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热南雨!2023端午假期天气地图出炉 快速了解各地出游天气
端午节假期将至,各地出游热度持续攀升,今年端午假期(6月22日至24日)出行人数或将达到5年来同期更高。不过,这个假期的天气有点复杂,北有高温“炙烤”,南有降雨侵扰,各地出行出游需要注意什么?中国天气 *** 别推出端午假期天气地图和热门城市出游天气指数,助你提前知晓假期天气,安全出行。
2023端午假期天气:北有高温“烤验” 南有强降雨袭扰
“今年端午假期期间,我国天气情况有些复杂,北有高温“炙烤”,南有强降雨出没,可能会对出行、旅游等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
根据中国天气网推出的端午假期天气地图来看,端午期间,京津冀、河南、山东、内蒙古及新疆等地将经历高温“炙烤”,部分地区更高气温可达到39℃以上,有外出计划的小伙伴要注意防暑防晒;江南大部、云贵高原、华南西部将遭遇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尤其是湖南中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广西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大家出游要避开降雨较强或强对流时段,并随身携带雨具,注意交通安全。
天气最给力的是西北、东北地区等地,其中,青海、陕西、宁夏、山西、辽宁、吉林、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湖北中北部以及山东沿海地区等地晴多雨少,气温也较为适宜,这一带的小伙伴可以安心出游。
端午热门城市天气指数出炉 青岛成都等地适宜出行
今年端午假期临近暑假,出游以周边短途、充电度假、放松遛娃为主。根据各大旅游网站消息,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青岛、武汉、深圳、西安和重庆等为端午假期热门目的地城市。
从出游天气来看,广州、深圳、上海、杭州、重庆等地在端午假期多降雨,尤其是杭州、上海雨势较强,小伙伴出行需备好雨具,关注临近预警预报信息,注意出行安全。
不同于南方城市的雨中端午,北方城市会经历一个十分“火热”的端午假期。北京、西安等地将会迎来高温“烤验”,尤其北京可能整个假期都在晴晒闷热天气里度过,连续三天更高气温超过37℃,出门游玩的朋友要涂抹防晒霜,并随身带好电动小风扇、墨镜等防暑、防晒用品。
在热门城市中,出游天气指数较高的有青岛、武汉、成都等地。其中,青岛端午假期均为晴天,仅有首日气温超过30℃,后两天更高气温在25-29℃,加上3-4级风,比较适宜出行,不过紫外线较强,小伙伴们要记得做好防晒工作;武汉、成都则是仅在端午第二天可能有阵雨,小伙伴可以根据预报适当调整室内外活动行程。
中国天气网提醒,端午小长假期间,北方地区天气炎热,小伙伴尽量避免在午后气温更高的时段到户外活动,谨防中暑。南方地区雨水频繁,出游前建议密切关注景区发布的公告和沿途天气状况等,合理规划行程,出行携带雨具,并警惕持续降雨或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注意出行安全。最后祝愿大家端午安康。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始于古代的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庆祝端午节,以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和抵御瘟疫的传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多种传统活动,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本文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与之相关。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斗争失败被流放,最终选择投江自尽。听闻此事后,当地居民纷纷划船捞救,但无奈屈原已经溺水身亡。为了避免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下河划船,同时敲击锣鼓吓走鱼虾,并丢入米团以供鱼虾食用。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起源。另外,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人们用龙舟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各种美食,其中更具代表性的就是粽子。