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又到重阳节,赏菊、放风筝正当时今日是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通常通过赏菊、插茱萸、放风筝等传统娱乐活动来庆祝。
插茱萸
茱萸是长青乔木,浓香,它的果实可食用或晾干保存,叶子可以用作药材。旧时民间有九月九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人们会采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茱萸制成的香囊,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邪治病,辟邪去灾。
赏菊
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有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人们会在当天走出家门,去郊野欣赏菊花。菊花也称“长寿之花”,重阳赏菊寄托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向往。
放风筝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最适合户外放风筝,因此,部分地方也有在重阳节这天放风筝的习俗。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柳宝庆
明日重阳节,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全家平安又顺遂又到九九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因为“九”与“久”又是同音,又有着祝愿家里老人长久长寿之意。
在民间,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有很多,登高、插茱萸、祭祖。而在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说法,老传统“吃4样忌1事”别忘记,寓意家人顺遂、安康好身体。
吃4种传统美食
一、重阳糕
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重阳节吃重阳糕是流传已久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若是重阳当天没有时间登高的话,吃上一些重阳糕也能沾沾喜气,图一个好彩头。
推荐做法:【玉米面发糕】
1.和面盆中倒入玉米面粉200克,加入酵母3克、普通的小麦面粉100克、2个鸡蛋、适量开水、牛奶180毫升搅匀,拌成酸奶的糊状发酵2个小时。
2.取出锡箔纸把小盆里面包起来,将面糊倒在准备好的小盆中摊匀,然后把准备好的核桃仁、青豆、红枣放在上面。
3.取出电蒸锅,锅内加入清水把小盆放入锅内,凉水在烧开的过程让发糕2次发酵,水开以后开始计时25分钟,开始用大火中间转为中火,关火等3分钟取出蒸好的发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食用了。
二、羊肉面
北方人重阳节要吃羊肉面,因为“羊”与“阳”谐音,应重阳的日子,比较吉利。
面还要吃白面的,寓意白头人长寿。另外,重阳节正值秋天,秋天也是羊肉吃起来最为肥美的季节。能够御寒“贴秋膘”,深受北方人的喜爱。
1.准备羊肉和羊排,先完水后直接上锅炖。加入几片生姜和几个大葱白,水开以后小火炖两个小时。
2.在炖羊肉的时间,我们开始和面。高筋面粉中加入一小撮的食盐,温水和面,揉几分钟,醒面几分钟,反复3次,这称为三揉三醒。面和好后,搓成长条。
取一个盘子,刷上植物油,摆放好烩面片。
3.把羊肉捞出来放在一边,晾凉以后我们切成片。取一个大碗乘入少许的羊肉汤,加入食盐,胡椒粉,搅拌一下,化开食盐,因为羊肉汤本身比较鲜,我们只加这两样就可以了。
4.下水煮面,放入一点煮过的豆腐皮,几根青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一点粉丝,海带之类。最后放入切好的羊肉片,浇上羊肉汤。
一碗好吃好喝的羊肉烩面就做好了。
三、螃蟹
俗话说“秋风起,螃蟹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流行重阳节吃螃蟹的习俗。在重阳节前后,螃蟹是最肥的时候,这个季节公螃蟹肉质鲜嫩肥美,吃起来很过瘾。
推荐做法:【清蒸梭子蟹】
1.螃蟹鲜活有力是肉质鲜嫩的基础,挑螃蟹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死蟹;也要避开蔫蟹。
2.找一把尖刀直接戳进梭子蟹的嘴巴里面,让它处于假死状态,这样肉质不失鲜嫩,又能防止夹伤,然后把螃蟹里里外外刷洗干净。全部处理好以后放入姜片、料酒拌匀腌制10分钟。
3.蒸锅中水烧开以后放入一把小葱、摆上姜片,葱姜不但能够去腥,还能中和螃蟹的寒性。把腌好的梭子蟹摆放在葱姜上面,盖上锅盖旺火蒸10分钟,一定要水宽火旺蒸汽足,螃蟹才能更快成熟,保持鲜嫩。
4.吃螃蟹更好配着姜汁:生姜切成末放入碗中,加入香醋20克、白糖20克搅拌均匀即可。
5.10分钟以后梭子蟹遍体红润、鲜香味十足,把它取出来摆放在盘中,吃的时候掰开蟹壳、去除蟹腮,蟹肉雪白紧致,蟹膏金黄四溢,蘸着料汁口感特别鲜。
四、萝卜汤
在山东等地,人们习惯在重阳节吃萝卜汤。当地还有谚语:“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的说法。人们把萝卜做成各种汤品,益气补中,重阳节不妨喝一点。
推荐做法:【白萝卜鸡蛋汤】
1.水果萝卜去皮、切成细丝;一小把白玉菇洗净、切成小段;再煎几个鸡蛋备用
2.砂锅中加少许底油,放入葱花爆香,把萝卜丝放进去翻炒1分钟,断生以后放入白玉菇,倒进去半锅开水,放入煎好的鸡蛋,盖上锅盖炖煮15分钟。
3.一直把汤炖浓白,加点盐、鸡粉调味即可,清香有营养,常喝顺气还开胃。
忌做一事
一、忌送菊花
虽然重阳节赏菊、喝菊花酒,可别以为重阳节就该送菊花。
菊花在老一辈印象中是祭花,是祭奠去世的人表示哀悼。若是送给老人,尤为忌讳。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正好撞上国庆节假日。大家不妨抽出时间,放下工作,好好的陪陪家人,一起吃顿温馨的团圆饭!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家重阳节都吃什么呢?
(开心)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重
阳
