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蝗虫不仅能“嗅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差异,还能区分不同的癌细胞系。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可以为使用昆虫感觉神经元的设备提供基础,从而仅通过呼吸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
日前,研究人员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分享了这项研究。
人们已经习惯使用增强或超越自然感官的技术。例如,望远镜和显微镜可以揭示肉眼不可见的世界。但“鼻子仍然是更先进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助理教授Debajit Saha说,“在气体传感方面,真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这就是我们相信狗和它们的“超级嗅探器”能够检测出毒品、爆炸物气味的原因。
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可以模仿嗅觉的技术,但他们设计的任何东西都无法与生物嗅觉的速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媲美。
气体传感装置为疾病早期检测创造了机会,特别是癌症等疾病。早期干预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当癌症处于之一阶段时,患者有80%到90%的生存机会,但如果直到第四阶段才被发现,这一比例将跌至10%至20%。
癌细胞的工作原理与健康细胞不同,它们在工作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化合物。如果这些化学物质进入患者的肺部或呼吸道,则可以在呼出的气体中检测到它们。
“从理论上讲,你可以对着设备呼吸,后者将能够检测和区分多种癌症类型,甚至判断出疾病处于什么阶段。然而,这种设备还没有用于临床。”Saha说。
因此,Saha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他们想:为什么不从生物学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构建的解决方案开始呢?Saha说,该小组基本上是在“入侵”昆虫的大脑,以便将其用于疾病诊断。“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探索的新领域。”他说。
Saha和他的团队之所以选择蝗虫作为其研究对象,是因为蝗虫同果蝇一样,几十年来一直是科学界的模式生物。研究人员十分了解它们的嗅觉传感器和相应的神经回路。而且,与果蝇相比,蝗虫更大、更结实。
这些特征的结合使研究人员能够相对容易地将电极连接到蝗虫的大脑上。然后,他们记录了昆虫对健康细胞和癌细胞产生的气体样本的反应,进而利用这些信号创建不同细胞的化学图谱。
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微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系教授Christopher Contag的研究重点,是了解为什么口腔癌细胞在显微镜和光学工具下具有独特的外观。他的实验室在不同的细胞系中发现了不同的代谢物,这有助于解释光学差异。结果表明,其中一些代谢物具有挥发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被嗅出。
“这些细胞在代谢上看起来非常不同,而在光学上也是不同的。”Contag说,“我们认为从挥发物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很有意义。”
Saha的蝗虫传感器则提供了完美的测试平台。这两个研究小组正在合作研究,蝗虫如何利用3种不同的口腔癌细胞系,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区分开来。
“我们预计癌细胞的外观将不同于正常细胞。”Contag说,“若这些虫子能够区分3种不同的癌症,那真是太神奇了。”
尽管研究结果集中在口腔癌,但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系统还可以检测其他大多数癌症类型。不过,不必担心在医生办公室看到成群结队的昆虫——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开发一种不包括昆虫的封闭式便携传感器。(李木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中华剑角蝗,遍布我国31个省;在你的家乡,它叫什么呢?中华剑角蝗
- 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直翅目|蝗科|剑角蝗属
- 民间叫法:中华蚱蜢、尖头蚱蜢、括搭?板、老扁担等
- 采集时间:2022年7月26日晚
- 采集地点:詹家溪湿地公园
中华剑角蝗视频
中华剑角蝗,由于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于是拥有了各种不同的名字。在你的家乡,它叫什么呢?
昆虫是有心没肺吗?作者:一军
几乎每个人都有儿时与昆虫为伴的美好经历,从小我们就已经知道昆虫都是些有心没肺的家伙。从图1所示的蚂蚁解剖图可以看到,狭小的蚂蚁胸部里面确实是没有肺的,它的主要器官都聚集在硕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腹部。尽管它的循环系统并不象人那样,分为静脉与动脉,而是一个单一的开放性的循环过程,但是用来推动它的全身的绿色淋巴血进行循环的器官还是存在的,只是它的心脏不象人的心脏那样具有复杂的结构,而是在它的背部,有一根依附于大动脉的膨大管道,通过有节律的搏动来行使推动淋巴血循环的功能。下面的图2即昆虫循环系统的一般模式图。
(图1)蚂蚁解剖图
