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翻译成一个小故事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4 0
每日一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今江苏省镇江。

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平明:黎明。



插图作者:刘乐悠

送别诗最难处在于情绪的把控,多数都陷入了悲悲戚戚的境地里。王昌龄的送别诗很特别,他最善于拿捏自己的离愁别绪,能在情感上与气势上同时处理好。

他在《送柴侍御》一诗中写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既表达了和友人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真情,又不沉溺于这种离情,而是以开阔的胸襟来淡化这种离别的愁绪,气度上要远胜于那种儿女共沾巾的分别场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是对送别场景的环境描写,寒雨下了一个晚上,随着江水一起潜入了我所在的吴地。天刚亮的时候,我来到江边送别友人,友人消失在远方,只剩下这吴楚的山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诗人写山孤,当然是在写自己内心的孤独,这体现了诗人和友人深厚的情谊,也是诗人重情的一面。作为一个人,在和好友离别时很难做到无动于衷,只不过要看以什么样的气度来化解,若继续低沉,那诗的格调就不高。但诗人立马由孤寂的情绪转向更高的气度和境界。后面两句说,如果洛阳的亲朋好友问起我的近况,您帮我带个话,就说我的心还依然像过去一样如玉壶般冰清玉洁。诗人没有继续写离别的不舍情绪,而是转向抒发自己高洁的人格。亲友相问,不回答自己身体如何,处境如何,只说自己人格如何,一下子提升了诗歌的格调和骨气。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书法:德阳广播电视台台长 游光辉

闲品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送别佳作,乃是其被贬任江宁县丞时为送别友人辛渐所写。全诗构思新颖,绵密奇巧,在传神渲染送别友人的浓浓愁绪、朋友离去后自己的无边孤寂的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借送别以传志,重点传递、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冰清玉洁高风亮节。


在这首诗的短短四个七字句中,诗人提到的地名就有三个:吴、楚山、洛阳。这几个地名当然是颇含深义的!“吴”乃当时事件发生之地,即送别地点;“楚山”本意指楚地的山峰,此处还包含有朋友离去的方向、作者目送友人远行消失不见之处等等;“洛阳”实指洛阳,既是友人北归的目的地,也是唐王朝的权力中心、能够决定作者命运归宿的地方,也是作者日夜思念不已的“亲友”们的所在地。


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不仅写实,生动地描述了令人悲愁不胜的凄风苦雨接天连江地趁着夜色笼罩了吴楚大地,更细腻传神地描写了送别时刻诗人的心情,也象这“寒雨连江”的景象一般被愁云惨雾所笼罩着,雨雾迷蒙地苦闷烦忧不已,不忍分离!“入吴”二字,更准确地告诉读者,不仅当时作者被贬谪任职的江宁(今南京市)属吴地,而且就连送别辛渐时的分手地点肯定也是在吴地范围之内。如果结合下句一块儿看的话,更应该肯定是位于古吴、楚交界地区。而据相关资料介绍:此诗中的“芙蓉楼”,原名为西北楼,在唐时的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吴”为古国名,在此则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地区;江苏镇江一带本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次句“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送客”四字不难理解,就是直写送别;而“楚山孤”三字,则实为该诗浓墨重彩的巅峰之笔,简单三字,可说是妙到毫巅!在此,作者无一字直写辛渐离去后自己心中的失落与孤单,却用反衬法只写下了“楚山孤”三字,意思就是送友人登舟北上后,自己默默地矗立在江边看着船上的友人在江水中越行越远,直到被原属古楚地范围内的那座山峰完全挡住视线彻底看不见时才不得不放弃目送,只留下楚地的那座山峰孤零零满怀忧伤地傲然耸立在江边,象我一样孤独地默默望着朋友北归而云的远方!以“楚山”二字极写自己目送之极远,刻画不忍离别深情之浓重!尔后再以“楚山”之“孤”来衬托自己之“孤”,实为本诗点睛之作,诚诗魂之所在也。


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说明作者很清楚当时远在洛阳的一众亲友还都十分关心自己,时刻都会留意、探问着自己的动向及消息,为自己而忧心牵挂!“如相问”三字,实际也透露着作者对亲友们的无限感激、思念之情,否则是绝对不会特意嘱咐这句“如相问”的!