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重阳节快乐!
节日简介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习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习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重阳节”之名称记载,始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 *** 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民俗活动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佩茱萸
古代还有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来源:泗县融媒体中心
农历中国 | 九月初九 · 重阳节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我国古代把 “九” 定为阳数,
九月九日,
两 “九” 相重,
日月并阳,
故名 “重阳” 或 “重九”。
古人讲究阴阳平衡,中和为贵,
认为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重阳这天阳气太盛,
阴阳失调,万物不遂,
是为厄日。
所以,要携亲人一起登高避灾,
要饮菊花酒,谓之延寿,
要佩茱萸,簪菊花,食重阳糕等,
以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据史料记载,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东汉时期已渐成风气,
唐朝时期尤为盛行,
并颁布诏令将重阳节正式定为
民间节日。
唐代诗人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古人心中,
重阳节这天是要和亲人一起度过的,
是亲人团聚之日。
重阳节的习俗,
延续至今,
虽已没古时候那么隆重,
但它依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上世纪八十年代,
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 “老年节”,
以弘扬中华民族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让重阳节变得更具意义。
今天是重阳节,
在此祝天下所有老年朋友们,
吉祥安康,长命百岁!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来源: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
九九重阳日,桓台县果里镇东义和村“长者食堂”建成投入使用。这是志愿者为就餐的老人端上蛋糕,祝他们节日快乐。 (田璇 摄)
10月14日,临淄区稷下街道高娄村举办欢庆重阳节活动,这是村里的党员志愿者给老人端上热气腾腾的水饺。(孙树明 摄)
10月14日,高新区傅山幼儿园师生、傅山村文艺志愿服务队走进村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精彩的文艺表演,以实际行动体现对老人的关爱,为老人送上节日的祝福。 (傅海燕 张玲 摄)
编辑:张剑
本文来自【淄博日报-淄博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四首古诗词,写尽了重阳节,写尽了人生今天重阳节。
每年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正值秋日。
古时,九月初九,九是十个数字里更大的一个数字,有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流传至今,登高赏秋、敬老爱老,成为了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内涵。
所以,说重阳节为老人节,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人老了,对人生的感慨总是更多一些。四首重阳诗词,写尽了重阳节,写尽了人生。
01
- 故乡,你离开了之后才会有,不离开是不知道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关于重阳节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唐诗。
因为入选了小学课本,小学生都会背。
写下这首诗时,王维只有17岁。
在盛唐,王维的名气不输李白,他少年成名。
那时的读书人,没有人不向往长安,那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15岁时,王维离开了家,告别亲人,来到了长安。
他渴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能写诗,会做画,琴弹得还很好,王维一度成为长安达官贵人的宠儿。
再好的地方,也比不上家乡。
到了重阳节,王维想家了,想家里的兄弟,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到了节日,心里就格外的思念家乡。王维想到家乡的兄弟,一定如往年一年,头上插着茱萸,登高望远应节。
兄弟们一定发现,少了王维一个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朴素直白,却道出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声。
平时也想家,只是到了节日时,想家的心情更甚。
在中国人看来,每一个节日,都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这样,才圆满。
走过天涯海角,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吃过最精美的食物,但是,心中最想念,还是家乡的那一碗小米粥。
故乡,是我们小时候拼命想逃离,长大后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恋家,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我想回去看看,家乡的桃花,开了没有。
02
- 人生不完美,更好快乐活!
