变而来的,这两个字在古代写做同一个字。在年终岁尾之时,农作物收藏完毕,冬闲的人们便组织起来猎取禽兽,以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幸福,迎接吉祥,这种活动被称为“猎祭”。

人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就来源于年终的祈福和酬谢神灵。而举行猎祭的日子是在腊月初八,所以就叫作“腊八日”。到了南北朝时期,很多地方都把“腊日”定在初八这天,久而久之便成了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得道之前,曾苦苦修行了六年而一无所获。他自知苦修的 *** 不会有结果了,便到河中沐浴,却因为身体赢弱的原因无力再爬上河岸。牧女苏耶妲(意思为善生)将他从河里拉上来,并馈赠了一碗粥给他。这粥是由杂粮和野果加清泉水煮熬成乳糜状的,佛祖吃后顿觉精神振奋,就 *** 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于是,印度北部的释迦族人,便把腊八节称为佛道的“成道节”。因为佛祖的成道日与我国的腊八节正好重合,寺庙在这一天以“佛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在佛教的影响下,我国民间就形成了喝“腊八粥的”风俗。

据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庙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就是对腊八粥更好的说明。到了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赐给朝中大臣们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已经极为普通,连皇帝、皇后和上层人士,也都喝腊八粥了。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们品尝食用。广大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成了人人皆喜吃的美食!

腊八粥也叫“七宝粥”、“五味粥”。

周密的《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八宝粥”。《燕京岁时记》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榛穰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样的腊八粥,当然是色香味俱佳啦!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腊八粥的用料也不一样。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方添加了粘秫米、糯米、薏仁、百合、莲子、绿豆、龙眼肉等,不仅使粥更有营养,而且具有健脾、养胃、补气、安神、养血、清心之功效。

马上就是“腊八节”啦!最后引用一首老北京的歌谣来作为结束语吧:“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

一个曾流传千年的古老节日,腊八节的出现,宣告了它的正式消亡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大锤说史的精品课《大锤说史【周三、周日晚更新】》

编辑丨张公子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各种洋节在国内流行开来。像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西方节日。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各种传统节日的氛围也淡化了许多。

其实,很多所谓的洋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相似的节日。比如我们传统节日中的正月十五“上元节”,便是古代的情人节。每逢上元佳节,青年男女便可以大方地出门约会,赏灯游玩。有诗曾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很多传统节日在古代是很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渐渐的被人们淡化遗忘,甚至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很多古人非常重视的节日,现在很少有人提及,节日习俗也慢慢的失去了传承。

腊八节的前身——腊日节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过了腊八就是年”。做为中国最为盛大而隆重的节日——春节,它的前奏是从一碗甜蜜的“腊八粥”开始的。而腊八节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它的普及背后隐藏着另一个节日消亡的故事,腊八粥的出现宣告了这个千年节日的正式衰亡。



历史上的腊八粥,正式成形于宋代,腊八粥的普及宣告了腊八节正式定型。恰恰在这个时期,另外一个已经延续千年的我国古代传统节日,正式宣告了其衰亡的开始,并最终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这就是我国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宋代才宣告衰落的腊日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今天喝的每一碗腊八粥,里面都有腊日节衰亡的哀嚎。

腊日节的来历

在我国文献中,腊日节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夏代,后来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记载,公元前326年,秦国君主在腊日举行腊祭活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这个活动改称为“嘉平”。



到了汉代,正式改称为“腊”。在古代,“腊”代表腊日节的两个重大活动:祭祀祖先和祭祀各路神灵。起初这两个腊日节重要活动还是分开进行的,到了唐宋时期才逐渐合二为一。

腊日节的习俗

在古代,腊日节曾经是非常隆重的节日,有很多民俗讲究。比如祭祀祖先、祭祀神灵以及腊月出游、酿酒、回家团聚等风俗。

东汉文献记载,腊日节要杀猪宰羊进行盛大活动。朝廷方面从君主以下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祭祀祖先、神灵以及社稷。唐代之前,君主还会组织腊月狩猎活动。



唐代长安流行的腊日节专用食品是“萱草面”,萱草也就是黄花菜,古人视之为母亲草。唐朝人用黄花菜作为原料之一做成面条,在腊日节这一天吃,有尽孝之意。

腊日节为何会被取代?

