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在线查询,说文解字在线查询电子版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2 0
为什么一部字典,能够被称为“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播出《说文解字》

汉字字典大家都很熟悉: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部首—笔画检字表,查询它的读音和意思;遇到不会写的字,通过拼音检字表,在相应音节里通过字义的匹配反查它的写法。一般来说,刚开始接触成篇文字的孩子们是比较倚赖字典的,十岁之后它在书桌上的位置就迅速边缘化,尤其在拼音输入法和电子化交流大行其道的当下,“会读不会写”已经不会产生什么沟通上的障碍了。因此,恐怕现在的人很难理解,竟然有一部字典能被奉为“典籍”——不过一部可有可无的工具书而已,何以称“典”呢?


因为,它传承了古今文字,接续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它建构了汉字体系,衍生出千年不绝的“说文学”;它是一部汉字字典,更是一部解码宝典,是我们触摸传统文化、感悟千年文脉的津梁。


1

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象征,也是文明存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诞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经过连续不断的演变,最终成为了我们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的现代汉字。



然而,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这一连续的进程却险些中断。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秦朝建立了。为巩固统治,禁止时人“以古非今”,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烧毁《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和私藏的《诗》《书》等典籍。后来项羽火烧咸阳,官方藏书亦遭焚毁,儒家经典,一时断绝。


到了西汉尊崇儒术,当时的大儒背诵经典文本并加以解释,学生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所传经典称为“今文经”;与之对应,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经籍就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存在文字上的差异,垄断西汉官学的今文经学家为了维护今文经的地位,不但不承认古文经的真实性,甚至不承认在隶书之前还有古文字,完全按照隶书的结构来解释字的意义。我们今天已经知道,隶书在规范字形、方便书写的同时,也抹去了很多造字之初的理据,因此这些解释是非常可笑的;但如果没有人去纠正,这些说法可能就会一直流传下去以至于成为定论;那么今天我们面对出土文献上的古文字,可就真的像是看“天书”一样,完全不明白写的是什么了。


幸好,东汉大儒许慎出现了。


作为古文经学家的代表人物,许慎认为,要证明古文经的权威,必须先证明古文字的真实性。为什么《说文解字》作为一部汉代编定的字典,却不以当时通行的隶书为说解对象,反而把处于古今文字过渡阶段的小篆立为字头?为什么对文字意思的解释极为简单,却在字形分析上下了那么大的工夫?许慎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证明古文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证明古文字构形上的系统性,从而论定古文字存在的合理性。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九千多个小篆,另外还收录了一千多个古文、籀文等异体。许慎所处的时代距离秦始皇焚书仅二百多年,这一大批去古未远的珍贵资料,直接把古文字的系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文字、释读古文字源源不绝的灵感来源。


如果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说文解字》就堪称一部解码宝典,帮助我们通过文字去感知华夏先民的精神与智慧,探寻中华文化的源流与精粹。

《说文解字》的好处不光是沟通了古今字形、系统保留了古文字,它还首创了部首编字法,直到今天这还是字典辞书的编纂通例。五百四十个部首,彼此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立体的联系,有核心,有过渡,有根据字形联系的,有根据意义关联的,整个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文字系统。


说解上,首次采用“六书”理论来解析汉字的形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归置得清清楚楚,分析得明明白白。


所以《说文解字》不仅可以当作字典来查,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字学著作,历代研治《说文》者不绝,这门学问便是“说文学”。直到今天我们学习古文字、古汉语,《说文解字》仍然是必读的基础书。

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说文四大家”著作


2

有鉴于此,我们向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热爱汉字的读者,推荐这部辨识古文字、阅读古文献的必备宝典。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以公认善本陈昌治本为底本拼版影印,书眉列有楷书字头,并配有多种检字表,检索方便,价廉物美,它也是经过了市场检验,非常畅销的一种《说文解字》。


《注音版说文解字》与上一种的底本相同,采用双色印刷,开本更大,同时在书眉的字头上标有拼音,对不熟悉古音的朋友更加友好。


《说文解字(大字本)》是注音版的放大精装版本,原大影印,字大养眼,阅读体验更佳。它还入选了全国老龄办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目录。



线装本《说文解字》以藤花榭本为底本原大影印,字体古朴, *** 精美,是收藏馈赠的绝佳选择。


新出版的《说文解字(点校本)》则是一个可靠而方便使用的通行横排整理本,对于不习惯阅读竖排古籍的朋友,这个版本非常合适。


另外三全本也有《说文解字》部头稍微大一些,好处是简体横排,而且有翻译,有这方面需要的读者也可以购买三全本的《说文》。



《说文》研究清代达到鼎盛,以“说文四大家”为代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订文字、以音明义,是清代首屈一指的“说文学”著作;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博引古籍、罗列群说,着重对字义进行补充与参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删繁举要、参以己意,为初学《说文》所必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韵编排、阐释通假,独创性与实用性并存。想深入研究《说文解字》的朋友,千万别错过这套“说文四大家”!

最后,还要向大家推荐两种帮助我们读懂《说文解字》的好书。


五百四十部首是许慎对《说文解字》所收九千多个汉字研究归纳的结果,也是研读《说文》的关键;历代治《说文》的学者之中,段玉裁的影响和成就可谓首屈一指。下面这本《说文部首段注疏义》将《说文》的五百四十部和段玉裁的相关注释全部提取出来,进行疏解、翻译和阐发,是我们读懂《说文》部首的极佳助手。


《说文解字十二讲》则是根据万献初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说文解字十二讲”内容整理而成的。这本书的重点也是分析五百四十部首,不同的是万教授作了进一步择选,从中选取470个“字根”,分为“人”类、“身体器官”类等九类基础字形加以剖析,以简御繁,讲析生动,汉字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可使我们对汉字的构形有客观、详细、全面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对于汉字构形以及《说文解字》的学习兴趣。

万献初 讲授 刘会龙 整理


这么多种版本的《说文》和“说文学”著作,相信您一定能找到适合您的那一种,从中感悟到古文字之美、先贤思想之美、中华文明之美。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

国学大师网:可查20万个汉字,非常实用的汉语字典。

国学大师网:是一个小编非常认可的网站,也非常实用的说文解字工具平台,涵盖万千,包罗万象,所以推荐给你们!(版权归国学大师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为国学文化贡献一点力量!)

