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出家前,身份是非常尊贵的,那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那时候的他信仰的是当时流行的仰婆罗门教。
可在一段时间的修行里,当时还是悉达多王子的释迦牟尼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修炼的教门,无法为自己解释、帮助摒弃生活中的烦恼和迷惑,于是决定去寻找真正的圣道,乃至出家修行。
离开王宫后的释迦牟尼,一开始是走进了苦行林,跟随有名的跋伽山人修炼了6年苦行道。
但修炼一段时间后,释迦牟尼再次发现,苦行最容易让人身心俱疲,根本不适合大多数人修炼。于是走出苦行林,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金刚趺坐,证悟得道而成佛。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释迦牟尼从苦行林里走出来到成佛,时间其实并不长,也就是打坐的那段时间。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他当年从王宫走出来一开始就来到这棵菩提树下,是不是可以将成佛的时间提前六年呢?
佛义认为,悉达多的出家,其实就已经是一种因缘即合,离成佛已经不是太远了。这么说来,后来在苦行林的6年时间算不算算浪费呢?
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当时曾亲口问过阿难,说为什么我的修行也需要经历那么长时间,还要经受邪魔外道的阻扰,你知道是什么因缘吗?
阿难自然不知道答案,当即就请佛陀亲自开示。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修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即使自己有佛陀身份的深厚慧根,同样不能走捷径。
释迦牟尼继续说,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当时有两个人,彼此都是对方更好的朋友。两人从小就一起长大不分彼此,再加上性格脾味都很相近,长大之后,彼此都是对方最信赖的人,他们一个叫护喜,一个叫火曼。
后来,护喜听闻了迦叶佛住世的消息,便决定要亲自去顶礼佛陀。但由于习惯了和火曼共同进退,于是便去和火曼商量,想请他和自己一起去膜佛。
但火曼得知护喜要去见的人是迦叶佛时,不但不愿意陪他去,反而百般劝阻,说很多人都是浪得虚名,你不去还好点,心里多存一份念想,一旦见到了反而会大失所望。
火曼告诉护喜,所谓的迦叶佛没有啥好看的,我尽管也没有见过,但我也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人,无非就是一个秃头的和尚罢了。
护喜见火曼 不但不支持自己,反而口出恶言,心里很是沉重,但并没有怪罪他,只是默默地离开了。
但之后的三天里,护喜还是陆续听到身边的人说道迦叶佛的功德,便再次起了心决意要去拜见,于是又再次找火曼商讨。
但火曼这个好朋友似乎铁了心,依旧以一种非常轻蔑的语气告诉护喜,说那里没有啥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普通的生存之道罢了。
而那些道理我们都已经知道并掌握了,随后还说了一大堆阻扰的话,试图打消护喜心中的冲动。
就这么再次过了三天,护喜这六天来一直闷闷不乐,也还是不断听到别人说迦叶佛的消息与事迹,于是便再次督请火曼跟自己一起去。
火曼依然心如磐石,对护喜的邀请不理不睬。最后,护喜实在忍无可忍,便走过去抓住他的头发,硬是把他拖着去 见迦叶佛。
一路上,护喜还在反复安慰火曼,说如果到时候真的让你说准了,那我再诚心向你道歉。
护喜一见到迦叶佛就顶礼膜拜,而火曼则抱着手袖手旁观,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
护喜坚持情景,便对迦叶佛说,我最要好的朋友不知佛法,请您以慈悲心为他开示,度化他被蒙蔽的智慧。
迦叶佛见护喜的之一个要求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朋友,也为他的慈心而感动,于是便欢喜地为火曼开示,一定要消除其我慢心。
在迦叶佛的开示之下,火曼最终也虔诚向佛,很快就证悟了正道。
释迦牟尼继续告诉阿难,我就是当年的火曼,因为当时的我慢心而延误了6天时间见到佛陀,这份因缘,就是我这一世修行里的6年苦修之因缘回报。
因此可见,“我慢”是每个人成功路上更大的障碍,即使智慧如释迦牟尼那样的大智者,也难免因为我慢心而执拗,乃至阻碍自己成功。
对于世俗普通人来说,我慢心同样也会蒙蔽我们的智慧,让自己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值得人们警醒。
释迦牟尼说:人到中年,才大悟,你最亲的人其实是你自己释迦牟尼说“:人到中年,才大悟,你最亲的人其实不是父母,不是爱人,也不是子女,而是这一直陪伴的——自己”
人生的旅途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不仅有父母的关爱,爱人的陪伴,子女的笑容,还有那个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自己。是的,当我们走进中年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这个深刻的真理。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我们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转变。我们从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成熟的中年人,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恨,如何去原谅,如何去理解。但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里,有一个人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
我们可以把这段旅程看作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错,我们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我们不断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我们可能会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和幸福。但当我们到达中年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成功和幸福不是别人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给予自己的。
