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是我们日常做饭时的必需品,香料用的得好,想要炒出美味的菜品就成功了一半。
中文里,葱、蒜、八角、胡椒、桂皮用得更多,而姜不仅是重要调料之一,还可以作为一个姓氏。
而英语竟然和中文惊人的相似,同样的葱姜蒜,只是薄荷,肉桂粉,百里香等用得更多,迷迭香更是上个世纪女孩儿常用的名字。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西香料的英文,看看你是否都认识它们吧。
- 葱 shallot
shallot 就是青葱的意思,而onion是洋葱。至于它的发音嘛,shallot = 社老特<偷笑>
- 姜 ginger
ginger 的读音和“茎折”有点像,姜是曲折的根茎,多好记<大笑>
- 蒜 garlic
“噶立颗”(颗是轻声)吃蒜就是要噶了一颗,再噶下一颗
- 桂皮 cinnamon
虽然肉桂粉就是肉桂皮磨的,但是英语中桂皮和肉桂都是cinnamon
- 薄荷 mint
“命特”薄荷特别的味道要了蚊子的老命<呲牙>
- 八角 anise (也有大茴香的意思)
喜欢八角的人简直爱它到死,“爱你死”,讨厌的就觉得它碍事,“碍你si”<可爱>
- 香茅 citronella / lemon grass
香茅又名柠檬草,直译即lemon grass
- 迷迭香 rosemary
还记得演茜茜公主而出名的大美女罗密?施奈德吗,她的原名就是rosemary哟
- 百里香 thyme
不知道有没有看过泰版流星花园的友友,里面的男主就叫thyme,竟然是百里香的意思。
好啦,以上就是9种常见香料的英文名称了,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香料英文名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大笑>
香料知识:桂树的皮作商品有桂皮与肉桂之分,这里详细话你知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中国远古就已对肉食的保鲜创下一套完整的体系,
如《周礼·内饔》所言“凡掌共羞(馐)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的“脩刑膴胖骨鱐”即是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
当中“脩”同“脯”——即肉干也,则是最常见的做法。
不过,虽然同指肉干,它们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唐人贾公彦解释道:“加姜桂锻治者谓之脩,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
现在无人能够依据《周礼》去推断“凡掌共羞(馐)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诞于何时,
但从西周结束的年限推断,公元前8世纪时,中国人已经懂得利用香料或盐去应对肉食的保鲜处理了。
有人依此推断,“姜”与“桂”就是中国膳食香料的鼻祖。
在中国,肉桂会与咸味联在一起。但在西方,肉桂却与甜味联在一起
说到这里,带出了我们的话题!
让中国人尤为兴奋,“桂”在中国西南比比皆是,秦始皇亦因此以它为郡地命名。
《史记·秦本记》云的“(秦始皇)三十三(公元前214年)年发诸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之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说的正是此。
然而,古人之“桂”并非单指一物,
南北朝梁国药学家陶弘景(456年―536年)在《神农本草经》就有“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的话语,
说“桂”有三种。
不过,唐朝显庆四年(659年)由李绩、苏敬等人撰写的《唐本草》则持另一个观点,
书中云:“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
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纹),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
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
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
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
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
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
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
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
又将“桂”定为两种。
正如宋朝苏颂(1020年―1101年)在《图经本草》所说的“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一样,古人对“桂”的误解源于无法辨别这种与“樟”近亲的树有多少种。
“樟”与“桂”都具香味,但前者嚼之味苦,后者却嚼之味辛。
因此,民间便将味苦者称“樟”,味辛者称“桂”。
事实上,不仅古人对“桂”的命名各有说法,现代人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现代人认为,“桂”所以被定为“膳食香料”,完全取决于其皮的馝馞,因此有“桂皮”的俗名。
然而,桂的皮有外皮与内皮之分,如果内皮堪厚的品种,多称“肉桂”,其他则通称“桂皮”。
而树种又有“肉桂”之名,并有“中国肉桂”和“斯里兰卡肉桂”之分,前者英文称作Cassia,外国称“桂皮”,后者英文称作Cinnamon,外国称“肉桂”。
当然,还有人依据加工形态划分为“肉桂”“桂皮”“桂枝”“桂心”“桂碎”等等。
纵观以上归类,我们将它们归纳为品种、产地和加工形态等的归类法。
但是,由于这种归类法衍生出来的名称很多是相同的,稍不留意也就不知说的谁是谁了,所以得从头说起。
所谓“桂皮”,
实际上是指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双子叶植物纲
有中国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爪哇肉桂<Cinnamomum Javanicum Bl.>、钝叶桂<Cinnamomum bejolghta(Buch.Ham.)Sweet.>、阴香<Cinnamomum brumannii(C.G&Th.Nees)Bl.>、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山桂皮<Cinnamomum O *** ophioeum Kanehira>、
银叶桂<Cinnamomum mairei Levl>、细叶香桂<Cinnamomum chingii metcalf>、毛桂<Cinnamomum appelianum Schewe>、华南桂<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 T. Chang>、兰屿肉桂<Cinnamomum Kotoense Kanehira.et sasaki>、滇南桂<Cinnamomum austroyunnanense H. W. Li>、柴桂<Cinnamomum tamala (Bauch.-Ham.) Nees et Eberm>、
野黄桂<Cinnamomum ensenianum Hand.-Mazz.>、清化桂<Cinnamomum cassia BL.var.macrophyllum Chu.var.nov.>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verum J.Presl>等30多种。
中国肉桂
又名“桂”“梫”“玉桂”“筒桂”“箘桂”“桂皮”、“桂枝”“紫桂”“木桂”,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地。
其株高10米,皮灰褐色,具强列辛辣芳香味。
叶互生或近对生,椭圆披针形,顶端急尖,叶基宽楔形。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
蒴果椭圆形,长1厘米,直径0.8厘米,熟时紫黑色。
加工后的树皮呈卷筒状或不规则板块,长10~35厘米,直径1~3厘米,板块状可宽至7厘米,厚1~6厘米。外皮灰棕色,有细纵纹,内皮红棕色或暗红棕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断面外侧棕色,内侧红棕色,中间有一条浅黄棕色的线纹。
