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若解茶之道,
不羡仙人做茶人。
宁静致远,方得始终,我是林方致。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地上,处处皆有茶的踪迹。
它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庙宇高堂,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爱茶。
一方草木,一方匠心。茶与中国人的生活休戚相关,早已融进国人的血液中。茶的功效强大,既能养生也能修身,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长期坚持喝茶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独到的收获,他们面对“风浪”,多能气定神闲,对待生活琐事也能轻松愉悦的应对。因为这杯茶是日常,也是他们的杯中世界。
茶叶中还含有700多种内含物质,其中能够溶解于水中被我们饮用的占40%左右。因此它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喝茶不仅能提供精神上的满足,也能给予口腹上的实用性。众所周知,而以茶为媒介,也铺垫了人生所有美好。
茶,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01 喝茶让身体更健康-
茶叶中富含多种对身体有益的内含物质,例如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等,而人体所必需的86种元素中,茶叶就含有28种。因此常喝茶可以作为身体“调节剂”,帮助我们减轻一些患病风险。
据研究表明,每周喝茶三次,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卒中风险降低20%、18%和20%,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对50岁的人来说,大约能延长1.26年的预期寿命。
闲来无事喝喝茶,保持健康心态,体味人生百态。
-02 喝茶让身心更自在-
茶有着千年的历史,茶中也存着千年的智慧。常喝茶的人,能够感悟到繁华后的宁静,独处时的轻松,蹉跎后的淡然,以及无所拘束的惬意,喝茶能让身心更愉悦。
在茶里,我们的心灵能暂离困囿,身体能自在舒展。闲来无事,泡一壶清茶吧,让身体聆听心灵的节奏。在看似无所事事的时间空档中体味人生百态,聆听来自心底的答案。
-03 喝茶让生活更充实-
一片树叶落进水里,改变了水的寡淡,这便是茶,茶能赋予水丰富的滋味与多彩的颜色,茶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生活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惑与烦恼。如何让生活更充实有趣?不如喝茶看书,种花写字,“打发时间”的同时,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
-04 喝茶能够精行俭德-
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精行俭德”的意思是追求节制、高尚、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自律的生活。这种观点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茶既能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无形中消除负面情绪,陶冶茶人,滋养身心,由一杯茶内感悟内敛淡泊的特性。
很多茶友在喝茶的过程中生活方式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变,有人意识到什么才是重要的,更崇尚“极简”的生活。
在茶文化中,茶叶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品质,那是一种从容不迫、淡定自如而有韧性的品质。做人应当如茶一般,戒奢求俭,品行高尚。
-05 喝茶让人静心思考-
水,能够解身体之需;茶,能够治心灵之渴。喝茶是种静心方式,它能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杯茶汤上让分散的心回归一点。
茶能过滤掉浮躁、让身体和思维放松,给予我们安静且稳定的能量。因此,坚持喝茶的人,会更加“佛系”,少了冲动与焦躁,多了沉静与理智。
我们应该更专注于泡茶的过程,用茶水进行自由的沟通,在茶与水融合的过程中能够领悟一些禅理,感悟是来自茶水与内心的交流与互动。
-06 喝茶让人接近自然-
“茶”字本身就有使人回归自然之意,“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表示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茶叶常常被称作是自然之精华,喝茶,能够喝到自然之味,是现代人最方便接近自然的 *** ,也是人与自然最完美的结合。
不能常常出门,亲身感受自然的我们,也能在一杯茶汤中与自然相亲。闭上眼闻茶香,慢啜、细饮、轻呷,似也能触及草木的灵韵美。
-07 喝茶能提升审美-
喝茶,是一件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审美的事情。在喝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
在学茶的历程里,我们会学习如何选茶、如何泡茶、如何布置茶席、茶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审美会无形增进。
-08 茶能让旅程更恬然-
一位艺术家曾经这样形容旅行,“路之远近,歇息间,让一壶茶来衡量”。
出差或是旅行,不要忘记带茶。旅程中,以一壶茶,进入“歇”的状态,从容的欣赏异乡的风景,让身心在茶香浸润中安静恬然。
茶,从物质和精神上同时让你进入一个暂时停下的状态,让一切休止。
喝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不是一天两天,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它的滋养,体会到它带来的改变。
只用让喝茶形成一种习惯,才能让茶成为你丰富情感的载体,才能懂得人生的滋味。
我有一杯茶,足以慰风尘。
原创说明:本文由百匠茶学院林方致(baijiang2018)原创出品,欢迎喜欢喝茶的朋友转发分享到朋友圈,其他平台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英伦茶道的演变,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历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陈志华观天下
编辑 | 陈志华观天下
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
茶叶进入英国社会
茶不是欧洲的原生植物,在16世纪之前,茶在欧洲鲜为人知。据资料来看,茶在1610年之一次抵达阿姆斯特丹,17世纪30年代抵达法国,1657年抵达英国。当前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一位名为约凡?巴第斯塔?莱姆奇欧(G.B.Ramusio)的意大利人是对茶做出最早了解的欧洲人,在这位意大利人撰写的《航海与旅行》中,对中国茶的产地、使用 *** 、功用等做出了一些简单的记录。之一个喝到茶的欧洲人则是来自于葡萄牙名为加斯波尔?达?克罗兹(GaspardaCruz)的教父,在他撰写的《中国志》中,描述了他在中国的见闻,对中国茶以及中国茶俗的描写是这些见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欧洲航海殖民运动的开始,17世纪初期,荷兰人开始将茶运往欧洲,在此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荷兰成为了欧洲地区饮茶之风与茶文化发展的起源之地,而荷兰茶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对茶的了解与认知以及欧洲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关于茶进入英国社会的时间具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一时间为17世纪上半叶。1657年,英国的托马斯?加威(ThomasGarway)在销售茶叶的过程中以宣传茶叶功效作为营销手段,茶叶开始获得更多英国社会大众的关注。由此可见,茶叶被英国社会大众所接受,从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医用价值做出了解与认可开始。茶叶进口量的激增以及茶叶价格的下降,发生于18世纪30年代,而这也让茶叶进入了英国社会的寻常百姓家,成为了英国社会大众日常饮品之一。