【部件查字】可查20万个汉字,可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所有汉字,一个字不少。

来源:国学大师网

古典图书集成《国学大师》集成古典图书2万种28万卷约24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常见的古代图书,是目前网上收录古典文学作品最全最多的图书集成。

来源:国学大师网

另外还提供【40万册影印古籍】扫描版可下载可在线阅读。【古籍列表及下载教程】

《四库全书》分为两种版本,【图文对照版】和【纯图片版】

3000多部古籍可【图文对照】在线阅读。精校,文字及位置无误,360万张图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图文对照、图文对照、图文对照。

240万张图组成的【四库全书(全本)】,可以分章节在线阅读四库全书。

【诗词曲宝典】收录30多万首诗词曲,有详细的注释、译文、鉴赏。

“自疆不息”?“彊”“疆”可以互相切换吗?

“自强不息”能写成“自疆不息”吗?如果以前有人问我,我肯定会肯定地回答:“不能!”但书法家更肯定地回答:“能!”让我顿觉怀疑了自己。

前几天,有个篆书名家朋友微信发给我一幅字,让我品赏。我篆书认不全,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还是认得的。我不懂书法,但也知道这字写得真好,看上去舒展、安静、优美。

但仔细一看,发现了一个问题,“彊(强的繁体)”怎么多了个提土,写成“疆”了呢?

因为有些忙,当时就没顾上多思考。隔天想起这事儿,就查阅了有关资料,证明了我的疑问成立:“疆”有时写成“彊”,“彊”写成“疆”却不见,大师确实是写了误字。

彊的篆书举例


疆的篆书举例

所以,我就弱弱地向大师指出了他的小失误。但不料,他强硬地回复,他的作品没有错!我想起“书法家笔下无错字”的话,就敷衍了一句,“这是书法家的特权”,想缓和尴尬的气氛,与之较真没有意义。

树欲静而风不止,显然我的态度不仅没能让他借坡下驴,反而激怒了他。他告诉我,《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是这么表述的!

说文解字在线查询,说文解字在线查询电子版-第1张图片-

隔着屏幕能感觉到他的愤怒,这明明是在讽刺我读书太少呢。

好在现在 *** 学习方便,我就按照他的指引,去查找“彊”变成“疆”的踪迹:

《康熙字典》上的表述与《篆刻字典》一致:“彊”是“疆”的通假字。并举了一个诸侯冒犯天子的故事:卫侯辟疆犯了天子讳,赶紧改了名。

再看《说文解字》:

没有“彊”可以写成“疆”之说。

是不是书法家真错了呢?还为时过早。再查看一下“疆”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在这里,与“彊”的解释相呼应,“彊”可以写成“疆”。而且终于看到了“彊”可以写成“疆”,但注音是“上声”,与“自强不息”的“彊”是有差异的,还不能证明书法家的正确。

再看“疆”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终于在这里,找到了“自疆不息”没错的依据!

不过关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被后人诟病者多,《康熙字典》没采纳这个义项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我想说的是,现代汉语中“强”与“疆”已经完全分离,前人留下的篆刻中也分得非常清楚,“疆”可以写成“彊”,“彊”不能写成“疆”。当代的书法家没必要用已经废弃的通假字来显示自己的高深。

所以,尽管书法家有“没错”的依据,但并不代表正确。因为书法虽然升华为艺术,但它依然有表情达意的汉字的作用,这样混淆视听,不仅没有增进美感,反而造成人们的困扰,弄巧成拙。

朋友们,您说我说的有道理吗?

对《图解详析:说文解字》一书的几点浅见

近日,从抖音平台购买一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解详析:说文解字》,闲暇之余,用其对于佑任编著标准草书(千字文)(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用时三月余,仍无法完成,个中烦恼不吐不快,现记录下来,与贵出版社及编者商確。

书是好书,编撰的形式和思路都不错,但作为工具书,通过使用,也不难见到瑕疵。

缺乏检索 *** ,使用起来不方便。比如我要查“道”字,到底是查部首呢,还是查笔画呢,还是查拼音呢,不知道怎么查。书中没有提供检索办法。我只好用笨办法,先查“首”,再查“辶”,结果都没有。一本工具书,缺了检索 *** ,读者怎么用呢?

《千字文》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经典。但在《说文解字》(注:指贵出版社版)查不到的竞有百余字。可能不是太准确,因为有的字查起来实在费劲,我只有通过电子版《说文解字》去查,所以统计很难准确,好在我不是要与贵社打官司,只是谈读后感,提建议,多一个少一个无关紧要。现分述如下:

一、很基本的字,如“中”、“上”、“年”、“其”、“學”、“笑”、“以”、“别”、“辱”、“躬”、“幸”、“卽”、“寂”、“寥”“辨”、“於”、“云”“留”、世”“阿”、“時”、“佐”、“阜”“書”“俠”“乘”、“旅”、“備”、“封”、“集”、“肆”、“羣”、“明”、“星”、“杯”、“對”、“仙”、“邙”、“盤”、“睿”、“磨”等无法查出。如果一本工具书,这些很基本的字,都查不到,它还能用吗?

