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时间因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时间允许量因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相对论因子如何求
1、上图中A是相对O以速度v运动的系统,B是A系统上的一点。
2、当A与O点重合的时刻一光子由A射向B,在A系统看,光子的路径是ct',在O系统看,光子的路径是ct,并且在t时间内,A系统移动了vt的距离。
3、(上面这个模型与洛伦兹的模型非常相似,只是洛伦兹说的是光子钟,即光子在AB之间往复运动,只考察其中的一个单程时间,其他的时间都是乘积问题了。)
4、从勾股定理得知:(ct')²+(vt)²=(ct)²
5、解得:t'=t√(1-v²/c²);t=t'/√(1-v²/c²);其中的1/√(1-v²/c²)就是相对论因子,爱因斯坦称之为洛伦兹因子,但是洛伦兹认为这个推导结果是他自己都不认可的,因此至死都坚决反对用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因子。所以我们还是叫它相对论因子好一点。
6、因为相对运动的速度必须相同,即A相对O的速度一定等于O相对A的速度。
7、所以:vt’=vt√(1-v²/c²);即:S'=S√(1-v²/c²);
8、按公式的直观表达通俗的说是运动的系统上的时间“变慢”了,但是从图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无论速度v是多快或多慢,ct'始终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ct。也就是说,由于相对速度的悬殊,使得对高速度运动系统上的时间的观测结果被拉伸变长(变快)了,对方的实际时间要比观测到的时间慢。同样的观测到的高速度运动系统上的长度变长了,实际长度要比观测到的结果短。不论说法如何,只要理解真实意义就行了。
9、另外补充一点:上面的公式是相对论变换公式,里面不包括光程差,原因是假定的距离无限小,时间间隔无限小,即dt→0的情况(洛伦兹在做过很多推导,有一些推导中写的是△t,有的就直接写作dt),不存在光程差。因此也可以说狭义相对论(原意为“特殊相对论”)是相对论的微分形式。
10、此外,因为洛伦兹是以太说的坚决捍卫者,上面的结果只是他所进行的推导结果之一,所以他的有一些推导结果并不是这样的,因是他并不是以光速为参照系统,而是以绝对空间为参照系统,结果不同的系统上看到的对方速度是不同的。即A相对O的速度是v1,但是O相对A的速度就是v2并且v1≠v2,原因是A和O相对绝对时空的速度不同,时间发生了不同的改变。从而得到的长度变化公式就与上面的结果不一样了。
11、有一些大学教材中套用的是这类的公式,是错误的,因为在相对论中不应该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即然否认了绝对时空的概念,就不能再引入和使用绝对时空条件下才成立的公式。
二、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逆周期因子是影响人民币中间价的一个参数指标,在计算时,通过对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
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前的中间价机制,由“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部分构成。
2016年春节后,这一“双轮”规则正式确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是“在上日收盘汇率的基础上,直接加上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24小时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调整幅度”。2017年2月20日,外汇交易中心对上述规则进行了技术微调,为避免对日间时段篮子货币变动的成分重复计算,将报价行要加权计算的篮子货币汇率时间段,由过去24小时缩短为过去15个小时,即从前一日下午4点30分至当日上午7点30分。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夜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
2017年5月26日,央行正式宣布在上述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根据央行说明,报价行“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逆周期因子=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逆周期系数
逆周期因子所内含的关键数学思路是,将日间收盘价的变动拆解成了“一篮子货币汇率日间变化因素”与“人民币的市场供求因素”两部分,进而对“人民币的市场供求因素”进行逆周期调整,以弱化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
按照这种拆解市场供求因素的思路:
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市场供求因素
将这一新的数学处理方式分别带入到逆周期因子引入前后的中间价公式中,可得到,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前: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调整系数+市场供求因素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24小时汇率变化*调整系数+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