英国的乔治?斯汤顿(GeorgeStaunton)爵士在18世纪末期对英国社会的茶消费量做出了估计,他认为包含英国社会各个基层、各个年龄段在内的社会大众,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在1磅以上。而事实上,英国官方公布的茶叶进口量已经达到了人均两磅,这一数据并不包括与之数量相近的走私茶叶数量。由此可见,从这一时期开始,英国对茶叶的进口量激增,社会大众的饮茶需求旺盛,饮茶之风在社会各个基层蔓延开来,成为了英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茶对英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而且也广泛的体现在其他层面。
在不长的时间中,茶叶向英国社会的大量涌入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拿破仑战争的终止、船舶业的突破性发展、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的结束等。在18世纪初期,造船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提升了海洋航运的能力、安全性,而且也进一步降低了长途航运的成本、提升了长途航运的利润,再加上地图的持续完善,许多海运航线都应运而生。从海洋航运贸易的投资来看,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中的贸易公司都在寻求能够获得更高利润的业务,而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相关业务的资助,也为茶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英国茶文化与其他饮品文化的碰撞
茶叶进入英国社会之后,茶文化不可避免的与英国社会其他的饮品文化产生碰撞,在此过程中,茶文化逐渐成为英国社会饮品主流文化中的重要构成,并对英国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其他要素产生着广泛影响。茶文化与其他饮品文化产生碰撞的过程,也是茶文化得到英国社会大众认可、融入英国社会文化的过程。
从英国茶文化与酒文化的碰撞来看,虽然英国的酒文化具有更长的发展历史,但是从社会生产、发展方面来看,茶文化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麦芽酒、啤酒是工人在生产实践获得卡路里的重要来源,饮酒习惯在工人群体中广泛存在。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背景下,虽然饮酒会导致工人劳动能力下降,但是却也不会对其生命以及生产产生过大的威胁。
然而,工业革命的深化暴露出了工人群体饮酒习惯具有的弊端,工业化生产对工人群体的劳动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精细化的生产流程与生产工艺,饮酒这种会麻痹工人神经的行为自然会产生很多危险因素。如何在获取能量的过程中而又有效的规避这些风险,成为了新时代、新的社会生产需求为工人群体饮食习惯提出的新问题。毫无疑问,当茶进入英国社会并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时,茶成为了酒的良好替代品之一。相对于酒而言,饮茶不仅不会为生产过程增加安全风险,而且能够提神醒脑、帮助工人群体集中注意力,进而促使他们更为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生产工作当中。
由此可见,随着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与酒文化之间的交锋不可避免,在此过程中,一些饮酒场景逐渐被饮茶场景所替代,这既让茶以及茶文化的受众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促使茶与茶文化在英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也为英国茶文化的逐渐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英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碰撞来看,随着英国社会大众对茶日益着迷,公共饮茶场所成为了社会大众在饮茶活动中的重要需求,在此背景下,作为英国饮品文化中重要构成的咖啡店,成为了提供茶饮服务的场所之一,这也让英国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之间的交互与碰撞呈现出了必然性。
在1660~1720年之间,咖啡店中的茶饮服务十分火爆,这让咖啡店与茶饮在英国社会发展 *** 同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英格兰银行、劳埃德保险公司都是在咖啡店和茶馆中成立,基督教传教运动也将咖啡店与茶店作为重要场所。由此可见,在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交融中,饮茶成为了英国各阶层社会大众在交流沟通中的重要习惯,饮茶场所则成为了产生创意以及做出决策的中心。在19世纪初期,咖啡在英国饮品中的地位呈现出了下降趋势,然而,茶叶销售量仍旧居高不下。
在咖啡馆数量减少的背景下,英国社会大众旺盛的饮茶需求无法在咖啡馆中得到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公园逐渐成为英国各个阶层社会大众喝茶聊天的重要场所,这则让饮茶场所得到了拓展,而这种饮茶场所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茶饮以及饮茶活动开始成为英国餐饮文化中更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英式茶文化特色
当茶深入英国社会寻常百姓家之后,茶对英国社会文化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则促使英式茶道文化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了带有英国社会文化色彩的特色。
对于英国社会大众而言,茶叶出现之前的接人待客大多使用酒精饮料,茶的出现则逐渐替代了酒精饮料在英国社会友谊文化中的地位,特别是对于中产家庭中的女性群体而言,这种温和的饮品更是能够彰显出良好的教养与高雅的审美。特鲁布里奇夫人(LadyTroubridge)在她所著的两卷本《礼仪之书》(BookofEtiquette,1926)中,用一章的篇幅介绍饮茶和下午茶派对时应该注意的礼节:“客人们可能围桌而坐,或者女主人可能在众人的椅子旁边放一个小茶几或凳子,用以放置茶杯和小茶盘……有时候需要提供小块茶布,但一般来说没有必要。如果有果酱的话,则需要提供切点心用的茶刀(银质或镀银的小刀)。”由此可见,英国的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本土礼仪文化实现了紧密的融合。
在饮茶以及以茶待客的过程中,主人的礼仪言行举止以及茶具的使用等,都能够从细节之处反映出主人具有的教养与阶级,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来自普通家庭的社会大众,也十分注意在茶事活动中遵守饮茶礼仪以彰显自身修养。相较于中国茶文化或者日本茶道文化而言,虽然英国茶文化发展时间更短且内涵不够深厚,但是在茶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得以深度融合之后,这种茶文化也成为一种英国社会大众广泛追求的艺术境界。