二、部首查“艹”时,比如“花”、“蒼”、“蓺”、“葉”、“莊”等无法查出。

三、部首查“王”时,如“環”、“瑳”无法查出。

四、部首查“水”时,如“法”、“流”、“瀛”、“溪”、“潔”查不出。

五、部首查“?”时,如“答”、“筍”、“箴”、“筆无法查出。 查“糹”时,“绳”、“維”、“綵”、“納”、“綺”、“絳”、“顯”查不出。

有了这部“全息字典”,古今汉字任你查

快捷、权威、形象——准确查找一个难检字的相关信息再不用跑遍古籍阅览室,翻便“大部头”,只需轻点鼠标——登录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点击现代通用字集,搜索要查找的字,不仅能够显示其现代字形、字音、字义信息,还可以查到该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楷书的历史字形演变过程,从《说文》《尔雅》《方言》《释名》一直到《康熙字典》等历代辞书对该字的释义,及其在一些常用古籍文献中被使用的情况。

日前,国家语委重大基础资源建设项目“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正式启动上线。该项目旨在运用现代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构建一个具有多维关联关系、科学系统、高效实用的汉字全息数据库。

“无论是初学汉字的小学生,还是研究汉字的学者,系统都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项目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军介绍,系统采用的多层级字集设计模式,包括常用字集、现代通用字集、古籍印刷通用字集、全字符集等。常用字集可以满足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的一般需要;现代通用字集可以满足社会文化领域一般汉字使用者的需要;古籍印刷通用字集面向具备一定古汉语知识、阅读一般古籍文献的用户;全字符集则可以满足汉字研究的专业人士需求,为专业研究提供支撑。

借助资源库,给汉字家族绘家谱

作为一名古文字爱好者和研究者,张华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字典、工具书——查找一个字在不同时期形、音、义的演变经常要翻阅多部“大部头”才能找到相对准确、权威的答案,而线上的一些汉字数据库很多又存在收录不全、权威性差等诸多问题。如今,“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的正式上线可能让他再不用犯难——借助资源库,“古今汉字任你查”已不再是梦想。

本期上线的系统涵盖字符集4种,其中常用字集3500字,通用规范字8105字,古籍印刷字16490字,全字符集81722字;还有辞书20种,古籍文献60种,历代字形图415675个。其中包括大量的图形信息资源和文本信息资源,分别来自古文字拓片、文字编、规范字表、编码字符集、历代辞书、经典文献、中小学语文教材等,涵盖了古今各个时期文字的形、音、义、用、码五大方面的重要信息。

这一数据库,可以说是“海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是如何做到相互对应、关联的呢?

如果说建立数据库是给汉字家族绘制一张家谱,那么建立关联则是搞清谱系、辈分等关系。“首先是汉字属性的分解。构建一个具有多角度关系的汉字实用数据库,必须以汉字的属性作为基本的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指出,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总结汉字的属性,除形、音、义之外,还增加码、用两个部分。码是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用是汉字的使用,而且做了大量的属性细化研究,这样就有条件将笼统的汉字个体的资源库,改造为汉字的属性库,解决关联的多角度问题。

王宁解释:“其次是层次的确立,根据‘汉字效用递减率’,我们将汉字分为常用-通用-适用-罕用-无用5个层。之一、二层次涵盖36000字,以外的字只存记忆,不做深度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应用中扩大有用信息的使用度,另一方面将垃圾信息、无用信息退出关联,不干扰有效信息的 *** 和调用。”

“再次就是中介的寻求,我们继承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以《说文解字》的9353个小篆及其重文为中介来关联。古文字的确切识读,绝大部分是从《说文》开始的,这样就保证了不同形制、不同字体、不同时代汉字的更大限度关联。”王宁补充道,正是依靠《说文》小篆这些“核心家族成员”作联系,汉字家族内部不同族群的谱系才得以绘制在一起。

沟通古今,提供汉字准确属性信息

实现让通用规范汉字沟通古文字、繁体字,是该资源库的又一重要特征。据介绍,系统的主体字集是国家语委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个规范汉字及其关联字形。《通用规范汉字表》属于简化字系统,分为一级字表(即常用字表,3500字)、二级字表(3000字)、三级字表(1605字)。《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数据库子库的B库,直接和A库(传承字、繁体字和隶定字)关联,进而与小篆等古文字(C库)关联,从而实现了古今、简繁汉字的有效贯通。

如何保证对收录的每个汉字形、音、义解释的权威性?

王立军介绍,系统的处理 *** 是: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并选择更优的版本作为搭建框架的基础素材,以此为基础建构数据之间的深度关联。选择的辞书包括从《尔雅》《说文》《释名》《方言》《广韵》《集韵》《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和《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等。在字形方面,简化字的部首采用2009年国家语委发布的《汉字部首表》,即201个主形部首和99个附形部首,非简化字采用214部首体系,来源于《康熙字典》。简化字和繁体字的笔画数属性参考《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等。结构类型(六书)属性参考《说文解字》。字音方面,现代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主要参考《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和民国时期《国语辞典》等;近代音来源于《中原音韵》;中古音来源于《广韵》。字义方面,常用义项来源于《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并给出历代辞书的释义内容。

多种属性的综合呈现,可以加深人们对每个汉字的理解。比如“既然”的“既”和“即使”的“即”,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混淆,但参考小篆字形就不会了——“既”是一个人背对着饭桌,表示吃完了,这个字就是表示已经发生了;而“即”是一个人正对着饭桌,靠近它,还没吃饭,所以是表示即将进行的。了解了这一层面,理解就加深了,也就很难出错了。

汉字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符号,汉语文献正像躯体的血肉,丰富着汉字殿堂的内容。在每个字的“用例”一栏,系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世文献作为古籍用例的来源,包括十三经、二十五史、二十二子等三大典籍系统,提取汉字在这些文献中的使用例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多种检索,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与查字典类似,方便检索也是系统的一大特征。为方便使用者更便捷地输入需要检索的字,系统提供了单字、拼音、部首、部件、笔画等五种可输入的检索方式,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除单字检索外,还可以满足综合检索、专书检索和历代字形检索。

“你看,‘典’字是两只手捧着书卷,这多么形象,对于文史研究者来说用于研究也太方便了,我现在就想拥有。”刚刚演示完动画,现场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兴奋地说。

“资源库可作为文字和文化爱好者提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学习平台,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权威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基础教育及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我国基础教育;可作为文字学及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科研平台,为专家学者提供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工具,弥补传统手工获取资源、联系资源方式的局限;可作为汉字类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海量的经过专业学术加工的可靠汉字属性资源。”王立军指出。

(本报记者 周世祥 靳晓燕)