我们开始更加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开始更加珍惜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和认可上,而是建立在我们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上。
我们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学会理解自己,学会尊重自己。我们开始更加珍惜那个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
而这个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觉醒,也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因为当我们学会尊重和理解自己的时候,我们也会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我们会学会更加宽容和理解,我们会学会更加善良和慈悲。我们会学会更加珍惜我们的关系和友谊,我们会学会更加珍惜我们的时间和生命。
所以,让我们在这个中年的时期,学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学会更加深刻地爱护自己。让我们不再追求外界的认可和赞誉,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让我们与自己建立一个更加深刻和珍贵的关系,让我们学会珍惜那个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自己。让我们学会把自己当作我们最亲的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
释迦牟尼闲居礼佛|释迦牟尼佛
清代 楠木,高30厘米 此造像面容圆润饱满,姿仪祥和宁静,端祥庄严,面目慈悲,敬仰油然而生,雕刻细致,线条流畅,皮壳沧桑,可置厅堂摆放,雅室清供##古典家具#佛像神像#木雕#石雕#八仙桌#书柜#禅椅#佛龛##?
印度媒体称,尼泊尔外交部当地时间9日坚称,尼泊尔是佛陀的出生地。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此前则称,那位佛教创始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印度人之一。印度外长的这番话引来尼泊尔政界要人作出一系列反应,该国前总理尼帕尔说,苏杰生有关佛陀的表态“令人反感”。
据《印度教徒报》网站8月9日报道,尼泊尔外交部发言人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说:“经历史和考古证据证实,毋庸置疑的确凿事实是,释迦牟尼生于尼泊尔的蓝毗尼。蓝毗尼是佛陀的出生地,也是佛教发源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报道称,出现这场争议的原因是,8日在与印度产业联合会的一次互动活动中,印度外长苏杰生在谈及印度的软实力时提到了佛陀。苏杰生说:“你们能记得哪些最伟大的印度人?要我说的话,释迦牟尼是其中的一位,还有就是圣雄甘地。”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对此回应称,苏杰生当时指的是“共同佛教遗产”。印方发表声明支持尼泊尔的说法,声明说:“毫无疑问,释迦牟尼生于蓝毗尼,蓝毗尼在尼泊尔境内。”但印方声明并未解释苏杰生为何将在蓝毗尼出生的佛陀释迦牟尼视为印度人。
报道介绍,据了解,尼泊尔方面认为蓝毗尼在佛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印方则强调菩提伽耶作为佛陀悟道之地以及鹿野苑作为佛祖之一次传授佛法之地的重要地位。
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他的师父是谁?释迦牟尼为何被称为如来?佛教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启迪。他的教导和智慧深深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信徒和追随者。那么,释迦牟尼的师父是谁?他为何被称为如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这个有关佛教创始人的精彩历史。
之一部分:释迦牟尼的背景
释迦牟尼,也被称为佛陀,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处在了印度的古代国度之一,迦毗罗卫国的边缘地区。他的家庭是迦毗罗卫国国王的子孙,享受着尊贵的地位和富裕的生活。然而,他对生命的痛苦和人世的无常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第二部分:寻找真理的旅程
在迦毗罗卫国宫廷中长大的释迦牟尼,在二十九岁时,他决定离开宫廷,踏上寻找真理的旅程。他放弃了封建的荣华富贵,穿上了贫苦的僧袍,成为了一名苦行僧。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寻找智者和苦行修行的道路,希望能够解答人生的困惑和痛苦。
第三部分:师父的教导
在他的旅程中,释迦牟尼遇到了几位伟大的教导者,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位著名的苦行修行者。然而,他发现他们的 *** 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痛苦和迷惑。最终,他来到了菩提树下,发誓不离开此地,直到他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
第四部分:证悟与如来的含义
在菩提树下,释迦牟尼终于体悟到了生命的真理,达到了无上的觉悟。他彻底解脱了自己,并开启了佛教的教化事业。释迦牟尼的觉悟状态被称为如来。"如来"这个词来
自梵语中的"Tathāgata",意为"如此而来"或"如此而去"。这个称号意味着释迦牟尼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教导者,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以自身的实践和教导展现了真理的本质。