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重阳节来了,苏轼与友人带着酒,登山赏菊,很是畅快。
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江上飞过。
苏轼很想得开。
人活在世上,很难遇到开心的事情,所以,年轻的时候,何不头上插满菊花,尽兴的玩乐呢?
苏轼以大醉来酬谢重阳,看着远处的风景,他说:古往今来,谁不老呢?没有必要像古人那样对着牛山而哭泣。
“牛山对泣”是一个典故。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率领群臣登上牛山,看着繁华的临淄城,流下眼泪,感慨地说:国都如此壮美,让我怎能忍心抛弃这繁华去死呢?
有两个臣子都跟着他一起哭了,只有晏子发出了冷笑。
他嘲笑齐景公“乐极”而“生悲”,古往今来谁不老,为此而伤感就太不值了。
苏轼也非常同意这一点。
与其悲伤对泣,不如过好每一天。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时光的辜负。
不要争争吵吵,其实一晃就老;不要斤斤计较,时光属于你的越来越少。
和谁在一起轻松、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听,最想听的声音;见,最想见的人。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生不完美,更好快乐活!
03
- 人总要沉下心来,过一段宁静而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纳兰性德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
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
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重阳节,总是让人有些悲伤的。
纳兰容若是一个多情的性情中人,他的重阳节,颇有些惆怅。
秋意越来越浓,看落叶堆满山,看夕阳西下,都让人惆怅。
纳兰容若一整天都待在家里,深宅大院,风雨交加,他的心情更加不好。
雨过天晴后,篱笆那里传来菊花的清香。
他想起今天是重阳节,回头看那凋残的黄叶,日落时分,心情更加伤感。
两千多年前,宋玉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天,本就让人伤感,而纳兰容若锁在家中,更显凄凉。
越是忧伤的时候,越要自己治愈自己。
唐代诗人李涉,仕途不顺,屡遭贬谪。
他低沉了很久,眼看春天要过去了,他强撑着身体去登山。
在鹤壁寺,遇见一位僧人,交谈下来,李涉豁然开朗。
他写下一首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总要自己治愈自己。
折磨你的,从来都不是任何人的情绪,而是你心存幻想的期待,世间万物都在治愈你,唯独你自己不放过自己。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人生就走一趟,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总要自己亲身经历一次,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学会和自己和解,接纳,允许,活在当下。
04
- 心态积极的人,能把平淡生活过成诗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一直以来,重阳节都是比较伤感的。
王勃说: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李清照: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王之涣说: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重阳节,正值秋日,秋天萧瑟,又勾起乡情,让人不悲都难。
可是,毛主席却豪气冲天。
人生易老,可是天难老。今年的重阳节,战场上的黄花更加香气扑鼻。
秋天,本是萧瑟的,战场,本是残酷的,可是,在诗人看来,却是那么豪情与美好。
接着,诗人又将秋天与春天相比较。
谁说秋天不如春天,我觉得秋天胜过春天。你看,那江面上泛着白霜,是多么辽阔壮美呀。
很喜欢读豪迈乐观的诗词。
即使在最艰难的处境,依然能笑得出来,即使在更低沉的时候,依然能够豪情万丈。
生活不就应该如此吗?
心态积极的人,能把平淡生活过成诗;心态不好的人,生活再优渥,日子也会过得荒芜。
不要活的太累,不要忙的太疲惫;想吃了不要嫌贵,想穿了不要说浪费;心烦了找朋友聚会,瞌睡了倒头就睡。心态平和永远最美,天天快乐才对!
重阳节,带给世人的,多是时光的感慨。
当青春不再,当时光握不住,总有点心慌。没有人能阻拦时光的脚步,与其伤感,不如快乐。
人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乐观的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善解人意,来自与世无争。人生没有完美,想通了,想开了就是完美。
能有这样的心态,一生高低起伏皆可不惧了。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