气香,味甜,微辛辣。
中国肉桂图谱
爪哇肉桂
分布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我国云南一带。
其株高20米,嫩枝钝四棱形,干时呈红褐色。
叶对生,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近圆形,叶面深绿色,叶底黄绿色,边缘内卷。
果序圆锥状,在枝条上部腋生。
蒴果椭圆形,长1.5厘米,宽1.2厘米,果托倒圆锥状或碗状,高约0.6厘米,顶端由于花被裂片全然脱落因而截平,宽达1.2厘米,基部骤然收缩成长约0.4厘米的梗,梗密被黄褐色绒毛。
果期在10月份。
钝叶桂
又名“钝叶樟”“假桂皮”“土桂皮”“猪乸桂”“青樟木”“鸭乸桂”“鸭乸楠”“香桂楠”“山玉桂”“山桂楠”“大叶山桂”“泡木”“山桂”“奉楠”,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其株高25米,树皮青绿色,有香气。枝条常对生,干时红褐色。
叶近对生,椭圆状长圆形,先端钝形,基部近圆形或渐狭,叶面绿色,叶底淡绿色或黄绿色带白色。
蒴果状核果椭圆形。果托黄带紫红,稍增大,齿顶端平截,果梗紫色。花期在3~4月份,果期在5~7月份。
加工后的外皮棕色或灰褐色,皮孔点状或纵向长圆形,老树皮常有灰绿色地衣斑,内皮棕色或深棕色。
气香,味甜,微辣。
钝叶桂图谱
阴香
又名“广东桂皮”“漦桂”“阴草”“胶桂”“山桂”“月桂”“香桂”“香柴”“八角”“桂秧”“阿尼茶”“小桂树”“大叶樟”“野樟树”“炳继树”“坎香草”“山肉桂”“山玉桂”“香胶叶”“土肉桂”“假桂枝”“野玉桂”“鸭乸桂”“香胶仔”。主产广东、海南、福建、广西。
其株高14米,树皮光滑,外皮灰褐,内皮棕红,味似“中国肉桂”。
叶互生或近对生,长圆形至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叶面绿色,叶底粉绿色。
蒴果椭圆形,果托顶端宽0.3厘米,具齿裂。花期主要在秋、冬季,果期冬末及春季。
加工后的树皮呈半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短不一。外皮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灰白色地衣花斑。内皮红棕色至暗棕色,隐约有细纵纹。断面红棕色,有乳白色断续带纹。
香气稍弱,味微甜带涩。
天竺桂
又名“牡桂”“野桂”“山桂”“竺香”“月桂”“普陀樟”“土肉桂”“土桂皮”“山肉桂”“土肉桂”“大叶天竺桂”。产于安徽、江西等地。
宋代(960年―1279年)《本草图经》载有的“天竺桂,生西湖,功用似桂,不过烈,今亦稀有”,
明代(1368年―1644年)《本草纲目》载有的“此即今闽、粤、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多,故名,大树繁花,结实如莲子状,天竺僧人称为月桂是矣”,
正是描述此种。
其株高15米,枝条红色或红褐色,具香气。叶近对生,在枝条上部者互生,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形,叶面绿色,叶底灰绿色。圆锥花序腋生。
蒴果长圆形,果托浅杯状,顶部极开张,边缘极全缘或具浅圆齿。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7~9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半卷筒状或不整齐的块片,长短不一,宽约2~9厘米,厚0.1~0.3厘米。表皮灰绿色或棕绿色,有灰白色的地衣斑纹。内皮棕黄色至暗红棕色。质硬,断面棕黄色。
香气弱,味微甜辛。
天竺桂图谱
川桂
又名“柴桂”“臭马桂”,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
其株高25米,枝条干时深褐色或紫褐色。叶互生或近对生,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叶面绿色,光亮,叶底灰绿色,晦暗。圆锥花序腋生,单一或多数密集,花白色。
蒴果卵球形,果托顶端平截,边缘具极短裂片。
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6月份以后。
加工后的树皮呈不规则块片,厚0.1~0.3厘米。外皮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呈点状或椭圆形凸起,有时具灰棕色地衣斑。内皮棕色或灰棕色。质硬,断面棕色或浅棕色。
香气较弱,微有樟脑气,味辛凉并微辣。
川桂图谱
山桂皮
又名“土肉桂”“假桂皮”,分布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其株高6米,树皮灰褐或暗绿,多分枝。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
蒴果椭圆形,长约0.6厘米。果托漏斗状,顶端齿裂。花期在4~6月份,果期在6~8月份。
山桂皮图谱
银叶桂
又有“川桂”“官桂”“关桂”“樟桂”“银叶樟”“川桂皮”,主产于四川。
其株高16米,枝条紫褐色。叶互生或近对生,披针形,先端渐尖,叶面绿色,叶底苍白色。圆锥花序自当年生枝条基部生出,具花5~11朵,花白色。
蒴果卵球形,顶端全缘,果梗纤细。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8~10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不规则的块片,厚0.2~0.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向粗纹及灰绿色地衣斑纹。内皮棕色或棕褐色。质硬,折断面棕色,有浅棕色纵向花纹。
有樟脑气,味先辛凉后微辣。
细叶香桂
又名“细叶月桂”“香槁树”“香树皮”“土肉桂”“假桂皮”“三条筋”“三股筋”“普陀樟”“月桂”“香桂”,产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其株高20米,树皮灰色。叶在幼枝上近对生,在老枝上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面深绿色,光亮,叶底黄绿色。蒴果椭圆形,熟时蓝黑色。果托杯状,顶端全缘。花期在6~7月份,果期在8~10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不规则块片,外皮褐色或棕褐色,常有横向皱纹。内皮暗棕色或棕褐色。质硬,断面有棕色径向花纹。
气微香,味辛凉而较辣。
毛桂
又名“假桂皮”“山桂皮”“香桂子”“土肉桂”“香沾树”“山桂枝”“三条筋”等,分布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及四川等地。
其株高6米,树皮灰褐色,枝条具芳香,圆柱形。嫩枝被黄棕色绒毛,随生长退却并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及具灰褐色长圆皮孔。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骤然短渐尖。未成熟蒴果椭圆形,长约0.6厘米,宽0.4厘米,绿色。果托增大,漏斗状,长达1厘米,顶端具齿裂,宽0.7厘米。
花期在4~6月份,果期在6~8月份。
华南桂
又名“肉桂”“华南樟”“大叶樟”“野桂皮”“大叶辣樟树”,产于华南地区。其株高16米,树皮灰褐色。叶近对生,椭圆形,先端急尖。叶面绿色,嫩叶面被灰褐柔毛。
蒴果椭圆形,果托浅杯状,边缘具浅齿。花期在6~8月份,果期在8~10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半卷筒或板状片块,外皮灰褐色,有少量凸起的横纹及疤痕,并常可见灰绿色地衣斑附着。
质硬,气稍香,味微甜,有辛辣味。
兰屿肉桂
又名“红头屿肉桂”“大叶肉桂”“台湾肉桂”,原产我国台湾兰屿地区。
其株高15米,小枝黄绿色。叶片对生或近对生,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尖。叶片硕大,叶面亮绿色,有金属光泽,叶底灰绿色。
蒴果卵球形,长约1.4厘米,宽约1厘米。果托杯状,边缘有短圆齿,无毛。果梗长约1厘米,无毛。
果期在8~9月份。
滇南桂
又名“野肉桂”,产于云南南部。
其树形与“钝叶桂”相近,但它的叶较细并呈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
蒴果长约0.6厘米,宽约0.5厘米,果托帽状,顶端截平或微波状。
花期在4月份,果期在5~6月份。
柴桂
又有“肉桂”“桂皮”“川桂”“臭马桂”“三条筋”“桂皮香”“三股筋”“辣皮树”等别名,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及尼泊尔、不丹、印度。
其株高20米。树皮灰褐色,具芳香气。枝条圆柱形,茶褐色。