如此,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先通过数学处理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然后对这一成分进行打折过滤。且确如央行所强调的,“‘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 *** 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
央行做此调整的背景和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17年4月14日到5月12日,美元指数从100。5震荡下跌至99。2,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不仅未有升值,反而从6。874累计贬值了逾208点。届时,美元指数刚刚脱离“特朗普行情”下的高位,尚未确立起持续下行的趋势。倘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能赶在美元指数走弱时适时升值,那么依照16年美元指数震荡走强的经验,一旦美元指数转而回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将再度逼近7的关键点位。
细考在此期间人民币“逆势”贬值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供求因素带来的贬值力量过强,冲销掉了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升值力量,这也是央行官方所说的“单边市场预期自我强化”。正因如此,央行引入逆周期系数,对市场供求因素进行适当过滤,意图纠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无法有效升值的问题。
根据上述公式,建立了相对简化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预测模型。回测发现:逆周期因子或在5月15日就已被引入了报价商的报价模型中;构建的模型基本可以准确拟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实际走势,从而在上面对人民币中间价公式的分析是站得住脚的。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价公式中的两个调整系数是不得而知的:一个是对参考篮子汇率部分的调整系数,另一个是“根据经济基本面和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设定的逆周期系数。这两个系数都是由各报价行自主确定的。央行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设定中的裁量空间在于:其对14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的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而相应的权重对市场而言是个“黑箱”。
我们对这两个系数进行了简化处理:1、假设(1/逆周期系数)=调整系数;2、运用中间价的实际变动倒算出调整系数,5月15日之前采用公式(1),5月15日之后采用公式(2);3、分别取两个时段的平均值作为各自的调整系数。从拟合效果来看,这种简化 *** 并未过多折损模型的准确性。
对比引入逆周期因子与否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拟合效果,有两方面的发现:
其一,5月15日以来的三个多月中,调整前后的中间价模型只在5月16-25日、6月19-27日、7月20-26日三个时间段中出现了明显分歧,即运用旧公式计算的中间价走势持续地弱于实际中间价。
进一步地,这三个时间段无一例外都是市场供求因素的贬值力量突起之时:市场供求因素决定的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幅度,都超过了500点以内的通常区间。如上述所分析的,这里的市场供求因素是从前一日收盘价的变动中,剔除了日间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影响后所得,即:
市场供求因素=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
其二,相反的是,在市场供求因素的升值力量阶段性突起时,例如在市场结汇热情汹涌而出的6月1-2日、6月28-30日、8月9-11日、以及最近的8月30-31日,用新公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后)计算的中间价,要明显弱于用老公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前)计算的中间价。
也就是说,相较于不对市场供求做过滤的老公式,按照新公式计算的中间价本应升值较少。然而,从中间价的实际走势来看,其变动还是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因素的升值力量,这体现在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实际报价似乎回到了遵从老公式。