具体而言,对茶的冲泡与品鉴,是茶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从英国茶文化对茶具的选择来看,传统的英国茶具呈现出了高贵优雅的特点,茶杯多镶有金边且绘有花卉图案,这种茶具已经成为了英国茶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形象。在这种茶具之外,英国茶具还包括滤匙、糖罐、奶盅瓶、茶匙、点心盘、刀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茶文化发展初期,中国茶具受到了英国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将中国茶具视为正宗,并将其作为尊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迁移,承载着英国审美文化的茶具逐渐替代了价格高昂的中国茶具,这一过程也体现出了英国社会文化对英国茶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茶叶的冲泡方面,英国茶事活动同样展现出了与中国茶事活动明显不同的内容,其中,在茶中增加牛奶和糖的做法则是这些内容中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另外,在正式的茶事活动中,英国茶文化还具有规范的礼仪要求,例如,传统的下午茶对饮茶时间、着装、冲泡以及食用礼仪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相对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恬静的饮茶氛围不同,在英国传统的下午茶中,英国社会大众更喜欢营造典雅、高贵的饮茶氛围,并将饮茶作为彰显自身社交能力、个人修养的重要方式。
英国茶文化的嬗变
在英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嬗变反映着英国社会对茶叶以及饮茶习惯不同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也反映着茶文化与英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具体而言,英国茶文化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从药用到饮用
茶叶进入英国以及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的认知过程,呈现出了以药用功能为始的特点,即英国社会对茶叶的肯定,起源于茶叶具有的药用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都对茶叶的药用功能做出了宣传,例如,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波特罗(GeiovamniBotero)以及17世纪荷兰博士邦特库(CorneliusBontekoe)都曾对茶叶对人体健康乃至社会发展的益处做出了阐述,特别是邦特库,更是推荐人们能够大量饮茶,以获得更好的记忆力、精神状态以及修养。
在对英国茶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在茶叶的营销中,茶叶的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营销噱头,托马斯?加威(ThomasGarway)在茶叶海报上对茶叶具有的14种药用功能进行了呈现,这个营销过程同时也是对茶叶药用价值进行普及宣传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药用价值较高成为了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形成的深刻印象。然而,从药用到饮用的转变并没有一帆风顺,英国社会中反对饮茶的人认为关于茶叶药用功能的宣传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列举了饮茶对身体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如坏血病、牙齿疾病等。当然,从事实上来看,这种责难也缺乏科学支撑。
相对于这些责难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言,英国社会大众更为真切的体验到了饮茶为自身带来的生理享受与精神享受,这种来自于茶叶的独特魅力展现出了强大的感染力与传播力,促使茶叶在各个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推广开来,并形成了大量的茶叶消费群体与日益旺盛的茶叶消费需求。在市场需求、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英国茶叶进口量持续提升、海外茶源地也不断拓展,这又为茶叶在英国社会中的进一步推广与普及创造了条件。显然,从药用到饮用的过程,反映出了英国社会对茶叶认可度、接受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也为英国茶文化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从宫廷到民间
在英国社会中,茶叶的推广与普及呈现出了从宫廷到民间的发展特点,而受到阶级差异的影响,宫廷茶文化与民间茶文化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其中,被称为“红茶皇后”的凯瑟琳公主嫁给查理二世,这成为了茶叶在英国宫廷中得以推广的开端。克瑟琳对茶进行推广的动机,则是因为茶性温和,能够更好的显示宫廷贵族修养。关于凯瑟琳引领的英国皇室饮茶风潮有很多传说,如著名的“红茶失窃案”等,这些传说也证明了凯瑟琳在英国宫廷茶文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逐渐,饮茶成为了英国宫廷体验东方风情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他们奢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热衷于举办茶会,并在饮茶环境的打造、中国茶具的使用方面十分讲究。贝德福德公爵的妻子安娜,则对奉茶礼仪进行了革新,也正是因为以茶待客的文化开始出现,茶叶才逐渐从上层社会走入民间。在茶叶具有的魅力之外,民间对宫廷
生活的模仿也是茶叶能够迅速从宫廷走向民间的重要原因,上层社会对茶叶的喜好,促使英国民间掀起了饮茶的风潮,这让饮茶成为了高贵、典雅的象征。当然,高昂的茶叶价值仍旧让许多社会大众对茶叶望而却步,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殖民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茶叶进口关税持续降低,来自东方的茶叶才逐渐从奢侈品发展为亲民饮品,并对英国社会大众饮食结构带来了深刻影响。
从舶来品到民族性格
对于英国社会而言,茶叶是来自于东方的舶来品,而随着英国茶文化的嬗变,茶文化与英国社会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互动,并成为体现英国民族性格的重要载体。从茶叶深入英国社会以及英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英国茶叶受众对东方茶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变革,在将茶叶以及饮茶习惯纳入社会生活结构之后,英国社会大众还围绕茶文化打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茶舞会、茶绘画等。与此同时,个人与家庭是英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单位,饮茶更多是一种个人行为,是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英国茶文化重视满足家庭与个人生活所需,这种特点与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向契合,呈现出了内敛、安静、独立、注重个人利益的精神特质。另外,英国社会也尊重饮茶传统与规则,将其作为展现个人涵养的方式,这则体现出了英国社会认真、保守以及追求体面的特征。
综上所述,从茶叶进入英国社会,英国茶文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并在与英国本土文化的互动中展现出了鲜明特点,由此可见,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而英国社会对茶文化的吸收特别是英国茶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则让英国社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你会喝茶吗?一文说尽茶文化在茶界,有个圣人,他叫陆羽!
他写了本书,叫茶经!
他将饮茶从日常生活习惯提升到了艺术和审美的层次。
具体总结: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一、茶的起源
二、茶分类
当前,市面常见六类茶: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
六类茶分类
1.红茶:祁门红茶,金骏眉等耳熟能详!