叶互生或近对生,叶片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叶面绿色,光亮,叶底绿白色。圆锥花序腋生和顶生。花期在4~5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略呈筒状、半筒状或不规则的块片,长短厚薄不等。外皮灰褐色,有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显的皮孔。内皮红棕色,光滑,有不明显的细纵纹。质硬而脆,折断面整齐。
具特异的香气,味甜带辣。以皮薄、油润、香气浓、味甜而辣,嚼之渣少者为佳。
野黄桂
又名“桂皮树”“三条筋”“稀花樟”,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其株高6米,树皮灰褐,具香味。嫩枝具棱角,老枝褐色并密生皮孔。
叶近对生,长圆状披针形,叶面绿色,被蜡粉。
蒴果卵球形,长1.2厘米,直径0.7厘米,先端具小凸尖。果托倒卵形,长0.6厘米,宽0.8厘米,具齿裂,齿的顶端截平。
花期在4~6月份,果期在7~8月份。
清化桂
又称“大叶清化桂”“南肉桂”“牡桂”,主产越南、柬埔寨及中国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分野生的“高山桂”及栽培的“低山桂”两品。
其株高17米,具芳香气。树皮灰棕色,幼枝略呈四棱形。
叶互生,嫩叶紫红色,老叶背面深绿色。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较细,黄绿色。
蒴果椭圆形,初为绿色,成熟时为黑紫色。
花期在6~7月份,果期在翌年的2~3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两边向内卷曲的筒状,中央呈槽状,略向内凹陷,两端皆斜向削去皮(习称“沙口”),长40~50厘米,宽6~8厘米,厚0.5~0.7厘米。
外皮稍粗糙,具皱纹,有灰白色和黄棕色相间的俗称“彩皮”的斑纹,并有圆形或半圆形的皮孔。内皮棕色至棕褐色,光滑,具细纵纹。用指甲划之有油痕,具特殊芳香气。嚼之味甜及微辛辣。
“高山桂”香气浓,甜味重,辣味轻。其外皮细薄,肉厚体重,“沙口”少。内皮嫩而细腻,油分足,油黑色,用指甲划之有油痕。投粉末于滚水中,水显淡绿色,俗称“甜油绿水”。
“低山桂”香气稍差,辣味重而甜味轻。其外皮粗糙,肉薄体轻,“沙口”多。内皮粗并略欠油润,油棕色。但仍属上等货色。
锡兰肉桂
即“斯里兰卡肉桂”,原产斯里兰卡、印度的马拉巴尔(Malabar)海岸及缅甸。
其株高10米,幼枝略为四棱形,灰色而具白斑。叶通常对生,卵状披针形,叶底呈蜂窝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黄色。
蒴果卵形,长1~1.5厘米,黑色,果托杯状,具6齿裂,齿端截形或锐尖。花期在1~3月份,果期在8~9月份。
加工后的树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厚约0.5厘米,外表面棕色,有不规则的细纵皱及凸起的皮孔。内皮棕色,平坦,划之显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气香而味微辣,为顶级品种。
锡兰肉桂图谱
大叶桂
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iners Reinw. ex Bl.,分布在产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及 *** 东南部。
植株高达20米,胸径20厘米。枝条常对生,粗壮,小枝圆柱形或钝四棱形,干时黑褐色。
叶近对生,卵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叶柄粗壮,红褐色。
蒴果卵球形,先端具小凸尖,鲜时淡绿色或绿色;果托倒圆锥形或碗形,顶端有稍增大或开张的宿存花被片,果梗略增粗。
花期在3~4月份,果期在5~6月份。
土肉桂
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o *** ophloeum Kanehira,为我国台湾特产。
这种植物以往鲜见其名是因为一度误认为它是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台湾学者李惠林博士发这种植物的叶的形状、大小及毛被均显出微小差异才正式分列出来。
银叶桂
又称“关桂”“樟桂”“桂皮树”“银叶樟”“川桂皮”,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mairei Levl.,分布在云南东北部、四川西部。
植株高6~16米,胸径30~80厘米。枝条圆柱形,紫褐色,小枝多少具棱角。
叶互生或近对生,披针形,先端渐尖,尖头钝,基部渐狭至近圆形。花白色,花梗丝状。
蒴果卵球形,长13毫米,宽7~8毫米;果托半球形,顶端全缘,果梗纤细。
花期在4~5月份,果期在8~10月份。
平托桂
又称“景烈樟”“乌身香槁”,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tsoi Allen,分布海南及广西。
植株高约12米,胸径达45厘米;树皮灰色,有香气。枝条圆柱形,无毛,有松脂的气味,小枝略扁而具棱,幼嫩部分被褐色绒毛,棱更显著。叶近对生,椭圆状披针形。
蒴果卵球形,先端具细尖头,长1.5厘米,宽在1厘米以下;果托浅杯状,木质,全缘,长约0.5厘米。
果期10~12月份。
聚花桂
又称“柴桂”“桂树”,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contractum H. W. Li,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 *** 东南部。
本种与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十分相近,但圆锥花序多花密集,腋生及顶生,腋生者短小,下部具短分枝或近总状,顶生者十分伸长,分枝向上渐缩短;花黄绿色,花梗短,长2~4毫米,极易区别。
屏边桂
拉丁学名为Cinnamomum pingbienense H. W. Li,分布在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
与柴桂<Cinnamomum tamala (Buch.-Ham.) Th. G. Fr. Nees>相近,但叶为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先端锐尖,基部宽楔形,附加小脉正如基生侧脉和中脉一样在上面明显凹陷下面十分凸起,可以区别。
宋代地理学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花木门·桂》记有道: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
今桂产于钦、宾二州,
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
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
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
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
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
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
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
以医家薄桂之谬,考于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
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
始剥厚桂,以利竹桊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于补益尤有功。
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
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
桂叶比木樨叶(木樨即现在所说的‘桂花’)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这段话引证了“桂”在12世纪的时候已经行销各地。
恰恰此时,“桂”在欧洲却是一种价比黄金的香料。
*** 人为了有效地控制这种香料的贸易,编出了“桂”是生长在毒蛇盘踞的深山幽谷里,以及生长在一些可怕猛禽的巢里,只有等鸟巢掉到地上时才能采到的谎话来去蒙骗欧洲人。
而欧洲人对“桂”来源于东方浑然不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出了“桂”为何又称“肉桂”的原因,
