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第二次经济危机时间和经济危机周期的四个阶段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更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是在什么时间
- 美国的第二次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 经济危机发生过几次
- 第二次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
-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出现过几次都持续了多长时间
- 四次经济危机是哪四次(请注明时间,谢谢~)
一、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更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是在什么时间
1、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之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更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那次危机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美国在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以后,逐渐摆脱了困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纳粹胜利的重要保证。
3、在探讨危机理论时,我们把总危机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区别开来;总危机是指再生产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的全面崩溃,而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则是历史的正常现象。
4、在生产中,追求利润的个人愿望会同社会分工的客观必然性周期性地发生冲突。局部危机和经济周期仅仅是该制度把上述个人愿望与客观必然重新结合起来的固有的 *** 。
5、可能性理论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规律是各种冲突趋势的产物;根据这种理论,每当历史的决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时就会出现总的危机。
6、必然性理论基于这样的看法,即认为规律是使各种抵销的趋势处于从属地位的、内在的占支配地位的趋势的表现。
7、按照这种理论,定期出现总危机的特定形式和发生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由历史和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
二、美国的第二次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阶段。那么美国的第二次经济危机是哪一年呢?
1、美国第二次经济危机是1837年。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殖民者的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
2、1836年,美国第7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关闭了联邦银行,将资金转移至州银行,美国联邦银行管理体系由此开始呈现衰势。随即《自由银行法》诞生,各州的银行申办手续大幅简化,但随之而来的欺诈行为也纷纷发生。
3、1837年,马丁·范布伦升任总统后,情况愈来愈糟,各家银行纷纷因失去信用而倒闭,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国由此进入了连续5年的经济危机。
三、经济危机发生过几次
1、之一次经济危机:在经历了一战后的经济繁荣之后,主要由于外部需求的减少,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持续了两年时间(工业生产从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达到更低点)。
2、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贯穿整个1930年代。
3、第三次经济危机:仅在1948年发生,工业生产下降了10%的小幅调整。
4、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期。随后,汽车和房地产对经济的强劲拉动。
5、第五次经济危机:从1957年3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和房地产需求下降造成。
6、第六次经济危机:从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业生产下降了6.2%。从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经济持续繁荣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2.5%至6%之间。这次繁荣,越南战争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7、第七次经济危机:从1969年10月开始至1972年3月,经济没有大幅下滑,但处于徘徊状态。整个1970年代,从1973年12月爆发,一直到1982年复苏,总体表现为“滞胀”。
8、第八次经济危机:1973年12月至1975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