2.白茶:白毫银针、安吉、信阳等
3.绿茶: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绿茶叫的响的品牌非常多!!
4.乌龙茶:铁观音、黄金桂等
5.黄茶:君山银针、平阳黄汤等!
三、泡茶方式
1.绿茶
2.白茶
3.红茶
4.黄茶
5.黑茶
6.乌龙茶
四、茶之禁忌
1.绿茶性寒,胃不好别喝
2.白茶性寒,脾胃不好别喝
3.黄茶性凉,肠胃不好别喝
4.乌龙茶性温,肝脏不好别喝
5.红茶性温,贫血失眠结石别喝
6.黑茶性温,贫血上火别喝
五、茶之文化
六、茶之具
七、茶是国粹
八、茶叶密码
九、结语:为何要喝茶
《茶经》开宗明义讲:
茶之为用,味至寒,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与醒胡、甘露抗衡也。
茶经精髓:精行俭德
精为精诚专一,行为践行自律,俭为品性俭朴,德为淡泊守德
红茶的起源与历史:探寻红茶文化的渊源和发展红茶,作为世界上最广泛饮用的茶类之一,具有浓郁的香气和深厚的口感,是无数茶爱好者钟爱的品种。然而,你是否曾好奇过红茶的起源和历史?
红茶起源于中国福建省,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早在宋代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就有人开始 *** 并饮用红茶。当时称之为“沱茗”,即将采摘下来的新鲜叶子晾晒后烘焙而成。然而,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商业贸易的发展,红茶逐渐成为重要商品,并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和国家。
英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红茶消费国之一。在17世纪后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进口中国产的红茶,并引入了冷泡、加牛奶等特殊饮用方式。这种饮用习惯渐渐形成了英式下午茶文化,使红茶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此后,红茶逐渐成为了全球茶叶市场上的主导品种。
除了中国和英国外,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家也是重要的红茶产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属印度殖民地时期的发展,印度开始大规模种植和生产红茶,并迅速崛起为全球更大的红茶出口国之一。斯里兰卡(前称锡兰)也以其高品质的锡兰红茶而闻名于世。肯尼亚则是非洲最重要的红茶生产国之一,其优质黑毛茶备受赞誉。
在 *** 工艺方面,红茶与其他类型的茶叶有所不同。 *** 过程中需要将新鲜采摘的叶子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烘焙等环节进行处理。这些步骤使得叶子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赋予了红茶特有的香气和味道。红茶的特点是色泽红艳、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口感丰富而持久。
除了其独特的风味,红茶也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在中国,红茶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仪式上,人们会以品味红茶的方式表达尊敬和祝福。同时,红茶也成为了中外交流与友谊的桥梁,在国际间促进着文化融合和友好交往。
总结来说,红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饮品,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和情感交流的渴望。从中国到英国再到全球各地,红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用的美味佳饮。通过探寻其起源与历史,并品味其中的浓郁风情,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欣赏这门博大精深的红茶文化。
陆羽的选择——《茶经》的诞生与成就《茶经》三卷十篇,唐复州竟陵陆羽(733-804年)撰。《茶经》是世界之一部茶学百科全书,一直以来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自唐中期(约758-761年)撰成以来,《茶经》在当时及其后至今,对中国以及世界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基本的影响,意义深远。
陆羽的经历与《茶经》著成
陆羽出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虽然身为弃婴,陆羽被龙盖寺(后名为西塔寺)僧智积收养之后,几经波折,还是接受到了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并有志于“孔圣之文”即儒家学说。学得后,以《易》自筮,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在志向与身处寺院环境发生根本冲突后,陆羽逃寺而出,没有父母家庭亲人,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凭借自身的才华在当地的戏班中立足、生存并崭露头角。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州人聚饮于沧浪之洲,邑吏以羽为伶正之师,参加欢庆活动。时河南太守李齐物谪守竟陵,见羽而异之,抚背赞叹,亲授诗集。此后,陆羽负书火门山邹夫子门下,受到了正规教育。
陆羽幼年在龙盖寺时要为智积师父煮茶,煮茶手法非常好,以至于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禅师便不再喝别人为他煮的茶。幼时的这段经历对陆羽影响至深,它不仅培养了陆羽的煮茶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陆羽对茶的无限兴趣。陆羽青年时与贬官于竟陵的崔国辅“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髙情,一时所尚”,成为文坛佳话。
与崔国辅分别后,陆羽开始了个人游历,他首先在复州邻近地区游历。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肃宗至德初(756年),北方人大量南迁以避战祸,正在陕西游历的陆羽亦随流民渡江南行。如其自传中所说“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在南迁的过程中,陆羽随处考察了所过之地的茶事。至德二载(757年),陆羽至无锡,游无锡山水,品惠山泉,乾元元年(758年),陆羽寄居南京栖霞寺研究茶事。与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写有多首与陆羽外出采茶有关的诗。上元初,陆羽隐居湖州,与释皎然、玄真子张志和等名人高士为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燕永日”。
所有的游历与采制茶实践,为陆羽撰写《茶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上元二年(761年),陆羽作自传一篇,其中记叙至此时他已撰写的众多著述,其中有“《茶经》三卷”,是当为《茶经》初稿。
初稿写成后,《茶经》即有流传(唯曾被称名为《茶论》),北方的常伯熊就因之而润色,并用其中所列茶具二十四器行茶事。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行次临淮县,常伯熊为之煮茶。季卿行江南在764年,则常伯熊得陆羽《茶经》而用其器习其艺当更在764年之前。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记述自己所制风炉一足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语,表明在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即764年,陆羽曾对《茶经》作过修改。
而在773年,应颜真卿邀参加其主编的《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成为陆羽修改《茶经》的新契机,从中所获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助于他在774年完成《韵海镜源》编纂工作后补充修改《茶经》七之事中与茶有关的历史、医药、文学的文献记录。
《茶叶全书》作者认为《茶经》约正式刊行于780年左右。这一推论有一定道理,因为此后陆羽曾较长时间定居江西,却未如在浙江湖州时那样,将所经历地区的茶产,细致记入《茶经·八之出》茶产地的小注中。其后所经历的湖南、广东等地区也未有茶产地加入《茶经·八之出》。抑或陆羽曾再修改补充《茶经》内容,但未再有新刊本流布。
《茶经》,一部跨时代的著作
陆羽《茶经》是一部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全面总结了茶叶及茶文化至中唐时的发展成就,提炼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为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茶经》提倡清饮,除了调味的盐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葱、姜、枣、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饮从羹饮方式中脱身而出,更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脑、明目、强身等效果更加彰显。所以《茶经》问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饮茶矣”。