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粽叶包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和做法,如北方的咸粽子多以五花肉、咸蛋黄等为馅料,而南方的甜粽子则以红豆沙、枣泥等为馅料。吃粽子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吉祥。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船只,外形像龙,通常由30至60人组成的队伍划桨。参与者会穿上统一的服装,并按照既定的节奏划桨,以竞速为目标。这项活动既是对古代人们捞救屈原的纪念,也是展示团队合作和体力的考验。
此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例如,人们会挂艾草和菖蒲叶在门上,以驱除邪气和瘟疫。还有人会佩戴五色丝线,或者系上五彩丝带,据信可以驱邪并保护身体健康。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叫做踩高跷。人们会穿上特制的高跷,进行各种技艺表演和竞赛。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增进了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凝聚力。同时,端午节也逐渐走向国际,成为世界各地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节日。通过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人们纪念屈原,祈求平安和吉祥。这一节日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中外人民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庆祝端午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壹点号征文·品味端午|端午时节忆粽香文/马苓军
粽子,过去只有端午节能吃到。现在,只要想吃随时随地都能吃。如今卖粽子的摊位比比皆是,价格便宜实惠,吃起来简单省事。我喜欢吃粽子。早晨,我会到枣庄街摊点买几个粽子回家当早餐。
自孩子搬家到新城居住后,妻子每到星期天,总是要买些粽子带过去。她把粽子存入冰箱里,吃时用水煮热后,将粽叶剥掉把粽子放入盘里,为孙女孙子当做早餐。 我没有孙女孙子那样幸运,像他们这样的年龄,我没吃过粽子,也没见过粽子,更不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我之一次吃粽子,大概在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次吃粽子,我印象特别深刻。父亲下班回家,用毛巾包着几个粽子,这是饭店同事送的,父亲没舍得吃。
“这叫什么?”我好奇问道。
父亲告诉我这是粽子。我仔细看着毛巾里的粽子,它是用绿色叶子裹着的,呈三角型,一头尖尖的,用粗白棉线缠着,有手掌般大。
“这怎么吃?”问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我,弟弟也这样问。
母亲笑了笑,她拿来几个小碗,细心地把叶子剥下,里面包着米和枣,母亲把粽子用筷子分到每个人碗里。 我轻轻咬一口,那糯糯的、甜甜的味道,让我回味无穷。
父亲笑眯眯看着我们吃,母亲把粽叶上的几粒米放进嘴里,边吃边说:“这粽子香!”
我舍不得大口大口吃,只有一点一点吃,多希望这粽子永远吃不完呀!这是我之一次吃粽子,也是之一次认识粽子。
父母高兴看着我们吃粽子,他们没吃。
小时候,不是想就能吃到粽子。对北方人来说,市场上很少见到卖糯米的,见的最多的是地瓜、玉米、高梁、小麦等。粮所每月供应大米,大米当时称为粗粮,每户供应很少,偶尔蒸一次米饭。
枣成熟时,中心街才有卖的。晚上几个小伙伴凑上几分钱,买来鲜枣分到各自衣兜里,我们边吃边玩。从百货大楼逛到鸽子楼,从鸽子楼逛到拐角屋,从拐角屋逛到矿飞机楼。那时很少见到晒干后的枣,吃糯米和枣包的粽子,当时对我来说,是个遥远的梦。
几年后,生活渐渐好起来,家里开始包粽子。只有端午节到了,我们才能吃到粽子。所谓粽子,其实就是现在的大米饭。
没有枣,没有粽叶,父母想办法让我们吃到“粽子”。大米用锅蒸熟后,盛入碗内,趁热放入一点红面糖,经过搅拌后,白色大米变成红红的、亮亮的色彩,吃时感到十分香甜。我甚至用舌头添碗底的糖色,添不净后,用水泡后再喝,至到整个碗没有了红色。
邻居一家包粽子是用粽叶包的,他有个亲戚在市土产站上班,他能在亲戚那里买来粽叶和枣。我那时上他家串门,他家正在包粽子。大大的瓷盆泡着大米和小米,把枣用刀切成一片一片,放在大米和小米中间,他父亲从一个小瓶里往米里放进几粒白色东西。我好奇问道:“这放着什么?”