他说:“因其枝皮厚而含油如肉,古时主要产于广西桂林一带,故名肉桂。”
然而,在欧洲人眼中,从中国贩运的是为“桂皮”——Cassia,而由印度(应为斯里兰卡)贩运的才是“肉桂”——Cinnamon。
中国毕竟是“桂之都”,从印度(不,具体是斯里兰卡)贩运的“肉桂”只有“锡兰肉桂”(斯里兰卡肉桂)一种,而从中国贩运的就不下十种之多,其中“中国肉桂”具先甜后辣的特色更耐人寻味。
中国人将“桂”分为药用及膳用两类,
前者(药用)称“官桂”、“肉桂”,一般是采用“中国肉桂”“清化桂”“钝叶桂”“天竺桂”“阴香”及“华南桂”等几种。
后者(膳用)称“香桂”“桂皮”,囊括樟属肉桂组的大部分品种。
药用之“桂”,还分有“筒桂”“厚桂”“薄桂”三等。
唐朝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所云的
“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
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
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
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
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
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
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
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
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
这段文字或许为我们解开了多少疑团。
现代的加工形态远比陈藏器时期来得细致,因此药用之“桂”的名称更加让人眼花缭乱。
官桂
即“药用桂”,又称“箘桂”“筒桂”“条桂”“桂尔桂”“油筒桂”,
是于每年8~10月份时,剥取5~6年生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略晒一两天后(川桂皮为蒸),自然卷成圆筒状的桂皮。
一般长30~50厘米,宽或筒径3~10厘米,厚0.2~0.8厘米。
外皮灰棕色,稍粗糙,有多数微凸的皮孔及少数横裂纹,并有灰色的地衣斑块。
内皮红棕而油润,近外层有1条浅黄色切线纹。
香气浓烈,味甜而辣(中国产先甜后辣,外国产先辣后甜)。
企边桂
为“清化桂”加工制品的专有名称,分“高山企边桂”及“低山企边桂”两品,以前者为优。
是剥取十年以上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凹凸板内再晒干的桂皮。
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0.3~0.7厘米。
外皮灰棕色,内皮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高山企边桂”现黑色)油纹。
香气浓,甜味重。
板桂
又称“桂楠”,是剥取老年桂树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用板夹紧晒至九成干再纵横堆叠加压约一个月至完全干燥后的制品。
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0.6厘米,两端切面较粗糙。
它和“官桂”一样,都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如果再刮去红棕色的外皮者,通称“黄桂”。
此时表面则为黄棕色,继面紫红色,通常长30~40厘米,宽5~10厘米,厚0.3~0.5厘米。
肉桂
除了是桂树其中的一个树名外,还指削去表皮的厚桂皮,所以又有“玉桂”之名。
由于树皮晒干后多卷合成筒状,又称“桂筒”或“桂通”。
依据其厚度和卷合的直径,又称“大桂筒(通)”“中桂筒(通)”和“小桂筒(通)”三品,
其中“小桂筒(通)”又有“烟仔桂”的别名,更为别致。
桂皮
除了是泛指桂树之皮外,还特指从厚桂皮削下的外表皮和枝条上剥下的薄桂皮。
亦指除“中国肉桂”“锡兰肉”及“清化桂”之外的樟属肉桂组剥下的树皮。
桂枝
是指连皮晒干的枝条。
一般只作药用。
桂心
是指剥皮并晒干的枝条或加工过程中留下来的边角料去掉外皮的制品。
一般只作药用。
桂碎
即所有桂皮加工余下的碎皮、碎枝以及指薄桂皮。
桂子
是指桂树的嫩果。
一般只作药用。
桂盅
是指桂树果实上的宿萼。
一般只作药用。
桂艼
是指桂树树叶的柄。
一般只作药用。
中医认为“桂皮”为“百药之长”,性辛、大热,味甘。入肾、脾、膀胱经,有补元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境、活血通经、暖脾胃、除积冷之功。
膳用之“桂”的定义显然简单得多,一般分“肉桂”及“桂皮”两品。
前者(肉桂)泛指厚身的油性大的桂皮及狭指削去外皮的桂皮,图甜辣之味。
后者(桂皮)泛指薄身的不油润的桂皮及专指留有外皮的桂皮,图芳香之味。
无论是“肉桂”也好,“桂皮”也好,倚重的还是它辛甜馝馞之味。
皆因它含有桂皮醛(Cinnamaldehyde)、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豆素(Coumarin)、β-荜澄茄烯(β-cadinene)、β-榄香烯(β-elemane)、菖蒲烯(Calamenene)和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等组成的挥发油,
以及锡兰肉桂醇(Cinnzeylanol)、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锡兰肉桂素(Cinnzeylanine)、肉桂新醇(Cinncassiols)、肉桂甙(Cassioside)、桂皮甙(Cinnamoside)、桂皮鞣质(cinnamtannin)和桂皮多糖(Cinnaman)等化合物。
上古时期中国人还帮它找到了一个好拍档——姜!
直到清代以前,仍然有人用“姜桂”来形容禀性刚直,
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五》就有“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的话语,
说明了这对拍档辛甜馝馞的本性。
“姜桂”的组合,很快就被人们充分开发,现在著名的香辛料——“五香粉”就是它们的佼佼之作。
不过,如果认为“姜桂”只是馝馞馨香,未免小觑了这对拍档了。
我们以上古的肉干——“脩”及“脯”为例,乍看只是肉类保鲜的一个成果。
然而,它们各有精妙,前者“加姜桂锻治者”,后者“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
即一者有香味,一者无香味。
如果我们再探究,它们的质地原来也有区别!
我们知道盐有渗透压,当应用到肉类上时,其渗透压就会将肉中的水分挤压出来,从而起到抑菌保鲜的作用。由于肉中的水分丧失,其质地自然变得硬实。
施加“姜”和“桂”,并不志在将肉中的水分挤压出来,除赋予香辛之味外,鲜为人知的目的是志在将肉质纤维软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脩”代表有香味及肉质浮松的肉干,而“脯”则代表为原味及肉质硬实的肉干。
有什么理由支持这一说法呢?
关键出在“姜”及“桂”都拥有能够软化肉质纤维的成分,
前者称“生姜蛋白酶”,能够软化瘦肉的肉质纤维,
后者称“桂皮鞣质”(Cinnamtannin),能够软化肥肉的肉质纤维。
致而令肉质完全松软。
有报道称,古埃及人曾用“桂皮”作为尸体防腐的配方。
事实上,“桂皮”在短时间内的确可以制约尸体细菌性的腐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会生出降解性腐败。
如今探究,问题很可能就是出在“桂皮鞣质”身上。
读了这段文后,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脩”与“脯”除了以上的特性外,当中还有包含短时保鲜和长时保鲜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脯”至今还被人熟悉而“脩”却变成历史名称的原因。
由于“桂皮”有幽邃馝馞之香以及沉实厚重之味,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当年“辣椒”登陆中国之后,粤东紫金人意识到它有驱寒之功,于是制酱以备常用。
在调配香料以和“辣椒”之味时,他们首先想到了“桂皮”,就是看重这种香料的优势。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紫金人终于创造出利用桂皮、蒜子、辣椒擂烂 *** 世人所称的“紫金酱”。
“紫金酱”的妙处,实际上与“咖喱(马萨拉)”无异!