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中间价更好地反映宏观经济基本面。前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与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变化明显不符,表明在市场单边预期的背景下,简单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可能会导致中间价比较多地反映与预期方向一致的变化,少反映或不反映与预期方向不一致的基本面变化,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性,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于校正这种非对称性。
不少市场人士也认为,引入“逆周期因子”是解决“非对称贬值”问题很好的数学方式。
二是有助于对冲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波动,使中间价更加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的合理变化。汇率作为本外币的比价,具有商品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后者意味着汇率波动可能触发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理,导致外汇市场出现顺周期波动,进而扭曲与基本面相一致的合理市场供求,放大供求缺口。
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可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供求还原至与经济基本面相符的合理水平,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人民币汇率单方面出现超调。事实上,引入“逆周期因子”不会改变外汇供求的趋势和方向,只是适当过滤了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并非逆市场而行,而是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促进市场行为更加理性。
由于适当对冲了外汇供求中的非理性因素,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报价模型适当加大了参考篮子的权重,有助于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也能够更好地防止预期发散。当然,加大参考篮子的权重并不是盯住篮子,市场供求仍是汇率变动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完善后的中间价报价机制保持了较高的规则性和透明度。
基准价格报价机制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取决于其规则、制度是否明确以及报价机构能否自行对机制的规则性进行验证。
在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调整方案,是由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成员提出,经全部14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充分讨论并同意后实施的,每一家报价行均在充分理解新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报价,并可结合本行报价结果和市场公开数据自行计算验证实际发布的中间价。
此外,“逆周期因子”计算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或取自市场 *** 息,或由各报价行自行决定,不受第三方干预。总的来看,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之一天,市场的开盘价(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6。7900。日间,由于人民币贬值100个点,收盘价变为6。8000。
这时,央行认为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太高了,要降一点,于是央行就通过“逆周期因子”来让第二天汇率的中间价(开盘价)变为6。
7930(相当于人民币升值70个点)。第二天,各做市商银行就会以6。7930为价格基础向市场卖出美元,从而拉升人民币的汇率。
一个短期做空人民币的空头在之一天开盘时用6。7900的价格买入1万美元(成本是6。79万人民币)。
在收盘前一刻,由于美元已经涨到了6。8000(人民币贬值100个点),空头如果选择在此时将美元卖出,就可以兑换6。80万人民币,相当于净赚100元(0。01万)人民币。
由于“逆周期因子”的存在,第二天美元兑人民币的开盘价会从前一天收盘价的6。
8000减为6。7930,相当于人民币被“人为地”升值70个点。空头如果继续持有美元并且在第二天才将美元卖出,就仅可以兑换6。793万人民币,相当于净赚30元人民币,比前一天少赚了70元。
三、股市时间周期理论
1、将股价涨跌的这两条规律用图形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股价涨跌的周期,投资者会发现股价的运行往往分为四个阶段:底部区间阶段——上升趋势阶段——头部区间阶段——下跌趋势阶段。对应的各阶段特征以前也有过简单介绍。之所以再次提到这个观点,是因为以上观点与周期循环理论实际上大同小异,只是周期循环理论说得更详细,叙述得更全面。按周期循环理论的说法,循环周期又可细分为以下九个阶段:
2、(1)低迷期:行情持续屡创低价,此时投资意愿甚低,一般市场人士对于远景大多持悲观的看法,不论主力或中散户都是亏损累累。做短线交易不易获利时,部分中散户暂时停止买卖,以待股市反弹时再予低价套现做空;没有耐性的投资人在失望之余,纷纷认赔抛出手中的股票,退出市场观望。低迷期为真正具有实力的大户(庄家)默默进货的时候,少数较具长期投资眼光的精明投资者多在此时按计划买入。该期盘旋整理的时间越久,表示筹码换手整理的越彻底,而此期的成交量往往更低。
3、(2)青年涨升期:此时的人气尚未好转,但由于前段低迷期的长期盘跌已久,股价大多已经跌至不合理的低价,市场浮筹亦已大为减少,在此时买进的人因成本极低,下跌空间有限,大多不轻易卖出;而高价套牢未卖的人,因亏损已多,也不再斩仓抛售,市场卖压大为减轻。此时的成交量大多呈现着不规则的递增状态,平均成交量比低迷时期多出一半以上。少数领涨股的价格大幅上涨,多数股价呈现横盘整理局面,冷门股票也已略有成交并蠢蠢欲动。大部分的内行人及半内行人开始较积极的买进股票进行短线操作,但也有不少自认精明的人士及尝到下跌末段做空小甜头的投资者,仍予套现卖出。该期多数股票上涨的速度虽嫌缓慢,但却是真正可买进作长期投资的时候,即为一般所称的“初升段”。
4、(3)回档期:股价在初升段的未期,由于不少股票已持续涨升,经过长期空头市场亏损的投资者,在好不容易解套或略有获利之余,多数采取“落袋为安”的观念,获利了结改为观望;而未及搭上车的有心人,及抱股甚多主力大户,为求摆脱坐车浮额,大多趁着投资大众的信心尚未稳定之际,向下打压股价以收集到更多廉价筹码。而多数股价在盘软之余,市场上大户出货的传言特别多,此时空头又再呈活跃,但股价下跌至某一程度时,即让人有着跌不下去的感觉。回档期是大户真正进货的时期,也是真正买卖股票的精明投资人,所乐于大量介入投资的时期,但该期真正到来时,中散户的两手大多空空,甚至有少数在低迷期尝到作空小甜头的散户们,还没清醒过来尚未补回。
5、(4)壮年涨升期:即为一般所称的“主升段”,此时景气已逐步进入繁荣阶段,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增,大户手上的股票特别多,市场的浮动筹码已大量的减少,有心人利用各种利多消息将股价持续拉高,甚至于重复的利多消息一再公布,炒冷饭也在所不惜,该期反应在股票市场是人头攒动到处客满。由于股价节节上涨,不管内行外行,只要买进股票便能获利,空头的信心已经动摇,并逐渐由空翻多,形成抢购的风潮,而股价会在此种越涨越抢,越抢越涨的循环中,甚至形成全面暴涨的局面。市场充满着一片欢笑声,从来不知道股票为何物的外行人,在时常听到“股票赚了多少”的鼓动下,也开始产生兴趣,进场少量买些试试。该阶段的特性,大多为成交量持续大量的增加,上市公司趁着此时大量增资扩股及推出新股,上涨的股票也逐渐地由强势热门股延伸到冷门股票,冷门股票并又逐渐转势而列居于热门榜中,“轮做”的风气特盛,大户的动态到处可闻。此期为有心大户操作甚久之后,逐渐获利了结的时期,他们所卖的虽非更高价,但结算获利已不少,精明的投资人也趁此机会了结观望,只有中散户被乐观气氛冲昏了头而越买越多。
6、(5)老年涨升期:即一般所称的末升段。此时景气十分繁荣,上市公司的业绩均为大增,反映在证券市场上的,除了人气一片沸腾之外,新股亦大量发行,而上涨的股票多为以前少有成交的冷门股,原为热门的股票反而开始有着步履沉重的感觉。该期的成交量常破记录地暴增,暴涨暴跌的现象屡有可见,投资大众手中大多拥有股票,以期待着股价进一步上升,但是股价的涨升却显得步履蹒跚,而反映在成交量上面就是股价上升但成交量减少,股价下跌成交量反而增加。该阶段行情的操作犹如刀口舐血,如果短线操作成功的话会大有收获,但是一般投资人大多在此阶段惨遭亏损,甚至落得倾家荡产的局面。
7、(6)下跌幼年期:即一般所称初跌期,由于多数股价都已偏高,欲涨乏力的结果,不少投资人在较难获利之余已开始反省。此时大主力多头均已出货不少,精明的投资人见获利日渐减少也开始择机出逃。而大幅满仓的中散户们心里虽然产生犹豫,但还是期望着行情仅是回档,期待着另一段涨升的到来,甚至好多人采取下跌补仓以摊低成本的策略,可股价却是越补越跌。此时冷门股已开始大幅下跌,此为该段行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8、(7)中间反弹期:亦称新多头进场或术语上所称的逃命期。该期由于成交量的暴减,再加上部分浮额的赔本抛售,使得多数股价的跌幅已深。高价卖出者和企图摊平高档套牢的多头们相继进场,企图挽回市场的颓势,加上部分短空的补货,使得股价止跌而转向坚挺,但由于反弹后抢高价者已具戒心,再加上部分短线者的获利回吐,使得股价欲涨乏力,弹升之后又再度滑落。少数精明的投资人纷纷趁此机会将手上的股票卖出以求“逃命”,而部分空头趁此机会介入卖出。
9、(8)下跌壮年期:一般称为主跌段行情,此时大部分股价的跌幅渐深,利空的消息满天飞,股价下跌的速度甚快,甚至有连续几个停板都卖不掉的。以前套牢持股不卖的人信心也已动摇,成交量逐渐缩小,不少多头于失望之余纷纷卖光股票退出市场形成多杀多的局面,而做多的中散户也已逐渐试着做点小空。
10、(9)下跌老年期:亦称末跌段。此时股价跌幅已深,高价套牢要卖的已经卖光了,未卖的也因赔得太多,而宁愿抱股等待,该阶段的成交量很少是其特色之一。股价的跌幅已经缩小,散户看空到处可见,多数股票只要一笔买进较多数量的话,便可涨上好几档,但不再有支撑续进的话,不久则又将回跌还原。投资大众手上大多已无股票,真正有眼光的投资人及大户们,往往利用此期大量买进。
11、 *** 段的周期循环即为上述九大阶段,而有时最后的下跌老年期和之一阶段的低迷期往往会合二为一,持续时间很长。只要我们能够适时将现阶段的行情性质予以分析,明确区分属哪一时期,再确立做多、做空、长线、短线等操作原则,获利机会便可增加许多。
OK,关于时间因子和时间允许量因子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