他父亲笑道:“糖精,为了增加糖度。”
糖精,我不陌生。夏天到街上买小摊汽水喝,汽水里大都放的糖精。我家也有糖精,父亲买的。父亲也是把糖精用一个白色小瓶装着,藏在一个我们不知道地方,父亲说喝糖精多了对身体不好。偶尔装糖精小瓶被我们发现后,我们会把桶放进半截水,小心翼翼洒下几粒糖精,喊来邻居几个小孩“聚喝”一次,个个喝得肚子像西瓜似的,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他家包的粽子是大米不是糯米,又掺和了一些黄色小米。为节约枣,把一个枣切成几片,分别包到粽子里。粽子在大火煮熟后,一般用小火慢慢煮,时间煮长,粽子更香甜可口。我在他家吃了一个粽子,粽叶香味浓厚,和不用粽子叶包的味道不一样。吃过后,他把粽子叶收拾起来,冼干净,晒干存放,等明年再用。
有一次,我跟着他到土产站买粽叶,他亲戚从仓库里拿出几小捆粽叶,用秤称了一下交了5分钱。我一路贪玩,快到家时,发现手里的粽叶不见了。我和他马上回去找,找了两遍没有找到,正巧他亲戚骑着自行车下班路过,问清后带着他骑车折身回土产站,把我丢在哪里,我一人只好默默地回家。
第二天,他给我两小捆粽叶,大拇指一伸说:“大俵哥给的粽叶太多了,我抱着来的,走都走不动!”我知道他爱吹牛皮,有一次,他说喝了整整一大缸水。我虽小,但不信。
快上初中时,那年端午节前,有一个推独车的农民来到胡同卖粽叶,母亲买了几小捆。那粽叶干干的,仿佛用手一戳就破。包粽子前,把粽叶用清水洗干净,放到盆子里用水泡,直到把粽叶泡软呈深绿色。母亲用杂粮换来了糯米,端午节前,经常有商贩溜街串巷,用一斤糯米换三斤杂粮,虽然母亲不舍,但一年一次包粽子,多少换点糯米掺合用。包粽子用糯米掺大米,放上一个蜜枣。那年从外国引进一批蜜枣,据说产自中东。
我是在红旗剧院门前,靠南一溜门市部去买蜜枣。当时没有什么塑料制品,蜜枣放在大玻璃瓶里,服务员用一张厚纸包好,然后从柜台上挂着纸线捆绑给我。
在路上,我轻轻松开纸包口,慢慢地掏出来一个蜜枣,猛地放入口中,顿时感到满嘴甜。这是我之一次吃到这样甜的枣。
我有一个小伙伴,他住在矿上,父亲下井收入多,他家包粽子掺大米少放枣多,用井下雷管线头捆绑粽子,那线头称“炮线”,炮线各种颜色都有,红黄兰白颜色最常见。在当时这炮线枣庄人最喜欢,除了当绳子用外,可编制各种生活用品,用炮线编装筷子笼子,放菜的篮子,各种家什小筐,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又过了两年,生活更加好转。我家包粽子没有掺大米,全部放糯米。不仅放了枣还放了花生苹果等。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端午节还有鸡蛋吃,用艾草煮鸡蛋。
端午节前一天,父亲早早到枣庄大集买回艾叶,把几棵艾草插在院门框上说是祛邪、祛蚊等。艾草煮着鸡蛋,鸡蛋壳染一层草绿色,吃后感到清凉爽口。
有一次放学后,我跟着同学去薅艾草。一同学发现,在利民大队河沿有种艾草的。在河边几个同学忙着薅艾草,谁知我不小心滑到沟里,从东井流过的煤沫沾我一身。那时端午前后天气还冷,冻的我直打颤。
用艾草煮好的鸡蛋,每人两个,在家舍不得吃,带到学校炫耀。有的同学把鸡蛋当作玩具,互相对着撞,看谁的鸡蛋壳先裂口子,有的在桌上当乒乓球滚,有的往空中扔,然后用双手接,也有接不往的时候,鸡蛋“呯”一声落在地上,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
玩足玩够后,才剥下蛋壳吃。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用艾叶煮鸡蛋?当时我不懂。初中的时候,在课本和课外书中我了解到,端午节有一个大大的主题。它的由来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人们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
艾叶煮鸡蛋,艾叶会产生芳香驱蚊蝇、帮助净化空气和防病作用。现在艾叶应用在保健等各个方面。每逢端午节,妻子到利民市场买来许多艾叶,把艾叶分别捆存起来。每次拿出一小捆掺蒲公英、金花草等,用水煮后给孙女孙子洗澡用,以防他们起痱子和防蚊虫叮。
我过去一个同事,在十几年前写了一篇巜艾香悠远》的散文,到现在让我记忆犹新。她把艾与爱巧妙联糸起来,使整篇散文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和家庭的暖意,读后让人动容。
这使我想起一次采访,我随警到山区解救几位妇女,待解救后已是第二天。我们正在采访这几位妇女时,派出所民警端来满满一盆粽子和一盆煮熟的鸡蛋,我们才知道今天是端午节。
“祝你们端午节快乐!祝你们安全回家!”民警对这几位妇女说。民警们和她们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屋里弥漫着粽叶和艾香的味道。
这几位妇女边吃边流泪,突然,她们一起跪在民警面前,其中一人含着泪对民警们说:“谢谢你们解救我们回家!你们是我们的恩人!”民警们懵了忙把她们扶起,她们行为感动着民警,民警们也流下了泪水。
另一个妇女说道:“这个端午节,我一辈子忘不了!”
“这是我们一生中吃到最香甜粽子。”又一个妇女说。
这几位妇女带着粽子和充满艾香的鸡蛋踏上了返家路程,她们也是唱着《便衣警察》主题歌回家的。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
多么年过去了,那充满粽香和艾香味的端午节,依然让我感动不已。
