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教育学考研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问答-

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教育学考研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2 0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以及教育学考研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幼儿行为有效观察“五步走”
  2. 时间取样法是结构化的观察法吗
  3. 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
  4. 时间取样观察法有哪些要求
  5. 时间取样观察法来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违纪状况

一、幼儿行为有效观察“五步走”

1、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进程中,有效观察幼儿行为是了解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步走”模式,以期为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提供新视角。

2、一个有效的观察,必定是一个科学的观察。而一个科学的观察,必定要建立在目的性之上。带有目的性的观察,包括观察相同或不同年龄层幼儿的行为,以及观察特殊环境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表现等。而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就能帮教师优化引导方向或引导方式,使幼儿获得有效发展。所以,有效观察应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否则,观察只是“东碰西撞”式的无效记录。

3、刘老师想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探究、合作等行为,所以每当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她便会认真进行全程观察,将幼儿的一言一行全部记录在册。可尽管如此,幼儿出现的建构行为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4、显而易见,案例中刘老师的观察点太过宽泛,没有聚焦于一个观察点,也就导致了观察目的不明确、不清晰。一个行为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连续观察之后才能发现其根源所在。所以,刘老师应在每一次观察中确定一个观察点,明确一个观察目的,方能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个行为问题,比如同伴合作水平等。

5、如果说观察目的明确化是保证观察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前提,那么确立观察计划就是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所谓观察计划,是指对具体观察的对象及其行为的界定,对观察情境及次数的设置,以及对观察记录方式的选择等预先进行研究规划。然而,此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忽视,导致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教师判断,观察也成了“一时兴起”下的无效产物。

6、沈老师最近发现多多在游戏中经常有乱扔玩具行为,就决定使用跟踪式观察法,并通过实况详录了解其行为意图。然而,多多乱扔玩具的频率并不具备规律性,所以沈老师常常在记录中顾此失彼,导致记录的次数与多多实际扔玩具的次数不符,进而无法对多多的行为进行真实客观的判断。

7、沈老师即使在明确观察目的之后,还是不能进行有效观察,究其原因,是她没有确立观察计划,致使观察记录方式选取不当。其实,要想观察幼儿行为发生的频率,适宜采用的 *** 是时间取样法。

8、观察目的与观察计划这两个环节准备好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行为观察了。教师更先要关注的便是观察计划的履行度,即在观察中需要兼顾计划履行的严格度和灵活度。严格度是指在实施观察中,需要严格履行观察计划,而不是将计划当成摆设,为了计划而计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板一眼地执行观察计划。教师也需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完善观察计划,以此推进观察进程,获得更佳观察实效。

9、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确保记录的客观性。换言之,观察者在操作中应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情感,不能将个人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由此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依据。

10、幼儿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便是幼儿行为分析。

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教育学考研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第1张图片-

11、最原始的幼儿行为资料,不但数量繁多,而且还会出现顺序颠倒、反复赘述及重点遗漏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观察者常常会毫无头绪、无处下手,更不用说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而幼儿行为分析,意在了解幼儿行为的客观事实,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本质。

12、幼儿行为分析 *** 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资料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联系的关键行为,同时以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并基于此分析阐述幼儿的行为。例如,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13、相较而言,定量分析则略显简便。观察者只需沿着主题脉络设计好观察记录表格,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测定,以此揭示幼儿的行为意义。例如,对幼儿某种行为及其发生频率的观察就适合采用定量分析。

14、在分析中,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 *** ,观察者都需要及时、适时地梳理分析资料,以便随时掌握幼儿的行为状况,作出相应的方案调整。行为分析并不存在万能公式,观察者需灵活机动地进行分析 *** 的选择。

15、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要避免教师单向评价的倾向,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就是说,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客观这两个基本原则。

16、在对某幼儿拼合“鲁班锁”进行观察记录之后,面对该幼儿多次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现象,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不佳,就限制了该幼儿进行此类游戏的机会。久而久之,该幼儿每到游戏时间便坐在座位上,不愿参与游戏。

