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艾草,菖蒲泡水功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26 0
端午佳节到,农民教你怎么插艾蒿和菖蒲,早看早知道

如大家所愿,端午节快到了,今天是初三,五月初五就是端午佳节,我们期待的又一个小长假要开始了,端午佳节举家团圆包粽子,吃新麦粑粑,看划龙舟比赛,缅怀屈原。

对于民间插艾的说法,五月之一天就可以插艾蒿和菖蒲了。这里面说的艾,就是农村野外到处都有的艾草,属于蒿子,又叫艾蒿,有一种非常特别的香气。据说艾蒿香气能辟邪驱毒虫,还可以让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不能进家门,保家人平安。

当然,插艾蒿要和菖蒲一起挂着,如果说艾蒿是“文”的话,那么菖蒲就是“武”,艾蒿和菖蒲挂在门两边就是“文武门神”把守大门,百毒不侵,百无禁忌,家宅平安,风调雨顺。

艾蒿到底要插在哪里?

一般来说,只要房屋有对外通风的地方都要插艾蒿和菖蒲。比如各种门,还有窗户,都是挂两边,或者挂在中间吊着,也有的农民用交叉放着,总之,通风地方有艾蒿就在农民心中起到去除病痛,保家平安的念想。

其实,端午插艾真正的作用是用艾蒿的特殊香气来驱赶五毒虫的。端午期间,气温升高,各种野外的毒虫开始活动频繁了,比如毒蛇、蜈蚣等等,这些有毒爬行虫类跑到居民家里冷不丁的可能会被咬,但是艾蒿的特殊香气能驱赶这些毒虫,如果房屋大门窗户等都挂着艾蒿,艾蒿的香气四处飘逸,毒虫就不敢靠近。

端午到了,你家艾蒿和菖蒲插好了吗?现在很多农民在摆地摊卖艾蒿了,一元一把很划算。

端午节:买菖蒲和艾草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当然菖蒲和艾草也是必不可少的,将艾草与菖蒲悬挂于门口,用来驱病、防蚊、辟邪,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菖蒲和艾蒿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我国早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脐,妙不可言”的记载。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图为在成都市君平街买菖蒲、艾草的市民。

盛夏的开端,来说说端午“三友”和粽子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除了赛龙舟外,你知道端午这些习俗与健康有关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来解读。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民俗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而从中医角度来看,此三样,都有浓烈的气味。

艾草、大蒜自不必说,都是家喻户晓的药食佳品。菖蒲也是中医常用的芳香化湿的中药,具有芳香开窍、宁心安神,兼有化湿、豁痰、辟秽之功。菖蒲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民间,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洗草药水

端午洗浴兰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俗之一。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佩兰是一种古老常见的芳香化湿药,辛能发散,香能去秽,一开始只是作为香囊佩戴在身上。《开宝本草》载佩兰“煮水以浴,疗风。” 《本草纲目拾遗》载:“体受风寒不快;以枝叶煎汤浴之,浴后睡片时,即愈”。可以理解为以佩兰沐浴可以祛除风邪,治疗风寒感冒。

不仅是佩兰,其他的药材比如艾叶、菖蒲、青蒿都可以用于沐浴,这里药物芳香而能祛湿通表还可解乏防暑,对通透毛孔和散热有很大的益处,而不生疮疖痱子。

佩兰古时又称为“醒头草”,因其可起到芳香行散、开窍提神的功效,古人将其充于枕芯做内枕,以治疗鼻塞、感冒性头痛。而佩兰入药内服,可以清暑,辟秽,化湿。治疗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等。《黄帝内经》就载有“兰草汤”,如果常常感觉口中甜腻,或伴有有口臭的人群,可以尝试以佩兰(10-15g)代茶冲饮,以化湿除腻。

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不得不说的传统美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传说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粽子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自古糯米就是重要的滋补良物,与粳米相比,其性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的功效归为温脾胃、止腹泻、缩小便、收自汗。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

晋代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益智仁性温,味辛,具有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益智仁与糯米的搭配,不仅是做粽子,即使是做成益智仁粥(益智仁5克、糯米50克、细盐少许),也都一样具有补肾健脾的作用。适用于幼儿、老年人脾肾阳虚、腹中冷痛、尿频、遗尿等。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元明时期,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越来越丰富食材与粽子的结合,成了端午节的一份惊喜与期待。

最后提醒,粽子虽好,但吃多就不太好消化,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胃病、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小孩,一定要食有节制,不可贪食。


假日书房|葛取兵:菖蒲的香气已交织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视频加载中...