《说文解字》“偷、盜、窃、贼”的由来

盜贼,俗称小偷,扒手、三只手,贼骨头,在不同的方言中,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在古代典籍中,又有窃贼、盗贼、偷儿、梁上君子、妙手空空儿、剪绺、小绺等多种名称。在古代刑律中,习称为窃盗,或只称窃或盗;对于以武力威逼等手段劫夺财物的,则称为强盗。

盗(又写作"盜")、窃、贼和偷等字,在《辞海》、《汉语大辞典》以及按部首编列文字的现代辞书当中,都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穴"、"贝"和"亻"等部首查到。

但是,如果翻查许慎《说文解字》,这部我国最早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字义的名著,尽管其中也有上述四个部首,却无法从这些部首里查到上述四个字。

"盗、窃"等字都是先秦经传和诸子等著作中的常见字,在许慎之前的西汉和东汉前期更是一种常用字。

《说文解字》又是为解释先秦经典字义而编写的,所收入文字连同重文(异体字)有一万零五百多个字体,学识丰富的许慎,自然不会把"盜、窃"等字迹漏掉了。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的部首中查不到"盜、窃"等字呢?

原来《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有五百四十个之多,这么多部首,虽然有一些被后世学者认为不全合理,却基本上体现了汉朝人对每一个字的"原始"构形及所赋含义的理解。

"盜、窃"等字其实令划分为有关部首,这就体现了汉代朝及汉代以前,古人创造这些字的用意,从而反映了古人对"盗、窃"等行为及对持这种行为者的一些看法,则又有助于当下我们探索盗、窃的起源。

下面就看看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盗"、"窃"等字的排列和解说。

"盗",列在"次"部,写作"鹽",解说是"私利物也,从次,欲皿者。"

"次"的意思是"慕欲口液",也就是贪慕得流口水,是"羡"字的"简化","皿",是盛食物的器皿。

"私利"器皿中的物,不能自制,私下里取走,占为己有,就是"盗",即盗窃行为及盗窃者。

这从一些先秦典籍中对"盗"字的解说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如《左传.文公十年》就有"窃贿(财物)为盗"的记录,同书僖公二十四年还有"窃人之财,犹谓之盗"的文字记载。

《荀子.修身》说道:"窃货曰盗"。这都表明,"盗"本来是指偷窃财物的行为。

后来,又有偷窃财物的行为,意指有这种行为的一种人,如"郑国多盗","季康子问盗"都是指偷窃者。

这样看来,"盗"这个字,和今天所说的"偷窃","小偷"、"窃賊"的本意是相同的。

"窃",《说文解字》列在"米"部,写作"竊"。盗自中出曰窃,从穴,从米"离"和"廿"都是声符。

一个"穴"字,盗自中出"形象化"米"则代表所窃的财物,含义明确。这又会使我们想起古人常说的"穿窬之盗",就是指钻壁洞、翻越墙头的一种窃盗。

从"盗自中出曰窃"的解说中可以得出结论,"窃与盗"的本义是相通的。"窃"也是"盗",所以就渐渐产生了"盗窃"这个和"盗"、"窃"同义的双音节一词。

不过,古人只把"窃"作为动词使用,而不作名词使用。另外,"盜"是贪欲"皿"中之物而私取,"窃"是从"穴"中取"米",又可使我们悟出,早期的盗或窃,是以偷窃食物为主要目标。

"贼"字,在今天常被用作小偷、窃贼的同义词。在古代则不是。《说文解字》是把"贼"列在"戈"部,解释是"败也,从戈则声"。这里的"败"是毁坏、残害的意思。

"戈"是矛、戟之类的武器。"从戈",说明"贼"是一种使用武器的暴力伤人行为。

《尚书.舜典》"寇贼奸宄"中的"贼",《孔传》解释说:"杀人曰贼。"

蔡沈《尚书集注》也作了同样的解说。

由此看来,古人所说的"贼",和今天所常用的与小偷同义的"贼"是完全不同的。

和"贼"相关的,是一个"寇"字,《说文解字》列在"支"部,解释是"暴也,从攴从完"。

"完","即完聚",就是修缮堡垒,聚集人群,准备发动攻击,是一种非正义的群体武力行为。今天经常讲的"贼寇"或×寇",仍然有这个意思。

"偷"字,《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入,而只有一个列在"女"部的"媮",解释是"巧黠也,从女俞声"。"巧黠",有浮薄取巧、苟且偷安的意思。

《国语.晋语》讲的"其下媮(偷)以幸",《礼记.表记》中的"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都是用的这个字的本义。

大概具有浮薄取巧、苟且偷安品性的人,必然会暗取巧占别人的财物,因而引申出一个和"窃"字含义相同的字。

"偷"字由来。其实,在汉代文献当中,作为"偷窃""偷窃者"含义的"偷"已经出现了。

如"市偷"《淮南子》、"偷长"《汉书》等,可能当时还只是一种方言,并不规范,所以许慎就没有将这些字收进自己的书中。

此外,古人讲到"盜"、"窃",有时也使用"攘"、"剽"、"劫"、"掠"等字眼。

"攘"是指偷窃,如"攘羊"《论语.子路》、"攘鸡"《孟子.滕文公上》等古籍中出现。

"剽"是"以武力胁迫人,而取其物也"《说文解字.刂部》,即武力抢夺。"劫"和"掠"也都是武力抢夺他人财物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汉代及其以前所讲的"盗"和"贼",与今天的含义正好相反。

古代的"盗"是指偷窃,"贼"是指伤人害命;今天的"盗"常指"强盗"、"大盗","贼"则是指"小偷"、"窃贼"。这是语言变化的结果。

在古代,汉朝至清朝时期的各种正式法律文字记载中,都有关于"盗贼"的专门条文,实际上包括"盗"(偷窃)和"贼"(伤人取物)两类。

其中的"盗",又分为"窃盗"和"强盗"两种。

"窃盗",就是指当下我们所说的"小偷";"窃盗",有独行的,也有成帮结伙的,其特点是不带凶器,以隐蔽狡诈手法偷窃财物,他们行窃时如果伤人,就要按强盗处罚了。

"强盗",是以武力威逼偷窃或夺取财物,成帮结伙、明火执仗地劫夺是强盗,独自持械劫夺也是强盗。

至于占山为王,打出与朝廷对抗的旗号,那又是"谋反"的"盗寇"或"贼寇"了,则不属于"盗贼"的范畴。

不过,在古代"窃盗"与"强盜"的界限,"强盜"与盗寇"、"贼寇"的界限区分不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会因各种原因而转化,如"窃盗"发展为"强盗",再由"强盗"变化为"盗寇",