9、第九次经济危机:1979年4月至1982年11月,危机再次光临,持续时间长达44个月。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82年12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持续8个年头,通货膨胀率得到抑制,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1984年底,飞机及航空制造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10、第十次经济危机:从1989年至1993年,持续时间长达5年,经历了约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呈现W+W型。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次危机中受伤害更大的是日本。
11、第十一次经济危机(互联网泡沫):从2000年3月开始至2003年3月,持续了3年时间。从纳斯达克的调整开始,中间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还有安然事件。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严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为代价的。
12、第十二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四、第二次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五、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出现过几次都持续了多长时间
1、世界性的、大的、经济金融危机主要有四次。
2、1:最初的1857年和1920-1922的金融危机只发生在一两个国家(英国和意大利)。
3、2: 1929-1933“大萧条”持续4年时间, 1973年的资本主义“滞胀”在资本主义国家持续了十年。
4、3: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7-1998年两年,波及范围扩展到整个亚洲。
5、4: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规模是空前的,直到现在还未停止。
六、四次经济危机是哪四次(请注明时间,谢谢~)
之一个经济危机周期(1958-1968)
1958-1960年,危机发生。 *** 财政赤字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当时的财政收入更高才600亿左右,高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1960年以后,由于财政投资能力下降,就业严重不足, *** 不得不动员大约2千万城市人到农村去生产自救,以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1960-1962年,经济萧条。国家财政年收入进一步由572.3亿下降到313.6亿。从1982年重新修订并公开出版的六十年代 *** 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960-1962这三年的人口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未增加人口"大约为2千万人,这其中大部分可认为死于饥饿。人们称之为"三年自然灾害"。
1962-1963年,经济复苏。由于 *** 在全面危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松了 *** 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此时,由于 *** 人之间在经济政策上的分歧和在政治上的路线斗争越来越明显;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无法解决基层阶级斗争问题,因此"文化大革命"正处在蕴育阶段。
1963-1966年,高涨期。国家在经济形势初步好转后,增加了对工业的投资,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紧接着财政赤字再次出现……随后,1968-1972年数百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其真正原因仍在于城市无法解决的高失业率。
此后即是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历史阶段。尽管非经济因素作用在这个阶段上明显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也仅仅只是把危机期的阵痛延长而已。
1.04第二次经济危机周期(1978-1986年)
1978-1979年,危机发生。国家财政赤字自1974年突破百亿大关后,连年亏损,到1978-1979年,赤字进一步增加到每年约为200亿,占收入的比例高达20%左右,比上一次危机爆发时的比例还高5%。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还有"洋跃进"--大规模举债用于基础工业投资;以及中越边境战争造成约50亿的直接非预算开支等等。
1980-1981年,经济萧条使得 *** 再次采取"放"的政策,逐步解除了对农村地区的控制,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分户经营,开放集市贸易。这就是农村改革的之一步。也是上一次为缓解危机而采取的"三自一包"政策的翻版。
与上一次经济危机相同的是,在城市采取"关、停、并、转",压缩基建投资,使几百万基建职工"停工待料",几千万城市人口"待业";不同的是, *** 时代自1976"四五"事件之后即告结束,后集权主义体制(Post Totalistarian System)缺乏准军事化的国家动员机制,无法再象60年代初一样迫使城市人去农村来解决失业问题,因此,犯罪率增高,全国开展"两打"运动,监狱暴满。