这香味有父母爱和许多人的爱……
【作者简介】马苓(岭)军,全国公安文联作协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枣庄作协会员,枣庄市中作协副主席。获吴伯箫散文奖,山东散文学会首届优秀散文奖,作品被收录山东散文家精短作品选。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其它在国家级省市级获过奖,出版过长篇小说。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的寓意和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一个享有盛名的文化节日。据历史记载,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龙舟赛、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等一系列习俗和活动,以此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并祈求平安、健康与幸福。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寓意和传统习俗,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节日。
一、端午节的寓意
1.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据《楚辞》记载,当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为忧国忧民,痛惜楚王的腐败和失德,情怀苦涩,遭到流放。最后,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为纪念屈原的贡献和英勇精神,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悬挂菖蒲和艾草,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系列活动。
2. 驱邪避疫
端午节的寓意也包含了驱邪避疫的意思。据说屈原被投入江中后,百姓们纷纷划船去救他,而当时江中有许多凶猛的鱼虫,百姓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恶劣天气和蚊虫、毒虫的侵害,就在江面上投放了很多艾草和香料。后来这种行为便成为了一种风俗,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将艾草、香囊等挂在门上,以辟邪驱瘟,保家平安。
3. 传承文化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端午节这一天,中国人民会进行一系列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艾草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弘扬爱国精神、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 吃粽子
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粽子是一种用糯米、豆沙、肉、蛋黄等原料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竹叶或荷叶裹好,蒸煮后食用的食品。人们一般认为吃粽子有纪念屈原的意义,也有消灾避邪和保平安的寓意。
2.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相传,当时百姓们划船去救屈原尸体时,为了让鱼虫不侵蚀他的尸骨,就通过撞击水面和搅动江水等方式,以及鸣锣、敲鼓等 *** 排除杂音、形成一片洪亮的声浪,使得鱼虫不敢靠近。后来,人们便创造龙舟来纪念这个传说,同时也通过龙舟比赛,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 佩香囊
在端午节这天,很多人会佩戴香囊。香囊一般都是由丝绸或者布料缝制而成,内部盛装芳香的草本材料,并用彩丝织成色彩缤纷、图案精美的吊坠。佩戴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疫,增加气场和运势。
4. 挂艾草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艾草是一种有香气的草本植物,有祛病驱虫的作用。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除蚊虫、鬼怪、瘟神等邪恶,同时也可以保佑家庭平安、健康、顺利。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了解端午节的寓意和传统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它们在融合当代文化的同时,为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2023端午节将至,800字介绍端午节由来,屈原历史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节日之一。又称为龙舟节、五月节、端阳节和重阳节等。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日,中国各地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其中最著名和盛大的是舞龙舟和吃粽子。在中国,端午节已经有了25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很多人都是要贴上菖蒲,挂上艾叶,吃粽子,到短裤,喝雄黄酒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