每年端午,江南一带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在门楣和窗棂上插艾蒿与菖蒲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浓郁的来自田野的气味和菖蒲如宝剑般锋利的叶子,寓意着祛避邪疫。

人们往往只记得艾草的独特香气,却忽略了菖蒲其实也有自己的气味。在作家葛取兵记忆里,童年歌谣里就曾经这样唱:“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艾草飘香,菖蒲亦如是。“几千年来,菖蒲的香气已密密地交织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统筹:常君丽

编辑:常君丽 艾思奇 宛宁静(实习)

朗诵:胡函博

新华社音视频部 ***

读点|艾蒿菖蒲雄黄酒,如今这些还是端午节必备吗?

文|刘绍义

家乡人把端午节称作五月当午,原以为这是一句土语,读了不少地方志,才知道不少地方如杭州湾北岸奉贤、南汇等区域也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不论“五月当午”与“当五汛”有没有关系,家乡人对端午节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江南一带。插艾蒿也好,挂菖蒲也罢,就是饮雄黄酒的习俗,同样一点也不少见。母亲不喝酒,雄黄酒就免了,但菖蒲要挂,艾蒿要插。我家大门、堂屋门上,端午节这几天,菖蒲、艾蒿是少不了的。

到了城里,才知道艾蒿、菖蒲还需要买。在我家后园的一大片空地上,端午节前后,艾蒿能长一人多高,母亲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割下一大捆,给左邻右舍送去,根本不要花钱买的。菖蒲更不用说,我家西边就是一条河,河里长满菖蒲,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在岸边提蒲棒,嫩的吃,老的拿着玩,薅几根菖蒲,根本不在话下。

母亲说菖蒲、艾蒿都是辟邪的,当初我不信,长大后书看得多了,才知道所谓辟邪只不过是乡下人的一种迷信,可剥去这层迷信色彩,它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端午节一过,盛夏就要来临,蚊蝇孳生、疾病流行,所以此时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而艾蒿和菖蒲等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对驱除秽气、净化空气非常有益。我国早在《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艾蒿逐冷,除湿,老人丹田气弱、胸腹怕冷者,以熟艾入布其腹脐,妙不可言”的记载。现代临床实践证明,艾蒿治疗风湿病,依然十分有效。菖蒲是古医方根治噤口痢的特效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他治疗痢疾。

雄黄又叫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神农本草经》上说:“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铄食之,轻身、神仙。”人们端午饮雄黄酒,就是为了除恶。至今我们那里还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俗语。因为雄黄有毒,如今饮雄黄酒的已经没有了,但屋里院中洒雄黄水以及在孩子们的鼻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的习俗还在,这也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家乡人对害虫的痛恨和对疾病防治的认真。

雄黄酒没有了,人们就泡艾蒿酒、菖蒲酒。我喝过三爷泡的菖蒲酒,清涩冷冽,满口余香,让人想起欧阳修的《端午帖子词》:“共存菖蒲酒,君王寿万春。”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把菖蒲插入有水的瓶中,放在室内观赏,这也许是受苏东坡老先生的影响,“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母亲包的粽子。走南闯北,去了那么多地方,吃了那么多粽子,总感到母亲包的粽子更好吃。母亲包粽子用的不是粽叶,是我家老宅西边河岸的苇叶。端午节前后,苇叶刚刚长出,苍翠欲滴,用它包出来的粽子,有一股浓浓的清香。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包的粽子大都是枣粽,也包过红豆粽和花生粽,形状都是传统的三角形。她先把苇叶卷成三角形,再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其中,用大拇指压紧后,再把叶片翻转过来,用五彩线缠紧就行了。来城里后,我也曾跟着邻居张婶学做过豆沙粽子和猪肉粽子,做出的粽子虽然也味道鲜美,但总觉得没有母亲做的粽子好吃,也许是心理作用在作怪。

想想看,母亲包的粽子形状,就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描写的形状:“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不仅如此,明代的高濂还在他的《饮馔服食笺·粽子法》中详细地介绍了粽子的煮制 *** 。高濂认为,“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煮粽子的粽叶“青而香”。

我还是喜欢齐白石老先生1954年画的那幅《粽子》图,一个个赭色的三角形熟粽,被一根根浓墨的草绳系着,或聚或散,煞是可爱。为了增添画面的色彩感,这位老先生聪明之极,又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咸蛋,使画面增添了不少端午的气氛,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端午节来了 4元一把的艾草菖蒲你买了吗?

