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海交大化工学院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官网,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上海交大化工学院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请问上海交大的化学类专业怎么样
1、本身学校的平台摆在那里,交大本身名气大,就业率高,化院虽然在交大是个不大的学院,但是基本上本科或研究生就业是不用担心的。而且也会有很多出国交流交流的机会。
2、学院的潜力,等你进来你就会发现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有很多老师还是很强的,这几年也在花很多钱挖人,毕竟交大很有钱,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化院总会出几个校领导,硬件设施也在逐步提升,最近在不断侵蚀别的学院的地盘。
3、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与技术系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三个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流变学研究所、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所、电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平野材料创新研究所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日立化成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所(中心),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和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绝缘与热老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器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组装”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同建设“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学科布局完整,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4、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1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80%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研修经历;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名。
5、学院拥有逾二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和近8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基地。目前,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与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仪、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各种高分子性能测试设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微化工反应设备、超临界分离等先进仪器设备。
6、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手性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化学,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 *** 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 *** 与应用,高分子自组装,光、电、磁、医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流变学,橡塑加工与制品,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反应加工改性等,电化学工程与储能电池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绿色化学工艺,金属防腐与防护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
7、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学科,均进入QS全球TOP50。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和自组装、手性化学和光电转化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氯碱用含氟离子分离膜关键技术成功攻克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工业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开设的《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先后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3篇,全国优博论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学生科技活动奖项。有三名毕业生分获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近年,学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学院年均获得科研经费近亿元。
二、上海交通大学历史
1.求上海交大的校史拜托了各位谢谢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她的历史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近代高等教育迂回发展的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她的历史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近代高等教育迂回发展的历程。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具。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
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
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8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
至此,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
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不久,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和京校分别改名为之一、二、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至30年代中期,交大被誉为“东方的MIT”。
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1940年在重庆九龙坡设立分校,后分校改为总校,并于1942年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1943年创办电信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46年5月,学校迁回上海。
1949年6月,人民***接管交大,开始了交大历史新的一页。此后经历了院系调整和西迁,于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896-1904南洋公学 1905-1906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6-1911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1912南洋大学堂 1912-1921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21-1922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2-1927交通部南洋大学 1927-1928交通部之一交通大学 1928-1942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42-1946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1946-1949国立交通大学 1949-1957交通大学 1957-1959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上海交通大学。
南洋公学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89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 *** 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
钟天纬于当日发布启示,先开蒙馆三塾,将来待经费许可,再开设六塾,将学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学堂。9月得到盛宣怀批准,由电报总局拨助常年经费洋1000元办学。
盛宣怀在上海乘船去江宁府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禀明,拟在上海捐购基地筹款开办新式学堂——南洋公学及银行、铁路、纺织等事宜。10月,盛宣怀向清朝***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
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
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
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创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
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之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
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且于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
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
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坚持培养交通实业专才的宗旨不变。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
1919年7月,侯绍裘成立南洋义务学校。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
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
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交通部之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垮台,南京***成立。
国民***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之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
并之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之一交通大学”的校长。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改组,增设铁道部。
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
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
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
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
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广大师生投入到。
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学之一,她的历史如一面镜子,反映出近代高等教育迂回发展的历程。