(图2)昆虫循环系统一般模式图
既然昆虫没有肺,那么昆虫是怎样呼吸的呢?它全身的细胞随时都需要氧气啊。昆虫的解决办法非常直接了当,就是在它的全身很多部位的表皮,都开了很多可以开闭的呼吸孔,例如图3所示的蝗虫,在体侧就有一排银色的小呼吸孔,从这些呼吸孔进去,是一个分布全身的气管系统,如图4所示的蝗虫的白色气管系统,这个气管系统越来越细,在末端能够达到直径大概1微米的程度,使得全身的各个部位的细胞附近不远的地方,包括肢翼,都能够找到细小的气管,这样空气从呼吸孔进去之后,就能够通过短程的扩散,而直接进入全身各个部位的细胞,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
(图3)蝗虫体表的呼吸孔
(图4)蝗虫的呼吸孔以及体内的气管系统
生物学家主要是通过解剖发现这个简洁的呼吸气管系统的,因此对于这个呼吸系统的呼吸机制,只能根据其形态进行猜测。一般的观点是这个系统非常的原始,外部的新鲜空气一般只能靠自身的扩散和通风进入昆虫体内,并且估计当昆虫身体进行运动时,以及它的心脏带动的淋巴血进行循环时,都能够附带导致其身体内部压力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可能有益于气管系统内的空气和外部新鲜空气进行交换。显然这样一种非常被动的呼吸系统,与能够主动伸缩而产生负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肺相比,在空气交换的效率方面要低很多,这就导致其体内的气管系统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因为如果细密的气管延伸得过长,仅靠空气的自身扩散,以及身体内部压力变化的驱动,是难以及时更换气管深端的空气的,所以这也构成昆虫无法获得比较大的体型的一个制约因素。
因此和昆虫的能够主动搏动的心脏相比,我们只能说昆虫是有心而没肺的了。
不过现在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对于昆虫气管系统的研究,一直仅限于解剖的 *** ,而最近一组科学家运用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对活体的昆虫进行实时的透视摄影,赫然发现昆虫的气管系统其实是能够进行快速而激烈的主动收缩的,而且其收缩导致的空气交换效率并不比我们的肺差!同时还发现在气管系统进行收缩换气时,以前一直认为是构成昆虫呼吸动力的身体运动和循环系统的附带作用,根本不参与呼吸过程。
获得这项重大发现的关键是使用了从15-25keV的同步加速器(图5)引出的同步X射线源,来进行高清晰度的活体实时拍摄。在X射线照射下,科学家们发现无论是甲虫,蚂蚁,蝴蝶,苍蝇,臭虫,蟋蟀,蟑螂,还是蜻蜓,它们遍布全身的细微气管都清晰可见。当昆虫的气管系统处于松弛状态时,是膨大着的;而当气管收缩时,则在300毫秒到500毫秒的时间内,从头部到胸部的整个气管系统的直径都逐步缩小,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内再回复原状。从气管的横截面来看,收缩使得气管变为椭圆形(图6)。
(图5)法国东南部格勒诺布尔的一座同步加速器
(图6)X射线所拍摄的昆虫气管收缩过程
对于甲虫来说,这种收缩的频率为每秒0.4到0.7次;甲虫,蚂蚁和蟋蟀的收缩时间为0.7到1.6秒,然后间以一段静息的时间。收缩所导致的身体主气管的容积的变化在这三种昆虫都将近50%,只有蟋蟀的容积变化略小,为36%。由于气管收缩是整个系统的收缩,因此可以认为更加细微的气管应该也是以这个比例进行收缩的。
这么有效的空气交换机制是人们从未预料到的,因为我们可以跟人类以及鸟类的肺比较一下,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状态,肺在呼吸时所发生的容积变化范围也只有10%到75%。而考虑到当昆虫进行激烈运动时,实际的气管容积变化率应该比上面的数据还高。再加上昆虫呼吸孔开口处可以自如地开合,那么当气管收缩时再关闭呼吸孔的话,将提高气管内部压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氧气分子扩散进入身体细胞,显然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整个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效率。
进一步的分析似乎表明,昆虫气管系统的这种高效收缩运动是由鄂部以及肢翼部肌肉驱动的,而回复原状则是依靠气管壁自身的弹性。而仔细的观察也排除了那些曾经认为能够驱动呼吸的因素,例如腹部的抽动,自动的通风,以及循环系统的流动。这个结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运动肌肉直接参与呼吸确实是进化的趋势。
确实,只有运动肌肉才能使得呼吸系统获得主动呼吸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陆生动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头部还是躯体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陆地活动的剧烈性,都要求动物自身能够具有强大的氧气保障供应能力,按照此前对昆虫所设想的那种被动呼吸机制,确实是有点勉为其难的。
幸好,昆虫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弱,它们有心也有“肺”,它们对于地球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让我们人类自叹弗如。因此它们能够成为地球上最昌盛的动物物种,也能够自如地做出下面图7那样优美的潜水动作。
(图7)依靠肢端呼吸孔进行潜水
反手蝗虫式看起来很难,但坚持练习几次后会发现,只要技巧、柔韧度和稳定性能够达到标准,做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很多小伙伴之所以不敢挑战反手蝗虫式,就是因为姿势未达到标准,练习完成后总是感到后颈、腰部等部位酸痛难忍。反手蝗虫式是一个力量与柔软和谐一致的体式,需要练习者充分保持身体平衡,控制核心力量,将意识集中于自己的躯干,它也是蝗虫式的高级变体之一,因此熟练掌握蝗虫式的练习要领,是避免身体出现酸痛症状不可或缺的要素。