说到端午节,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吃粽子、划龙舟、饮雄黄酒等等。但在成都的很多老人都知道每到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挂艾草和菖蒲,有句俗语“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这天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悬挂艾草和菖蒲。

6月5日早上8点,记者在金牛区长兰路的子云菜市场看到,各种“药草”堆在小货车上,市民们你一把我一把地挑选着这些药草,场面十分火热。原来,市民们正在挑选菖蒲和艾草,大的每把4元,小的每把2元。按照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这一天,很多市民们都会购买青蒿、艾草、菖蒲等“药草”,用于祛风、除湿、预防疾病。

据摊主苏女士介绍,整个车上堆放近100束艾草和菖蒲,共3个品种,一种是菖蒲和艾草捆在一起的,也就是挂在门上的。还有一种是艾草,身上有湿疹的市民可以熬水洗澡的,第三种是10多种草药捆绑在一起,也是用来熬水洗澡的。“每个品种都卖的比较好,最近几天卖完了才收摊。 ”而另一家摊主告诉记者,他们卖艾草和菖蒲已经7年了,去年价格都是5元一束,但今年价格稍微低了一些,争取在端午节当天能卖5元/束。“我们早上7点钟就来了,基本上到中午就能卖掉一半,大概40多束,消费者还是以老年人居多。“

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从老一辈那里就习惯了每年的端午节,都买一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的习俗,除了吃粽子以外,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咸蛋黄、雄黄酒,全家老少开开心心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

除了挂在门上外,有部分市民买回家熬汤洗药水澡,家住长兰路某小区的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个。端午节前,张阿姨就会购买10多束艾草回家,“家里的小孩和大人都容易长湿疹,所以我在节前都会买一些,给孙儿,大人就拿来洗脚洗澡都行。“

菖蒲艾草,菖蒲泡水功效-第1张图片-

线上:艾草+菖蒲组合 5.9元/束

尽管菜市场能随处买到艾草和菖蒲,线上生意也很火爆。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艾草”,可以看到艾草和菖蒲的组合价格,5.9元一把,50g,要比线下零售贵一些。不过,页面显示,今日已售完。

艾草

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和虫蚁,还能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艾草的之一种美容方式:泡澡

艾草泡澡的好处多多,艾草泡澡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之功效。艾草泡澡还可以调节神经兴奋性度,提高睡眠质量,有效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缓解肌肉痉挛、清除肌体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

艾草的第二种美容方式:泡水喝

艾草本身就是一种温补之物,所以食用艾草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如果冬天受了风寒,可以喝点艾草水,祛除体内的寒气,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此外,艾草的温经止血的效果,对女孩子有很大的好处。

艾草的第三种美容方式:敷脸

艾草具有非常好的天然抗菌功效,将新鲜的艾草捣烂取汁,敷在皮肤的患处,对治痘痘有很大的帮助。以天然抗菌功效而闻名的艾草,适合时节捣烂后涂在粉刺或炎症湿疹患处,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即便敏感皮肤也可以安心使用。

艾草的第四种美容方式:洗脸

艾草也具有非常好的控油作用,用艾草泡水洗脸具有非常好的清洁作用。教大家一个 *** :将艾草煮水晾凉后加入少量新鲜柠檬汁,就制成了专属你的天然美白爽肤水。放进冰箱里冷藏,每天早晚代替化妆水来擦拭,可以有效驱散暗沉,净化角质层,提升皮肤吸收力。

艾草的第五种美容方式:洗头

草的抗菌、抑菌效果对异常头屑非常有效,植物的清香还能缓解精神压力,只要在洗头前将新鲜艾草捣碎,替代护发素,敷在头皮及头发表面,几分钟后冲净即可。不仅止痒去头屑,还让头发变得光滑亮泽、充满活力。

菖蒲

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石菖蒲(本草纲目),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叶基生,剑形,中脉明显突出,基部叶鞘套折,有膜质边缘。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据民俗专家介绍,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天府早报记者 胡潇潇

王药师带你认草药-艾叶、菖蒲

今天,农历五月初五,正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节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也传承下来了众多的习俗,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一项就是“挂艾插蒲”。

什么是“挂艾插蒲”呢?就是端午节时,将艾叶、菖蒲插于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古人就留有“绿艾悬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华泛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的美文诗句。今天,药师就和大家聊聊艾叶与菖蒲。