说到“咖喱(马萨拉)”,顺便插上一话。
有很多人习惯在“咖喱(马萨拉)”之前冠上印度之名,这无疑是张冠李戴。
原因是始创“咖喱(马萨拉)”的人并非印度人,而是英国人。
昔年英国人霸占印度的目的是觊觎那里的香料。
为了将香料商品化,英国一家叫“克罗斯·布勒威”的公司借用了泰米尔语Kari的发音创造出Curry——咖喱(马萨拉)出来。
而Kari与“五香粉”“紫金酱”是如出一辙的,Kari是用姜黄、胡椒、桂皮配成,“五香粉”是用干姜、陈皮、桂皮配成,“紫金酱”是用蒜子、辣椒、桂皮配成,皆图取辛香馝馞之味。
后来经英国人的综合开发才有了这个世界级调料Curry——咖喱(马萨拉)出来。
膳用之“桂”一般有“粉”及“碎”两种形态制品。
前者用“刮削”及“碾研”的 *** 加工。
“刮削”一般应用在“咖啡”之中,取辛香、甘甜、沉厚之味,即用小刀顺长将内皮(即俗称的“肉”)刮削在咖啡之内。
“碾研”一般应用在使用量较大的调味料之中,如“五香粉”“紫金酱”“咖喱(马萨拉)”等。
而“碎”者一般应用在焖、炆、卤、浸、熬、烧、烤等烹调法之中。
膳用之“桂”在使用时须要留意的是其挥发油的多寡,油多者(如留皮厚桂或去皮肉桂),香味较为沉实并容易钻入食物的内部,而油少者(如留皮薄桂或剔肉桂皮),香味只在食物表面轻浮并不进入食物之中。
这是食用之“桂”所遵循的法则!
“桂”在全球有三大产区,分别是中国、越南及斯里兰卡。
中国南方是“桂之都”,品种最多以及产量更大,由于中国所产的品种较为馨香,因此以连皮(俗称“桂皮”)销售为主,去皮(俗称“肉桂”)销售为副。
据说,上等的“桂皮”出自越南的清化县(即“清化桂”),它们也是连皮销售为主。
至于斯里兰卡(曾称“锡兰”)所产则是去皮销售为主,经英国人的吹嘘,成为欧洲人所熟悉的香料。
亦是这个原因,在欧洲的香料名目中“肉桂”是首选的名称。
全文完
可口可乐的灵魂,来自这个广东小镇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仍是秘密
但其总裁曾亲口透露
可口可乐的那一股“药味”
来自中国肉桂油深加工产品的味道
没有了桂油
可口可乐就不是这个味道了
桂油,实际上是从桂枝叶中提炼而来
那是肉桂的叶子
外国人对这种香料甚是痴迷
为了寻找它们开启了航海时代
肉桂其实是中国人的“老朋友”,无论是川菜、粤菜,都少不了肉桂。在中国美食界,离开了肉桂,那简直是黯然失色。
中国能够实现“肉桂自由”,源于两广地区气候、土壤适宜。其中,广东省罗定市榃滨镇就是专门生产肉桂的特色小镇,因规模集中、肉桂品质优良,被评为“中国肉桂之乡”,也是可口可乐桂油的供应产地之一。
外国人对肉桂的渴求,从肉体深入至灵魂。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的埃及木乃伊 *** *** ,就曾提到肉桂。据闻罗马人在火葬中也会用到肉桂,他们认为,肉桂可以促使亡魂复活。
这种防腐功效也被应用到食物。中世纪,欧洲人被肉类变质的问题困扰,而后发现用了肉桂后,不仅可以使食物保存更久,也能掩盖肉类变质的味道。据记载,14世纪初法国国王查理四世遗孀珍妮的厨房中,就发现有13.5磅桂皮。
欧洲人热爱肉桂却无法种植肉桂——香料基本产自热带、亚热带地区,欧洲气候阴冷潮湿,无法种植。
这成为欧洲国家探索世界的动力。
葡萄牙殖民时期,斯里兰卡的肉桂价格一度堪比宝石。那时,岛上居民必须将制成的肉桂卷上缴作为赋税。还有条约明确规定,每年需纳贡300巴哈尔(bahar,现已停用的度量衡)的肉桂、12个红宝石戒指,和6头大象。
随着各国联通加强,肉桂逐渐走出东方,走进了世界不同的角落。
在美国的咖啡店里,肉桂粉和奶精一样放在吧台上,当地人不论是喝咖啡、红茶、可可,都习惯加点肉桂粉提味;号称每个人每年吃掉316个肉桂卷面包的瑞典,专门把每年10月4日定为“全国肉桂面包卷日”。
欧洲人最重视的圣诞节,肉桂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当地人用肉桂棒装饰圣诞树或圣诞花环,增加节日气氛。在圣诞集市,那一桶桶冒着热气的热红酒里,清新水果味混杂着辛辣的肉桂香气,成为寒冷冬天里温暖人心的味道。
为了实现“肉桂自由”,欧洲人为此追逐了几个世纪,中国人早已经实现。截至2020年,全球肉桂产量约为24.9万吨,中国肉桂产量为8.54万吨,占全球产量30%,仅次于印尼。
提到中国肉桂,不得不提广东罗定市榃滨镇。
温暖多湿的气候、弱酸性的土壤非常适合肉桂生产,罗定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多赤红壤,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康熙年间,《罗定县志》就提到了 “桂”,公元 1850 年(清道光年间),罗定开始大规模种植肉桂。
据了解,罗定是中国更大的肉桂产区,榃滨镇则是罗定种植肉桂更具规模、最集中的地方。2002年榃滨镇被评为“中国肉桂之乡”。
截至2020年,榃滨镇肉桂种植面积已达到14.2万亩,占山地面积78.45%。输出桂皮1.3万吨、桂油600多吨,肉桂产业总产值超过6亿元。
“种植肉桂,土地湿度、气候、经纬度等因素都很讲究,全世界符合肉桂种植条件的地方不多。”榃滨镇镇长吴敬波表示,也有其他地方从榃滨镇拿了种苗回去,想种植肉桂。一般5年就能长成的肉桂,放在其他地方种了七八年,也长不到理想的效果,肉桂就是长不大。
这里确实是肉桂的世界。在榃滨镇,不论男女,说起肉桂如数家珍。随意走进一家药店,问及肉桂,老板都会专业解释食用肉桂和药用肉桂的区别、用法。
当地还有肉桂加工厂,深加工车间为提炼出肉桂天然苯甲醛这特色产品,还有提纯设备,能将桂油提炼出桂醛、苯甲醛。厂里堆放着大批包装好的产品,包装箱上印着中东文字,这意味着这些肉桂产品即将漂洋过海。
“目前是以粗加工出口为主,主要出口到中东地区,欧洲那边也有。”吴敬波表示,桂皮可以做成各种产品出售,也可以进行再加工成桂粉,还可以生产肉桂米粉。由桂枝叶加工成的桂油105元一斤,再加工成天然苯甲醛,即可卖到235~250元一斤。
加工厂工人几乎都是附近村民,同村有最少30人。“我就住附近,自己做工是按时计费,有闲余时间就来厂帮忙。”榃滨镇肉桂加工厂员工张阿姨(化名)表示,一个月可额外增加收入1500元至2000元。
榃滨镇珍惜这份天赐的优势。
过去,村民都在自家地里种肉桂树,量不少但很分散。后来,当地 *** 组织村集体给每位村民分了多少不等的山地,并派发肉桂苗,发动村民种植肉桂,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家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撑,解决销路问题。
收割时节,合作社向村民统一收购。随着肉桂市场行情变化,收购价也会浮动,但保底价约6.5元/斤。时间久了,村民知道肉桂不愁销路,种了就有钱拿,不等合作社上门收,就会自发将桂皮送到加工厂。
截至2020年4月,榃滨镇已建立肉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合作社27个,全镇1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带动1万多户种植肉桂、4万多桂农增收。