作为一个延续上千年的传统节日,腊日节有一个的巨大缺陷:腊日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它是根据所谓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和阴阳学说来进行推算并判定的。不同的王朝所对应的五德不同,腊日节所会对应的日子也就不同。



腊日节的另外一个自身固有缺陷,就是它的节日活动的总量在不断膨胀,节日里的讲究越来越多。这不仅给民间造成了困扰,也给官府祭祀制造了无尽的麻烦。因此到了元明时期,腊日节祭祀百神的活动就被朝廷正式宣布终止了。

作为腊日节在历史上最强劲的对手,腊八节在唐宋时代的强力崛起,也对腊日节的衰落造成了最重要一击。

对比腊日节,腊八节的日期固定,方便掌握,主题明确,跟腊日节的日期相近、功能趋同,而且有正在大规模世俗化的佛教辅助推广。因此,腊日节和萱草面,才轻易地被腊八节和腊八粥所取代。



从腊八节替代腊日节的历史兴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节日也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的,它的兴起和衰亡,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所以腊日节消亡的故事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实际是传统节日自我更新的一个重要例子,是我国古代节日历史上,一个更科学、更喜庆、更方便、更实在的进步。

关于主播:

《大锤说史【周三、周日晚更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专业资深学者创作全新内容,专业插画设计师专供原创插画,专业播音人员经典演绎。

辨历史真伪,探古今真相。《大锤说史》只讲你不知道的真实历史。热点事件、热播剧集、干货史料,大锤为你一一评说。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着日常生活,喝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将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历史

腊八粥堪称腊八节的标志性节俗食物。它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雍和宫手捧腊八粥 ***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一般来说,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

《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 *** 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

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由来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资料图:晒台上,村民在用玉米、辣椒等食材拼出“腊八喝粥”卡通图片,趣味十足。洪海君 摄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过去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

小两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人们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王娟解释。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王娟认为,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

资料图:腊八粥中加入红枣,营养丰富寓意吉祥。 方华彬 摄

“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她说。

喝粥之外,这个节日还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带有“腊八”二字。比如人们要腌制腊八蒜,等蒜瓣整体变成翠绿色后,拿来吃饺子、拌凉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还讲究吃腊八面、腊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麦仁饭”。

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腊八节,你会如何度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民间节日——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民间的一句谚语,意味着腊八,已经是新年的序幕了。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还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民间俗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意思是说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在腊八这一天,北方人喝腊八粥,泡腊八蒜,寓意吉祥,祈福求寿。

腊八节来源于古代的“腊日”,俗称“腊八节”。人们在腊八这天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称为腊祭。《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

北齐诗人魏收曾有感而发,写下《腊节》一诗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粥】

在腊八这天,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喝腊八粥。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又因为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在腊八这天,寺院会做粥赠送给门徒和来拜香的人们,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我国煮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南宋《梦梁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到南北朝时期,腊八节成为固定的节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来泡制蒜,将蒜瓣去皮,浸入米醋中封严,放在阴暗的地方,至除夕启封,蒜瓣翠绿,蒜辣醋酸味道独特,是吃饺子,拌凉菜的更佳佐料。

腊八这个节日,就是春节将至的前兆,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很多家庭就开始杀年猪、打豆腐,采购年货,年味儿一天比一天浓了。

腊八粥是五谷丰登的好兆头,各类食材经过小火熬制,香甜软糯、暖胃易消化。喝腊八粥,还有温暖、健康、和谐、圆满、吉祥、感恩等意义。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着日常生活,喝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将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历史