释迦牟尼被称为如来,是因为他具备了三种特质。首先,他如来者不与世俗的烦恼相扰,拥有内心的平静和自在。其次,他如来者能够洞悉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迷惑,并给予教导和指引。最后,他如来者完全体现了佛法的实践和教义,成为了信仰的楷模和榜样。
释迦牟尼的师父是两位苦行修行者,但他们的 *** 并未解决他内心的疑惑和苦难。最终,他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自身的实践,达到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释迦牟尼通过修行和 *** ,深入探索内心的真实本性,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无明的迷惑。
他所领悟的真理被称为"四圣谛"和"八正道",成为佛教的基石。四圣谛包括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除和通往痛苦消除之道。八正道则是引导众生摆脱痛苦,实现解脱和觉悟的 *** 。通过这些教义和修行法门,释迦牟尼向世人展示了智慧和慈悲的道路。
如来的称号代表了释迦牟尼对于人生的觉醒和超越。他的教导和实践为世人提供了一条解脱苦难、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道路。他的智慧和慈悲不仅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也启迪了千百年来的佛教信徒和追随者。
总结:
释迦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师父是苦行修行者。他通过自身的觉醒和实践,达到了无上的觉悟,成为如来。"如来"这个称号代表着他的特殊存在,他拥有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能够洞悉众生的痛苦,并以自身的实践和教导展现了真理的本质。他所领悟的教义,如四圣谛和八正道,成为佛教的核心教义,指引着人们追求智慧、超越痛苦的道路。
释迦牟尼的教导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不仅仅是一个宗教领袖,更是一个智者和慈悲的导师。他以自身的实践和教诲,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他教导人们要明辨是非,以正知正见面对世间的变幻和烦恼,以慈悲与智慧帮助他人,同时也提倡和平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释迦牟尼的智慧和教诲不仅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佛教历史,也深深地渗透到了现代社会。他的教导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呼唤人们关注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家庭中,人们可以通过佛陀的教导,学习如何平衡内心的喜怒哀乐,以及如何以慈悲和智慧去面对困境和挑战。
在释迦牟尼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坚定的信念和修行,成就卓越的人生。他的师父是苦行修行者,但最终释迦牟尼凭借自身的努力和觉醒,达到了无上的智慧和解脱。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要勇敢地追寻真理,超越物质的追求,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释迦牟尼是雅利安人?不少学者认为他是蒙古利亚人文/万物君
尼泊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既有雅利安人,也有蒙古利亚人,这两大人种形成了六十多个民族,包括廓尔喀人、尼瓦尔人、古隆人、马嘉人、拉伊人、林布人、松瓦尔人、塔芒人和夏尔巴人等。
尼瓦尔人是尼泊尔第二大族群,下面又分为释迦部族、巴吉拉查娅部族和邬陀耶部族。其中,释迦部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部落;邬陀耶部族是阿阇世的部落(阿阇世的儿子叫邬陀耶),阿阇世是之一位资助佛陀的国王,他吞并了周边很多国家,使摩揭陀国成为十六王国之一(佛陀时代印度四大国之一);巴吉拉查亚部族也是尼瓦尔人的一个重要分支。
这三个部落目前都是非佛教的,而是印度教群体,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在种姓方面,释迦部族属于刹帝利,另外两个部族是婆罗门。
1
2016年发表的《加德满都峡谷的尼瓦尔人中的释迦部族、巴吉拉查娅部族、邬陀耶部族的起源和亲缘关系:利用线粒体DNA、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析的新 *** 》一文,介绍了尼瓦尔人中的DNA信息。
检测结果如下:
释迦部族19个父系样本中,单倍群J2a-M410有7个,占比36.8%;单倍群R2-M124有5个;单倍群O2-M117有4个;单倍群F-M89有1个;单倍群P-M45有1个;单倍群R1a-M17有1个。
巴吉拉查娅部族20个父系样本中,O2-M117有10个,占比50%;D1-M15有2个,占比10%。
邬陀耶部族59个父系样本中,O2-M117有25个,占比42.4%;D1-M15有11个,占比18.6%。
O2-M117和D1-M15为汉藏语系人群。巴吉拉查娅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60%,邬陀耶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61%。很明显这两个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大多数。
相比之下,释迦部族汉藏语系人群占比才21.1%。而其中亚成分(J2a-M410)则高达36.8%。
另外,这三个部落的主要母系是M的南亚亚型,少数东亚成分如A、D和G,少数西欧亚型如T和U。
文章还比较了MYBPC3、LCT、EGLN、EPHX、SLC24A和EDAR的几个常染色 *** 点,其中SLC24A与肤色有关、LCT基因和乳酸耐受性有关,EDAR基因与直发和痉挛性切牙有关,EGLN基因与海拔适应有关。
从SLC24A基因来看,这三个部落的肤色中等(但明显比汉族人深),从EDAR基因来看,这三部落的直发和卷发基本上占一半,有狐臭的个体占一半,另一半没有狐臭,从EGLN基因来看,大多数人不具有高原适应性。
2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这三个部落中,南亚是母亲遗传成分的更高贡献者,东亚是父系遗传成分的主要贡献者。中亚和西欧亚的遗传成分显著存在。
那么,释迦牟尼到底是哪里人?