其次,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他考察并躬身实践的种茶、制茶、鉴茶的技术,并以人们业已熟悉的种瓜法相类比,为南方适茶地区开始种茶,提供技术指导。饮茶人群的扩大与饮茶量的日益增加,茶叶生产、贸易相应扩大,茶的大面积种植或是说为贸易目的的种植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茶经》其功一也。
其三,《茶经》提炼了茶的文化内涵,定义了茶的文化属性。《茶经》首句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之源》阐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将“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性与人的美好品行联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内涵。在《茶经》中,茶不是一种单纯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质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强调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之人,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径。
其四,《茶经》定义了茶的社会属性,即茶对于社会的责任和理想担当。一是匡时济世。陆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表明了他对茶可以凭籍《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二是社会和平。这体现在陆羽所设计的风炉上。风炉凡三足,一足之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陆羽对社会和平的向往。
其五,《茶经》定义了茶的艺道属性。陆羽给出茶艺道所包括的全部所有方面: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饮用原则、茶具简省原则。后世茶艺道的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茶艺道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陆羽在《茶经》卷中《四之器》篇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罗取茶、盛取盐、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注重茶具形式与内容蕴含之美的协调与统一。在《九之略》的最后,陆羽又特别提出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即在有庙堂背景的贵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那里,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 *** 茶具一件都不能少,否则茶艺道就不存在了。
《茶经·五之煮》系统介绍了唐代末茶煮饮程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华→分茶入碗→乘热连饮。同时在《六之饮》中强调,只有能解决饮茶过程中的“九难”:造茶、别茶、茶器、生火、用水、炙茶、末茶、煮茶、饮茶,即从采摘制造茶叶开始直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的所有问题,“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而若能按照《茶经》所论述的规范去做,便能尽究饮茶的奥妙。
开启茶的文化时代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之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它全面包含了当时茶相关的内容。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后世言茶者必本陆鸿渐,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作为世界上的之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终成经典。明陈文烛《茶经序》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祠可也。”认为人需要饮食才能存活,陆羽《茶经》使天下知饮,功绩不在树艺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
自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学海本《茶经》起,现存传世《茶经》有60多个版本。如此众多的翻刻重印,从中我们既可见到茶业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繁荣,也可见到《茶经》的影响。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茶业与文化,《茶经》被翻译成日、韩、德、意、英、法、俄等多种语言文字,流传海外,促进了中外交流。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及欧美盛行的茶文化,都是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的成就,也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茶的奇妙之旅:从树叶到世界的美味与文化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神话传说。据说,中国古代的一位帝王在烹饪水时,一片树叶意外飘落到了热水中,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香气。好奇之下,帝王品尝了这个新奇的饮品,被茶叶的独特滋味所惊艳。这个神话传说成为茶起源的浪漫背景,使茶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茶的历史演变:从传统到创新,茶从中国开始,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茶叶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品种和 *** 工艺。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茶的历史见证了人们对茶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从传统的绿茶、红茶到花茶、乌龙茶等各种类型,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茶与健康:饮出身心的平衡与舒适 茶不仅带给我们口感上的愉悦,还具有丰富的健康益处。茶叶中的茶多酚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抵御自由基,保护细胞健康,延缓衰老过程。茶中的 *** 和氨基酸能够提神醒脑,改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此外,不同类型的茶还具有调节体内能量、促进消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茶的文化与仪式:品味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品茶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人们通过品味茶叶来感受茶的香气、味道和口感,享受品茶的宁静与深思。茶道和茶艺成为许多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着古老的礼仪和智慧,赋予茶更深远的意义。
从树叶到世界,从传统到创新,从饮品到文化,无论是追溯茶的起源,还是品味茶的健康与美好,茶都是一次与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奇妙体验。只有继续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茶的魅力与智慧。
关注“健康探索者”,与我们一起踏上茶的奇妙之旅!品味茶的独特滋味,感受茶的健康与文化,让茶成为您生活中的美好陪伴。
茶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茶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随着民族融合程度的逐渐加深,朝代的不断更替,我国的茶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规模,直到今天,我国的茶叶已经逐步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贸易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将针对茶的发展历史进行有效地分析,并结合当前茶叶发展的现状,提出合理的策略,促进我国茶叶的稳定发展。
1我国茶的发展历史
1.1我国茶地起源阶段