末句更好,但其实也最简单,就是非常坚定地言志,让辛渐给亲友们带回去个平安的消息,并请转告他们:“大家放心吧!我王昌龄虽然现在被人诬陷遭到贬谪,可到什么时候都会象冰心在玉壶中一样冰清玉洁,绝不会堕落沉沦!”“冰心”,在古诗中常用以比喻纯洁的心。“玉壶”,最初应来源于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在更早的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后有盛唐开元名相姚崇作《冰壶诫》,以警示百官 ;自那以后,盛唐诗人如崔颢、李白、王维等都曾以“冰壶”自誉,非常崇尚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清洁品格。王昌龄此处托辛渐带给洛阳亲友的口信,不是普通常的平安竹报,却是要转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王昌龄唐诗《芙蓉楼送辛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1

寒雨连江夜入吴2,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阳亲友如相问4,一片冰心在玉壶5。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白话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翻译成一个小故事-第1张图片-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唐诗赏读·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导航】

王昌龄30岁才去参加进士考试,不过,一出场就高中皇榜。比之屡试不第的杜甫,四次考试才过关的韩愈,已经是足够幸运了。

及第之后,王昌龄就被授予九品校书郎,随后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顺利通过,职务改为县尉,官衔仍然是九品。十年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晋升,反而获罪贬谪岭南,后来虽然遇赦免罪,甚至重新起用为江宁县丞,品级仍然是九品!

杜甫虽然不第,好歹也在皇帝身边任过左拾遗,韩愈更是官至京兆尹、吏部侍郎,而王昌龄呢?十余年蹉跎,就没干过九品以上的官职!

或许王昌龄对官场已生倦意,因此面对江宁县丞的任命,迟迟不去报到,好不容易就任之后也不愿意案牍劳形,常常与朋友吟诗作赋,流连山水,遂招来不少物议,以致引起了亲友们的担忧。

作为珍视亲情、友情的王昌龄,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借送别友人辛渐的机会,赋诗表明心迹。

秋雨连夜袭来,笼罩天空大地,长江上雨雾迷蒙,寒气裹挟其中,水天混沌,更添离愁别绪。

天亮了,朋友辛渐登舟北上,前往洛阳。诗人一直送至江边,目送朋友渐渐远去,孤独感油然而生。就如那矗立的楚山,千百年来,不知送走了多少帆船,多少江水,世事浮沉,沧海桑田,那一场场的邂逅,一段段的因缘,却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它留驻这里,孤独千年……

猛然想起,朋友亲人的挂牵担忧,于是再次叮嘱: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物议纷扰,希望亲友们不要听信,更不要担忧,我只是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我有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的理想,就如那玉壶里的冰心——晶莹剔透,纯洁无瑕。

鲍照曾用“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自喻,表明自己的正直高洁,王维、李白等都曾以玉壶自励,王昌龄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告慰友人,言简意赅而又情深义重,同时自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理想追求。

明代周珽评论曰:“神骨莹然如玉。”诚哉斯言!



【韵译】


一夜秋雨

混沌吴地楚天

送君千里

心中惆怅绵绵


你的身影

伴随江水消逝

只留下

寒风萧瑟

楚山孤凄


洛阳亲朋

倘若牵挂担心

告诉他们

我的理想——

未染尘埃

我的心灵——

纯洁如冰


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在下班路上,收音机里中国之声频道,听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自我深思此首诗:

时节、地点、送友、孤独;挂念、信任、品格、信念;诗人将自己的心情和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时隔十几年,过了上学时代,今天再读首诗,感叹自己经历了纯真的中学、大学时代,刚踏入社会的青涩时期,一路走来,不管在什么时期,能有一两个好友,足以。

能体会“送客”、“楚山孤”的落寞;也能在失意时,收到好友安慰,反倒告诉她“我挺好”....

今年生日赶在了周日,好友也要在家带娃娃,特意赶在周五与我简单过生日,我们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浪漫的祝福,简单、温馨!

芙蓉楼里品诗香(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芙蓉楼里品诗香(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00多年前,王昌龄和辛渐登芙蓉楼畅谈挥别。

芙蓉楼究竟在江苏镇江还是湖南古黔阳?今日仍有争论。但时光飞度,芙蓉楼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城一楼。让我们走进不同的芙蓉楼,赏景色的同时,追忆前人光明磊落之风,感悟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湖南洪江市

少伯遗风遍古城

本报记者 王云娜

雪峰山脚,伫立着一座古朴雅致的江南庭院。信步其间,亭台楼阁错落,参天古树环绕,山水掩映成趣。这里便是位于湖南省洪江市的芙蓉楼古建筑群(图⑤,本报记者王云娜摄)。

王昌龄,字少伯,唐开元年间左迁任龙标县尉。洪江市,即唐代龙标县。宋代起改名为黔阳。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每个角落都有王昌龄的故事。