在释迦部族中,人群的主要父系成分依次是中亚(J2a-M410)、南亚(R2-M124)和东亚(O2-M117),应该说,这三个单倍群都有可能是释迦牟尼的。
所以,分子遗传学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事实,但未必能够回答上述问题。
3
先来了解下释迦族的历史。
根据佛典记录和现代考证,公元前7世纪,释迦族人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
他们居住在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nagara)、提婆陀诃、车头、舍弥、库马突沙、石主、弥娄离、散楁拉等10个城镇,疆土略约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
迦毗罗卫城与末罗(Malla)、迦尸(Kasi)、拘萨罗(Kosala)、摩揭陀(Magadha)、般阇罗(Panchala)和跋耆(Vajii)为邻。王城周围十公里。由于国内血统纯正,具尚武精神,颇受邻国尊敬,迦毗罗卫国周围强国林立,随时有被人吞并的危险,故奉憍萨罗为宗主国。
摩诃男(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执政迦毗罗卫国时,憍萨罗国君的儿子毗琉璃王(其它译名:增长王、恶生王等)篡位,他不听佛祖苦劝,屠灭迦毗罗卫国,后在河中嬉游时淹死。其后,憍萨罗国被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轻易兼并。
公元前546年,迦毗罗卫国被屠灭时,释迦族很多男子被杀,剩余者四处逃散。一部分释迦族到加德满都谷地避难。公元前185年,印度巽伽王朝暴力镇压佛教,释迦族人又一次大批移居加德满都谷地。现尚无婆罗门教在古代已在谷地传播的历史材料。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释迦族人的移民,佛教在谷地开始生根,并占据主导地位;笃信佛教的释迦族也融入当地社会。
4
印度著名历史学家高善必(D.D.Kosambi)在其《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一书中写道,“……释迦族小部落。这一部落内部没有婆罗门和种姓,也从未有关释迦族人奉行重要吠陀意识的传闻。”“释迦族人所在弹丸之地原始蒙昧且无开发……”“但是人人从事耕作。”“释迦族的邻国拘利人……整体往往被算作统称为那加人的土著之列。”“……关于他(释迦牟尼)的相貌,我们所知的传闻无一可靠。”
由以上所论可见,释迦小国极可能是非雅利安土著部落。
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认为,“他的(释迦)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止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色,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传释迦牟尼41岁时,其弟子富楼那尊者亲手所绘一正面头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面目呈现东方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但不少人认为,传言是假的。)
不少人认为,这不是富楼那尊者手绘的释迦牟尼像
有人认为,这才是释迦牟尼像
另外,释迦牟尼是刹帝利,这说明他和雅利安人的主体婆罗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佛教故事中也多次记载婆罗门多次妄图加害释迦牟尼。
5
南传小部《经集》第三《大品·出家经》第22偈说释迦牟尼自述:
雪山山腹是故居,憍萨罗国往昔住。
具备财宝勇进者,端方正直一民族。
这是说释迦族的故地在雪山腹地,后来迁徙到雪山南缘的憍萨罗国境内定居。释迦族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后来成为憍萨罗国势力范围的迦毗罗卫城、天示城开始。
学者吕建福认为,公元前6、5世纪的佛教兴起时代,喜马拉雅山南麓边缘地带与恒河平原地区,是藏缅语族民族与达罗毗荼民族、雅利安民族交汇杂居的地方,其中藏缅语族民族在恒河流域偏北,雅利安人偏西,达罗毗荼人偏南,当时的十六大国中跋耆、末罗、支提、跋蹉、跋罗、苏摩、鸠溜等七国都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民族。
佛教之所以在雪山南缘和恒河平原一带发展起来,正是因为这一带有着诸多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同类民族,他们的种族、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大致相同,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使其有了基本的信众和僧尼的活水源头。
6
《长阿含经》第二分初《小缘经》记载说:佛陀曾在舍卫国清信园林鹿母讲堂时,有二个婆罗门婆悉咤和婆罗堕前来钣依,出家为僧。佛陀在静室外见到后,问他们:你们二人出身婆罗门种,今在我法中出家为道,诸婆罗门难道不嫌弃和责备吗?二人回答说,诚如所言,为彼诸婆罗门所见嫌责,他们说:
我婆罗门种最为之一,余者卑劣;我种清白,余者黑冥;我婆罗门种出自梵天,从梵口生,于现法中得清净解,后亦清净。汝等何故舍清净种,入彼瞿昙异法中耶?