肉桂树越种越多,渐渐成林。
这片规模化种植的肉桂林还有欣赏价值。榃滨镇在山河村打造了罗定肉桂主题公园,占地面积2000多亩,集种植生产、观光娱乐、采摘体验、科普教育、中医药研究、养生为一体。
该镇在金滩村规划彩虹漂流,肉桂主题公园“养生谷”、“生态谷”、思理村肉桂风情街等项目尚在建设中,乡村旅游聚集区蓝图初显。
“金滩示范村和肉桂主题公园整体质量提升项目,是想建设一些能留得住人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吴敬波说。
浑身是宝的肉桂,在榃滨镇的利用空间远不止此。
去年5月,榃滨镇入选数字乡村发展试点镇,镇 *** 支持企业由单一实体线下经营转为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发展。通过运用电商营销平台,月营销额超10万元,比单一线下销售提升了60%。
“下一步想找食品研究所深化肉桂产品研发,研发出适合中国老百姓的、能满足平时需求的中国产品。”吴敬波表示,比如肉桂粉还可以加进米粉,具有引火归元、温肾壮阳、养胃、活血化瘀、消毒等功效,但用法鲜为人知。
据悉,榃滨镇肉桂粉米粉生产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生产线基本完成,当地 *** 也在积极引导企业尽快批量生产。
来源 | 读城记工作室
编辑 | 吴展桥
校对 | 陈大钻
桂皮肉桂傻傻分不清楚,导致我的肉桂买成了桂皮,怪不说吃起来味不太对劲~
好好学习如何区别肉桂和桂皮之后,这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避免之后买错!
别看就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可大了!好好记起笔记,以后不要买错啦~
肉桂树皮
桂皮和肉桂其实从本质上就是不同的!压根儿就不是同一种东西!
肉桂是樟科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枝皮。
桂皮,又叫香桂皮,是樟科植物天竺桂和川桂等的树皮。
两个虽然都可以作为一味中药,但是却又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所以,特殊人群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搞混淆了!
桂皮
从颜色上区分:
肉桂比较小,比较厚,颜色是那种驼棕色;
桂皮比较大,大片状,比较薄,颜色是黑棕色,甚至黑褐色;
桂皮
从味道上区分:
桂皮在香料中是做五香粉的,是中餐非常常见的香料之一!
桂皮香味比肉桂淡一点,尝起来甘甜,但带有一点点的涩。有去腥解腻增香的效果!
一般用于 *** 红烧菜、卤水中也有使用,比如红烧肉、卤牛肉等。
桂皮
肉桂带有一丝丝甜,几乎没苦味。一般是在西餐中使用,一些饮品也会,比如说热红酒、咖啡……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肉桂分为中国肉桂和锡兰肉桂,锡兰肉桂呈现黄棕色,几乎没有苦味,相比中国肉桂,锡兰肉桂有着非常特殊的香味。
肉桂
大家这下能区分肉桂和桂皮了吗?千万不要搞错了哟~
一份简单却十分实用的香料粉,它可以搭配盐、胡椒等进行多种腌制我是小鹿,爱咖啡,爱美食,更爱生活!
香料的复合应用方式很多,而将香料 *** 成为香料粉,这种使用方式十分简便,而且应用的场景也是十分的多变,因此这种应用方式也十分受到喜欢。将简单的几种香料 *** 香料粉,为了兼顾应有场景的变化,所以在选择香料时也是比较考究的,今天我们便来聊聊这样一道简单的香料粉。
这道香料粉虽然使用的香料种类不多,但是它可以适用的场景并不少,首先它可以搭配上盐、胡椒、香油等对于一些食材进行预处理腌制,同时它还能搭配上我们常用的椒盐、孜然等混成一种烧烤时的撒料,还可以搭配上辣椒面、花椒等用量 *** 麻辣口味的香料油。
这香料粉选用了八种香料,主要香料是肉桂和小茴香,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是肉桂不是桂皮,肉桂制成的香料粉它更合适直接食用,同时肉桂用于腌制无论是搭配生姜还是常见的胡椒,它的效果都更好。同时肉桂用于搭配辣椒、花椒等制成的香料油效果也会更好些。其他香料上为了兼顾表层香气和香气更为入里,所有选择了山奈和阳春砂搭配丁香,具体的配置方式我们可以看一下。香料配置如下:肉桂75克、小茴香70克、八角60克、山奈60克、阳春砂30克、草果皮30克、白蔻15克、公丁香15克(充分清洗之后晾干再搅碎制成香料)。
茶知识|一文了解肉桂肉桂茶的由来:
肉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药用的香料,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而肉桂茶则是将肉桂与茶叶混合而成的一种饮品。
据传,肉桂茶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其口感甘甜香浓,被誉为“茶中极品”。
如何 *** 肉桂茶:
1. 我们需要准备好茶叶和肉桂,茶叶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但是建议选择口感清爽的绿茶或白茶。
2. 肉桂则可以选择干燥的肉桂棒或肉桂粉。将适量的茶叶和肉桂放入茶壶中,注入80℃的热水,等待2-3分钟即可。
3. 如果你想要更加浓郁的口感,可以选择将茶叶和肉桂捣碎成粉末,然后用泡沫机打出泡沫,再加入热水, *** 出一杯顶级的肉桂茶拿铁。
肉桂茶的功效:
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促进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而茶叶则能够保健身体、提高免疫力、抗氧化等
因此,肉桂茶不仅美味可口,还有助于改善人体健康,是茶爱好者不容错过的饮品。
#武夷岩茶#茶知识#分享茶知识传播茶文化#爱喝茶的关注我#茶
烘焙配方 | 治愈系甜品肉桂卷,到底俘获多少人的芳心
香料在烘焙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添加适当的香料可以提升成品风味,突出丰富口感,了解香料,能让烘焙的世界更加广阔。
今天要介绍的是经典香料之一肉桂,在烘焙中肉桂口味也占有一席之地,甘甜又带上一丝 *** 的香气,把它和面包相结合,相信也会锦上添花。
肉桂的应用
肉桂是樟科肉桂树的干燥树皮,富有温暖特殊的香气,用处非常广泛,从饮品到烘焙再到菜品,都能看看见它的身影,可以冲泡成茶或者研磨成粉加入咖啡,也可以加到蛋糕或者面包中增强风味、香气和颜色。以下总结肉桂在烘焙中的三大应用场景。
在纸杯蛋糕的奶油奶酪中加入一点肉桂粉,可以起到调味作用,特别是在含油水果、胡萝卜、南瓜的配方中,更好发挥其风味。
?