要点一:掌握蝗虫式
蝗虫式的练习步骤很简单,可以激活腹部肌肉,活动颈部和下腰背,同时加强臀腿力量,为反手蝗虫式打基础。而且它对于治疗腹部疾病具有较好的功效,可以促使肾脏和腹腔的血液流通,柔韧脊柱,强健胸部、颈部、肩部和上肢等部位。
之一步:将身体俯卧在瑜伽垫面上,双臂向后延伸,双手紧贴腹部下方的瑜伽垫面,抬头,下巴轻贴地面;
第二步:深呼气,收缩臀部肌肉,并拢双腿的同时离开地面向上抬起。注意下巴、胸腹处要紧贴地面以承受身体的重量。保持5-6个呼吸左右;
第三步;发挥腹部肌肉力量,继续抬高双腿,腰腹部同时向上伸展。注意放松胸部和颈部并贴于地面,身体重心移向肩部和胸部处,保持这个体式5-6个呼吸左右,即可放低双腿和躯干。
要点二:集中意识与呼吸
蝗虫是使用胸和腹部的气门呼吸的,因此练习时不仅要学习蝗虫的动作要领,呼吸方式也至关重要,它是调整练习节奏,控制身体平衡的要素,慢慢地,有韵律的呼吸方式可以帮助练习者排出体内浊气,去除呼吸和血压中的不均衡和障碍,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
因此,在练习反手蝗虫式时,应当学会用呼吸感知腹部和脊椎处拉伸的力量,用你的意识来控制身体平衡,唤醒藏在身体内部的强大能量,注意双腿上抬时吸气,身体还原时呼气,更加轻松自如地练习反手蝗虫式。
要点三:循序渐进地练习
除了呼吸,反手蝗虫式对于腰部力量的要求也很高,如果脊椎和下腰背力量不够或是存在疼痛现象。那么尽量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练习,或者选择一些有利于缓解腰背疼痛的柔和体式,不要勉强自己。
瑜伽练习绝不可急于求成,再厉害的瑜伽练习者也应当循序渐进地进入高阶体式。同时,在反手蝗虫式练习过程中,应当沉心静气集中发挥腰腹力量,让你的脊椎更柔韧,拉伸背部肌肉线条,减少腰腹赘肉,塑造优雅好看的身体线条。
之一步:俯卧于瑜伽垫上,下颚、喉部和脚背处紧贴瑜伽垫面,支撑身体。略微分开双腿,双脚距离与腰部同宽,伸直双臂后,双手十指交叉放在胯部,腹部压在手肘上;
第二步:弯曲膝盖,抬起双脚,以肩部和手臂为支撑点,深吸气,调动腰部和背部肌肉力量将腰部、腹部和臀部抬起,注意腰部及腰部以下的身体朝头部缓慢反向躯体,直至你能够承受的极限状态,初次练习时维持5-7个呼吸后,再次深呼气,将身体还原至刚开始的俯卧状态。
跃动的奇迹:揭秘蚱蜢的神奇能力与生态奥秘关注我,每天带你看大事~
精彩内容等你来看,干货满满!
蚱蜢是昆虫纲直翅目蚱蜢科的一类昆虫,被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地区,从极地到热带地区都有蚱蜢的身影。它们通常具有修长的身体、发达的后腿和特殊的跳跃能力。
蚱蜢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栖息地中找到,包括草地、森林、沙漠和湿地等。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示出了对温度、湿度和植被类型的适应能力。蚱蜢的分布范围广泛,不同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区域和生态条件。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蚱蜢的形态、生态学特性、行为、跳跃能力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对蚱蜢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蚱蜢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探究。
蚱蜢的外部形态与身体特征
描述蚱蜢的外部形态特征,如体长、体色、触角、翅膀等。不同蚱蜢物种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这些特征对其生活方式和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蚱蜢的内部解剖结构与器官功能
介绍蚱蜢的内部解剖结构,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阐述这些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蚱蜢的生态适应和行为表现中的作用。
蚱蜢的器官与适应性进化
探讨蚱蜢器官的特化和适应性进化,如后腿的结构与跳跃能力的关系,口器的形态与食性的适应性等。解析蚱蜢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适应能力。
蚱蜢的生活史与发育过程
描述蚱蜢的生命周期,包括卵的孵化、若虫期和成虫期等不同发育阶段。阐述蚱蜢在不同阶段的行为和生态适应策略,如越冬行为和繁殖行为等。
蚱蜢的食性与食物选择
研究蚱蜢的食性,包括其主要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选择偏好。探讨蚱蜢对不同植物和其他昆虫的捕食习性,并分析食性与其生态适应的关系。
蚱蜢的逃避与防御行为
探究蚱蜢的逃避和防御行为,如跳跃逃离、伪装和释放有毒物质等。分析这些行为对于蚱蜢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蚱蜢的群体行为与社会结构
研究蚱蜢的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如聚集行为、群体协作和信息交流等。探讨这些行为的进化原因和生态功能,以及蚱蜢群体对于种群稳定和环境适应的影响。
通过对蚱蜢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态学特性和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蚱蜢在自然界中的角色和适应能力。蚱蜢的生态适应性和行为策略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
蚱蜢的跳跃行为与动力学