在端午节背后的历史故事,是讲述了一个中国文化中的传奇故事,它的主人公是屈原。屈原是春秋时代楚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也是落魄的爱国者。他十分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但他的建议却屡屡不被采纳,因此在楚国的官场中遭遇了痛苦的失败和耻辱的排斥。在愁云密布中,他选择了在当地的汨罗江投身江中自尽。当楚国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都非常的难过,并向江中投粽子以寄托哀思。同时,还有人驾舟寻找屈原,为了不让鱼虾蛇蚱吃掉他的身体,故意制造响声以驱赶它们,并用玉石 *** 成龙舟队前往江中,劝化屈原的魂魄。由此,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活动:竞渡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挂艾叶、贴菖蒲等。而舞龙舟、吃粽子等风俗也由此而来。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屈原的名字为引领,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弘扬,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祖先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瑰宝。而屈原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以民为本、爱国为重、积极进取、崇尚人道等,也影响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的战乱年代,古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日益突出,全国各地的封建割据相互之间互相侵掠,势力之大,战争之残酷,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屈原出生时,楚国正处于强国地位,属于列国之一;到他成年时,周边的列国已经逐渐壮大,而楚国却渐弱,处于危机状态。屈原成为了楚国的大臣,致力于推广法治和崇尚人道的思想,主张诏令有法可依,有德以立,提高政治道德水平。可是他的建议往往被嫉妒他的人所阻挠或否决,他的心血往往落空,最终被他的政敌所谋害,最终离开了人世。屈原的悲惨遭遇,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人类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屈原的文学创作中,最为经典的是《楚辞》,这是一部包含了300多篇诗歌和赋的诗集,又被称为中国诗歌的珍贵遗产。由于《楚辞》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与时代毒瘤和封建体制不相适应,成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和立足于实际情况的精神食粮。
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应该把屈原的思想和理念继承下去,推动社会的自由和民主进程,并坚持爱国、创新、拼搏、助人为乐等种种社会价值观念,以此推动国家的发达与繁荣,让中国文化更好地为世界人民所认识、所接受并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秉持有正常生活习惯,遵循节俭助人之道,弘扬革命精神,为建设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园而不断努力。
总之,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不仅是关于历史和传统的重要记录,还代表着中国人民对祖先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我们要不忘历史,珍视现在,承传先贤,在生活中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形式,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在这个端午节能够在家中度过一个欢乐、祥和、丰富多彩的日子!