17、很显然,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度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陈老师聚焦于幼儿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结果,却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失败仍坚持尝试的品质,由此削弱了幼儿游戏的动机。其实,评价的本意并不在于证明幼儿的某种能力,而是为了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改善幼儿的学习行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所以,在进行观察评价时,教师必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18、(作者单位系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19、《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6日第2版

二、时间取样法是结构化的观察法吗

1、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

2、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观察策略。时间取样法,就是观察策略的一种。

3、时间取样法是指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4、采用时间取样法进行观察,主要用于了解某一方面行为或事件是否发生,该行为或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每次发生持续的时间。

5、时间取样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在较短的时间段内观察到的被试行为看作是其平时行为的代表性样本,即对某一行为在时间维度上来抽取样本。在时间段上选择代表性样本是该 *** 的关键。时间段的抽取可以是系统的(如每个周二做观察),也可以是随机的,或者二者综合使用。

6、例如,有的研究者采用三分钟为时间单位将一次游戏过程划分成若干这种等长的时段(20个),从中随机选取五个时段进行观察,研究幼儿的依赖行为,如果在三分钟内某个儿童出现四次求助,那么就记4分,这就是行为的频率,最终通过这样5个样本时段内的行为频率代表总体上20个时段的行为频率。

7、由于需要做时间取样,这种策略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并且是一些外显的,易于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攻击与合作行为,由于发生频率较高,可用时间取样策略进行观察。

8、此外,研究者还要事先了解观察对象行为表现的大致时间模式,以确保所作取样的时间点、时段长度是对整体的代表性样本。总之,时间取样策略要求观察之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给出观察内容的操作定义、确定观察时间及间隔、制定代码系统,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观察者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

三、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

在社会学研究中,研究者常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关于这个事件的数据和信息。其中,使用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是一种常见的 *** 。

2.怎样进行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是一种非常自由的观察 *** 。具体来说,研究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事件所涉及的信息和数据。在此过程中,研究者无需设定特定的观察范围或行为类别。相反,可以对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3.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的优缺点

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这种更大程度的自由度可以让研究者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现象和问题。同时,该 *** 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对某些事件的特定行为模式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然而,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由于没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行为模式,这种 *** 可能会收集到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同时,这种 *** 的质量也很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观察能力。

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可以用于各种社会学研究领域。例如,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模式和事件的探索,研究者可以使用该 *** 来获得信息和数据。同样,该 *** 也可以在实地研究、实地教学和社会调查等方面得到应用。

时间取样法不是结构化的观察法,百度百科

Non-Structured Observation, SociologyGroup

General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W. Lawrence Neuman

四、时间取样观察法有哪些要求

1.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间隔。 需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以确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跨度。

2.保证观察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需要注意不同观察时间点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避免这些变化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五、时间取样观察法来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违纪状况

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

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

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

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取样观察法大致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

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

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

用于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

。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

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

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之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第三,

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第四,实施观察,并作好记录。第

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

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

例如,国内某著名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记录表

,笔者觉得也可以划归为时间取样

法,现联系时间取样的具体做法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确定观察时间是某一堂课。

其次,对被观察对象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分类,据此设计记录表格和记录 *** 。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大类,十种具体表现:

教师讲话,学生听讲。讲话的内容包

括:①接受或澄清学生的意见;②表扬或鼓励;③补充或扩展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教

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评或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

学生讲话。内容包括:⑧回答老师

的问题;⑨自发谈话,包括向教师发问及同学间的交谈。

无相互作用,或无法判断。表现为:

把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填在预先设计好的表上

第四,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表

所记录的只是一些外显的行为,这些行为的

含义,则必须通过定性的分析加以确定。为此可将记录结果汇总到另一表

Janet Mann, Thomas Ten Have, James W. Plunkett, and Samuel J. Meisels:Time Sampling:AMethodological

Critique[J].Child Develop-ment,1991(62):227-241.

观察——和中小学教师谈怎样做研究

关于时间取样观察法案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取样 观察法 时间 教育学 考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