详细描述蚱蜢独特的跳跃行为,包括跳跃的速度、高度和精确度等。分析蚱蜢跳跃的动力学原理,涉及肌肉收缩、能量储存和释放等方面的生理机制。
蚱蜢跳跃的肌肉与神经控制
探讨蚱蜢跳跃过程中肌肉的协调和神经系统的调控。解析蚱蜢肌肉收缩的力量与时机控制,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协调作用。
蚱蜢跳跃器官与跳跃机制
研究蚱蜢的跳跃器官,包括后腿肌肉、弹性结构和神经元的关系。探讨蚱蜢跳跃机制中的关键结构和器官的作用,如肌肉的弹性储能和释放、腿部结构的优化等。
通过对蚱蜢跳跃能力和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揭示蚱蜢在空中行进和捕食中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了解蚱蜢跳跃的生理机制对于设计新型的跳跃机器人和启发性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蚱蜢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角色
探讨蚱蜢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作为食草动物的作用和作为食物来源的意义。分析蚱蜢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能量和物质的传递。
蚱蜢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
研究蚱蜢的捕食者,如鸟类、爬行动物和其他昆虫。探究蚱蜢与其捕食者之间的适应性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蚱蜢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选择
分析蚱蜢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选择。探讨蚱蜢对温度、湿度、植被和其他环境因素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其对生境选择的影响。
蚱蜢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起到关键作用。了解蚱蜢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蚱蜢面临的威胁与生境破坏
介绍蚱蜢面临的主要威胁和生境破坏因素,如栖息地丧失、农药使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分析这些因素对蚱蜢种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蚱蜢的保护与生态环境意义
强调蚱蜢保护的重要性,包括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讨蚱蜢作为重要环节的生态功能,如食物链中的能量转移和害虫控制。
蚱蜢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提出蚱蜢保护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恢复栖息地、限制农药使用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等。强调多方合作和公众参与在蚱蜢保护中的重要性。
蚱蜢的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保护蚱蜢及其栖息地不仅可以维持蚱蜢种群的健康,还可以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蚱蜢在生物农药与害虫控制中的潜力
探讨蚱蜢作为生物农药和害虫控制的潜力。介绍蚱蜢对害虫种群的抑 *** 用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将其应用于害虫管理的前景。
蚱蜢在生物工程与材料科学的应用前景
研究蚱蜢丝和蚱蜢器官等生物材料的应用潜力。探讨蚱蜢丝在生物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如纺丝技术、医疗材料和仿生工程等。
蚱蜢研究的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展望蚱蜢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蚱蜢生态学、行为学和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促进跨学科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通过对蚱蜢的生态保护、应用潜力和研究前景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蚱蜢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蚱蜢研究不仅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还为生物农药、仿生工程和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本文全面探讨了蚱蜢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态学特性、行为、跳跃能力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通过深入研究蚱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功能。
蚱蜢作为一类广泛分布的昆虫,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它们以其卓越的跳跃能力和适应性进化而闻名。蚱蜢的跳跃能力源于其特殊的跳跃器官和肌肉结构,通过这种独特的能力,它们能够逃避捕食者、寻找食物和繁殖。