腊八粥堪称腊八节的标志性节俗食物。它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雍和宫手捧腊八粥 ***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一般来说,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

《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 *** 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

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由来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资料图:晒台上,村民在用玉米、辣椒等食材拼出“腊八喝粥”卡通图片,趣味十足。洪海君 摄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过去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

小两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人们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王娟解释。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王娟认为,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

资料图:腊八粥中加入红枣,营养丰富寓意吉祥。方华彬 摄

“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她说。

喝粥之外,这个节日还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带有“腊八”二字。比如人们要腌制腊八蒜,等蒜瓣整体变成翠绿色后,拿来吃饺子、拌凉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还讲究吃腊八面、腊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麦仁饭”。

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文/记者 上官云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它本是印度节日,何时传入中国的?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随着这首熟悉的民谣在耳畔响起,也就预示着距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就是进入腊月之后的之一个节日——“腊八节”,之后便是小年祭灶与除夕春节。

对中国人来说,腊八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碗腊八粥。华北地区更是会腌制腊八蒜,用来应景过节。

然而,或许不少同学对于腊八节的起源知之甚少。其实腊八节与万圣节、圣诞节一样,都属于“舶来品”。

这些节日来源于其他国家,于某个时间段才传入中国。就拿腊八节来说,它就与释迦牟尼有着较深的渊源。

那源自印度的腊八节,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这个节日为何会受到欢迎呢?

民间有许多关于腊八节的来历及传说,最受大家认可的,莫过于秦王嬴政问鼎中原后,大肆修建长城、始皇陵等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民夫,每日不辞辛劳地开山凿石,完成各种繁重的任务。秦始皇又不懂得体恤百姓,导致有不少民夫饿死在工地上。

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些民夫会有难得的一天休息日。大家伙聚在一起,将所剩不多的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

后世人们便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还要吃腊八粥,以悼念那些远离家乡,遭秦国暴政施压的民夫。

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关于岳飞、朱元璋以及民间“赤豆打鬼”等等腊八节起源的故事。

总而言之,市井巷陌中至少流传不下数10种不同的腊八节风俗与起源。若追根溯源,其实腊八节来源于印度佛教。

大家都知道,还未成佛之前的释迦牟尼,乃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净饭王”。

据古印度典籍记载,青年时期的释迦牟尼见众生皆苦,百姓不是饿死便是病死。于是这位王子便遁入佛门,出家修道。又许下宏天大愿,带领所有穷苦百姓,早日走向极乐世界。

舍弃王位之后的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苦心悟道成佛。六年后的腊月初八这一天,他终于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为了早日立地成佛,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佛门子弟不敢忘记释迦牟尼所受的苦难,便将每年的腊月初八定为“佛祖成道日”。腊八节,也成为古印度时期,佛教的盛大节日。

由此便能得出结论,其实腊八节的真正起源地,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古印度。

说完了腊八节的起源,再来和同学们聊聊,这个节日是从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不少南北朝时的皇帝,都对佛教有种特殊的崇拜。

比如,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其小字名为“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的译音,也是佛教文化里的一种咒语。

除此之外,包括隋文帝杨坚,还有许多南朝皇帝皆非常信仰佛教。杜牧就曾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仅金陵城便有多达400多座寺庙。因此,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之后,颇受上层贵族的喜爱。

正是从南北朝开始,诸如腊八节这些佛教带来的衍生文化,传入中原地区。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鸣,春草生。”

《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说到这里,同学们或许已经清楚了腊八节的起源,以及这个节日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不过,腊八节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是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

先秦时期,中原就已经有类似于腊八节的传统节日。

《礼记·郊特牲》: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礼记·月令第六》:“孟冬之月时,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

这两段记载描述的是,古人每逢岁末时期便来到宗庙,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这些祭祀仪式,又被称之为“腊日之礼”。

大家要注意一点,唐朝之前,进入腊月的节日便是“腊日礼”,但并没有固定至哪一天。直到南北朝时,“腊日礼”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