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具。公学设立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盛宣怀任督办。
1899年,公学先后设立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议员。译书院后来发展为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先驱--商务印书馆。
1904年改隶商部,翌年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民国成立后,学校改隶交通部,并易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8年,学校增设铁路管理科。
至此,一所由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科大学终于屹立在浦江之滨。 1920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
1921年8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不久,南洋大学、唐山大学和京校分别改名为之一、二、三交通大学。
1928年11月,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至30年代中期,交大被誉为“东方的MIT”。
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1940年在重庆九龙坡设立分校,后分校改为总校,并于1942年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1943年创办电信研究所,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46年5月,学校迁回上海。
1949年6月,人民***接管交大,开始了交大历史新的一页。此后经历了院系调整和西迁,于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896-1904南洋公学 1905-1906商部高等实业学堂 1906-1911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1912南洋大学堂 1912-1921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 1921-1922交通大学上海学校 1922-1927交通部南洋大学 1927-1928交通部之一交通大学 1928-1942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42-1946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 1946-1949国立交通大学 1949-1957交通大学 1957-1959交通大学上海部分 1959-上海交通大学。
50年代初,当时的***参照苏联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进行拆分。交通大学由具有相当规模的
理、工、管的多学科大学被拆分成单一的工科大学。大量院系调出。其中理学院中的数学
、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还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全部被并入同济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
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金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
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航空
工程系调整到华东航空工程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调入南京工
学院(现东南大学),1955年又支持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电中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
业大学。此外还分出去支援了西北工业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交通大学只是从
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大学支援得到加强外,其余并入的实力都
不强。可以说交通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0:0交通大学在49年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前的历史,就是被严重削弱的历史:
52年的院系调整,交通大学已经遭受了之一次严重打击,以下学科:
工科——土木(同济)、化工(现华东理工)、纺织(现东华大学)、航空(现西工大)、水利(现河海)
工科——机电遭受重大损失(成电、哈工)。
55-57年分成上海、西安两校更不用说了,其实双方分的已经是一个52年剩下来的家当。
还要补充上海交通大学在59年之后的再度被支解的历史:
59年上海交通大学在校内为中科大招生办学。60年代,交大被国防科委接管,上海市从交大抽出专业成上海科技大学(后并入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里质量更好的部分是原科大、工大),又抽出交大民宴路分部建上海工学院(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作为中国之一枚探空火箭总设计师的王希季等就因此离开交大支援他校。7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机车车辆系分出组建上海铁道学院,迁南昌成立华东交通大学(当时上海铁道学院迁南昌的条件就是在南昌恢复交通大学的名称)。78年未迁完的上海部分恢复成立上海铁道学院,2000年铁道学院(大学)并入同济。
原上海市市长、市委副书记,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上海交大 211工程中预审中就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更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更大的受害者”。
三、上海交大的学子们,请问交大的化学类专业怎么样
1、本身学校的平台摆在那里,交大本身名气大,就业率高,化院虽然在交大是个不大的学院,但是基本上本科或研究生就业是不用担心的。而且也会有很多出国交流交流的机会。
2、学院的潜力,等你进来你就会发现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有很多老师还是很强的,这几年也在花很多钱挖人,毕竟交大很有钱,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小小化院总会出几个校领导,硬件设施也在逐步提升,最近在不断侵蚀别的学院的地盘。
3、学院现设化学系、化学工程与技术系和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三个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流变学研究所、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所、电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平野材料创新研究所和动力电池材料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日立化成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所(中心),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和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绝缘与热老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器件”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材料组装”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电化学能源系统及应用”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并与企业共同建设“聚烯烃催化技术与高性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炼焦煤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的学科布局完整,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以及化学和化学工程两个本科招生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4、学院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11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80%以上具有海外学历或研修经历;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2名,中组部千人计划讲座教授1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名。
5、学院拥有逾二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和近8000万元的仪器设备,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和基地。目前,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荧光与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示差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热重分析仪、核磁共振波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流变仪、旋转流变仪、各种高分子性能测试设备、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微化工反应设备、超临界分离等先进仪器设备。
6、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材料化学,无机纳米材料及手性介孔材料,超分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手性配体的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生物分析化学与代谢化学,分子模拟与计算化学,重原子体系的量子化学 *** 与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的 *** 与应用,高分子自组装,光、电、磁、医等各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流变学,橡塑加工与制品,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反应加工改性等,电化学工程与储能电池技术,催化反应工程和新能源化工,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绿色化学工艺,金属防腐与防护技术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等。
7、学院坚持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佳绩。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行列;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学科,均进入QS全球TOP50。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和自组装、手性化学和光电转化材料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期刊上发表了上海交大首篇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氯碱用含氟离子分离膜关键技术成功攻克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工业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开设的《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先后获国家及上海市精品课程,培养的学生获得了全国优博论文3篇,全国优博论文提名7篇,以及系列学生科技活动奖项。有三名毕业生分获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青年化学家奖。近年,学院年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学院年均获得科研经费近亿元。
关于上海交大化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官网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