肉桂粉还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在产品顶部撒上一些肉桂粉,对改善产品的色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布丁、蛋糕等
在一些含糖量比较高的配方中,也能看见肉桂粉的身影。肉桂粉可以起到顺滑作用,本身浓郁的气味更加凸显面包的香味,让烘焙中的食物变得更美味。
说起肉桂在甜配方中的应用,起源于瑞典的肉桂卷是具有代表性的面包之一,这款经典甜面包,将肉桂和面包融合得很好,松软可口,还带有浓郁香味,能给人带来满满的能量,那它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
肉桂卷的独特魅力
?01.口感
?肉桂卷中黄油、鸡蛋含量都比较高,表面再淋上糖霜,一口下去,甜蜜柔软,多种口感混合,浓郁而又丰富。
?
02.香气
?甜面包+肉桂粉,在香气上增添了不少深度感,肉桂粉奇妙的味道加持,甘甜又略带 *** 的清香,独特而香甜的气息让人念念不忘。
?
03.形状
肉桂卷的形状层层包裹,让吃到的每一口都裹满馅料,又润又香,肉桂独特香气和面包交融在一起。
经典肉桂卷配方
· 肉桂馅料 · | |
奶油芝士 | 500g |
糖粉 | 75g |
炼乳 | 50g |
肉桂粉 | 38g |
· 主面团 · | |
金像T45传统法式糕点粉 | 700g |
樱皇精研日式面包粉 | 300g |
鲜酵母 | 24g |
改良剂 | 5g |
奶粉 | 30g |
糖 | 150g |
全鸡蛋液 | 250g |
蛋黄 | 150g |
纯牛奶 | 200g |
盐 | 16g |
淡奶油 | 100g |
金双桃臻柔起酥油 | 50g |
金双桃烤焙奶油 | 350g |
?肉桂糖霜 *** 步骤:
将软化好的500克奶油芝士、500克糖粉、125克水、4克肉桂粉搅拌均匀备用即可。
面团 *** 步骤:
1、将700克金像牌T45传统法式糕点粉、300克樱皇精研日式面包粉、温水化开的24克鲜酵母、5克改良剂、30克奶粉、150克糖、16克盐、250克全蛋、150克蛋黄、200克纯牛奶、100克淡奶油依次加入到搅拌缸中,慢速搅打5分钟,快速搅打8分钟。
2、搅打后加入50克金双桃臻柔起酥油、350克金双桃烤焙奶油,换慢速搅拌4分钟,快速搅拌2分钟。
3、搅打好的面团,温度26℃,发酵60分钟。
4、发酵好的面团,翻面后分割成1150g后放入冰箱冷藏(0℃)12小时。
5、使用开酥机将松弛好的面团压成宽度40cm,厚度3mm,然后抹上330g克肉桂馅卷起备用。
6、将卷好的面团放入冰箱-18℃,冷冻30分钟后拿出,切成宽度3cm、重量80g,放入直径为10cm圆形模具,醒发箱温度35℃,湿度75%,醒发80分钟。
7、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入烤箱,上火210℃,下火170℃,烘烤15分钟。
8、成品冷却后在表面沾上肉桂糖霜,并撒上少许柠檬皮屑即可。
肉桂甘甜又略带 *** 的香气,在烘焙中占有一席之地,和面包结合,独特的味道和口感令人喜爱,而 *** 中选用金像牌T45传统法式糕点粉、樱皇精研日式面包粉、金双桃臻柔起酥油、金双桃烤焙奶油组合搭配,也让这款经典肉桂卷别具一格,口感更加柔软香甜。
?
推荐产品
中医认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饱满)的状态时,才能达到阴平阳密的健康状态。
而人体所有器官、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因此阳气只能养,而无法补。
阳气不足,易患5种小病痛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更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虚得越厉害 ,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2、怕寒怕冷还怕风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化生的热量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这类人平时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
他们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
3、频繁的感冒咳嗽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意思是说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如风雨般迅速,让人防不胜防。
阳气足的人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
4、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多表现为清晨接连不断地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还会随时打喷嚏。
更尴尬的是,这类人在不感冒时也会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能不自觉地从鼻孔滴下。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空调的过度使用。
5、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就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地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大家平时不要贪凉,不能过多地吃寒凉食物,也不要随意乱用抗生素,这都会损伤阳气。
阳虚体质者即使在盛夏也会出现怕冷的情况。改善怕冷症状,除了调理体质、增加运动量外,在日常饮食烹调中可适当加入肉桂这味调味料。
肉桂
肉桂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4~5月剥的称春桂,品质差,9月剥的称秋桂,品质佳。
肉桂以越南清化及我国广西所产者更佳,以表面细致、皮厚体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气浓烈、甜味浓而微辛、嚼之渣少者为佳。
肉桂粉:药材肉桂磨成的粉,是常见的调味香料,肉桂也是常用的药食同源食材。
肉桂有诸多别名,如牡桂《神农本草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等。
其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谓其“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名医别录》记载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哪些人适合吃肉桂
1、肾阳虚,怕冷、手脚冰凉的人
2、后腰和膝盖经常冷痛的人
3、冲任虚寒、寒凝血滞之闭经、痛经的女性
此外,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者,在补益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温运阳气以鼓舞气血生长之效,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
注意事项
肉桂为辛热药,本草有"小毒"之记载,用量不宜过大。曾有报道,顿服肉桂末一二两后,发生头晕、眼花、眼胀、眼涩、咳嗽、尿少、干渴、脉数大等毒性反应,经换服寒凉药后1~2周才逐渐消除。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者不宜。血热妄行、有出血倾向、经量过多者不宜。肉桂大热,易致堕胎,孕妇不宜。不宜与赤石脂同用。不宜大量食用。
五香牛肉
材料:牛肉200克,花椒半茶匙,八角2粒,肉桂1块,沙姜5~6块,草果1个,茴香半茶匙,盐、冰糖、上汤、酒各适量。
做法:把卤水料(酒除外)放在一个深碗内,用高火煮15分钟。然后将牛肉洗净,放进卤水中,并加入酒,再用中火煮约40分钟。最后牛肉取出,晾凉后切薄片即可食用。
注意:肉桂不宜大量食用,通常每次以1~5克为宜。平素咽干舌燥,心烦易怒,耳鸣耳聋,牙龈出血,苔少的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者忌服。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需慎用。
肉桂羊肉汤
肉桂羊肉汤
材料:羊瘦肉100克,肉桂10克。料酒、淀粉各15克,香葱末少许,盐适量。
做法:将羊瘦肉洗净,切成片,用料酒和淀粉拌匀上浆。把肉桂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20分钟。放入羊肉片,滑散,再开锅时撇去浮沫,加盐调味。将羊肉汤盛入汤碗,撒上香葱末即成。随餐食用,吃肉喝汤。
功效:肉桂、羊肉都是温里散寒、补肾壮阳之品,且羊肉有健脾胃、养气血的作用。常食此汤对脾肾阳气虚弱、虚寒痿软者非常有益。
适合人群:脾肾阳虚所致阳痿、腰膝冷痛、虚寒腹痛、泄泻者宜常食。体质瘦弱、四肢乏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虚寒怕冷、手脚常冰凉、气血不足者宜多吃。虚寒痛经、经闭、宫寒者宜食用。最适于冬季食用。
!