所以3000多年前,中原百姓就已经自发举办岁末祭祀活动。这才会让腊八节传入中原之后,迅速成为带有中国特点的节日。

此外,唐宋时期,佛教进一步与中原文化融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人,开始将腊八节与“腊日之礼”当成一个节日来过。

明清时节,除了腊八节之外,还增加了小年祭灶,或其他带有不同地区风格的节日风俗。

如此说来,腊八节虽是“舶来品”。但是在中国古代,也有与之相同的典礼活动。这样腊八节传入中国后,才不会水土不服,而是迅速地“入乡随俗”。

以上就是腊八节的起源以及这个节日传入中国之后,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

对长辈而言,一旦过了腊八节,就会期盼游子们回乡。对于在外打拼的人们来说,腊八节将至,也即将开启春节的序幕。热热闹闹,阖家团圆的记忆,随之涌上心头。

到了今天,生活条件变好,想吃什么都可以随时买到,腊八节则变得越来越世俗化。

可是在今年倡导就地过年的前提下,腊八节则显得意义非凡。纵然与故乡相隔千山万水,只要大家带着对生活的期待,就会与父母长辈的心连在一起。

今日的远离,是为下一次更好的重逢。数九寒冬的腊月,腊八粥里也有浓浓的归乡之情。

参考资料:《荆楚岁时记》《礼记·郊特牲》《礼记·月令第六》《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与风俗》

图片源于 *** ,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说一说 腊八节 的历史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的版本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之一种版本是和秦始皇修长城有关。当时被征集修建长城的人们,常年不能回家,粮食又供应不及时,饿死了许多,在有一年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合伙凑了几把五谷杂粮,熬成一锅稀粥来吃,最后还是被饿死了。后来为了悼念修长城被饿死的人,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节由此而来。

第二种版本是和岳飞抗金有关。当年岳飞率军抗金时正值严冬,部队饥寒交迫,老百姓相继送粥支援,岳家军吃了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士气大增,战争也取得了胜利,胜利这天正是腊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煮杂粮粥来吃,腊八节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三种版本和朱元璋受难有关。相传朱元璋当年落难在牢狱里受苦,饥饿的朱元璋竟从老鼠洞中掏出七八种五谷杂粮熬成了粥,那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当皇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受苦的日子,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

第四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种,和佛教释迦牟尼成佛有关。相传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苦行多年,身体变得骨瘦如柴,慢慢他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然后决定放弃苦行。就在这个时候遇见一位放牧女子给他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自佛教传入我国后,佛教徒们为了纪念此事,于每年腊月初八举行法会,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腊八节便由此而来,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有人认为腊八节起源于古印度,因佛教的传入腊八节才开始在我国流传,有腊八节属于“舶来品”一说。

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是不是腊八节的真正由来呢?

根据我国史料, “腊八”起初叫做“腊祭”,是古人为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一种祭祀仪式。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因腊祭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祭祀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到了南北朝时期,将腊祭固定为腊月初八这一天,便有了腊八节的叫法!

由此看来,腊八节真正的由来是古人为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护佑的祭祀活动,之一个版本与此目的不同;而《礼记·郊特牲》成书于西汉,朱元璋出现在元末明初、岳飞为宋代人物,这两个人物的出现时间比关于腊八的记载要晚很多。

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夏代称腊日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也就是说,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是将捕获的猎物作为祭品的,而佛教是不提倡杀生吃肉的,如果说腊八节是因为佛教的传入而在我国兴起跟史料记载自然也是不相符的了!腊八节也并不是“舶来品”。

腊八作为腊月的之一个节日,也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民谣曰:“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腊八,男孩要炮,女孩要花”,随着腊八的到来年味也越来越浓了,人们也开始张罗着置办年货,迎接新春!

关于腊八你还知道哪些故事呢?一起留言讨论吧!!!

标签: 腊八节 由来 动画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