蚱蜢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食草动物和被捕食者,它们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到关键作用。蚱蜢的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通过保护蚱蜢的栖息地、限制农药使用和推广可持续农业等措施,我们可以促进蚱蜢种群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蚱蜢在生物农药、仿生工程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利用蚱蜢丝和其他生物材料的特性,可以开发出新型的生物农药、医疗材料和仿生工程产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蚱蜢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对于蚱蜢生态适应性的深入理解、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促进等。进一步加强蚱蜢研究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 *** 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蚱蜢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并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蚱蜢作为一类引人入胜的昆虫,在其形态、生态特性、行为和生理机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蚱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拓展对昆虫世界的认识,并为生物学、生态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深入探索了蚱蜢的形态、生态学特性、行为、跳跃能力和生态适应性,以及蚱蜢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蚱蜢作为一类独特的昆虫,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态功能。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蚱蜢跳跃的生理机制和肌肉控制,探讨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能量传递中的重要角色。同时,我们也强调了蚱蜢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为保护和维护蚱蜢种群及其栖息地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措施。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蚱蜢在生物农药、仿生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蚱蜢丝和其他生物材料的特性为开发创新的生物材料和工程产品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然而,蚱蜢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未知领域,例如对于蚱蜢生态适应性的深入理解、保护措施的实施和跨学科研究的加强等。我们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投入到蚱蜢研究中,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蚱蜢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昆虫群体的奇妙之处,还能够从中获得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
注:原创不易,抄袭、洗稿必将深究。图片来源于 *** ,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就像一个孤单的小蝗虫可能会被遗忘一样,蝗虫式也经常会被忽视,作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后弯姿势像骆驼姿势和鸽子式做准备姿势用的。但是蝗虫的力量在于它们的数量。在一个人的瑜伽之旅中,蝗虫式的力量在于我们练习这个姿势的绝对次数。如果你经常练习蝗虫式,或者想把这个体式加入到你的练习中,现在是深入学习的更佳时机,学习正确的体式组合序列,为蝗虫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把它分解,并检查在做蝗虫式期间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
- 头
在最后的变化中,下巴与地面平行,温柔地凝视前方的地平线。当你建立你的脊椎力量时,感觉舒服地向下看你的鼻子,保持脖子和你的肩膀在一条直线上,在你的下巴和脖子之间留下一拳头的距离。
- 肩膀
前三角肌变长,肩胛骨向后延伸至臀部,使肩膀离开地面。锁骨分开,帮助你的胸腔向前和创造后弯。伸展时提起躯干,将身体的重量集中在腹部,加强横膈膜。
- 胸部
胸部以俯卧的姿势开始,因为内部器官的压迫增加了腹腔内的压力和隔膜上的阻力。当你的体重压在腹部时,腹直肌和腹横肌不能休息;他们需要保持运动来保护下背部和腰椎。
- 手臂
肘部伸展,手背由臀部支撑,呈仰卧位。最终手会与臀部平行举起。
- 臀部
臀部被伸展来帮助抬起腿。臀大肌的作用是将骨盆向后和向下拉,帮助扩大骶骨。使用会阴收束法有助于集中腿部和臀部的所有动作,并拉长脊柱,保护下腰椎。
- 腿
臀大肌是提腿的动力源;然而,把注意力放在外侧腿上(特别是阔筋膜张肌),使双腿内部旋转,保持膝盖朝下朝向地面的中立位置。当抬起双腿时,膝盖可以有一个柔软的弯曲,直到最后一刻,当膝盖伸展完成体式。