在秦朝以前,茶被神农氏发现,随后茶开始在我国境内大范围的传播起来,当时茶被视为一种药材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认为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结合神农氏尝百草的相关记载可以了解到茶具有解毒的功能,随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茶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茶叶的应用不仅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由于茶味道上的特殊性,深受当时贵族阶级的喜爱。到了春秋时期,茶的使用价值也在逐渐地挖掘出来。而随着战国时期,茶马古道的开辟,茶叶开始在我国各个地区种植,最后也随着使者走上了印度等地区,茶叶被带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融合和交流,茶叶作为一种人们交流会客的重要形式被广泛流传;西汉时期出现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现象,这充分说明茶叶开始成为商品被广泛流通,我国的茶叶行业也在逐渐地形成当中。这也使得茶叶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物品,普通的群众也可以享受倒茶的美好,只需要通过购买的形式,就可以感受到茶叶的美妙滋味。这种茶叶的普及主要归功于秦汉时期的大统一,这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茶行业的发展。在社会统一的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也充分体现了其内在的价值茶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也促使我国的茶叶逐步走向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逐渐从贵族饮品转变为普罗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普通饮品,而且自三国时期以来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茶代酒”的方式逐渐流行起来,茶文化开始逐渐体现出特有的社会价值,这使得茶文化被广泛地传播和发展。茶本身的特征具有清淡、虚静的特质与道教和佛教的教义非常接近,因此受到了佛教教徒和道教教徒的喜爱,这也使得我国的茶叶的蓬勃发展更进一步,而到了六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茶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对茶的优势大四宣扬,茶开始逐渐从饮食范围走向了文化范围,茶的文化和底蕴也逐渐丰富起来。
1.2我国茶叶的发展时期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是第二个实现大统一的王朝,在这个时期茶叶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不仅仅完成了从达官贵族到普罗大众的转变,也开始,随着使者的出访,走向世界,在这一时期有唐朝人陆羽编纂的《茶经》被创作出来,《茶经》的问世,使得我国的茶叶发展进入了最为繁盛的时期,《茶经》的提出使得我国的茶叶的整体优势和象征意义得到了深层次的挖掘,这不仅使我国的茶叶种植得到了很大的促进,也因为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大,使得我国的茶叶种植规模不断增大,而且形成了专业化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很多形式的茶园层出不穷,带动了我国茶叶的蓬勃发展。并且唐朝还专门为茶叶设置了相关的管理部门,比如茶马古道、茶马交易市场等,这些制度的改革都对茶叶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促进作用。
宋朝时期,茶叶发展走向两极化,宋朝在对唐朝的基本茶叶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贡茶制度。这一制度的提出满足了皇家的茶叶需求,而且相应的茶文化也逐渐形成特有的规模。在皇室饮茶的过程中,对于茶的品种非常讲究,有“非龙凤团茶不饮”的说法,除此之外,宋朝在对贡茶进行严格地管理和约束后,为了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还创造了散茶,散茶制度的形成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散茶真正融入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这也使得特有的茶文化开始出现,将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深受百姓的喜爱。
1.3我国茶叶的成型阶段
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特殊性,使得茶叶的发展是具有了较强的地域风情,在这一时期茶叶又回归了其饮食价值,在文化和内涵当中没有较多的体现,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在饮食的过程中接受了汉族的茶叶产品,但在精神文化上对茶文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在进行茶的应用过程中使用的 *** ,也与以往的饮用 *** 不同,少数民族会结合自身的饮食习惯,在茶中加入马奶,枸杞、油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这使得茶具有较强的地域风情。也正因如此,使得我国的茶叶在不同文化间融合的过程中得到了跨民族的发展。
到了明朝,茶叶的发展主要倾向于宋朝的散茶,明朝人认为宋朝人的散茶 *** 简单,便于携带体现了茶的内涵,因此将其大力地发扬和推广,而且由于明代初期社会不够安定,很多文人墨客已经习惯了寄情于山水,而茶所对应的内涵和底蕴,恰好与山水自然有效结合,这使得茶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人们对于茶精神的不断探索,使得茶的饮用方式也发生了极大地改变,人们开始追求于茶冲泡过程中,水的选择、器具的选择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行为不仅带动了当地的茶叶发展,也推动了瓷器行业的发展,而且在明代茶叶发展的过程中,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也有效地推动了茶叶的传播,使茶叶更快地走向了世界被更多人所追崇。
到了清代,我国古代茶叶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茶叶种类,茶叶文化传播领域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对于茶叶种类来说,现代社会所具备的各类茶类在清朝时已经出现的较为完善,比如红茶、绿茶、黄茶、白茶等等茶类在当时已经基本全部出现。其次,在茶道方面已经创造出了具有清朝特色的茶道,而且在茶具的选择过程中,对于茶具的材质也有了较为考究的选择。当时的人们将茶具的做工精美与否视为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对茶具的选择过程中会将陶瓷作为首选,以此来象征自己尊贵的地位。而在茶叶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叶已经随着文化的交流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贸易市场中极为重要的物质。
茶话英伦:解读英国文化历史渊源,深入解析英国所倡导“茶语言”对于英国而言, 茶叶是一种“舶来品”, 英国“茶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与中英两国所开展的茶贸易以及英国社会逐渐形成的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对英国“茶语言”及其文化历史渊源做出研究与探讨, 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英国独特的茶文化, 而且也是中英茶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
英国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形成
英国茶贸易的稳定发展
17世纪后期,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英国有着繁荣的经济环境和安定的政治环境, 并且随着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 东印度公司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在这一时期, 中国茶叶成为了中英进出口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茶叶进口额度在20年的时间中增长了10倍之多。茶叶进口量的提升, 推动着英国茶叶价格的下降, 同时也为茶叶从王公贵族走入寻常百姓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18世纪后半叶, 英国对茶叶税率进行了调整, 更是为英国茶叶进口贸易的繁荣以及茶叶在英国社会中广泛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 在这一时期, 英国人也开始尝试种植茶叶, 但是茶叶始终没有在英国落地生根, 甚至这一时期英国人在印度所开展的茶叶种植试验也一直失败, 直到1823年, 英国人才在印度发现了红茶品种, 之后又在斯里兰卡开展了茶叶种植。随着交通的发展, 茶叶运输也更加便利, 这让茶叶价格进入了不断下跌的时期, 也让英国进口的茶叶结束了作为奢侈品出现的历史, 这为茶成为英国国饮、英国茶文化的逐步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英国茶叶消费的普及