历代的统治者对他们的划分,也常常不是严格,常把并无明确反抗朝廷目的的"强盜"视为"贼寇"、"盗寇",把"窃盗"升格为"强盜"。

另外,历代法律所附的案例中,乃至一些正式文件中,只用一个"盗"字,究竟是指哪一种盗,实难一目了然。

几个活在《说文解字》里的与植物有关的汉字

关于《说文解字》的课程,前边发到第59课,因为我本人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外地,需要查询的各种资料书均不在手边,而说文解字课程又来不得一点的不严谨,于是暂停了一段时期,这是相当枯燥的一类内容,没有想到有很多朋友通过各种平台发消息来问何时续上,感谢大家,今天我们就接着解说《说文解字》540部汉字中“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具体如下:

(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

1、葴。两个读音,一个读作zhēn,一个读作qián。中华书局注音版的《说文解字》只标了之一个读音,给的解释是:“馬藍也。”这跟之一个读音相配,什么是马蓝呢?它是一种爵床科、板蓝属草本,多年生植物,叶可以制蓝靛;叶、根和根茎供药用,《尔雅.释草》里也说是“马蓝”,郭璞作注说:“今大叶冬蓝也”,我们看看它的样子,如图:

(马蓝)

但这个字并不单指这种植物,另外还指一种我们常见的草本植物,还是郭璞注《尔雅》说:“今酸浆草,江东呼若“葴”,就是说,这个是方言里的含意,酸浆草常见,样子如图:

(酸浆草)

第二个读音,通“鍼”,多用于人名,《春秋传》里有一个人叫鍼虎,《集韵》里说,可能也写作“葴”。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葴的小篆写法)

2、<这个字很多系统不能正常显示,写法是上面一个艹,下面一个鲁,我们就暂时以上艹下鲁称呼它>。读作lǔ。《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可以束。”其实就是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至于对应的现在哪种草,资料查不到。只能暂时存疑,好在也不是常用字,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3、<上艹下欳>。读作kuǎi。《说文解字》里给的解释是“艸也”,基本没有任何解释,就是一种草,没具体资料,能查到的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条形,花褐色。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用来编席,也可造纸。”再没有更多解释,在网上翻了好长时间的资料,能找到的只有这样一个草的样子,就是如图:

(蒯草的样子)

这个字现在大多通“蒯”,古代就写作“上艹下欳”,这个“蒯”字,现在多用作姓氏,真正释为一种草的情况,很少了。

(蒯)

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蒯的小篆写法)

4、蔞。读作lóu。《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可以亨魚。”有些资料上说,蔞指的是蔞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淡黄色,嫩茎可吃。这其实是《尔雅》里蔞的解释,《说文》里的蔞既然是可以烹鱼,那么我们大致可以认为这里的蔞应当指的是“假蔞”又叫假蒟、臭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钻骨风 、蛤蒟、酿苦瓜 、封口好、毕拔子、假荖、蛤荖、猪拔菜、荜拔、 巴岩香、猪嫲蒌。它的样子大致是这样的:

(假蔞)

对,它当然有突出的膳用价值,可以用来烹鱼,做肉菜的辅料,可以去除异味。如果解释作蒌蒿显然就不符合《说文解字》里“可以烹鱼”的解释了。

这个字另外还有其他读音,读作lǚ时,组词萭蒌,是校正车轮的工具。读作jù时,指的很可能是木耳;读作liǔ时,指古代贵族覆盖在棺上的彩帛或绘在棺外板上的彩绘。但主要的的读音及字义是上之一个,后面这三种读音,较不常用了。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蔞的小篆写法)

5、藟。读作lě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此外还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莫莫葛藟。”现在资料显示的这个字有四种意思,分别是:(1)、葛类的蔓草名,这应当是《说文》里的本义,《玉篇.艸部》里“藟,藟藤也。”《诗经.国风.樛木》里说:“南有樛木,葛藟累之”陆机给了解释说:“藟,一名巨瓜,似燕薁,亦延蔓生,叶似艾,白色,其子赤,亦可食,酢而不美 。”样子大致如图:

(藟)

(2)第二个意思就是形容词了,“缠绕”的意思;(3)第三个意思同花蕾的“蕾”,就是含苞未放的花朵。(4)第四个意思指祭祀时用以降神的酒,用郁金香和黑黍酿造。

藟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藟的小篆写法)

6、蒬。读作yuān。《说文解字》里给的解释是:“棘蒬也。”再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了,那么,什么是棘蒬呢?其实就是中药里的“远志”《尔雅.释草》里说:“葽绕,棘蒬”郭璞解释说:今远志也,似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上谓之小草。“它的样子如图:

(远志)

远志众所周知的中药,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是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长达40厘米,肥厚,淡黄白色,有少数侧根。它中药的样子如图:

(中药:远志)

关于远志有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 谢公即谢安也。”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桓公的有意刁难,谢公的装疯卖傻,郝隆的机智妙答,人物不同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他们讨论的药草,就是“远志”,远志这味中药,因为名字的缘故,被善用象征的中国文人比喻为”远大的志向“。

(《世说新语》书影)

蒬的小篆写法如图:

(蒬的小篆写法)

我们已经说过,艸部汉字多是艸的名字,或者艸的状态,或者形容草的样子的字,这样的汉字有四百多,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祖先,他们跟自然界最初的关系,就是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的,拿它们吃,拿它们治病。食材和药材,是古人对于植物早期的认知,我们还将有一段时间在沉在这种“神农尝百草”的状态里,好在,这些汉字仍然活在《说文解字》里,这很幸运,但解读起来却很枯燥,谢谢大家对如此枯燥的课程的持续关注。

(【说文解字】之60,部分图片源自 *** )