瞿昙即释迦牟尼的姓。从婆罗门的话中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不是白人。
关于释迦牟尼的肤色,《佛本行集经》说,释种摩尼楼陀兄弟“可喜端正,观者无厌,身体黄白,犹如金色。”黄白的身体就是黄种人的肤色特征,黄白肤色的更高审美标准就是黄金色。按黄种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金色不仅表现更高的黄金价值,也表现肤色更好的审美观念。
当佛陀父亲净饭王看见佛陀弟子们身体黑瘦,而佛陀紫磨金色,便下诏释迦族中那些颜貌端正的人出家为弟子,围绕左右,才与佛陀的伟大庄严相匹配,就像金翅鸟在须弥山一样,也同摩尼珠放置到水晶盒中,主从相配,师徒协调。
与释迦族同属的离车族也崇尚黄色,《善见律》记载其传说,离车王初生时身如黄金色。
7
做个小结:
一、根据分子人类学,释迦牟尼既可能是雅利安人,也可能是说藏缅语的蒙古利亚人。考虑到尼瓦尔人的另外两个部族60%都是藏缅语人群,可知释迦牟尼生活在藏缅语环境中。
二、根据文献典籍,释迦族最初居住在雪山,后来南迁,而且其肤色为黄色,因此最有可能是蒙古利亚人。
印度的“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如来佛祖”,是不是同一个人?除开本土的道教以外,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佛教,佛教虽是外来,但在中国却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和传承,甚至于“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一度成为口头禅式的俗语,特别是上点年纪的老人家要是碰到点啥事,口里就不停地念叨着这句话。
然后再加上西游记的大力普及,中国人对如来佛祖更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连孙悟空也逃不出他的手掌,让人留下了“佛法无边”的基本印象。
如来佛祖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佛教源自印度,而佛教的创始人,就是释迦牟尼。那么也就是说,在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释迦牟尼的地位,大致等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孔子。
同时,我们看西游记,在西游记里面,如来佛祖则是佛界之主群佛之首,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无边的法力。所以有很多人,会把佛教的释迦牟尼与传统神话当中的如来佛祖划上等号,那么如来佛祖和释迦牟尼,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释迦牟尼
咱们先来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并不是一个名字,比如我们的孔子和老子,同样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而是对他们表示尊敬的一种称谓。
释迦牟尼的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属于古印度的释迦族人,而且他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有着很尊贵的身世,悉达多王子后来在一颗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因此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差不多就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如来佛祖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释迦牟尼的称呼一般是“佛陀”或者“世尊”,当然也可以称他为“释迦牟尼佛”。那么“佛”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佛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而来,通俗地说,佛字的意思,就是代表智慧和觉悟,但是佛字真正的内涵却不止于此,只不过我们可以从智慧和觉悟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佛的本体是智慧,它的作用,是能让人“觉悟”,这就是对“佛”的大致解释。
释迦牟尼
说完佛之后,来看“如来”的意思。如来的如,就是真如的意思,代表着绝对的真理,如来,代表的是掌握真如真理的圣人,所以“如来”是对佛的一种称号,就像我们平时称呼老师一样,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对象,只有在叫王老师张老师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称呼对象。
因此,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可以被称为释迦牟尼如来。那么现在我们知道,佛和如来其实是一个意思,就像师傅和老师一样,当我们叫“如来佛”的时候,其实是把两个相同含义的称谓叠加在一起,并没有特定的对象,代表的是一切诸佛。