这两种植物在浙江一带均为常见,如果这几天你到菜场去转转,绝对就可以看到扎成一束束出售的艾叶菖蒲“端阳驱邪双件套”。

艾,又名艾蒿、家艾,属于菊科蒿属植物,有野生,但农村里也经常会在菜园一角特意种上一小片。艾的叶子和菊花的叶子有点相像(小时候经常会分不清),和其他蒿属的植物也很像,不过艾的叶片背面有比较厚的白色绒毛,而且植株有种特异的清香。

艾是一种被神奇化的民间草药,其实……,它的确是非常神奇,应用广泛。艾的应用已有近三千年历史,诗经中就提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作为药物最早被记载于汉末《名医别录》中。

艾,性温,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祛湿止痒等功效,为妇科安胎、温经止血和治疗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抱歉,这个用词比较专业,医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想用通俗语言翻译很难意会,大体意思就是虚寒怕冷,血流不畅,痛经,不孕不育,属于专业呵护女同胞之暖男型的),煎汤熏洗还可治疗风湿痛、皮肤瘙痒、湿疹等,还可以制成艾条进行穴位温炙。除了这些,艾叶还可制成香囊防病,祛蚊虫等作用,这应该就是古人端午节挂艾的缘由了。

艾叶、艾绒

菖蒲,本地产的一般是石菖蒲,生长在山间小溪旁石滩中,叶片狭长条状像把剑,丛生,和建兰的叶片有点像但比兰叶挺拔。石菖蒲属于天南星科植物,植株全身因含有β-细辛醚等挥发油而具有特殊香气,中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石菖蒲的功效,距今已有两千年多历史。

中药中所用的石菖蒲是它的根茎,属于开窍药,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的功效,用于治疗痰湿秽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迷,健忘失眠头昏,耳鸣耳聋,湿阻皖痞(就是胃胀不消化)。就其机理主要与镇静抗惊厥、扩张冠张动脉、促进消化液分泌、平喘等作用有关,其开窍醒神、驱蚊虫的功效也因此被列为端午驱邪双宝之一。

中药石菖蒲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来,端午节更像是一个全民卫生保健日。过了端午,即将进入湿热的梅雨季节,各种微生物、蚊虫迎来了一年中更佳的繁衍生存时段,加之气候交替的不适应,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于是各种疾病都会随之高发。于是乎,古人就想出了赛龙舟这种集竞技与娱乐于一体、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又通过雄黄酒、艾叶、菖蒲、戴香包等普及传染病预防消杀工作,并设立一个固定的节日将这种美好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五月五赛龙舟

这其实就是中医中讲的“上医治未病”!想想古人都有这么高深的见识,提出未病先防理念,我们难道还非要等到病急才投医吗?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叶与菖蒲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大蒜、茶蛋、咸鸭蛋,还会举办场面浩大的赛龙舟,艾叶与菖蒲更是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农村有句谚语,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所以每年的端午时节,家家户户过节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叶和菖蒲,所以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楣上插上艾叶、菖蒲,或悬挂在屋中,可以防蚊虫、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龙船花等,制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驱除瘴气。干枯后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它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在农村,艾草是田里野生的,天赐的免费。而在城里,艾草还要花钱买,一块钱一把。

所以,端午节挂艾草,可以去野外转转,就不用花钱了。那什么时候割艾草?什么时候挂艾草呢?也是有讲究的。农村老人说,艾草别随便割,不能早也不能晚。

更佳的时间是端午节的前3天和后4天,而且要在早晨割,让艾草带着露水,效果更好。挂艾草讲究“2不挂”:

一是不挂被太阳晒过的艾草,因为艾草的药性会降低,驱蚊驱虫的效果就差了,所以要一大早割艾草。

二是不挂矮小、植株不完整的艾草。艾草一般挂在门的两侧,是一家的门脸,矮小的艾草不仅不好看,效果也不如高大的艾草,所以不能挂。


艾草要挂在什么位置呢?端午挂艾草,就是驱除蚊虫,而蚊虫进入的位置就是大门、窗户,因此要把艾草挂在门口的两侧,以及窗户上。划重点,艾草要“挂”,将三五颗艾草用红绳和菖蒲绑成一捆,倒挂在门口或窗户上,直接竖放在门口是错的。

端午节在门的两边插上艾叶与昌蒲的习俗由来己久,为什么要插艾叶与菖蒲,以前老人还说因为要避邪!