1982-1983年,复苏阶段。由于全国范围对农村土地的再分配和农产品自由市场的开放,粮食产量每年创历史记录地增加20%,1982-1984三年的总增加量约为75亿吨。中国农民之一次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农业产值也提高到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0%。
1984-1986年,高涨阶段。工业产值增长幅度加快,同期财政赤字增加到每年大约100亿元。其中较重要的原因即是1982"利改税"之后形成的国有资产"单位所有制"作用。由于国家垄断金融的低利率政策和 *** 财政投资的无偿,相对于较高的物价水平而言,任何单位获得投资本身即是意味着吃进利差;又由于单位内部"利益同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一般有40-50%会以各种渠道转化为消费基金。因此,自1983年以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在投资和消费双重膨胀压力下,供需矛盾和由赤字转化的超发货币量终于引发出全面通货膨胀危机。
1.05第三次经济危机周期(1988-1994年)
1988-1989年,危机爆发。以1988年夏季大抢购为表象的全国范围的通货膨胀危机和1989年的社会政治危机相继发生,如果可以不考虑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分析 *** 决策,则可以看到从1986-1988年在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强行压减投资消费双膨胀未能奏效的情况下, *** 于1988年末开始连续大幅度调高利率,以此吸纳社会即期货币,减轻通胀压力,存款利率跳跃式地升高70-80%。而同时货款利率又在行政强制下不得提高,于是造成银行多年出现400多亿政策性亏损,最终冲入财政变成赤字。然后,高额赤字压迫 *** 改变决策行为,相应调高货款利率,危机又恶性循环转嫁给企业。这种流量资本调节的极端性措施是在不触动存量资本的情况下运作的,必然由于企业产权虚置而造成极端性后果,即:银行高利率造成企业资金成本大幅度提高---使用流动资金贷款最多的商业企业被迫减少资金占用,改购进为代销,向生产企业转嫁成本负担---生产企业如法炮制,缓付原材料款向原材料企业转嫁产品成本占压资金负担---连锁负债迅速波及全社会。
对1988年通货膨胀缺乏经验和规律的认识,在经济调节和行政控制上都反应过度,是第三次经济危机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观原因。不仅货币政策过度调整是连锁负债的内在原因,而且市场政策的过度调整也是当时"市场疲软"的内在原因。
中国在进入九十年代之前只有"两极化的市场":既无资本、技术、劳务、物资等要素市场,也无住房、保险、医疗、旅游、教育等社会消费市场。十亿民众可以进入的只是一极高档大件消费品,另一极基本生活消费品这样的"翘翘板"形的"两极"消费品市场。为了抑制通胀发生时本属短暂的对高档商品的抢购, *** 在大幅度调整存款利率的同时还大幅度调高以彩电为代表的大件消费品价格,另加高档消费税,使等量货币的市场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几乎一瞬间就人为地关闭了两极市场的一极。翘翘板一头空了,而另一头,据测算早在1986年大多数农业主产品即已受到"市场需求制约",于是,1989年初城市消费品市场开始呈现疲软之态。
1990-1991年,经济萧条阶段。 *** 采取向国营大中型企业倾斜政策,投入1500亿贷款,但此时的连锁负债已达2000亿之巨,同期国营企业库存产品占压资金也已超过1000亿元。另据统计,国营企业亏损面已达74%,遂不得不将"全面倾斜"改为"点贷解扣"。
国营企业连年亏损,造成以国企税收为主要来源的 *** 财政连年赤字。先是1989年秋冬之交试图财政、外贸收权不果;接着以财政解困为目标, *** "甩包袱"式的改革政策便相继出台。其效果之一,即萧条阶段财政取消农产品购销补贴后的农村市场也走向全面疲软:以往国营流通部门凭借财政补贴,垄断性地占有农业主产品商品量的一半以上,当1990年取消购补,销补暗转明之后,国营流通部门的直接反应是立即大幅度减少购进和库存,同时挪用银行专项资金用于高利润经营。这一行为的直接作用是基本生活消费品市场不再有"蓄水池调节",导致各种欺行霸市和价格波动无序化并且随时诱发社会动荡,经济矛盾日益社会化,"菜蓝子"等与是否稳定相关的问题渐渐成为各级 *** 分外重视的主要矛盾。其间接作用,一是二亿多小农户无法适应原有的国营大买主市场份额迅速下降到20%以下的新局面,"农产品卖难"再次普遍发生,农民收入随之连续三年下降,占有基本生活消费品市场60%以上的消费额并且一向稳定的农村,随之出现全面市场疲软。二是农业比较收益过低的老问题在农产品"卖难"和农民收入连年下降的作用下陡然突出起来,逼使农民背井离乡,"民工潮"大范围涌流。
1992年前后,中国经济渐渐复苏,并随即转入高涨。 *** 经济复苏的 *** 有两支:
一是1988-1989年的高利率政策失败之后, *** 又把利率连续调低到甚至低于原来水平,高利率时期大量吸收的存款必须贷出,因此资金环境暂时相对宽松,同时资本市场初步开放,低利率政策又使货币持有者转向风险大但收益率高的股票、证券市场和其他投资市场。
二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财政连年赤字,半数以上县级财政长期亏损, *** 利益在财政分配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仍然每年以集团消费递增25-30%的速度迅速膨胀。在第三次危机已经吃空了可以行政占有的流量资本的逼迫下, *** 及所属部门的利益之手伸向能够即占即盈的房地产投机。全国性的开发区圈地热和房地产、股票、期货三大投机一齐上的存量资本瓜分浪潮忽然间似狂飙拔地而起,的确在暴富了一批投机于权钱交易的食利者的同时,在病态的经济背后又击一猛掌!