又是一年佳节时 多彩民俗迎端午央视网消息:明天(6月22日)就是端午假期了,记者从中国旅游研究院了解到,今年端午假期,旅游人次有望突破2019年同期水平,达到1亿人次,假期出游将以周边游、近程游为主。
继“五一”劳动节假日旅游需求超预期释放后,端午节假日旅游市场需求处于温热期。记者从多家平台获悉,今年端午假期,国内和多个出境热门目的地的酒店、机票均价将较“五一”假期有所降低。北京、杭州、广州、成都、青岛将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我们预测,今年的端午节小长假会有1亿人次出游,会有370亿元的旅游消费。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跟去年同期相比,出游人数会增加30%,而旅游消费会增加43%。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游客循环和交互流动较为明显,主要客源城市周边将形成“3小时黄金旅游圈”,北戴河、松山、从化等旅游度假地热度渐显。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由于(端午假期)只有三天的时间,和“五一”劳动节(假期)相比,总体上是以近程出游为主,以周边游为主;自驾、散客、家庭、亲子、研学、避暑这些会成为假日旅游的关键词。
广东顺德:彩舟竞美迎端午“夜龙汇游”庆佳节
又是一年端午传统佳节,包粽子、赛龙舟,祖国各地早已是一片热闹景象。今年,顺德举办的龙舟赛与众不同、夺人眼球。到底是什么样的龙舟比赛?现在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去看一看。
总台记者曲柏宇:这里是广东顺德的容桂街道。平时,大家看龙舟都是比快,今天,我要带大家看的却是比美。
比赛现场锣鼓喧天、浪花飞溅、龙舟斗艳,来自容桂各坊社的10支龙舟以锣鼓、罗伞、彩灯点缀龙身,“盛装”出行,尽展龙舟修长身姿。“夜龙汇游”在广东地区并不多见,这是容桂传统龙舟文化的独有特色。区别于传统游龙,容桂的灯光夜龙在保留锣鼓、罗伞等传统元素外,还采用LED灯装饰龙舟,创新龙舟竞美的形式,将水、灯光与音乐巧妙融合。
福建莆田:海上“爬龙船”多彩民俗迎端午
端午将至,福建多地开展特色民俗活动。这两天,在莆田市的东埔镇,声势浩大的海上赛龙舟热闹上演。
在福建莆田,赛龙舟又被称为“爬龙船”。19日上午,莆田市东埔镇吉城村就迎来了热闹的端午“爬龙船”。在海面上,龙舟队员们顺着鼓点节奏,扬起臂膀奋力划桨。海滩上,市民游客呐喊助兴,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游客廖卡佳:很喜欢看中国的端午(活动),因为很热闹,人多,大家一起,看着很舒服。
据介绍,端午期间,吉城村除了海上龙舟竞渡活动,村民们还会举办舞龙、花鼓等,由上千人组成的民俗踩街表演队伍绵延数里,十分壮观。
莆田市民李建煌:我们是从云南赶回老家过传统的端午节日,我们是很开心。一是团结大家的凝聚力,二是发扬传统文化。
据了解,莆田河道纵横、水域宽广,每年端午,赛龙舟是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今年,莆田赛龙舟民俗赛事活动跨越多个县区,将一直持续到7月初。
河南端午:迎端午擂鼓挥桨龙舟竞逐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这几天,河南驻马店市举办了龙舟文化节,大家以赛龙舟的方式喜迎端午节。
河南驻马店市龙舟文化节,龙舟比赛设置了200米和300米直道竞速赛两个项目,赛场上,隆隆战鼓擂响助威,龙舟队12名参赛选手齐心协力,挥桨斩浪,展开角逐。龙舟赛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看,人们录像拍照,记录精彩瞬间。
河南驻马店市民孟新爱:都想把传统文化坚持下去,所以大家对这个运动非常支持,希望以后在传统文化这一块儿多举行这样的活动。
(来源:央视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 *** 中国节?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这些知识,你了解吗?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的传说由来
端午的由来,众说纷纭,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
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端午节的时间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典故
纪念屈原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五战五胜攻下楚都。其后,越国也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夫差相信了谗言,赐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伍子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说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初期,社会上仍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与夏季时令相关说
有学者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有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随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的之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赛龙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节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挂艾草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更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栓五色丝线
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彩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之一场大雨或之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此时,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 我们的节日----端午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6月19日晚自习,渭南商贸技工学校学生科组织各班级开展了“品味端午,传承文明”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一 了解端午习俗
各班主任先给同学们介绍了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再引导学生分享提前就收集好的一些关于端午的小常识,普及端午知识,让学生能自主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活动二 品尝粽子
端午节品尝粽子是必不可少的,各位老师按照同学们的喜好准备了不同口味的粽子,同学们一边开心地品尝粽子,一边体味传统文化氛围。
活动三 *** 香囊
佩戴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班主任先讲述了香囊的起源、用途,紧接着讲解演示香囊的 *** 要点,同学们认真聆听,心领神会,不一会儿,一个接一个精美的小香囊在同学们的小巧手中诞生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将香囊在镜头前展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成就感。
活动四 情画端午
书画活动以端午节为主题,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画了粽子、有的画了赛龙舟、还有的画了爱国诗人屈原,书画作品不仅体现出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展现出了同学们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崇高风尚。