其实艾叶与菖蒲都是中药,艾叶有祛寒湿的药效,菖蒲有治眼疾的功能,但都没有避邪的功能。


传说黄巢起义时,到处征战。一日黄巢路上遇见一个奇怪的人。一女子背上背着一个大一点孩子,手里牵着一个小一点的孩子。黄巢就问女子为什么?该女子答:背上背着大一点的孩子是大伯的孩子,小一点是自己的孩子。因大伯去世了,怕这个孩子有闪失,对不起大伯,所以背着。黄巢听后很感动,便对女子说:你不用怕,你回家,在门前插上艾叶与菖蒲,我的军队不会打扰你。女子回去照做了。邻里乡亲听女子说这事,便纷纷在自家门前插上艾叶与菖蒲,黄巢军队看到家家门前都插了艾叶与菖蒲,也就都不打扰。就这样,这种习俗流传了下来。


端午的真正意思是:炎热的夏季从此时开始,开端。午是火的意思。谚语有言:过了端午粽,才把棉袄收。

赛龙舟真正的意思是可以下水了。端午后,蚊子、小虫子,还有蛇等都开始活动了。大概还有鬼神吧。

艾叶有一种香气,这种香气是否能驱蚊虫,不得而知。菖蒲是生长在水边植物。对蚊虫有一定驱赶作用。另外昌蒲的形状有点像剑,多少可以吓鬼了。然后是喝雄黄酒,让蛇不敢靠近宅子。但雄黄酒对人伤害也大,渐渐地不再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粽子一定是用水边的叶子去包,当然粽叶煮起来的味道也很香。鸭蛋也是寒凉性的,大蒜则是理气消食的,对多吃了粽子的人则有助消化的作用。

总之,端午这天,人们可以亲近水了。至于说是纪念屈原,大概是文人的一种过分解读吧。


民生|端午节:插艾草 挂菖蒲 粽子飘香祈安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7日讯(通讯员 周苏美)6月7日,每家每户不约而同在家门口插艾草、挂菖蒲驱除蚊虫,以此驱除邪气,杀菌防病。早晨,笔者在冷水滩的各个农贸市场看到,到处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菖蒲的清香。附近村民早已将采集好的艾草、菖蒲、厚朴、追骨风、鸡血藤等各种药材,摆放在集市上供市民选购,许多市民争相购买。

除了艾叶、菖蒲颇受青睐之外,还有不少市民在精心选购不同口味的粽子,给原本浓厚的端午气息增添“味道”。

端午节挂艾草、菖蒲,祝一年幸福平安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门上都要高悬艾草和菖蒲,民间还有妇女发际戴“艾虎”,男人胸前或腰间佩戴或挂“艾虎”或“蒲剑”,这样可在一年里幸福平安。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挂艾草、菖蒲的来历,相传与黄巢起义有关。唐朝末年,黄巢军打到河南邓州一个村落,见许多百姓惊慌奔逃。黄巢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非常好奇,就上前询问原因。那妇人不认识黄巢,就直接说,县衙传令说黄巢马上要血洗邓州城了,让百姓赶快逃命。叔叔全家参加义军被杀,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黄巢被这位妇人舍己为人的大义精神所感动,拔剑一挥,砍掉路边的两棵艾草和水边的两株菖蒲,交给妇人说,只要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就可以避黄巢之祸。妇人将消息传开,当晚百姓家家如此。第二天,正好是端午节,黄巢杀了县令和污吏,开仓分粮,军民欢度端午节。此后,端午节这一风俗便流传下来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水怪想与人争地盘,水淹到哪儿,哪儿就是水怪的。这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 ***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的要求,每年的今天,水怪可以出来巡视,只要在屋檐下有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都是神仙的子孙,不得侵犯;没有的话,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了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风浪来了,跑了很多地方,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有像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最后,天黑了,只好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原来决斗分出胜负的那天,正好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那个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清代《燕京岁时记》曰:“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清代顾禄《清嘉录》记曰:“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民间现在还有妇女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其实,这种做法并非完全出于肓目崇信。因为端午节时,正值初夏,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悬挂艾草和菖蒲,是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因为菖蒲和艾草都具有杀菌防病、驱除恶气等功效,是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菖蒲根茎入药,主治痰厥昏迷、惊痫等症。艾草不仅入药,民间将艾拧成绳晒干,点燃用以驱除蚊蝇。

当然,这一风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药性应用效果,但反映了人们借用吉祥物以祈求免灾除恶、求吉纳祥的心理和追求。祝端午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健健康康,轻轻松松;团团圆圆,恩恩爱爱;和和美美,红红火火!(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 *** )

标签: 菖蒲 功效 艾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