在19世纪,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占到了总进口额度的90%, 但是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形成了垄断, 这导致了茶叶在英国的价格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 英国形成了开展茶叶买卖的黑市, 而参与茶叶走私的商人也遍布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为了结束茶叶进口贸易的混乱局面, 英国 *** 与国会结束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从而进入了茶叶买卖私人经营的时代。这种经营模式, 对茶叶在英国社会中的普及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此时印度与斯里兰卡的茶叶植业和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是中英之间所开展的茶贸易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
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之后, 英国社会对茶的消费走入了繁荣期, 这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发达的工业、繁荣的农业以及旺盛的进出口贸易有着紧密的关系, 与此同时, 饮茶成为了英国社会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这为英国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形成与推广奠定了基础。19世纪后半叶, 印度以及印尼等国家的茶叶出口量不断提升, 虽然这对中国的茶叶出口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却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多元化的茶叶市场。在这一时期, 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叶的消费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茶叶消费总额相近, 因此, 许多人都将英国和茶叶看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也反映出了茶对英国社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英国茶文化的形成
英国茶文化可以从饮品文化、茶道文化等角度做出论述。从饮品文化的形成来看, 英国对茶叶的关注最早体现在茶叶的药用价值方面, 1657年, 英国商人托马斯·加韦在茶叶海报中就对茶叶所具有的十四种药用价值进行了宣传报道。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大众对茶叶这种新生外来事物提出了许多质疑, 但是这些质疑都欠缺科学佐证。红茶皇后凯瑟琳对茶的喜爱, 让茶叶逐渐走入了英国宫廷, 同时也使人们对茶叶的关注实现了从药用到饮品的转变。而随着茶叶价格的下降, 大多数社会大众都形成了饮茶的习惯, 只是这种饮茶方式体现出了与中国饮茶方式的差异, 即在茶水中加入牛奶、蜂蜜等辅料, 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英国饮茶风格;从茶道文化的形成来看, 能够对英国茶道文化精髓做出体现的包括英国社会大众对茶具的要求以及饮茶过程中的各类礼仪。
特别是茶叶并没有在社会得以普及的时期, 王公贵族对茶具的选择以及对礼仪的规范更是近乎于严苛, 而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英国社会大众在饮茶过程中也同样强调这些内容, 这是英国茶道文化与中国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体现出明显差异的重要根源。
英国“茶语言”
英国茶文化中的“茶语言”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即英国社会生活中的“茶语言”与英国文学领域中的“茶语言”。虽然这两种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但却都体现出茶文化和“茶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英国日常生活中的“茶语言”
从英国“茶语言”中茶的发音来看, 英语中的茶为“tea”, 而欧洲其他国家对茶的称呼也多为这个发音。从tea发音的由来来看, 中国茶叶在16世纪开始传入欧洲国家, 与之一并传入的是中国语言中“茶”的发音, 当然, 这种发音并非现在的普通话, 而是作为船舶载货进出口地的福建的发音。从唐朝开始, 福建是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市场, 在《牛津英汉大辞典》中, 对tea的解释提到了是由荷兰人在1601年将这种福建人的发音引入了欧洲。福建话中的茶发音与“贴”类似, 而从现在来看, 只有保留了古式发音的爱尔兰人还使用着这一发音, 而其他英国人的发音则更加类似与“替”的发音, 这也说明了英国“茶语言”中的发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出一定的改变。
从英国“茶语言”中的词组来看, 由于茶并非英国本土所产, 因此tea这一词汇属于外来语, 而与茶相关的词组也多为复合词。但是即便如此, 英国“茶语言”中的词组却有很多。具体而言, 英国“茶语言”中的词组可以分为两个类别, 一类为tea与英语其他词汇组成的词组, 如英国饮茶活动中经常使用的tea ware (茶器) 、tea spoon (茶匙) 、tea pad (壶垫) 、tea serving tray (奉茶盘) 、tea plate (茶船) 、tea pitcher (茶盅) 等;另一类则是通过借用形成的词组, 如中国茶叶有着多样化的类型, 六种基本茶类下面所包含的不同茶品种数不胜数, 而如果要使用英语对这些茶类和茶品种进行准确的表达, 就需要使用到借用手法来为茶进行命名。在此过程中, 直译和音译成为了重要的命名方式, 如green tea (绿茶) 、black tea (红茶) 、white tea (白茶) 以及Puerh tea (普洱茶) 、Oolong Tea (乌龙茶) 等。
从英国“茶语言”中的习语来看, 虽然英国“茶语言”中的习语数量不多, 但却都有着简洁明快的特征和十分深刻的内涵。由于英国的茶是从东方国家引入而非本土种植, 因此, 茶在英国出现的初期十分昂贵, 并且会被上流社会人士用作收藏。在这样的背景下, 茶象征着高贵的身份, 并对英语中的习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all the tea in Chine”, 这一习语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中国全部的茶”, 但是其真实所指却并非如此, 而是指代一笔财富或者高贵的身份。孟德斯鸠曾将圣马力诺政变形容为“a storm in a teacup”, 即指因为一件小事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动荡, 而之后这一习语也经常用来形容大惊小怪和小题大做的现象。
另外, 茶在英国社会普及之后, 得到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喜爱, 因此, 英语中的“cup of tea”也被指代人们喜欢的事物, 如“That is cup of tea”可以指代希望得到的某一事物。同时, 英国社会大众也十分重视茶所具有的交际功能, 因此, 英国社会中有着很多以社交为目的的茶会, 也正因为如此, 英语中的“take tea with some body”中的tea指代社交, 即与某个人打交道, 这也体现出了茶所具有的丰富功能。
英国文学中的“茶语言”
文学语言不仅是语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最能够彰显语言文化底蕴与语言文化魅力的语言之一, 这种语言不仅以社会生活为基础, 而且也包含了文学作者自身的情感。随着饮茶成为英国社会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与精神享受形式, 英国文学也出现了许多对茶描绘的内容, 这不仅体现出了英国文学家对茶的喜爱, 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茶文化、茶语言、茶文学三者之间所产生的交汇影响。
英国文学中之一首与茶相关的诗歌, 由艾德蒙·沃勒创作于1663年的《On Tea》, 虽然作者创作这首诗歌的初衷为向“饮茶皇后”凯瑟琳送上生日祝福, 但是这首诗歌在民间引发了轰动与广泛的流传。这首美妙的诗词展现出了创作者对皇后的祝福, 也展现出了创作者对茶的感情。从内容来看, 作者用希腊女神形容皇后, 用桃金娘和月桂树形容茶叶, 而桃金娘与月桂树正是希腊女神的象征, 这也道出了皇后对茶的喜爱。随后, 这首诗歌写出了茶叶所具有的多项功效, 也道明了皇后喜欢茶的原因。整首诗歌使用了较多的象征手法与抒情手法, 也具有简练的语言和严谨整齐的结构, 让这首诗歌具备了朗朗上口的特征, 为广泛的流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进入18世纪之后, 诗歌之外的茶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许多英国文学作品中都对下午茶场景做出了描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 虽然茶大多数时候是作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出现, 主要发挥出刻画人物与剧情的作用, 但是同时体现出了英国社会中茶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在这一时期, 优秀的女性作家开始崛起, 包括夏洛特·勃朗特、简·奥斯丁在内的许多文学家都对别具一格的英式下午茶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无论是英国的茶诗歌还是小说等文学作品, 都反映出了作者以及社会大众对茶的喜爱, 同时也反映出了茶在英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与中国茶文化中的茶语言不同的是, 中国文学家更加重视对茶精神内涵的挖掘, 而英国茶文学则很少使用茶对人生和生活进行比喻, 即中国人善于使用心灵去感悟茶, 而英国人则习惯使用感官去享受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与茶产自中国并且从来没有在英国扎根生长具有一定关系。