1993-1994年,经济高涨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2年的7600亿,跃增至1993年的1.3万亿,1994年又在上年增长70%的高比例上再增40%。任何对存量资本的重新分配都会促进经济成长!尽管九十年代初以圈地运动和泡沫经济为表象的中国经济发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其实质不过是周期规律作用和对国家资本的又一次再分配。
之所以说是"又一次再分配",是因为八十年代初那次农民曾对人民公社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做过一次再分配,并迅即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不同的是,那次分配是农民凭借社区成员的天赋权利和农业文明的均平传统所做的社会化占有;而这次分配是食利者凭借 *** 权利或以"寻租行为"赎买到的法权关系所做的特权占有。
无论如何,相隔十年的两次国家资本再分配尽管都与当时的意识形态主流相左因而不尽如人意,但却都形成了经济发展最起码的基础--利益目标明确的活跃的经济主体--因而促使经济高速增长,所以可以从历史角度肯定其进步意义。
1994-1995年,第四次危机发生。与前三次滞涨型危机不同的是,这是一次信用过度膨胀导致的通涨型危机,现象过程如下:上次滞涨型危机过程中, *** 财政甩包袱只部分减少了亏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税收主源国营企业效益低下的问题,企业亏损面一直在50%上下徘徊。到1992年自然赤字额已高达近500亿,1993年不计入债务的亏空进一步上升至800亿左右。此时,连续8年的财政向银行透支,已吃掉了国有银行全部自有资本金,使金融系统100%负债。尽管1993年末 *** 宣布不再向银行透支,发行1200亿国债抵补财政亏损,但银行部门仍不得不掏口袋购买其总额的70%。对银行而言,这意味着用债务(社会存款)来买债,亦即寅吃卯粮了;而对 *** 而言,这意味着用公众存款充填 *** 消费,显然是 *** 信用危机!
又由于上次危机中失败的利率政策使企业连锁债务一直未能根本解决,向国营企业倾斜和"花钱买大好形势"、"贷款发工资"等保稳定的政治任务又进一步迫使银行贷出资金的40%逾期难以回收。实际上即是用60%的可贷出资金产生的利润来支付100%的存款利息!人民银行资深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不是以国家为名,银行早该破产了!
金融部门如此困境之中既然不能破产,其解困行为只有两条路:一是投入高利润领域,提高贷款利率,以高盈利来抵补以往亏损;二是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吸收其过剩、低息资金来缓解中长期投资需求压力,防止进一步亏损。
尽管国家现行政策限制使之无法公开走之一条路,但暗中违纪拆借或利用自办公司参与金融投机仍屡禁不止,使得国内资金市场利率一直在月息二分左右,高利贷由此横行全国;而第二条路--大规模举借外债(对外扩张信用),则显然正在发生作用。1994年上半年中国外债总额从上年800多亿元激增近半,达到1200亿,即是明显例证。同时,由于40%的逾期贷款包袱越背越重,银行也不得不眼光向内扩张信用。1994年上半年各项存款大幅度上升也是明显例证。
进一步分析则可以看到,金融体改要转换机制、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因全行业统算竟无自有资本金并且超额负债而势难成立,唯有在划分职能之际将逾期贷款和亏损重负甩给政策性银行由国家财政背起来,才可能做到让银行有正常经营利润。但甩给财政的包袱势必恶化财政亏损局面,转而演化为新增内债,仍会扩张长期信用。
一般而言,当信用膨胀到临界点,必然发生信用崩溃。上一轮"三角债"的恶梦 *** 犹在,新一轮连锁负债重又发生,这即是信用崩溃的表现之一。
本次经济危机与 *** 对应之策的其他性状特征与上次类似。例如高涨期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与危机期的紧缩银根,控制物价等。只是此次压缩基建会相对影响几千万进城民工的就业,社会犯罪问题必然日益突出,且由于基数巨大而防不胜防。
1.06正如七十年代末的危机导致了之一步农村改革一样,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的危机也促进了城市改革。农村改革中人民公社解体使农村发育出各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并成为商品经济的基础,农村社会恢复了自治形态。从而,以人民公社体制做组织保障的统购统销制度难于运作,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于是渐次开放,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商品经济新体制于是在农村形成。同理,城市改革从八十年代中期日益触及产权,城市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和股份化使 *** 部门垄断和计划控制相对弱化,工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也渐次放开。因此,假如没有新的战争把现在的中国"平民 *** "再一次造就成"英雄 *** ",则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关于第二次经济危机时间,经济危机周期的四个阶段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