芙蓉楼群护以石栏,临江有一处码头。古代水运发达,宾客前来,至此下船,踩石上岸,便达庭院正门——龙标胜迹门。

这是一座由青砖砌成的拱门,门坊高高耸立,上有5幅水墨“泥塑”。正中一幅“王少伯送客图”,气势恢宏;四周春夏秋冬图,山水鸟兽神态逼真。画作采用“堆塑”工艺,原材料中含有当地盛产的桐油,泥塑防虫防腐,经得住风吹雨淋,保存较为完好。

令人称奇的地方还有两处:门坊高近三丈,面向码头倾斜二尺八寸,倾斜度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此门几百年来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与通用指南针相反,门楣正中的指南针却是上南下北,为何会如此?至今仍是个谜。

“龙标胜迹门是个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是到县城了。”洪江市芙蓉楼管理所原所长李慧仁说。

穿过龙标胜迹门,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右行,便是芙蓉楼主楼。飞檐翘角、重檐青瓦,这座木质结构的小楼共两层,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灵动婉约。

定睛一看,门上悬挂的“芙蓉楼”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其中的“楼”字与简体字不一样,是由“木”“田”“安”三个字组成——“木”用来建房子,“田”可以种粮食,“安”代表着家,“安”下面的“女”字,意味着家有贤妻。有房子住、有粮食吃、有贤妻持家,便能够安居乐业。

走进楼内,挂有一幅王昌龄画像,画中人身着红袍官服,双手托起诗卷,清瘦矍铄。王昌龄任龙标县尉期间,亲民爱民,深得民心,百姓敬称为“仙尉”。

出芙蓉楼,便是小巧玲珑的芙蓉池。虽为池,其中之水却永远灌不满。原来,地下为溶洞群,直通河底,芙蓉池就像一个漏斗,无论注入多少水,都会汩汩流进溶洞暗流。

“人们都说,池中住着一位芙蓉仙子,常与王昌龄月下对歌呢。”洪江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杨志镍说。

古城更高点钟鼓楼旁城墙边,有一棵千年古樟树,相传为王昌龄亲手栽种。历经千年风霜雨雪,这棵树依旧枝繁叶茂。

江苏镇江

玉壶冰心芙蓉楼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诗句及其所蕴含的“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为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的深意,令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

江苏镇江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图⑥,资料图片),为东晋刺史王恭建于京口月华山西北,在清道光年间毁于战火。在历史上的繁盛时期,依山傍水、瑰丽宽敞的芙蓉楼也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登楼眺望,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吟诗作赋,远山近水、天地壮阔。北宋曾彦和《润州类集序》曾提及:“京口……江山清绝,襟吴带楚。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

镇江于1992年复建芙蓉楼,坐落在金山西侧一泉公园内,占地近1000平方米,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3座石塔组成。

现在我们看到的芙蓉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楼内可见大型壁画群,包括《千秋江山图》《平明送客图》《芙楼话雨》《王昌龄送辛渐诗意图》等。

在芙蓉楼两侧,两座仿古建筑互成犄角,彼此之间由曲折回廊相连(图④,影像中国):东北为紧贴水面的“冰心榭”,是展示茶艺的场所;东南为“掬月亭”,可近眺湖中的三座汉白玉石塔。

如今,塔影湖畔的芙蓉楼,以夏日湖中荷花盛开的美景而出名,其中通外直、高洁不争的气节,恰如诗人王昌龄“孤洁恬淡,与物无伤”的品性。

身居此楼,近可看波光粼粼的金山湖水,远可望浩荡奔流的长江。初春,天朗气清,云淡风轻;夏天,荷叶碧绿,树木苍郁;深秋,清风徐来,水波微皱;冬季,湖浅色淡,清雅别致……一年复一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来人往,这里的故事总是被记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坚守与气节也依然值得敬仰。

来源:人民日报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完整解析 附:主持人朗诵视频


视频加载中...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⑴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⑵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⑶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⑷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

⑹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⑺楚云:指楚天之云。

⑻高楼:指芙蓉楼。

⑼寒江: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

这首诗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大语文学习:小升初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hányǔliánjiāngyèrùwú 寒雨连江夜入吴,

píngmíngsòngkèchǔshāngū 平明送客楚山孤。

luòyángqīnyǒurúxiāngwèn 洛阳亲友如相问,

yípiànbīngxīnzàiyùhú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朋友。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平明:清晨天亮时。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唐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之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 *** 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引领右脑教你快速记忆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每日快速记忆一首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今日古诗词背诵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忆 ***
通过绘图记忆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结合联想记忆,图像记忆技巧,把这首诗的每个词语,绘制成图像,然后汇集到场景中去,一遍就能记忆会!

#每天谈一首古诗词#每日古诗打卡#让孩子爱上古诗词#古诗背诵#快速记忆#记忆#孩子教育

标签: 芙蓉楼 译成 辛渐 翻译 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