特别注意:
肉桂和羊肉都是热性大的食材,阳亢、实热、阴虚内热、发热病人,热性病患者及有出血倾向者、孕妇均不宜饮用。暑热季节不宜。
来源: 约见名医
干货 | 烘焙香料大全,你了解多少呢?入门必看!人家做出来的面包和甜品那么香,我们做的却没有,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呢?那一定是你没有适当的放一点香料。香料是烘焙中很重要的食材,但是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加一点点,就可以让做出来的烘焙产品味道更加醇厚,口感更丰富,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烘焙中常见的几种香料。
薄荷叶
又名银丹草,夜息香。清新又清爽,主要用于甜品或者下午茶的装饰
常搭配在冰激淋顶部或者糕饼
豆蔻粉
小豆蔻磨成的粉,具有芳香而略带有苦涩和辛辣的气味,瑞典复活节期间的传统食物萨姆拉,就是加入豆蔻粉的一款经典面包
常用作面包糕点 *** ,如萨姆拉等
肉豆蔻粉
市面上较常见的是粉末状的肉豆蔻粉,有甜香味,品尝时略带苦味,能去除乳制品中的腥味
主要用于甜品 ***
迷迭香粉
具有清甜带松木香的气味,甜中带苦,清新提神。出炉后就会散发出与众不同,怡人清爽的香气
面包 *** 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踪影,例如佛卡夏
<撒花>肉桂粉
又名玉桂粉,肉桂有浓郁的香甜气味和独特的清凉感。肉桂做的甜品也是冬天的养身利器
主要用于 *** 含糖量高的甜面包,可以凸显面包的甜味,如肉桂卷
?<撒花>香草荚
又名香草枝,香料皇后,最昂贵的香料之一,本身只带有点酸味和木头熏香味道,加入了糖和奶才会激发出了香草的甜香味。
常用于冰淇淋、巧克力、奶油的 ***
?<撒花>葛缕子
味道接近小茴香,德国人常使用葛缕子做料理,正宗的英式下午茶中的香料蛋糕也是混合了肉桂与葛缕子制成。
常用于做料理、蛋糕甜品面包等
?<撒花>洋葱粉
洋葱粉甜味较为明显,在国外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广泛用于面包、意大利面食、饼干
常用于面包、意大利面食、饼干
?<撒花>芹菜粉
果蔬粉的一种,在 *** 一些饼干面包时都可以,与面粉混合 *** 就可以了,好看还有营养
常用于做饼干、面包,如培根香芹贝果等
以上就是常见的几款香料,大家赶紧收藏起来,以后做蛋糕或者面包时可以适当加一些香料,这样你也可以做出香喷喷的美食哦!
烘焙 | 烘焙干货 | 香料 | 烘焙培训 | 烘焙香料
被肉桂这股迷人的香气征服了不知道大家对肉桂熟不熟悉,其实早在公元前2700 年在中国的植物学教科书就提到了肉桂,而《圣经》中更是提到了无数次。肉桂通常为棒状或粉状。
肉桂棒、肉桂粉
肉桂是来源于“玉桂树”这种植物的树皮,它既是香料又可以入药。它闻起来是浓香带点甜甜的味道,有些人开始可能不太能适应它的这种独特的香味,但我是特别喜欢的,甚至对这种香味上瘾,这一点都不夸张,我相信也有人和我一样很喜欢肉桂呢。
肉桂单独食用可能会太过浓烈了,没办法品出它的美味,但是它和其他食材碰撞在一起就升级了,在我看来它是一种高级的味道。
自从迷上了肉桂这种特别的味道,不管是做面包、曲奇、蛋糕还是做饮品,肉桂粉都是点睛之笔。它只要用对量,用对地方,它的美味程度真的会让人上瘾。
肉桂不仅仅带给我们嗅觉和味觉的享受,它可是有很多益处的,它补气血,暖脾胃,驱寒伤寒,提高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内分泌,减缓衰老等多种功效。这里给大家分享日常肉桂粉要怎么吃。
日常饮品:
1、肉桂粉+蜂蜜 泡水喝 (提高抵抗力)
肉桂蜂蜜水
杯子倒入适量温开水,加入适量肉桂粉(建议0.6~3克)搅拌均匀后加入一勺蜂蜜就完成。
2、肉桂粉 +纯牛奶 (一杯暖暖的肉桂牛奶,好喝又助眠哦)<赞>
肉桂牛奶
将250ml牛奶加热到微微起小泡,加入0.6~3克的肉桂粉,搅拌均匀就可以关火。
3、生姜 + 肉桂 + 燕麦+ 牛奶暖饮 (驱寒暖胃)很适合女性朋友哦力推<赞>
生姜肉桂燕麦特浓牛奶暖饮
250ml牛奶加热,倒入料理机里,加入1~4克姜粉(怕辣的可以减少1克),2克肉桂粉,15克燕麦(即熟),喜欢吃红枣也可以放一点记得去核,飞速搅打至无渣状态。
倒出来!enjoy it!简单粗暴!但是好喝!
4、肉桂粉 + 巧克力粉 + 牛奶 (提神暖身)
肉桂热可可牛奶饮
将250ml牛奶加热到微微起小泡,加入1克巧克力粉和0.6~3克的肉桂粉,搅拌均匀就可以关火。还可以趁热加入几粒棉花糖,更有口感哦。
送上我自己做的肉桂榛子曲奇图片,大家先吃图,毫不夸张,真的贼香贼好吃!会上瘾<呲牙>
肉桂榛子曲奇
肉桂还可以做肉桂面包也是超好吃!等有机会再出一期美食视频教程分享给大家。
小贴士:肉桂粉再好也不能天天都吃,要注意量,它吃多是容易上火的,吃什么东西都一样,适量就好呢。
希望大家可以关注我,给我点赞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