- 脚
脚可能是无意义的负重,或者它们可以帮助抬起你的腿。就像用强力胶把你的脚趾粘在一起一样,脚掌稍微弯曲一下,这样脚掌就和地板平行了。
让我们练习蝗虫式的序列
1.小眼镜蛇
小眼镜蛇
在小眼镜蛇,你将开始加强前三角肌和建立上脊椎的力量。在这个预备姿势中,集中力量锻炼腹直肌和腹横肌来增强横膈膜的力量。
2.腿抬
腿抬
放松上半身,集中注意力在耻骨上,保持稳定,双腿并拢。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来练习会阴收束法,将大腿内侧的双腿挤压到足弓内侧。
3.狮身人面像上身提腿
狮身人面像上身提腿
重点是扩张锁骨,将肩胛骨向下延伸至骨盆。在手臂仍然支撑身体的情况下进行抬腿练习,有助于孤立动作,并注重抬腿动作的完整性。
4.蝗虫式
蝗虫式
你已经准备好一起激活所有东西了。保持五次呼吸,或者保持呼吸的舒适时间,不要在脖子和下背部造成过度的紧张。
注意:
首先趴地让身体往前后做更大程度的伸展,确认身体已充分延展后,才仿佛有双手轻轻拎起身体最末端的头部和脚趾,身体仍维持延伸感。重要的检查:臀部力量放松、腰部保持拉长。对此动作不熟悉的人,可马上趴回地面,可以继续上几步的练习,以动态练习学习肌肉施力方式,再开始进行停留时间长一些的练习。
蝗虫式是一种温和的后弯,需要全身伸展和力量。它需要不断重复和练习的,能很好加强你的核心。
数千亿蝗虫从遥远的东非飞扑南亚,这一往无前,来势汹汹的架势,瞬间让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哥陷入蝗虫大军之中凌乱不已,咱中国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邻国,真的有理由担心蝗虫大军入境肆虐。
面对蝗虫大军可能的入侵,很多网友开玩笑说“油炸还是糖醋”,希望靠吃解决掉蝗虫,对此,我只能说网友门真是勇气可嘉,事实上蝗虫虽然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但是蝗虫对于过敏体质者来说,是异体蛋白,会导致多种过敏性疾病,比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严重的会导致休克危机性命,而我们大家普遍不知道自己是否对蝗虫等昆虫身上的异体蛋白过敏,一听人家说油炸蝗虫好吃,就不计后果去尝试等于是在刀尖上跳舞,奉劝大家对尝试昆虫类食品小心从事,特别是喜欢吃烧烤摊的朋友,可不要拿性命开玩笑哦。
也有人吹嘘靠大规模养鸡灭蝗,的确,在农村我们发现鸡确实会吃一些昆虫和昆虫卵,而且进食的数量还不少,但是鸡的活动范围远不及蝗虫,这数千亿的蝗虫可是从东非飞过来的,每天的行进距离可达150公里,养殖的鸡无论活动范围还是胃口,在这数千亿的蝗虫面前还是不够看的。
相比网友的想象力,古人灭蝗的 *** 还是要靠谱的多,古代有一种灭蝗 *** —“挖沟埋沙法“-古人发现在蝗虫胸腹部的左右两侧有一些小孔是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体内的门户,而气门与体内呼吸器官-气管又是相通的,在蝗虫体内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就是气管,所以蝗虫的呼吸器官是气管。“挖沟埋沙法“原理是用土封闭蝗虫胸腹部气门,使其窒息而死。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古人很聪明呢?这些都是古人因深受蝗灾之害而总结的 *** ,而不是凭借想象。
练背就用瑜伽蝗虫式!(细节和发力点详解)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练背就用蝗虫式!蝗虫式可以强化背部力量,有朋友反映完全的蝗虫式练起来比较困难,练完肩膀特别紧,腰也会不舒服。所以今天从易到难把蝗虫式分为4个阶段,最终循序渐进的完成蝗虫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下面来看具体内容,练习 *** 我就不说了,借着这个机会再强调一下蝗虫式的练习细节和要点。
之一阶段:只抬双脚。
这是最基础版的蝗虫式,双脚可以分开骨盆同宽。
选择单腿分别上抬或双腿同时抬离地面都行。
重点:腿是向后向上走,而不是一味地向上抬。练习过程中找到脚被人向后拉长离地的感觉,而不是被人向上拎起来。
膝盖伸直,关注点放在臀部和大腿。
第二阶段:只抬上半身
同样双脚分开与骨盆同宽,小腿胫骨和脚背向下压地。手臂可以放在垫子上自然放松,也可以和上半身同时上抬。
重点:和刚才脚的感觉是一样的,整体趋势是向前再向上延展;而不是向上向后延展。
同时小腿胫骨脚背向下压,向远处延展,有利于给腰椎创造更多空间。
总之向两头延展,把身体拉长,而不是向上抬让身体折叠。
第三阶段:抬双手、双脚,双手在体后,短暂保持。
等于把上面两个动作连起来同时完成,双手臂向体后伸直,掌心相对。
重点:很多人在这里会习惯性地让两边皮肤向后背中间挤,甚至把后背的皮肤挤成了川字形,觉得这样才是练到了或者有助于胸腔上提,这是错误的。一方面后弯中脊柱需要延展和空间,向中间挤会束缚脊柱的延展特别是胸椎段,而且由于一直向内挤向前推,会让腰椎压力变大;另一方面这样做对胸腔上提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会让后背僵硬紧张。
正确的做法是:前侧胸腔是向外拓宽的,后背也是扩宽的,手臂肩膀向后向下,而不是向中间挤。找不到感觉的话,可以在大手臂上套一个伸展带,然后大手臂向外推伸展带,帮助找到背部扩宽的感觉。
保持1~2个呼吸就还原,可以多做几个。
第四阶段:抬身体向上,加长保持时间,加上手臂变化。
重点及要点和上面的第三阶段是一样的。只是你可以在体式中保持的时间更长久一点,平稳自然地呼吸。
手臂的变化有很多,比如双手体侧平举,双手举过头顶,以及各种动态练习都可以。在加手臂变化的时候,注意不要耸肩,不要让肩颈紧张,如果你暂时控制不住,那就老老实实地做手臂向后伸直,掌心相对的基础版。
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就是更好的,并不一定强度更大的就是效果更好的。强度大的版本,完成不了,或根本做不到位就模拟一个外形,结果就是把自己累得半死,还收不到预期的效果。适合的才是更佳的。
关注凡一,共享健康和美丽!