书虫的100本之十二《说文解字》

  汉字很美!每个字都有其来源。

  传说仓颉造字时,“惊天地、泣鬼神”。

  最早“文”是指人临摹万物所画的符,“字”是指形形或形声结合的符号。古文字学家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说文解字》由东汉的文学家、经学家许慎编著。我们查字典有时候会用部首检索法,部首这个概念就是许慎提出的。

  汉字构造的 *** ,后世称之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先秦至今流传了很多典籍和文章,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每个字都是一个故事,《说文解字》大约讲了一万多个字。

  现在 *** 资源很丰富,只要你想读书或是学习就一定能找到资料。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说网易公开课上就有《说文解字》的视频讲座,只要你想看想学,不用花一分钱,坐在家里就可以听名师授课。

中文叠字集锦大全!涨知识了!建议收藏


左右叠字

两个金:鍂(piān)

两个木:林(lín)

两个水:沝(zhuǐ)

两个火:炏(yán)

两个豕:豩(bīn)

两个牛:牪(yàn)

两个馬:騳(dú)

两个虎:虤(yán)

两个龙:龖(dá)

两个人:从(cóng)

两个女:奻(nuán)

两个子:孖(zī)(mā)

两个口:吅(xuān)

两个耳:聑(tiē)

两个足:踀(chù)(chuò)

两个又:双(shuāng)

两个目: (tiē)

两个日:昍(xuān)

两个月:朋(péng)

两个山:屾(shēn)

两个石:砳(lè)

两个玉:珏(jué)

两个貝:賏(yìng)(yīng)

两个屮:艸(cǎo)

两个亇:竹(zhú)

两个禾:秝(lì)

两个 :棘(jí)

两个弓:弜(jiàng)

两个斤:斦(yín)(zhì)

两个言:誩(jìng)

两个呆:槑(méi)

两个大:夶(bǐ)

两个立:竝(bìng)

两个匕:比(bǐ)

两个百:皕(bì)

两个廿:卌(xì)

两个吉:喆(zhé)

两个喜:囍(xǐ)

两个厶:厸(lín)

两个 :弱(ruò)

两个克:兢(jīng)

两个示:祘(suàn)

两个赤:赫(hè)

两个习:羽(yǔ)

两个生:甡(shēn)

两个至:臸(zhī)(jìn)

两个先:兟(shēn)

两个 :歰(sè)

两个 :册(cè)

两个竟:竸(jìng)

两个 :兓(xīn)(jin)(jīn)

上下叠字:刍 爻 枣戋

二(èr)

吕(lǚ)

多(duō)

昌(chāng)

爻(yáo)

哥(gē)

亖(sì)

炎(yán)

畕(jiāng)

出(chū)

畺(jiāng)

仌(bīng)

圭(guī)

串(chuàn)

【鍂 】拼音:pian。基本含义:金属乐器跋(应为金字旁)的方言,陕西、四川、甘肃叫做:pianr cha ----鍂镲,片的儿化读法就正确了,用普通话只好是(pian)镲。

【林】读作:lín。基本含义: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a.山林小泽;b.喻丛集的处所);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3. 姓。中华姓氏之一,现代百家大姓之一,在中国南方林氏人口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排在之一位。

【沝】拼音:zhuǐ。基本含义:滩碛 聚集的地方。

【炏】拼音: yán。基本含义:kǎi ㄎㄞ◎ 极言'炽盛'之意;引申为兴盛,亦指威势显赫;yán ㄧㄢˊ◎ 古同'炎'。

【豩】拼音:bīn 。基本含义:两头猪;猪乱群。

【牪】拼音:yàn。基本含义:指牛伴。

【騳】拼音:dú。基本含义:1.马奔跑。2.两匹马并着跑发出的声音。

【虤】拼音:yán。基本含义:意思是虎怒,出自《广韵》。

【龖】拼音:dád。基本含义:◎ 双龙:'龖之赫,霆之砉。”◎ 龙腾飞的样子。

【奻】读音是nuán,是指争吵。

【孖】读音是zī。zī同“滋”,滋生;mā方言,成对的,双:孖仔(双生子);mā(方言)成对;双:~髻山(山名,在广东省)

【吅】读音是xuan,从二口。今俗别作喧,惊嘑也。◎ 古同'喧',大声呼叫。

【聑】拼音:tiē,zhé,笔画:12,释义;安适;耳垂;耳朵竖起来的样子。

【踀】拼音:chuò,笔画:14,释义;〔~~〕同“龊龊”,谨小慎微。

【昍】拼音:xuān,笔画:8,释义;明。

【屾】拼音: shēn,二山并立之意,表示稳重。

【砳】读音是lè。砳,汉语字词,是象声词,指石头撞击声。

【珏】读音是jué。基本字义1. 合在一起的两块玉。本义:二玉相并或二玉相碰。说明:在'琴瑟'二字中,'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声响'之义,表明'琴瑟'为弹碰式乐器。

【賏】读音是yìng。賏,古汉字,意思是颈项上的装饰物。

【艸】读音是cao,从二屮,艸之緫名也。百芔也。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艸字。读若彻。凡屮之属皆从屮。尹彤说。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秝】拼音:lì,笔画:10,释义;稀疏分明;古同“歷”。

【斦】读音是yin,二斤;zhi,砧,铡刀垫座。

【誩】读音是jing,从二言。竞言也。字义:争论。

【槑】读音méi,本意同'梅',与'呆'毫无关系,但在新新人类的眼里,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 *** 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近几年的 *** 流行字还有囧、?、兲、烎、巭、靐、氼等。

【夶】读音是bǐ,总笔画是6笔,意思是亲近;和睦等。

【皕】读音是bì。意思:二百、双百、优秀、也可以引申为“多、丰富、超出预期的”。

【卌】读音是xì。1.意为四十;2.指插粪耙。

【喆】读音是zhé。意为圣喆之治。通哲。

喆,两吉对立。吉,象形,上是兵器,下是盛放兵器的器具。

喆通哲,在双方具备实力中找到平衡。

为哲的异体字。 基本字义 同'哲',意为有智慧,聪明的人。多用于人名。

喆,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哲学,不仅以现代哲学的'两相对立、相互验证而相衡'作为人的终极追求,而是以此'止戈为武'的精准明示,解决'夫礼,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问题、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紧密、和谐的关系后,能够轻松孜力追求'道'的境界,以完成'土生人、人成仁以王、王成全为主'的高级进化过程。这是中华文明延衍至今、傲然屹立的实力保障。