在充满仪式感的节日氛围中,渭南商贸学子切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用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对端午节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来源:渭南商贸技工学校
时值仲夏 节分端午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时节,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等,它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样,都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是一个盛产诗词的节日。透过那些隽永的文字,我们能看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端午的习俗与精神内涵如何世代传递、至今不辍。
食粽子是端午习俗中的重要部分,陆游诗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粽子早在春秋时期之前就已出现,据记载,历史最悠久的粽子是蜂蜜凉粽子;到了宋朝时,民间开始出现有蜜饯放于其中的“蜜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逐渐出现芦苇叶,粽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到清朝,粽子最终逐渐成为今天的模样。
端午岂止粽飘香。赛龙舟也是端午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唐代诗人卢肇《竞渡诗》写得热闹:在击鼓声中,人们划动雕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岸上观看的人们齐声欢呼,声音冲破云霄,浪花和飞鸟欢快地跳跃着——“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最妙的是,心中默默支持的龙舟向终点冲去——“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在人民网“人民访谈”中解读端午习俗时介绍,端午时节正值仲夏,高温、潮湿,人们在这一段时间往往有驱虫、强身的诉求。文天祥在诗中提及:“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端午这天,人们采艾草悬于门上,把菖蒲做成宝剑形挂在屋檐下,有驱虫灭蚊之功效。
一个传统节日,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点雄黄、吟诗词……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创造出许许多多动人有趣的习俗。“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这些习俗,与寄托于端午的家国情怀一道,穿越时空,如今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竞渡诗
卢 肇 唐
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 游 宋
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
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
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
五月五日午,
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
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
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
三湘隔辽海。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2日 06 版)
关于端午节,你不知道的哪些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喝雄黄酒等。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习俗和现代变化。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但因为政治原因,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他看到了国家的衰落和腐败,多次劝谏楚王未果,最终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发展历程
端午节在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在汉朝时期,端午节已经形成了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习俗。到了唐朝,端午节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打李子和斗百草等娱乐活动。宋朝时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包括灯会、舞龙舞狮等。明清时期,端午节成为了皇家祭祀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是民间娱乐和商贸活动的热门时期。
三、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的习俗之一。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最初是用来祭神的食品。到了唐朝,粽子的材料和形状逐渐多样化,成为了端午节的必备食品。现在,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包好粽子,在节日当天蒸煮食用。
-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传说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寻找他的尸体,发明了赛龙舟的活动。现在,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各个地区都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
- 挂艾草: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传说挂艾草可以驱邪避祸,保佑家人平安健康。现在,人们会在家中或门口挂上艾草,或者用艾草泡脚,以达到驱邪保平安的心愿。
- 喝雄黄酒:喝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据说可以驱邪避祸。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喝上一杯雄黄酒,以求身体健康和平安。
四、端午节的现代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端午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习俗外,现代的端午节还有很多新的庆祝方式。例如,一些地区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文化展览、音乐会和民俗游园等活动,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会在端午节期间前往各地旅游,体验不同地区的端午节庆祝活动。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丰富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端午节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代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