如来佛祖
但是因为受西游记的影响,在中国人心目当中,如来佛就是特指释迦牟尼,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游记包括神话传说当中的如来佛,是混鲲祖师的大弟子,他和菩提老祖是师兄弟的关系。
所以,西游记里面的如来佛祖,和释迦牟尼是不能划上等号的,释迦牟尼是佛教创始人,而如来佛祖则是中国传统神话中佛界的首领。好啦,那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补充,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怎么才能驾驭自己的内心?释迦牟尼也曾被人责骂,解释很不错每天,我们都在接受和给予中循环。接受意味着从别人或其他地方获取东西,而给予则是将自己的事物转变给别人。在我们思考接受和给予的定义以及其中的区别之前,先听一个小故事吧。
相传,释迦牟尼一次造访了憍萨罗国的都城王舍城,住在祗树给孤独园里。不久之后,一个年轻人找到了这里。与其他人的态度不同,这个年轻人见到释迦牟尼就开始恶言相向,愤怒不已。释迦牟尼并没有对此生气,因为凭他的修行,他早已知道年轻人为何会如此愤怒。
原来,年轻人的哥哥几天前听了释迦牟尼的法教后,立志出家并开始跟随释迦牟尼修行。然而,年轻人对哥哥的选择无法理解,因此找到了祗树给孤独园,就出现了前面那一幕。
释迦牟尼平静地倾听年轻人的发泄,直到他停下来,才温和地问道:“年轻人,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到过你家拜访?”年轻人随口回答说:“当然有啊,但是对我来说,出家人又能代表什么呢?”释迦牟尼接着问道:“当你的亲朋好友来拜访时,你会准备美食招待他们吗?”年轻人再次给出肯定的回答。于是,释迦牟尼平静地问道:“如果来拜访的人没有享用你为他们准备的美食,那剩下的食物会归谁所有呢?”
年轻人有点生气地回答道:“既然是我家准备的食物,来的客人不吃,剩下的当然是我的了,怎么可能会是别人的?”释迦牟尼微笑着说道:“年轻人,你刚才对我说了许多恶言相向的话。既然我没有接受这些话语,那么这些恶语就像剩下的食物一样,最后又会归谁所有呢?”年轻人有点急了,提高了语调说:“但是,我已经把这些话语全部给了你啊!”释迦牟尼平静地回答道:“既然这些话语没有我的接受,那你又怎么能给予别人呢?”
年轻人稍微怔住,然后大声问释迦牟尼:“你说说,接受和给予究竟是什么?有哪些不属于接受和给予呢?”释迦牟尼叹了口气,然后说道:“如果你骂我,我也同样骂回你,你对我生气发怒,我对你也发怒生气,你打我,我也打回去,你斗我,我也反斗,这种情况既有接受,又有给予。然而,如果我用沉默回应谩骂,用平静对待你的发怒,不以拳头回应拳头,不以争斗回应争斗,这种情况就不属于接受,更谈不上给予了。”
年轻人大声说道:“我曾听长老说,修行高深的人在面对侮辱和谩骂时,不会生气,更不会动怒。那你今天生气了吗?”释迦牟尼回答道:“一个能够永远抑制嗔怒的人,他还会被什么事情激怒呢?你要明白,善于自我调伏的人不会有嗔怒之心,尤其是智慧者和解脱者。对待别人嗔怒的回应只会加深恶劣行为。只有不以嗔怒回应嗔怒的人,才能在最艰难的斗争中获胜,因为他们理解对方的愤怒,并能保持平静和正念。他们不仅战胜了对方,还战胜了自己,给双方都带来了益处,成为双方的良医。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那只是出于无知。他们根本不明白,不嗔比嗔怒更强,善行胜过恶行,付出超过贪婪,诚实胜过虚假。”
圣人和智者不会产生嗔怒之心,更不会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嗔怒之心就像一匹狂奔的野马;而想要掌控这匹狂奔的野马,需要依靠的缰绳,无疑比控制内心更为困难。
然而,你知道吗?控制狂奔马匹的缰绳,远远比不上控制内心的自我调伏之力。听了释迦牟尼的解释,原本愤怒无法控制的年轻人立刻明白了,他当即在释迦牟尼面前忏悔自己的冲动行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与失不仅需要“主”,也需要“客”。任何单独的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愤怒和伤害如果没有接受,又怎么能称之为“得”呢?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
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 *** 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
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
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释迦牟尼猛犸制品——释迦牟尼
兹释迦牟尼佛臻选5A材质,世尊面相圆润饱满,双手 *** 而富有弹性。左手脐前禅定,着袒右式袈裟,袈裟贴体,衣褶自然垂叠,螺髻细腻工整,细节一丝不苟。加以极彩描金,更显法像庄严,如来立于莲花座上,端正美观,规格:12.8/11/45厘米、重量3643克
标签: 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