中国的茶叶与茶文化, 对英国“茶语言”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英国“茶语言”的形成过程中, 社会大众特别是文学家等群体, 将英国本土的文化、习俗等融入其中, 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而对英国“茶语言”的具体表现及其文化渊源做出了解与认知, 对于推动中英茶文化交流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茶的神秘起源:一段穿越千年的传奇在古老而繁华的华夏大地上,有着一种特殊的饮品——茶。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呢?这无疑是个迷人而神秘的话题。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茶的起源与传奇。
据史料记载,茶的发现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代中国。当时,茶还只是一种野生的植物,人们并未意识到它的神奇之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诗经》中便有关于人们采茶、制茶、饮茶的生动描述。
唐朝是一个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当时,一位名叫陆羽的智者写下了世界上之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茶文化的诞生。陆羽对茶的热爱、研究与传播,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茶圣”。
茶在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出各种流派,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这些不同的茶品种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口感,还带有各自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佛教、道教等思想也融入了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茶禅一味、茶道养生等理念。
进入明清时期,茶文化继续繁荣发展。明朝朱权将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入茶事,开创了“文人茶”的先河。清代,茶叶更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如今,茶已成为了风靡全球的健康饮品。
在现代社会,茶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饮用之外,茶还被用于烹饪、美容等领域。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茶叶的成分与功效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茶对于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茶,这一穿越千年的传奇,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古至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形式如何创新,人们对茶的热爱与追求始终不渝。让我们品味这一神奇的液体,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健康价值,继续传承与发扬这个古老而美好的传统。
总所周知,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树起源于中国”这一论断得到了茶学界的普遍认同,有关文字资料显示,我们祖先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至于茶树在中国的具体原产地,茶学者和植物学者从史料记载、野生茶树的分布、茶树的进化历程、茶树的分布规律以及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茶树最早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结论。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文学作品《尔雅》中就提到过野生大茶树。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地方包括10个省区、19个地点,有些地区的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光是云南省内,树千直径在1米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就有十多棵,其中有一棵野生大茶树的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1824年,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于是国外有些学者对“茶树起源于中国”提出异议,引起了一场争论。实际上,在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最初是从中国引入的,属于中国茶树的变种.而印度毗邻中国的西南部,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
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茶树为了适应周围的地理环境,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逐渐发生变异,不同时期的茶树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就很有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不仅发现了大量的野生大茶树,而且这些茶树均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因而成为“茶树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有力证明。
根据植物学的观点,如果许多属的起源中心集中在某一地区,则该地区可被认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中国范围内的茶树多达15属、260余种,其属种之全,堪称世界之最。而且,中国大部分茶树的属种皆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其毗邻地区。例如,已发现的山茶属共有100多种,而云贵高原就集中了6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茶树种。茶树属种集中于西南地区,再次证明了中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之地。
西南地区地形多样,高山连绵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因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气候和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同时,由于海拔高低相差悬殊,西南地区逐渐形成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截然不同的气候,使得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发生种内变异,出现了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树。根据植物学的观点,某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中国西南三省气候多样,茶树变异品种最多,因此被认为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目前,茶学界对茶起源于何时的意见并不一致,主要有四种观点,依次是神农时期、、
主张茶起源于神农时期的观点,其依据是“茶圣”陆羽《茶经》中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即炎帝,历史上称之为“农之神”,一切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均起源于神农氏时期,所以茶叶也不例外。
西周时期:
主张茶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观点,有晋朝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为证:“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伐纣时,巴国向周武王纳贡,贡品中就有茶。另外,据《华阳国志》记载,西周时已出现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主张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观点也有文献记载为证,如西汉王褒《僮约》中就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文字记载,古时的“荼”即现今的“茶”。
唐朝时期:
认为茶起源于唐朝时期,因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变成了“茶”字,因而就有了“中国茶起源于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