为什么蚂蚱被抓到就会吐血?蚂蚱吐血是怎么回事?血有毒吗?关于蚂蚱吐血的现象,小编必须要为大家指出,蚂蚱不会真正吐血。蚂蚱的体液中含有一种称为“卟啉”的物质,它是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使得它的体液呈现出红色。这种体液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从蚂蚱的口器喷出,但并不是血液,也不是由于蚂蚱受伤而引起的出血。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详细解释蚂蚱体液中卟啉的特性、出现吐血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体液是否具有毒性。
之一:蚂蚱体液中的卟啉
1、卟啉的性质
卟啉是一种呈现为红色的有机化合物,是血红蛋白和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它在蚂蚱的体液中充当氧气的携带者,与其他生物类似,它起着将氧气从呼吸器官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蚂蚱体液呈现红色的原因。
2、卟啉的喷出
蚂蚱的口器内有一种称为“贝式器官”的特殊结构。当蚂蚱感到受到威胁或遇到危险时,贝式器官会被 *** ,从而导致体液中的卟啉被释放。这种释放的卟啉会形成一种深红色的体液,并通过蚂蚱的口器喷出。这样的现象通常发生在蚂蚱感到受到威胁或紧张时,它是一种自卫和避险的机制。
第二:蚂蚱吐血的原因
1、自卫反应
蚂蚱是一种昆虫,在自然界中面对很多天敌,如鸟类、蛇类、蜘蛛等。当蚂蚱感到受到威胁或陷入危险时,它会试图用吐出卟啉的方式来吓阻或迷惑天敌,让它们放弃继续追捕。这类似于一些昆虫会吐出有毒或 *** 性化学物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2、 紧张或压力
除了受到天敌的威胁,蚂蚱在其他紧张或压力的情况下也可能吐出卟啉。例如,在捕食时或遭遇干旱等不利环境时,蚂蚱可能也会喷出体液。这种现象是蚂蚱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3、蚂蚱间的攻防行为
在蚂蚱群体之间,为了争夺领地或资源,会出现攻击和防御行为。在这些争斗中,蚂蚱也可能会互相吐出体液,这种行为可能有助于威慑对手或使其混淆。
第三:蚂蚱体液是否具有毒性
尽管蚂蚱的体液中含有卟啉这种红色化合物,但实际上蚂蚱体液并不具有明显的毒性。卟啉虽然可以在特定情况下吓退或迷惑天敌,但它并没有像某些昆虫那样含有明显的毒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动物或人类来说,蚂蚱体液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不适。有些人对昆虫体液过敏,特别是如果接触到眼睛或皮肤可能引发皮疹、瘙痒等不适。因此,与蚂蚱接触时应当小心,并避免将其体液接触到敏感部位。
第四:总结
蚂蚱吐血现象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吐血,而是蚂蚱体液中含有的卟啉被释放出来形成的。蚂蚱的体液中的卟啉是一种血红蛋白的成分,具有携带氧气的功能。蚂蚱吐出卟啉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受到威胁、压力或攻击时,是一种自卫和避险的机制。虽然蚂蚱的体液中没有明显的毒性,但对于某些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与蚂蚱接触时应当小心。
风味云南,你是我的“蛋白质”民以食为天
云南人的餐桌上
有一份昆虫菜单
它们长相各异
分布在田间地头
让人又爱又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特美食吧!
蚂蚱
蚂蚱学名蝗虫,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古代经常受蝗虫危害的蝗区人民,结合治蝗将捕到的蝗虫作为食品。蚂蚱富含蛋白质,在经过油炸之后,味道香美。
每逢夏秋之交,是抓蚂蚱的更佳时间,因为这时候,蚂蚱们都已经长大成年,体态更大,肉质最紧致。捉蚂蚱的时间,以中午太阳照射最强烈的时候为宜,这时,蚂蚱们纷纷跳到路上晒太阳,最易捕捉。将抓到的蚂蚱带回家,先将蚂蚱焯水,冷水过凉。锅放适量食用油,中火煎炸至蚂蚱外表金黄酥脆,即可食用。
蜂蛹
蜂蛹一般为胡蜂、黄蜂、黑蜂、土蜂等野蜂的幼虫和蛹,这些蜂都属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等科类的昆虫。采摘期应掌握在高龄幼虫至变蛹期最宜。蜂蛹的吃法很多,有油炸蜂蛹、蜂蛹煎蛋 、煎荷包蛋蜂蛹、香辣蜂蛹、清蒸蜂蛹等。