【厸】拼音:lín,miǎo,笔画:4,释义;古同“邻”;张口。

【祘】拼音:suàn,笔画:10,释义;同“算”。

【甡】拼音:shēn,笔画:10,释义;〔~~〕众多,如“瞻彼中林,~~其鹿。”

【臸】拼音:zhī,jìn,笔画:12,释义;到达;如一;前往。

【兟】拼音:shēn,笔画:12,释义;锐意进取。

【歰】拼音:sè,shà,笔画:14,释义;古同“涩”;古代出殡时的棺饰:“周人之葬墙置~。”

【竸】拼音:jìng,笔画:22,释义;古同“竞”。

【兓】拼音:qīn,笔画:8,释义;同“駸”。基本字义:

1)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无形无质之物,能够吞吞噬一切有形生物。类似于现代科学中所说的'黑洞'。

2)两人对拜致礼的一个动作,例:孔子孟子兓之。

【爻】拼音:yáo,交也。后敎切,音斆。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

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易,爻法之谓坤。--《洪武正韵》

【亖】 拼音:sì。基本释义:同'四';古姓氏,源与鲜卑族。

【畺】读音:jiāng。古同'疆',

【仌】bing,冻也。象水凝之形。冻的意思。本义:草木衰落,也做偏旁部首。

【三叠字】

三个金:鑫(xīn)

三个木:森(sēn)

三个水:淼(miǎo)

三个火:焱(yàn)

三个土:垚(yáo)

三个牛:犇(bēn)

三个马:骉(biāo)

三个羊:羴(shān)

三个犬:猋(biāo)

三个鹿:麤(cū)

三个鱼:鱻(xiān)

三个龙:龘(tà、dá)

三个鸟:(niǎo)

三个隹:雥(za/雦ji)

三个口:品(pǐn)

三个心:惢(suǒ)

三个耳:聶(niè)

三个目:瞐(mò)

三个止:歮(sè)

三个舌:舙(qì)(huà)

三个又:叒(ruò)

三个手:掱(pá)

三个毛:毳(cuì)

三个人:众(zhòng)

三个女:姦(jiān)

三个子:孨(zhuǎn)

三个士:壵(zhuang)

三个田:畾(lěi)

三个原:厵(yuán)

三个石:磊(lěi)

三个贝:赑(bì)

三个言:譶(tà)

三个力:劦(lie)

三个雷:靐(bìng)

三个飞:飝(fēi)

三个刀:刕(lí)

三个日:晶(jīng)

三个白:皛(xiǎo)

三个车:轟(hōng)

三个直:矗(chù)

三个小:尛(mó)

三个香:馫(xīn)

三个风:飍(xiū)

三个泉:灥(xún)

三个虫:蟲(chóng)

三个屮:芔(huì)

与五行相关的三叠字——金木水土火:

1. 三金【鑫】 xīn 多用于商店字号、人名用字,取其金多兴旺之意

2. 三木【森】 sēn 本义: 树木丛生繁密

3. 三木 Jìn 注:这种字又称作倒品字,即上面两个部首相叠,下面一个部首。

4. 三水【淼】 miǎo 会意。从三水。又作“渺”。本义:水大的样子。这个字多用作女孩子的名字,我邻居小孩就叫淼淼。:)

5. 三土【垚】 yáo 意思为山高,那么多土当然山高啦。多用于人名。古同“尧”。

6. 三火【焱】 yàn 光华,光焰。

2)跟自然植物有关的三叠字:

7.三雷【靐】 bìng 雷声

8.三日【晶】 jīng 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

9.三月jīng 据《篇海类编》考证,其音为晶

10.三天Jiao 同皎

11.三屮【卉(芔)】huì 会意。小篆字从三“屮”(chè),草木初生。本义:草的总称

12.三车【轟】 hōng 同“轰”,会意。从三车。本义:群车行驶声

13.三石【磊】 lěi 众石,石头多,心地光明坦白

14.三田【畾】 léi 古同“雷”,同“垒”,也表示田间的土地

15.三厶【厽】 lěi 垒土块为墙

16.三香【馫】 xīn 古同“馨”,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

17.三风【飍】 xiū 惊跑的样子

18.三泉【灥】 xún 三泉

19.三原【厵】 yuán 古同“源”,水源,源泉

20.三果ruǎn 音同软

跟动物有关的三叠字:

21.三牛【犇】 bēn 同奔。有个人的名字叫“牛犇犇”,小名叫“七匹牛”。:)

22.三犬【猋】 biāo 狗奔跑的样子。同“飙”

23.三贝【赑(贔)】 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24.三兔 fù 疾也。从三兔。

25.三虫【蟲】 chóng 同虫

26.三鹿【麤】 cū 同“粗”

27.三毛【毳】 cuì 会意。从三毛。本义:鸟兽的细毛

28.三龍【龘】 dá《广韵》说该字之义为“龙飞之状”;《说文》解作“飞龙”。成语:龍行龘龘。龘字是现时大五码编码(big5)当中笔划最多的一个字,共48划。

29.三马【骉】 piāo 众马奔腾的样子。

30.三马【驫】 piāo 同骉。

31.三馬 chěng 古文骋字。

32.三羊【羴】 shān 古同“膻”,也表示群羊。另外是鼻烟品目之一。

33.三隹【雥】 zá 群鸟;聚

34.三隹【雦】 chóu 古同“集”, 群鸟在木上也

35.三鱼【鱻】 xiǎn 古同“鲜”

跟人物有关的三叠字:

36.三直【矗】 chù 会意。从三直。本义:直立

37.三女【姦】 jiān 会意。从三女。本义:奸邪,虚伪狡诈

38.三舌【舙】 huà 播弄是非。古同“话”。

39.三目【瞐】 mò 美目; 目深; 美丽的样子

40.三耳【聶】 nie 会意。从三耳。本义:附耳小语。这么多耳朵凑在一块,当然是咬耳朵说私语了。

41.三口【品】 pǐn 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

42.三手【掱】 pá 俗称扒手为三只手,故写作“掱”。掱手 = 扒手。哈哈,这个很形象。

43.三又【叒】 ruò 古同“若”

44.三心【惢】 suǒ 疑虑;善

45.三言【譶】 tà 说话快

46.三 tà 同譶

47.三力【劦】 xié 古同“协”,合力;同力。

48.三士【壵】 zhuàng 古同“壮”, 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49.三人【众】 zhòng 人三为众

50.三子【孨】 zhuǎn 谨慎;弱,懦弱;孤儿

51.三止【歮】 sè 古同“涩、澁”

52.三日【晿】 chēng 古人名用字. 注意这个字与晶字不同。

53.三飞飝 fei

54.三刀刕 lí 姓氏

55.三小尛 mó 古同“麽”,细小,微细

56.三吉嚞 zhé 古同“哲”,聪明,有智慧

57.三白皛 xiǎo 皎洁,明亮

58.三 tiáo 籀文133610;字

59.三了nǎi 籀文乃字。又大也。

60.三眉 Bei 疑贔字之伪。

61.三県读音释义不详。

62.三 qì 其利切,音忌。

63.三 kuài 同塊

64.三全读音释义不详。从《香港增补造字》表中查得此字,粵语拼音为 cyun4。

65.三企读音释义不详。

66.三光读音释义不详。

67.三興wèng ;也

68.三太tian 读音同天

重叠字

垚(土)磊(石)壵(士)矗(直)嚞(吉)靐(雷)猋(犬)森(木)瞐(目)歮(止)晶(日)蟲(虫)品(口)畾(田)轟(車)劦(力)赑(贝)贔(貝)毳(毛)舙(舌)馫(香)皛(白)掱(手)犇(牛)灥(泉)众(人)雥(隹)鑫(金)鱻(魚)譶(言)羴(羊)龘(龍)淼(水)尛(小)焱(火)惢(心)飝(飛)孨(子)聶(耳)芔(屮)姦(女)刕(刀)骉(马)驫(馬)厽(厶)叒(又)

一二三亖

十廿卅卌

丶冫氵

金鑫

木林森

水沝淼

火炎焱燚

土圭垚

人仌从众

口吕吅品

子孖孨

女奻奸

日昌昍晶

月朋朤

山岀屾

石砳磊

田畕畾

屮艹芔茻

又双叒叕

厶厸厽

中串丳

吉喆嚞

喜囍

雷靐

龙龖龘

隹雔雦雥

皕兟

兢竞

枣棘珏竝臸兹臦

【四叠字】

燚(yì) 叕(zhuó) 茻(mǎng) 朤(lǎng)

《说文解字》第688课:细说“翡”和“翠”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羽”部的两个汉字:“翡、翠。”在现代汉语中,“翠”是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翡”是通用汉字,收录在同年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翡。读fě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翡,赤羽雀也,出林,从羽,非声。”形声字。本义是赤色羽毛的小雀。

(赤羽小雀)

这里的“鬱林”,是汉代郡名,在今广西省境,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广西玉林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六:“雄赤曰翡,雌青曰翠,出鬱林。”《管子·轻重丁》:“请挟弹怀丸游水上,弹翡燕小鸟。”挟弹怀丸往来于水上,弹打翡、燕一类的小鸟。《逸周书·王会》:“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苍梧有贡物是翡翠鸟。翡翠鸟,用来拔取羽毛。

本义之外,翡还指可作装饰品的翡翠羽毛。《楚辞·招魂》:“翡帷翠帐,饰高堂些。”王逸注:“言复以翡翠之羽,雕饰帱帐张之高堂,以乐君也。”张挂起翡翠羽毛的帷帐,装饰那高高的殿堂。

翡的小篆写法如图:

(翡的小篆写法)

2、翠。读cu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翠,青羽雀也。出鬱林。从羽,卒声。”形声字。本义是青色羽毛的小雀。

(青色羽毛的小雀)

关于“鬱林”,见“翡”字解说。

翠的本义是翠鸟。又专指雌性的翠鸟。《尔雅·释鸟》:“翠,鹬。”郭璞注:“翠,似燕,绀色,生鬱林。”左思《蜀都赋》:“孔翠群翔,犀象竞驰。”李善注引刘逵曰:“翠,翠鸟也。”孔雀和翠鸟群集翱翔,犀牛和大象竞相奔驰。

(群鸟翔集)

本义之外,翠还有其他用法:

(1)翠鸟的羽毛。可以作装饰品。《楚辞·九歌·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你升上九天抚持彗星。

(2)鸟尾肉。后作“臎”。《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肉中的美味,有猩猩的嘴唇,獾獾的脚掌,隽觾的尾肉。

(3)青、绿、碧之类的颜色。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羽,肌如白雪。”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4)色调鲜明。苏轼《和述古冬日牡丹》:“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红牡丹)

此外,翠还是姓氏。《广韵·至韵》:“翠,姓。”《急就篇》第七章:“翠鸳鸯。”颜师古注:“翠氏,楚景翠之后也。避入关之迁,怀土逃匿,改姓为翠。”

翠的小篆写法如图:

(翠的小篆写法)

稍稍提一下“翡翠”这个专用词

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的一种,翡翠的名称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鸟名,即《说文解字》所记翡鸟和翠鸟的合称,因其色彩鲜明,用以形容翡翠,于是翡翠行业内有“翡”为公,“翠”为母的说法,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因其色彩如翡、翠鸟,于是就冠以“翡翠”之名;另一说古代“翠”专指新疆和田出产的绿玉,翡翠传入中国之后,为了与和田绿玉区分,称其为“非翠”,后渐演变为“翡翠”。

(翡翠吊坠)

(【说文解字】之688,部分图片源自 *** ,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标签: 在线查询 解字 电子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