蜂蛹一般出现在入秋以后,蜂蛹一般在树上又大又饱满的蜂巢之中,采集蜂蛹首先要做好防护措施,其次要准备熏烤蜂巢的柴火,悄悄接近蜂巢,顷刻间蜜蜂嗡嗡乱飞,这是夺取蜂巢的更佳时机,蜂巢有蜂蜜和蜂蛹,而蜂蛹则能做成一道美味菜肴。在锅里倒入菜油,待油烫后,把已滤干水的蜂蛹倒入滚烫的油里炸,炸到颜色变黄,把炒好的辅料与蜂蛹一同翻炒,一道简单的以蜂蛹为主料的菜品就出现了。
水蜻蜓
云南人民爱吃昆虫,很多奇奇怪怪的昆虫都被列入菜单,知了、蟋蟀、椿象、竹虫等统统能做成美食,其中“水蜻蜓”令人耳目一新。水蜻蜓,是蜻蜓的幼虫,体型和蜻蜓差不多大小,无翅膀,擅水性,像鱼一样用鳃呼吸,捕食水里的小鱼虾和蚊虫,在水里游来游去,许多渔民用捞网就能抓到水蜻蜓。
夏秋季节,随着夜晚的来临,即将羽化的幼虫从水里悄悄地爬出来,在这个安静地角落里开始蜕变,这正是水蜻蜓最肥美的时候,但是只有晴天才是更好的时机,晴天水蜻蜓喜欢出来活动。水蜻蜓的烹制也很简单,锅上火注入大量的植物油升温至七成时,下入水蜻蜓炸脆,捞出沥油,装盘撒椒盐即可。
知了
在普洱镇沅的山林里,每逢夏日夜晚,知了都会成群结队地到河边纳凉饮水。村民们点着电筒,仔细搜寻着河边石缝的每个角落,将知了的翅膀折断后放进口袋。知了个头仅成人拇指般大,头部青绿、尾部棕色泛黄,还略带零星白点。
知了用水洗去泥沙,撒上一些细盐腌渍半天,锅里加入橄榄油,油锅烧至四成热后下锅炸,炸至酥脆,直到蝉衣变成金黄色时加入配料,营养美味的油炸知了便 *** 完成。
竹虫
竹虫又名竹蜂、竹蛆,靠吸食竹内壁肉质和水分生长,20天内从米粒大小长到手指头般粗大,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一旦被其危害,嫩竹即不能生长成材。
竹虫的时节性较强,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是采集竹虫的更佳时节。竹虫甘香,似有奶油之味,吃起来非常爽口。通常人们习惯把竹虫取出洗净用开水氽后再用油煎炸至香酥金黄后食用,竹虫自身已极肥美,炒时不宜多油,调料也无须太多,否则会冲淡原味。这种做法能够突出竹虫自身的甘香,浓郁的香气留于齿颊,长久不散,让人流连忘返。
花蜘蛛
油炸花蜘蛛是布朗族的风味名菜。花蜘蛛,生长在高山丛林间,常在树林中结网,个儿比一般蜘蛛大,浑身长满白花斑。夏季是捕捉花蜘蛛的更佳时间,有经验的布朗族人在行动之前,都会做一个捕捉蜘蛛的笼,其实就是找一根有很多分枝的小树杈,在上面缠上很多蜘蛛丝,只留下放蜘蛛进去的洞,然后耐心等待蜘蛛进笼。
将花蜘蛛用开水浸泡,回软洗净。炒锅上火,注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下花蜘蛛,用小火煎至桔黄色,取出入盘,撒上花椒盐即食。
蚂蚁蛋
蚂蚁蛋在傣族人家是一道传统名菜,说不仅味道好吃,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蚂蚁蛋虽然好吃,却极为难得。食用的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的。找到蚂蚁窝后,在蚂蚁窝下铺上一层塑料纸然后用竹竿将树上的蚂蚁窝捅破,这时一只只黄色的大蚂蚁和雪白的蚂蚁蛋就会掉在塑料纸上,这样的行为肯定会惹怒大蚂蚁,耐心等待大蚂蚁离开,即可剩下的蚂蚁蛋。
蚂蚁蛋有多种做法,其一是凉拌。将蚂蚁蛋洗净,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葱、蒜、盐、醋、花椒面等调料即可食用;其二是蒸。将蚂蚁蛋洗净,拌好调料,再用芭蕉叶包好,放入锅中蒸熟即可;其三是“蚂蚁蛋汤”,用番茄、香菜和蚂蚁蛋一起煮10分钟即可,吃起来也别有一种风味。其四是“蚂蚁鸡蛋饼”,把蚂蚁蛋洗净,拌好调料后,和鸡蛋一起过油煎炸。
柴虫
“柴虫”又名“木花”,寄生于树木等落叶乔木内部,以啃食木头为生。在云南乡间,烤柴虫是孩子们的常见零嘴。大人们从山上砍回来了新鲜的木柴,堆在空地上,柴虫在里面生活,夜间往往就会发出虫子啃吃木头的“叽叽嘎嘎”的声音。
佤族有捕食昆虫的习惯,喜欢食用寄生于植物中的竹蛹、红毛虫、扫把虫、冬瓜虫、柴虫等十余种昆虫。通常把昆虫和大米、作料一起煮成昆虫稀饭;有时也用植物叶子包烧昆虫,加作料舂茸,做成菜肴;再就是把昆虫油炸来吃。在阿佤山,油炸柴虫就是这些昆虫食谱中的上等佳肴。油炸后,柴虫美味如对虾,酥脆爽口,干香味美。
臭屁虫
臭屁虫学名叫“椿象”,也叫 “蝽”。臭屁虫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也把它称为“放屁虫”“臭姑娘”等,外形类似斑蝥。在云南常用于泡酒渴。一经炒熟之后,臭屁虫即是一种香美可口药用美食。
每到夏秋之际就到处飞舞,想抓它可不能随便用手触碰。因为它一旦受到攻击就会释放臭味,极其难闻。在处理臭屁虫的臭味上也有着独特而有效的办法:将抓来的臭屁虫先放入冷水,再慢慢加入热水,随着水温的升高,臭屁虫的臭味也慢慢排除干净。 待臭味消失,便可放入锅中油炸,美味爽脆。
天上地下 田间水里
或跳或爬的各种虫虫
背后都有一双“猎眼”
大口嚼虫的云南人
总会有一句感叹
嗯,还是咱云南山清水秀虫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